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瑜伽+印度湿婆舞瑜伽经每日觉醒系列 瑜伽经





元气瑜伽



养元气是养生根基:你的元气耗到哪去了

欲则气丧,老话讲,欲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各种欲望都吞噬着我们的元气,尤其是色欲。古话也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很多人不节制色欲,也会消元伤肾。如果人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并不加以控制,元气就会在无形中消耗,这在中医上叫暗耗肾精。话说得好,但我们未必能做到。有些人对这句话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解,却没有真正在行动上约束自己,因此导致肾虚的人也不少。

我们生活中消耗元气的行为其实还有很多,我说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里我再提几点,就是含咖啡因的饮料,刺激性强的食物,像什么麻辣香锅、水煮鱼、麻辣小龙虾等,这些口感刺激的食物,也会消耗我们的元气。

有的人就不理解,会问:“没有呀,我吃了以后很精神,怎么会损耗元气呢?”其实,不同的口味也是会影响到人体元气运行的。

《黄帝内经》讲:“辛走气,咸走血。”也就是说辛辣的味道入肺,主发散,吃太多会耗散元气。我们都知道吃点辣的东西就会出汗,这就是发散的表现。咸的味道走血,吃太多会导致血液凝涩不行,耗伤气血。

如果你的元阳之气被过度调动,一个劲地往上烧,阳气升发当然人会有精神,但是你有事没事总是调用内在储存的阳气,这就是一种消耗呀!

所以,为什么很多寺院的僧侣一般都比较长寿?从饮食的角度看,就因为葱、姜、蒜、辣椒等这类刺激性的食物是不吃的,而很多人一日三餐离不了这些重口味的东西,他们在无形之中就耗散了元气。元气消耗起来容易,想补回来就难了,如果一个人元气虚衰,就会表现出肾虚、脱发、长白发、皮肤松弛、四肢没劲等早衰的症状。

总之,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情绪不平和,元气就会在我们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中被消耗,一旦脏腑的元气不够用了,就只能到肾这个仓库里去讨要。我们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调动元气的次数太频繁,等到你真的有了病,着急要用的时候,却发现仓库里空空如也,那时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在生活中消耗的元气,必须从生活中补回来,所以有智慧的人都能做到见微知著,当你发现最近出现一些莫名的身体不适的时候,就要更加重视保养自己的元气了。元气充足,百脉才畅通;元气存内,外邪才不可扰。只有现在好好养元气,以后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关于养元的方法呢,我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将它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顺天而为,以天地大元养自身之元。我在教学过程中,亲眼看到了无数学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原则——每到不同的节气,就顺着气候变化去生活、饮食、调节经络。

二是动静结合,静能养元,动能行气、通经络。用运动养元通经络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位列六大疗法之首的导引术,这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最佳经络运动,把它与瑜伽动作相结合,方法更具有系统性,起到的效果更明显。这些内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讲解。

三是要全面结合。养生绝不只是单做某一方面,而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吃喝住行都要遵守并践行一些养生原则,才能获得健康圆满。

养元气之道,其实都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早起做什么,睡前做什么,每个节气吃点什么,等公车时怎么运动,坐下来怎么呼吸…… 你只要利用好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空闲时间就能补元气了。其实,养生就是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不必拘泥于刻意和专门的练习。要知道,元气既然是从生活中消耗的,就可以再从生活中补回来。怎么找补回来?很简单,从当下开始“元生态”生活!

文章摘自《瑜伽养生大智慧》



印度湿婆舞



湿婆之舞



                          

                          

印度舞





























印度舞湿婆之舞

翻开西方世界里的宗教著作、哲学著作、艺术著作、科学著作,一个形象会不断地出现,这就是湿婆之舞。湿婆(Shiva)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是宇宙之王。湿婆之舞,是宇宙之舞。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像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新月是伊斯兰教的象征一样,湿婆之舞是印度文化的象征。湿婆之舞可以成为进入让人目迷五色的印度文化的一条通幽曲径。

按照一种现代性的历史和思想的进化观念,人类的思想是从原始的巫术,到多神教,到一神教,到科学与哲学。而与这一思想演进相关的图像学,相应的是从原始巫术的怪异形象,到多神宗教的理性形象,到一神宗教的抽象形象。从这两个方面看,湿婆之舞既是一种与原始巫术相通的怪异形象(三眼四臂),又呈现了一种多神教的思想。因此,以湿婆之舞作为印度文化的象征,向世界学人提出了系列困扰。但正是这些困扰,可以让我们从印度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印度文化。

创造 保持 毁灭

印度人的宇宙运行规律

湿婆之舞的形象,其渊源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形成了这一留传至今而又形象多样的舞王形象。你看湿婆,这位宇宙舞王,头戴扇形羽毛冠,发绺既硬似椎,又软如带,两旁美丽展开,面有三目,手为四臂,在燃烧着团团火焰的圆环中翩翩起舞。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宇宙不断地诞生,又不断地毁灭。不同的神话,都讲述着这一印度人的宇宙共识。在梵天的神话里,当清晨梵天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睛,宇宙和一切事物就产生了。到黄昏,梵天入睡,闭上眼睛,宇宙就进入毁灭。这样,梵天的一天,就是世上一个宇宙的产生与毁灭。梵天一天天的醒又睡,睡复醒,一个一个的宇宙就这样不断生又毁,毁复生。不过,梵天的一天等于世上的43.2亿年。宇宙从诞生到毁灭的运转是有规律和节奏的,这体现为湿婆的舞蹈。湿婆舞蹈的节奏就是宇宙运行的节奏,因此,湿婆是舞王(Nataraja)。

湿婆作为主神,是与梵天和毗湿奴一道登上印度教的神坛王座的。对于印度人来说,宇宙在不断的生灭中,其运行包括三大基本特征:创造(宇宙被创造出来)、保持(宇宙保持自身)、毁灭(宇宙被毁灭),于是有了三位主神:梵天是创造与毁灭(但以创造为主),毗湿奴是保持,湿婆是创造与毁灭(但以毁灭为主)。这里,呈现了印度人的逻辑方式,梵天与湿婆有交迭之处,但重心不同。宇宙的创造意味着还没有宇宙,需要创造,因此梵天突出了宇宙由无的诞生;宇宙的毁灭意味着还将被重新创造,毁灭与再生联系在一起。因此,湿婆是毁灭之神,同时又是再生之神。

印度人虽然把宇宙运行的三大主要特征通过三位主神凸显出来,但又并不固执于这一方面。当出现三位主神的时候,三位主神在相互对照中各自突出自己的特征。当只有一位主神出现的时候,这一主神可以集宇宙的三大特征为一身。因此,湿婆的舞蹈就是集宇宙三大特征为一身的舞蹈。湿婆之舞是在一个充满火焰的圆形中舞蹈,这圆形就是宇宙。圆形边上整齐的火焰,一方面显示了宇宙运行的必然去向:走向毁灭,而毁灭正是湿婆在三大主神中最突出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是宇宙运行的节奏。在湿婆的舞蹈中,火焰有节律地燃烧,显出了宇宙运行的秩序。

如果说宇宙的运行就像舞蹈,那么宇宙的多样性也就呈现了舞蹈的多样性,湿婆作为舞蹈的始祖会跳108种舞蹈。108是印度文化中的一种圣数,可以说既是无穷“多”的一种象征,又是无穷“多”的一种简括。这108要再作基本性的分类,可分为属于女性的软舞和属于男性的健舞。而舞的最高境界是极乐。因此,湿婆最擅长的就是极乐境界的极乐健舞(AnandaTanfava)。

无知 幻相 痴迷

湿婆之舞要破除的三种观念

湿婆的扇形羽毛冠上,有骷髅,象征地上的生命与死亡;有新月,隐喻天上的生命与重生;有巨蛇,象征永恒而强大的生殖能力和贯串天地之间的力量。两耳上的耳环,形状各异,左右摇晃,应和着舞的节奏,显示了舞的音乐。椎发如扇,舞中荡开,呈出了舞的优雅。在右边的发绺中,恒河女神如美人鱼,正在向下滑动,让人感受到恒河之水天上来。在传说中,恒河最初是天上的银河,应了仙人跋吉罗陀之请,从天降落以净化人间的灵魂。银河之水自天而降的时候,大地无力承受,湿婆为了拯救大地,用头接住了河水,让河水沿着他的头发,分成七条支流,慢慢流向人间。而当恒河女神在湿婆的宇宙之舞中出现的时候,又让人体味到圣河波澜与宇宙之舞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湿婆三目,两眼之中,还有一目。从神性的层面来说,湿婆三眼是曰、月、火的象征;从曰常层面来说,湿婆两目之间的第三只眼,显出了不同一般的神异。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二郎神也是三只眼,二郎神的原型应该是来自印度文化。在印度,不仅湿婆有三只眼。在印度的人体学中,第三只眼的地方正是五大脉轮,从这里生出第三只眼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然,作为宇宙之神的湿婆,其第三只眼自然有着不同于其他神灵之处。二郎神的第三只眼只有看的神力,可用来看两只眼看不到的东西。湿婆的第三只眼却不同,他是毁灭之神,宇宙是在火焰中被毁灭,湿婆的这只眼能喷火焰,在每一宇宙的末期,宇宙间的一切天神人畜都要在他的目光之火中毁灭。在曰常生活中,谁惹恼了他,无论是好神是坏魔,他也会用这只眼喷出无敌之火,把对方烧成灰烬。

湿婆四臂。印度教的三大主神,都有五个头、四个头、三个头,也都有四臂、六臂、八臂。受印度教影响的佛教密宗,也具有相同的形象学特征。将这一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名声大振的,就是千手千眼观音。湿婆四臂中右上臂的手中,拿着一面计时沙漏形的手鼓。手鼓象征宇宙的创造,在传说中宇宙万物最先创造出的是声音。手鼓又显示着宇宙舞蹈中的音乐,点点的鼓声,应和着燃烧的火焰,与火焰一道显示宇宙运行的节奏。湿婆的左手臂上,托着一团花朵状燃烧的火焰。火焰又是毁灭,左右两手形成的动态平衡里的右手之鼓与左手之焰,正好象征了宇宙的开端与结束,创造与毁灭。音乐是时间,沙漏也代表时间,火焰的燃烧也在时间之中,又象征着宇宙在时间节奏里有规律地保持和运行。因此,湿婆的前右手臂作无畏势的手姿,让天地人神,对宇宙的运行与大化不必生畏惧之心。前左臂作如象鼻下垂的手姿,指向从侏儒背上弹跳而起的左脚,左脚的足尖又指向火焰光环。这种手势与姿态的结合,向天地人神启示着应摆脱无明与摩耶的束缚。

在印度文化里,“无明”(avidya)是对宇宙真如的无知状态,“摩耶”(maya)是遮蔽宇宙真理的幻相,世间人神在认识到宇宙真理之前,都处于无明的无知之中,都把世间的幻相误作宇宙的真如,痴迷于虚幻的尘世。这一印度宗教和印对卉学各派所认的真理,也是印度思想最具独创特色之一的思想。湿婆支撑全身的右脚下,踏着名为阿帕斯马拉的侏儒,阿帕斯马拉意即痴迷,象征着无知。从湿婆之舞要破除的三个主要观念,作为心灵真如反面的无明、作为宇宙真如反面的摩耶、作为理智真如反面的痴迷,显示出湿婆之舞是一种跳跃着宇宙真如之光的哲学之舞。印度人的哲学玄思,在吠陀经典中已经出现,在奥义书、佛教经典、耆那教经典中已经体系性地呈现。在湿婆之舞中,印度型的哲思又以这一艺术的方式闪耀出来,意味深长。

在双重莲花底座上两侧,有名为摩卡罗的神兽。圆环上燃烧的朵朵火焰,仿佛正是在湿婆之舞的感召下,从其口中吐出。

莲花,可以说是印度文化之花,宇宙的创造者梵天,是从莲花中生长出来的。可以说宇宙生于莲花,莲花与一种伟大的创造相联,把佛教带到西藏的印度僧人叫莲花生,以其从莲花中生长出来命名。而生梵天的莲花长在毗湿奴的肚脐中,吸宇宙保持之神的精华而成。莲花又与一种神圣的保持相关联,有一种圣洁的生的意义。佛陀一对莲花眼,一双莲花腿,双脚底是盛开的莲花。印度的神系,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莲花都具有核心地位,湿婆之舞在莲花之上,正如佛陀之座在莲花上一样,显示了印度人对于理想境界的一种独特内涵。

摩卡罗是印度神话中的海中动物,以多种形象出现:或鳄鱼,或鲨鱼,或海豚……其头或为鳄(则鳄形森然)、或为象(则象鼻仰起)、或为鱼(则鱼口大开),其身一会儿是爬虫,一会儿是鳞体,其足可以四足,可以两足。摩卡罗在吠陀神系中,一直是与护世大神伐楼那、苏摩、俱毗罗、因陀罗相关联。作为水中动物,摩卡那是水神兼创造之神的伐楼那的坐骑。月神苏摩也充满水意,摩卡那又是苏摩的坐骑。似乎与水相关的神都爱与摩卡那为伴,摩卡那又是恒河女神的坐骑。人们说柔情似水,因此,在爱神乘坐的车的旌旗上,绣有摩卡那的形象……在一片水意中,摩卡罗与上面诸神的关联,构成了一种印度人特有的逻辑。水的反面是火,摩卡罗又与雷神因陀罗有关。摩卡罗是怪形,而俱毗罗是夜叉、精怪、紧那罗(精魔)之王,因此,摩卡罗成了俱毗罗的九宝之一。上面所说的与摩卡罗相关的方方面面,都与湿婆的某一性质相关。当摩卡罗在湿婆之舞中出现的时候,不仅突出了湿婆宇宙之王的地位,而且显示了湿婆形象本身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关联。摩卡罗是水兽,而其口中所吐的却是火焰,一圈燃烧着的宇宙之火与水兽的关系,形成一种哲学的深意。



印度舞

印度舞历史悠久,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历史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相当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专著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它论到了剧场、演出、舞蹈、内容情调分析、形体表演程式、诗律、语言、戏剧的分类和结构、体裁、风格、化妆、表演、角色,最后更广泛地论及音乐。这个全面总结一经出现,便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它基本上是注重实际演出工作的书,但是它在理论方面仍接触到一些重要问题,对音乐、舞剧等方面优美艺术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到后来,香格尔戴沃在自己的《格冷特?勒德纳格》一书中,对舞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到舞蹈种类等内容。书中讲到了“当得沃舞”(一种湿婆舞),湿婆神是这种舞的始祖,湿婆把这种舞蹈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和婆罗多牟尼。当得沃舞是表示有关世界末日的舞蹈,当世界开始毁灭时,在布德杰里和沃亚克拉巴德仙人的请求下,湿婆表演了“阿安德?当得沃”舞,当时四副面孔的梵天为他击掌伴奏,毗湿奴为他敲鼓,又有登巴鲁和纳罗陀为他伴唱。

发展

到了迦梨陀姿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舞蹈和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对后来舞蹈的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艺术地位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婆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妓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技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娑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与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印度舞分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du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形,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印度舞——表演给神看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保持微笑。●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眼睛: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式。这个姿式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提踵立脚趾。印度舞脚的动作,会让你有美丽的小腿和脚踝。 ●舞蹈过程中,肩膀经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式,转头的动作也会帮助保养你的颈椎。 ●跳印度舞时,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美人拥有全世界最性感的背。

分类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除上述古典舞蹈外,印度各地还有许多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是印度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舞蹈内容和性质区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间两类。古典舞蹈有四个,即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印度舞也可以分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du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形,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产生于曼尼普尔地区,因而得名。曼尼普尔一向有“舞蹈之乡”的称号,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必备的一种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优美的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创造了一种舞蹈,并且选择了一片适于跳这种舞的山谷地带,但是地势低洼,淹在水中。于是湿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洼地,开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尔。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尔跳的第一个舞蹈叫拉伊哈罗巴舞。拉伊哈罗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种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时,往往全村人参加。

曼尼普利舞是几种舞蹈的总称,属于曼尼普利舞的有与颂神有关的班格?贾兰恩舞(快步舞)、格拉达尔?贾兰恩舞(击掌舞)、表现克里希纳(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尔舞(伙伴舞)、泼水节时跳的塔巴尔?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们所说的而且也是闻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满艳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据说,大约在1700年前,曼尼普尔地区出了一位国王,名叫杰辛格。一次,他在梦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便教他的女儿学会了这种舞蹈。从此,使这个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衮古?拉斯舞(林舞)、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这些舞蹈,都是表现克里希纳和高比族(一种牧族)姑娘们之间的爱情和嬉戏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纳。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们穿一种叫巴尼格的圆圈裙,没有褶纹,裙子上罩一件薄纱,腰部系一根腰带,上身穿一件紧身短衣,头戴薄纱巾和帽子。克里希纳穿黄色衣服。他们的服装色彩,同舞蹈气氛十分协调,使舞蹈显得更加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2.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著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实际上是一种故事性很强又独具特色的颂神舞。大诗人瓦拉多尔称格塔克里舞为“艺术的皇后”。把故事、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和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点。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庙会期间于夜晚演出,剧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表演的形式是哑演,但有敲打乐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节,用朗诵诗的形式表达。诗句都是梵语化的马拉雅拉姆语,一个人在幕后朗诵。演员身躯的姿态和手势,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双脚跳动的快慢,两手和十指的各种动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诗句的内容。演员们只表演不说话。优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员,十分精通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演技巧,他们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现各种思想感情,用眼睛转动的快慢,表现圆圈,阿拉伯数字“8”等。他们表演天鹅、蛇和猴子等动物的动作,形象也非常逼真。他们甚至可以用半边脸表演憎恶和愤怒,用另一半脸表演高兴和欢乐。

面部化妆在格塔克里舞里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化妆,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经过化妆的面部,有助于表现舞蹈的各种思想内容。他们用米粉熬成的稠浆糊,涂在面部,根据角色的不同,再涂上绿色、红色和黄色等五种颜色,正面人物脸上再涂浅绿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脸上涂几层粉白色,鼻子四周涂红色,眼睛四周涂黑色,佩戴红胡须;女角在黄色和淡红色的底色上,涂一层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但是现在也有人用它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艺术,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赏,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领会它的艺术美,而巳城市乡村都会演格塔克里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产生于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著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克塔克本是一个种姓,专门从事舞蹈,以卖艺为生,他们所跳的舞叫克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种宫廷艳情舞,在封建帝王时代,专供王公贵族茶余饭后消遣。现在成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内容主要是表现克里希纳与拉塔的爱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员的脚上系有许多小铜铃,演员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发出不同响声,时而铿锵有力,繁音流泻;时而细碎悦耳,娓娓动听。随着鼓点和音乐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各种感情,所以有人称它是表演各种体态的舞蹈。目前这种间蹈大多出现在银幕上和舞厅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舞蹈。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现择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开始是沿圆圈跳,新来者可随时加入,而不会打断舞蹈的连续性。鼓手站在场地中央,舞者围着鼓手转圈。鼓者击一会儿鼓,便把鼓槌向上举起,跳舞的人看到举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随着快速抖动,并且一只脚着地,举起双手,不断跳跃转圈。跳到高潮时,他们双手击掌,不时发出“巴莱!巴莱!”或“嗬!嗬”的喊叫声。喊声异常威武雄壮,舞蹈欢乐活泼,跳的人常常乐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过后,就变为慢步舞,随着悦耳的音乐,用一只脚缓缓地跳。这时其中一个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样狂舞起来。如此快慢相间,反复几次,跳的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熟练的彭戈拉舞演员甚至能做出十分复杂的杂技动作,例如躯干接近地面,脊柱后仰或者一个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则屈膝跪着跳舞。由于彭戈拉舞没有严格的规则,它给人们一种新鲜、自然和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舞的动作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汉气概。

彭戈拉舞有几种,其中主要有鲁迪舞、秋莫尔舞、纠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区别。这种舞技巧高超,队形多变,无矫揉造作之感。用音乐和手鼓伴奏,旋律优美,和谐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穿一件丝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脚铃,舞者足部的动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有节奏的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的表情,体现了印度人民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与乐观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在人们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尔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

另外,喀喀舞、鲁递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著名民间舞剧、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职业,他们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节时,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演出。不过演出时,需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依舞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两个角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物。舞剧中往往夹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属于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是男子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场中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情舞蹈,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结队地跳着舞前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处是舞蹈,家家有歌声。除了敬神性的节日,如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生节外,其他一些节日也可跳这种舞蹈。春节、姑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舞蹈。其他时间一般不跳这种舞。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尔巴舞一样,只是男子跳舞时,头上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长衫,下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种著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跳这种舞的场面,其他节日时也有跳这种舞蹈。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只唱与黑天神有关的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编辑本段特点

基本动作

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

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

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如果跳表现穆斯林题材的舞蹈,只能用小钻,因为红点是印度教的象征。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元气瑜伽+印度湿婆舞(瑜伽经每日觉醒系列) 瑜伽经
手镯:

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

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动作

手姿:

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微笑:

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

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

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

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

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各部位姿势要点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势。这个姿势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提踵立脚趾。印度舞脚的动作,会让你有美丽的小腿和脚踝。

●舞蹈过程中,肩膀经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势,转头的动作也会帮助保养你的颈椎。

●跳印度舞时,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美人拥有全世界最性感的背。



印度湿婆舞

舞亦有道,潜心修行(转)

近期不知是何因缘内心对舞的渴望欲罢不能,

疯狂的如婴儿般的吮吸着舞蹈的灵泉,

热情就像火我就是爱跳舞别叫我停下来,

我就是爱跳舞心跳着激情节拍。

永远做快乐的舞者做个单纯的以

舞渡人的修行人。

很多人也常常问我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舞蹈才可以感动他人感应道交?

其实很简单舞蹈和修行做人一样源自于内心而并非于体。

是内心世界的感应而做出的变化。

心带欢喜愿力无任何争强好胜的戾气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就能重获新生。

只有舞者内心纯净了心无杂念内心安瑞祥和心气外散深情流露的便是真情实感。

此时磁场最为强盛。

生活四处充满了诱惑,

跳舞是跳给自己的,

不是跳给别人看取悦于人的,

用心去跳才能感染观众。

舞技是生硬的,

假以时日只要付出练习便能成就,

而心灵舞动在我看来是一菩提法门,

只有潜心实修方能体悟法喜的精妙。

舞中亦有人生百味,

智慧三藏我自舞中渡,

愿渡道中人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3317.html

更多阅读

印度古典音乐简介2 印度古典式舞蹈

Tevaram和Nalayira Divya Prabandham(公元600-900年)  南印度古代音乐见诸于古老的泰米尔音乐作品中,也由之发展为音乐。“槃”(pan,同拉格)在他们演唱的作品中已经被提到。这种演唱颂诗的传统逐渐发展成音乐,这种演唱谱成曲的颂诗的传统

咪咪的诱惑

如果你喜欢丽娜·维尔特米勒的电影,你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这是个很有趣的片子,但这里谈的并不是它,而仅仅是字面的意思。上面这些女人,无论美丑妍媸,值得庆幸的是,她们都只有一对咪咪,而不是一堆(最近报纸上有登奇闻,说一女子长了三对咪咪),或

2012世界言情电视剧600部之361~450部 印度电视剧湿婆神361

361.我们可以结婚吗“讲述的是马上就要结婚的一对夫妇之间所...”主演:金成珉 李美淑 成俊 金英光年代:2012 点击播放 更新至19集 1集 2集 3集 4集 5集 6集 7集 ... 19集 全部>>362.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未删减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

印度电影《罗摩王朝》Sri Rama Rajyam高清英文字幕 婆罗摩笈多

摘 要: 罗摩曾经来到弥提罗国,在那里他爱上了国王漂亮的女儿锡多,成为公主众多的追求者之一。为了赢得锡多,罗摩必须将很久以前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留在人间的大弓拿起来,并且拉弯弓弦。据说最强壮的国王也无法搬动那个大弓。罗摩

声明:《元气瑜伽+印度湿婆舞瑜伽经每日觉醒系列 瑜伽经》为网友與風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