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文字分镜头
镜头 | 景别 | 拍摄技巧 | 内容 | 声音 | 备注 |
1 | 大远景到远景 | 俯拍,同时移镜头 | 烈日下,几百亩金黄的麦田,层层麦浪从镜头右面扫过,沙沙作响。田埂被沉甸甸的麦穗遮蔽,大致能分出路的走向。 | 旁白(苍老声):我始终忘不了那个在野地里拾麦穗的妇女,她穿着破旧的长裙,佝偻着身躯,头发凌乱,面容憔悴,目光是那样的绝望。 那年我出任周至县的县令,自两税法实施之后,每年六月前我要把本县的夏税缴纳上去,而我深知这背后的辛酸。于是我微服出巡,体察民情来到南冈。 | 声画并立 |
2 | 远景 | 跟镜头 | 一位身着青衫的文人手持折扇,走在了田埂间。身后有一仆人跟随。 南岗的田埂上,青衫文人手搭凉棚,望着前景。 | 声画并立 | |
3 | 远景 | 固定 | 远处金黄的麦田里,一老一壮正弯着腰割麦子,其中壮实的男子光着膀子。 | 割麦子的声音 | |
4 | 中景 | 跟 | 年壮的男子左手挽着麦稍,右手用镰刀割向根部,割完一把,用双手一拧,拧成一捆,在地上一挫,放在大捆上。他在头上擦了一把汗,眼睛朝画面右边望去,笑了起来。 | 割麦子的音响 | |
5 | 远景 | 移 | 只见景深处走来三个人,一个六七岁穿红色肚兜的小孩,手里提着一尺多高的水壶走在最前面;身后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妇女肩上挑着两个竹筐;妇女身后跟一老妇。 | 小孩高声喊道:爹,我给你和爷爷送水来了。 | |
6 | 全景到近景 | 推 | 男子走向田埂,男子接过水壶,抱起儿子,笑着用胡须蹭儿子的脸。 | 小孩:好扎人啊,好扎人啊,爹,你给我抓个蚂蚱吧。我要蚂蚱,我要蚂蚱。 | |
7 | 中景 | 固定 | 两个妇女这是走向前景。 | 老妇人笑对儿媳说:“你看那爷俩,他爹,小时候也贪玩。”。 | |
8 | 全景 | 固定 | 黝黑皮肤的妇女把肩上的担子卸下来,从竹筐中取出两只碗,看了一眼天空,从水壶中倒了一碗汤水,递给了丈夫说:“三顺哥,这是绿豆汤,解暑,你喝吧。我给爹端一碗去。”说罢端着碗向景深处的老汉走去。 | 对白 | |
9 | 中景 | 固定 | 田埂上的青衫文人看着眼前这一切,手中的折扇轻摇着,嘴角微微一笑,看着身边的随从说:“民夫之乐,其乐也融融啊”。衣着灰色短衣的随从用手一指,淡淡地说:“大人,请看那里。” | 对白 | |
10 | 远景到中景 | 推镜头 | 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站在她身后的五岁干瘦小孩,她身穿破旧的长裙,裙摆上满是污垢,她佝偻着上身正在收割过的麦子地里拾麦穗。 | ||
11 | 中景到近景 | 上移镜头 | 她头发凌乱,面色苍白,嘴唇干裂,左臂挎了一个破篮子,右手中拿着几条干瘪的麦穗。 | 画外音:娘亲,我饿。 | |
12 | 近景到特写 | 推 | 妇女看着儿子,又看看手中的干瘪麦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流了出来,横过脸颊。 | 啜泣声 | |
13 | 全景 | 跟 | 青衫文士和随从走向妇女。 | ||
14 | 中景 | 固定 | 贫妇见有人来,忙用衣袖拭干泪,弯腰欠身,给来者行礼。 | ||
15 | 中景 | 固定 | 青衫文人,走上前去扶起了妇人道:“妇人为何如此恓惶?以拾穗为生。” | 对白 | |
16 | 中景 | 过肩镜头 | 妇人道:“先生有所不知,均田制实施之后祖上分到了一百亩田地,安史之乱时被大户兼并了一半,现在家里产的粮食只够交夏税了,眼下男人又生了病。我们娘俩不得不出来寻找吃的。” | 对白 | |
17 | 中近景 | 固定 | 青衫文士的正面镜头:“哎!苛政猛于虎也。” | 对白 | |
18 | 近景到全景 | 拉镜头 | 画面淡入,淡出一个老年的文人,须眉皆白,面色泽润。衣着青衫,左手持《白氏长庆集》,半躺在藤椅上,藤椅在桂花树下。 | 旁白(苍老声):现在想想,当年我有什么功德呢,不用进行耕种,每年还能拿三百石的俸禄,全家人每年吃喝下来还有余粮。想到我治下那个可怜的妇女,作为她们的父母官,我觉得羞愧啊。 | 声画并立 |
19 | 远景 | 推 | 一阵清风吹过,桂花纷纷落下。 | ||
20 | 近景到特写 | 有几瓣花瓣落在了书面上,只见书的上首写着三个字:观刈麦。(画面淡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