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与他的《梦溪笔谈》
居住在镇江的人,或是来过镇江一、两次的人,大都会知道梦溪广场、梦溪路,甚至梦溪园巷。在镇江市东部梦溪广场上,矗立着一座花岗岩塑像。一个老者手中拿着一卷书,凝视着西南方的第二故乡——梦溪园。这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人。其父沈周一度做过润州刺史。沈括少时随父出行,对镇江有着良好的印象。宋仁宗时他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官至翰林学士。曾出使辽国,办理外交,镇守鄜延(陕北),防御西夏入侵,都有很大贡献。王安石罢相后,他也连遭降职,宋元丰(1082)年,因朝廷特派大臣徐禧专权独断,失陷永和城,为西夏攻所陷,宋军损失重大一事,连累坐贬。元祐三(1088)年才准许“任便居住”,举家迁至京口,筑“梦溪园”定居。
沈括为什么会定居京口,估计原因有二:一是,他幼时随父在润州住过;二是,牵涉到当时的人事关系,王安石罢相后居住江宁,沈括为避反对派的猜疑,故编造了一个“梦溪”故事。据其《自云》所述,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沈括三十岁(约1060年)时,曾梦到一地,登上小山,山上开满野花,并由树木所掩。山下是一条清溪。他很喜爱这个环境。后在熙宁十、十一(1077、1078)年,他任宣城知府时,听一位道士说京口有一处地方,象沈括梦中所遇之地。元祐元(1086)年,他有公务到京口,去看了道士所言之地,似乎是梦中恍惚之境。于是,花万贯钱,买下了这块地,开始兴建家园。后定居于此。只为“圆梦”,别无他意。也许这番话是为避嫌而编造的一番“托辞”。
沈括为官多年,还是很有钱的。他将门前小溪称“梦溪”,园名为“梦溪园”。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轩、堂、斋等多处。晚清镇江人戴守梧在《京口竹枝词》中有:“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复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现“梦溪园巷”的梦溪园,是原园的一部分。前幢为清代修建的瓦房,坐东朝西;另一幢为清式厅房,坐北朝南。1988年由镇江市人民政府恢复的。当时也算得上是镇江的一件盛世。我有幸参加了这里的“梦溪园沈括纪念展”的开幕式。
沈括晚年在此安居了八年才去世。他身后出名的不仅是“梦溪园”而是他在此所著的《梦溪笔谈》等著作。沈括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活动,总结了科技、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写下了《梦溪笔谈》、《梦溪忘怀录》、《良方》以及一些散文、诗歌。其中《梦溪笔谈》学术价值最高。对天文、地理、哲学、数学、音律、音乐、医卜、文学、军事、工技、矿藏、人事、官政等17个门类均有编述,《梦溪笔谈》共计609条、26卷。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石油”一词,世界上第一次出现,是在《梦溪笔谈》的《石油》篇中,一直延续至今。沈括描写石油的黑烟很大,他写了一首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他指点人们可以用煤烟、石油烟做墨,不要再砍山上的松树烧烟作墨了。当然,现时代,石油不单是用烟灰做墨,而是成了世界经济的命脉之一了。在900多年前,沈括已经知道含油的“石烟之利也”,可以用来代替越伐越少的松树。
沈括很重视人民群众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他说:“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技工)、群有司(各种管理者)、市井(商人)、田野之人(农民)莫不预焉!”九百多年前能提出这样精辟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他不但这样说,也这样去做。他写的《梦溪笔谈》一书,大量内容是从劳动人民那里学习和采访来的。那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科学技术著作。
梦溪的“园”和“溪”均已不存,而《梦溪笔谈》的文章永存。沈括《梦溪笔谈》的“梦溪”广为传播。在镇江就有“梦溪广场”、“梦溪路”、“梦溪园巷”、“江大梦溪校区”,还有“梦溪嘉苑”小区。在梦溪路上,还有一所以船舶工业科学为特色的江苏科技大学。《梦溪笔谈》现已被英、法、德、美、日等国翻译出版,这是沈括在世时决不会想到,他的“笔谈”会传播世界。
2010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