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说海陆丰历史文化的特征(3)
陈治赠 2014年11月11日
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本土宗教。
自晋开始,佛教东渐,中国才有佛教。
佛道两教,不同源不同宗。一边是神光普照,一边是佛法无边。各自吸引着众多弟子和数不清的善男信女。尊道者进宫、庙,叩谢神恩。敬佛者入庵、寺,顶礼膜拜。无论是庵寺还是宫庙,历来是香火鼎盛,不分高低。佛道两教,好象没有互相说过谁是谁非。民间偏爱有倾斜,取决于哪尊神佛谁能有求必应,当然还要有皇帝的脸色。
相传少林寺扶唐灭隋,其功至伟;李世民被屈死的冤魂,战死的野鬼索命纠缠,食不甘味,夜不安寝。唐僧取经回来设道场超渡亡灵。神教的道场、佛教的超渡,“中西合壁”,惊天动地,化解了一场阴阳大纠纷。佛教之盛达到顶峰。
笔者不是宗教人士,平常是逢庵、寺——拜佛,遇宫、庙——跪神。对佛道两教没有研究。对教义佛理、清规戒律,一窍不通。对佛道两教的同与异,凭直观直觉,勉强可以说出些许体会。
从两教的最高境界来说,扬善弃恶,因果报应的理念有太多的共同之处。道教主张修炼,佛教强调参悟。得道成仙也好,立地成佛也罢,归根到底都是希望能修成正果,恩泽大地,普渡众生……。
从两教的外观来说,有不少不同之处。庵、寺供奉佛祖。宫、庙供奉神明。道教着道袍,执拂尘,口称善哉,以单掌迎来送往,男称道士女称道姑,蓄发,日常荤、素随宜。佛教穿袈裟,持念珠,口念呵弥,以双掌合十迎宾送客,男称和尚女称尼姑,光头,终生素食拒荤。道教强调崇宗敬祖,避凶趋吉的信物是灵符。佛教主张四大皆空,避邪纳吉的法宝是念佛……。
在海陆丰,尊道敬佛的现象有些奇特。除“信奉耶稣基督”的家庭外,无论是官贵贫贱,很难分清哪个家庭谁是尊道谁是敬佛。不少家庭中几乎都置有跪神拜佛的香炉。虽香炉不共用,供果有分别,但焚香敬宝的形式基本相同,“神佛不分家”。即使是有人宣称皈依佛祖,平时素食,逢年过节,喜庆盛宴,免不了随缘入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且,家庭中门神公、地主爷、司命帝君是少不了的神位,否则,心理不踏实。
笔者看了林地理先生的帖文很受启发,突发奇想,用其发现充面皮,跟帖点评称;“释道融为一体,可能始自观音。观音是大慈大悲普洒甘露的神仙,又是救若救难普渡众生的菩萨。神佛同宫,释道汇流,不是海陆丰人的创新,但确是海陆丰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
最近有报道称:省内外有百多位佛教人士观瞻陆丰的妈祖文化特色,说明佛道两教虽不同宗,但不互相排斥,甚至有相融的可能。
今天再补充一句,陆丰碣石元山寺神佛同宫,释道汇流的现象,也是海陆丰历史文化的特征之一。
笔者才疏学浅,不知这一说法是否有国籍史典可以依托?但海陆丰普遍家庭尊道敬佛如一的不争事实,陆丰碣石元山寺神佛同宫的典型实例(海陆丰可能不是仅此一例),则是笔者的说法言之有据的证明。如有有识之士能将这一奇特现象的源流加以探索、理顺,无疑是一大功德。
由此而联想到,典籍要信但不可全信。如:《宋季三朝政要巻六·文天祥》之作者陈仲微,曾任宋朝第15代皇帝度宗赵禥(帝号咸淳公元1265—1274年)侍左郎官,据称又是文天祥被执的目击证人。其名头足以将人吓得神经衰弱。该卷没有注明文天祥被执于“海豐县五坡岭”这个地名(笔者未看过《宋季三朝政要巻六·文天祥》,但相信网友不会看错),说明古贤也有误笔或修史不全的缺憾。后人如果奉为至宝,取全信态度,执巻论事,古海丰难避伪造“方饭亭”历史之嫌,今海陆丰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笔者建议:不论是隶属何国何地户籍的宾客,还是固守故土的本籍居民,不管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专家学者,还是墨汁不满三升的“半桶水”,探索海陆丰历史文化的特征,都应该首先立足于海陆丰有目共睹的史实说话。
不妥之处,祈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