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张创新,与袁枚接近。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苏轼等10家诗,立论较全面、允当。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史学著作《廿二史札记》等。
赵翼的“论诗五首”,既不乏文采,又极具理论性,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又能够得到一种理性上的启迪。下面来简析一下:
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这首诗化用了宋王禹偁“命屈由来道日新,诗家权柄敌陶钧”诗句,“陶钧”喻造物者。 元好问有句曰“一语天然万古新”。“天工”句言无论是妙手偶得还是苦吟冥思,只有求新才有出路。哪怕在五百年前有新意,千年之后依旧是陈词滥调,诗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李杜的评价是很高的,而且此诗中也没有对李杜的不敬意,只是诗歌要创新,诗人首先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每一个时代总会有人站在诗的最高处,唐之有李杜一如宋之有苏辛,明清两季亦然,社会在发展,诗歌也要发展,才能使诗歌艺术永远发扬光大。
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只眼”指独具慧眼,自有主见。“雌黄”:鸡冠石,黄赤色。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矮人”句指遇事盲从,毫无主见。他鄙夷“矮人”缺乏见识而人云亦云,赞扬独具只眼,自有主见。
其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赵翼一方面主张创新,一方面也主张“性灵”,性灵说从自由地表现个性,率真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赵翼认为诗乃天成之物,非人事所能及。
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析:赵翼论诗主张求新,他说“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新正以此耳。”但赵翼的问题在于他既想追求诗歌的艺术成就,又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的束缚,熊掌和鱼想兼得,那应该是贪心在甚了吧。然而此意放在此处讲,应该是指诗歌创作之艰辛与不易。若真正能创作出传世不朽之作,非拼出性命而不能为也。赵翼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认为“大凡才人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也”。
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在史学上的成就应该是高于其诗的,自45岁因官员弹劾回常州后,潜心读书作文,再不与官场沾边。起初为防懈怠,“日唯手一篇”,数年累积,这类笔记文章竟达40余卷,内容分14类,其中以论史学、论艺文、论风俗等为其精华,定书名《陔余丛考》。此后数十年,在《陔余丛考》论史部分的基础上,最终发展扩充成被誉为中国史学必读书的巨著《廿二史札记》。由于书中已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廿四史。他单披阅廿四史就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浩瀚,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此时他已是七旬老翁。这部著作在清中期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等史著齐名,因而三人被后世公认为乾嘉时期史学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