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3.1中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态度的问卷调查
知识是建立健康行为和转变态度的基础,而健康教育是中小学获得健康知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有些资料也表明由于学校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得不到保证、缺乏专业的师资等原因,导致中小学校的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为了了解中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了解学校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本人于2007年10月对长春市wM高中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了高一年级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
wM高中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来源于长春市多所初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够反映长春市中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对象选择高一年级是基于吉林省2007年进入高中新课程。高一年级是新课程实验的起始年级,合理设计问卷内容,可以了解到即将接受新课程的学生掌握健康知识达到何种水平,从而为高中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一些参考。
3.1.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长春市wM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调查对象的选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本研究依照随机原则抽取wM中学高一年级4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发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由调查员进班统一发放,统一回收。
3.1.2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营养知识、疾病预防知识、青春期性健康知识及行为态度四方面内容(调查问卷内容见附录I)。
3.1.3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由笔者根据调查目的,参阅大量资料自行设计编制。调查的实施是在班主任的协助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答卷,问卷由调查员进班统一发放,当场统一回收。在填写调查表之前,由调查员向学生说明调查内容、调查目的、意义及答卷时应注意的事项,问卷由被调查学生独立填写完成。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本问卷采取匿名答卷。
3.1.4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6份,回收196份,其中有效答卷188份,有效率为96%。本次调查有效。问卷的结果统计及分析如下:
(1)学生的营养知识匮乏,营养行为不科学,没有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营养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从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这。连续过程就叫营养。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反映一个人生活质量与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表2是对中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52.1%的学生知道人体所需三大热能营养物质是哪些,有68.8%的学生能说出维生素、纤维素、无机盐的最好来源,有将近30%的学生不了解人体缺钙的症状。表3是关于营养行为的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存在较严重的不良现象:有37.4%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吃早餐,只有32.6%的学生能坚持每天吃早餐,86.2%的学生极少或从不吃粗粮;在饮食习惯方面83.8%的学生从不注意或很少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56.1%的学生在打开食品包装时从不注意或很少注意阅读生产日期或保质期。这些都说明中学生在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中存在较严重的不良现象,缺乏端正的合理营养态度,没有建立良好的合理营养习惯。通过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量不足,只有7.6%的学生能坚持每天参加运动,有47.6%的学生只在体育课时才参加体育锻炼,有11.4%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关注的比较少,健康观念比较薄弱。
由此可见,中学生无论在营养知识掌握方面还是营养行为习惯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目前各个国家对中学生的营养状况都很关注。合理营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而且每天从事紧张的学习活动,各种营养需求量也大,合理营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年营养调查表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每日在摄入热量、蛋白质、钙、锌、铁、维生素A、B2、C、D。等微量营养素供给明显不足,如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之和,中学生摄入量不足者占50%,钙也只有标准供给量的42%一61%,而且年龄越小供应越不足。我国膳食中铁的吸收利用率低,O一20岁人群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29%;我国7—18岁男女生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为26.87%和38.27%。目前儿童肥胖病、少年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达3.11%;成人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症、冠心病、脂肪肝等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发病的年龄在不断降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食品资源极大丰富,在中学生中出现营养问题并不是由于经济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有建立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态度,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促进学生从态度上改变对合理营养的忽视,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2)学生缺乏必要的青春期性健康知识
通过青春期性知识知晓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只有41.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足够多或比较多的青春期性知识。调查中只有49%的学生所了解的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是从学校获得的,并且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青春期性健康知识很缺乏(见表4)。对于青春期性知识获取渠道上,39.7%的学生认为他们了解的青春期性知识大部分是从教科书中获得,其次有将近30%的学生是从媒体、报纸、杂志中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对于青春期性健康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态度还是很保守的:在遇到生殖系统方面不懂的问题时,51.3%的学生表示自己查资料解决,还有11.5%的学生不好意思说,只有37.2%的学生愿意向家长、老师或同学咨询。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教给学生必要的性健康知识,让他们懂得保护自己,珍惜自己,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受传统观念禁锢,我国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很难从家长和老师那里获得系统、科学的性知识,使许多中学生缺少基本的有关青春期性生理心理卫生知识。(26)
青春期是青少年快速成长发育阶段,尤其在高中时期是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发育的日臻成熟,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现象,而相关的知识又相对缺乏,导致他们不得不从其他渠道获取,如不良书刊和影视,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存在极大的危害。如能及时通过学校课堂这一正规途径进行性健康教育,男女青少年就能正确对待、处理这些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这对于促进他们身心正常发展,防止性生理和性心理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表明,强调性道德、将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青春期的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27)
(3)对常见疾病了解较少,缺乏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表5是关于疾病预防知识的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一些常见疾病的了解相对缺乏,对艾滋病的认识还需提高,绝大部分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侵害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但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61.7%的学生能正确完整回答,还有22.9%的学生认为艾滋病能通过共用餐具传播。抗生素类药物是现在用途最广的药物,也是家庭常备药物,但只有36.2%的学生知道抗生素类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的。对于现在一些常见的非传染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的认识也缺乏了解。对糖尿病的病因及防治有70.2%的学生比较了解,但是对高血脂、脂肪肝的发病原因及防治了解的很少,有28.5%的学生认为以上各种疾病只是老年人的“专利”,青少年中没有患上述疾病的(见表5)。在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出现低龄化趋势的现实情况下,中学生对这些疾病还仅限于是“老年病”的认识,这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青少年患某些“富贵病"和“老年病”的几率越来越高,有些老年病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但另一方面,青少年掌握的疾病防治知识却相对缺乏,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认识不够,这将对学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4) 接受健康教育的态度积极,愿意通过生物课堂获得健康知识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包括人、事、物)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是指个体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包括对健康教育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对健康教育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具体是指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是否愿意改变不良习惯等。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愿望较高,大部分学生愿意增加自己的健康知识。从选择健康知识的获取渠道来看(见表6),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愿意从课堂和教科书中获得健康知识:有34.4%的学生选择了从课堂或教科书中获得健康知识,明显高于其它渠道
(见图1)。调查中有78.1%的学生认为在生物课堂中有必要讲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且有75%的学生愿意从生物课堂中获得健康知识
3.1.5 讨论
日本的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整合,称之为保健体育,其中设置保健领域并规定一定的学分作为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再结合其他学科的渗透教育组成日本学校健康教育。日本是世界公认的长寿国,这与他们从学校开始进行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学校健康教育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国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与日本有类似的地方。正在实施的新课程将健康教育整合到体育课中,称之为体育与健康,这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健康教育,为了促进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健康教育不仅仅在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更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科课程和各项活动中。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在相应学科中渗透健康知识确实可以扩充学生的健康知识。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其它三个选项。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高一的生物课中有关于糖尿病的介绍。教师在讲糖类代谢这部分内容时都会举糖尿病的例子,所以学生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其它三种疾病。这就充分证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有效的。生物是与健康联系比较密切的一门课程,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利用生物课程的学科优势渗透健康教育。
3.2教师访谈及分析:
3.2.1访谈过程
访谈对象:xw中学的5位生物教师(其中三位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两位是年轻教师)
访谈方式:结构式访谈法
访谈目的:1、进一步了解高一年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
2、教师对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态度
3、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
3.2.2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发现,5位生物老师都认为高一年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较薄弱,5位老师都不同程度的对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表示不满意,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都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校的必考科目中,对于像健康教育课和生物课这种非中考科目来说,学生很不重视,导致健康知识水平很薄弱。
对是否可以在生物课中渗透健康教育的问题上,5位老师都表示非常有必要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健康教育。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对学生所掌握的健康知识水平不满意,并且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希望能通过生物课来改善学生的这种状况。
在生物课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可行性问题上,有一位老师表示出虽然有必要通过生物教学的途径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主要是因为上课时间的限制和有些健康知识不太容易讲授,可能会浪费教学时间一。但这位老师同时也表示如果上课时间充分还是会扩展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的。其他4位教师都表示在课堂中讲一些健康知识是可行的,并且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会注意向学生扩展一些健康知识。比如B老师认为生物与生活、人体有密切关系。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中都应该传授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不同时期要有不同侧重点:在小学五、六年级时讲人体解剖生理构造知识,初中讲性知识,高中应侧重讲性道德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C老师举了他刚刚在课堂中讲的一个渗透健康知识的实例:在教材第三章细胞膜一节中有一张肿瘤医院检验报告单的图片,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检验报告单,向学生介绍如何分析报告单及通过检验单提供的信息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E老师举了在教学中扩展AIDS知识的例子: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中有关于AIDS的介绍,可以利用学生“谈艾色变”的心理,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使学生对艾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正确的看待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生物教师已经认识到中学生缺乏健康知识,并且希望能通过生物教学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许多老师关注的问题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只要认识上到位,平时教学中注意挖掘相关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四、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4.1生物课程价值与课程理念分析
2003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从2004年起陆续在试验区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本次新课程最大的变革是课程理念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知识的现实意义,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最终实现新知识的构建、技能的获得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1.1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是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把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往的生物课程是知识本位的课程。它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是简单的接受、记忆、储存知识,而很少主动积极的去获取、运用、发现和创造知识。啪1知识本位的课程不能意识到“学会学习"在课程中的地位。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不应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工具性的、单向度的人,也不应该是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这就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形成健康的身心素质。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对人的关注放在首位,一切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人的发展。(29)
课程功能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依靠的是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全面、协调、具有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程目标。
4.1.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为此次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生物新课程的精髓所在。新课程将“人的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有效手段,个人的发展是指身心全面协同的发展。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指,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智慧、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持续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及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实现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拥有健康身心,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在生物课程中增加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理念。有助于实现生物课程“促进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课程目标。
4.2生物新教材包含大量健康知识利用教材优势渗透健康教育
生物新教材在内容安排及呈现形式上具有多种特点。以人教版为例,各模块内容编写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最大不同是版面的设计更加丰富:一般每节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包括“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旁栏思考’’“资料分析”及“小资料”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理解和感悟知识。这些内容丰富的栏目,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生物学知识应用空间,充分体现了生物学原理与实际相联系,理论来自实际的原理。能够使学生通过各个角度,更深刻的理解生物学知识。除此之外,教材还充分利用大量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具有立体感的彩图。从视觉方面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喜欢生物学的思想情感。
生物教材各栏目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些栏目中都涉及到不少相关健康知识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呈现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4.2.1利用正文进行健康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健康知识,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增加健康知识的过程。如模块一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一节中,教学目标特别突出情感教育目标:要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致癌因子的介绍中分别列举了具体的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这些知识内容本身就是关于健康的知识。教师讲授这些内容一是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就渗透了健康知识的教育。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改变直接的传授方式,选择一些活泼的教学形式。例如讲癌细胞的特点时,结合教材所阐述的概念原理,讲述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引导学生了解癌症的发病情况及癌症的危害性。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资料:“2000年全球新发的癌症病例约有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预计到2010年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死亡1000万,癌症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目前,我国癌症每年要花掉数百亿元,每死亡5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癌症。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而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死亡率的增长也最为迅速。肝癌、胃癌及食管癌分居我国癌症的第二、三、四位。”通过这些鲜明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癌症的发病原因及危害。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癌症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易感性及有害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诱发癌症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更能深刻的了解癌症的发病诱因及预防措施。这些知识,是学生认识癌症,并且在生活中预防癌症发生的有效武器。通过利用生物教材资源优势,在教学中介绍相关疾病防治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自身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率,最终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
4. 2.2充分利用“小资料”渗透健康教育
生物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等小资料,这些小资料大都选取日常生活的实例,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适当的利用这些小资料扩展学生的健康知识。例如模块一第33页“与生活的联系”讲述了胆固醇的危害:“胆固醇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饮食中如果过多的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积,造成血管壁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的过量摄入。”教师可利用此资料进行适当的扩展:如哪些食物胆固醇含量高、胆固醇有哪些危害、胆固醇病人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等。提醒学生摄取胆固醇过多对身体有危害后,教师可继续提出疑问:如果人体不摄入胆固醇行不行?由此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说明胆固醇摄取不足同样对身体有很大危害:会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弱,脆性增加,使血管脆性增加,使免疫力减弱等,所以不能绝对不吃含胆固醇的食物,而是应该保持适量的摄取。扩展这些内容和问题,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对生物教学本身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类似于以上这种关于健康知识的小资料,在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小资料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扩展学生的健康知识。
4. 2.3利用“旁栏思考”,设计开放性问题渗透健康教育
教材中“旁栏思考”的设置是适应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而设计的。在“旁栏思考”中提出的都是紧扣关键性知识点、富有思考价值、探究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起知识迁移和应用的作用,有时起拓展思维的作用。这种以“旁栏思考”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结论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正文主栏目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间的建构并体验知识的现实价值。
设置在“旁栏思考”中的问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健康知识。如模块一第36页的“旁栏思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许多食盐中都是加碘的,为什么要在食盐中加碘呢?”这是在已有结论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食盐加碘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积极探究。这个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理解无机盐的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了解碘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以后,教师再强调食用加碘食盐的益处。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膳食,注意经常食用一些含碘较丰富的食物,保证碘的摄入。这样说服有理有据,学生乐于接受。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达到了充实学生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目的。
在生物教材中,几乎每章节都涉及健康方面的内容,包括人体生理、形态结构、功能、保健、疾病等。这些内容分散在各个章节的不同栏目中。在讲授相关章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栏目提供的材料,结合具体内容扩展健康知识。通过总结,列举出了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表8),在讲授以下相关知识时,可以适当的扩展介绍一些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