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不是韩国那款游戏,也不是国产抗日神剧,而是一部俄罗斯“亲子”电影。这部电影在儿童节后上映并非师出无名,儿童视角以动画大战的形式时隐时现。这是一部母性电影,穿越火线者非是旁人,而是一个误将儿子送入虎口后不惜一切代价拯救他的疯狂母亲。穿越的是哪家火线?2008年俄罗斯大战格鲁吉亚,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故事本身。
作为一个始终游魂于各种明暗障碍中的写作者,我最大的感慨是:这个题材也行?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大日子,也是俄格五日战争的发起日。人在北京的普京匆匆离开假凤虚凰的赛场,赶往真枪实弹的战场。强大的俄军摧枯拉朽般荡平了格鲁吉亚,舆论谴责未及沸腾就不得不熄灭。这场战争实力悬殊,片中一个镜头可为明证:格鲁吉亚的大批军车和坦克聚集待战,俄罗斯的空中打击像印度洋海啸般袭来,瞬间格军的战斗力成灰。格鲁吉亚和治下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之间是一笔烂帐,政治冲突、民族纠葛、历史渊源各方面都有无穷的争端,难以定于一尊。而支持南奥塞梯的俄罗斯对一个主权国家格鲁吉亚断然发动军事打击,这究竟该定性为侵略,还是老大哥教训犯“拧”的弟弟,也根本说不清楚。
就是这么一场正义性谁属都不知,而死伤枕籍是既成事实的战争,成为了一部电影的主体内容。愚昧的民众看了影片曲解了领导人的英明决定怎么办?亡我之心不死的敌对势力大做文章怎么办?虚构的故事被当作信史写进教科书怎么办?不明真相的后来人把战争的发动者定为战犯怎么办?如此之多的隐患,如此之多的不足为外人道,居然都不在顾虑之内,直接了当就上了银幕,这个俄罗斯是不是昏了头?不怕直面真相,也不怕悠悠众口,而且还把片子出口到国外,不怕所谓的“国际负面影响”,他们凭的是一颗北极熊的大心脏,还是学会了来自西方的“他说任他说”,给艺术家以自由天塌不下来?
带着十二分的不解,我认真审视了这部电影。当然是给俄罗斯说话的,格军总的来说是残暴的,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但也没被写成魔鬼);俄军那叫一个有纪律还有情怀,不能带闲杂人等上车是纪律,但为了一个发狂的母亲可以从权。坦克的主要功用是轰敌人,换个思路也可以掩护妇孺撤出危险地带。“俄军好,格军糟”虽然没写进主题歌,可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母亲救儿”,但这个故事既缺乏新的立意,也缺乏独到细节,充其量就是母爱的普世宣传片。真正耐看的还是战争本身和战争中的人,具体说来是战斗场面的炫技性和人命如灯的无常感。
内地拍过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调来充任群众演员的军队的人数是世界第一的。香港拍过很多都市中的黑帮枪战,主角一个人横扫一个帮派的战斗力怕也是世界第一的。前者是同室操戈,缺些战争的苍凉感。后者是浪漫遐想,缺些代入的惨烈感。《穿越火线》中什么都有,两队大兵接力护送救子心切的漂亮妈妈,一场巷战接一场巷战,一个炸点接一个炸点,苏式武器对美式装备,单兵战术加团体站位,和躲在暗处的狙击手打,和游弋街头的坦克周旋...
镜头是摇晃的,血浆是飞溅的,爆炸是身临其境的,活人是随时倒下的,不管看上去像不像主角。《拯救大兵瑞恩》里的奥马哈抢滩战,《集结号》里的开篇攻坚战,《金陵十三钗》里的单兵阻击战,我把能想到的战争场面一一拿来比对,还是觉得这个好:色彩艳丽,战术专业,表达充分,把战争搬到了观众眼前。别的电影似乎都有用一场战争戏树立标杆的自我期许,在这部电影中我感觉不到这种野心--这种淡定反而成全了影片的纯粹、冷冽和力量。
当然,故事片终究也不是纪录片,导演并不追求冷酷到底,写实镜头外也有轻松笔墨。利用坦克装弹时间逃出生天的桥段用了两次,第一次给人以强烈的逼压感,第二次则成了愉悦的会心感。影片总是在压抑行将笼罩时,不失时机地幽上几默,解除观众的疲劳和抵触。
对于永远把“故事”挂在嘴边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在故事层面有很多毛病。但对于热衷于在影院中发现新奇特元素的观众来说,这注定是一场不会失望的约会。我喜欢《穿越火线》的旁逸斜出,为此我可以忽略它局部的怪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