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玉
(1920―1941)河北蔚县人。自幼父母双亡,以流浪为生。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二营七连六班当战士。1938年9月,在阻击日军进攻的战斗中勇猛杀敌,因此而受上级表扬。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六班的班长。1941年8月,华北日军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实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9月24日,日军3000多人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进攻狼牙山一带,并企图一举消灭晋察冀一分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团。当夜一分区领导机关和一团主力转移外线,仅留七连二、六班在狼牙山牵制敌人。25日拂晓,当敌猛攻狼牙山时,即率二、六班战士接连打退敌人的4次冲锋。至中午,二、六班战士大部奉命撤走后,为确保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与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共五人,开枪将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顶峰的山顶绝路,并利用有利地形猛烈还击敌人的连续冲锋。至弹尽,仅存一手榴弹。继用石块砸敌。当敌迫近,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入敌群。随后,率4人走到悬崖边,将所携枪支扔下山崖,并写下同葛振林介绍三名战士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信。此时,敌已攀上崖顶。即率4人整理好军帽臂章,第一个跃下万丈深谷,壮烈牺牲。时年21岁。葛与3名战士相继跃下。敌军为此壮举惊呆。胡德林、胡福才跃下后亦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崖边树枝挂住,次日返回部队。后晋察冀一分区召开庆功大会,表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杨成武代表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和聂荣臻司令员宣读嘉奖令。1942年1月,边区政府在棋盘陀峰顶建造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1943年该塔曾被日军破坏。1958年重建,至今犹存。“易县人民将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移葬到(河北省)易县北娄山烈士陵园,并在棋盘坨顶峰修建了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摘自河北省《易县志》第1122页。
马宝玉(1920—1941)蔚县下元皂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两年后入党。1941年9月在易县狼牙山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他带领全班4名战士奋勇杀敌,同数千日军巧妙周旋一整天,将敌人引上绝路,胜利完成阻击掩护任务,宁死不屈,毅然跳崖牺牲,年仅21岁。
1920年10月,马宝玉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0月26日,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乘胜北上,光复蔚县全境。马宝玉在西合营镇随本县400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革命军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1939年他光荣入党,不久后担任班长。从此他更加严于律己,阶级觉悟不断提高,革命斗志更加旺盛。
1941年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8月为报“百团大战”一箭之仇,日本华北派遗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动10万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9月初其先头部队三千人在占领了狼牙山打转,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决战,由于敌强我弱,上级决定我军主力带领群众撤出狼牙山,转到外线安全地区。经数次鏖战,七连完成组织转移任务后,大部撤离,只留六班扼守狼牙山。首长的命令是“在第二天中午之前,不准敌人越过棋盘陀。六班当时只剩5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他们接受任务后,赶到东山口,选择了一个叫“小鬼脸儿”的险要处,准备阻击敌人。
破晓时分,敌人开始了进攻,马宝玉沉着应战,等敌人走得很近时才令大家一起射击,手榴弹也接二连三飞进敌群,敌人一批批倒下。他们一时搞不清山上究竟有多少八路军,以为是碰上了主力,便下令炮轰。太阳已经偏西,按计划大部队也已转移完毕。马宝玉便下令“撤!”刚走不远,发现前面是个岔路口:向北去是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方向,他们可以很快归队,可敌人正尾随其后,肯定会追上来,那无疑将前功尽弃,并使主力部队和群众处于危险境地;向南走,通向棋盘陀是一绝路。此刻,宝玉毫不犹豫,果断下令:“向南走!”5个勇士一条心,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
五勇士边打边撤,并有意将行动暴露给敌人。敌人以为我军主力就在山上,紧紧咬住不放。五勇士凭据险要地形,又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子弹、手榴弹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连能搬动的石头也完了,面对拥上来的敌人马宝玉神情庄严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都是有骨气人中国人,宁死不投降!为祖国、为人民牺牲是光荣的!”五勇士折断枪支,从容走向悬崖!21岁的马宝玉整整军衣、正正军帽,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葛振林等4名战士也相继跳下悬崖。
五勇士悲壮之举,令一向骄横的“武士道”信徒们个个胆战心惊,直到这时他们才弄明白,数千日军围攻一天,耗费大量弹药,死伤数百人,原来与他们作战的只有5名八路军。
五勇士跳崖后,马宝玉等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枝挡住,负伤脱险后返回部队。
1942年4月,晋察冀军区在棋盘陀上建立了“三烈士塔”,后毁于日军炮火。1959年3月“三烈士塔”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葛振林
葛振林(1917~2005)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阻击日军战斗中,葛振林与四位战友宁死不屈,壮烈跳崖,他和宋学义被挂在树上,幸免于难。伤愈后,先后投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屡建战功。朝鲜停战后回国,历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担任全国近200家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葛振林在衡阳病逝,终年88岁。
2005年3月21日,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就像1941年9月25日一样。
那个瞬间之后———当他与四位战友从狼牙山主峰棋盘坨一跃而下,命运又给了这个战士64年的时光。
3月25日上午,衡阳市殡仪馆最大的灵堂三门齐开,人群和花圈还是挤满了院落。在挽幛上,人们可以看到聂力的名字,这位女中将的父亲,正是当年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狼牙山五壮士”六字,正是司令员当年对英勇下属的断语。
在吊唁人群中,一些须眉皆白、举止整肃的老者引人注目,但更多的男女老少并没有明显的特征。
“他真的是一个大英雄。”72岁的衡阳市民王焕云说,自己是文盲,过去不知道葛振林是谁,这几天听孙儿讲这是个大英雄,跑过来一看,就相信了。
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在黄茶岭的小院附近,大家对平日称为葛老的这个人有另一种描述。
“不像个英雄,倒是个瘦瘦的干巴老头。”在街角摆擦鞋摊的李云说。这位34岁的妇女来自湖北,她说自己学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但葛老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架子,常来问寒问暖,让她心里觉得“蛮舒服的”。
“他常常会问蹬三轮的、卖菜的,家是哪的,收入怎么样,几个娃,上学了吗?”附近卖期刊的老人芦石安回忆说。
“成年都是一身旧军装,戴个黄军帽。”年纪小12岁的芦石安还给葛老起过一个外号:“葛两毛”,因为街上的人都知道,葛老买东西若余几毛钱找零,总说句不要了摆手就走。
“穷人富人,他都很能合得来。”75岁的葛夫人王贵柱说,老伴还是更喜欢穷人和孩子,他喜欢摸孩子们的小脑袋;喜欢穷人就是给钱。
“要饭的就喜欢围着葛老家门口转。”芦石安得出这样的结论。
王贵柱还解释道,葛老就喜欢旧军装,做了一件西服,从来没穿过。戴黄军帽是因为跳崖时碰了头,戴帽子挡挡风。
多年来的每天早晨,黄茶岭的人们会看到这个身着旧军装的老人拄着拐杖去警备区拿报纸,一路上敲得地面“铛铛响”,他见了谁都会打招呼,逗会儿乐。邻居们说,可能除了打仗的时候,葛老一辈子都是笑口常开。
“可是现在街上都冷清了,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芦石安叹了口气。
3月25日上午,81岁的抗日老战士、原衡南县武装部部长宋文坤在老伴搀扶下来到灵堂,向多年的老战友告别。
“我以为他能挺过来的。”宋文坤说,他们夫妇20多天前曾去看望术后的葛振林,当时,喉咙上插着管子的老葛还一边比划一边唱:“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你个摔不死的,这次也没事。”宋老这话曾让两家人开怀大笑。
但此时的葛老已是沉疴难返。衡阳市169医院三内科主任彭寒林介绍,由于心、肾、肺功能几近衰竭,葛老的气管先后切开了两次。
“但他没有痛苦的样子。”彭寒林说,一般人做气管切开手术,麻醉醒来会非常难受,葛老却总是将笑挂在嘴上。
“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护士们这么称呼他。
“他的顽强是一个老兵与生俱有的。”原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朱旭更愿意这样理解相知64年的葛振林。
1941年,朱旭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负责发放药品,在当年11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上,他看到一篇题为《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的报道,而此报道多年后被修改编入小学课本,定名《狼牙山五壮士》。
“在反扫荡斗争中,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大部队和老百姓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的主峰棋盘坨。在消灭了50多个敌人后,五名战士砸碎了手中的武器,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朱旭记得当时报道如此描述。
另有史料记载,当几百名日军冲上悬崖顶,发现与之激战近一日的对手只有五个人,他们就在悬崖上排成几列,面对五人跳崖处三度折腰。
1941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五战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那时候我就知道了有这么五个人,但还未见过老葛。”朱旭说。
抗战结束直至建国初,葛振林历经天津、张家口、清风店和太原战役,还参加过江西剿匪和抗美援朝,全身六处负伤,为三等甲级伤残。
长沙解放时,在湖南省军区政治处军邮办事处任处长的朱旭第一次见到了葛振林,他的第一印象是葛“瘦高瘦高”,并总是笑呵呵的。
抗美援朝归来,葛振林历任湖南省军区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湖南省军区警卫营长、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
大约在1962年,葛调任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正式和朱旭成为同事。
“认真是他的一大特点,他在后勤部负责军装的发放、后勤保障等物资的管理,从来没出过错”,朱旭说。
1966年春,葛振林向衡阳军分区司令部提交申请希望休养,上级考虑到他的伤病,批准了这一请求,当年8月,这位老战士离岗退养,时年49岁。
16年后的1982年,葛振林正式离休,享受正师级待遇。
棋太直,如其人1966年葛振林离岗后,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
在衡阳军分区,包括副司令员朱旭在内的一些老干部被造反派叫去谈话,也被揪过帽子。
“他不怕被‘粘包’还主动去找我们。”当年受到影响的邢耀华老人说,别人躲得远远的,葛老却经常去五七干校,给放羊放马的同事战友送饭吃。
老战友芦继华之子芦长江回忆,文革期间,时任总后勤部参谋长的何流在他的辖区放羊,葛老就叮嘱他给予关照,“我当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葛老一向喜欢我们,他说的肯定就是对的。”
邢耀华回忆,造反派还曾主动找到葛振林,“但老葛没有尾巴可抓,他们就干脆拉他支左,这时他发火了。”
“你们让我造谁的反,老子造小日本的反,造法西斯的反,不是像你们造共产党的反!”邢耀华清楚地记得,葛老当时的这些话,就像炸弹一样在军区炸开了。
此后,面对学生罢课、农民进城、工人停工,葛老总是站出来劝说,你们回去吧,学生不学习干什么,农民不种粮食吃什么,你们工人天天喊口号还怎么生产?
邢耀华老人说,当时在整个衡阳,敢出来教育红卫兵的只有葛老一人,他不怕牵连,也不怕“抓辫子”。
多年之后,两位老人经常在下棋时笑谈这段历史。
“下着下着,怎么卒子没了,原来老葛头给藏起来了。”邢老说,这时,葛老就会大笑起来:“江青过河靠卒子嘛,先给你摘了。”
“水平不高,瘾特大。”
对于老战友的棋技,邢耀华并不恭维,“老葛棋如其人,太直。”
长孙葛蒙证实了这个说法,“爷爷开局老是那三步棋,当头炮,跳马,拱卒,从来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