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雁门关诗词选注 历代咏菊花诗词选

历代咏雁门关诗词选注

幸 勇

梅岭诗词联学会主编

2011年5月

选注者简介

幸勇(1936—),家名幸菊芳,广东兴宁人。幸氏酆公21世孙(幸氏偃公109世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电子高级工程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和梅州市从事电子科研工作。退休后应聘梅州市科技开发中心等单位工作至今。曾兼任《梅州电子技术》、《梅州计算机技术》杂志主编。业余爱好诗词文学。发表诗词一千多首(阕)。诗词、楹联、摄影作品多次获奖。著有《金草诗词集》、《追寻激情》、《科坛春秋》,主编有《亮丽人生》等。现为梅州嘉应诗社副社长、梅岭诗词联学会副会长、梅县诗社常务理事、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等。

通信地址:广东省 梅州市 梅江二路69号 电子大院

码:514021

邮:xjfyxing@21cn.com

:0753-2256290

目录

前言

陈毅:再过雁门关------------------------------------------------------(1)

董必武:题王昭君-------------------------------------------------------()

汪国真:题雁门关---------------------------------------------

郁达夫:题《文姬归汉图》----------------------------------------------

[清]严遂成:三垂冈--------------------------------------------------------

[清]顾炎武:题李克用墓----------------------------------------------------

[清]冯云骧:登雁门六首--------------------------------------------------

[清]吴重光:雁门八景诗(八首)

[明]李贽:过雁门

[明]郭东山:题雁门关

[金]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元好问:发南楼度雁门关

[金]元好问:代州门外南楼

[金]元好问:满江红·雁门关 

[金]佚名:关外吟古诗

[宋]苏辙:谒杨无敌祠----------------------------------------------------

[宋]司马光:李牧祠------------------------------------------------------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唐]崔颢:雁门胡人歌 [唐]许棠:雁门关野望

[唐]李颀:雁门关
[唐]刘长卿:过雁门关

[唐]卢纶:塞下曲

[唐]杜牧:题木兰庙----------------------------------------------

[梁]庾信:咏雁诗

[汉]张衡:四愁诗(4选1)

附录:偃公堂颂五首------------------------------------------------------(封3)

选注者简介-------------------------------------------------------------(封2)

前言

古语云:“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舆图志》),“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吕氏春秋》)。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古称雁门郡、代州)的勾注山中。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原来勾注山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崇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大雁只能从这里飞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雁门关是中原通往北方少数民族(古时称胡人)的门户,历代王朝派兵镇守。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就有1000多次。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国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雁门关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武王(姬发)战胜商纣王,建立了周朝(西周)。接着,周武王即派其弟姬偃率兵镇守雁门关。武王驾崩,其子成王即位。为嘉奖偃公戍关功绩,周成王赐其叔偃姓“幸”。所以,幸偃为中华幸姓的始祖;幸姓堂联便有“赐姓自周朝”语句。偃公是雁门关有史记载最早的戍关将领!

战国末年,赵国大将李牧在此守关,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秦始皇统一六国,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精兵从雁门关出塞,追击匈奴到太阴山以北,并构筑长城护卫中原。汉高祖刘邦率大兵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戍关,屡次大败匈奴。唐朝王昭君过雁门关远嫁塞外和亲,使汉匈两族几代和睦相处。老将薛仁贵任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挡胡人于雁门关百里之外。李克用被派任雁门节度使;唐朝江山倾覆后,李克用仍执意使用唐朝年号,后来其墓就置于代州城外。五代后晋,雁门关成为中原王朝与契丹人相对峙的前沿阵地。北宋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疆场;著名将领杨继业驰骋于雁门关内外,守卫大宋边疆,后人颂称杨继业为“杨无敌”。到了元朝,中华文化由中原向北迁移,雁门关归于平静。明朝励精图治,在代州古城建筑城垣高达12米、周长4千多米,四面建成四大城门:熙和门“屏蕃畿甸”、迎熏门“车辅晋阳”、康阜门“滹沱带绕”和镇朔门“广武云屯”。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打响了伏击战;八路军129师北渡滹沱河,取得震惊中外的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大捷等等。

尽管一些城堡设施后来遭到外侵和内患的破坏,但雁门关雄姿依旧。小北门额石匾:“雁门关”三个大字傲视漠北;两侧镶嵌明朝傅山撰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如武士日夜守卫。据考证,登临雁门关的古代帝王有20多位,由雁门关出塞和亲的公主有10多人,咏雁门关的诗词上千首,其中《全唐诗》中咏雁门关的诗家就有5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曾到此豪壮抒怀。

在隆重庆祝雁门关中华幸氏宗祠偃公堂落成之际,笔者遴选历代23位诗人咏雁门关的40首(阕)诗词,并作简要注释,供幸氏宗亲赏析。从中可以感受到雁门要塞的雄伟、险要,感受到偃公以及历代守关将士的英勇、悲壮,进一步激发中华幸氏裔孙的爱国热情和敬业精神!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所选诗词不全面,注释不够准确,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1年6月8日于金草书室)


历代咏雁门关诗词选注 历代咏菊花诗词选
再过雁门关

陈毅

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1901-1972),不但是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建国前夕,陈毅曾两次亲临雁门关。1947年12月风雪过雁门关,高吟“朔漠庆土改,满蒙是同舟。”1948年春,第二次过雁门关,创作了本诗。

《再过雁门关》是作者“驱车登览”雁门关抒怀。展眼望去,雁门关雄伟森严。想到千古将士为戍守雁门关的悲壮气概,不禁百感丛生。战国大将李牧守关,被奸臣陷害;汉高祖刘邦追击匈奴差点丧命;宋代杨继业慷慨捐躯。怀念明代吏部尚书、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削籍戍守雁门关至卒。如此“伤心事”,归根到底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至。隐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统一祖国,使雁门关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

题王昭君

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注释]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人,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工于诗词,主要著作入编《董必武选集》。

《题王昭君》是董必武1963年登临雁门关所作。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首领)主动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诏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王昭君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过雁门,历时一年多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王者之妻)。《题王昭君》是董必武赞扬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宁“识见高”。劝告有些文人墨客莫说三道四,那是徒劳无益的。

题雁门关

汪国真

雁门关险气势雄, 大雁难越鬼神惊。

得失安危系国脉,风中犹听兵声起.

[注释]汪国真,1956年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当代著名新诗诗人。著有《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等。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

《题雁门关》是作者2004年9月登雁门关所作的一首七言新诗,描述雁门关形势险要,颂扬古代将士为国英勇守关。

题《文姬归汉图》

郁达夫

朔风度雁门,雪没明驼足。

妾自恋胡儿,何烦千金赎?

[注释]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通日语、英语、德语、法语和马来西亚语。曾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1921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文姬归汉图》是金章宗时代画家张瑀所画,表现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从塞北离开胡人回归汉朝的故事。这幅画被学界认为是“稀世珍宝”。郁达夫对文姬归汉另有看法,认为蔡文姬是“自恋胡儿”。我们暂勿论蔡文姬是非,且看诗中描述冬季雁门关北风大雪的严酷天气,从而可以想象过雁门关之艰难,为国戍关将士之坚毅。

三垂冈

[清]严遂成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注释]严遂成1694--?)字崧瞻,浙江吴兴人。雍正进士。清代著名诗人,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牧、吴锡麒并列为“浙西六家”。著有《明史杂咏》、《诗经序传辑疑》、《海珊诗钞》等。

沙陀是地名,民以“朱邪”为姓氏。其祖为北匈奴,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巴里坤一带。因该地有大沙丘,故名沙陀。唐末因其首领朱邪赤心平叛有功,被赐皇姓“李”。

“三垂冈”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亦称三垂山。据记载,唐将李克用(原沙陀“朱邪”氏,后赐皇姓李)破孟方立于河北邢台,还军长治市,置酒三垂冈。席间,音乐伶人奏《百年歌》(西晋诗人陆机的组诗),当唱到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其子李存勖方五岁在侧,李克用慨然捋须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吾战于此乎!”李存勖23岁时(公元908年),李克用死,遗体安葬于代州城外。李克用临终嘱托三件事:解潞州(即长治市)之围;灭梁(朱温)报仇;恢复唐宗室社稷。李存勖戴孝出征,恰恰就在三垂冈大战而胜,为称霸中原举行了奠基典礼。

七律《三垂冈》囊括史事,融贯古今,对仗工整,用笔老辣,“格调高响,逼近唐音”,气势恢弘,写出了李克用父子的英雄气概。李克用从代北沙陀少数民族中崛起,一生征战,创立了“连城犹拥晋山河”的基业。其子李存勖继承父亲遗志,消灭后梁政权,统一中原,建立后唐。三垂冈之战,使李存勖最终占有上党(今长治市),把三晋大地作为稳固后方,进而挥戈长途奔袭太行,逐鹿中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毛泽东主席,一生用兵如神,非常赞赏李克用父子勇谋忠孝,曾挥毫七律《三垂冈》,留下珍贵墨宝。

题李克用墓

[清]顾炎武

唐纲既不振,国姓赐沙陀。

遂据晋阳宫,表里收山河。

朱温一篡弑,发愤横琱戈。

虽报上源仇,大义良不磨。

竟得扫京雒,九庙仍登歌。

伶官陨庄宗,爱壻亡从珂。

传祚颇不长,功名诚足多。

我来雁门郡,遗冢高嵯峨。

寺中设王像,绯袍熊皮鞾。

旁有黄衣人,年少神磊砢。

想见三垂冈,百年泪滂沱。

敌人亦太息,如此孺子何!

千载赐姓人,流汗难重过。

[注释]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唯物主义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1644年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获授兵部司务之职。康熙七年(1668年)身陷囹圄。出狱以后,更决意不与清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20余年中,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并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成《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近50种著作。提倡“引古筹今”、“经世致用”,主张富国利民,强调理论为现实服务。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现存各体诗412首。

《题李克用墓》是顾炎武游山西雁门郡瞻仰李克用墓所作五言颂诗。李克用是突厥后裔沙陀人,曾经被唐朝重用又赐皇姓李。李克用因不满朝廷调遣任命,父子曾共同反叛唐朝。当唐都长安被黄巢占领时,唐王赦免其反叛之罪,任命他为雁门节度使,要求其戴罪建功,领三万铁骑攻打黄巢。李克用勇猛异常,攻入长安,逼黄巢逃奔出城自杀。李唐江山倾覆后,李克用仍执意使用唐朝年号。后来其墓就置建于代州城郊。

“沙陀”,地名,又名处月,民以“朱邪”为姓氏。其祖为北匈奴,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巴里坤一带。“三垂冈”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亦称三垂山。详见前注。

登雁门六首

[清]冯云骧

雁门真险绝,极望山苍茫。

风雨三天近,松杉万壑凉。

晴沙低野鹭,怪石走黄羊。

醉倚雕孤立,雄心俯大荒。

黄云遮古道,青嶂逼遥天。

老木寒相啸,危泉袅自悬。

嵯峨称地险,锁钥数前贤。

烽火今时息,迢迢望塞田。

十年征战后,词客此重过,

旧垒残戈在,荒台落照多。

野猿啼黑月,独鸟啄飞萝。

凭吊增深感,萧条一放歌。

关上悲风起,萧萧李牧祠。

惊雷喧鼓角,阴雨闪旌旗。

熊憾悬崖石,风吹大树枝。

徘徊瞻古迹,缥缈系人思。

杰阁谁新构,还讨云际泉。

松光凝古碧,水影荡浮烟。

爱此山中静,期同老纳禅。

他时能遁世,亲种石池莲。

不尽乱石层,盘桓独马登。

饥狐秋自语,古堞雨仍崩。

广武地形伏,滹沱寒色凝。

悲哉百战后,阅历有残僧。

[注释]冯云骧,字讷生,山西代州人。清顺治乙未进士,康熙举博学鸿词。历官福建督粮道、刑部四川司郎中。冯云骧藏书楼名“沱园”,著有《约斋诗稿》、《飞霞楼诗》、《云中集》、《沱园偶辑》等。

《登雁门》6首五言律诗,是冯云骧登上雁门关的感怀。描写了雁门关危峰险境,古代烽火边塞,凭吊和歌颂历代英勇的戍关将士,隐含对昏庸帝王的谴责。第1首,歌颂雁门关如胸怀大志的鹰雕,俯视着大地。第2首说关山见证了多少将士(前贤),换来现在雁门关和平,一片田园。第3首“凭吊增深感”。第4首,瞻仰李牧祠,思念为国守关而被残害的将领。第5首作者面对雁门关新楼庙宇,僻静悟禅。古诗咏石池莲“不住污池住上台,乔迁石座喜芳开。根苗奇异无伦比,本色清香君子哉。”但愿遁出污浊世界,做一个种石池莲的君子。第6首是总结,雁门山水和残僧,见证着古代守关将士千百次英勇战斗啊!

雁门八景诗

[清]吴重光

一、 雁门霁雪

千山瑞雪迎朝霁,一片寒光锁雁门。

大漠平沙无尽处,苍茫万里肃乾坤。

二、勾注春云

春来最爱七峰环,舒卷云光拥翠绿。

更得飞天作好雨,三农晓望足三颜。

三、南楼夜雨

南郊一曲枕溪飞,夜雨声声听画楼。

直待晓来看瀑落,烟云染出四山秋。

四、滹沱新涨

滹水西流绕郭过,不留片石不停莎

何来匹练从天下,怒吼殷雷卷白波。

五、覆宿晴岚

覆宿山头宿雨乾,满山苍翠薄烟含。

微风淡池轻云佥,几日重阴荡晓岚。

六、凤山秋月

南望丹屏翠障开,清秋月映俨蓬莱。

空明露冷郡峰尽,疑有仙人跨凤来。

七、岩寺晚钟

夕阳山郭晚烟浓,古寺依稀动远钟。

解脱尘缘应大觉,数声缥渺入云空。

八、晋陵古柏

国仇未复身先殂,赫赫英风在晋陵。

生气只今蟠老树,金戈铁马逐云腾。

[注释]吴重光(?—1875),字秋畦、秋伊,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工诗书篆刻。

《雁门八景诗》写尽雁门关一年四季山川雨雪秀丽壮观。第八首“晋陵古柏”回忆几千年戍关将士英勇献身,令人肃然起敬之情。

过雁门

[明]李贽

尽道当关用一夫,昔人曾此捍匈奴。

如今冒顿来稽颡,李牧如前不足都。

[注释]李贽生于1527年(明嘉靖六年),福建泉州人。他25岁中举,在河南等地作过知府类的基层官吏,大约1580年左右,脱离官场,自此著书讲学。

《过雁门》是作者路过雁门关,见其地势险要,一夫当关,匈奴莫动!料想如此要塞,在战国大将李牧来戍关之前,这里还是荒凉关隘吧。

题雁门关

[明]郭东山

海内名关属雁门,巍巍叠嶂壮乾坤。

北临云朔空胡幕,南耸灵台护晋阍。

凤石岩岩休雁塔,龙泉涌涌抱寒湓。

雄哉天造金汤险,势压匈奴气欲吞!

[注释]作者生卒不明。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雁门雄关依山傍险,雄踞勾注山中。东西两翼,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题雁门关》描写雁门关巍峦叠嶂,固若金汤,势压匈奴。诗人赞叹历代将士,戍守要塞,浴血奋战,保护着中原。

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元好问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注释]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金代兴定五年(1221)进士。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 ,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1231受诏入都,左司都事员外郎。金亡不仕 ,以著述存史自任。
《雁门道中书所见》描述雁门郡百姓人民悲惨生活。田地干旱无收成,官府军粮又紧催。苦力夫衣单饥饿,还要在山道上为“营幕”拉车送粮。“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是全诗的总结。

发南楼度雁门关

[金]元好问

鸡声未动发南楼,涧水随人向北流。

欲望读书山远近,雁门关上懒回头。

[注释]作者简介见前。《发南楼度雁门关》是作者从代州南楼出发过雁门关的感慨。“南楼”是代州城外一个楼店。“涧水”指滹沱河。主人公去“读书”,山重水复,非常艰苦。“雁门关上懒回头”实际上是表示雁门关险峰峻岭,有“过了雁门关,险峰峻岭不须看”之意。

代州门外南楼

[金]元好问

东洛西秦往复回,几番风雨与尘埃。

家山最与南楼近,三十三年恰再来。

汀树微茫岸草青,滹沱四月水冷冷。

凤山可是生来巧,堪与南楼作画屏。

[注释]作者简介见前。《代州门外南楼》是作者旧地重游的感慨。作者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人。他的家乡与雁门郡紧邻。33年后艰难跋涉、风尘扑扑又来到南楼。塞北初春,岸草青,滹沱水冷,美丽的凤山恰似南楼画屏一般。表现作者旧地重游的好心情。

满江红·雁门关 
[金]元好问
楼断苍云,似故帅、叱威点阅。分明见、秋高敛籁,峰群肃列。箍地龙蜒犹揣火,锁关虎隘能坚铁?只回雁、叹堞草摇风,声声咽。 烟灰散,凭热血;萤光熠,伤明月。纵潘杨不语,世人还说。可恨忠奸多惹瀣,直疑清浊都含谲。抬望眼、问大好河山,真无辙?
[注释]作者简介见前。《满江红·雁门关》词的上阕,叙述外族入侵,将帅战死雁门关,如今雁门要塞,疾风堞草声咽,一片苍凉景象。下阕痛斥奸臣作歹,帝王昏庸,导致北宋灭亡。诗人站在雁门关上,面对肃列群峰、揣火龙蜒、锁关虎隘、忠坟青冢非常感慨。虽然将士在九泉不会讲话了,但世人还会评说。作者面对大好河山,强烈发问:难道(北宋)真的没有办法注定要灭亡吗?

关外吟古诗

[金]佚名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

百里并非梨枣树,三春那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注释]作者不明。这是一首写雁门关气候的七言古诗。雁门关外大陆性气候,“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人们不种桑麻,四季不见梨枣桃杏。这里“六月雨过山头雪”,遍地刮风沙了。描绘出一幅朔北苍凉荒漠图。

谒杨无敌祠

[宋]苏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注释]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永州、岳州、许州。自号颍滨遗老。文学上很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为文以策论见长。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等百卷。死后谥文定。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2),苏辙奉命贺契丹主生辰,路过古北口,谒杨继业祠,作诗28首。《谒杨无敌祠》是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之六。“杨无敌”是民众对杨继业将军的颂称。杨家将的祠庙,全国只有两处,一在山西雁门关下,另一个在古北口。杨继业及其后代(统称杨家将)战死于雁门关。古北口在今北京密云县,是当时辽国的势力范围。传说,辽国契丹人敬佩杨家将的忠勇,在古北口修建此庙,希望辽国将士学习杨家将。

周子隐(236—297),原名周处,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子隐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悔过自新,立志成人,功业更胜其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赞誉。周子隐晚年在西晋做官,刚正不阿,被派往西北讨伐叛变,遇害于沙场。苏辙把杨继业比作周子隐,歌颂他们为国壮烈牺牲的英勇气概!周子隐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

李牧祠

[宋]司马光

椎牛晌壮士,拔距养奇才。

敌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

旌旗移幕府,荆剌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注释]司马光(1019-1086),字公实,号迂叟。原籍山西夏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让、刚正不阿。从小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美传,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李牧祠》是司马光谒李牧祠的感慨,颂扬赵国大将李牧是能骑善射的忠勇将领。李牧(?—前229)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其前半生戍守雁门关,抗击匈奴,护卫着赵国北部边境;后半生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后被奸臣暗害。后人为纪念这位忠勇的爱国将领,在雁门关修建李牧祠。 

郭开是战国时期赵王的宠臣,实际上是一位奸臣。公元前229年,秦国将领王翦率兵攻赵,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兵迎战。李牧是当时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名将。数年间,他率兵北破燕军、南拒韩魏,且几败秦军,王翦畏之如虎。秦国深感强攻无望,于是便用重金贿赂郭开。郭开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司马尚等谋反。昏庸的赵王不察真相,将李牧、司马尚杀害。李牧死后,王翦率秦军大败赵军,并俘虏了赵王,灭了赵国。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宜阳人。做过奉礼郎的小官。传说李贺作诗刻薄,失意感慨,时政悲叹,有损健康,故英年早逝,只活了26岁。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写将士满怀为国捐躯的凌云壮志,在雁门边塞浴血奋战场面。传说李贺把《雁门太守行》送给韩愈看,尽得韩愈赞赏。“黑云”指征尘,“金鳞”指将士铁甲,“燕脂”指暮色霞光。“黄金台”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招聘天下贤士。“玉龙”是剑的代称。

雁门胡人歌

[唐]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骑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释]崔颢(?-754),河南开封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历官开元太仆寺丞、天宝司勋员外郎。后期赴边塞,天宝十三年卒。其边塞诗慷慨激昂而无伤感。崔颢存世诗40多首,有三分之一描写妇女生活。崔颢最著名的诗是《黄鹤楼》。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时,目睹此诗,大为折服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雁门胡人歌》是一首描写雁门关外胡人生活俗习,胡汉和平时期情况。代郡即雁门郡,今山西代县。

雁门关野望
[唐]许棠
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
紫塞唯多雪,胡山不尽春。
河遥分断野,树乱起飞尘。
时见东来骑,心知近别秦。 
[注释]许棠,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科举应试二十余次,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官至泾县尉、江宁丞。工诗文,个性孤僻,少与人和善。因作《过洞庭湖》著名,人称许洞庭。
《雁门关野望》是作者独自登临雁门关抒怀。中间两联直写雁门关内外,积雪经冬,断野飞尘的严酷景象。边塞杳无人烟,偶尔有巡骑路过,一片苍凉景象。
雁门关
[唐]李颀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注释]李颀(690-?),赵郡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官至新乡尉。后归隐颖阳东川。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传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影响。李颀事迹载入《唐才子传》。
《雁门关》是作者描写雁门关景色的五言诗。气候寒冷,沙尘闭日,羽林兵穿着黑貂裘飞驰而过。短短20个字,把边塞严酷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过雁门关
[唐]刘长卿
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
一路傍汾水,数州看晋山。
[注释]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北河间人。官始长洲尉,后贬为潘州南巴尉、随州刺史,著有《刘随州集》。其诗研练深密而又婉曲多讽。善五言诗,自诩“五言长城”。
《过雁门关》描写朔北地势险要,到处是山岭,气候非常寒冷。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卢纶(748-799)字允言,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天宝末年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监察御史等职。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著有《卢户部诗集》10卷等。

《塞下曲》是卢纶边塞组诗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观,气概豪迈。诗虽短小,却写出了实情。单于是胡人首领的称谓,黑夜率军溃逃出雁门关,汉人将军严寒天气勇猛追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这首诗不合气候。其实在塞外,“六月雨过山头雪”、“胡天八月即飞雪”。所以,“大雪满弓刀”的夜晚“月黑雁飞高”是完全可能的。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释]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文宗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主张诗文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彩章句为之兵卫。”其咏古诗多写政治社会,豪健跌宕,创造出极富情韵的深远意境,艺术水平高超。著有《樊川文集》。

《题木兰庙》是杜牧颂扬花木兰的咏史绝句。古代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雁门朔北,建立战功。木兰庙在今湖北黄冈县木兰山上,纪念女英雄花木兰。拂云堆即拂云祠,在今内蒙古乌拉特西北。明妃即王昭君。此诗亦可见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抵御胡人入侵中原的要塞!

咏雁诗

[梁]庾 信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

稻粱俱可恋,飞去复飞还。

[注释]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河南南阳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辅佐南朝梁元帝,后奉命出使北朝西魏。西魏灭梁后被迫留在北朝,官至车骑大将军。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致死。

《咏雁诗》是作者叙述大雁在洞庭湖吃稻梁过冬,夏天飞向朔北雁门关外避暑。本诗可能有作者感叹自己身世寓意。

四愁诗(4选1)

[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注释]张衡(公元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郭沫若曾赞叹“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据记载,张衡目睹朝政腐败,天下凋敝,而自己虽有济世之志,欲以才能报效君主,但又忧惧小人谗言,内心郁闷,遂作《四愁诗》以泻情怀。《四愁诗》分四章(这里选其一),写怀人的愁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通。”四愁诗非但内容足以使人动容,其句式也极引人注目,它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七言诗。本诗中描述雁门关“雪纷纷”想去见美人都很难,只能含泪北望自叹息。

(2011年5月10日初稿,6月8日修订于金草书室)

偃公堂颂五首

幸 勇

最近,在幸氏发祥地——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建成了纪念鼻祖偃公的宗祠偃公堂。笔者作为幸氏裔孙,心情非常激动,吟成七律五首以颂。-----题记

雁门要塞势崔巍,万古雄关战绩垂。

将士戍边民乐业,江山稳固国安绥。

成王赐姓彰功德,偃祖承恩立族闱。

幸氏传宗三百代,裔孙无处不朝晖!

[注]3000多年前,周成王为嘉奖偃公戍守雁门关有功,赐姓为“幸”。幸偃成为中华幸氏的始祖。

艰难跋涉为寻根,幸氏裔孙望雁门。

塞北联宗欣岁首,岭南念祖祭春分。

中州情系天涯子,境外心连幸屋村。

渤海蜚声同血脉,松垣府第自家人。

[注]幸氏祖屋门联:“松垣门第,渤海家声”。

神州幸氏颂偃公,血脉亲情日更浓。

网络沟通中外裔, 族刊牵系古今宗。

六地区联编谱牒,七君子议建祠宫。

子孙合力华堂立,偃祖雄姿万古崇!

[注]“六地区”和“七君子”都是泛指。其中,“七君子”包括“七人小组”在内参加雁门关踏勘、济南会议等活动的幸氏裔孙。

中华幸姓几千年,繁衍传承众杰贤。

理学鸿儒从晋始,名臣高仕自唐前。

将军辈出光门第,教授层升耀祖先。

更喜后生怀大志,祖公堂上颂雄篇!

岁月悠悠不纪年,中华幸氏勇登攀。

披荆北国怀先祖,斩棘南天念故园。

敬业修行承典范,崇文重教出忠贤。

雁门遥望蓝天美,励志自强千代延!

[注]原广东省兴宁县径心区第一任区长(1950年)、嘉应学院离休干部幸振仪先生,1994年为族谱《幸氏古今》题词:“想雁门蓝天,励志自强!

(2011年3月2日初稿,6月8日定稿于金草书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2544.html

更多阅读

历代咏竹诗词大全 历代咏松诗词大全

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咏竹  

历代咏桂花诗词选一 历代咏杏花诗词选

  (2009-06-16 10:57:50)转载标签: 文学/原创我的情感梦想我记录感悟随笔历代咏桂花诗词选(一)张正义【南朝梁】范云 咏桂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唐】王

历代诗人吟三峡随笔 历代诗人咏承德诗词

历代诗人吟三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等。他笔下的《三峡》一文,想必大家不甚陌生吧: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题菊花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译文] 如果我有一天当上管治春季的青帝,要让菊花和桃花一同开放。[出典] 黄巢 《题菊花》注:1、 《题菊花》 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2、注释:题解:自陶潜“

声明:《历代咏雁门关诗词选注 历代咏菊花诗词选》为网友鸩远一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