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

古诗文中的节日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人日、灯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节、除夕等。

1、元旦,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年, 本意是指谷物成熟。周朝以“年”名岁,一年的开头叫“岁首”。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了太初历, 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 于是有了两种年、两个元旦,为了加以区别, 又因为阴历元旦正处于“立春”前后,所以称农历元旦为“春节”。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式采用公历,将每年的11定为元旦,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写元旦的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 酒名。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饮屠苏酒。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春节的习俗有吃饺子、拜年、放爆竹鞭炮等。

2、人日,正月初七。古代礼俗规定:“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唐宋以前,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 到这一天,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而成的一种粥。据说,吃了这种粥可消除百病。并且制作一种叫“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 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能够在一年里求得幸福安康。隋朝薛道衡有诗《人日思归》,写得很动人:“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抒发思归之情,用三处对比,一是入春时间短与离家时间长对比,二是雁归与人未归对比,三是春花未发与思归之念已生对比,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3、灯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即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是“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一天, 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都又如平日一样正常了, 所以, 在灯节,人们尽情嬉乐。灯节的习俗有赏灯、吃元宵、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放烟花爆竹等。这一天,各街道放灯, 各店铺放灯,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形成灯市, 入夜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人们游览观赏猜灯谜, 热闹非凡。元宵又称汤圆,宋代称“元子”、“浮元子”。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团圆幸福。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梁启超称辛弃疾的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4、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社日分春社和秋社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这日,人们带着酒肉饭菜去祭祀土神, 祷求夏秋丰收。之后便相聚欢饮,吹箫击鼓,尽情娱乐。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首诗借春社散后村落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表现了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同时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在望的情况下所必有的极度喜悦的心情。

5、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寒食日不得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本节日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因介子推抱木焚死, 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寒食与清明两节,本是分得很清楚的, 后来因为人们不太适应禁火寒食,寒食节也就越来越淡化, 到清代, 寒食不再提倡,民间也没有禁火习俗了,寒食节便并入了清明节。相传介子推写了这样的诗句送给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唐·韩翃(hóng)《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四月五日( 农历三月)前后。这时, 我国大

部分地区气候变暖, 草木萌发, 一片新绿,给人以清净明洁的新鲜感觉, 故称此为清明。农业生产上,正是春耕农忙时节。清明节的习俗, 一是祭墓、扫墓,

论官员衙吏还是仆佣乞丐, 这一天都要上父母墓上拜扫,献祭品, 烧纸钱。二是踏青, 清明是迎春的日子,大家高高兴兴到郊野去活动, 古人称为郊游,又称踏青、春游、探春、寻春。踏青时,常常还野餐、采百草、扑蝴蝶、斗鸡、拔河、荡秋千、蹴鞠( 踢球)、放风筝。三是赏柳、折柳、插柳、戴柳。柳树是最早吐绿, 是春天的使者;婀娜多姿, 是美丽的风景。人们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时,常常描绘柳的形象。从《诗经》中的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到唐代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再到清代高鼎的“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曾有多少诗人把欣赏的目光投注到柳树的袅袅万丝上。折柳,常用以表惜别之情。古代折柳赠别, 一是因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相赠可祝愿远行人处处顺利; 二是柳与“留”同音,用它相赠可表达挽留之意。插柳、戴柳之俗始于唐朝。起初插柳于门,后来戴柳于发,相传可以在一年中免去蜂蜇蛇咬。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端午, 指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午是每个月的头一个五日,端是最初的意思, 为了与其他月的端午相区别,就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 五月为午月) ,一音双关, 明确了端午是指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一般认为起源于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佩香袋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8、七夕, 也称“乞巧节”,又称“女儿节”,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每年七夕, 喜鹊们到天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七夕之夜, 妇女们要用针线做各种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 : 望星空,穿快针; 捉喜子, 盼结网;用镜子, 照瓜果; 陈巧果,请评巧。民间有《乞巧歌》反映了乞巧妇女的心声:“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 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这日正值秋季的正中间,所以叫中秋( 仲秋) 。这夜,月亮最圆、最明, 月色最美好。家家户户亲人团聚,一起观赏月色, 共享天伦之乐。中秋这一天成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跟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也跟古代的礼制有关。古代人把月亮看作月神。传说月神心地良善,常降福于人间;世人若犯了天条,她便代天帝发出警告。人们对月亮很崇敬, 因而有了祭月的礼制。祭日在春天,祭月则是在秋天, 魏晋以后, 祭月时间基本上固定在中秋。

祭月就要向月亮跪拜,有的地方建有拜月坛、拜月楼、拜月亭。明代在北京修建的月坛,是专为皇家祭月用的。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古诗文中借此节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者居多。

古诗文中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
10、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万物都存在着 “阴”、“阳”两种属性, 即使是数字也不例外,“九”就是数中最大的一个。九月九日, 两“九”相重, 故称重九; 九是阳数, 故又称重阳。一因双“阳”相合, 喻示着刚阳之盛, 二因九九与“久久”同音, 合乎人们想长寿的心理, 所以重阳被视为吉祥的节日。这个节日正处于秋高气爽的金秋季节, 又是收获的时节, 因此更增添了节日欢快喜庆的气氛。古人每逢重阳日便通过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咏诗等活动表示庆贺。王维以重阳节为背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既饱含着作者深切的思亲之情, 也反映了古代重阳的节日风情。其他如陶渊明、杜甫、杜牧等许多诗人也都留下了咏菊、咏登高、咏重阳的名作。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上句念想起弟弟妹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弟妹妹,寄托漂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11、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天同夏至一样, 是昼夜更替的转折点, 它是全年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此后, 昼逐渐加长, 夜逐渐缩短。从冬至始, 阴气下降, 阳气上升, 大地万物“还阳”。古人从冬至开始“数九”,按九天为一个时间周期, 数九次。数九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 然而数九结束, 便是春暖花开时节。中国历朝代都视冬至节为大节,朝廷常举行盛大的朝会,民间也如同过年一般热闹非凡。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请看杜甫的诗《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这首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和现实的艰难苦厄对诗人的折磨,反映出诗人由过去的舒适心情转入当前的忧郁顿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腊八指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民间也把这天当作驱除灾疫、以求来年平安的日子。此节的习俗有祭祀、击鼓驱疫、吃腊八粥等。

13、祭灶节,古人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小年。小年夜则指这天的晚上。此时已接近年根,家家户户置办年货, 形同过年。古人要在小年夜祭祀灶神,

以称之为“祭灶节”。灶神还有灶王爷、灶君菩萨、灶君司命等名称,它是神话传说中专管人间善恶之事的神。人们祭祀灶神, 是为了求得来年无灾、得福。

14、除夕, 也叫大年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贴门神、春联、年画,要洒扫庭院, 要家人团聚吃年夜饭, 还要守夜(也叫守岁) , 意思是自旧年守候到

新年,表示辞旧迎新。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7032.html

更多阅读

古诗文中的“思”字该如何读?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徐晋如在现代汉语中,“思”只有一个读音。可是我们知道,读古诗文,不能依照普通话的读音来读。普通话没有了急促有力的入声,用普通话来读,不但很多押入声韵的古诗文,读起来神彩全无,气息奄奄,而且由于不识入声,对平仄四声的排列布置也就没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营销策划中的应用 节日活动策划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营销策划中的应用傅蔚箭(本文由作者署名发表于2012年第5期《中国酒店》)中国是个多节日文化的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节日。气氛较浓的当属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

声明:《古诗文中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为网友邻家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