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东北的“虎列拉”
文章摘自:http://www.mfkm.cn
一、1946年东北霍乱“虎列拉”,我家三天死三口人,老人说与日本有关。
我查资料:霍乱,俗名“虎列拉”,是一种由霍乱弧菌所致之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之上吐下泻及继发脱水为特征。特别是1946年东北地区的霍乱大流行,更是给东北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依据东北地方史志资料,这年夏天,黑龙江省双城县,梨树县志编纂委员会,梨树县志都有记载。1946年的霍乱大流行,从6月初开始一直到lO月才结束。这场灾难是东北历史上罕见的。它是患病最多、死亡最多、危害最大的一次带有毁灭性的传染病,是东北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
我家的灾难:
1946年的6月初时,我有五个姑姑,都嫁人了;我父亲就哥一个。我们家9口人,爷爷、奶奶,他们身强力壮,刚50多岁,爹爹33岁,妈妈29岁,哥哥11岁,大姐9岁,二姐7岁,三姐5岁,还有我,还在吃奶。
我长大后,几个姑姑多次和我说:1946年6月中旬的一天,29岁的妈妈,在给大家做晚饭时,突感肚子痛,随之就是上吐下泻,没几个小时,年青的妈妈就不能起炕,找当地的郎中,不给看,说没办法,无奈妈妈29岁就在第二天的早晨咽气了,我当时,话还说不完整,就知道喊妈妈,她不回答我。
爷爷奶奶还说别害怕,下午爷爷奶奶前后发病,和妈妈的症状一样,上吐下泻,爹爹一个人都照顾不过来,哥哥姐姐协助,但到第二天不到中午,爷爷奶奶,相继咽气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三天死三口人,屋里放着三个死人;33岁的爹爹傻了,不知道吃,不知道喝,就是一袋一袋的抽烟,无有眼泪。我们五个孩子挤到炕角,饿也不敢吱声。
各家听到我们家的哭声,也都不敢来帮忙,怕传染,因离哈大(哈尔滨到大连)火车线北侧近的头一天就有得这种病的,去帮忙的,回来几个小时就发病,十个小时左右就岁亡。
数小时后,爹爹起身,把炕上板柜里的东西拿出来,随意扔到炕上,直到里面啥也没有,就一人把板柜拉到地上;把一个褥子铺到里面,他抱起妈妈已经僵硬,还有些发肿(大热天放三天了)的尸体,放到柜子里,盖上盖;
爹爹又把地上的板柜里的东西扔到地上,放到里面一个褥子,他想把爷爷尸体抱起来,他抱不动了,因爹爹已经两天没吃饭了;无奈的叫11岁的哥哥,帮助抬爷爷的腿,免强放到柜子里,爷爷个高,腿是全着的;再把奶奶的尸体抱进柜子里,就算爷爷奶奶合葬,因没第三个柜子;
都把爷爷奶奶、妈妈的尸体分别装到两个板柜里,怎么弄出屋去,父亲和哥哥连拉带拽,算拉出屋,又拉到房后……
这时我们要吃的,爹爹流泪了,因他不会做饭,以前也用不着他做饭,于是把米放到锅里,放水,烧火,生的生,熟的熟,我算吃上饭了。
过几天二姐也得病,一时好,一时坏,到秋天,二姐也死了。
1946年一年我家一种病,死四口人……
随着我的逐渐长大,我又多次在姑姑和屯中老人那里知道,我们屯里死了不少人,有的一家一口人也没剩,我家和屯里人的灾难,老人都说与日本有关;我家在哈大线北侧,杨木林站(到四平站就一小站)北3公里处,得“虎列拉”的都是在铁道北,铁道南几乎没有得这种病的;老人说六月中旬一天,刮的是西南风,顺风口,就在那一天晚上铁道北的人陆续得病,我们家再往北2公里得这种病的就逐渐减少,老人都怀疑和铁路上的火车放出啥东西有关!?因与哈尔滨很近双城也得“虎列拉”,也是在铁路边上,也是在顺风口。
在我心里就埋下了恨日本鬼子的种子!恨到骨头里,因他叫我失去妈妈;他们在黑龙江,拿中国活人做实验。虽然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就是所谓东北8-15光复。但史料记摘有3万多日军,不敢回去,因回去他们面临死亡,他们被整编到各个部队,老人说是那些贼心不死的人干的!?使我失去妈妈、爷爷奶奶,我都不知妈妈啥模样!?
二、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啸是屠杀中国人的报应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死亡上万人,还造成核泄漏,我曾心中窃喜。因日本侵占东北,坏事做绝,烧、杀、抢夺,拿活人做实验,细菌战使我家几天死三口人,一年四四口人。南京大屠杀了30万人,日本人欠下中国人的血债,要它下辈子还。可恶的是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还死不认账,还把14名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放进靖国神社供奉起来,包括战争主谋东条英机和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等,你说我家在东北,我能不恨日本吗?要知道人是在做,天是在看,日本在中国的罪行,天地大怒,地震、海啸惩罚日本,这是因果报应。我明知道日本大地震-海啸死亡的日本人是无辜的,但66年来我的心结很难打开。
三、日本在侵华历史面前,死不认账,没有个真正的反省
恨和愤怒,对每个受日本害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我们希望日本在侵华历史面前有一个真正的反省,这些年来他们没有做到,我们都知道德国面对历史的态度,当初德国领导人在犹太人墓前真诚的一跪,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如果日本做到让中国人感受到真诚的反省历史,也许我和所有受日本杀害的后代,理性的克制,我们中国人与日本才能进入一个正常的交往状态。那时,中日两国才能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