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评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文化思考

2013.10.1910:21
各方评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光明日报贾宇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关注热潮。10月18日晚总决赛在央视一套、十套并机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为这个以严肃题材创造了流行文化消费奇迹的节目画上了完美句号。节目除了为流行文化产品竞争带来了种种启示之外,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语言文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诸多语言研究专家,从学术角度考量这一文化现象。

  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之忧

  尽管总导演关正文一直在强调,节目的创意初衷并不是因为出现了所谓的“汉字危机”,也绝不是要扮演在键盘中拯救汉字的英雄,汉字书写能力还谈不上危机,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大多数语言专家还是对目前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忧心忡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江蓝生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汉语,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忽视和轻视。”在他看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其创意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外语的学习上。一些博士生导师也反映:能写出文从字顺、逻辑清通论文的硕士、博士并不多,更别提错别字问题了。

  对于这种状况,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的反应更加激烈:“我个人认为危机已经来了。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好几次汉字危机,我觉得都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最关键的是民族生存状态。我们现在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使得大家提笔忘字,其实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世界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随着她们文字的消亡,伴随着对母语情感的淡化,这是文化层面的危机。它短时间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放在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它的弊端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个历史的当口,我觉得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有意义的,不管后面路有多么艰难,我们相信一句话:这种事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何时做?”

  “修复”能力退化必须创新路径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进行,“汉字”成了今年夏天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媒体广泛而热烈的反应也不难看出汉字书写能力问题的严重性。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应对?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说:“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的几率势必就会相对减少,这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数码的使用是一个潮流,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对这一进程持开明态度:“信息化时代一定会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焕发青春,我们不能够因噎废食。以后提笔忘字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多,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由于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我们认的字以后可能会多一些,但会写的字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在日本已经出现了。”

  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境遇。总导演关正文认为,用传统思维解决汉字书写能力退化问题一定无解,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用新的书写工具。而且书写工具只会变得越来越便捷,你现在敲一个字,电脑可以联想提供几个词语的选择,将来一定可以提供更多词语甚至短句的选择,也许十年之后你就不必再敲击键盘,只要出声甚至只要想到一个字,剩下的事电脑就给你办了。要让我们的民族保持汉字手写能力,就必须有创新的方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希望成为这种创新的一种尝试。如果五十年之后它还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那时候它就是每年一度的全民亲近汉字的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节目。

  在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看来,这种创新的求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必然表现:“这说明我们的汉字,我们的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引发的效应,是我们文化的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字书写在现实境遇面前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的体现。正是这种健康的基因使中华文明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始终保持进步和先进性。”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搞“两弹一星”的专家,他们搞一辈子科技,也能写得一手好字,没有提笔忘字。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大家要热爱自己的文化,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我们还能像祖先那样敬畏文字吗

  在江蓝生看来,书写首先是一个对待汉字的态度问题。“技术化时代电脑和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和书写的工具,电子阅读正在日益取代纸质图书的阅读。其结果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是说如果这张纸上有汉字,是不可以被随意扔掉、不能拿来做别的事情的。这种对于汉字、对于自己母语的敬畏尊重的传统,我们现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郦波强调了书写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它有一种整固性。整固的特点表现在精神层面。中国文化讲外圆内方,天圆地方,方是指什么?内在精神的坚持。写方块字的时候,自我精神的重塑达到一个层次。古代科举考试,要看字写得漂不漂亮。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尤其在精神层面上很多是通过书写进行的。”

  手写能力对汉字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此,王宁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解释:“汉字有这么个特点,你光看着它,它没有亲和力。你只有自己动手写它才有亲和力。你一写字,它就到你身边来了。”“作为一个老年受众,我看这个节目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不是去看字。而是看写字、看孩子,看孩子跟看写字这两个都很可爱。孩子们写字不光是写字,他是在动脑子。他会写错,但是他的错有他的思想在里头,他已经懂得形声字的字旁有类别。对汉字他开始有不同的考虑,虽然可能写错,可是汉字的理念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很可爱,这个节目不只是让大家认几个字,而是让大家对汉字有感觉。汉字已经成了大人的老师,看孩子们优秀的表现是内心里的一种高级娱乐,当你会写的时候这种愉悦性就更大了。在这个节目中,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得到了体现。”

  更重要的意义是文化传承

  关正文坦言,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收到的各种反馈中,最让他困惑的是很多人对题目难度的质疑。“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批评我们的题目选词冷僻,认为应该考常用词。听上去这种意见似乎很正确,但经不起推敲。一个语言之所以优秀、优美,恰恰体现在其对微妙差异丰富准确的表达能力上。相近语义的词汇量越大,语言的能力才越强。一个英国农民一生可能仅需要800个单词就够了,这是语言能力退化的表现,而不是语言效率提高的标志。强调将汉字书写能力局限在常用词范围,是快餐文化价值观的折射,而词汇在常用语之外的宽度,才是形成美感的源泉。”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本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长刘丹青先生说:“大会从选词、命题到读词、解释、评判,一直到嘉宾的评说讲解,这些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基础之上,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使得这个节目能够在传承、传播规范汉字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是它理性的力量。”

  王宁认同了这一基本判断:“这个节目开播以来所出的题目我个人是挺欣赏的。咱们要先把小孩子引导到‘喜欢写’这个层面上。你看他写对了以后是很高兴的,‘荦’字能写出来我都非常吃惊。这说明他对汉字有亲和力。还有很多科技名词我也认同,因为汉字的书写每个学科的老师都要管。现场有评论,讲点道理他就记住了。”相比之下,王宁倒是担心将来持续举办,如果光找难字就出不来题了。“小孩子的记性特别好。如果能够进入大赛,他们能够把一本字典背一半。不可能完全不去背,因为孩子记性太好了。”

  在谈到题目难度时,郦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笔忘字的不是正在比赛的孩子而是成年人。孩子在中学生阶段必须延展汉字的难度,说难的大多是成年人。做这件事情不光是为了书写,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是传承。有些词写起来很生僻,但是它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内容,这种词在听写的过程中,旁边有文化专家进行解读,这就是文化传承,这是书写背后更深刻的价值和内涵,也是这个节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所以所谓的生僻字、难字是大家的误解,没有完全理解设计者的初衷。

  北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邓虹说,其实有好多词,社会上有很多人觉得难,可我们中学老师觉得并不难。比如说“荦荦大端”,高三复习中,成语里必有这个词,只不过很多成年人不知道罢了。

  很多专家也指出了目前汉字听写大会题库改进的方向。王宁教授说:现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虑“字”的难度多,考虑“词”的难度还不够。有的时候,一个很容易的字放到词里会变难;有时候这个词非常难,但写出来的字却很简单。这个节目不要助长小孩去死背,要让他们背完后能理解。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建议,听写大会的考题,难度字应该更多关注需要当代青少年和国民应该记住的对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记载词语,提醒大家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关注。现在我们《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只有三千多一点,一二级字加起来也就是六千多,这是符合汉字使用规律的。现在有人编字典,把所有的字都收集起来,八九万个汉字,里面有好多汉字早就退出了使用领域,这就造成一个误解,说汉字太多了、太难了,不利于对外汉语推广。

  仓颉灵感不灭美丽中文不老

  记者了解到,随着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结束,它的第二届筹备工作已经启动。与第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将是参赛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所有在校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这一活动的体验之中,而最终由各省优胜代表队参加的全国比赛更是让人充满期待。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向记者介绍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争取每年都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

  在国家语委的语境中,中国梦有着对应的语言文字梦,这个梦想的实现标准,就是全民语言能力的提升。

  社会各界的支持让语言学家们倍感鼓舞和欣慰。江蓝生说:“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润物无声、点滴在心,要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有效。我相信,每年一度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必将提升学生书写兴趣,激励广大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加自觉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带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李挺表示,中央电视台始终坚持它承担的社会责任,坚持文化传播的责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我们承担这个责任的具体表现。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电视表达、电视传播的爆发性上加以改进。让更多的受众能直接通过现代技术、新媒体直接参与互动。观众现在已经在看、在默写、在测试,未来我们计划能让全民的书写状况在这个节目平台上更广泛、真实、有趣地反映出来。我们也会根据这样一个节目给我们的启发,认真思考如何建构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创新我们其他文化、历史、科技节目。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基本数字

  海选人数:超过20000人

  全国决赛参赛人数:160人

  节目总期数:13期

  播出周期:2013年8月2日-10月18日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1套、10套并机播出

  播出时间:中央电视台1套周五20:06,10套周五20:00

  非总决赛最高全国平均收视率:2.16%,与同时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相差0.03

  相关人物

  总冠军: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陆佳蕾

  总顾问: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江蓝生

  裁判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

  裁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谭景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程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副主任孟蓬生

  题库解密

  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题库总量3000道,录制现场题库耗用量约为1157道,节目播出题目量860道。题库分为十个难度等级。

  媒体反响

  自2013年8月开播以来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海内外华人鼎力支持,“汉字书写”成为整个暑期的热门词汇,这项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已经化作全民共同行动。各类专题报道近300篇,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自第一期节目播出24小时百度搜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关词条数目已达到42万条。截至总决赛播出前,相关词条数目已达360万余条。

  微博互动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微博消息呈爆炸式出现,微博话题开展后迅速登顶热门榜排名全国电视节目第一名,点击率高达18万余次。网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总量从第一期的27000余条持续飙升到总决赛节目播出前超过100万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承的是中国文化

2013年10月21日长江时评

  昨晚,央视备受关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在荧屏揭晓,15位顶尖高手在激烈的比拼中不仅展示了中华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文明传递,让人受益良多。最后,来自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陆佳蕾、于加敏双双进入巅峰对决,她俩经过五轮对决才分出胜负,陆佳蕾夺得总冠军,于加敏获亚军,该校也成了本届大赛的最大赢家。(新民晚报10月20日)

  电脑的发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键盘打字,手写能力开始下降。不仅已经工作的成年人的汉字手写能力在下降,就是在校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也在下降。对此,笔者深有体会,虽然身为教师,经常跟文字打交道,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子白板教学的推广应用,备课用笔写教案,上课用粉笔写字越来越少了,基本上是无纸化办公,因而感觉自己的字写得越来越差了,大不如从前,有时连一些简单的常用字都怀疑是否正确,更不用说写好写漂亮了。教师尚且如此,相信其他职业的人更加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我们的汉字手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届汉字书写大会从今年8月2日开始,一直到10月18日结束,每周五播出一期,连续播出了13期。经过激烈争夺,最终由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陆佳蕾、于加敏同学双双获得本届冠亚军。节目形态设计研发者关正文说:“为孩子们举办汉字听写竞赛活动的想法产生于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指出,“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在未发明电脑之前,特别是汉字输入法发明之前,全民手写汉字时代,我们可能不会觉得手写汉字有多么重要。我们只是要求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而把汉字书写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写得神采飞扬、气韵流动、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则是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志趣和目标。可是,在今天,在全民普及电脑习惯了键盘敲字的今天,我们才真正感到了汉字手写的重要性,感到了手写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说,每个汉字的创造都有它的故事和传说,都有它的深刻内涵和特殊意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典籍浩如烟海,中国汉字成千上万,而且它的形体、意义古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有众多的同音字、易混淆字。汉字听写大赛,考查的不仅仅是选手的汉字手写能力,更要考查选手对中国汉字的理解能力、对中国文化的领悟能力。准确听写的前提是正确的分析与理解,选手如果没有对中国汉字的深刻理解,没有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听清楚了,也不一定听明白,不一定能写出来。因此,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听写本身,不止于把字写正确,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历史的铭记。

  愿汉字书写大会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牌。原大赛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不仅限于学生,还应包括教师、干部、工人、农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从而不断放大活动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传承、弘扬民族国家精神的活动。

评《汉字听写大会》:成就“中国好节目”

2013年09月16日解放日报

制作成本不足《中国好声音》的10%,收视率却直逼同期播出的“冠军”《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神奇效果,是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带来的。

这匹忽然跑入大众视野的荧屏黑马,在让人惊叹其“低投入高产出”的同时,更给观众和业界带来了思考:成就一档真正的“中国好节目”,究竟需要什么。

锁定数字时代的书写尴尬

一群中学生,几个主考官,还有四个用来听写词语的普通田字格,这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呈现给观众的全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档平淡简朴的节目自8月2日开播以来便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蹿红,甚至一度获得全国第二的收视率。央视科教频道在仅播出两期节目之后,就将其提到了黄金档播出,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更是打破惯例,在每周二晚跟进播出。

尽管节目看上去就像学生时代的一堂词语听写测试,但荧屏前的大部分成人都考了低分:撇去“”、“尥蹶子”、“荦荦大端”这样的生僻词,即便是“吝啬”、“坍塌”、“癞蛤蟆”这种常见词组,也遭遇了高错误率。“汗颜”、“羞愧”是电视机前许多观众的共同感受,而习惯电脑输入后的提笔忘字更是成了人们的共同问题。

正是因为锁定了数字时代的“全民失写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了全民关注的节目。

突破“限歌令”后的原创尴尬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档节目缺少了目前高收视率综艺节目的基本元素:没有炫丽的舞台效果、没有明星加盟、非强势播出平台、节目中的中学生选手没有话题可以炒作、播出时间上更正面遭遇《中国好声音》。但事实证明,常规的综艺节目思路被打破。

与众多“洋版权”节目不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一档土生土长的节目。总导演关正文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多年来的一个电视梦想,但我需要等待一个敢于支持原创的媒体。”后来,他等到央视科教频道的立项。但他并没有急于去制作或抢占位置,而是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按照国外做节目的模式,制作了一本厚厚的节目执行手册,对于节目制作中所有的管理细节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思考和规定。

名为“天生亮sunland”的观众在微博上评价:“个人认为该节目终于可以作为央视收视口碑 权威 原创的翻身仗,秒杀同类唱歌比赛。”而“限歌令”实施后,一批原创综艺节目也早就蓄势待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无疑给这一类节目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打破娱乐时代的教育尴尬

然而,成就一档真正的“中国好节目”,还需要责任感。中国需要这类创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向公众传递文明、健康的正能量。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在前不久的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上指出:“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的书写和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是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获掌声的同时,河南卫视推出的《汉字英雄》也获得了赞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节目不仅有娱乐节目的趣味性,而且担负着拯救“汉字手写危机”的使命,属于创新的汉字听写节目。“节目能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这样评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想起了扔给童年的小学语文课”,不少人更“默默地把手机输入法改成了手写”。比起成就一个人的梦想,润物无声地改变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的节目才是“中国好节目”

评“汉字听写大会”:娱乐后更要有反思

2013-08-08中国文化传媒网

听写大会成了暑假娱乐大餐,就像当年很多观众狂热收看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样,都在过分强调其娱乐和搞笑功能,看看选手们写不出汉字的尴尬劲,看看都有哪些汉字写不出来,是不是太生僻等。正如总导演关正文所言:“中国汉字文化……和流行歌曲演唱相比,自有更加深厚、动人的魅力,‘汉字听写大会’带来的戏剧性、观赏性极强,同样具有流行性。在收视率的竞争中不惧怕任何节目。”

一档节目,能让观众如此青睐,也算是一种营销成功,可是,汉字听写大会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歌星影星PK,娱乐之余,更要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让观众和社会群体,都有猛醒和精神收获。

其一,麻木的汉字敬畏感应该得到纠正。如果不是“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的提醒,我们真的不知道,很多人的汉字敬畏感滑落到了这种令人吃惊的程度,应该说,“癞蛤蟆”等字,还不算生僻字,可很多成人都不会写。在“键盘手”思维的推动下,更多成人已经将最起码的书写能力忘了,更将对祖国文化的那种淳朴坚守责任给扔掉了。所以,我们应该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就是没有书写和交际需要,我们也要多接近汉字;就是不需要动笔书写,我们也不能忘记对汉字的欣赏、品鉴和玩味。让这种热爱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文化快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文化习惯,让我们每个人成为“汉字保卫战”的忠实斗士。

其二,唤醒内在美感和汉字审美愉悦。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骄傲,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有深刻、深厚的精神涵养和审美功能,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多品味汉字的间架结构,什么话也不用说,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安静气息抵达内心,汉字的传统美、均衡美、宁静美、恬静美,总能给我们带来精神安静和愉悦。所以,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品鉴汉字的书法美。辅导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写字的时候,我给他讲汉字的书法美,他连连点头,对写得美的字,很有自豪感。我想,这种美感是每个国人都应该拥有、保留和培养的。让汉字成为审美载体,而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汉字的内涵就能得到更广阔、深刻的传承。

其三,及时纠正过于崇洋、过分媚外的文化消费习惯。西风东渐,中西交流成为社会和国际常态,很多中国孩子都是吃着“麦当劳”、听着西方摇滚乐长大的,这种心态开放也让文化形态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倾斜和失衡,总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的强大、美好和浪漫。比如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无比青睐,而对于春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不以为然。因为未能深味到传统文化的内涵美、深刻美,就得出这种肤浅结论,有点虚妄和想当然。毕竟,作为华人,汉字和汉语才是自己的灵魂的栖息地,是根。所以,为了让自我发展更为和谐、久远,我们还应该纠正这种文化偏差行为,多成为传统文化的“圣徒”,多一些中华文化膜拜感,纠正这种失衡。而不是一味陶醉在单一文化中难以自拔,忘了自己的根。

评论: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2013/10/11

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其目的没有丝毫弘扬中国文字蕴含内在文化、人性哲学的探讨,而是一些中学生的摧残。不知这样的比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中国的文字究竟引向何方?

一些词如山魈(解释是一种猿猴)、甾醇(解释是一种类固醇)、髯口、滹沱河、楞严经......懂得这些词并会写,不仅仅是学生一种误导,而确实是对小孩子的摧残!有些词语早已埋葬于历史尘埃之中,通过这样的比赛,重新拷问这帮可怜的中学生,不是变态又是什么?一个人也许终生都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生僻字词。

所谓的一些历史、文学界名人如钱文忠、蒙曼等等,这些人对“大会”的热衷,是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博学,笔者曾经听过钱文忠的《百家论坛》,笔者问两个字一个“人”、一个是“字”,请问大师们能不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听听我给你解释这两个字的字义,“人、大、天、夭、夫”,大肉指豬肉,大势已去是豬被去势,大字也就是仿豬学創造了文字,大的字义并不是指人,而是指自然界的代表豬。“大”至极无外为“天”,“天”不正为“夭”,人的字义,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师法自然,也是主动的战胜自然,創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动物。

“字”:宀子,宀是家字首,家:宀豕,豕者为豬,家的字义指活着的豬,你们这些自认为专家的,也就是一帮蠢猪而已。字中“子”指是“家”字中的豕的衍生和派生。也就是指仿豕学創立的象形文字,象形也就是仿豬意思。

你们这些猪一样的蠢货,这样组办这样的比赛,这些偏僻的词语来误导青少年,你们这些变态的专家和蠢猪。你们连“人”都不知道,如何做人,“家”的字义也不知道,也就是活着的豬,冢:冖豕,也就是死了的豬。

再问你们几个字的字义,如中国的“中”。汉字的“漢”的字义,还有华夏的“夏”,中与虫字比对,中:丨虫厶,也就是抗击动物灾害之意,漢:氵堇(革大),氵:也就是象水一样多,绵绵不断之意,“堇”:革大,艱、難之意,漢:多灾多难之意。夏:面攵,攵:夕和久的合体,夏:也就是开天辟地的局面为夏。这样的“大会”明明是比赛,也就是彰显这些蠢猪的知识吧。如果不说两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变态,无知、无耻,不足以揭示这些人的嘴脸,险恶的用心。

请放过那些可怜的小眼镜吧!

评"汉字听写大会":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文化积淀

  

  一句话点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重新领略到了汉字的魅力。

  作为今年暑期大热的节目之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的名字一开始并未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虽然漫长的学生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但脑海中关于“听写”的记忆仍残留有无数条。老师念、学生写,“听写”这项随堂小考,给我的印象总是静默中伴着一丝紧张。所以我曾暗暗怀疑,在这样的“考试”氛围中进行,节目是否还会有可看性和趣味性。

  虽然一开始是抱着七分好奇、三分怀疑的心态,但是几期节目下来,我不得不承认,是我低估了这个节目的魅力,也低估了汉字的魅力。汉字是一种很奇妙的文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写作楷体时雅观俊秀,写成行书后又灵动潇洒。所以有选手在时间尚且充裕的情况下还取消明明已经写对的字重新写,追求的就是汉字的字形之美。

  但显然,汉字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汉字之美也不只在于形。古书上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固然是经过修饰后的传说,但也充分反映了汉字在中华文明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惊天动地的意义。在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不乏繁华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绵绵不绝的文化传承。就像节目中出现的“滁州”这个地名,光凭读音可能很难判断,但如果联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开篇第一句就是“环滁皆山也”,那么正确写出这个词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了。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只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的重视,还通过解说的方式引导观众学习或复习了历史、地理知识,帮助大家重新了解了不少人文典故,如中国与朝鲜的界河除了鸭绿江外还有图们江,“扼腕”这个词竟然出自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等等。

  在积极挖掘、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活用词、科学名词、专用术语甚至外来词。如英美制容量单位“品脱”,一度成为新闻热点的“三聚氰胺”,还有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改锥”等字词,相信都让不少观众犯了难。场外成人听写团的书写正确率也频频跌至谷底。看见了认识,说起来也容易,但是提起笔来就是想不起怎么写,这样的情形成了现代人面对汉字时的常态。人们往往把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当做他们不再书写的借口,但其实,汉字始终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是生活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之美,只要留心就能够发现。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参加比赛的小选手们。虽然在节目中展现自我的方式仅仅是对汉字的书写和短暂的采访,但是透过成功后的自信或者兴奋,失误后的惋惜或者坦然,我们也隐约能够看出他们各异的性格。而凭借“荦荦大端”夺得胜利的“大师”刘浥尘、以一敌群的广东男孩罗弋洋更是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团队赛的赛制还很好地激发了小选手们的团队精神,尤其是在场上只剩下几名选手的决战时刻,已经淘汰的选手们集中在一起为队友加油,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得回想起有人并肩作战的学生时代。透过汉字之美看到充满朝气的青春之美,这大概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带给我们的意外之喜吧。

青海日報:“漢字聽寫大會”背后的文化擔當

何勇海2013年05月15日

隨著電腦的普及,國人漢字書寫能力明顯下降,針對這一“危機”,央視科教頻道將在暑期周末黃金檔推出新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邀請國內最權威語言專家擔任裁判和解說,央視著名播音員將輪番擔任讀詞考官,全國31個省市區和港澳台及外籍學生將組成32支代表隊參賽,最終決出一名年度漢字聽寫冠軍。

在電視節目到處娛樂至上、歌舞當家的環境中,打造一檔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領略漢字之美的“漢字聽寫大會”,這樣的文化擔當,值得稱道。

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數千年綿延不絕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我們跨入學堂起,“橫平豎直寫字,方方正正做人”就成了老師的訓誡。寫得一手好字,也曾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准。

然而如今,國人手寫漢字能力明顯下降,“你還會寫字嗎”這個原本不成問題的問題成了問題,曾經習以為常的寫字成了一種集體記憶,產生了一批批提筆忘字、頻寫錯字、寫不好字、不會寫字、不想寫字的新型“文盲”。寫得一手好字也似乎不再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准,更看重的是能否在鍵盤上“敲字如飛”。

出現這種“漢字危機”,有技術這把“雙刃劍”的因素——當國人擁有的智能手機、計算機等電子工具愈多,就愈沒有機會一筆一畫地書寫漢字,鍵盤成了代筆工具,拼音輸入法成了提筆忘字時的“救命稻草”。

也有國人思想上不夠重視漢字書寫的因素——教師上課很少甚或不再書寫板書,既損害教師自身的漢字書寫能力,又給學生造成不良示范,不僅書法課名存實亡,甚至要學生用iPad上課做作業,學生從“會寫”漢字退化為隻會“辨認”漢字,便在所難免了。很多單位也單純追求無紙化辦公,若敲鍵盤打字充斥每一個行業的每一個崗位,誰還願意訓練一手好字呢?

漢字書寫能力下降,絕不是一件小事。漢字是最難書寫的文字,每一個字都需要不斷記憶、反復練習才能形成書寫能力,而漢字又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未來幾代人漢字書寫能力持續普遍下降,文化傳承的品質就會形成缺損。

因此,期待著“漢字聽寫大會”能像當紅綜藝節目一樣,走入尋常百姓家,影響力日益擴大,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成為全民關注的電視活動。筆者也期待,有更多電視人拿出辦歌舞、相親類節目的熱情,在娛樂至上、歌舞當家的時代,為中華文明傳承和推廣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應對漢字危機,是一個全民族、全社會都應該重視的工作,畢竟,漢字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滋養我們現實生存發展的血液。

汉字听写”不应只局限于纯粹狭窄的文化

2013年10月25日中国经济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推出后,引起社会关注,掀起一股“汉字热”。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及外籍学生组成32支代表队参赛,比赛以“报听写”的形式进行,选手们比拼“写字”。

  选手们面对的是诸多提笔难写更难记忆的字词,如“骅骝、蝇营狗苟、轩轾、啁啾、溪刻、秕糠、抽抽噎噎”。对此,观众既有批评,更有肯定。批评者认为这种比赛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些“故意刁难人”,但更多的人把这种比赛上升到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来赞颂。与一些网友感叹“中国的文化太伟大、太高深了”相吻合的是对决赛的描述:15位选手共听写了近70余个高难度词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方言术语几乎全部涵盖到。

  然而,纵观一至五轮和冠亚军决赛考题,尽管听写的字词的确涉及面很广,但还是让人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实际上,比赛中反映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字词较少,因而这种比赛只能局限在对文字的读写记忆,甚至是局限在古代文化和古汉语的层面,难以借助这种平台传播科技内容,并引导科学思维和创新。

  尽管汉字听写比拼涉及一些科技的内容,但还是显得不够。例如,冠亚军对决的考题是听写“峨冠博带、鸡枞菌、秕糠、珉玉、及笄、伊犁河、瞋目切齿”等词。从大文化范围细分,涉及器物、服饰、文学、地理、科技等,但真正涉及科技的东西不多,尤其是体现现代科技的字词完全阙如。

  字词和语音一样,只是语义的载体,从能说会写这样的载体中,人们更需要的是知道和领悟这些载体所承载的意义和内容。所以,汉字听写不应只是局限于纯粹狭窄的文化,甚至古代文化,更应当包含反映科技这种社会发展推进器的文化内容。

  汉字听写既要看到“耒耜、麻苎、蘼芜、蒺藜子、盐筴”之类描述生产、植物、药物和商业的内容,也应当看得到描绘生态的“涸泽”等字词,还应包括反映数学的“径隅”(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堑堵”(直三棱柱)等字词。

  当然,这些字词是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在今天有古汉语翻译的问题,但是,既然“捍蔽、愣葱、叱拨、裂罅、卮言、识荆、倚徙、鸱吻、公廨、溪刻、凫趋雀跃”等生冷偏僻的字词,都可以作为听写内容,反映科技的字词为何不能成为听写的内容呢?

  另外,最遗憾的是汉字听写大比拼中缺少现代科技方面的内容。从实用的角度看,常见的一些最容易出错的字没有出现在考题中,如“黏液”(常误写为“粘液”)、“综合征”(常误写为“综合症”),更有诸多现代科技的词根本就不见踪影。比如,关于生物的,如胸腺密啶、腺嘌呤、核苷酸;药物的,如氨苄青霉素、氨甲蝶呤、安瓿瓶;解剖的,如屈戌关节、寰枕关节、骶脊肌;生物化学的,如芳烃羟化酶、三羧酸、蒽二酮等。相较生僻字而言,这些词的学习和传播,有助于提高选手的科学素养,对全民也是一种很好的科技普及。

评"汉字听写大会":死记硬背易传承文化难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收视热潮,激起观众对汉字书写的热议,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难不倒的“神孩子”。从节目可以看到,这些“神孩子”之所以能听写众多生僻字,跟他们疯狂背诵分不开,就连在比赛间隙,有的选手也抱着各种大部头字典、词典默记。然而,在最后的晋级赛中,特意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挑出来的一批词汇,让这些“神孩子”顿时变得手足无措,也让观众觉得“变态难”。

  其实,死记硬背一些生僻字并不难,难的是传承汉语文化,真正理解、会运用这些汉字。像晋级赛中选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启超、鲁迅等人的诗句、文章,虽然有些生僻,但按道理来讲,只要传统文化修养较高者,并没有那么不可理喻。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当下大多数人对这类词汇感到格外陌生,无法阅读听写。即便没有电子媒体、网络语言的冲击,恐怕大部分观众对这些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依旧不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留存于汉字之中。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唯独汉字历经几千年及繁简变迁,今天还在使用,实足以令人自豪。中国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却是通用的,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的书写工具,否则,真不可想象中华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汉字虽然存在,但汉语却发生了大改变。对过去的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读写文言文是一种基本修养。但这种文化传统自“五四”以后就出现断裂,白话文的兴起,一方面使汉语适应现代潮流,更易普及大众,但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文言渐行渐远,导致绝大多数人已经无能力直接阅读传统经典。

  像梁启超、鲁迅这一代人,他们的文言功底都非常好,他们即便写白话文章,引用文言词汇也是信手拈来。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词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如今,就算是大学毕业生,恐怕大多数连《道德经》、《论语》、《诗经》、《楚辞》都没有完整读过吧。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都没看过,自然会觉得那些文言词汇无从辨认。说到传承中国文化,要是连这些字都不认识,还谈什么写字,谈什么文化薪火相传?

  从功利和实用主义角度来看,今人再阅读文言文似乎已毫无必要,也不必认识那些生僻的古汉字。参加汉字听写比赛的大多数选手,采取的也是功利主义的态度,直接背诵字典而已,哪里会有耐心去细读传统经典。然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总归需要一批人去认识古汉字、阅读文言文,因为里面包含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一旦丢掉,想再找回就难了。否则,当传统文化经典只是被束之高阁,变成图书馆里的化石,再标榜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不过,想修复传统文化断裂这个现象,让大众更多了解一些文言经典,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喊几句口号或者办几个所谓的国学班就能大功告成的。至于“汉字听写大会”,说到底只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不可能承担这么重的文化责任,对它的期望也不必过高,能引起大众对当下汉字命运的关注,就已经表明传播效果不错了。

(来源:北京日报)

评“汉字听写大会”:“听”汉字而知雅意

2013-10-24辽宁日报

[提要]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上周五落幕,获得年度汉字听写全国冠军的小姑娘陆佳蕾颇为引人关注。一档电视节目能唤起全社会对汉字文化传承的重新审视,却又难以承担提升汉字水平的所有重任。

 

  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上周五落幕,获得年度汉字听写全国冠军的小姑娘陆佳蕾颇为引人关注。更值得思考的是,这档节目缘何能够掀起一轮全民关注汉字书写的热潮。

  一群平均年龄14岁的初中生,几名主考官,还有4个用来听写词语的普通“田字格”,与其他光鲜亮丽的选秀节目相比,“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显得非常朴素和简单,却能吸引那么多成年人的关注。原因就在于,这样一档节目唤醒了键盘时代深藏在国人心中的汉字情结。

  看了这档节目,很多人发现自己不会写字了。比如几期节目下来,观众同步听写的平均正确率仅为10%;“汉字英雄”中,“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不仅“貔貅”、“狷介”等生僻词频频出错,就连“间歇”、“熨帖”这样较常见的词组,正确率也不足一半。

  再者,节目的深层内涵在于挖掘出了汉字的“音韵结构”之美。我们在听写汉字时,能够体会到更多的传统美、均衡美、宁静美、恬静美,体会“慢书写”中潜藏的缓慢的节奏、悠然的姿态,充满芳香的松墨韵味以及心情平和的淡定情怀。正如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所以说,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绝不是一件小事。汉字是最难书写的文字,而汉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未来几代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持续下降,文化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损。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实际上是一场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档电视节目能唤起全社会对汉字文化传承的重新审视,却又难以承担提升汉字水平的所有重任。提振汉语水平还有很多办法,比如规范汉字的运用、推广普及工程、试行汉语四六级考试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以及继续推行“书法进课堂”工程。当务之急是要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使拯救行动真正得到落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5018.html

更多阅读

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节目将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将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听写大会怎么参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央视全新节目诺亚舟优学派总冠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1]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节目将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将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

汉字听写大会第十二期题目 汉字听写大会题目全集

2013年10月12日(第12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题目全集:【2013年听写大会题目】 发布时间:2013-11-27 13:29 作者:听写大会本文为201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10月12日周六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附加赛二 第十二期大赛题目及详解,内容仅供参考。第十二期

声明:《各方评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网友仮蒎尐夥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