婚礼的意义和味道----在20120804全国婚礼论坛上的演讲 非诚勿扰20120804

大家下午好!谢谢论坛和各位同事,给了我演讲的机会。

今年3月下旬,我收到了一位准新娘转给我的一封邮件。由于在如何举办婚礼的问题上,女儿与父母有点分歧,于是她写了这样一封家书。

致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

鉴于婚礼部分的讨论,我们始终无法很好有效地沟通和取得共识;所以今天女儿尝试用书信的方式。望您们能耐心阅读、仔细思考,然后我们再慢慢探讨。

我经常在思考:究竟为什么要举办一场婚礼?婚礼的意义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婚礼的内涵和精神该怎么样去表达?

这些年一到结婚的旺季,我们会身不由己地赶场子参加一些婚礼。在我看来,大部分是稍纵即逝的嬉戏与光鲜;比铺张、比排场,庸俗吵闹。

印象中很多次,八点一过我们就想着全身而退或另觅节目。不单单是我们,很多人在婚礼上都没耐心看完整场婚礼。这正是因为很多婚礼都千篇一律走过场,没能让宾客真正了解新人,分享新人的故事与幸福感。

说实话,我很怕我的婚礼也落入千篇一律“热闹”型婚礼的俗套。为了避免朝这个趋势去发展,或尽可能弱化这种概率,我在不折不扣地努力!

我期盼的婚礼是有真情实感内容的,能够营造出自然温馨感觉的,可以让人有共鸣与感悟的。

恳请爸爸妈妈支持我实现我对自己婚礼的理念和追求。希望您们不要再拿“春晚”来跟我的婚礼作比较;因为两者在本质、内容和意义上都没有可比性。

婚礼对我而言一生就一次,我希望能把婚礼作为自己人生新阶段的一个美好的开端。以后每当回忆起时,幸福多过遗憾,并把这个幸福的起点作为今后幸福生活的动力。

----爱您们的女儿 2012.02.15.

收到邮件的当天,我问新娘:能否让我在博客中转载这份信,并将这封信作为我在婚礼培训班上讲课的内容。新娘同意了。

当天,我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准新娘六月即将成婚,传统的父母和她有些小小的分歧。于是,她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我想,这位准新娘比许多婚礼人,更懂婚礼。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生育高峰;20年里全国共出生了大约4.5亿人,平均每年2000多万人。20年后,也就是从本世纪初开始,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要结婚。

按照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城乡人口已大致对半。也就是说在每年大约1000万对的新人中,有近500万对新人是城镇户口。而如果其中有60--70%的新人要请婚庆的话,那么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需要由婚庆机构操办的婚礼,大约在300万到350万场左右。

300到350万场城镇婚礼,再加上数量更加庞大的其他庆典,强烈地刺激了全国各地的婚庆机构遍地开花,应运而生。而司仪主持更像是雨后春笋一般;每逢节假日,恐怕在大街上已是三人行必有我“司”了。

2008年8月,我在上海婚庆协会举办的一个培训班上,曾经把这种看上去非常热闹的繁荣景象,称之为中国特色的婚庆奇观。

婚庆奇观,确实蔚为大观。问题是:这遍布全国城镇、每年多达350万场的中国式婚礼,如果按照前面所引用的那位准新娘所说的----“大部分是稍纵即逝的嬉戏与光鲜,比铺张、比排场,庸俗吵闹”的话,那这样的婚礼有意义吗?

同时作为一个婚礼人,我们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一直都在策划、承办和主持这种“比铺张、比排场,庸俗吵闹”、“嬉戏与光鲜稍纵即逝”的婚礼,你觉得这样的婚礼有价值吗?

我很早就注意到一些资深的婚礼人,都对此做过深入的思考。

譬如在座的史康宁先生就曾经说过:

婚礼中有三条情感线索:爱情、亲情和友情。中国人很含蓄,往往不愿意将这些感情表达出来。但是人生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出生、婚礼和葬礼,一头一尾都是别人帮你做的,只有婚礼是自己作主。那为什么不在婚礼上将情感都表达出来呢?所以,我很重视婚礼中感情的表达;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交流。

另外一位北京紫房子婚庆的老总杨凤女士也认为:

“婚礼的意义重在见证;见证纯真的爱情历经磨难后结出的硕果。婚庆公司就是要捕捉这些亮点,然后用心加以策划。”

还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婚礼人沙佩君女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我特别欣赏的话:“在婚礼当日,应该强调的是婚姻的使命与责任”。

2010年我有幸聆听了于丹教授的一场名为“感悟中国智慧”的讲座。她说她曾经看过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这次来世博会中国馆,又看到了用高科技制作的历史长卷。而当她正为眼前活色生鲜的古都汴梁击节赞叹时,忽然又闻到了一股只有置身于原始森林里才能感觉到的木本清香。

一问方知。原来中国馆内,到处都是一丛丛由人工培植的中国特有原始树种红豆衫的小树苗;正是这些由人工培植的红豆衫树苗,在悄悄调节着馆内的空气,让川流不息的观众在观赏高科技作品的同时,又回归自然。

于丹接着说了这样两句话:

走进中国馆,你会感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

走进中国馆,你会感到我们对待自然环境的一种态度。

按照这样一种中国“智慧”,我尝试着用它对婚礼的意义也作了如下的一番“感悟”:

走进婚姻,就是走进一段漫长人生;走进家庭,就是承担一种无限责任。结婚是两个成年人的选择和决定,婚礼应当体现他们自觉担当婚姻使命与家庭责任的人生态度。

关于这一点,我们上海的许多同行,都是所见略同、不谋而合的。

譬如在座的李元先生就曾经说过:“司仪还是感性一点好。”

后来有一次我们在谈到司仪的语言、语气、语调时,都不约而同地说道:“婚礼应当亲切亲切再亲切,自然自然更自然。”

再譬如在座的邵晨东先生,在他去年9月12日的博客中写道:

在现代中国,婚礼并不是法定要举办的,所以婚礼更像是彼此在成立家庭的开始,赠送给对方的一份礼物或者纪念……;是以两个人的情感为纽带的“私人聚会”。

还有在座的王瑱先生在他去年4月19日的博客中写道:所谓“文化”在婚礼中的含义,便是“在婚礼上和来宾分享新人的价值观、对于过往生活的感悟、对于未来的期盼”;这是一场婚礼的灵魂所在。

另外在座的黄思佳(SKY)先生,去年年底我们在一起讨论“人文婚礼”时曾简明扼要地说:所谓“人文”就是两个字----对人的“尊重”。

前不久,我有幸认识了婚礼电影制作人、导演顾震威(Vincent)先生。我们在地铁上聊天时,他有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说,他努力以最真实的镜头纪录婚礼,努力捕捉婚礼中最感人的细节。他告诉我说,他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离婚率”。

“降低离婚率”,虽然只有五个字,虽然只是一句大白话,但对我国目前已经出现的社会危机来说,不啻是沉重而又有些无奈的一声叹息。因为不管在哪个国家,也不管是在哪个社会,出现社会危机都是很可怕的。而最最可怕的,就是对爱、对婚姻、对家庭的信仰,出现危机。

一个普通的婚礼人,一句朴实的大白话,表达的是他内心对人、对感情、对婚姻、对家庭、对传统、和对社会的尊重;体现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使命感与朴实无华的人文情怀。

谢谢Vincent,谢谢你告诉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离婚率”

接下来,我想和在座的各位探讨两个问题:

1、作为婚礼人,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服务?我的回答是:“人文服务”。

2、作为婚礼人,我们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我的回答是:“精神产品”。

我认为,婚礼行业除了拥有它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外,还同时拥有着同样与生俱来、但显然更为重要的人文属性。正是这种更为重要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从事这个行业的婚礼人,除了必须具备高超的营销手段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灵魂与情怀!因为----:

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你才能感受什么样的美好;

你拥有什么样的情怀,你才能创作出什么样的婚礼作品。

不久前上海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叫“心术”。片中霍思邈医生的一段话让我沉思良久。他说:

“医生有三重标准:第一是治病救人,另外再加点微笑服务;第二是人文关怀,让病人都享有生命的尊严;第三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我觉得这第三重标准,既是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同时,也应该是所有从事人文服务的职业者所应追求的崇高目标。

作为婚礼人来说,一定要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准新娘那样正确地理解婚礼。而正确理解婚礼的前提,就是先要深刻地理解婚姻。

所谓婚姻,就是一种命运和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配偶,就是选择命运;决定结婚,就是决定生活方式。

这就是我们把结婚说成是终身大事的根本原因。

当代中国式婚礼最有意义、也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在于:用恰当的方式告诉人们,新人选择了什么样的命运,新人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句经典台词:“我爹说人要好好活着,做有意义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着。”

我想套用许三多的话来说,就是:婚礼人要好好工作,做有意义的婚礼;做有意义的婚礼,就是好好工作。

当然,知易行难。做有意义的婚礼,绝非是将婚礼现场变成课堂,让婚礼的主角或主持人慷慨激昂地进行说教。婚礼价值和意义的体现,完全应该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那样,自然而然,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接下来,我想再说一说,婚礼的味道。

前面说过,第三次生育高峰带来的结婚大军和遍地开花的婚庆机构,构成了我国独特的婚庆奇观。那我们在进入微观、也就是在深入了解了一场场具体的婚礼之后,我们又可以发现另外一种中国特色----:

那就是95%以上的婚礼,都是和婚宴捆绑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婚礼,都是被婚宴所绑架的。

所谓婚礼被婚宴绑架:从空间上来说,就是把本来可以很单纯很正式的婚礼,全都拉进了饭菜飘香的餐厅;而从时间上来说,就是把本来可以很简洁很流畅的仪式过程,全被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拉长到了两个小时以上。于是,中国式的婚礼出现了三大矛盾和尴尬:

1、在吃香喝辣的地方,做神圣庄重的事情;

2、在没大没小的时刻,做长幼有序的事情;

3、在喧闹嘈杂的环境,做行礼如仪的事情。

说的更直接些,就是在吃饭的地方做不让人吃饭的事情,在不太严肃的地方却要干比较严肃的事情。

早在1983年,台湾人文大师柏杨先生,就已经辛辣地点评过这种社会现象。他在著名的演讲“丑陋的中国人”中指出:“大概是清王朝灭亡后不久吧,中国人既嫌磕头太旧式,又嫌教堂太洋派,就发明了四不像,也就是迄今仍在奉行的“文明结婚”。婚礼遂不成婚礼,而成了闹剧。礼堂也不成礼堂,而成了叭蜡庙。贺客很少祝福的心声,差不多都是前来逛庙会的。有些更东奔西跑,找朋觅友,眼目中根本没有婚礼,只有社交。”

我以为:这就是西方文明遭遇中式习俗,两种不同文化正面碰撞之后,中国式婚礼所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是又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婚庆奇观。

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淡化这种尴尬,同时为了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充满想象力的婚礼人通过整合资源与大胆创新;有的将餐厅变成了教堂,有的将餐厅变成了剧院;有的将餐厅变成了花园,有的将餐厅变成了沙滩;等等。凡是能够想的到并且客户愿意烧钱的,几乎没有婚礼人做不到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装饰与装备挤进了餐厅,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在餐厅里大显神通,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在餐厅里大行其道。餐厅被打扮得越来越不像是餐厅,而万众瞩目的新人倒越来越像是在自己的婚礼中演戏。

在此,我首先要向婚礼人改造餐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致敬;同时,也真心地认同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所获取的应有回报。但作为同行,我想坦率地说明我的观点:将餐厅变成教堂,实际上是对宗教的无知与不敬;而将餐厅变成剧院、花园、沙滩,或者城堡、皇宫及其它什么梦幻之境,则恰恰是被两百多年前的曹雪芹先生早就不幸而言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按照现在流行的市场行话来说,那都是些A货而已。

三天前,8月1日,世界羽联宣布,取消在伦敦奥运会小组赛中四对消极比赛选手的参赛资格。因为弄虚作假有违体育精神、侮辱所有观众。

婚礼的意义和味道----在20120804全国婚礼论坛上的演讲 非诚勿扰20120804

我想,我们对婚礼中的过度粉饰、过度包装和过度做秀,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反思和节制呢?

当然,商品经济,市场为王。为了赚钱和生存,婚礼人当然要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婚礼人的我们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无论如何乔装打扮: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餐厅也总归还是那个餐厅。

大家还记得赵本山先生讲过的那个段子吧:说,一只老虎被蛇咬了一口。老虎追啊追,一直追到河边,这蛇“日”钻水里去了。老虎就在岸上等,“小样,我就不信你不出来。”不一会,从河里钻出一只王八,老虎上去就把它按住了:“小样,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前不久,我们上海的一些同行在新浪微搏上也讨论了这个话题。

其中,我和张劲先生作了如下的一段对话:

我说:在餐厅里面酒菜桌前无论做什么仪式,总也免不了山寨之嫌。所以我觉得需要淡化仪式,增强家庭气氛,使婚宴式婚礼充满家的味道。

张劲先生说: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可能在大多数比较传统的人的心里,婚宴比婚礼重要呢。老祖宗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习惯要庆祝喜事或者节庆就要摆圆桌吃饭。圆桌就是团圆、和睦、圆满的象征。

其实食物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婚礼可能是让婚宴更加丰满、更加有趣的要素之一。假如没有婚宴,就是简简单单地办个仪式,人情味没了。

我说:只有彰显家庭特有的人情味,才能让人不觉得婚礼和婚宴有什么矛盾。我现在更倾向于淡化仪式;让婚礼在婚宴中自然而然,和睦和谐。

我想,我们不妨将举办婚礼的各种餐厅----无论是社会饭店,还是星级宾馆;无论是中心会所,还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金色大厅;不管它被打扮成什么样,都在本质上把它当成是新人家里的客厅。因为:

在自己家的客厅举办婚礼,谁也无须装模作样,谁也无须逢场作戏;

在自己家的客厅举办婚礼,谁也无须失去自我,谁也无须东施效颦。

就象李元先生所说的那样:让婚礼亲切亲切再亲切,自然自然更自然。

就象邵晨东先生所说的那样:让婚礼更像是一场“私人聚会”。

我欣赏的是,为有情人做有感情的婚礼,为新婚者做有意义的婚礼;

我向往的是,让婚礼充满人文情怀,让婚礼充满家的味道。

同时我更期待:

各级婚庆协会和包括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内的有关机构,以专业理论为指导,依靠院校与行业两方面的优质师资,为社会提供正确而又系统的婚礼理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有人文情怀又为市场欢迎的婚礼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婚礼文化的整体水平,共同探索,一起奋斗。

谢谢论坛和各位同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讨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972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我和非诚勿扰的2010年_lte 非诚勿扰201023期

原文地址:我和非诚勿扰的2010年作者:蚊仙人怪蜀黍大事记之流水账2010年1月15开播非诚勿扰第一期,比较有印象的就是那几个发型设计师,还有好像男嘉宾都是成功人士;接下来好像有一个送礼物的,送完以后就刷刷刷的被灭了灯,很搞笑!结果后面很多

转载 因为《非诚勿扰》和丁东丽想说几句 非诚勿扰丁东丽

这期节目我也看过。深有同感。谁都有选择的权力,大家可以嘲笑甚至讥讽,但没有人可以剥夺。原文地址:因为《非诚勿扰》和丁东丽想说几句作者:小牛精神本想接续《三叫》,却被昨夜的《非诚勿扰》拱出几句感慨,不吐不快。先说了吧。

孟雪是《非诚勿扰》的“婚托”吗? 非诚勿扰孟雪近况

2013年1月6日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著名的“钉子户”女嘉宾孟雪在生日之日“巧遇”真命天子,与一位“美国”医生牵手成功。看后感慨颇多,孟雪的牵手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尽管这位美女嘉宾已经多次扬言并不在乎男友的身高和相貌,但这位

声明:《婚礼的意义和味道----在20120804全国婚礼论坛上的演讲 非诚勿扰20120804》为网友有你没有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