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爱是神马?——转帖:爱的理论

原文地址:爱是神马?——转帖:爱的理论作者: 哗然

  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爱情常常被表述成一种神秘的情感体验。

“我堕入情网了”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爱的来临,如同上帝的召唤,无法抗拒。

那么,爱是否真像许多艺术作品描述的那样,是一种被动的、感性的和神秘的体验呢?我们是否可以用理性的尺度来考量爱情,思考什么是爱?她为何产生?如何通过爱体现人类存在的意义?她以何种方式参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如何影响爱的建构等问题。爱是不是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神秘和变幻莫测的情感,而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

  先看看理性的进化理论是如何阐释爱的由来,即人类为什么会产生爱情问题的。进化理论认为,“人类产生爱这种情感是为了提高繁衍后代的成功率。”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刚刚开始直立行走。生存对于他们来说十分艰难。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四处寻找可以安全带回洞穴的食物。当时,人类还没有学会耕种和畜牧,而只能像其他动物一样外出觅食,并把觅来的食物拖回洞穴。与此同时,“他们”,即此后的人类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必须保证人类能够延续下去。为了确保繁殖的成功,“他们”必须寻找合适的对象。我们知道,即便猴子也不是随便寻找配偶交配的,猴王的配偶总是很健壮、很漂亮的。那么,人类的择偶标准是什么?首要条件是必须保证繁衍的成功。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一定很有性吸引力,一望便知她很能生育。不过,光有性魅力还远远不够。在当时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本身充满了挑战,为了生存必须富有聪明才智,所以我们的配偶不仅要有性吸引力、而且必须有足够的智慧。此外,献身精神也是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的对象必须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抚养后代。至此,人类便发展出爱情的两大要素,即性欲与忠诚。当关系中出现情感上的依恋时,男女之间就不仅只是性伴侣了,而产生了现代人所谓的爱情。爱情不仅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好感与信任,而且有利于家庭的分工。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化理论不无道理。

  精神分析理论也经常被用来阐释爱情。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爱视为性本能(力比多)的表现和升华。他认为爱基本上是这样一种性欲现象:“性爱为他提供了最大的满足,所以对他来说性爱实际上成为一切幸福的原动力,一定曾经驱使他寻着性关系之径追寻更进一步的幸福,从而使性生活成为他生活的中心点。”我们在遇到富有魅力的异性时,便会产生欲望。但欲望往往很难直接表达出来,无法立刻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委婉的方式,如通过替她干重活,或向她献殷勤的方式示爱。有些欲望本身便属于禁忌的范畴。譬如,即便我们爱上了部落酋长的女人,也不能存有非分之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只能升华。把性欲压抑下去,用爱来取代性欲求。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爱归根结底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和升华。他不承认人类存在一种根植于理性的成熟之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非理性爱情与理性爱情之分。从本质上讲,所有爱,甚至包括“兄弟之爱”也是基于性欲的。

  显然,弗洛伊德的学说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尽管他的精神分析学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说之一(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由于过分强调性欲望的决定作用,被众多学者视为“泛性论”。不过,把人类的一切行为归结于性物质的观点并非弗洛伊德所独创。它根植于19世纪特殊的哲学与文化风土。19世纪,唯物主义占据着西方思想界的主导地位。马克思就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不存在任何脱离物质的意识形态。物质是基础,在物质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上层建筑。精神分析学同样体现了一种唯物主义精神。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欲(力比多)是一种物质,包括爱情在内的所有情感都建立在力比多这一物质基础之上。他的主张遭到包括其学生和支持者在内的广泛质疑。弗洛伊德的弟子、以撰写《自卑与超越》而著称的奥地利学者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建立在“力比多”之上的无意识理论。他把人类的动因归结为自卑心理而非欲望。阿德勒本人身患残疾,是个驼背。生理的缺陷使他自幼就体验到一种深刻的自卑感。也因此,他对自卑心理,以及如何超越自卑有着透彻的理解。他的建立在自卑基础之上的个体心理学,不仅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生产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则从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出发,发展出著名的“爱的理论”。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是一名犹太人。1930年代,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许多成员一起流亡美国。此后,终生定居于美国和墨西哥。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研究,并撰写了包括《爱的艺术》、《逃离自由》和《禅与精神分析》在内的许多重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关于“爱”的社会学作品,是弗洛姆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社会学领域内研究爱情问题的经典之作。任何试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爱与亲密关系的人,都无法绕开它而谈论爱情。

  弗洛姆指出,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谈论爱,首先必须从人的生存出发。由于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脱离了动物界并超出了本能适应性。与此同时,人类也脱离了自然。尽管仍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当人类获得智慧后,便超出了自然,而且一旦脱离自然,就再也无法重返自然了。人类原本与自然之间所形成的某种确定关系,因理性的获得而遭到破坏,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当人类或个人诞生时,他被逐出像那些本能一样确定的状态并进入一种不确定、不连贯和开化状态”。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会使人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和孤独感。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的趋向。这种对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他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不由他的愿望而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他将在他热爱的那些人之前或他们在他之后死去的认识,对他的寂寞和孤独的认识,对他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令他感到孤独和被分裂的生活圈子变成为一个不堪忍受的监狱。如果他不能从这个监狱中解放自己,从而达到以某种形式与人们和外部世界的沟通,他就将变成一个疯子。”

  显然,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处于与自然和他人的分离状态,不得不体验深深的孤独。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认为从终极意义上讲,人是无法沟通的。我们从诞生的瞬间起,便被抛入一个陌生和无助的世界。它既不会帮助你,也不需要你。在这里,你不但无法发挥聪明才智,而且随时有可能遭到侵犯。借用弗洛姆的话讲,就是人类“既不由他的愿望而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出生,既无法把握自己的出生年月,也无法挑选自己的出生地点。同样,我们也无法知晓自己的死期以及将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尽管有些人试图对死亡作出自主的选择,但那需要极大的勇气,并非普通人所能。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是,我们不得不与自己深爱的人生离死别。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个体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孤独的经历引起人们的焦虑。“孤独意味着被切断与社会的联系,没有任何能力去行使我们的人权。孤独意味着无助,意味着无力主动地把握这个世界,意味着这个世界无需发挥我的能力并可以侵犯我。所以,孤独是强烈焦虑的来源。它引起羞耻感和罪恶感。”因此,如何克服分离,克服与自然以及他人的分离,并从孤独中解救出来成为人类最深切的需要。

  因此,人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克服孤独,从孤独中解脱出来。如何克服分离,如何达到和谐,如何超出个人生活并发现一致成了所有现代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寻找到一些解决的途径。弗洛姆具体介绍了四种克服分离、摆脱孤独的方法,即各种紊乱状态、群居、创造性活动和爱。

  1)各种紊乱状态--原始宗教仪式、性体验、酒精和药物

  紊乱状态指一种由各种原始宗教仪式、性行为和酒精及药物所导致的精神恍惚飘然状态。原始宗教仪式大多发生于原始部落。我们许多人只在好莱坞电影里目睹过这一原始的宗教仪式(尽管不乏夸张的成分):围着篝火手舞足蹈的人群,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进入一种疯狂的紊乱状态。在稍纵即逝的狂欢状态中,外部世界消失了。个体感到了思维的停顿,刹那间自己与外部世界,与他人融为了一体。这种紊乱状态能使人暂时摆脱孤独感。性体验也被视为克服孤独的一条捷径。性欲达到高潮时,个体也能体验到瞬间的一体感,产生一种与外部世界、与性的对象以及与自己融为一体的感觉。此外,酒精和药物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然而,通过性体验,以及药物和酒精达到融合的方法,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在原始部落中,通过宗教仪式的紊乱状态克服孤独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人们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产生罪恶感。相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当和道德的行为。但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紊乱状态的文明社会。现代人被规定为具有理性,并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存在。可孤独感依然如影随行。所以,吸毒和酗酒便成为部分现代人摆脱孤独的捷径。但与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常因犯罪感和懊悔而受到损害。他会因为自己缺乏理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感到深深的愧疚。紊乱经历一过去,他们便感到更加孤独。

  性紊乱也被用作克服分离、摆脱孤独的一条途径。当性结合蜕变成不顾一切试图摆脱焦虑的绝望挣扎时,其结果会产生比以前更加强烈的孤独感。“因为没有爱的性行为除了瞬间快感以外,决不能跨越两人之间的鸿沟。”

  通过原始宗教仪式、各种紊乱的结合具有(1)强烈性、(2)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人格的投入以及(3)暂时与周期性三大特征。紊乱体验不仅是强烈的,而且还包括身心在内的全人格的投入。不论是药物和酒精依赖还是性行为,或是原始的宗教仪式,都需要灵魂和身体全方位的投入。紊乱状态通常都伴随显著的身体反应。但令人遗憾的是,融合状态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而且是周期和间歇性的。药物依存者每隔一段时间药瘾就要发作。一夜情也同样会上瘾。吉登斯曾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中,讲述了感染上性瘾的年轻女子格丽的案例。格丽过着人格分裂的生活。她白天在一所学校当助教,晚上则流连于各个单身酒吧。她可以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和四名男性保持性关系。甚至在出车祸后,她仍然想着要做爱。由于感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格丽开始求助于治疗性依赖的诊所。格丽的性瘾源自家庭。她的父母都是酒鬼。父亲很小便把四个女儿都奸污了。幼小的格丽发现,只有在顺从父亲,接受父亲的性要求时,自己和姐妹们才能免遭毒打。性给予她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只有通过性才能得到男性的认可:“性是获得权力的一条途径……是我所知道的惟一途径。”但性瘾却给她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她不仅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虚幻,而且曾12次感染上性病。

  2)群居。

  群居是克服孤独感的另一种盛行的方式。这是一种使个人融入更大范围的结合,目的在于融入群体之中。在原始社会,群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但现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群居已基本绝迹了。绝大多数现代人并无机会过群居的生活,所以只能通过跟他人保持一致的方式来克服分离。只要我们读同样的报纸、看同样的节目、思考同样的问题、穿同样的服装......如此便能和他人达成一致,便能摆脱孤独了。“假如没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假如我们能在习俗、衣着、观念上与群体的模式一致,那么便得救了,便可以从可怕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了。”

  弗洛姆指出,尽管大多数人并不承认这一事实,现代人确实存在想和他人保持一致的强烈冲动。现代人都自认是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和别人的一致纯粹巧合。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在内心深处,他又多么希望能和其他人取得一致。弗洛姆在《逃离自由》中曾断言,现代人十分害怕自由,希望能逃离自由。同样,他们也很害怕有别于他人,渴望和他人保持一致。这种和其他人保持协调一致的方法也经常被现代人用来克服分离和摆脱孤独。

  不过,现代社会的“一致”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致了。在西方文明中,一致曾是个和“平等”息息相关的概念。宗教教义存在这样一种观念: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孙,共同分享着人与神的财富,我们都是平等的。但与此同时,平等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它是建立在认同人与人之间个性差异之上的。所以这种一致有别于雷同。

[转载]爱是神马?——转帖:爱的理论

  不难想象,通过和他人的雷同来达到克服分离,摆脱孤独的方法,效果十分有限。与通过原始宗教仪式、以及各种紊乱状态达到的融合想比,雷同一致型结合缺乏激情,是平静和按部就班的。正因为如此,这种结合常常不足以弥补分离之忧。尽管我们做同样的工作,有同样的兴趣,看同样的节目,体验同样的情感并持同样的观点,却仍然无法最终摆脱孤独。我们仍然试图通过其他途径——借助药物和酒精、性行为甚至加入极端的宗教组织——来克服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分离。因此,群居至多是生存的一种不完全的解答。

  3)创造性活动

  从事创造性活动能使人把自己和物,即对象结合起来。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与创作对象融为一体的感觉。创造性工作使他们克服了与对象的分离状态,把自己与世界结合了起来。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更广义的层面对创造性活动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社会具有生产和再生产价值的功能。而人类则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的来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人类参与社会生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因为表面上可能获得的利益,而是为了克服存在的偶然性、有限性和荒谬性,是对意义和尊严的渴望。

  “人是注定要死的,但这一结局不能成为一种目的,所以,人是一种没有存在理由的存在。正是社会,而且仅有社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存在以辩护和理由;也正是社会,通过生产据说是‘重要的’的事件或位置,而产生出被自己以及他人视为重要的行动和行动者——由此,各色人等在客观上及主观上都获得自己的价值,并因此摆脱了无关紧要和微不足道的状态”。

  但问题是,有能力从事创造性活动,或能够取得社会成功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乏味和令人失望的。此外,创造性活动所能克服的,也只是与物质对象的分离,并没有达到人际间的协调。所以,创造性活动也算不上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法。

  4)爱

  弗洛姆总结道,由创造性活动达到的一致只是人与物体的结合,不是人际间的协调;通过紊乱状态的融合所达到的协调是稍纵即逝的;而由一致达到的协调不过是虚假的协调。因此它们仅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圆满的答案在于爱,在于达到人际间的协调和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融合为一体的渴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它是最基本的激情,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没有爱,人类便不能存在。

  弗洛姆进一步给出了爱的定义。他指出,“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在保持个性和尊严前提下的结合,是一种“成熟之爱”。在谈到成熟之爱时,作为对比,弗洛姆给出了另一种他称之为“共生性结合状态”的爱。他指出,在这一形式的爱中,两性间形成了犹如胎儿和母亲的依赖与被依赖关系。胎儿与母亲休戚相关。他的生命仰赖于母亲。他只能通过母亲而呼吸。母亲给予胎儿所需的一切养分。离开了母亲,胎儿便无法存活。而另一方面,母亲也通过孕育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她的生命由于胎儿而充满生机。但这种类似于胎儿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对等,是一种缺乏平等的爱。在此,母爱是一种支配性的爱,她通过给予胎儿以养份,控制胎儿,代替胎儿呼吸和思考。而胎儿在这一关系中,只是一种从属性的存在。他以放弃尊严和个性为代价,获取母亲的庇护。这种爱发展到极致时,便会形成一种精神分析学所谓的虐待狂与被虐狂的关系。母亲,即赋予爱的一方成了虐待狂。母爱演化成一种支配欲。胎儿,即被爱方便沦为被支配者,成为一名被虐狂。总之,“共生性结合状态”的爱是一种缺乏尊严的爱。不论爱还是被爱的一方,都无视尊严的存在。爱的一方践踏尊严,而被爱方则放弃尊严。从这一意义上讲,虐待狂和被虐狂在精神上是共通的。他们都蔑视尊严的存在。因此,虐待狂和被虐狂很容易发生角色互换。在一定的条件下,虐待狂可以转变成被虐狂,反之亦然。因此,弗洛姆认为这种爱是万万要不得的。

  成熟之爱具备下列五大特征: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的首要特征是给予。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和积极的能力,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如上所述,在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爱往往被描述成一种被动的情感。但弗洛姆指出,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而且给予并不意味着丧失和牺牲,而是一种奉献,是个人潜力的最高体现。因为我是能干和富有的、我的灵魂很丰满,所以才有能力赋予他人爱。弗洛姆曾经谈及应如何界定“富人”的问题。他认为富人不是指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他能赋予其他人多少钱财。感情亦如此。爱并不意味着个体储存了多少情感,而在于能将多少爱赋予对象,并在给予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爱的领域里,奉献的主要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我们为爱奉献自身、奉献生命。当然,奉献并非一定指要为所爱的人牺牲生命,而是指把自身最有活力的东西给予对方,给他(或她)以快乐、理解、知识、兴趣、美感、幽默和伤感。

  爱的第二、三、四个特征比较容易理解。关心指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就根本没有爱。责任是爱的道德基础。爱上他(她)意味着必须对他负有责任。有些人将责任等同于职责,认为一旦相爱,对方就必须对自己负责,不管合不合适,都必须和我结婚。这不能算作责任。责任指我们在爱上另一个人后,决定将其视作爱人,不论是否告诉我,都愿意分享和分担爱人的快乐与忧愁,随时准备对他的需要做出反应。当爱人烦恼时,我们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关心他、去安慰他。所以,责任不同于职责。它是一种完全出于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成年人的爱中,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求的关怀。不过,责任有时也会蜕变成支配和占有。丈夫对妻子说:我对你负有责任。其实是在提醒她:你就是我的东西。因此爱还需要尊重。如果责任缺乏尊重的话,便很容易转化成为支配。尊重意味着按其本来面目发现一个人,认识其独特个性。尊重蕴涵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我服务。

  爱的第五个特征是了解。了解具有双重含义。首先,作为爱的主要特征,“了解”不是表面的理解,而是本质意义上的了解。它超越了对自己的关心,并能够按其本来面目去发现对方。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他人无法察觉的爱人的独特性。

  “了解”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即渴望了解“人类的秘密”。弗洛姆认为,人具有探究人类自身秘密的强烈的好奇心。有两种途径可以揭开这一秘密。其一,就是全部能力都超过另一个人的方法。这种能力可以使他为我之所为,想我之所想。这种能力把他变成一种物。变成我的财产。弗洛姆认为这是了解人类秘密的极端途径。这种对了解的渴望达到登峰造极时,便会成为虐待狂。了解秘密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爱。爱是一种主动的洞察力。在这种洞察中,我通过与爱人的结合而平息对了解的渴望。在爱的行为中,当我们感受到全身心与爱人融为一体时,“我找到了自己,我发现了自己,我发现了我们两个人,我发现了人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和许多学者一样,弗洛姆十分强调爱的精神层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的参与无关紧要。身体指包括性欲望在内的一切物质性存在。身体问题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学与哲学命题。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在此多作展开,暂且将身体概念限定为性欲望。我们知道,不存在身体缺席状态下的爱。爱是灵与肉的结合。弗洛伊德把爱看作是性的表现和升华。但许多时候,性恰恰是爱的一种表现。当你爱上另一个人时,渴望通过和他的性结合来达到融合。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爱的表现。现代许多已婚女性深受性冷感的困扰,男性也同样如此,轻度阳痿在已婚男性中的比率居高不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许多婚姻是缺乏爱情的。在夫妻这一亲密关系中,爱或许从未存在过,也或许早已消亡。所以,很难想象没有爱情基础的性是甜密的。性和爱息息相关,互为补充。我从不认为身体比精神更低下。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哲学,都很少触及身体问题。即使在谈论性爱时,也很少提及身体,而倾向于从精神层面理解与阐释爱。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身体的介入,那么爱也就不成其为爱了。因此,在谈论爱时,我们不能无视身体的存在。

  显然,弗洛姆给出了一种近乎理想状态的爱。但正如我们必须正视个体间的差异那样,我们也应该承认爱本身是多元化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474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马一浮书法:隐逸的“泰斗”

原文地址:马一浮书法:隐逸的“泰斗”作者:带你孤山去听雨如果要说学人书法,马一浮先生无论于学于书,都不可不说。论学问,马先生可谓是中闲现代史上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硕儒。他早岁游历美日诸国,精通英、法、德、日以及拉丁文,这在当

转帖:嗟尔香港,气数尽矣!

送交:小蚂蚁转帖:ws 香港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没有意识,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从很多角度来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态甚至可以称得上“不知死活”。 从前两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见到香港市民同内地游客之间发生冲突的新闻

声明:《转载 爱是神马?——转帖:爱的理论》为网友青山常有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