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来的居士特点是,人员素质高,表现在人员的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平均年龄才四十岁左右(以前都是在五十以上),博士学历的就有两人,其它的学历也比较高。其结果自然就是管理比较容易。他们能很快掌握唱念技巧与内容,禅修打坐也很快就能用得上功,组织纪律更是没得说。所以,现场的气氛非常好。
因为常住的活动时间表和内容没有确定,有很多人不断来打听活动内容。但是居士们到庙里一般不会闲着,有些人或许在家是怎么也不会动手做事的人,但到了庙里就都希望找点事情做。美其名曰是要修福和修慧,其实在自己看来更多的表现出了人的本性。
因为自己就有过这种体会,自己的房间从不打扫,但到了同学家里就连碗也帮着洗起来了。人就是这样喜欢在别人前面表现吧,也许更能体现主人翁精神。不管怎么样,能改变自己平时的懒散,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好的。何况佛子们到了庙里,把庙当成自己的家,那是再合理不过了。修到了更多的福报,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少些坎坷;修到智慧就更好了,这样就减少很多的烦恼。
因为时间表不能定下来,所以在受戒之前就安排很多的时间来忏摩。自己很久没有唱这个调子了,所以拜起忏来还是很舒服的。居士们更是热情高昂,总是希望我们能多安排点活动,更严格一些。但是我们的能力有限,除了早晚课,只能安排上午、下午和晚上的活动,其它也没有时间了。
最后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活动安排的是讲受戒规矩和忏摩;第三天受戒和讲禅堂规矩;第四天拜塔和出坡;这次恰逢九月初四(四祖道信大医禅师的圆寂纪念日),所以,安排了祝圣普佛和拜塔的活动;第五天拜药师忏;第六天按禅七的作息时间表禅修一天;第七天珍重告别。其中,每天晚上禅修(下了晚课不吃饭直接进禅堂)和听老和尚讲开示。
几天的法会中几乎没有人缺席或请假;每个活动之间总是在佛号和排班的秩序中转换;每一个人的行、住、坐总是在庄严的威仪和井然有序的秩序中进行。说实在,自己的行、住、坐也不能总是如此的严谨与肃穆。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行、住、坐、卧中,才能该快的时候不能慢;该稳的时候不能慌;该息的时候不能喘,从而得到一行三昧的禅悦,真正做到三业勤为佛事,四仪咸为道场。
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参加者的素质,因为没有平时的功夫修养是跟不上这种节奏的,尤其是最后一天的禅修,没有几个人不能参加(以前都要少四分之一以上,而且是越坐人越少,今年就是不一样)。所以,这次的集体共修活动是一次参与人员年龄最年轻,学历最高、时间安排最紧、活动强度最大、管理最严谨、场面最有秩序的一次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