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 初中文学常识集锦



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网页游戏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欧美同学会

动感分栏

动感分栏hidden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2)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京华论坛 » 健康话题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1 ...19202122232425262728... 68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0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09-1-27 01:5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叫团圆饭

过年了,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团圆饭,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已久的风俗习惯。而且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皆然,就连久居异国他乡的华人也是如此。

过去,团圆饭在哪里吃?根本不是问题。就是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在自己家里备上一桌丰盛的团圆饭,加上一台电视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除夕夜。然而,近几年来这一传统的“团圆饭”的吃法在一般的家庭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到酒店、餐馆过年、吃团圆饭,已经成了大江南北中国人家庭的时尚选择。据互联网的最新信息以及从各大酒店、餐饮企业获得的信息可知,现在虽然离农历乙酉年的春节还有十来天,可各大酒店、餐馆预订团圆饭的火爆程度已经让人吃惊了,有的早已爆满。

众所周知,“团圆饭”,又叫“年夜饭”、“团年饭”,而我们此次研讨会的题目是“欢欢喜喜过大年,酒店年宴年文化论坛”。在此之前,我一直称呼“团圆饭”,而不提“年宴”,是否与本次论坛主旨不相符。对此,容我作一点解释。

我个人认为,“年文化”已然把“年宴”包括在内姑且不论,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氛围中,“团圆饭”或是“团年饭”的称谓似乎较之“年宴”更加恰如其分。年宴由于规格化、程式化的特点,总是给人有那么点呆板与局限的感觉,尽管年宴本来属于“家宴”的范畴。于是,我对此做过这样的思考,人们为什么现在都喜欢跑到酒店、餐馆吃“团圆饭”,但却并不愿意在那儿待上一个夜晚,直到迎新辞旧的“交子”时刻的到来。大概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酒店、餐馆把传统的充满欢乐意境的“团圆饭”搞成了程序化的,甚至有点严肃的规格宴席。换句话说,人们年三十晚上到酒店、餐馆仅仅是去吃饭,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过年”。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还要讨论,此处先打住。下面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一、“团圆饭”的文化、技术含量与品牌效应

历史学家和民俗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夏民族“过大年”的习俗,保守的说法至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了,而除夕之夜守岁吃“团圆饭”的习俗是过年中富有标志性的活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团圆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广大华夏子孙后代的受众群体。如此一个富有民族文化魅力的主题餐饮项目,在进入近代的商业运作以来,其影响力远远不如泊来的“圣诞大餐”红火,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的大城市。原因何在?应当引起业界人士的重视与思考。

笔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已然不在家里过年,属于较早走出家庭到酒店、餐馆“过年”的一分子。然而,在酒店、餐馆过除夕夜的感觉实事求是地说,已经没有了在家里过年的那份感觉与年味了。除夕夜之所以想到酒店、餐馆进餐,说白了不过是为了省去除夕夜自己在家里的忙碌与麻烦,而是躲到酒店、餐馆吃顿“饭”而已。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到酒店、餐馆过年仅仅是为了去吃上一顿美味佳肴,而没有了“年趣”,那还有什么过年的意义呢。现在有好多人都在纷纷议论,说现今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那么,中国人过年在追求什么样的“意思”呢?其实,就是追求传统的过年的趣味,就是民俗学者们所说的“年味”或“年趣”。那么,什么是“年味”和“年趣”呢,我个人认为,就是凝聚在过年活动中的以洋溢着融融亲情的团聚为中心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蕴含与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试想一下,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我们过年仅仅就是为了吃上一顿美味佳肴的年夜饭吗?当然不是。人们为什么特别看重“团圆饭”?是因为它可以体现出过年的文化趣味,也就是说“年趣”。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吃“团圆饭”的情景,面对平时从来都吃不到的各种美味的吃食的时候,其实任凭你的胃口再好,也已经吃不下多少了,但心里的那份愉悦与兴奋、充实与满足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事实上,那时摆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根本无法与今天大酒店里的山珍海味相提并论。

吃团圆饭,是举国上下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最为热闹欢快的时刻。大年夜,丰盛的年菜美食摆了满满的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人们共吃“团圆饭”,此时此刻,无论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心头的慰籍与充实感已经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桌上的大菜、冷菜、热炒、点心,抑或是各种各样的吃食,都各具美好的寓意。在我国的南方,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象征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个好彩头;更有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以及各具特色的甜食和美酒。除夕夜,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多少喝一点。

在咱们山东各地,除夕夜的团圆饭更是热闹非凡,各种美馔佳肴的美好寓意可谓丰富多彩。年糕、饺子、团圆饼、鸡、鱼、合菜、南瓜、芋头、炒花生、隔年菜之类,可谓应有尽有,每一种食品都有一个美好的寓意,或祝福阖家团圆,或寄托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或象征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或祝愿家人身体健康、诸事如意等等,家家户户都借助“团圆饭”中的种种食品来表达人们对家运兴旺和美满生活的祈望,表征了华夏民族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的淋漓尽致。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骄傲。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通过上面的论述,问题已经了然在心,华夏民族过年吃“团圆饭”的本质,并不仅仅以口腹之欲为满足,而真真正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团圆饭”的文化蕴涵所在。

1、“团圆饭”首先是一个文化载体

如上所述,“团圆饭”虽然是过年中的饮食活动,其实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吃”的范畴,而上升为一种文化娱乐与精神审美活动。确切地说,“团圆饭”是过年中人们借助饮食活动来表达华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说“团圆饭”首先是一个年节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的是数千年华夏民族“年文化”的文明积淀与文化蕴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今的酒店、餐馆仅仅靠几样美味佳肴,或者说是靠一定的烹饪技术就可以展示“团圆饭”的无限魅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难怪人们在酒店、餐馆里吃“团圆饭”,并不是一直等到除旧迎新的那一刻的原因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到酒店、餐馆吃“团圆饭”不会待的时间很久,甚至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看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再忙活着包饺子(也有人买酒店里现成的饺子带回家),等到子夜时分,随着联欢晚会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下饺子,放鞭炮,辞旧迎新。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在酒店、餐馆里吃“团圆饭”根本找不到年的趣味,于是也就失去了“团圆饭”的真正意义所在。

现以我省胶东地区民间“团圆饭”的组成来看一下它的民俗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大体说来,胶东地区民间一桌传统的“团圆饭”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不过是一些在平常日子里不能常吃的食物,如年糕、饺子、团圆饼、鸡、鱼、合菜、南瓜、芋头、炒花生、隔年菜之类。关键问题就在于,除夕夜的“团圆饭”,所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或象征意义。年糕必须是用粘性小黄米加工而成的,象征美好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以及“步步高升”之意;饺子自不必说,但除夕夜的饺子里要包上各种各样的吉祥物,如硬币、大枣、栗子、花生、糖块之类,而每一种物品都有一个美好的、足以鼓舞人们乐观向上的象征意义;鸡与“吉”谐音,象征吉祥如意;用鱼做成的菜肴是不可少的,这也是人人皆知的,有“年年有余财”的美好期冀。更有许多家庭把长长的带鱼,不施刀工一圈圈把它圈摆在碗里蒸熟,谓之“圈福”;南瓜,胶东民间誉为“金瓜”,主妇们在切南瓜的时候,嘴里还要念念有词,不过是一些祈望来年发财之类的吉祥民谣,其寓意不言自明;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团圆饼”,这“团圆饼”是用一般的发酵面团加工而成的,饼中间的夹层里放上大枣、红糖之类,饼的上面按家里人的属相做成鸡、狗、龙、虎等的形象,年前蒸熟,于除夕夜食用,每人把属于自己属相部分的饼吃掉,以示阖家团圆,象征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美美满满。

这里所列举的不过是除夕“团圆饭”的部分食品,已经使人兴奋不已了。其实,何止是“团圆饭”中的各种食品各具美好的寓意,就连煮饭炒菜的用具、盛具、燃料都是有一定讲究的,绝不可以随便乱来。奇妙的是,在如此众多的有讲究的食品、用品的限制中,人们所感觉到的“年趣”却是轻松愉快和随心所欲的,没有一丁点的束缚感。这个问题,笔者直到成年后,才逐渐明白了个中的道理。因为传统的年节虽有许许多多的规矩和礼节,但那些规矩和礼节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因而很容易在人们的心中得到共鸣和认同,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约束和不便的感觉。

而今,到酒店、餐馆里吃“团圆饭”,无论如何也是找不到这样的感觉的,这也难怪人们为什么在如此美好的除夕之夜吃“团圆饭”,却并不愿意在那里待上一个晚上的原因所在。因为,在酒店、餐馆中过年,除了丰盛的美馔佳肴之外,缺少的正是真正的“年味”与“年趣”,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缺少了那份本该属于“过年”的民俗文化底蕴。

2、烹饪技术是展示饮食文化的表现与手段

由此看来,“团圆饭”是否是山珍海味并不重要,是否具有高超的烹饪技术也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团圆饭”是否承载了更多的“年趣”。当然,这并不是说烹饪技术在“团圆饭”的饮食活动中显得无足轻重,而事实恰恰相反。优良的烹饪技艺正是用来展示年节饮食文化的有效表现手段,如果没有烹饪技艺的艺术表现力,“团圆饭”的种种食品也就失去了优美的形态与诱人的口味,从而也就失去了年节食品的审美情趣。近几年来,沉寂多年的胶东“花饽饽”(现在称为“礼馍”),过去仅仅在农村广为流行,而今已在各大城市中大兴其道,成为过年的抢手货。原因何在,它的美味可口与日常的馒头比较其实并无大别,而吸引人的地方笔者认为恰恰就是它那优美、吉祥的造型与透过烹饪技艺所展示出来的审美情趣。

过年食品优美、吉祥造型的本身就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娱乐元素,因而能够成为年节最为抢眼的风景之一,这是靠着有效的烹饪技艺表现出来的。

“花饽饽”是如此,“团圆饭”中的其它的食品也是如此,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述说。

3、“团圆饭”是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文化品牌

既然“团圆饭”是一个文化载体,烹饪技艺是展示年节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那么我们的酒店、餐馆把“团圆饭”仅仅当作一种应时的宴席来设计,只注重其菜肴的档次、菜品的种类、价格的定位与餐厅的服务,而恰恰把“团圆饭”的核心内容,即民俗文化品位所忽略,笔者认为这就是舍本逐末。所以,现今人们虽然大多都愿意到酒店、餐馆过年吃“团圆饭”,并不是真正想到酒店、餐馆里去寻找那份应有的“年趣”,而仅仅是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为了免除在家里劳作的麻烦而已。

因此,我们认为,“团圆饭”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充满了无限魅力的文化品牌,是一个颇具市场潜力的文化卖点。如果能够经过餐饮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从年节民俗文化的层面来打造、设计“团圆饭”,从品牌运作的市场高度来经营“团圆饭”,那将可以把它做的无限大,并最终成为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圣诞大餐”,是非常有可能的。

我们这里之所以说应当把“团圆饭”当作一个文化品牌来运作,是因为我们的“过年”不仅仅只有一个“除夕夜”,她是一个完整时段的节庆活动。而现在的好多酒店、餐馆,只以除夕夜的“团圆饭”为主,没有把她从品牌架构、成系列宴饮活动来进行策划和设计。

笔者以为,除夕夜的“团圆饭”仅仅是传统“过年”饮食活动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我国城镇,春节的时限以现有国家的法定假日一周计算,其饮食的消费空间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因而,“团圆饭”的设计应该成系列、有规模,以春节丰富多彩的年文化底蕴为基础,创造出五彩缤纷的“团圆饭”系列产品。除了除夕夜的“年夜饭”之外,还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过年宴席,如:

初一人们习惯在走街串巷给亲朋好友拜年后的“新春欢乐拜年宴”;

初二闺女女婿携手回家给父母拜年的“翁婿合欢宴”(济南地区为初二,胶东地区旧时为初四);

初三、初四,人们开始到异地走亲访友进行拜年活动,于是可以设计许许多多的以体现亲情交流为主题的“亲情聚福宴”;其中也自然包括朋友、同事、同学宴饮相聚的“欢乐平安宴”;

正月初五的传统习俗谓之“破五”,应吃破五饺子,可设计“破五饺子宴”等等。

以“团圆饭”为主题的春节系列年宴,如果策划、设计的有特色,有文化品味,有浓郁的“年味”与“年趣”,相信一定会赢得无数家庭的青睐,会拥有大量的消费群体。而以“团圆饭”为主题打造的餐饮品牌也可能由此盛极整个春节。

当我们把华夏民族的“团圆饭”做成在世界范围内响当当的餐饮品牌的时候,相信西方人也会模仿我们过年、吃“团圆饭”,成为丰富西方人饮食生活的一部分。到那时,真正富有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圣诞大餐”,就会淋漓尽致地在世界各地尽情地展现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无限风采与魅力。

二、“团圆饭”主题系列宴席策划提要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说“团圆饭”是把美味佳肴的物质享受与民俗文化大餐的精神享受,以及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巧妙地融为一体。因此“团圆饭”既有物质层面的设计,也有精神层面的设计,可以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这是把“团圆饭”用于商业性运作的时候,在进行品牌设计的时候,必须应予以考虑的关键所在。

1、“团圆饭”文化层面的分析与设计

如果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团圆饭”的精神文明层面,她应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

第一,“团圆饭”具有的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大家知道,我国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语境描述。而事实上,在我国民间的“团圆饭”不仅仅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的地方几乎是村与村、邻与邻的习俗都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团圆饭”的审美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从较为宽泛的地域文化层面来审视“团圆饭”的设计,胶东地区与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鲁北地区是有明显区别的,因而在设计“团圆饭”时必须展现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诸如具有胶东渔家风格的“团圆饭”、富有鲁西南湖区食俗风格的“团圆饭”、具有展示鲁中风格的“团圆饭”等等,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的消费群体。

第二,“团圆饭”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家庭聚餐的特色。欢欢喜喜过大年,团团圆圆吃年饭,既是对年文化氛围的描述,也是体现融融亲情、伦理之常、天伦之乐的直白。酒店、餐馆在设计、制作、供应“团圆饭”的时候,往往无法在有限的餐厅空间充分体现“团圆饭”的家庭特色,仅仅有亲人团聚是不够的,而应该全面营造出过年时的那份亲人间的天伦之乐与美食合欢的融融浓情。这种家庭伦理之乐气氛的创造,除了餐中配备的食品应具有各种美好的象征意义与寓意之外,还应该在就餐的背景上精心策划一番,就如同泊来的“圣诞大餐”那样,不仅有“圣诞大餐”标志性的大菜火鸡,更有各色各样的圣诞礼物,以及圣诞老人的造势等。唯如此,才能创造出在酒店、餐馆吃“团圆饭”与在家里感觉相似的“年趣”。

第三,尽情创造出“团圆饭”富于互动效果的娱乐性特点。其实,我们都知道,过年喜庆欢乐、心情舒畅趣味的营造,是靠全家人在办年、忙年过程中的参与形成的。记得旧时,在家里过除夕夜的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人人都有事做,有的剁馅、调馅、包饺子,有的烧火炒栗子、炒花生,有的摆设祭桌上的各种物品等,而到了子时辞旧迎新的时候,那更是一派全家人忙碌的景象,煮饺子的、放鞭炮的、燃纸钱的、上香点蜡烛的、摆供品与准备“团圆饭”餐桌的,就连小孩也会争先恐后地抓一大把筷子在手,然后数数家里有几个人等等。总之,大家都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过年的乐趣与心理满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充分运用了互动效果,靠大家共同努力营造出过年的那份喜气洋洋、欢快愉悦的氛围。酒店、餐馆在设计“团圆饭”的时候也应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点,多制造一些让客人有参与机会的环节,以提高人们在酒店、餐馆过年的参与性、娱乐性,充分利用互动效果来制造出年的趣味。如猜谜语、寻宝藏、放鞭炮(今年大多数城市已经解禁),以及创造一些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活动,如剪纸、捏面人、变魔术、包饺子等等,这些活动只要提前设计好,不仅可以节省酒店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提升和增加销售额。因为,在除夕夜以及整个春节期间,人们对花钱从来都是不吝啬的,只要这钱花的有意义、有乐趣。

人们最不喜欢的是到酒店、餐馆过除夕夜的时候,与一桌丰盛的美馔佳肴加上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伴,这应该是人们之所以认为过年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的根源所在。如果酒店、餐馆在置办“团圆饭”的时候能够从目前过年无“年趣”的误区走出来,那将会吸引无数的家庭到酒店、餐馆去过年。

2、“团圆饭”食品组合的分析与设计

无庸置疑,“团圆饭”仅有文化内容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团圆饭”中的各种食品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而物质层面的载体是“团圆饭”的基础所在。所以,一桌“团圆饭”食品菜肴的设计与搭配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不可过于随意的。“团圆饭”各种食品的运用,除了食品本身的美好寓意之外,也需要考虑食品的种类、菜肴的质量、档次、名贵程度、烹饪技艺、造型效果、色彩审美等,在追求饮食健康的今天,营养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团圆饭”可以忽略营养组合,也可以不管科学搭配,满桌的食品皆以约定俗成的吉庆食品为主要组合,如前面所述的南方“团圆饭”必有火锅、鱼、汤圆、萝卜等食品。而在我国的北方,“团圆饭”中必不可少的如年糕、饺子、团圆饼、鸡、鱼、南瓜菜、隔年菜之类。由此来看,传统的“团圆饭”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食品的运用考虑的主要是它们的美好寓意,而今天的酒店、餐馆进行各种“团圆饭”的设计时,除了要照顾到一些有象征吉庆意义食品的合理运用外,还应结合最新的饮食科学成果和科技元素。

在数千年来所形成的“团圆饭”中融进浓郁的时代气息,如有的酒店甚至推出了中西风格相融合的“港式年夜饭”、“圣诞大餐年夜饭”等,不已而足,属于不错的创意。

当然,在以“团圆饭”为主题设计系列年宴的时候,除了充分运用各种方式的吉祥食品的同时,还应充分地与现代各色宴席相结合,设计出如突出原料特色的主题宴席、突出不同地方风味特色的主题宴席、突出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宴席,以及适应不同家庭单位(如三人之家、多人之家)的主题宴席等。甚至包括在吉祥食品的运用与设计上也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可以把传统的自制“团圆饼”用奶油蛋糕代替,用奶油在上面雕塑出十二生肖的形象,也是饶有风趣的,等等。

京华论坛版主制度说明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02#

  发表于 2009-1-27 01:56 | 只看该作者

过年为什么要发压岁钱

由来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历史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压岁钱的变迁

【1949年】

这会儿要是有福气收着压岁钱,听起来倒是挺唬人的——100块,其实那时候的100块跟今天的1分差不多,也就能买俩糖球儿吧——连包装都没有的那种。

【五十年代】

后来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不过,那也“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合作社买小炮儿买零食去!一路那钱被死攥在手里直到捂出汗来,藏来藏去藏丢了的倒霉事也常有,那种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没什么两样儿。

【六十年代】

行情见涨,也就两毛五毛的,钱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书、小炮儿、大米花儿。

【七十年代】

拜年磕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不成问题。

【八十年代】

钱多了,反而不太兴给压岁钱了——平时的零花钱把压岁钱给比下去了。

【九十年代】

孩子成稀罕物儿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再也不搁手里攥着了,都让爹妈代管了。

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

利用空间相册发图片帖 不丢图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03#

  发表于 2009-1-27 01: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过年时的传统饰物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 初中文学常识集锦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04#

  发表于 2009-1-27 01:58 | 只看该作者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

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

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

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丈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

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它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

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

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

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

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

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

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

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

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

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

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

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

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05#

  发表于 2009-1-27 01:58 | 只看该作者

各地春节习俗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 初二至十六 、“东岳庙” 初一至十五 、“白云观”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粤风采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广东: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西北劲风陕西:民风古朴 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肃:新年舞社火,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正月打秋千: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临夏山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树上,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结束了。

东北瑞雪东北的年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 依尊卑长幼 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 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 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上海:除夕之美在日落。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浙江: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黏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江苏: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中原春色河南: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湖南: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民族风情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叫“踩碎(岁)”。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傣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苗族:过春节时,除准备丰富的食品外,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初一到十五都要庆祝。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在贵州西部及川南、云南等地都将举行,译成汉语,称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等等。

港澳台习俗

澳门: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香港: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首选就是逛花市了,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欢度佳节。在春节拜年时,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台湾: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 或叫“团圆饭”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

世界各地春节习俗

新加坡华人:新年吃鱼意味着吉利。据说,此举象征着在未来的事业中发财和幸运。春节的第一天是小辈给长辈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们的红包日,他们将从父母和长辈那里得到一包用红纸包着的钞票。

马来西亚华人:欢庆春节的气氛就日渐浓厚。从首都吉隆坡到全国各地华人聚居区或中国城纷纷挂起大红的灯笼,贴起春联,商场里摆满了年货。一般从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过年。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信神的人家在大年初一要吃素。

旧金山:每个春节,舞狮的队伍都会从这里出现,沿着唐人街,伴着喧天的锣鼓一直舞下去,除了华人,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也会被吸引专程来这里过中国年。春节时,餐馆里饺子、年糕等过年食品更是一应俱全。

悉尼:悉尼唐人街的牌楼上写着四个大字“四海一家”,过春节时,舞狮的人多停在商店或餐馆的门前,这时店主人会很高兴的出来,为舞狮的人派发“利市”。

温哥华:温哥华唐人街的牌楼工艺精美,上书“中华门”三个繁体大字。过春节时中华门上挂满大红灯笼,小朋友举着五颜六色的气球,脸上写满好奇和快活。

伦敦:每到春节,唐人街上就要张灯结彩,家家贴春联迎财神。鞭炮烟花伴随着舞龙舞狮和歌舞杂技表演。锣鼓喧天之中,人们挤在唐人街上,看英国白人扮演的洋财神穿着长袍马褂给儿童挨家挨户恭喜发财讨要红包。

纽约:纽约唐人街有15万华裔移民,这里的春节无与伦比的热闹!大街上有传统的龙船游行,放鞭炮驱魔,武术杂技表演等。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06#

  发表于 2009-1-27 06:11 | 只看该作者

古老“凤文化”的由来--中国节日礼仪

龙、凤凰、麒麟、龟,被称为四灵,除了龟以外,其它三种谁也没有见过。然而,从古至今,凤凰那美好吉祥的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民间大众的心目中,世世代代被人们赞美着,歌颂着。

因自然界中无凤凰这种鸟,我们只能从古代的有关典籍中领略凤凰的形象美姿,如《尔雅》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图赞》上说凤凰有五种像字纹路:“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书中引黄帝的臣子天老的话说:“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对于集众动物大成之美的凤凰,有关学者认为,凤凰是古代先民的一种鸟图腾崇拜。从对凤凰的形象来看,是融合了古时各个不同氏族所崇拜自然物的特征,结果出现了“凤凰” 这一美的图腾。

那么,凤凰的原形是谁呢?有学者说是孔雀、有的认为是锦鸡或雉,有的提出应是家鸡,有的说是鹤等。古代学者认为鹏与凤同是一种鸟,《楚辞》宋玉《对问》:“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乎窕冥之中。”《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在神话传说中,凤凰又叫玄鸟。屈原在《天问》中云:“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胎,女何喜?”《礼记》郑玄注:“玄鸟,燕也。”据闻一多等学者考证,燕是凤凰原形之一。《尔雅·释鸟》:“郾,凤也,其雌黄。”“凤,一名郾。”古时,郾与燕是同音字。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法在农时中占主导地位,古时便以“凤鸟氏”作为管理历法的第一官职。,黄帝的儿子少皋,是剡国君主剡子的祖先。鲁昭公十七年,他到鲁国访时,鲁昭公问他:“少皋氏为何叫做鸟官名呢?”剡子回答:“少皋是我的祖先,他登位时有凤凰飞来祝贺,为了纪念鸟,便以各种鸟命名各种不同的官职,凤鸟氏,是管理历法的官。”

在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为“凤”的人,是中国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而且对世界文化思想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古代思想家老子就以凤凰来比喻孔子,据《庄子》中记载:“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为勇。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363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目录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序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态度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眼光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关于文化(1)      第一章 中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之风俗礼仪篇 古代礼仪制度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风俗礼仪篇【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第十讲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下)四、中国传统婚姻类型  婚姻类型,指的是男女双方选择配偶到嫁娶成婚等一系列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美取向。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

声明:《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 初中文学常识集锦》为网友灬格子的夏天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