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 秋季养生小常识 饮食

中国人的饮食养生,或外国人信奉中国式饮食养生,生活基础和认识基础是中华饮食文化。而怎样认识中华饮食文化,对饮食养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大众养生者,对中华饮食文化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迟走出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直到现在,还不能说完全走出了农业社会。中华饮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早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沉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进行去粗取精的辨析。在世界近代史上,由于中国在工业化和全球一体化过程中,有一段被动挨打的经历,中华文化包括中华饮食文化受到很多误解,甚至污蔑、诽谤,有些误解直到现在也没有消除,需要进行去伪存真的辨析。因此,大众养生者,对中华饮食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只有传统的精华,才有现代价值;只有民族的精华,才有世界价值。我们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识,目的在于寻找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为饮食养生服务,为大众健康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一个文明古国的贡献。

一、中华饮食文化类型及其关注点

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活动始于饮食,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始于饮食,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形态始于饮食,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始于饮食。《孟子·告子》说:“食色,性也”,吃饭和传宗接代是人的本性。《汉书·郦食其传》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王以民众为政治的最重要的因素,民众以粮食为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丰富多彩,博大复杂。我们从食者、食品、食俗、菜系这四个最基本的因素来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并且在每一种类型中,特别关注与食物结构联系紧密的因素。

1、食者类型及文人饮食

中国历史上,是由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所组成的二元社会结构,饮食消费也相应地分层化,饮食者的社会身份不同,饮食行为也不相同。

上层社会的饮食主要分为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封建帝王作为统治者,攫取了无限绝对权力,驱动整个中国的人力物力以奉一人之淫乐,饮食行为也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形成了宫廷饮食的特点。从选料、用料上看,帝王权力无限,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皇帝的饮食,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从人力、精力、物力、财力保证食材第一关,选料、用料严格甚至苛刻。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的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窝鸡皮鱼丸子、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燕窝炒炉鸡丝。从烹饪工艺上看,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有着浓厚的享受特权的意识,渗透到饮食中,就是要求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如清宫中的“清汤虎丹”一个菜,原料要求选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其状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时先在微开不沸的鸡汤中煮三个小时,然后小心地剥皮去膜,将其放入调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渍透彻,再用专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的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见烹饪的精细。从花色品种上看,中国的君王想吃什么就是什么,吃了山珍要吃海味,吃了“常味”要吃野味,吃了野味要吃人味,吃美食的欲望无限放大,饮食标新立异、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每餐“共备正菜一百种”,“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

贵族饮食,总体上讲没有宫廷饮食的奢侈糜烂,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贵族饮食以官府菜为代表,至金元以来,官府群集北京。过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讲求美食,并各有千秋,至今流传的潘鱼、宫保肉丁、李鸿章杂烩、组庵鱼翅、左公鸡、宋嫂鱼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谭家菜颇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谭宗浚家,后由其家厨传入餐馆,称为“谭家菜”。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载有菜肴40多种,如糟鹅掌、火腿炖肘子、野鸡瓜、牛乳蒸羊羔、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鸡髓笋、炸鹌鹑等,肴馔很精致和讲究,红楼菜也是官府菜。

在上层社会饮食中,还有一种暴殄珍物、奢侈残暴的食俗。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乳喂猪,他家的清蒸猪蹄膀味道十分鲜美。清姚元《竹叶亭杂记》记载:一山西大官僚喜吃驴肉,养了几只肥驴,吃时,厨师在活生生的驴身上刲取一块腴肉烹饪,驴身上鲜血直流,用烧红的铁板烙之止血。此时,驴活崩乱跳,痛得死去活来,则不顾。清薛福成《庸斋笔记》记载:一总督家炒烧的里脊肉,比其他人家的要鲜美得多,其制法是选中猪后,把猪关在室内,众仆人以竹竿打猪背部,猪奔窜不已,直至血液聚集背脊上,于是杀猪得里脊,其余不用,一顿里脊下来,要杀几十只猪。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记载:一总督为吃到鲜美绝伦的鹅掌,把鹅关在一小铁笼里,鹅下堆炭火,旁放酱醋,鹅受热跳腾不已,自饮酱醋,至死时掌厚数寸,脂膏尽在其中,吃其掌。也是这个总督,另有吃驼峰法,用沸水浇骆驼峰部,使全身精华集中到峰部,然后割下驼峰,烹制成菜肴。

下层社会的饮食主要分为市井饮食、百姓饮食。市井饮食随城市贸易而发展,首先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主要面向商贾、市民的餐饮业,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极受欢迎。市井饮食具有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吴自牧《梦粱录》记有南宋临安各种熟食839种,烹饪方法有 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氽、煮、烩、炝、腌、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滑等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百姓饮食指老百姓日常家居饭菜,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食物原料随见随取、随食随用,一般为当地盛产。其次是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且加工方式几乎一成不变,由祖祖辈辈传下来,在一个地域,也是高度统一的,家家户户一样的原料、一样的加工方法,只是在工艺水平上有微小的差别,很少尝试新食品,喜欢标榜食品的祖传秘制,这是在害怕浪费的心理支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 秋季养生小常识 饮食

下层社会饮食有重味、重盐、重油的特点,在饮食观念中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说法,在饮食行为上对剩菜剩饭的重复利用,这些因素,历来受上层社会所诟病。现在看来,这些东西应该属于饮食糟粕之列。

在饮食者类型中,还有一种文人群体,他们不是独立的饮食群体类别,一般位于上层社会,也有的位于下层社会,但优于普通百姓。文人饮食的特点是思想性强、文化品位高、食养意识浓。他们具备了实施食物结构的物质文化条件,日常饮食一般倾向养生,注重按《黄帝内经》及其它经典理论安排饮食生活,注重合理食物结构,有的形成了家训式文字,成为今日的饮食养生古籍。

宫廷饮食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准,百姓饮食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文人饮食反映了不同时期饮食养生的基本水平。

2、食品类型及宴席菜肴

食物加工成品,大致有宴席、小吃、干粮三种,这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宴席,即酒席,是在一定台面上、按照一定规格、遵循一定程序组配的一整套食品的统称。从形式上讲,宴席是多人聚集在一起,人数根据需要可多可少,少则两三人,一般十来人,也有几百人的、几千人的,甚至上万人的。正规宴席,主人是宴席的东道主,主要宾客是宴席的中心人物,随行人员是伴随主宾而来的客人,陪客是主人请来陪伴客人的人。中国传统宴席习惯于8人、或10人、或者12人一桌,桌面通常以八仙桌、大圆桌居多。从内容上讲,全桌菜品分凉菜冷碟、热炒大菜、风味小吃三大类和主食、水果、酒水等等,要求制作精美,调配均衡,食具雅丽,仪程井然。各类食物均按一定质量和比例,分类组合,前后衔接,依次推进整桌席面上的菜点,在色泽、味型、质地、形状、营养以及盛装餐具方面,力求丰富多彩,并因人、因事、因宴席档次而设定。

宴席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的饮食消费水平的综合反映,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都有宴席,宫廷宴席与乡间宴席的消费水平有天壤之别。我国最高水平的宴席是“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菜为主,后来福建、广东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宴席之上。全席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四品,计肴馔320品。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上主菜,主菜也称为大菜。大菜有南菜、北菜各54道,南菜中有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广东菜;北菜中有30道山东菜、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小吃,是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既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也可以作为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所以称为风味小吃。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往往是一个地区重要的特色表现,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遍布全国的风味小吃不计其数,相传北京风味小吃主要有驴打滚、艾窝窝、糖果卷、姜丝排叉、.奶油炸糕、.蜜麻花、油茶、馓子麻花、萨其玛、焦圈、糖火烧、豆馅烧饼、豌豆黄等。

干粮,是经过脱水处理、能够保存较长时间、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的食品,以米、面、杂粮等五谷类食物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作为外出时的主食使用,古代军人打仗通常吃干粮,商人吃干粮也比较普遍。

宴席、小吃、干粮各有其特点,宴席侧重组合,小吃侧重口味,干粮侧重方便,从合理食物结构的角度讲,宴席菜肴是一种比较适当的形式。

3、食俗类型及日常食俗与时令食俗

食俗一般包括日常食俗、时令食俗、年节食俗、社交食俗、信仰食俗等内容,经常反映在一些典型食品与就餐习惯中。

日常食俗。我国普遍推行日食三餐,并且以“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为通常的吃法。在三餐的饮食分配比例上,按摄入量占全天摄入食物总量,一般以早餐30%、午餐40%、晚餐30%为宜。一日三餐都要有合理食物结构,由于早餐容易忽视,所以特别强调早餐要吃好。同时,要养成按时就餐和不偏食的良好习惯,两餐之间的间隔一般以4-5小时为宜,如果两餐间隔时间太长,容易感到饥饿,以致影响耐久力和工作效率;相反,两餐间隔时间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休息,不容易恢复功能,又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历史上宫廷和富裕人家,在两餐之间吃些点心,这种食法也是比较科学的,现在也应该提倡,主张食用水果或干果。

时令食俗。一年四季,季节不同,饮食也不同,全国各地都有与季节相适应的食品,如北京春季吃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炸三角、炸回头、果子干;盛夏吃杏仁豆腐、奶酪、冰镇酸梅汤、漏鱼、扒糕、切糕等;金秋吃江米甜酒、栗子糕、八宝莲子粥、蜜麻花等;隆冬则吃面茶、盆儿糕、白水羊头夹烧饼、煎灌肠、羊肉杂面、烤白薯等。

年节食俗。年节与时令相关,但年节食俗更为讲究,有很多仪式性内容。我国传统年节比较多,较重视的年节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到头的饮食盛宴,宫廷、贵族不用说了,平民百姓家再穷也要在除夕摆家宴。除夕家宴为春节的重头戏,此外与春节相关的还有腊月初八熬制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称过小年用甜品祭灶、立春日称“打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灯节吃江米(即糯米)元宵(汤圆),北方还有“初一饺子、初二面(面条)、初三盒子(馅饼)往家转”的讲究。端午节要吃粽子,旧时还要喝雄黄酒,吃黑色桑椹,富裕之家要吃“五毒饽饽”(有蝎、蛇、蛤蟆、蜈蚣、蝎虎印记的面饼),悬蒲插艾,渍蒲酒。中秋节全家团聚吃月饼,旧时以月饼、苹果、葡萄、西瓜、毛豆等供月。

社交食俗。包括婚姻、生日、丧葬和其它事情,宴请亲友,宴席因事而异,总体上与中华吉祥文化联系紧密,一般食品形状讲究象形、食品名称讲究谐音,趋向吉利,不吉利则要避讳,在食品数量上好事成双,丧事则成单。各地具体食俗差别最大的就是社交食俗,但也还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如婚姻宴要有四喜丸子,因丸子形态为圆球体寓意圆满,还要有枣、栗子、花生等干果,寓意早生贵子。过生日都要吃面条,称为“长寿面”,禁食鸡(与“饥”谐音),禁食饺子,认为吃饺子“捏寿”,为老年人办寿宴,除吃面条外,还用面粉桃形馒头称为“寿桃”。丧事宴席,不用烧烤或白煮方法烹制菜肴,因为这类菜被认为是生子办满月时用的。

信仰食俗。在食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宗教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任何一种宗教都按自己的教义、教规制定食礼、食规和禁忌。有的禁猪、有的禁荤、有的禁五辛。中国有许多民族信奉佛教,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之别,各自的饮食禁忌不尽相同。大乘佛教一般在饮食上奉行“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的,即只吃素而不吃荤;小乘佛教只要本人不杀生也不禁荤;藏传佛教只禁食奇蹄动物的肉、五爪禽和鱼鲜。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除奉行五禁外,每年还要过斋月,届时成人(年老体弱者除外)都须把斋,即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得进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清真餐馆遍及全国各地,所经营的清真菜点也是中国饮食风味重要流派之一。中国还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道教、萨满教、东巴教和自然崇拜等,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又常常成为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各种食俗中,日常食俗比较单纯,不需要承担过多的内容,可以完全从营养出发安排饮食。时令食俗具有中国特色,是因天之序、顺时养生观的具体体现。

4、菜系类型及京菜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对食俗产生深刻影响。各地物产不同,形成了主要食物的不同,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南方多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禽肉;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中部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菜肴中和清淡。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山东菜、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江苏菜擅长蒸、炖、焖、煨等;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炸等。

中国的烹饪技艺,经过历代名厨传承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清代时,我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广式。民国时,分为华北、江浙、华南和西南四种流派,后来华北流派分出鲁菜,江浙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华南流派分为粤菜、闽菜,西南流派分出川菜,华中湘菜崛起。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按饮食文化流派,划分为东北菜、北京菜、冀鲁菜、胶辽菜、山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

在众多菜系和流派中,值得关注的是北京菜,自元、明、清以来,蒙古人、汉人、满人先后在北京建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尽管北京菜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各大菜系汇聚于此,形成了五方杂处的局面。过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巨商大贾和文人雅士,由于社会交往、礼仪、节令及日常餐饮的需要,各色餐馆应运而生,宫廷、官府、大宅门,都雇有厨师,这些厨师来自四面八方,把中华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充分施展发挥,也成就了独特的京菜。北京饮食的层次性和变化性特别明显,旧时从皇宫御膳、贵族府宴到市井小吃,形成了全国特有的层次性饮食文化,口味以咸香为主,兼容并蓄八方风味,食材以周边地区为主,兼辅以全国各地精华物产,北京菜品种复杂多元,以满汉全席达到极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4425.html

更多阅读

秋季养生小常识大全 秋季养生小常识短信

秋季养生小常识大全——简介 秋天换季容易造成脾虚,脾主全身运作,一旦虚弱就容易造成身体代谢出现问题。面对脾虚应该怎么调理,下面分享秋季养生适合吃的食物,通过食疗就能很好的缓解和治疗脾虚症状。秋季养生小常识大全——工具/原料

夏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秋季吃什么菜好

健康生活指南:夏季饮食养生小常识,夏季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也是导致很多疾病高发的季节,大家应该要高度重视。夏季饮食养生小常识——工具/原料夏季饮食养生小常识——步骤/方法夏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1、一:夏季饮食以清淡为主夏季饮食以清

冬季养生保健小常识 冬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南方的冬季不是那么太冷,如果你生活在北方的话会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冬季的寒冷,冬季养生保健很重要,下面来看看冬季养生保健知识手册。冬季养生保健小常识——冬季养生保健的原则及方法冬季养生保健小常识 1、保

女人美容养生小常识 夏季养生小常识

女人美容养生小常识——简介都说女人的肌肤是水做的,肌肤晶莹剔透,但是要想达到肌肤白里透红,在美容上还是要注意的,而且现在的人都注重养生了,在美容方法上,也是要使用健康的美容方法,像是有氧运动、多喝水、打球等都是很好的美容方法,不过

盆花想要过好冬,你先知道这6条常识! 冬季养生小常识

盆花想要过好冬,你先知道这6条常识!入冬以来,天气渐冷,多数盆栽花卉都不能忍受室外的寒冷,相信小伙伴们早已将室外的盆栽花卉搬入室内了吧。刚刚进入室内的植物可能还有些不大适应,会发生黄叶落叶现象,这都是正常的,那么如何在冬天养护盆栽

声明:《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 秋季养生小常识 饮食》为网友墨落成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