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隐组 中国是文明之邦,文化之源,
古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楼台烟雨中,它从一个侧面写出南朝的寺庙多。
历史记载,南宋时期时,杭州的寺庙更多,有486座。李叔同考证说,有2000多座,我估计是把周边各县的庙宇也算进去了。
今天先给朋友们介绍灵隐组团。
咫尺西天在天竺路口,向西数百米,飞来峰北,有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向西南数百米,飞来峰南,有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
西天远吗?不远,咫尺之间。
西天近吗?不近,万里之遥。
灵隐寺对面飞来峰上的弥勒佛造像,雕凿于南宋时期,是当时的代表作品。佛像高1.9米,左手执念珠,右手按布袋。雕刻者运用适度的夸张,把弥勒佛嬉笑自若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抓住弥勒佛的两个特点:一是肚子大,二是笑容灿烂,充分显示了他包容天下以众生之乐为乐的境界。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他的笑容已成为飞来峰的标志。

我们小时候,游人可以爬到弥勒佛的肚子上拍照,现在为了保护古迹,已加上围栏,游人只可远看,不可靠近了。
飞来峰的石头适合雕凿,又在古刹对面,所以古代的工匠在山上雕凿了许多的佛像,大大小小,形态各异,无不惟妙惟肖。
从飞来峰上看灵隐寺,规模够大吧。
灵隐寺是西湖文化景观中佛教文化中代表性史迹之一,是杭州地区最早的佛教建筑群。在10——13世纪的“东南佛国”时期就拥有显著地位。位于飞来峰北面,北高峰南麓。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相传是印度和尚慧理所创。南宋时(1127——1279)被封为禅宗“东南第一山”,并与净慈寺同属国家最高等级的禅宗五山十刹。
寺院坐北朝南,整个院落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华严殿,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鼓楼、钟楼、伽蓝殿、罗汉堂等。寺中至今保存着建于10世纪的两石塔和两经幢,堪称五代佛教建筑的精品。
灵隐寺是我国东南地区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外地游客来到杭州,一看西湖,二看灵隐,不到这两个地方,不算到过杭州。
灵隐寺最热闹的时候是除夕,此日门票每张300元,仍挡不住数万烧头香的求财求贵客,这一天,灵隐寺收入极可观。当然,平时也很可观。不过他们不叫门票,叫香花券呦。
灵隐寺山门,即天王殿。匾额上书:雲林禅寺。明明是灵隐寺,为何写雲林?这里有一个故事,听我道来: 乾隆皇帝来灵隐寺游玩,方丈请乾隆赐题寺名匾额。乾隆提笔就写,没想到“靈”字的雨字头写大了,下边还有三个口一个巫,纸小写不下了。乾隆正踌躇间,纪晓岚悄悄把手伸到乾隆旁边,乾隆一看,纪晓岚的手心里写了一个“雲”。乾隆会意,写下“雲林禅寺”。皇帝说啥就是啥,老方丈也不敢问,从此,灵隐寺悬挂的就是“雲林禅寺”了。
灵隐寺山门外的冷泉亭,亭子很有名,但更有名的是亭子里的两幅对子,先有一对: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后有人对: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前一对本普通,可后一对一连上,便禅意深深,非我这个凡夫所能理解的了。
永福寺外山门 杭州永福寺位于灵隐西侧石笋峰下,寺周环拥古木,错缀修竹,境幽景深,历史悠久。与灵隐寺同为东晋慧理和尚开山,距今已有1600余年。
现今的永福寺占地100余亩,有五个独立的院落,依自然与生态的原则,构建成一组错落有致而又风格各异的佛教园林建筑群。充溢着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
这是一座很有特点的庙宇。
永福寺外山门与内山门之间的景色
永福寺内山门
永福寺内普圆净院
一缕缕青烟飘渺,一盏盏红灯闪耀。普圆净院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香火很盛。
永福寺里的迦陵讲院。
这是讲经传道的地方,里面还有茶室,有空时,或三五,或孤身,品清茗,听真经,让心得一日清净,管他外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真好,真好。
永福寺里资岩慧院。
资岩慧院里的大雄宝殿,是永福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永福寺里古香禅院。
古香禅院内景,正面是藏经楼,右面是三圣殿。
三天竺法镜寺。
桥边的香客们累了,休息休息。自古以来,每年秋后春前,香客们就会戴红花,背黄袋,成群结队从苏、浙、皖、闽来灵隐寺及其南面、天竺路上的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进香,求农事,求蚕桑,求健康,求平安。如今时代进步,香客们服饰会有变化,但旅游加进香,依然兴致勃勃。
中天竺法净寺。
法净寺内观音殿。
法净寺寺内的大雄宝殿很有特点,所有廊柱不加彩饰,保持原木本色,显得古朴庄严。
上天竺法喜寺。
天竺三寺 法喜为最,建于晋,盛于唐宋,其景“万竹参霄,碧荫数里,寂然空谷,惟闻泉声。”此处还是帝王“祈晴,祈雨,祈农桑的地方,为东南名剎。
我去参观那天,庙门前站着两个漂亮姑娘,粉黛轻施,白披肩,红旗袍,高跟鞋,似乎在迎接客人。与我心中的寺庙形象大相径庭。是改革?还是背弃?不知,不知。
这张照片极普通,是我从法净寺到法喜寺的的路上休息时,看到天竺溪两边路上不同的景象,心有所感,所以拍下来。
灵隐天竺西,
两路隔一溪,
一路闹市赴,
一路凡尘离。
求佛何众众,
真诚何稀稀,
唯愿君崇善,
身心成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