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筹交错的宴会过后,不少菜肴基本没动过就白白扔掉了,盛宴最后变成了剩宴。这是最近媒体热议的浪费现象,而国家领导人也公开提倡勤俭节约精神,反对铺张浪费,有人大代表进而建议应该制定相应的防止浪费的法规。媒体采访农业专家袁隆平时,他也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好不容易提高了单产,但却被浪费掉了,故此建议政府出台法规,把浪费当成犯罪来处罚。
传统认为勤俭节约是美德,那么是否浪费就属于一个道德范畴问题了,甚至有时候连道德也算不上。因为不可能有固定的标准定义浪费,唐人诗云“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从某种角度看来,这些都是浪费。你一个人住两百平方的房子是浪费,十几万就可以买到代步车子但你却花了两百万,这也是浪费。张五常教授有次演讲谈到房屋空置率问题,有人提问说一些人有几套房子,空置率高是浪费,如何解决?张教授半开玩笑地反诘“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你说这是浪费么?”
有个广为人知的笑话,一饥寒交迫的穷汉发誓说如果日后自己富裕了,就天天吃肉包子,而且吃一个扔一个。这个笑话的一些隐含内容其实被忽略了,现实中不存在有钱就希望浪费的人,穷汉真有钱了,他要扔包子,一定是要扔给别人看,让人不小看他,他不会一个人偷偷在家扔。局限下争取最大利益,这是经济学的核心。而媒体所报道的盛宴变成剩宴,当然也不会是故意浪费。这里头的原因,即是经济学所说的约束条件。
内地影视作品我们见过这样的场景:一帮人吃饭,菜点得很多,饭后争着买单,服务员问要不要打包,买单的慨然说不需要打包,但回到家后念念不忘那条没动过的鱼。这其实就充分说明这些人不是真要浪费,而是希望别人更看得起自己,也就是俗话说的要面子。
而倾向过量点菜的,以政府和商业招待居多,家人吃饭,极少这样浪费的。一些公款吃喝、供应商招待客户的宴会最容易见到“浪费”,网上所报道的例子也大多属于这些场合。这些场合,主人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意因此可能得罪客人。
另外,倾向多点食物也和中餐饮食模式有关,大家吃的都是同一碟子的菜,而西餐分菜而吃,各点所需,每个人的食物需求都在点菜时候公开,单个人基本很少点远超过自己需求的食物。而中餐不同,一般宴会场合,主人是不可能餐前逐个问人“你有几成饿、要吃多少块鸡肉多少排骨多少青菜”的,也就是说要知道每个人对食物需求量的信息费用是很高的。故此,主人一般会取需求的最高值点菜,“不够吃”是大忌。我还记得有次母亲生日,在故乡的饭店请了两三桌亲友吃饭,我量人点菜,后来菜基本都吃完,我还高兴,但家里人回去后却跟我说菜应该多点些,没有剩菜被看为没有面子的事。
而饮食习惯还有一个因素也影响着人们不愿意打包,那就是很少使用公共餐具。某些地方如果有人提议用公筷甚至会因此得罪人,你要用公筷是不是怀疑我有健康问题?虽然一起吃喝时貌似豪爽不羁,但私底下却还是会揣摩食物被夹来夹去不干净,不浪费食物要求打包的需求变减少了。而市场发达人们收入普遍高了,文明程度也会提高,如今大城市的宴会使用公共餐具的现象慢慢增加了,越穷市场越不发达的地方,就越讲所谓面子。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你看到的是某方面的浪费,看不到的是为了更大的利或者规避更大的害而不得不为之。这关键,是存在着信息费用。饭馆每天要倒掉不少食物貌似是浪费,然而你不可能精确预知,每天的顾客人数是多少,在某个价格之下他们对每样食物的具体需求又是多少。由是观之,袁隆平先生认为要用法律去管束浪费是越界发言了,所谓“浪费”用者自负,不应付诸法律层面上的讨论。如果说公款吃喝最容易引起浪费,那么法律要管的不是浪费而是腐败。(原发沿海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