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五个理论

2008年01月14日 08:19

绪论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

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

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

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

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五个理论
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三,参考书目:

(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

(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

(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

(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

(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

(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

(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

(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

(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

(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

(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

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

内容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

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

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

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

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

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

"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

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

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

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

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

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

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

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

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

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

一,马汉与海权论

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

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

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

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麦金德与陆权论

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

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

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

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

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

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

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

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

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

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

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

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

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

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

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

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

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

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

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

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治学的终结,而且也标志着地缘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从欧洲转到了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对于传统的旧地缘政治学而言,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发展的一面.前者表现在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维方式仍然被人们所使用;而后者则体现为在对环境因素的考察中,地理决定论的色彩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学家也开始注意到了环境作用于人类政治行为的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此外,地缘政治研究中旧的,带有浓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的对立与冲突的逻辑也开始逐步让位于多元主义的,相互合作的逻辑.

在战后20多年的时间内,地缘政治学在西方可算是"盛极而衰",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主要是限于对旧地缘政治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论点的评论与争辩,并没有太多新理论建树.理论上的转折发生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又是一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转变时期.而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也因此赢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西方而言的地缘政治含 义需要再次予以重新考虑,西方地缘政治的理论研究又再次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战后初期的西方地缘政治学事实上是以对所谓的地理"枢纽"或者"心脏地带"的讨论而拉开序幕的,替代原先的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冲突的,是新出现的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在1949年发表的《大陆腹地的重归》一书中提出,苏联和美国战略中心地带的北迁过程使得这两个国家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地理关系,这两个地区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心脏地带,它们都"紧靠着极地附近的两侧而且彼此命运攸关".

另一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胡森(D.J.Hooson)也认为,从苏联的自然资源,人口,农业潜力和工业增长速度来看,这个国家作为一个对西方而言难以对付的世界大国的迹象已经确定无疑地表露出来.而且,随着西伯利亚地区的迅速开发,苏联的经济重心会逐渐基本东移,这对于苏联自身和整个中亚地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整个50年代,绝大多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学家都用一种充满了敌视和恐惧的眼光注视着欧亚大陆,他们相信,西方人关于"欧亚大陆中在地理上令人迷醉的圣地,已经由于这里正在成为世界共产主义的基座而得到证明,如今这个基座控制了从易北河到南中国海的广大地域".

进入60年代之后,两极对立的僵硬的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了松动.科恩就是较先把这种变化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对之表示欢迎的地缘政治学家.科恩反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僵硬的两极对立模式,提出了多级世界理论,认为地区化的趋势对于世界的稳定来说是一种值得庆幸的趋势.在科恩提出的反映这种趋势的区域性质世界图景当中,他采用了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即用所谓的地理战略性地区和地理政治性地区来对世界进行不同角度的划分.

科恩认为,在这个区域化的世界图景中,乔治·凯南所提出并且为西方国家普遍接受的遏制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也不是现实的,心脏地带-边缘地带的对立的思想已经使西方世界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对抗的战略战术的牺牲品.在未来的世界中,美国所追求的目标不应该是征服与对抗,而只能是和平共存.

科恩的研究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多元性引入了地缘政治领域,从此以后,不同角度的地区化研究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包括哈斯,多伊奇和埃茨欧尼等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都对地区一体化进行过研究.

在这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康托利和斯皮格尔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可以被划分为彼此叠加的三个层次的等级体系:美国,苏联和中国构成所谓的"主导体系",它们是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行为主体;拉丁美洲,西部非洲,中东,西欧和东南亚则被合起来称为"从属体系",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受到四个相互关联的模式变量,即内聚力水平,通讯网络,实力水平和关系结构的影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第三个层次则是所谓的内政体系,也就是每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如果对这个三层次国际体系进行下一步的划分,还会发现存在着一种所谓的"介入体系",它反映了大国通过组织行动机构在其自身区域之外的活动范围

到70年代,西方地缘政治学中出现了更多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的产生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后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以及诸多新的问题,如生态,能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等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

较早反映了这样新的研究方向的人是美国的哈维.哈维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地缘政治过程,提示了资本的空间聚集而造成的财富与权力的敛聚效应.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这个以贫富分化作为基本特征的分裂的世界的出现.哈维强调,只有用各种共同合作的社会结构来取代资本主义,才能使这个分裂的世界得以重新弥合.

美国学者沃伦斯坦(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论"则进一步系统的考察了哈维的理论.所谓"世界体系",就是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由"中心"与"边缘"地区构成的整体.前者包括欧洲与北美,它的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的中心.在"中心"地区的四周,那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的国家和地区即形成了"边缘"和"半边缘"地带."中心"与"边缘"由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联成了一个整体,"中心"地带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对"边缘"地带的剥削与奴役,这成为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

沃伦斯坦的理论自然而然地在西方国家遭致不少的抨击,但也有人对这一理论的地缘政治含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美国人泰勒就认为:"沃伦斯坦对世界经济的探讨,为地理学家们重新回到全球性分析提供了机会,而没有对麦金德加以任何仿效.如果说麦金德指出了东西之间的对抗以及心脏地带内部的对抗的话,那么沃伦斯坦的探讨方法则是把南北对抗放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强调对于南方国家的关注随着1980年《勃兰特报告》(《南方-北方:一项寻求生存的计划》)的发表而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显然反对把世界划分成两个阵营的简单看法.……总的来说,"北方"和"南方"基本上是"富国"和"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虽然哪一方都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集团."

70年代以后西方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研究的视野有了较大的扩展,除发展问题外,环境,生态和能源等等问题也都成为地缘政治学家的考察对象,这就导致了所谓的"广义地缘政治学"的诞生.这种地缘政治学认为,一个国家力量的基础,在于它的自然,社会,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总和,正是这种综合的力量构成了国家的行为基础.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缘政治学家皮埃尔·伽洛瓦.伽洛瓦认为,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地缘政治的要素结构.在传统的地缘政治要素如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幅员,地形与气候,人口与资源等等之外又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这些因素足以彻底改变人们对于国家力量的传统的看法.

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极大地改变了战后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从而为地缘政治学家提供了新机会.然而,西方地缘政治学的新发展并不表明从麦金德以来的地缘政治学传统就失去市场,大陆与海洋的冲突再次成为不少地缘政治学家的课题.美国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将所谓"文明的冲突"代替了"地缘政治",其提出的"文明断层线"与传统地缘政治学有着惊人的相似.

1993年6月6日,亨廷顿首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未来的文明冲突就是西方同其他地方的冲突》一文,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国际政治的演变及特征作了独特的分析论述,提出了认识冷战后政治的全新思路.概括起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整个理论体系构架由两个立论支点支撑,其一是"文明"将取代"意识形态"的地位,上升到国际政治领域的中心地位;其二是"冲突"仍将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舞台的主旋律.

亨廷顿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八种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方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正是这不同的文明导致了世界上的一切冲突,文明才是冲突的主要根源.

第五讲:二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发展的特征分析

首先,从理论的学科基础上看,战后的地缘政治学实现了从生物进化论到生态学与系统论的思想转变.

其次,从理论的现实依据上看,战后的地缘政治学实现了从一国中心论到世界多极论的转变.

再次,从研究内容上看,战后的地缘政治学实现了从地理决定一元论到世界发展多元论的扩展.

最后,从战略导向上看,战后的地缘政治学实现了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

战后地缘政治学研究重心转变的原因分析

战后的地缘政治学较之传统的地缘政治学,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从战略导向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的地缘政治学正日益进步,日益走向科学化.与二战时德国的地缘战略的牵连不无关系,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战后科学技术,军事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的迅猛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4504.html

更多阅读

高三考生进入第二轮复习的五个步骤

高三考生进入第二轮复习的五个步骤? 第二轮复习是全程高考复习中最关键的一环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扣考纲,从高考命题角度思考教材,按高考审题方式去理解教材。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按高考

五个月的宝宝能吃什么水果 晚上吃什么水果瘦身

五个月的宝宝能吃什么水果——简介五个月的宝宝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水果了,但是由于宝宝没长多少牙齿,不能咀嚼,一定要把水果榨橙汁或压成泥再吃,下面小编说一下五个月的宝宝能吃什么水果。五个月的宝宝能吃什么水果——方法/步骤五个月的

品牌战略规划的五个核心 企业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战略规划的五个核心——简介由于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虽然十分重视品牌的建设,也愿意为品牌的建设而投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对品牌的理解却又停留在基本的形象层面上,对于品牌战略的内涵理解甚浅。这会导致企业在执行品牌

气血不足的十五个食疗秘方 补气血的中药

气血不足的十五个食疗秘方——简介中医里说的气血不足,就是气虚和血虚,女人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那么怎么才能补好气血呢...气血不足的十五个食疗秘方——方法/步骤气血不足的十五个食疗秘方 1、大

声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五个理论》为网友潮起潮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