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9-13窟封闭维修。
为使资料完整,以下图片来自网络,在此向相关博主致谢!
第8窟往西,再不见楼阁庙寺,只是片宽阔的武州山壁,这片大山壁在太和年间曾接连凿了第9~13五个洞窟,且由于辽及清代时曾对这五座窟室里的造像加以装饰彩绘,所以这五窟又被统称为“五华洞”。
五华洞的头两窟──第9、10窟,和第7、8窟相同,都属“双窟”。不同的是9、10窟的外观较7、8窟又更为华丽。相对于7、8窟“山”字形开阔的两缺口,第9、10窟将外壁雕凿成类似希腊神庙那样的廊柱,这样窟室的外室不但仍保有较佳的采光,而且窟室也因此有了门面的区隔,同时,也阻绝了一部分雨水的直接渗入,有利于窟室的保存。
前室东、北、西三壁高约十米,规划整然。水平的莲瓣纹带将三壁统一划为上下两层,与后室的层序相呼应。东、西、北三壁佛宝的配置更明确地反映出双窟的意义。首先,第9窟西壁与第10窟东壁是同一堵隔墙的两面,两壁上层的屋形龛,左右立柱、中间的交脚佛坐像、左右的胁侍菩萨立像、胁侍上方的飞天,形式几乎完全相同。其次。第9窟东壁和第10窟西壁上层屋形宝及其左右八角柱、中央交脚菩萨坐像、两胁侍下半跏趺菩萨坐像形式也是相同的。此外,两窟北壁上层东西的二佛并坐龛、下层东西翼和拱门楣龛、左右八角柱,也属相同形式,只是安置主像不同。双窟内屋形龛的建筑结构是模仿了汉魏以来的瓦顶木构建筑。
两窟平面近方形,均分为前后室,为保护文物两窟都设有栅栏,不能入内参观。
第九窟。
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景观区的礼佛大道两旁的立柱的原型就在这里。象或狮已无法辨认了。
一进入窟室,你可能会先对第9窟前室北壁的拱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座拱门完全是仿宫门的造型加以雕刻,所有宫门上复杂的木构件,诸如屋脊、瓦垄、屋檐、斗拱,样样不缺,甚至可能较皇宫里的宫门更富于装饰性,拱门上繁复的忍冬草纹、各种“化生舞人”舞跃其间。
这种平棋藻井是汉魏以来常见于木构殿堂顶部的一种建筑型式,它具有美化宫室的作用。第9、10窟的窟顶也用雕凿的方式仿做了这样的平棋凿井,样式也彷佛是“交木为井,纵横施桯”,但它更突出了立体的效果。
藻井上中段雕凿了四对双身连体力士,他们怒发瞋目的挺身上举,用千钧之力托起上梁,主梁上盛放着水莲花,莲花间随处成对的飞天正欢欣的飞舞着……宫殿里的平棋藻井或许有类似的彩绘,但木梁柱上要雕上这么多繁复的图案,可能未必有这样的功夫。而且别忘了,窟顶乃是更为坚硬的石头,雕刻时工匠又要站在这么高的地方不停的仰着头,能在窟顶雕刻出如此华丽的藻井,真是不简单!
明窗
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壁面满刻佛像、飞天、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西壁
第九窟主像。
东壁。
第十窟为毗卢佛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
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维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
满天的飞天,代表着欢乐。而且飞天也有胖有瘦,形象各异,其中有些很像西方的天使。
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
门楣上刻莲花与忍冬纹,作门框装饰。在多方连续对称的忍冬纹浮雕带上,突出了高浮雕的朱雀、白鹿、莲花和化生童子等,这种装饰艺术可以说是民族风格的新创造。框饰之上就是须弥山浮雕。山腰很细,二龙盘绕,山形形如火焰,有远近层次,能给人以山脉连绵、重峦叠峰、森林茂密之感。山的峰峦处刻人像,是佛非佛,似供养人又非供养人,皆双手合什,于合什掌中夹花环缨珞构成山谷。山谷中有鸟兽树木,显示出一派深山老林的意境。而内容与佛经所描写的须弥山有显著差异。最明显的禽兽。自右识别为:八角鹿、野猪、金钱豹、猿、雕鹫、柳树、虎、狼、熊、牡糜、雌狮、纸羊、兔。上列山峦中,仍有糜鹿、雕鹫、柳树。再上则处于刻蟠龙两条,龙身交织于正中,龙首分扬两侧。龙身之上又是山峦,中央刻一牡糜,似为诸兽的主题,然后在层叠的峰谷中刻雕鹫、柳树。
山腰东西两侧,分别刻阿修罗天与鸠摩罗天,内侧各雕一合掌而跪的供养天。 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
如何在北壁拱门上这块小小的墙面上表现出如此巨大,又如此宽广的须弥山呢?但见工匠们用高度浓缩的手法,把宽广的须弥山化为层层绵延的山峦,山峦也极度的概括化,用一个个小乳凸来代表,在小乳凸代表的山间,还富藏着众多虎、豹、鹿、狮,以及修行者,尽是无穷的生意。
为了突显须弥山山基的广博,他们在下部用一排绵延不尽的乳凸山来概括须弥山基的无尽;为了突出须弥山顶的高耸,他们用一条交缠的双龙,令山腰整个不见,显示山腰有一大段“概括省略”,须弥山其实是很高很高的。就是用这么高度概括的意象手法,工匠们得以用很小的空间,“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出他们心中崇高的须弥山形象,而且其华丽生动处,丝毫不逊于第9窟的人间皇室宫门。
明窗为圆拱形,窗楣中部雕坐佛,两侧各一供养天并五级塔柱,下沿雕飞天,窗楣上方供养天与飞天相连,楣尾雕一对金翅鸟,其下则是供养天。精美华丽,繁而不乱,显示了非凡的雕刻技艺。
从装饰题材来看,最重要的是莲花图案和缠枝植物花纹图案,它们对中国后代的装饰图案影响很大。莲花在佛教中代表“净土”,所以佛座也称莲花座,因此在佛教艺术中,莲花就成了主要的装饰图案。在早期的昙耀五窟中,莲花仅限于背光中央;到了后期,它以扩大到窟顶和各种装饰中,而成为北魏后期装饰的一大特点。
在后室的正面,门楣上刻莲花与忍冬纹,作门框装饰。
门框两边的雕塑已经风化。
后室窗口内侧是许多小佛像,外侧各一立佛。
顶部是飞天环绕莲花。
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
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伏外道的因缘故事龛。可惜看不懂。
南壁西侧上半部。
南壁西侧下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