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昧中的觉醒》说课稿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一、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采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方式设计本节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学情分析

现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但他们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概括等能力还较为欠缺,需进一步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一课。本课处于专题六第一课的位置,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主要围绕“人是怎样觉醒的?”这一问题展开的。学好本课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识与能力:识记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观点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课前组织学生认真预习。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人的作用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进步性的过程,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蒙昧中的觉醒》说课稿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3、教学重点

(1)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价值的阐述

(2)依据: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

(3)突破:通过设置问题,教师讲解,实现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4、教学难点:

(1)难点:对“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深入理解

(2)依据: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

(3)突破:通过深度挖掘材料,层层深入进行突破。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

分组探究: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歌曲《我相信》,“想飞上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想做的梦……我都能实现”,这表达了人们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以人为主体,发挥人的作用,积极有为。那么,人是什么时候才“大步向前,站到舞台中间”的呢,在这之前人们处于什么状态呢?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变化。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蒙昧中的觉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励志歌曲,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合作探究】智者的启蒙

设计意图:这部分有神话故事,且与必修一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够积极发言,同时复习、巩固原有知识。

背景:

材料一:俄狄浦斯原是忒拜国的王子,德尔菲神谕预言他长大后将“杀父娶母”。为了避免厄运,他的父母抛弃了他,但幸运的是被科林斯国王捡到并收为养子。长大后,俄狄浦斯从神谕中得知了他自己的命运。为了避免厄运降临在父母身上,他发誓不再回到科林斯国,却正好走上了去往忒拜的路上。在路上,因一时冲动他误杀了微服私访的忒拜国王。到了忒拜国,俄狄浦斯机智地猜破人面狮身女妖的谜语,为忒拜国除了一害,于是被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经过一番曲折,俄狄浦斯最后得知了真相,悲愤欲狂,刺瞎了双眼,怀着难言的痛苦,离开了忒拜国。——《俄狄浦斯王》

设问:蒙昧的含义是什么?神主宰一切,人是神灵的玩物。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教材中“蒙昧”、“原始宗教”、“自然统治”等概念的含义,真正读懂教材,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为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创造条件。

条件:

结合教材中智者运动“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期相比”这就话,提问:智者学派时期的雅典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如果学生还有疑问,教师可以提示必修一的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伯利克里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达;平民地位的提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复习必修一内容,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到学科内部的关联性。某些教师会呈现如下打油诗:“我叫帕帕迪,雅典一公民,经商和参政,生活乐无比。我的葡萄园,葡萄大又甜,酿成葡萄酒,卖了好价钱。”材料中关键词显而易见,学生得到答案太容易,使其心生厌倦,不利于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此外,新课改首先是高效课堂,不能犯刻意求新的形式主义错误。

材料二: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历史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伯里克利继续推进雅典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使其臻于完善。所有男性成年公民都获得了各级官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出席陪审法庭还可以获得津贴。这种用经济手段来保证公民平等的参政权利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演说术的发展和新型的演说家的出现。演说术成为城邦中一种最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艺。“不仅那些想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演说能力,而且那些普通公民也必须如此,以便在法庭上维护自己的权利或驳斥他人的控告”;“新的司法制度,十分有力地促使雅典人的天才向雄辩数方面发展”。近代著名希腊史家格罗特的这些分析应该说是十分中肯的。由于演说术在公共事务和私人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至于成了一个人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或诉讼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由于演说术的日益专业化,于是,深谙演说术,并以撰写诉状讼词、教授演说术为生的职业演说家也就出现了。“阿提卡十大演说家”的出现,标志着雅典的演说家进入了他们的全盛期。——选自杨巨平、王志超《试论演说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互动》

古希腊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什么素质?(演说术、雄辩术)联系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决策形式,个人主义成长的原因是什么?(诉讼中蕴含的经济利益多元化)

设计意图:联系必修一知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读懂教材。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更全面地了解必修一关于雅典公民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优良素质。

过渡:在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下,人们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成就,产生了高度的自信心,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点。

“万物始于水”

材料三:“米利都学派”(又叫“爱奥里亚学派”)的奠基人泰勒斯认为,万物始于水。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提出原子论,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

设问:“万物始于水”等观点有何进步性?思想家理解世界的视角从宗教和神话转向客观的自然了,大大降低了神的地位。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安排,这个知识点达到“了解”即可,同时,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这一知识,所以简单提及。

过渡:米利都学派大大降低了神的地位,为人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那么,谁首先突出了人的价值,人的作用呢?他的观点是什么?

“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四:对于人们普遍尊奉的神,普罗泰格拉在《论神》中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那么,人们的行为准则应该是什么呢?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解释说:一阵风吹来,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这个哲学命题的意思是:个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普罗塔戈拉号召人们:“你们与其把时间耗在争论真理上,不如用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当时,雅典百姓正忙于医治希波战争造成的创伤,普氏思想恰合众人心意,遂大行其道。

法国学者P•克洛舍认为:“人民群众对安逸的追求导致了民主政治的灭亡。”伯罗奔尼撒战争后,人们都开始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追求自己的幸福,满足自个人的欲望。一些有野心的政治家利用金钱来贿赂那些有选举权的贫困公民,谋取政治私利。而很多公民也将城邦视为利益的源泉,也愿意用自己手中的选票来换取安逸的生活。同时,对安逸的追求也导致爱国主义的衰落,表现就是公民不再积极当兵,而习惯用雇佣兵替他们去战斗。这就导致了城邦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怀的堕落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泛滥,摧毁了民主政治的基石。

设问:我们应如何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呢?(积极方面: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消极方面:注重功利,忽视道德,否定绝对权威,倾向于相对主义,导致主观主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归纳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对这一观点的评价。某些教师以普罗塔戈拉悖论(也称为“半费诉讼”)为例来表达消极方面,但这个故事突出的是思维逻辑上的诡辩,不能直接突出造成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等弊端的个人“感觉”,使学生在认识上偏离重点。

过渡:出于对“人是万物的尺度”消极方面的忧虑,苏格拉底认为,仅以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是不科学的,他要求突破人的“感觉”这个本能的低级层次,进一步挖掘人的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发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号召。那么,在苏格拉底眼里,人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进步性,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在思维逻辑上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教师讲解】苏格拉底的智慧

设计意图:这部分需要学生深化对观点的认识,理解其内涵,有很大的难度。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不会达到这一目的,因而实行以教师讲解为主,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的教学方法。

认识你自己

材料五:有思考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性最为可贵。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

教师讲解:苏格拉底对人有什么新认识呢?强调思考力,就是思考的标准,考察生活的标准,简单说就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理性、理智。如何获得理性呢?学习,追求真理,追求思想自由,不屈从于权威。通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获得的理性,每个人都可以发光,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一句不仅表达了追求思想自由的渴望,更是表达了对理性的尊崇。

学生总结:提倡学习,追求真理,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详细讲解,突出苏格拉底对理性和思想自由的尊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

过渡:更难能可贵的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不断鼓励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材料六: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名学生很快举手回答:“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个没有举手的学生:“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回答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苹果。”这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这种风气在古希腊一脉相承,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喊出了:“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追求并坚持真理,不盲从权威)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故事,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同时,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盲从权威的人生观、价值观。

过渡:尊崇理性,思想自由的苏格拉底想要通过学习获得什么知识呢?是发财致富的实用知识吗?是苹果落地的万有引力吗?当然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他最重要的观点吧!

“美德即知识”

材料七:苏格拉底说:人总是追求幸福的。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

(过渡:按照苏格拉底的想法,想要生活幸福就要有美德,但美德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吗?!)

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

学生:不欺骗!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是美德。

苏格拉底:不骗人是美德,骗人也可以说是美德。那就是说,美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

学生:“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美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从苏格拉底所提的问题中,我们也可以推出他所谓的“知识”也是一种定义性的逻辑知识,因为苏格拉底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X是什么?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自制”等等,事实上也就是探讨概念的逻辑定义。此类问题使苏格拉底“从逻辑概念方面来探讨各种范畴的意义,认为这种意义是事物的本质,是永恒的、不变的,把握了这个意义,也就把握了真理,得到了真知识。”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所谓的“知识”具有特殊的含义,是一个新的知识概念。——选自刘艳春、庄忠正《“美德即知识”命题新探》

设问:通过材料理解“知识”的含义是什么?关键词有哪些?(对美德本性的认识,懂得什么是美德。)

教师讲解:可见,苏格拉底所要学习的知识都是关于对美德的认识,他强调的就是美德,把全部兴趣集中于人的道德哲学,进而以道德为基础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因为智者学派以个人感觉为中心的观点,将导致自私自利现象泛滥,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关键词的提取,使学生突破难点知识,是学生认识到苏格拉底更加重视伦理道德。

设问:应该如何理解美德与知识的关系呢?

教师讲解:“美德即知识”就是概念与定义的关系。这在我们眼里就是统一的整体,但苏格拉底为什么要重点强调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介绍一下古希腊人在认识上的一个局限性。

材料八:苏格拉底认为,人在面临履行或违反德行时,选择的指向总是肯定的,即人会一定选择德行,因为这个选择是建立在对“正义和道德”的认识之上的。正义和德行,即是“美德”,即是人之所以为人都是美好的。这一点被苏格拉底作为这段话的前提。没有人会不选择美好的东西,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而选择丑恶的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因此,在面临履行或违反德行时,只要认识了人自己的所以为人,认识到了人之为人的那些美好品质,无疑问地就会选择去履行这些美好的品质;相反,选择违反德行只是因为,选择者没有认识到德行即是人之所以为人,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关于自己的正确认识,没有认识自己。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一命题作了注脚。——选自聂怡东《浅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教师讲解:材料告诉我们,古希腊人认为,只要一个人掌握了关于美德的知识,他就自然而然地能够自觉地实践美德,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个观点正确吗?当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是美德,但当有老人摔倒时,大家都会扶一把吗?当然不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因素,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考虑。但古希腊人却认为这是正确的。植根于这种信念,苏格拉底认为,缺乏德性的人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美德,或者没有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无知即恶”)所以,苏格拉底才会在大街上追问“什么是美德”,才会向人们宣传“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可见,苏格拉底实际上就是通过宣传美德,希望人们把美德付诸实践,建设一个良好的道德社会。

学生总结:知识是美德的本性,美德是知识的本质,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强调“知德合一”。

设计意图:很多教师通过故事《熊与隐士》使学生理解“美德即知识”的含义。但在故事中,知识指的是熊关心朋友的做法,即美德实现的具体方式,熊的罪过是“好心办了坏事”,这明显是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苏格拉底眼里,“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也就是说,知识是美德的定义,是美德的具体含义。所以,“美德即知识”就是概念与定义的关系。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我决定截取苏格拉底辩论的部分内容和学者的概括作为资料。

讨论:如何看待老人摔倒后“扶不扶”的问题?

要点:道德底线应该奋力坚守,但社会也要思考怎么样才能不冤枉好人!!如提高监控技术,健全医疗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设计意图: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

教师讲解:面对伯里克利时代后,民主政治的衰落,希腊公民道德的堕落,苏格拉底发出这样的号召:“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可见,他反对追求功利的主张,反对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给社会带来的混乱,他尊崇理性,提出理性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新标准,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并要求人们将道德付诸实践。

苏格拉底这种努力的结果如何呢?从个人角度来说,他一方面坚持了追求真理、思想自由的理想,另一方面践行了遵守国家法律的美德。但为了这些思想,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学说命运来说,一方面,他成功了,因为人们制定了判断一切事物的新标准,行为不再混乱了。另一方面,他失败了,因为人们制定的标准不是理性,而是宗教。前399年,苏格拉底(时年70岁)被判处死刑,其罪名之一就是“不敬神”。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专制更是将苏格拉底的精彩思想尘封起来。但从长远来看,苏格拉底的思想是成功的,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当今,他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设计意图:结合苏格拉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趋势,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苏格拉底的思想地位。

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都强调人的作用,人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不同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重视伦理道德。)

设计意图:通过思想对比,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对教学知识进行巩固,实现课堂知识当堂消化。

【自主学习】斯多亚学派

(1)斯多亚学派产生的时间、代表人物?

(2)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或观点?

(3)其思想主张有何历史影响?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详细,条理清晰,适宜自学,可以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教材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历史滚滚向前,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通过科学知识把思想家理解世界的视角从神转移到了自然界,建立了自然哲学,智者学派通过宣扬功利关注社会,建立了社会哲学,苏格拉底通过认识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认识了“自我”,建立了人生哲学。斯多亚学派则通过对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思想的论证使人生哲学有了初步发展。当今,哲学已经更为发达,希望大家能够在哲学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梳理知识主干,建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效果。同时,使学生了解哲学的阶段性发展概况,提升学术思想层次,使学生更加热爱哲学。

【课堂练习】设计意图:评估教学效果,强化知识重点。

【课后探究】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那么,苏格拉底与孔子在思想上有何异同?(同:①时代背景:都处于奴隶制衰落的社会转型时期。②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③重视道德,都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④都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探究式的教育思想值得后人借鉴。异:①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提倡的“礼”维护的是贵族政治,等级制度,从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②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设计意图:联系专题一内容,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和比较分析历史的能力。

【结尾升华】歌曲《生活就是舞台》。生活就是舞台,希望大家也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一门艺术,做到:提笔挥洒邀花开。在歌曲《我相信》中,只有我站在舞台中间,但现实中,舞台中间不仅只有某一个人,所以还需要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宽容才能和谐。希望你我他在生活的舞台上都能为梦添色彩,共演绎,同精彩。

设计意图:积极鼓励学生在奋斗之外,尊重他人,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

一、智者学派

1、时间:大约前5世纪中叶

2、原因:背景:神话;条件:经济、政治

3、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4、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感觉

5、评价:积极:否定神,以人为中心

消极:重视功利,个人主义

二、苏格拉底的思想

1、“认识你自己”,尊崇理性,思想自由

2、“美德即知识”,重视伦理道德

三、斯多亚学派

1、时间:前4世纪末-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塞内卡

3、观点:逻各斯、理性,自然的生活

4、影响:论证天赋人权、人人平等

七、教学反思

1、突出学术深度:多采用学者观点,联系必修一知识点,突出古希腊的智慧。

2、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材料中培养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和概括的学科能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0292.html

更多阅读

《比的认识》说课稿 比的认识教学实录

《比的认识》说课稿永兴中小:丁清华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整个流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说教材

《燕子妈妈笑了》说课稿 燕子妈妈笑了ppt

《燕子妈妈笑了》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十六课《燕子妈妈笑了》。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文章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新教材中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有:l分析小说要素,把握小说主题。l理解作品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说课稿 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

“数”山有路巧激趣学海无涯“乐”作舟------《成正比例关系的量》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一、说教材,说学情:(一)说教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

声明:《《蒙昧中的觉醒》说课稿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为网友秒速五厘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