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材分析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李敏君
【整体分析】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 ,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本文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文中有画
本文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 ,使人如临其境 , 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二、文中有情
课文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中“探”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应把品文、读文和悟情融为一体。
三、文中有诗
课文语言充满诗意,如“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一句的意境与杜甫所写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相一致,这样使文中有诗,诗中有文,实现情境与相似文块的一一对应,从而产生文与境的对应回流。
四、看似无序,实则有序
《乡间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写景,最后1个自然段抒怀,描绘了乡间独特、迷人的风景。细细阅读后,可以发现,前面6个自然段中,一、2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乡间人家房前屋后的静态景物,如瓜架、花草、竹林;3、4两个自然段描写的则是乡间人家常见的家禽,如母鸡、公鸡以及鸭子;五、6自然段花大量翰墨描写了乡间人家糊口的场景,如夏天露天吃晚饭,秋日伴着纺织娘的歌声入睡。也就是说,整个乡间人家景致的描绘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这序不但体现为描写的景物是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也体现为从描述乡间人家景致独特迷人到乡间人家糊口气氛独特迷人,也就是从事物到精神的序列。
【逐段分析】
乡下人家【一读课题,眼前就会不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yán)。【课文开篇描绘了一幅自然质朴、恬静祥和的农家画面。】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装饰”指在身体和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作者把农村常见的“瓜、藤、叶”与城市里代表着威武、庄严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进行比较,的确是农村那“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可爱多了,若是在门前竖两根大旗杆,让人不免觉得太单调,若是蹲一对石狮子又太威严,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生亲近之意。城乡对比写出了乡下人家独特的房前装饰,突出了农家小屋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的特殊意境。】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说明农家人掌握种花时间和规律,将农家小院装点得朴素而不失华丽。】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前半句用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后半句用上“耸”字,让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了大公鸡那神气活现的样子。读了这句话,让人仿佛眼前就看到了那只高大、神气十足的大公鸡了。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本段话描写了鸭子的自由自在,与乡亲们和睦相处的画面。“捣衣”一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略作讲解。】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xié)的田园风景画。【城里人一般不太可能在室外吃饭,而乡下人家,常常可以在室外吃饭。吃饭的时候,夕阳把天边的晚霞烧得通红,映得人的脸庞是红的,河里的水是红的;身边有绿树红花,头上是蓝天白云;大公鸡昂首挺胸在一旁站岗放哨,阿猫阿狗在人逢中钻来窜去,微风送来荷叶的清香和知了的歌唱……这时候吃饭就不仅仅是吃饭了,是在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享受着生活的甜蜜……而一天劳作下来,饥肠辘辘,农家吃的又往往都是简朴但是新鲜的菜肴,胃口大开,端着大碗,狼吞虎咽!如果对比一下就更妙了:在房里吃饭,四壁乌黑,眼望不过数米,心思不离饭桌,既无微风送爽,更少美景怡情,那就仅仅是充饥而已,情调就差得远了。因此,“天高地阔”四个字,可以说既突出了乡下人家生活的特点,又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真切感受和衷心向往。画龙点睛,确实是传神之笔!】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与开头乡下人家搭瓜架相照应。】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拟人句,好一幅“月夜虫鸣”图。】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灵动舒怀的文字折射着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共鸣!】
《乡下人家》以读者的角度进行解读
东莞市师范附属小学叶婉萍
《乡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诗。文中描绘了乡下人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
屋前搭瓜架,
门前场地种株花,
屋后竹林鸡觅食,
小河水暖鸭嬉戏,
天高地阔吃晚饭,
月明人静织娘唱。
尤其是写乡下人家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这个部分最让我心动。我也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本文描绘的乡下人家的一幅幅生活情景图,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记得当时父母在田里干农活,都是很晚回来吃饭的。当他们回到家时已是月上柳梢头了。当时,我们也是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吃起来晚饭来。当时在吃饭时家人都说了些什么,现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夜幕慢慢加色,月亮慢慢升起来,天上的那条银河逐渐清晰。
对比《乡下人家》中所描绘的乡下人家的诗意生活图,我的记忆中还多了一条银河。
《乡下人家》文本解读(读者的视角)
东莞市石碣镇中心小学邹冰凌
听惯了城市的喧嚣,过惯了快节奏的生活,静下来时,记忆深处常会涌起这么一段最美的童年回忆:在小溪中捉鱼玩水、爬树掏鸟窝、在草地上边放牛边打滚、跟着妈妈的屁股后面去除草、农忙时候挥汗如雨……读着《乡下人家》,仿佛重温了这段美好的时光,读来亲切、熟悉,仿佛那就是我常在梦中回到的那个简陋而温馨的家。
《乡下人家》作为抒情散文,1、2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静态景物,如瓜架、花卉、竹林;3、4两个自然段描写的则是乡下人家常见的家禽,如母鸡、公鸡和鸭子;5、6自然段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如夏天露天吃晚饭,秋天伴着纺织娘的歌声入睡。文章由静到动,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动植物,再写到了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读来倍感亲切,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这跟《祖父的园子》中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种怎样的无拘无束呀!藤儿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想往哪儿长就往哪儿长,于是墙上、屋顶上爬满了藤,开满了花。记忆中外婆家老房子前的空地上每年都是种丝瓜的,随便砍几棵竹子,斩成几段,往地里一插,丝瓜就恣意长起来了,站在外婆家门口往外看去,一片绿阴。清早和黄昏,微风送来缕缕淡淡的花香,还有蜜蜂、蝴蝶在上面盘旋。至今,八十几岁高龄的外婆眼不花耳不聋,每年仍坚持种着几棵的丝瓜。而南瓜,是老家乡下常见的,夏天的中午,趁着大人午休,常跟几个小伙伴到瓜地捉一种黑黑的大大的蜂类来玩。趁着它撅起屁股钻进南瓜花吸花粉,悄悄将南瓜花合拢起来,摘下,用篾片压住花瓣,破开一点缝隙,让蜂的尾巴露出来,将那蜂的尾针取下来,然后将它放用绳子绑起来,在有限的范围内飞。总有那么几次,错将带瓜的花摘了被大人责骂,或者被蜂蜇到手指肿了起来。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确实是这样,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老家里,随处可见梨花落地白、桃花照水红的美景。小楼的阳台上,可能种着几棵芍药,菜园的角落,也许栽着一行凤仙花,院子的墙根,之前随手丢下的仙人掌可能顽强地长出了新的根茎。爱美的小姑娘,常放学后摘凤仙花来将自己的指甲染得红红的,趁着课间休息或者干活的间隙,偷偷伸出小手来互相比美。鸡冠花成熟了,被爷爷割下来挂在屋檐下,而遇到小病小痛,随手取来一用。菊花,更深受大家的喜爱,摘下来,晾干,放着备用。家里有人上火了,放几粒干花进杯子,用开水一冲,加一点冰糖,就是一杯清凉润肺的饮料。人养花,花护人,人与花和谐共处,互相照顾,谁也离不开谁。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对于乡下人家来说,这竹子的作用可大着呢,竹桌、竹椅、锄头、扁担、箩筐、竹篾……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竹。一个“探”字,生动地写出了竹笋的勃勃生机,当竹笋成群地探出地面时,那会带来怎样的一种生机?与其说这个“探”字写出了竹笋的可爱,还不如说这个“探”为乡下人家捎来了新的一年新的憧憬,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想象。在我们老家怀集,竹笋更寓意着开枝散叶,子孙后代茁壮成长。在农家的餐桌上,一年四季总能见到竹笋的影子。碰到竹笋冒出最多的时候,妈妈每天一大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竹林里砍竹笋,回家叫醒我们,剥开笋衣,切成片,用开水煮了,用簸箕摊开来晒笋干。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读到这几句话,耳边仿佛听到了公鸡“喔喔喔”的打鸣声和母鸡“咯咯嗒”的下蛋声。在乡下,鸡简直是“目中无人”,想到哪就到哪,在这家院里串串门,还有可能偷吃几口粮食,或者到村前的田里散散步;到瓜藤下乘乘凉,到草丛中歇一歇,性子急的公鸡碰到小孩,可能还会耀武扬威地啄上一口,主人也是奈何不了它。新种下的瓜苗、菜秧,可得防着它们点,大人们常会围上一圈篱笆,或者在新土的上面盖上一层杉树的枝条,否则肯定会遭了殃。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确实,城里人一般不太可能在室外吃饭,而乡下人家,常常可以在室外吃饭。小时候在室外吃饭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时候用电很节约,家里也只有一台风扇,于是常搬桌子到外面吃饭。大公鸡昂首挺胸在一旁站岗放哨,猫狗在桌子底下钻来窜去,不时为了抢主人赏赐的肥肉或者骨头而“开战”,狗“汪”地吓猫一下,猫“喵”的一下向主人求助,“狗仗人势”在村里是不适用的,妈妈常把脚一伸,绊一下狗腿,狗就知趣地走开了。不过,不用几分钟,它又会悄悄地溜回来,趴在桌子底下等吃的。微风送来知了的歌唱,还有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一天劳作下来,饥肠辘辘,农家吃的又往往都是简朴但是新鲜的菜肴,胃口大开,端着大海碗,狼吞虎咽,饥饿了,自然要“天高地阔”地吃。边吃边聊,无拘无束,又是一种“天高地阔”了。
《乡下人家》,如一壶清茶,回味无穷。从屋前到屋后,从春天到秋天、从植物到人物,无不渗透着喜爱之情。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的乐趣。
《乡下人家》解读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唐维伦
读《乡下人家》这个题目,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想起的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有一种亲切质朴的感觉。
初读完文章,知道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有觅食鸡群,有嬉水的小鸭,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
再读文章,联想自己小时候的农村生活,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油然而生,书中所描绘画境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了泥土芬芳,蛙吵虫鸣,再次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文章的重点解读: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yán)。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文中乡村质朴自然,无人工雕琢之感的“瓜、藤、叶”与城市里代表着威武、庄严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进行比较,突出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的可爱。旗杆单调,狮子威武中显庄严,自然会给人拘谨、胆怯,难生亲近之意。小时候的生活,自然有了“瓜藤叶的画面,让人亲切)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sháo)药、风仙、鸡冠(guān)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我小时候是常见这种景象的,并且会抓竹笋上的虫,我们称这种虫叫“笋子虫“。一个“探”字,把拟人化的手法用到极点,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勃勃的生机,往往会让人想到小时候捉迷藏时先探头的画面。使一幅“雨后春笋”图显露无遗。)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耸”字,可以让我感受到公鸡耀武扬威的样子,或是想到公鸡与公鸡之间的争斗。母鸡领小鸡,的画面,自然就是体现伟大的母爱。)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dǎo)衣,它们也从不吃惊。(农家,养鸭是常见的,鸭群戏水,一会追逐,一会停歇,传来阵阵的欢呼声)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xié)的田园风景画。(夏天的农村,凉风习习,在坝子上吃饭,那是常事,那种“大腕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是农家独有的。用“天高地阔”来说,再好不过。)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诗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可见乡间之夜)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走进《乡下人家》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阮美好
首次接触《乡下人家》,是2006年在东莞某小学的课堂上,当时没有深入的研读文本,但在听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老师的教学浮于表面化,把课文当成纯写景的文章教,没有尽然,且其中的逻辑关系没有理清楚。后来在某片区的赛课上,任课教师对该课也做了同样的处理,总觉得不对劲。
这篇课文跟一般的写景文章、游记文章不同,作者似乎没有特点的立足点,观察的顺序,游览的路线皆不明确,颇有随手拈来,随意取景的味道,作者似乎告诉我们,他并没有特意要选取哪家哪户精描细写,而是大概地描摹了乡下人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家家似乎都有的屋前瓜架,随意长着些青的、红的瓜;有些人家稍微有心思些的,就会种几株花儿或者是几十枝竹子之类的东西;随地觅食的鸡、随河(水塘)游逛觅食的鸭子,无论是乡下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还是季节,都是作者随意选取,有时还来个选景的假设,镜头有时拉的很远,如“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个瓜架,或种……或种……”镜头有时又拉得很近,如“有的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画面有时候很开阔,把天空的云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摆开饭桌露天吃饭的人们,糅合在一个画面中;有时候有很窄小,如“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有时侯画面不再清晰,朦胧的画面中纺织娘的声音响起……景观有时候着实,有时候梦幻,让人感觉作者所写,并非某时景,某时游,他颇为散漫地,盘菜般的把一些乡下自然与人文的风情画面展现出来,意在组合成一幅乡下特有的乡村风景画。也许,这就是作者要呈现的乡下人家。在这样的风景画里,读者并不需要跟作者实实在在地游览,你只要跟随作者的目光投放在某个画面就可以了,并且得关注作者所关注的,欣赏其欣赏的,聆听作者的心声。
作者的故乡是广东台山,著名的华侨之乡,这乡下固然不富有,有的大多是自然景观,人们在屋前屋后随手种点什么的,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无论是鸡鸭之类的家禽也早已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种些竹子也自然不过了,竹叶、稻草都是很好的燃料,编个鸡笼猪笼子可以就地取材,搬个餐桌出屋子外面吃饭,天宽地广的,就图吃得个自自在在的,无拘无束,反正一天的活该忙的都忙完了,明天要忙的活也早已盘算好的,这么累图个什么?就图个舒服畅快呗!加上是夏天,屋外凉快得很,舒服!至于景色的美,农家人大抵是不大在意的,欣赏美始终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无意识的舒服感觉才是自己所需要的,感觉到就可以了。天南地北的吃顿晚餐,也是乡下人家最乐意做的事情,当然还有捧着个大饭碗到处串门的妇女和小孩,门串完了,碗里的饭也吃完,甚至还东一家西一家的尝尝别家的菜肴,纯天然的生活方式源于纯天然的生存环境,菜是自家中的,肉是自家腌的,水嘛,从河里挑……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乡下的生活,但乡下人家那随意、散漫、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我还是能体会一二。我们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在不同地域人们,如生活在山乡的跟生活在海边的,其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也许,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一种生活的情趣。
作者为什么要写乡下人家呢?写作的念头何以发生?思乡情结每个人都有的,特别是远离故土的游子,家乡留给作者的是什么?也许是一幅幅的自然景观,也许是一幅幅生活情景,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模糊虚渺了,当作者一次次幻想着自己重回故土,一幅幅的画面就会浮现在脑海中,作者一次次幻想着自己的重游路线,当然每一次都会有所不同,于是,当他这种思乡情怀不可抑止的时候,铺开纸笔,若有所思地看着远方,眼前的景观便变得虚虚实实起来,现实与记忆交织在一起,脑海中的画面时而清晰,历历在目,时而模糊虚渺,大致的画面中凸显一两样事物,而究竟是何处、何时早已不在记忆当中了。他写下了这些画面,一幅幅的画面,回想着自己当时所处的一切,时而近在身旁,时而远在天边,但无论如何,这些就是自己故乡的一切,曾经令自己舒服、喜欢、惊喜、留恋的一切,令自己的心灵倍感慰藉的一切。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情怀。
读到这,我心里跳出了几个词语:散漫的美,自然的方式,淡淡的思恋。但在一幅幅散漫的画面中,又时常跳跃着作者很刻意的话语,如“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是作者情不可抑止,冲口而出?还是要刻意突出自己的评判,以表达对家乡的思恋,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些话语似乎过于突兀跳跃,跟文章颇不融洽。
以读者的角度解读《乡下人家》
东城区花园小学姚淑章
手捧课文,读着读着,你眼前就会不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跃然眼前,你会慢慢随着作者的描述去体验着风趣别致的瓜棚,去欣赏着朴素无华的芬芳,去品味着鸡鸭觅食的情趣,去感怀着院落晚餐的诗意,而沉醉着月夜睡梦的静谧……课文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真真实实;写人家,写人心,写自然,好一幅美的农家风光。
其中这两幅画面是让我多么向往: “青的、红的瓜……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自然和谐的环境,别致生动的装饰,白天傍晚,每时每刻,都可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诗意。“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xié)的田园风景画。”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一副乡村自然和谐的晚景图:晚上将近时,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人们一边吃晚饭,一边闲话家常。多惬意的生活:享受天边红霞的美丽,享受向晚微风的清凉,享受归巢鸟儿的快乐,享受谈笑风生的轻松,享受门前花的香,享受小河水流的声音,享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文中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2011.2.28晚—3.1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