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试教,但课已考虑得相当细致,一节课下来,我脑海中不由地冒出一个词“语文实践”。王老师有较强的语文实践意识,在课堂中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有这一处: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为了引导学生对小村庄毁灭的原因——乱砍滥伐有深刻的体会,进行了以下的练习:1、哪些词语让你特别有感受?2、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都有哪家呢?3、假设你是村民,你姓什么?(张)家想做一张床板,就——(李)家想做一个家具,就——4、就这样,随意砍伐,一点计划都没有,给它一个词语叫——乱砍滥伐。这样说的练习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强化了课文语言的运用,令人不禁拍手叫好。
在课堂中,王老师也非常学生读的实践。整堂课设计了很多读的练习,特别是“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王老师反复出现,引导学生去读,读中思考:这里锋利的斧头代表了什么?当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之后,王老师又启发学生去思考:什么都没有了,课文为什么还要写“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再进行感情朗读。如此,从读懂文字到读懂内容,从读懂内容到读懂语言形式,再从读懂语言形式到读好内容,王老师带领学生在语言范式的学习中走了一个来回,使语言训练的目标得以落实。
课堂中,学生写的实践就更有创意了。记得三年前,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围绕着教材的提示,让学生写写“对活下来的村民说些什么?”当时,学生写下了很多句子,有对村民的劝告,有对村民责备,更有一些呼吁。但是,学生仅仅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达,语言非常的单一。而今天的课堂,王老师很好地利用了文本的语言范式“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让学生学习用排比“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进行语言的实践。这样的练习既是对内容理解的升华又是对语言积累的内化,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语言。
整堂课,王老师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够凸显。如何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入手,让更多的孩子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语言实践中来,真是我们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