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sa)

糁(sa)

重要更正:

原文糁汤的来历中提到的喝汤者,应该是王羲之,被写成了苏轼。蒙哥很马大哈,看了一眼壁报栏,只记得是位大书法家,回到家来就张冠李戴了。及至看到耿哥的跟帖,耿哥说,“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啥’就是念‘萨’。眉山就在乐山旁边,我经常去,但那里没有糁,这糁应该是东坡先生在山东吃过的,只是我不知道他啥时候去的山东。”蒙哥还引经据典地拿《密州出猎》来说事。今天又去喝糁汤,才发现人家写的是王羲之,心里悔的什么似的,当时还查过百度,也没好好看看到底是谁,就误打误撞地写了博往上贴,怎么就这么粗心?到家后,赶紧着改了回来。太不好意思啦,所以先将原文置顶,以正视听,省得以讹传讹,那蒙哥的罪过就大了。

后附三个有关糁的小故事,算是友情赠送吧。

(2012.12.5)


开始,对小吃店牌匾上的这个“糁”字我并不认识,我只知道它念shen(申),我们平时把小米面叫做米糁儿,顾名思义,所谓“糁”,可能就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小米面的粥。有一次在外面办事,午饭时间,见路边有家糁馆,就走进去,打算闹碗粥喝。一问,这粥居然不便宜,好像是五块钱一碗。既然进去了,五块就五块吧。看别的顾客要了粥再要油条,咱就学人家的样,也要根油条。没想到,热热的粥,调上醋,泡油条吃,非常对胃口。回来与丁总说起,说那糁(申)汤如何如何好喝,连泡的油条都那么好吃。丁总说那是糁(sa萨),不是糁(shen申)。我还不以为然,那个字明明念“申”,为何成了“萨”?管它怎么念,好吃就是硬道理。丁总提议,“济大路上的微山湖鱼馆,早餐就卖糁,改日咱俩一起去吃。”对于吃的事情,蒙哥当然热烈响应。记得一共去吃过两次,挺麻烦的——起个大早,两个大老娘们冒着寒风,呱唧呱唧走到公交车站,坐四站地儿,就为喝碗粥。进了店,先要买小票,拿小票去换糁换油条或是换炸散子,吃完后还得到前台把手里剩下的小票换成现金。再说,坐在八仙桌旁的高靠背椅上喝糁,觉得很不对味,这玩艺就适合坐在地摊的马扎上或是简陋小店的破桌子木板凳上吃。

这都是丁总刚搬来与我为邻时的壮举,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从那,再也没尝过糁的滋味。

大约是去年秋天吧,有一次去陈家楼买香肠,见香肠店旁边新开了家“临沂名吃”,牌匾上大书“糁汤”二字,墙上还像出壁报栏一样,画了两面墙的糁汤简介,一面墙介绍做糁汤的原料;另一面墙介绍汤名的来历——说是当年王羲之在风雪夜救了昏倒在他家门前的夫妻俩,并将闲置的小院借他们安身,夫妻俩就在那里开个小店度日。见王羲之工作劳累,总想弄点好吃的孝敬他,就把店里的好东西凑了凑,熬了锅粥送去给他喝。王羲之一尝,味道不错,就问,“这是啥?”当然用的当地方言,“啥”的发音是四声,类似“萨”。夫妻俩一听,人家有学问的人走南闯北什么都知道,一喝,就知道这是“萨”。于是就专做这种叫“萨”的粥卖,由于王羲之都夸奖过,所以这粥很快就卖出了名。

回家后,我搜了搜百度,关于糁,与他们的说法大同小异,只不过王羲之换成了乾隆。我想,还是王羲之的说法靠谱,想那乾隆爷打京城来,口音当然是京腔京味,“啥”和“萨”两字的念法相去甚远。

这些日子嗓子疼的紧,咳嗽加重,又查出血糖高达12.7,不敢乱吃东西,天天饿着肚子跑医院,心里冤的不行,便想起大家的嘱咐,让蒙哥别难为了自己,于是索性费点时间去解解馋,大冷的天儿,首先想到糁,于是,特意在陈家楼下车,去喝一碗向往已久的糁。

这里真是个喝糁的好去处,店里逼仄的很,四五张小小的桌子,就把屋里挤的满满的。门口还支个帐篷,放了七八张矮桌子破马扎。

一进门,老板娘就热情招呼,“阿姨,来碗几块的?”

“都有几块的?”

“六块;八块;十块;十二块;二十块的都有。”

“有什么区别吗?”

“六块的没有肉;八块的有牛肉;十块的牛肉多一点;十二块的牛肉更多……”老板娘不厌其烦。

“明白了,二十块的牛肉多的吃不了是吧?呵呵,合着都照着牛使劲,肉越多钱越贵啊。那给我来碗六块的吧。”

不是蒙哥不想吃肉,而是不知这里的牛肉炖的烂不烂,如今牙口也不好了,碰上“加州牛肉面”里那种大块牛肉,咱还真对付不了,再说,还得花那么多钱。

一会儿工夫,热腾腾的糁汤就端上来了。

问:“有油条吗?”

服务员说:“当然有。”

问:“多少钱?”

服务员说:“一块钱一根。”

“一根。”

“切吗?”

“切。”

一小盘切好的油条端上来了,老板娘过来站在旁边,摆弄着腰间的黑包包:“我们这里都是先付钱。”

“嗯,这个规矩好,省得跑单。”

付过钱,专心享用我的这碗糁。只见稠稠的汤里裹挟着蛋花,一勺煮熟的麦仁上顶着一撮绿绿的香菜末,桌上的调料有辣椒酱、胡椒面、盐和醋。想想,这碗汤里要是加上点儿些辣酱,再倒上点儿胡椒面,该有多香啊,但是没敢——咱这小嗓子可惹不起那些辣东西。往碗了放了不少醋,将切好的油条一块块放进去,慢慢地吹着,热呼呼酸溜溜香喷喷的,别提多好吃了。

一面吃,一面看店里的宣传画。见门口赫然贴着几个大字“24小时营业”。

店里顾客不多,于是就跟老板娘搭讪:“不简单啊, 这样的地方你也敢开夜店。”

“没事,对面就是派出所。店里也装了监控——不装不让开业。”

“噢。你这糁汤是我喝过的最好喝的,味挺正。”这不是恭维,是真心实意的夸他,其实我并不知道是否味正,只是很对我的口味。

“当然,俺这是正宗的临沂风味。”

“可你这口音却是正宗的济南风味。”

“哦。”老板娘赶紧改口。“我到临沂去学了好几个月,全套做法都是正宗的。汤是牛骨和牛骨髓熬的,得熬一宿,特别有营养。阿姨,像你这样上了年纪的,每个星期来喝两碗,可以增加钙质,增加维生素,还能增加免疫力……”

“对,还能增加你们的收入。”我有点不耐烦了——我伪装的那么好,牛仔裤,耐克运动鞋,最新款的面包服,还戴了顶花毛线的帽子,看上去不是个拳击运动员也是个举重运动员,她怎么就一眼识破,知道我是上了年纪的呢?

不过,我是得经常来喝上碗热呼呼的糁汤,不为增加什么鸟营养,只为喝过后,从嗓子眼儿一直到胃里,全都那么舒坦。

这就是传说中的糁,刚刚耿哥在网上搜到发给我的。耿哥问,这是不是八块的?我看应该是,有肉,但不多。不过,这碗貌似小多了,我去的那家,吃一碗有点撑,不然会再来一碗。

有关糁的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 

“糁”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现在的郯城马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现在的名字—糁。

故事二:

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顿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故事三:

传说王羲之年轻的时候,字已经写的很好了,在当地小有名气。邻居是一对外地来临沂做米粥生意的老夫妇,王羲之非常照顾这对夫妇,去喝粥时就给老夫妇写字顶账,让老夫妇去卖字挣钱。后来王羲之要南迁,老夫妇听说后,用了家中最好的材料,熬了一晚上,最后又加的肉末,为王羲之送去,王羲之喝后感觉太好喝了,问老夫妇怎样做的,老夫妇将过程告诉了王羲之。王羲之听后非常感动,对老夫妇说:海里最好的是海参,地里最好的是人参,这是我喝得最好的米粥,应该是米参。我给你们写个字吧。于是王羲之给老夫妇写了两个字“米”“参”,并让老夫妇将两个字挂到门头上。后来王羲之走了,老夫妇按照王羲之的意思将两字挂到了门头上,并且按照给王羲之做粥的办法继续做生意,生意越来越好。食客看见“米参”两字后都纳闷,“米参”是啥(什么的意思)?听说过海参、人参还没有听说过“米参”。大家可能不清楚,临沂方言对“什么”两字不念“什么”念“啥”,时间久了,食客们就将“米参”合成到一块“糁”,将它念成了“sa”,米汤就成了“糁汤”,这就是“糁”的来历的一个美好的故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2218.html

更多阅读

阿SA结婚了又怎么样? 陈伟霆阿sa

我喜欢看娱乐新闻,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八卦的人。但是,我本着一个原则:看个热闹就过去了。这几天最爆炸的新闻就是阿SA已婚4年了,马上就离婚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确实很惊讶很惊讶,惊讶的是阿SA怎么就嫁给郑中基了呢,不是很般配,阿SA多漂亮啊

阿SA和郑中基高调背后的故事 郑中基和阿sa

一日清晨,偶然打开某门户网站娱乐板块,却发现了令人咂舌的消息,阿SA和郑中基宣布离婚!请注意,此处的用词为“离婚”而不是“分手”,原来二人早于2006年便登记结婚。回首这几年歌唱和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阿SA和逐渐从歌手转型为喜剧演员不

阿Sa与陈伟霆恋爱为何要发声明图 陈伟霆阿sa复合

热恋中的阿Sa和陈伟霆早前一起拍广告,恩爱之情早已表露无遗阿Sa恋爱了,恋爱很正常,但于她好像又不大正常,原因有三:1,她与郑中基离婚不久就自曝恋爱,2,与陈伟霆到底是日久生情还是婚前出轨,3,恋爱为何要发一个声明,想掩饰什么吗?早前,关于阿Sa

声明:《糁sa)》为网友真材实料的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