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 常用中草药图谱9

蛇床子----阳不起:白带因寒湿者:妇人阴寒、阴痒、子脏挺出:产后阴下脱:滴虫性阴道炎:男子阴肿胀痛、阴囊湿疹:小儿癣、 恶疮、唇口边肥疮:手足癣: 冬月喉痹:

2009-06-16 21:03:24



蛇床子

【别名】 野胡萝卜子、野茴香、蛇米、蛇栗。

【采制】 7~8月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

【性状】 双悬果细小,呈椭圆形,长2~4mm,直径约2m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柱基,基部偶有细梗。悬果瓣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棱线。果皮松脆;种子细小,灰棕色,显油性。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化学成分】 含蒎烯、异缬草酸龙脑酯(bornyl isovalarate)、欧芹酚甲醚(osthol)、二氢欧山芹醇、佛手柑内酯(berapten)、蛇床子素(cnidiadin)、异茴芹素(isopimpinellin)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用于阳痿、宫冷、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

【【用法用量】 3 ~9g。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功效

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

1.《名医别录》:蛇床子,生临淄川谷及田野。五月果实,阴干。

2.陶弘景:蛇床,近道田野墟落间甚多。花、叶正似靡芜。

3.《蜀本草》: 《图经》云,蛇床,似小叶芎藭,花白,子如黍粒,黄白色。生下湿地, 今所在皆有,出扬州、襄州者良,采子暴干。

4. 《本草图经》 :蛇床子,三月生,苗高三、二尺,叶青碎作丛似蒿枝,每枝上有花头 百余,结同一窠,似马芹类,四、五月开白花,又似散水子,黄褐色,如黍米,至轻虚。

5. 《纲目》 :蛇床,蛇虺害卧其下,故有蛇床、蛇粟诸名。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 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藭、水芹、藁本、胡萝卜是也。

蛇床子 - 各家论述

1. 《本草经疏》 :蛇床子,味苦平; 《别录》辛甘无毒;今详其气味,当 必兼温燥,阳也。故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恶疮。《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服热,男子阴强,令人有子。盖以舌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寒湿既除,则病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而又有补益也。 2. 《本草新编》 :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若欲修合丸散,用之于参、芪、归、地、山萸之中,实有利益,然亦宜于阴寒无火之人,倘阴虚火动者,服之非宜。

3. 《本经逢原》 :蛇床子不独助男子壮火,且能散妇人郁抑,非妙达《本经》经义,不能得从治之法也。

4.《本草正义》:蛇床子,温暴刚烈之品,《本经》虽称其苦辛。然主治妇人阴中肿痛 ,男子阴痿湿痒,则皆主寒湿言之,必也肾阳不振,寒水弥漫,始可以为内服之品。甄极已谓其有毒,濒湖且谓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盖产卑湿汗下之地,本系湿热之气所钟,其含毒质可知。观雷斆制法,以浓蓝汁同浸,再以生地黄汁拌蒸,无非监制其燥烈之性。故近今医籍,绝少用为内服之药,况市肆中以为贱品,皆不炮制,而可妄用以入煎剂乎。《本经》又谓除痹气,利关节,癫痫,则燥烈之性,本能通行经络,疏通关节,然非寒湿,及未经法制者,慎弗轻投。《本经》又主恶疮,则外治之药也。外疡湿热痛痒,浸淫诸疮,可作汤洗,可为末敷,收效甚捷,不得以贱品而忽之。

选方

①治阳不起: 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上三味, 末之,蜜丸如梧子。 饮服三十丸, 日三。( 《千金方》 )

②治白带因寒湿者: 蛇床干八两,山茱萸肉六两,南五味子四两,车前子三两,香附二两 (俱用醋拌炒),枯白矾五钱,血鹿胶(火炙酒淬)五钱。共为细末,山药打糊丸梧子大。每旱空心服五钱,白汤送下。( 《方脉正宗》 )

③治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 绵裹纳之,自然温。( 《金匮要略》 蛇床子散)

④治妇人阴痒: 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 《濒湖集简方》 )

⑤治产后阴下脱: 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产后阴中痛。 (《千金方》)

⑥治妇人子脏挺出: 蛇床子一升,酢梅二七枚。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洗之,日十过。( 《僧深集方》蛇床洗方)

⑦治滴虫性阴道炎: 一、蛇床子五钱,水煎,灌洗阴道。(江西 《草药手册》 )二、蛇床子 一两,黄柏三钱。 以甘油明胶为基质做成(2克重)栓剂, 每日阴道内置放一枚。(内蒙古 《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

⑧治男子阴肿胀痛: 蛇床子末, 鸡子黄调敷之。 ( 《永类钤方》 )

⑨治阴囊湿疹: 蛇床子五钱,煎水洗阴部。(江西《草药手册》)

⑩治小儿癣: 蛇床实,捣末,和猪脂敷之。(《千金方》)

11.治小儿恶疮: 腻粉三分,黄连一分(去须), 蛇床子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使时 ,先以温盐汤洗疮令净,拭干,以生油涂之。 ( 《圣惠方》 )

12.治小儿唇口边肥疮,亦治耳疮、头疮、瘑疮: 白矾一两(烧灰),蛇床子一两。为末, 干掺疮上。(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13.治湿疹,过敏性皮炎,漆树过敏,手足癣: 蛇床子、桉树叶、苦楝树皮、鸭脚木、苦 参、地肤干各适量,煎水泡洗患处,每日二次。 (江西《草药手册》)

14.治冬月喉痹肿痛,不可下药者: 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 ( 《圣惠方》)

用药禁忌

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恶牡丹、巴豆、贝母。

2.《本草经疏》:肾家有火及下部有热者勿服。

3.《本经逢原》: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者勿服。

功效分类

温里药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筛去泥抄,洗净,晒干。

1.《雷公炮炙论》:凡使蛇床须用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漉出日干 ,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从午至亥,日干用。

2.《日华子本草》:蛇床,凡合药服食即挼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作汤洗病则 生使。

查看(1984) 评论(3)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钩藤--------小儿惊热、惊痫、诸痫啼叫、盘肠内钓: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全身麻木:半边风:面神经麻痹:孕妇血虚风热:呕血

2009-06-16 20:53:43

钩藤



钩藤

钩藤(gou teng)别名又叫大钩丁、双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攀援状灌木,高可达10m。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有细纵纹。节上生有向下弯曲的双钩或单钩,钩下有托叶痕。质硬,茎断面有黄白色髓部。以带钩的茎枝入药。春,秋季采收,除去叶片,切断,晒干。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

钩藤 - 生理特征



钩藤

钩藤 木质藤本,常绿,高1~3米。小枝四方形,光滑,变态枝成钩状,成对或单生于叶腋,钩长1~2厘米,向下弯曲。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6~11厘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圆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脉腋有短毛;叶柄长0.8~1.2厘米;托叶2深裂,裂片线状锥尖,长0.6~1.5厘米。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总花梗长3~5厘米;花萼长约2毫米,下部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不及1毫米:花冠黄色,管状,长约7毫米,先端5裂,裂片近圆形,外面被粉状柔毛,喉部内具短柔毛;雄蕊5,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药基部呈耳状,先端尖,花丝极短;子房下位,纺锤形,花柱线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头头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疏被柔毛。种子数枚,细小,两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10~11月。生长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下。

钩藤 - 炮制方法

《伤寒总病论》:“刮皮钩用。”《圣惠方》:“取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为末。”《本草述钩元》:“去梗,纯用嫩钩……”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者,除去杂质后,用水淋洗,润软,切段,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钩藤 - 药理作用



钩藤

降压作用

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反应的作用

性味甘,凉。

《别录》:"微寒。"

《药性论》:"味甘,平。"

《蜀本草》:"味苦。"

归经:入肝、心经。

《纲目》:"手、足厥阴。"

《本草经疏》:"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用药常识

《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钩藤 - 常用配方



钩藤

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三分(去心,焙)。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钩藤散)

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钩藤饮子)

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钩藤汤)

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七钱。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四钱,排风藤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治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水煎服。(《胎产心法)钩藤汤)

治呕血 钩藤、隔山消、鸟不落各10g。水煎服。(《湘南苗药汇编》)

钩藤 - 文化底蕴



钩藤

《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药性论》:主小儿惊啼。

《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本草汇言》: 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癎,安客忤,攻痘XI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钧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癎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喎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纲目》: 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癎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本草正义》: 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癎者,癎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容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晕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钧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查看(1324) 评论(0)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穿根藤-------反胃噎膈:小便浑浊:肠风下血,每天大便五六次:喉痹:痔肿:毒蛇咬伤:

2009-06-16 20:47:15

【穿根藤的功效介绍】:

穿根藤 (《福建中草药》)

【异名】春根藤(《广东中药》),木头疳(《广西药植名录》),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广东中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匍匐九节的枝、叶或全株。

【植物形态】匍匐九节多枝平卧灌木,常攀附于石上或树上,茎上常生有不定根。

叶小,纸质,对生;卵形、倒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5~6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或钝;托叶膜质,短鞘状,早落。

圆锥花序顶生,3歧,宽1.5~3.5厘米;萼管倒圆锥状,裂片5,极短;花冠白色,外面稍呈秕糠状,5裂,裂片略长于管;雄蕊5;子房2室,胚珠每室1颗。

核果小,近球形,白色,长约5毫米。

花期秋季。

生于山野间石上或树上。

分布我国南部。

【采集】全年可采,割取枝叶,晒干。

【药材】干燥枝条粗者达6毫米,黑褐色,着生不定根,横切面中心有髓。

叶对生。

枝端常带有花序或果实,果实棕褐色,表面有棱线,顶端具宿萼,横切面有2室。

以叶多,无根头、杂质者为好。

主产广东,福建、广西亦有。

少数地区将本品作络石藤使用。

参见络石藤条。

【化学成分】全株含高级脂族醇、酮,豆甾醇、β-谷甾醇。

不含三萜酸。

【性味】苦辛,平。

①《泉州本草》:苦辛,平。

②《广东中草药》:涩微甘,微温。

【功用主治-穿根藤的功效】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

治风湿关节痛,咽喉肿痛,痈肿,疥疮。

①《广州植物志》:煎服或浸酒饮,壮筋骨,消风湿。

②《广东中药》:强壮剂,治腰痛;又为通经镇痛药,能消散疮,去喉头肿痛;又可治腰部骨节痛及关节疼痛。

③《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头痛、气痛、小儿疳积。

茎、叶:消炎,解毒,去腐,接骨,祛风湿,治跌伤。

④《广东中草药》:全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捣汁或漫酒。

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反胃噎膈:穿根藤鲜茎叶一两,捣绞汁,酌加蔗浆调白酒送服。

②治小便浑浊:穿根藤干全草每次二两。

水煎服或合猪小肠炖服。

③治肠风下血,每天大便五六次:㈠穿根藤茎连叶、槐花各一两,一枝香五钱。

水煎泡乌糖服。

㈡穿根藤根一两,水煎服。

④治喉痹:穿根藤鲜根捣绞汁一小杯,徐徐吞咽。

⑤治痔肿:穿根藤鲜根捣绞汁,涂患处。

⑥治毒蛇咬伤:穿根藤全草四两,浸白酒一斤,一星期后用,每服一小怀;另以棉花蘸此药酒罨伤口。

(选方出《泉州本草》)

查看(1343) 评论(2)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伸筋草-------风痹筋骨不舒:关节酸痛:手足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带状疱疹:下气,消胸中痞满横格之气

2009-06-13 20:04:03

【伸筋草的功效介绍】:



伸筋草 (《分类草药性》)

【异名】石松(《本草拾遗》),过山龙(《滇南本草》),宽筋藤(《生草药性备要》),火炭葛(《本草求原》),金毛狮子草、金腰带、狮子草(《中药志》),狮子毛草(《中药材手册》),立筋草、舒筋草(《四川中药志》),铺筋草、抽筋草、分筋草、过筋草、地棚窝草(《重庆草药》),筋骨草(《陕西中药志》),绿毛伸筋、小伸筋、凤尾伸筋(《湖南药物志》),蜈蚣藤、大地毛公、缠身龙、猫藤草、通伸草、山猫儿、老虎垫坐、盘龙草、烂腰蛇、宽筋草、穿山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石松多年生草本。

匍匐茎蔓生,分枝有叶疏生。

直立茎高15~30厘米,分枝;营养枝多回分叉,密生叶,叶针形,长3~4毫米,先端有易脱落的芒状长尾;孢子枝从第二、第三年营养枝上长出,远高出营养枝,叶疏生;孢子囊穗长2.5~5厘米,有柄,通常2~6个生于孢子枝的上部;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而具尖尾,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孢子囊肾形,淡黄褐色,孢子同形。

7、8月间孢子成熟。

生于疏林下荫蔽处。

分布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及内蒙古、河南等地。

本植物的孢子(石松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季采收,连根拔起,去净泥土、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匍匐茎细长而弯曲,黄色或黄绿色,长30~120厘米,径粗1~3毫米。

质柔韧,不易折断,折断面近白色,内有黄白色木心,常可见近直角生出的黄白色细根,外皮常脱落。

直立茎2歧式分枝。

鳞叶常皱而弯曲,密生于茎上,线形或线状钻形,黄绿色或黄色,无毛,略有光泽。

叶端渐尖呈芒状,全缘,叶脉不明显。

质薄,易碎。

气无,味淡。

以茎长、黄绿色者为佳。

主产浙江、湖北、江苏等地,湖南、四川亦产。

同属植物玉柏和垂穗石松的全草在浙江、四川等地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

参见玉柏、铺地蜈蚣条。

【化学成分】全草含石松碱、棒石松碱、棒石松洛宁碱、法氏石松碱、石松灵碱等生物碱,香荚兰酸、阿魏酸、壬二酸等酸性物质(占干品0.08%),芒柄花醇、伸筋草醇石松醇、石松宁、16-氧山芝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

【药理作用】石松水浸剂对由皮下注射枯草浸剂引起发热之家兔有降温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石松碱及棒石松碱、棒石松毒,后二者之毒性较石松碱为弱。

石松碱适当剂量能升高麻醉猫血压,也有报告3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猫、兔血压骤降;此时对呼吸皆无影响,中毒量可增加动物呼吸振幅而减少频率。

对蛙心收缩力有增强作用,对兔心1:50000~400000则减弱收缩力,收缩频率及心电图皆无改变。

1:12500~50000对离体大鼠、啄鼠小肠有兴奋作用,兔离体小肠之蠕动亦被增强。

对兔、大鼠及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对兔静脉注射30~50毫克/公斤有降温作用。

对兔血糖、瞳孔、末梢红细胞数皆无影响。

无抗菌及抗疟作用。

对小鼠静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27.58±1.16毫克/公斤,腹腔注射为78毫克/公斤,中毒症状有过度活动,强直性、阵挛性痉挛,麻痹,窒息等;兔之中毒症状相似。

给蛙淋巴囊注射50~200毫克/公斤可引起肌肉运动不胁调、麻痹等。

棒石松碱之毒性剂量:猫为0.05克/公斤、兔及大鼠为0.1~0.2克/公斤。

有人报告石松有利尿、增进尿酸排泄之作用,还能解除小儿之痉挛性尿潴留及便秘等。

【炮制】筛去灰屑,拣净杂质,切成小段。

【性味】苦辛,温。

①《本草拾遗》:味苦辛,温,无毒。

②《本草求原):甘涩,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伸筋草的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

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水肿,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

②《滇南本草》:石松,其性走而不守,其用沉而不浮,得槟榔良。下气,消胸中痞满横格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去年久腹中之坚积,消水肿。

③《生草药性备要》:消肿,除风湿。

浸酒饮,舒筋活络。

其根治气结疼痛,损伤,金疮内伤,去痰止咳。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舒筋,消炎。

治关节酸痛,带状疱疹。

⑤《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舒筋活血,祛风散寒,止痛。

治腰腿酸痛,风湿性关节肿痛,月经不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外用:捣敷。

【宜忌】《四川中药志》:孕妇及出血过多者忌服。

【选方】①治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

(《岭南采药录》) ②治关节酸痛:石松三钱,虎杖根五钱,大血藤三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关节酸痛,手足麻痹:凤尾伸筋草一两,丝瓜络五钱,爬山虎五钱,大活血三钱。

水、酒各半煎服。

(江西《中草药学》) ④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凤尾伸筋、南蛇藤根、松节、寻骨风各五钱,威灵仙三钱,茜草二钱,杜蘅五分。

煎服。

(江西《中草药学》) ⑤消水肿:过山龙五分(研细末),糠瓢一钱五分(火煅存性),槟榔一钱。

槟榔、糠瓢煨汤吃过山龙末,以泻为度。

气实者用,虚者忌。

(《滇南本草》) ⑥治带状疱疹:石松(焙)研粉,青油或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一日数次。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查看(1641) 评论(6)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商陆-------水气肿满:卒暴癥:痃癖不瘥,胁下痛硬如石:淋巴结结核:一切肿毒:疮伤水毒:腹中症结:五尸注痛:石痈:消化道出血

2009-06-13 20:00:42

【商陆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商陆(《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荡根、夜呼(《本经》),当陆(《本草经集注》),白昌(《开宝本草》),章柳根(《本草图经》),见肿消、山萝卜(《分类草药性》),水萝卜(《中国药植志》),白母鸡、长不老(《南京民间药草》),湿萝卜(《贵州民间方药集》),狗头三七(《药材资料汇编》),抓消肿、牛萝卜、春牛头(《四川中药志》),下山虎、牛大黄(《湖南药物志》),野萝卜(《中草药通讯》(1):13,1973)。

【来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

【植物形态】商陆,又名:苋陆(《易经》),马尾(《尔雅》),常蓼(《广雅》),藰、章陆、章柳(《玉篇》),大苋菜、湿苋菜、山包谷、金七娘、红苋菜、金鸡姆、猪姆耳、苋菜蓝、肥猪菜。

多年生草本,高70~100厘米,全株无毛,根粗壮,肉质,圆锥形,外皮淡黄色。

茎直立,多分枝,绿色或紫红色,具纵沟。

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全缘,侧脉羽状,主脉粗壮;叶柄长1.5~3厘米,上面具槽,下面半圆形。

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10~15厘米;花两性,径约8毫米,具小梗,小梗基部有苞片1及小苞片2;萼通常5片,偶为4片,卵形或长方状椭圆形,初白色,后变淡红色:无花瓣:雄蕊8,花药淡粉红色;心皮8~10,离生。

浆果扁球形,径约7毫米,通常由8个分果组成,熟时紫黑色。

种子肾圆形,扁平,黑色。

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多生于疏林下、林缘、路旁、山沟等湿润的地方。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花(商陆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冬或春季均可采收。

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洗净,横切或纵切成片块,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根横切或纵切成不规则的块片,大小不等。

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直径约2.5~6厘米,厚约4~9毫米,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粗糙,具多数同心环状突起。

纵切片卷曲,长约4.5~10厘米,宽约1.5~3厘米,表面凸凹不平,木质部成多数突起的纵条纹,质坚,不易折断。

气微;味稍甜,后微苦,久嚼之麻舌。

以片大色白、有粉性、两面环纹显明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广东地区曾用姜科植物闭鞘姜的根茎作商陆(草药名樟柳头)。

参见樟柳头条。

【化学成分】含商陆碱、多量硝酸钾、皂甙。

【药理作用】①祛痰作用小鼠口服野萝卜浸剂、酊剂及煎剂,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酚红法),煎剂作用最强,酊剂次之,水浸剂最弱。

氯仿提取物及皂甙元亦有显著作用,粗提生物碱及皂甙则无明显作用。

②镇咳作用小鼠口服浸剂、酊剂及煎剂均无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酊剂和煎剂皮下注射有轻度止咳作用,粗提生物碱口服有明显止咳作用,氯仿提取物及皂甙作用不显著。

③平喘作用豚鼠皮下注射煎剂与酊剂,无平喘作用,只能使潜伏期延长(组织胺喷雾引喘法)。

④抗菌及抗病毒作用体外试验野萝卜煎剂及酊剂对流感杆菌及肺炎双球菌部分菌株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煎剂作用比酊剂好。

商陆汁液中含有一种抗烟草花叶病病毒的成分,是一种糖蛋白。

⑤其他作用商陆根提取物灌注蟾蜍肾,明显增加尿流量,直接滴于蛙肾或蹼,则见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钾盐或商陆根灰分作用与此不同,因此商陆的利尿作用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钾盐,但钾盐也起了一些附加作用。

麻醉狗静脉注射商陆浸膏,来见明显利尿作用,对血压也无显著影响。

5%商陆(品种未鉴定)水浸剂在48小时内有杀灭淡色库蚊幼虫作用。

【毒性】小鼠应用商陆的半数致死量如下(克/公斤):26(水浸剂),28(煎剂),46.5(酊剂).均为口服;1.05(水浸剂),1.3(煎剂),5.3(酊剂),均为腹腔注射。

野萝卜有红、白两种,根据对小鼠致死反应看来,红色的较白色的毒性约大1倍,煮沸2小时两者毒性明显降低。

家兔口服野萝卜干粉(5~10克/公斤),除活动减少外无其他明显中毒症状。

猫口服2.5~10克/公斤,皆出现呕吐,剂量愈大,呕吐反应愈严重,10克/公斤组第2天仍有呕吐动作,此组4只猫在2天内死亡2只。

狗口服1克/公斤,亦发生呕吐,除活动较少外,无其他反应。

大鼠每天口服煎剂5克/公斤,连续3周,未见明显异常。

【炮制】商陆: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

晒干。

醋商陆:取净商陆片,置锅内加米醋煮之,至醋吸尽,再炒至微干。

(每商陆片100斤用醋30斤) 《雷公炮炙论》:每修事商陆,先以铜刀刮上粗皮了,薄切,以水浸两宿,然后漉出甑蒸,以豆叶一重与商陆一重,如斯蒸,从午至亥出,去豆叶暴干,细锉用。

若无豆叶,只用豆代之。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酸,有毒。

③《纲目》:苦,寒。

【归经】入脾、膀胱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膀胱、小肠三经。

【功用主治-商陆的功效】通二便,泻水,散结。

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

②《别录》: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

③《药性论》:能泻十种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肿处外薄之瘥。

④《日华子本草》: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熁肿毒,敷恶疮。

⑤《医林纂要》:磨涂疮癣,杀虫。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黄疸。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外用:捣敷。

【宜忌】脾虚水肿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有当陆勿食犬肉。

②《日华子本草》:得大蒜良。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纲目》:胃气虚弱者不可用。

⑤《本草汇言》:非气结水壅、急胀不通者不可轻用。

【选方】①治水气肿满:生商陆(切如麻豆)、赤小豆等分,鲫鱼三枚(去肠存鳞)。

上三味,将二味实鱼腹中,以绵缚之,水三升,缓煮豆烂,去鱼,只取二味,空腹食之,以鱼汁送下,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

(《圣济总录》商陆豆方) ②治十种水气,取水:商陆根(取自然汁一盏),甘遂末一钱。

上用土狗一枚,细研,同调上药,只作-服,空心服,日午水下。

忌食盐一百日,忌食甘草三日。

(《杨氏家藏方》商陆散) ③治水气通身洪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泽泻、商陆、赤小豆(炒)、羌活(去芦)、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芦)、茯苓皮、槟榔。

上等分,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疏凿饮子) ④治卒暴癥:商陆根捣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药铺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冷复易之,数日用之,旦夕勿息。

(《千金方》) ⑤治痃癖不瘥,胁下痛硬如石:生商陆根汁一升,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

研仁令烂,以商陆根汁相和,研滤取汁,以火煎如饧。

每服,取枣许大,空腹以热酒调下,渐加,以利恶物为度。

(《圣惠方》) ⑥治产后血块时攻心腹,疼痛不可忍:商陆(干者)、当归(切、炒)各一分,紫葳、蒲黄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空腹温酒调下二钱匕。

(《圣济总录》商陆散) ⑦治淋巴结结核:商陆三钱,红糖为引,水煎服。

(《云南中草药》) ⑧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生商陆根捣敷之,干即易之,取软为度。

又治湿漏诸痈疖。

⑨治一切肿毒:商陆根和盐少许,捣敷,日再易之。

⑩治疮伤水毒:商陆根捣炙,布裹熨之,冷即易之。

(⑧方以下出《千金方》) ⑾治跌打:商陆研末,调热酒擂跌打青黑之处,再贴膏药更好。

(《滇南本草》) ⑿温气脚软。

用商陆根切成小豆大,先煮熟,再加绿豆同煮成饭,每日进食,病愈为止。

⒀水气肿满。

用商陆根去皮,切成豆大颗粒,装一碗,加糯米一碗,同煮成粥,每日空心吃下。

微泻为好,不得杂食。

又方: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加酒半升,斟酌病人情况适量给服,腹泻为效。

又方: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葱豉一起煨汤吃。

⒁腹中症结(硬如石块,刺痛异常)。

用商陆根捣汁或蒸烂,摊布上,放在患处,药冷即换,昼夜不停。

⒂产后腹大、坚满,湍不能卧。

用商祟根一两、大埋葬一两半、甘遂(炒)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腹泻即停药。

引方名白圣散。

⒃五尸注痛(尸注病明是:腹痛胀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两胁,或垒块涌起。

---按尸注常提到的有:一飞尸:游走皮肤,洞穿脏腑;二、游尸:附骨和主肉,攻凿血脉;三、风尸:只觉疼痛,而不积压痛在何处;四、沉尸:弹绵脏腑,冲引肺胁)。

用商陆根煎烂,装布袋中,乘热熨痛处,药冷好换。

⒄石痈(痈硬如石,不出脓)。

用一商陆根捣烂搽涂患处,药干即换。

此方亦治湿疮、疖子。

【附】现在治癌方中,常用商陆。

上列尸注,可能包括着癌症,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临床应用】①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干燥根切成薄片,加水煎半小时,浓缩成100%的煎剂。

首次服30毫升,以后每日3次,每次10毫升。

或成人以4~8钱,小儿2~3钱为1日量,久煎3~4小时以减低毒性。

用100%煎剂治疗21例,除1例疗效不显外,其余均在2~4天内紫癜逐渐消失,鼻衄、齿龈出血好转,仅少数病例仍偶于四肢出现新的散在性针尖样出血点;有半数病例在服后第2周左右血小板计数可恢复到正常范围,其中部分病人表现有波动性,个别亦有不恢复的。

9例患者经骨髓相复查,6例患者的巨核细胞已出现有血小板形成,表明对骨髓病变有缓解作用。

此外,对过敏性紫瘴、咯血等亦有良好效果。

②治疗肾炎及血吸虫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症取商陆、泽泻、杜仲各3两,洗净切片,用温开水浸泡1~2小时后,文火煎熬两次,滤液合并浓缩,再加糖及防腐剂,制成商陆合剂300毫升。

日服3次,成人每次10~15毫升,儿童、羸弱及胃肠不适者酌减,饭后服。

同时限制食盐及水分。

治疗慢性肾炎9例及肝硬化8例,经1~6个月观察,9例慢性肾炎有8例获效,8例肝硬化有5例尿量增加,腹水减轻。

慢性肾炎除晚期者外,多见尿量增加,水肿减轻或消失。

尿量的增加多在服药后2~4天开始,2星期左右达高峰,至20天左右逐渐减少;此时停药4~6天再用,尿量又渐增加,但水肿消退后,尿量增加不多。

此外,有以商陆1钱、五花肉2两,加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为1日量(不食肉),3次分服,对急慢性肾炎及其它原因所致的水肿、腹水均有效果,并无副作用。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以商陆鲜根2.5斤洗净切片,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2小时,去渣加蜂蜜4大两,浓缩成600毫升蜜浆;或将鲜根洗净切片,放入蒸笼内蒸1小时,晒干或烘干,碾粉炼蜜为丸,每丸重3钱(含纯粉1.3钱)。

每次服蜜浆20毫升或蜜丸1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或每疗程间隔3~5日。

治疗682例,蜜丸组372例,近期控制147例,显效128例;蜜浆组310例,近期控制30例,显效84例。

两者临床控制率共计25%,显效率31%。

本品的主要作用为祛痰,其次是止咳、平喘。
常用中草药图谱 常用中草药图谱9

疗程结束后疗效有逐渐减弱趋势,在停药117天后随访98例,复发者13例(13%)。

④治疗消化道出血取商陆干品5~8钱,或鲜品1~2两,水煎成200毫升,两次分服。

治疗消化道出血3例,痔疮出血1例,均在服药2~3剂后止血,未发现毒性反应。

⑤中毒与解毒本品有毒,如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

一般在药后20分钟至3小时发病,有轻度至中度的体温升高,心动较速,呼吸频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则眩晕,头痛,言语不清,胡说,躁动,站立不稳,抽搐,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进,大小便失禁。

从神志昏迷到清醒短者11小时,长达31小时。

大剂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运动障碍,血压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

孕妇多服有流产的危险。

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经3~5天可自行消失。

一般可用支持及对症疗法。

民间解救方法用生甘草、生绿豆1~2两,捣烂,开水泡服或煎服。

【名家论述】①《纲目》:商陆其性下行,专于行水,与大戟、甘遂盖异性而同功。

方家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亦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

又治湿水,以指画肉上随散不成文者,用白商陆、香附子炒干,出火毒,以酒浸一夜,日干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以大蒜同商陆煮汁服亦可。

其茎叶作蔬食,亦可治肿疾。

②《本经疏证》:李濒湖谓商陆沉降而阴,其性下行,专于治水,与大戟、甘遂异性同功也。

夫所贵于治《本经》者,为能审名辨物,知其各有所宜耳。

若商陆之功,不过与大戟、甘遂埒,则用大戟、甘遂已耳,又何取于商陆哉?夫大戟、甘遂味苦,商陆味辛,苦者取其降,辛者取其通,降者能行逆折横流之水,通者能行壅淤停蓄之水,取义既殊,功用遂别,岂得以此况彼也。

仲景书中十枣汤用大戟、甘遂,大陷胸汤、甘遂半夏汤、大黄甘遂汤均用甘遂,不用大戟,则甘遂之与大戟,固自有异矣;独于大病瘥后,腰已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中偏取商陆,谓非商陆有异于大戟、甘遂乎。

下病者上取,上病者下取,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水气不行,必先使商陆、葶苈,从肺及肾开其来源之壅,而后牡蛎、海藻之软坚,蜀漆、泽泻之开泄,方能得力,用栝楼根者,恐行水之气过驶,有伤上焦之阴,仍使之从脾吸阴,还归于上。

是故商陆之功,在决壅导塞,不在行水疏利,明乎此,则不与其他行水之物同称混指矣。

查看(1439) 评论(1)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土人参------虚劳咳嗽:多尿症:盗汗、自汗:劳倦乏力:脾虚泄泻:病后体虚、劳伤咳嗽、月经不调:痢疾:内伤咳血:

2009-06-05 21:09:19

【土人参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土人参 (《滇南本草》)

【类 别】: 根类

【英文名】: Panicled Fameflower Root

【别名】水人参(《天宝本草》),参草、土高丽参、假人参(《中国药植志》),土洋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土参、紫人参(《福建民间草药》),瓦坑头(《广西中药志》),福参(《闽南民间草药》),土红参(《闽东本草》),飞来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瓦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马齿苋科植物栌兰的根。

【植物形态】栌兰,又名:波世兰、红芍药、申时花、煮饭花。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60厘米左右,肉质,全体无毛。

主根粗壮有分枝,外表棕褐色。

茎圆柱形,下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质化。

叶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6~7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全缘,基部渐次狭窄而成短柄,两面绿色而光滑。

茎顶分枝成长圆锥状的花丛,总花柄呈紫绿或暗绿色;花小多数,淡紫红色,直径约6毫米,花柄纤长;萼片2,卵圆形,头尖,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椭圆形;雄蕊10余枚,花丝细柔;雌蕊子房球形,花柱线形,柱头3深裂,先端向外展而微弯。

蒴果,熟时灰褐色,直径约3毫米。

种子细小,黑色,扁圆形。

花期6~7月。

果期9~10月。

常栽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地方。

分布浙江、扛苏、安徽、福建、河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叶(土人参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8~9月采,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刮去表皮,蒸熟晒干。

【药材】干燥根呈圆锥形,直径1~3厘米,长短不等,有的微弯曲,下部旁生侧根,并有少数须根残留。

肉质坚实。

表面棕褐色,断面乳白色。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甘,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土人参的功效】健脾润肺,止咳,调经。

治脾虚劳倦、泄泻,肺劳咳痰带血,眩晕潮热,盗汗自汗,月经不调,带下。

①《滇南本草》:补虚损痨疾,妇人服之补血。

②《南宁市药物志》:润肺止咳。

治燥热咳嗽及病后虚弱。

③《四川中药志》:补气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

治咳痰带血。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中益气,润肺生津,凉血消肿。

治病后体虚,劳伤咳嗽,遗尿,月经不调,疖肿。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滋补强壮。

治头晕,耳鸣,目眩,妇女带下;肺结核咳嗽,潮热盗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虚劳咳嗽:土洋参、隔山撬、通花根、冰糖。

炖鸡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多尿症:土高丽参二至三两,金樱根二两。

共煎服,日二、三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盗汗、自汗:土高丽参二两,猪肚一个。

炖服。

(《闽东本草》) ④治劳倦乏力:土人参五钱至一两,或加墨鱼干一只。

酒水炖服。

(《福建中草药》) ⑤治脾虚泄泻:土人参五钱至一两,大枣五钱。

水煎服。 单方验方:

1、治盗汗、自汗:土人参根30克,炒荞麦15克,水煎服。

2、治病后体虚、劳伤咳嗽、月经不调:土人参30-60克,猪赤肉炖服。

3、治痢疾:土人参叶250克,捣烂炒熟,水煎服。

4、治脾虚腹泻:土人参15-30克,大枣12烂,干姜6克,水煎服。

5、治遗精、多尿:土人参15克,金项根30克,水煎服。

6、治内伤咳血:土人参、鸡屎藤、毛桃根、白花鬼灯笼各15克,水煎服。

土人参叶

【性味】微甘,平。

【功用主治-土人参叶的功效】通乳汁,消肿毒。

【选方】①治乳汁稀少:鲜土人参叶,用油炒当菜食。

②治痈疔:鲜土人参叶,和红糖捣烂敷患处。

查看(2792) 评论(15)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丹参-------慢性肝炎经脉不调,闭经腹痛:;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心腹诸痛,腰髀连脚疼:神经衰弱:阴疼痛或肿胀:寒疝,苦痒成疥:热油火灼,除痛生肌:

2009-06-02 20:06:43

【丹参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丹参(《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亦参、木羊乳(《吴普本草》),逐马(陶弘景),山参(《日华子本草》),紫丹参(《现代实用中药》),红根(《中国药植志》),紫党参(《南京民间药草》),山红萝卜(《浙江中药手册》),活血根、靠山红、红参(《江苏植药志》),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东北药植志》),大红袍(《河北药材》),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山东中药》),蜂糖罐(《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植物形态】丹参,又名:郄蝉草(《本经》),奔马草(《四声本草》),长鼠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

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

茎直立,方形,表面有浅槽。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有柄;小叶3~5,罕7片,顶端小叶最大,小叶柄亦最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小叶片卵形、广披针形,长2~7.5厘米,宽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圆锯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脉上尤密。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小花轮生,每轮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萼带紫色,长钟状,长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阔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齿裂,萼简喉部密被白色长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长约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镰刀形,下唇较短,圆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较长且大,先端又作2浅裂;发育雄蕊2,花丝柱状,药隔细长横展,丁字着生,花药单室,线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药退化成花瓣状;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带紫色。

小坚果4,椭圆形,黑色,长3毫米。

花期5~8月。

果期8~9月。

生于山野阳处。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采集】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

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

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

气弱,味甘微苦。

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

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 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

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

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

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

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

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

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

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

使用于云南地区。

【化学成份】: 含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A、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甲基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

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品汇精要》:去芦,剉碎用。

【性味】苦,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寒,无毒。

②《吴普本草》:岐伯:咸。

③李当之《药录》:大寒。

④《本草经疏》:味苦,平,微温。

【归经】入心、肝经。

①《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③《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功用主治-丹参的功效】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

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癥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

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

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

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

治疝痛。

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

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熬膏涂,或煎水熏洗。

【宜忌】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畏咸水。

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③《本草备要》:忌醋。

④《本经逢原》:大便不买者忌之。

【选方】①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并治之。

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颊疼:丹参(去芦)不以多少,为末。

每服二钱,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冷热劳无时。

(《妇人良方》丹参散) ②治经水不调:紫丹参一斤,切薄片,于烈日中晒脆,为细末,用好酒泛为丸。

每服三钱,清晨开水送下。

(《集验拔萃良方》调经丸) ③治经血涩少,产后瘀血腹痛,闭经腹痛:丹参、益母草、香附各三钱。

水煎服。

④治腹中包块:丹参、三棱、莪术各三钱,皂角刺一钱。

水煎服。

⑤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茵陈五钱,郁金、丹参、板蓝根各三钱。

水煎服。

(③方以下出《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⑥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丹参十二两,细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 ⑦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

水煎服。

(《医学金针》丹参饮) ⑧治腰髀连脚疼:杜仲八两,丹参五两,独活、当归、芎劳、干地黄各四两。

上六味切,以绢袋盛,上清酒二斗债之五宿,服二合,日再。

忌芜荑。

(张文仲) ⑨治神经衰弱:丹参五钱,五味子一两。

水煎服。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⑩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丹参半两,鼠粪三七枚(微炒)。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浆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丹参散) ⑾治妇人乳肿痛:丹参、芍药各二两,白芷一两。

上三味,以苦酒渍一夜,猪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

(《刘涓子鬼遗方》丹参膏) ⑿治阴疼痛或肿胀:丹参一两,槟榔一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蘹香子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丹参散) ⒀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参半两,锉,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热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 ⒁治风热,皮肤生瘖癍,苦痒成疥:丹参四两(锉),苦参四两(判),蛇床子三合(生用)。

上药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七升,去滓,乘热洗之。

(《圣惠方》丹参汤) ⒂治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

(《肘后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取丹参注射液10毫升(相当于生药20克),静脉注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复液(用狗肝制成)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若有出血倾向者加用牛西西(土大黄)或紫珠草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如属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盘组织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均以30天为一疗程。

经治迁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结果近期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15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或肝功能恢复正常,而脾脏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恢复正常)3例,无效2例。

症状的改善以恶心为最好,其次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再次为肝区痛。

其中17例肝肿大者,治后全部回缩至正常;4例脾肿大者,治后3例回缩至正常。

肝功能恢复,以转氨酶、麝浊两项异常或再加麝絮异常者恢复情况较好;转氨酶、麝浊、脑絮有异常者次之;四项均异常者较差。

治程中,凝血时间、凝血酶元时间都未见延长,也未发生出血倾向。

其它亦未见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据分析,丹参对迁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脏生理机能、促使肝脾回缩和变软的原理,可能是由于丹参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使肝内血液循环改善,增加肝细胞的营养和氧的供给。

又认为丹参能活血祛瘀,对消除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丹参应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未见明显疗效;或认为在缩肝方面虽有一定效果,但对肝功能的改善不明显,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恶心、头晕、肝脾疼痛等症似有加重趋势。

另有报道,丹参配合茵陈,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200例观察,有效率达98.5%。

用法:丹参2两,茵陈1两,加水煎两次,两次药液混和加糖半两再浓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儿童25毫升,均日服2次。

儿童平均服药20天,成人服药33天左右。

②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将白花丹参晒干切碎压为细末,用白酒(55度)浸泡15天,配制成5~10%白花丹参酒。

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如病情较重,疼痛剧烈,而且会饮酒者,每次可服50毫升,每日2~3次,或顿服药酒以醉为度。

试治34例,单纯服用药酒者8例,其余26例以药酒为主,在不同时期配合其它中药。

结果,临床治愈15例,显著好转9例,进步3例,无效7例。

多数病人服后有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肢症状,四肢有发热感觉,或有明显发热感向肢体远端冲动,对游走性浅静脉炎也有效果。

大多数病人服后无不良反应,个别有皮肤瘙痒;长期服用可发生胃痛、胃纳减退等,应暂停药观察。

对肝炎、溃疡病、高血压病、肾炎等忌用。

③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采集丹参根晒干后切片,水煎2次,过滤,滤液合并煎成30~50%煎剂,临用时酌加糖浆。

分甲、乙、丙三组共治疗41例,分别按每公斤体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给药,分别连服42、30、30日为一治程。

对照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

对照结果表明丹参对肝脾大小及性质的改变有相当效果。

27例肝肿大患者,治后12例缩小,15例变软,12例无改变;脾肿大41例,治疗后缩小者20例,变软者22例,无改变者19例。

其中以丙组用量大及甲组疗程长者疗效较为显著,一般在治疗lO~15日后见效。

但所有病例末见肝脾缩小到正常者。

本品似对病期较短,病情较轻者易于见效。

如配合合理的饮食与休息,必能提高疗效。

丹参的毒性极低,曾将剂量提高至每日45克,连用83天,亦无不良后果。

但有1例剂量并不大(每日30克),用至第9天即发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认为凡有呕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倾向者忌用丹参。

④治疗冠心病用丹参提取物制成片剂(每片含提取物0.2克)内服,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当原生药2两)。

以两周至一个月为一疗程。

观察323例,服药1~9个月不等。

结果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82.3%,其中显效率为20.3%;疗效以中、轻度较好;服药2个月者疗效比1个月的为高。

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53.2%,显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疗效较优于心肌梗塞病变,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及可疑阳性病例疗效高于一般心电图缺血病变病例,中、轻度患者疗效优于重度病例。

停药后之疗效估价,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绝大部分病例无明显副作用,仅对很少数病例的周围血象、胃肠道、肝功能(SGPT)等似有一定影响。

另曾以丹参、降香制成复方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各1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0余例,结果症状的有效率在82%以上,心电图的有效率为50%左右。

用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三种注射方法:㈠静脉滴注-注射液4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

疗程1~2周。

㈡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1毫升;疗程2~4周,有的长达4个月。

㈢静脉推注-注射液1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内注射。

上述三种方法均有疗效,但各有特点。

静脉推注改善心绞痛作用较快,但维持时间短暂;静脉滴注作用比肌肉注射明显,维持时间亦较长,为病房常规应用方法;肌肉注射虽作用较慢,但应用方便是其优点。

此外,丹参注射液治疗胃、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获得较好效果。

由于患者不能行外科手术治疗,乃试用丹参注射液。

开始每次给药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治疗数次后无反应,乃改用每次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

均每日1次,第一疗程35次。

治程中病人精神、食欲逐渐好转,脓血便减轻,体力亦渐增强,心脏杂音明显好转,浮肿消退。

休药1月,行第二疗程,注射18次后行X线造影复查,胃部息肉大部消失。



现代应用



丹参

1.恶性淋巴瘤

张玉五等报道,对3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分组治疗,一组接受COP(环磷酸胺400mg静注,每周2次;长春新碱1mg静注,每周1次;强的松龙5mg,口服,每日3次。连续用药3周,休息1周后继用药3周为观察疗程)方案治疗;另一组用丹参+COP方案治疗。结果表明,丹参对 COP治疗方案有增效作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显示恶性淋巴瘤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COP方案治疗组治疗后血浆Fg较疗前有所降低(P>0.5);丹参+COP方案治疗组血浆Fg疗后较疗前明显降低(P<0.01)。血浆Fg含量与疗效呈负相关。提示丹参的促纤溶作用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2.子宫肌瘤

秦秀兰等报道,以丹参为主药,配桃仁,赤芍等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88例。患者每日服药1剂,月经期停服,经后第2天开始服药。药量由小逐渐加量,不宜服药者改用灌肠法。每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每疗程服药10~14剂,一般治疗2~3个疗程,最多4个疗程。88例中子宫肌瘤52例,治愈33例,占63.4%;好转17例,占32.7%;无效2例,占3.8%。36例卵巢囊肿治愈 25例,占69.4%;好转9例,占25%;无效2例,占5.6%。

3.恶性肿瘤:

陈斌等认为,70%以上癌症患者处于高血凝状态。通过观察丹参对癌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选择24例组织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另选24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结果,四项血液流变指标综合分析,24例癌症患者经治疗后显效6例,占25%;好转16例,占66.6%;无效2例,占8.4%。总有效率为91.6%。治疗方法:取丹参注射液16ml(含生药 1.5g/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对血液粘度有影响的药物。

毒副反应:

丹参及其复方制剂,仅少数病例有口干、头晕、乏力、手胀麻、气短、胸闷、心慌、心前区痛。心跳加快、呕吐、恶心、胃肠道症状等。但不影响疗效,继续用药可自行缓解或消失。曾有使用丹参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皮肤过敏和肝损害各1例的报道。

不良反应

丹参及其制剂毒性较小,但临床应用时亦有副作用出现的报道。由丹参及其制剂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过敏、头痛、头晕、心悸、气短及口干、腹胀等。马利杰报道1例患者因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后出现皮隐疹,发现及恶心呕吐等症状。3例静滴丹参注射液后引起过敏反应。2例应用丹参注射液引起过敏性药疹,患者四肢出现散在性丘疹,伴有奇痒,经用抗过敏药物治疗而缓解。陶冶报道服用丹参制剂后引起的过敏,主要表现为哮喘。有1患者,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后,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两肺闻及广泛的哮鸣音。有的女患者尤其在月经期间使用丹参或复方丹参后,出现月经量增多。张铁等报道5例冠心病或病毒性心肌炎的女性患者,在静滴丹参针剂出现月经量增多,牙龈出血而造成血色素下降,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也有报道,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致休克2例及引起心绞痛1例,胸闷、憋气、心率加快1例,致室性心率失常及颈部水肿1例。丹参及其制剂对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表现为头晕、头痛、烦噪不安、发热等,龚达五报道1例口服复方丹参片,静滴复方丹参针引起剧烈头痛。另1例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剧烈头痛,面紫黑暗,恶心呕吐。此外,尚

查看(1295) 评论(5)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刺蒺藜-----破瘫结积聚:身体风痒,燥涩顽痹:眼疾,翳障不明:胸痹,奔豚疝瘕:急引腰脊痛:气肿痛:行经:灭瘢:牙齿出血不止,动摇:

2009-06-02 20:00:20



刺蒺藜 (《本草衍义》)

【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东中药》)。

【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

【植物形态】蒺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

茎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数分枝,枝长30~60厘米,表面有纵纹。

双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连柄长2.5~6厘米;托叶对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小叶5~7对,具短柄或几无柄,小叶片长椭圆形,长5~16毫米,宽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仅中脉及边缘疏生细柔毛,下面毛较密。

花单生叶腋间,直径8~20毫米,花梗丝状;萼片5,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透明;花瓣5,黄色,倒广卵形;花盘环状;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其中5枚较长且与花瓣对生,在基部的外侧各有1小腺体,花药椭圆形,花丝丝状;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花柱短,圆柱形,柱头5,线形。

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由5个果瓣组成,成熟时分离,每果瓣呈斧形,两端有硬尖刺各-对,先端隆起,具细短刺。

每分果有种子2~3枚。

花期5~7月。

果期7~9月。

生于砂丘、路旁。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蒺藜根)、茎叶(蒺藜苗)、花(蒺藜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

【药材】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

小果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

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

无臭,味苦辛。

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此外,四川、江苏,云南、陕西、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

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1.47%。

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不含皂甙。

【药理作用】①降低血压作用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

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②利尿作用白蒺藜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

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③其他作用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

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

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炮制】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

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

(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雷公炮炙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刺蒺藜的功效】散风,明目,下气,行血。

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癥瘕,乳难,痈疽,瘰疬。

①《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②《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③《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④《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⑤《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⑥《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⑦《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⑧《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⑨《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⑩《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研末撤。

【宜忌】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

四味炼蜜为丸。

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

(《方龙潭家秘》) ②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

共为散。

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

(《方龙潭家秘》) 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

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

(《方龙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

(《圣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

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龙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

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

(《外台》) ⑦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

干易之。

(《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

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

(《方龙潭家秘》) ⑨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

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

(《儒门事亲》当归散) ⑩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

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

(《救急方》) ⑾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纲目》) ⑿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

(《御药院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癥之药也。

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

《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主血结成癥,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

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癥之意也。

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

②《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

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

去风解毒,白者良。

③《本经逢原》: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

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

《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

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

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

④《植物名实图考》:蒺藜,近时《临证指南》一书,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闷滞气,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

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

⑤《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

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

   沙苑子

Semen Astragali Complanati

(英) Flatstem Milkvetch Seed

别名 潼蒺藜、沙苑蒺藜。

来源 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 的种子。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较细弱,略扁,基部常倾卧,有白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21,椭圆形,长0.7~2cm,宽3~8mm,下面有白色柔毛;托叶小,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有花3~7朵;花萼钟形,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有白色柔毛;花冠蝶形,浅黄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凹,龙骨瓣与翼瓣约等长;子房密生白色柔毛,有短子房柄。荚果膨胀,纺锤形,长2~3.5cm,先端有喙。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路旁;多栽培。主产陕西,内蒙古、辽宁、河北、甘肃、吉林也有分布。

采制 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状 种子略呈扁肾形,长2~2.5mm,宽1.5~2mm,厚约1mm。表面光滑,褐绿色或灰褐色,边缘一侧凹处具圆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长约1mm。无臭,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含脂肪酸、鞣质。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

查看(1290) 评论(1)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玫瑰花-------肝胃气痛:肝郁吐血,月汛不调:肺病咳嗽吐血:新久风痹:肝风头痛:噤口痢:乳痈初起,郁症宜此:乳痈:肿毒初起:

2009-06-01 20:16:59



【玫瑰花的功效介绍】:

玫瑰花 (姚可成《食物本草》)

【异名】徘徊花(《群芳诺》),笔头花、湖花(《浙江中药手册》),刺玫花(《河北药材》)。

【来源】为蔷范科植物玫瑰初放的花。

【植物形态】玫瑰(《群芳谱》) 直立灌木。

高达2米。

干粗壮,枝丛生,密生绒毛、腺毛及刺。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片,椭圆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而起皱,下面苍白色,被柔毛;叶柄生柔毛及刺;托叶附着于总叶柄,无锯齿,边缘有腺点。

花单生或数朵簇生,直径6~8厘米,单瓣或重瓣,紫色或白色;花梗短,有绒毛、腺毛及刺;花托及花萼具腺毛;萼片5,具长尾状尖,直立,内面及边缘有线状毛;花瓣5;雄蕊多数,着生在萼筒边缘的长盘上;雌蕊多数,包于壶状花托底部。

瘦果骨质,扁球形,暗橙红色,直径2~2.5厘米。

花期5~6月。

果期8~9月。

常生于我国中部以至北部的低山丛林中。

庭院或花园中多有栽培。

【采集】4~6月间,当花蕾将开放时分批采摘,用文火迅速烘干。

烘时将花摊放成薄层,花冠向下,使其最先干燥,然后翻转烘干其余部分。

晒干者,颜色和香气均较差。

【药材】干燥花略成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1.5~2厘米。

花瓣密集,短而圆,色紫红而鲜艳,中央为黄色花蕊,下部有绿色花萼,其先端分裂成5片。

下端有膨大星球形的花托。

质轻而脆。

气苈香浓郁,味微苦。

以朵大、瓣厚、色紫、鲜艳、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河北等地。

【化学成分】鲜花含挥发油(玫瑰油)约0.03%,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等。

香茅醇含量可达60%,牻牛儿醇含量次于香茅醇,橙花醇为5~10%,丁香油酚和苯乙醇约各为1%。

油又含壬醇、苯甲醇、芳樟醇、乙酸苯乙酯。

此外,花尚含槲皮甙、苦味质、鞣质、脂肪油、有机酸(没食子酸)、红色素、黄色素、蜡质、β-胡萝卜素等。

果实含丰富的维生素C,糖类如葡萄糖、果糖、木糖、蔗糖,非挥发酸如柠檬酸、苹果酸、奎宁酸等。

黄酮类如槲皮素、异槲皮素等;又含多种色素如植物黄质、玉红黄质番茄烃、γ-胡萝卜素等。

叶含异槲皮甙。

【药理作用】玫瑰花水煎剂能解除口服锑剂的毒性(小鼠)。

但仅以吐酒石口服法为限,且吐酒石的抗血吸虫作用亦随毒性解除而消失,据推测,此可能为玫瑰花改变了吐酒石的结构所致。

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摘除花柄及蒂。

【性味】甘微苦,温.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微苦,温,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辛,温。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玫瑰花的功效】理气解郁,和血散瘀。

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②《药性考》: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浸酒饮。

③《纲目拾遗》:和血,行血,理气。

治风痹。

④《本草再新》: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

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

⑤《随息居饮食谱》:调中活血,舒郁结,辟秽,和肝。

酿酒可消乳癖。

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月经过多,赤白带下及一般肠炎下痢等。

⑦《山东中药》:治盱胃气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泄泻,口舌糜破,吐血,噤口痢。

⑧《泉州本草》:治肺病咳嗽痰血、吐血、咯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浸酒或熬膏。

【选方】①治肝胃气痛:玫瑰花阴干,冲汤代茶服。

(《纲目拾遗》) ②治肝郁吐血,月汛不调:玫瑰花蕊三百朵,初开者,去心蒂;新汲水砂铫内煎取浓汁,滤去渣,再煎,白冰糖一斤收膏,早晚开水冲服。

瓷瓶密收,切勿泄气。

如专调经,可用红糖收膏。

(《饲鹤亭集方》玫瑰膏) ③治肺病咳嗽吐血:鲜玫瑰花捣汁炖冰糖服。

(《泉州本草》) ④治新久风痹:玫瑰花(去净蕊蒂,阴干)三钱,红花、全当归各一钱。

水煎去滓,好酒和服七剂。

(《百草镜》) ⑤治肝风头痛:玫瑰花四至五朵,合蚕豆花三至四钱,泡开水代茶频饮。

(《泉州本草》) ⑥治噤口痢:玫瑰花阴干煎服。

(《纲目拾遗》) ⑦治乳痈初起,郁症宜此:玫瑰花初开者,阴干、燥者三十朵。

去心蒂,陈酒煎,食后服。

(《百草镜》) ⑧治乳痈:玫瑰花七朵,母丁香七粒。

无灰酒煎服。

(《纲目拾遗》) ⑨治肿毒初起:玫瑰花去心蒂,焙为末一钱。

好酒和服。

(《百草镜》)

蛇莓-----热盛口疮:暑感:吐血咯血:咽喉肿痛:疟痢疾,黄疸:蛇头疔,乳痈,背疮,疔疮:蛇窜丹:脓疱疮:跌打损伤:癌肿:瘰疬:白喉: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2009-06-01 20:13:16

【蛇莓的功效介绍】:

蛇莓 (《别录》)

【异名】鸡冠果、野杨梅(《救荒本草》),蛇藨、地莓(《本草会编》),蚕莓(《纲目》),三点红、龙吐珠、狮子尾(《生草药性备要》),疔疮药、蛇蛋果、地锦(《植物名实图考》),三匹风(《草木便方》),蛇泡草、三皮风、三爪龙(《分类草药性》),一点红(《岭南采药录》),老蛇泡(《贵州民间方药集》),蛇蓉草、三脚虎、蛇波藤(《福建民间草药》),蛇八瓣(《安徽药材》),龙衔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小草莓、地杨梅(《陆川本草》),蛇不见(《江西民间草药》),金蝉草(《贵阳民间药草》),三叶藨(《四川中药志》),老蛇刺占、老蛇蔂(《闽东本草》),龙球草(《广东中药》Ⅱ),蛇葡萄、蛇果藤、蛇枕头(《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

【植物形态】蛇莓多年生草本,多少被毛。

根茎粗壮。

有多数长而纤细的匍匐枝。

掌状复叶具长柄,疏离;托叶叶状,与叶柄分离;小叶通常3枚,罕有5枚,膜质,无柄或具短柄,倒卵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两侧小叶较小而基部偏斜,边缘有钝齿或锯齿,基部楔尖而全缘,上面近秃净,下面被疏长毛。

花单生于叶腋,直径12~15毫米;花柄通常长于叶柄,柔弱,被疏长毛;萼片卵形或披针形,与小苞片同被疏长毛;小苞片阔,通常长于萼片,三角状倒卵圆形,3~5裂,很少全缘;花瓣黄色,倒卵形。

花托球形或长椭圆形,鲜红色,覆以无数红色的小瘦果,并为宿萼所围绕。

花期4月。

果熟期5月。

生于山坡、道旁及杂草间。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蛇莓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种子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53.1%),非皂化物质有烃、醇和甾醇,甾醇中的主要成分是β-谷甾醇(占总甾醇量的89.5%)。

【性味】甘苦,寒,有毒。

①《别录》:大寒。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酸,冷,有毒。

③《分类草药性》:味苦,性凉。

【功用主治-蛇莓的功效】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汤火伤。

①《别录》:主胸腹大热不止。

②陶弘景:疗伤寒太热。

③《食疗本草》:主胸胃热气;主孩子口噤,以汁灌口中。

④《日华子本草》:通月经,熁疮肿,敷蛇虫咬。

⑤《纲目》:敷汤火伤。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消肿止痛,去瘀生新,浸酒壮筋骨。

⑦《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捣敷红线疔。

⑧《四川中药志》:凉血,通经。

治惊痫寒热,疗咽喉肿痛。

⑨《闽东本草》:化痰止咳,祛风,活血。

治伤风感冒,咳嗽,哮喘,风火牙痛,口舌生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①治天行热盛,口中生疮:蛇莓自然汁,捣绞一斗,煎取五升,稍稍饮之。

(《伤寒类要》) ②治伤暑,感冒:干蛇莓五至八钱,酌加水煎,日服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吐血咯血:鲜蛇莓草二、三两,捣烂绞汁一杯,冰糖少许炖服。

(《闽东本草》) ④治咽喉肿痛:鲜蛇莓草炖汤内服及漱口。

(《闽东本草》) ⑤治小儿口疮:蛇泡草(研末)、枯矾末,混合,先用盐水加枯矾洗患处,再撒上药粉。

(《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疟疾,黄疸:鲜蛇莓叶捣烂,用蚕豆大一团敷桡骨动脉处,布条包扎。

(《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痢疾:鲜蛇莓全草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蛇头疔,乳痈,背疮,疔疮:鲜蛇莓草,捣烂,加蜜敷患处。

初起未化脓者,加蒲公英一两,共杵烂,绞汁一杯,调黄酒二两炖撮,渣敷患处。

(《闽东本草》) ⑨治蛇窜丹:蛇泡草适量,雄黄五分,大蒜一个。

共捣烂,布包,外搽。

(《贵阳民间药草》) ⑩治脓疱疮:蛇泡草炖肉吃,并捣烂外敷。

(《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跌打损伤:鲜蛇莓捣烂,甜酒少许,共炒热外敷。

(《江西草药》) ⑿治蛇咬伤,毒虫咬伤:鲜蛇莓草,捣烂敷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小面积烧伤:鲜蛇莓捣烂外敷。

如创面有脓,加鲜犁头草;无脓,加冰片少许。

(《江西草药》) ⒁治癌肿、疔疮:蛇莓三钱至一两,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⒂治瘰疬:鲜蛇莓草一至二两,洗净,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白喉取三皮风鲜草,捣成泥状,加2倍量的冷开水浸泡4~6小时;过滤即成50%浸剂。

服时加糖调味,日服4次。

3岁以下首次量50毫升,以后每次20~30毫升;3~5岁首次80毫升,以后每次40~50毫升;6~10岁首次100毫升,以后每次60毫升;10岁以上首次150毫升,以后每次100毫升。

经治471例,治愈率85%。

②治疗细菌性痢疾以蛇莓制丸,每服3钱,或制成糖浆,每次20~40毫升(小儿减半),日服3次,5~7天为一疗程。

对高热、脱水、腹痛等配合常规处理。

观察50例,治愈46例,好转1例,无效3例。

治愈病例多数在1~2天内退热(最短4小时,最长6天);2~3天内症状及体征消失(最短1天,最长6天);大便在3~5天内转为正常,培养转阴。

用药最短2天,最长11天。

治程中少数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余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③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取鲜蛇莓2~4两(干品1~2两)、鲜白骨树根(乌桕树根)5钱(干品3钱),水煎二次分服。

每天1~2剂。

加减法:阑尾脓肿病例加皂角刺3钱,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加用行气活血之药,并稍加大蛇莓用量(每日鲜品不得超过6两,干品不得超过4两);如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则配合通里攻下药,如铁扁担(鸢尾科蝴蝶花)鲜根5钱,磨水成浆顿服,或甘遂末每次3分冲服。

卧床休息。

合并局限性腹膜炎,特别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病人,须采取斜坡卧位。

其他酌情给予流质、半流质或短暂禁食。

禁食者须注意水及电解质子衡,纠正酸中毒。

共治疗50例,其中阑尾脓肿11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21例,弥漫性腹膜炎18例。

结果治愈(自觉症状消失,体温、白细胞正常,腹部体征完全消失)38例,近愈(自觉症状消失,体温、白细胞正常,但腹部有轻度深压痛或遗留有索条状硬结)8例,无效4例。

住院日数最短4天,最长43天,平均17天。

治程中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恢复正常,腹痛及压痛消失所需最短时间分别为1、2、3、5天,平均为5、8、5、11天。

蛇莓、乌桕均有毒,但蛇莓1天量用至4~6两(鲜),白骨树根每天3~5钱,均未见毒性反应。

部分病人服药后可有轻度阵发性腹痛,这是白骨树根导泻作用使肠蠕动增强所致,大便后阵痛即消失。

【蛇莓根的功效介绍】:

蛇莓根 (《纲目》)

【异名】三皮风根(《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根,植物形态详蛇莓条。

【功用主治-蛇莓根的功效】《分类草药性》:治内热,潮热。

【选方】①治吐血:三皮风根及叶,捣绒兑开水服。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中水毒:蛇莓草根,捣作末服之,并以导下部,亦可饮汁一、二升。

(《补缺肘后方》) ③治眼结膜炎,角膜炎:蛇莓鲜根三至五株,洗净捣烂,置净杯内,加入菜油一至二茶匙,每日蒸一次,点眼用,一天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每剂可用五至七天。

查看(1454) 评论(4)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仙茅----阳痿、耳鸣:老年遗尿:筋骨,益精神,明目:定喘,补心肾,下气:冲任不调症状的高血压病:妇人漏症:痈疽火毒,蛇咬:

2009-05-31 19:47:43



【仙茅的功效介绍】:

仙茅 (《海药本草》)

【异名】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开宝本草》),独脚仙茅、蟠龙草(《生草药性备要》),风苔草、冷饭草(《质问本草》),小地棕根(《草木便方》),地棕根(《分类草药性》),仙茅参(《中药志》),独脚丝茅(《江西中药》),黄茅参、独脚黄茅(《广西中药志》),独足绿茅根(《四川中药志》),天棕、山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草药单方临床病例经验汇编》)。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植物形态】仙茅多年生草本。

根茎延长,长可达30厘米,圆柱状,肉质,外皮褐色;根粗壮,肉质,地上茎不明显。

叶3~6片根出,狭披针形,长10~25厘米,先端渐尖,薹部下延成柄,再向下扩大呈鞘状,长4~10厘米,绿白色,边缘膜质;叶脉显明,有中脉;两面疏生长柔毛,后渐光滑。

花腋生;花梗长1~2.5厘米,藏在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苞片披针形,绿色,膜质,被长柔毛;花的直径约1匣米,花被下部细长管状,长约2厘米或更长,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毫米,内面黄色,外面白色,有长柔毛;雄蕊6,花丝短;子房狭长,被长柔毛。

浆果椭圆形,稍肉质,长约1.2厘米,先端有喙,被长柔毛,种子稍呈球形,亮黑色,有喙,表面有波状沟纹。

花期6~8月。

野生于平原荒草地阳处,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骨丛中。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或蒸后晒干。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此外,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鞣质4%,脂肪1%及树脂、淀粉等。

【炮制】酒仙茅:取净仙茅用黄酒拌匀,润透后,置锅内微炒至干,取出,晾干。

(每仙茅100斤,用黄酒10~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采得(仙茅)后,用清水洗令净,刮上皮,于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湿拌了蒸,从巳至亥,取出暴干。

②《海药本草》:仙茅,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

【性味】辛,温,有毒。

①《海药本草》:味甘,微沮,有小毒。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有毒。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咸。

④《纲目):性热。

【归经】入肾、肝经。

①《滇南本草》:入肾、肝二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命门。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用主治-仙茅的功效】温肾阳,壮筋骨。

治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阳虚冷泻。

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

古方中有仙茅丸,能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须发。

其配方及服法如下: 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锉,阴干。

另用苍术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

取这样制过的仙茅、苍术各一斤,与枸杞子一斤,车前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一起研细,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腰膝冷痛、老年遗尿及胃腹冷痛、食欲不振。

①《海药本草》: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

宣而复补,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

③《开宝本草》: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

④《滇南本草》:治妇人红崩下血,攻痈疽,排脓。

⑤《生草药性备要》:补肾,止痛,治白浊,理痰火,煲肉食。

十蒸九晒,用沙糖藏好,早晨茶送,能壮精神,乌须发。

⑥《玉楸药解》:治皮肤风癞。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宜忌】凡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犯铁,斑人须鬓。

②《本草经疏》:凡一概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衄血、齿血、溺血、血淋,遗精白浊,梦交,肾虚腰痛,脚膝无力,虚火上炎,口干咽痛,失志阳痿,水涸精竭,不能孕育,老人孤阳无阴,遗溺失精,血虚不能养筋,以致偏枯痿痹,胃家邪热不能杀谷,胃家虚火嘈杂易饥,三消五疸,阴虚内热外寒,阳厥火极似水等证,法并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选方】①治阳痿、耳鸣:仙茅、金樱子根及果实各五钱。

炖肉吃。

(《贵州草药》) ②治老年遗尿:仙茅一两。

泡酒服。

(《贵州草药》) ③壮筋骨,益精神,明目: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铜刀刮锉,阴干,取一斤),苍术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车前子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热地黄(焙)各四两。

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日二服。

(《圣济总录》仙茅丸) ④定喘,补心肾,下气:白仙茅半两(米泔浸三宿,晒干,炒),团参一分,阿胶一两三分(炒),鸡膍胵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糯米饮调,空腹服。

(《三因方》神秘散) ⑤治冲任不调症状的高血压病:仙茅、仙灵脾、巴戟、知母、黄柏、当归,六味等分,煎成浓缩液。

日服二次,每次五钱至一两。

(《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二仙汤) ⑥治妇人红崩下血,已成漏症:仙茅三钱(为末),全秦归、蛇果草各等分,以二味煎汤,点水酒将仙茅末送下。

(《滇南本草》) ⑦治痈疽火毒,漫肿无头,色青黑者:仙茅不拘多少,连根须煎,点水酒服;或以新鲜者捣烂敷之。

有脓者溃,无脓者消。

(《滇南本草》) ⑧治蛇咬:天棕同半边莲捣烂贴患处。

(《草药单方临床病例经验汇编》)

查看(1220) 评论(5)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鸭舌草-----吐血:赤白痢疾:疔疮:拔牙:蛇、虫咬伤:慢性气管炎

2009-05-31 19:42:20

【鸭舌草的功效介绍】:

鸭舌草 (《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鸭儿嘴(《植物名实图考》),鸭仔菜、鸭儿菜(《南宁市药物志》),香头草、猪耳菜、鸭嘴菜、马皮瓜(《江苏药材志》),肥猪草(江西《草药手册》),水玉簪(《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雨久花科植物鸭舌草的全株。

【植物形态】鸭舌草多年生草本,高1米许。

根茎短,近于直立。

叶簇生或单生,卵状至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略呈心脏形;叶柄长7~17厘米,具叶鞘。

总状花序从叶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钟状,6深裂,几达基部,蓝色带红色;雄蕊6,内有1枚较大,花丝一面有齿,花药基部着生,顶裂;子房3室,花柱细。

蒴果长卵形,长12毫米,室背开裂,种子多数。

花期8~9月。

生于潮湿地区或水稻田中。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苦,凉。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凉,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苦,平。

【功用主治-鸭舌草的功效】清热解毒。

治痢疾,肠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脓肿,丹毒,疔疮。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

治暴热及丹毒,外敷治肿疮,蛇咬。

②《江苏药材志》:治痢疾腹痛。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痢疾,肠炎,齿龈脓肿,急性扁桃体炎,喉痛。

④《陕西中草药》:止痛,离骨。

治牙科疾患。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5~8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①治吐血:鸭舌草一至二两。

炖猪瘦肉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赤白痢疾:鸭舌草适量,晒干。

每日泡茶服,连服三至四日。

(《江苏药材志》) ③治疔疮:鸭舌草加桐油捣敷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 ④拔牙:水玉簪二钱,玉簪花根二钱,信石一钱,鲫鱼一条(约一斤重)。

前三味药共研细粉,去鱼肠杂,装药缝合,挂阴凉通风处约50天后,鱼鳞上即可生出霜样物,即所用的药粉。

用时先轻微剥离牙龈,点上此药(约一个鳞片上的药量),片刻以后,牙即可拔下。

此药不可咽下,以免中毒。

(《陕西中草药》离骨散) ⑤治蛇、虫咬伤:鲜鸭舌草,捣敷。

(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鸭舌草全草1两(干品),加水煮沸15分钟后加入蜂蜜3~5钱,再煮沸5分钟,为1次量。

日服2次,连服30天为一疗程,观察341例,近控42例(12%),显效121例(35.4%),好转140例(41.5%)。

总有效率88.9%。

一般1~2天见效,也有3~4天见效的。

以平喘效果较好。

副作用:少数服药后觉头昏,个别发生胃痛或呕吐,继续服药即随之消失。

本品也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百日咳。

查看(1171) 评论(5)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铁苋菜------痢疾坠胀:肠炎,皮炎,湿疹:外伤出血:蛇咬伤:跌打创伤:小儿腹胀,疳积:子宫出血:乳汁不足:丹疹,湿疹:哮喘或咳血:附骨疽瘘管:

2009-05-31 19:37:46

铁苋的功效介绍】:铁苋 (《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人苋、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植物名实图考》),六合草、半边珠(《草木便方》),野黄麻(《天宝本草》),王碗捧真珠、粪斗草(《福建民间草药》),血见愁(《安徽药材》),凤眼草(《药材资料汇编》),肉草、喷水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小耳朵草、大青草(《江苏植药志》),猫眼草、蚬草(《南宁市药物志》),叶里藏珠、痢疾草(《江西民间草药》),野麻草(《闽南民间草药》),蚌壳草、铁灯碗、筒筒草(《四川中药志》),七盏灯(《重庆草药》),血布袋、布袋口(《中国药植图鉴》),皮撮珍珠、珍珠草、瓢里珍珠、田螺草、海底藏珍珠(《湖南药物志》),藏珠草(《广东中药》Ⅱ),野六麻、野苦麻(《闽东本草》),猫眼菜(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撮斗珍珠(《江西草药》),萤火虫草、野棉花、寒热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叶下双桃、叶里仙桃、金畚斗、野络麻、老鼠耳朵草、金盘野苋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含珠草(《广西中草药》),沙罐草(《陕西中草药》)、灯盏窝、草蚌含珠(《贵州草药》),山黄麻(《福建中草药》),麻子草(广东《医药科技动态》(8):3,1971)。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苋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铁苋菜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叶互生,卵状菱形至椭圆形,长2.5~8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两面有毛或近于无毛。

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腋生;雄花序极短,长2~10毫米,生于极小的苞片内;雌花序生于叶状苞片内;苞片开展时肾形,长1~2厘米,合时如蚌,边缘有钝锯齿,基部心形;花萼4裂;无花瓣;雄蕊8;子房3室。

蒴果小,三角状半圆形,被粗毛;种子卵形,长约2毫米,灰褐色。

花期5~7月。

果期7~10月。

生于旷野、路边较湿润的地方。

分布黄河流域中下游及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5~7月间采收,除去泥土,晒干。

【药材】干燥的带根全草,根自根茎处作须状分出,茎表面灰紫色或灰棕色,长约30厘米,密被白色毛。

质坚易折断,断面裂片状,黄白色,中心有疏松的白色髓部或巳成空洞。

茎上部残留叶片,多破碎皱缩。

气微芳香,味淡。

主产江苏。

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安徽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可能含有生物碱、甙类、还原性糖类或其他还原性物质、鞣质、淀粉、油脂或蜡等。

【药理作用】铁苋水煎液在体外对几种常见的痢疾杆菌都有抗菌作用,尤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效果好(试管内2倍稀释法),在稀释度为1:256时,不但有抑菌效力,且有杀菌作用。

对舒氏和弗氏痢疾杆菌作用次之,对宋内氏痢疾杆菌效果最差。

以铁苋制成的片剂,在体外亦有同样抗痢疾杆菌之效。

50%铁苋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舒氏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琼脂平板法);其根,茎、叶中皆含抗菌成分,但对不同细菌,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其抗菌效力似有差异;铁苋醇提物亦有同样抗菌作用。

【性味】苦涩,平。

①《草木便方》:辛。

②《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涩,平。

③《广西中药志》:味淡涩,性平。

④《河北中药手册》:性凉,微甘苦。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肺,大、小肠经。

【功用主治-铁苋的功效】清热,利水,杀虫,止血。

治痢疾,腹泻,咳嗽吐血,便血,子宫出血,疳积,腹胀,皮炎,湿疹,创伤出血。

①《植物名实图考》:为刀创要药。

②《草木便方》:止泻痢,治虚热,牙痛腮肿,二便热结。

③《天宝本草》:利水通淋,走小肠。

红痢用酒下,白痢煎茶下。

④《四川中药志》:清热,利二便。

治腹泻,痢疾腹痛及食积饱胀。

⑤《本草推陈》:止血。

适用于吐血、下血,刀疮,跌打伤等。

⑥《中国药植图鉴》:鲜草捣烂涂,治皮肤病;煎服,镇咳,治肺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宜忌】《泉州本草》:孕妇忌用,老弱气虚者少用。

【药物配伍】:1、配茅根,上清下泄,清泄兼施,利水通淋,治血尿最佳。2、配贝母,一善清里祛痰,一善走表宣肺气,里清表散,热嗽可愈。3、配丹皮,气血两清,温病气血两燔者,每多用之。4、配当归,治月经过多。5、配地丁,二药皆清热解毒,治皮肤湿疹。

【选方】①治痢疾坠胀:铁苋、辰砂草、过路黄。

水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咳嗽气喘:铁苋干品一至二两。

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皮炎,湿疹:铁苋煎水外洗。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阿米巴痢疾:鲜铁苋菜根、鲜凤尾草根各一两,腹痛加鲜南瓜藤卷须五钱。

水煎浓什,早晚空腹服。

⑤治外伤出血:鲜铁苋菜适量,白糖少许。

捣烂外敷。

⑥治蛇咬伤:铁苋菜、半边莲、大青叶各一两。

水煎服。

(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⑦治跌打创伤:血见愁六钱至-两。

水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⑧治小儿疳积:鲜铁苋菜一至二两,和猪肝煎汁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小儿腹胀,睾丸肿大:铁苋菜鲜品一至二两。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子宫出血:铁苋菜鲜品一至二两。

捣汁服或水煎服。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⑾治乳汁不足:铁苋菜鲜晶五钱至一两,或干品二至三钱。

煎水,煮鱼服。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⑿治丹疹,湿疹:灯盏窝捣绒,取汁外擦。

(《贵州草药》) ⒀治哮喘或咳血:灯盏窝二两。

煎水服。

(《贵州草药》) ⒁治附骨疽瘘管:铁苋菜干品二至三两,勾儿茶干根茎二两。

酒、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菌痢、肠炎铁苋具有收敛、保护肠粘膜、消炎抑菌的作用,临床应用较广泛,无不良副作用。

据数十例至上千例的观察,治愈率均在95%以上。

一般在用药2~3天内症状即获控制。

大多在4~5天内粪检转阴性。

用法:新鲜全草2两至0.5斤,干品0.5~2两,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或晒干研粉,每次1钱,日服3次;或制成片剂,每服4片(每片0.4克),每日4次。

均以5~7天为一疗程。

亦可用煎液灌肠。

对中毒性菌痢,需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治疗。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据27例较系统观察,用药2~6天(平均3.75天)症状全部消失,2~9天(平均5.2天)粪检转阴性。

另报道110例亦获显效。

用法:全草(干品)1~2两,水煎,每日2次分服。

5~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肠伤寒每日用麻子草(全草鲜品)2两,制成煎液200毫升,2次分服。

并可酌情加用消山虎,每次0.5~1两(干品)煎服,以助退热。

查看(1735) 评论(3)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蒲葵-------各种癌症:

2009-05-31 19:31:45



【蒲葵的功效介绍】:

蒲葵 (《岭南采药录》)

【异名】扇叶葵(《广州植物志》),蓬扇树(《广西中兽医药植》),葵扇木(《陆川本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叶、种子或根。

【植物形态】蒲葵大乔木,高可达20米。

干有密接环纹。

叶大,阔肾状扇形,直径达1米以上,深裂至中部以下而为多数2裂的裂片,裂片披针形,先端下垂;叶柄长,平凸状,下部有逆刺2列。

圆锥花序长,疏散而广歧,生于叶腋内;佛焰苞棕色,筒状、革质、2裂;花小,淡绿色,无柄,长约2毫米;萼与花冠分裂几至基部;雄蕊6,花丝合生成一环;子房上位,3心皮。

核果椭圆形或矩圆形,状如橄榄,长约1.8厘米,熟时黑色。

花期春、夏。

栽于庭园或宅旁。

分布我国南部。

【化学成分】子含酚类、还原糖、鞣质及甘油三酯。

【性味】①《陆川本草》:平,淡。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涩,平。

【功用主治-蒲葵的功效】①《岭南采药录》:叶柄:于新瓦上煅灰冲服,或炒香煎水饮,能治血崩。

②《陆川本草》:止血。

治外伤出血。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葵树子抗癌。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煅存性研末。

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选方】治疗各种癌症:葵树子(干品)一两。

水煎一至二小时服。

或与瘦猪肉炖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蒲葵 - 药用价值

种子:抗癌。用于食道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白血病。

根:止痛。制成注射剂治疗各种疼痛。

【用法用量】种子1~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蒲葵酒



蒲葵

[配方] 蒲葵、蒲公英、夏枯草各30克,黄酒250毫升。

[制法] 将前3味切碎,置砂锅内,冲入黄酒和水250毫升,置火上煎至减半,去渣备用。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急性乳腺炎。

[用法] 口服。每次服80-100毫升,日服3次。并以药渣外

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蒲葵叶

别名:蒲扇、败扇、故蒲扇、败蒲扇

功效:收敛止血;止汗

科属分类:棕榈科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自汗;盗汗

各家论述:论蒲葵叶灰止血,利小便功同蒲黄:张石顽:“蒲灰止血、利小便,与蒲黄不异。汗即血之液,放取多曾沾汗之旧扇烧灰,主治睡汗,同气相求之妙。”(《张氏医通》)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剪下叶片,切碎晒干。

查看(1236) 评论(5)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鹿茸草----咳嗽:风湿骨痛:吐血:风寒感冒:产后伤风:腰痛:赤痢:肠风便血:月经不调,崩漏:风火牙痛:虚火牙痛:乳癌、乳痈:血管瘤:烂脚疮:

2009-05-29 19:40:42

- 异名

千年艾(《庐山志》),千重塔(《植物名实图考》),瓶儿蜈蚣草、山门穹(《杭州药植志》),千层矮、龙须草、白路箕、毛茵陈、白丝草、土茵陈(《湖南药物志》),栀子草、牙痛草、白头翁、六月霜(《江西草药》),白山艾、白龙骨、白杉笠、千层楼(《福建中草药》),千年春(江西《草药手册》),千年霜、满山白、白头毛、白鸡毛、四季青、瓜子草、老鼠牙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的全草。

- 植物形态

绵毛鹿茸草

二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全体具银白色密绒毛。茎丛生,细而硬。叶稠密,对生或3枚轮生,有时互生;叶片狭披针形,长1~3厘米,阔1~2毫米,全缘,先端渐锐尖,基部狭窄无柄。花序具腺毛,苞片呈叶状,花单生于苞腋;花萼的筒部几与裂片等长,具10棱,裂片线形;花冠唇形,长2~2.5厘米,长过于花萼,淡红色,喉部稍膨大,上唇盔状弯曲,2裂,下唇长于上唇,中裂片较长,喉部有2沟;雄蕊4,2强,外露;子房具不完全2室,中轴胎室,胚珠多数。蒴果包藏于萼内,长圆形,先端尖锐,具4条纵沟,成熟时沿一侧面裂开。种子多数,扁平。花期4~5月。

生于岩石上,或干爽地区。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 化学成分

有较明显的酚类及还原糖反应,黄酮类反应不明显,无生物碱反应。初步分离得甘露醇和另一熔点为200~204℃的白色结晶。

- 性味

苦,平。

①《江西草药》:"性平,微苦涩。"

②《福建中草药》:"苦微甘,温。"

- 功用主治

治感冒心中烦热,咳嗽,吐血,赤痢,便血,月经不调,风湿骨痛,牙痛,乳痈。

①《杭州药植志》:"治乳癌、乳痈,血管瘤,烂脚疮。"

②《江西草药》:"凉血,止血,解毒,止痛。治急性胃肠炎,菌痢,牙痛,热淋,毒蛇咬伤。"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高热惊风,咳嗽,吐血,水泻。"

-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 选方

①治咳嗽:鹿茸草四钱,水煎兑冰糖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风湿骨痛:鹿茸草一至三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吐血:鹿茸草二两,麦冬五钱,川贝二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④治风寒感冒:鲜绵毛鹿茸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⑤治产后伤风:干绵毛鹿茸草一两,白牛胆干全草一两。水煎,调红糖服。

⑥治劳倦乏力,腰痛:鲜绵毛鹿茸草一至二两,酒水煎服;腰痛加刀豆壳五钱,墨鱼干一只,酒水炖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⑦治赤痢:六月霜三钱,红糖五钱(炒焦)。水煎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⑧治肠风便血:六月霜三钱,同猪大肠炖熟,食肠及汤。(《中医药实验研究》)

⑨治月经不调,崩漏:鹿茸草四至六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⑩治风火牙痛:六月霜、绣花针、黄荆根各三钱。水煎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⑾治虚火牙痛:六月霜二钱,拘杞根五钱,毛姜三钱。水煎服;或用精猪肉二、三两炖汤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⑿治乳癌、乳痈:山门穹五钱,捣汁与甜酒酿合服,一日三次。

⒀治血管瘤:山门穹、山栀根各五钱。煎眼。

⒁治烂脚疮:山门穹二两,煎水洗。(⑿方以下出《杭州药植志》)

鹿茸草 -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鹿茸草制成3种剂型观察:㈠糖浆:每200毫升含生药1斤,日服2次,每次10毫升。㈡水浸膏片:每日15片(相当于生药1两),3次分服。㈢醇浸膏片:每日6片(相当于生药1两),3次分服。均10天为一疗程。共治282例,3个疗程的总有效率为86.5~88.89%,显效率为34.04~50%。第二疗程的显效率较第一疗程明显增高。对咳、痰、喘均有一定作用。副反应:一般无特殊反应,仅少数病例出现短时期的胃部不适,口干,大便烂或干结,个别出现发热。

查看(1770) 评论(4)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石榴花----崩漏带下。耳内流脓。痢疾、脱肛。肺痈。烧烫伤。风火赤眼。蛔虫、绦虫。疮疖肿毒。鼻蛆。.肺结核.口臭、口腔炎:.中耳炎:肾结石:.湿彦、癖子:

2009-05-29 19:35:40

【药名】:石榴花

【拼音】:SHILIUHUA

【来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

【功效】:活血止血、祛瘀止痛。

【主治】:治鼻衄,中耳炎,创伤出血,月经不调、牙痛、吐血。

【性味归经】:酸、涩、温《得配本草》:“酸涩,平。”入脾、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石榴花

【别名】:榴花(《海上集验方》),酸石榴花(《圣济总录》)。

【拉丁名】:PunicagranatumL.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白石榴花

【拼音】BAISHILIUHUA

【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

【功效】收涩止血。

【主治】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久痢。

【性味归经】酸甘,平。①《四川中药志》:“性温,味酸甘微涩,无毒。”② 《福建中草药》 :“甘微苦,平。”入肺,大肠,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0.5~1两)。外用:研末吹鼻。

【药用部位】白石榴,重瓣白石榴2种植物的根(白石榴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四川。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6月花盛开时,摘下晒干。

【拉丁名】白石榴PunicagranatumL.Var.Albes-censDC.重瓣白石榴PunicagranatumL.Var.MultiplexSw.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生用或炒黑用。 石榴花 - 实用便方



石榴花

1.口臭、口腔炎:石榴1个,剥皮取子,捣烂加水煎汁,含后咽下,日数次。

2.脱脏:石榴皮30克,明矶15克,水煎,洗患处。

3.中耳炎:石榴花,熔干,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吹耳内。

4.久泻久病:陈石榴皮,熔干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米汤送服,1日2次。

5.肾结石:石榴根皮、金钱草各30克,水煎服。

6.烫火伤:石榴皮适量,研细末,与芝麻油调均,涂患处。

7.外伤出血:干石榴花、白菜等份,晒干研末,敷伤口,外用敷料压迫即可。

8.湿彦、癖子:鲜石榴嫩叶,水煎,洗,患处。

石榴花 - 药用价值

石榴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原生长于亚洲西部地区,经汉代张骞带入我国。经过历代培植,品种

石榴花

渐多。陕西临潼的石榴,鲜红硕大,皮薄汁多,甘多于酸,为我国石榴之冠。此外,安徽的怀远,云南的蒙自、新疆的叶城,山西的三白皆盛产石榴。石榴的花、果、果皮、根均可供药用。花味酸、有清热止血的功效。果成熟时劈开,金房玉隔,万子同苞,红似玛瑙,白若水晶,酸甜味美。古人有诗赞说:“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食用功效:收敛止泻,杀早,止血,润肺止咳。主治虚寒久泻,肠炎,痢疾,便血,脱肛,血崩,绦虫病,蛔虫病。花:治吐血、衄血。外用适量治中耳炎。叶:治急性肠炎。石榴,酸涩,性温,有润肠止泻,止血,驱虫的功效。据药理研究报道,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根(包括根皮)含异石榴碱、甘露醇、有机酸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多种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石榴花 - 形态特征

石榴花、叶、果、果皮、根皮皆可入药。花开放时采收叶(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根皮全年可采。



石榴花

1.石榴花3~5克水煎,加黄酒少许服,治崩漏带下。

2.石榴花放瓦片上焙干,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吹耳内,治耳内流脓。

3.白石榴花12~18克,水煎,分三次饭前服,治痢疾、脱肛。

4.白石榴花7朵、夏枯草8克,水煎服,治肺痈。

5.石榴花(或石榴皮)研细,加麻油,治烧烫伤。

6.新鲜石榴嫩叶30克,加水一碗,煎至半碗洗眼,治风火赤眼。

7.石榴根皮12克、槟榔90克,水煎去渣,加白糖服,治蛔虫、绦虫。

8.石榴果皮15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一日分两次服,治久泻痢。

9.白石榴皮4克、莲蓬1个,水煎服,治妇女经水过多。

10.新鲜石榴皮捣烂外敷,治疮疖肿毒。(方志政

11石榴花治鼻蛆。用法:平时取花晒干研成末,用时每次取0.3克,吸入鼻中。

12.肺结核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可取白石榴花24克,夏枯草30克,鱼腥草3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数月,对肺结核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13小儿腹泻:石榴花25g,藕节4个,麦芽l0g;加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7-8天。

石榴花虽无牡丹之姿,桃李之艳,柏菊之操,然而在许多爱花诗人的眼中,它的地位并不低,宋代欧阳修吟日:“榴花照影窥鸾鉴,只恐芳容减“。比之美人还美。石榴花还具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记有:“榴花“主治:阴干为末,和铁丹(即铁粉)服,一年变白发如漆。干叶治心热吐血,又研末塞鼻止衄血。亦傅金疮出血”。

查看(1407) 评论(2)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佛甲草-----喉火:咽喉肿痛:喉癣:乳痈红肿:无名肿毒:天蛇头疼不可忍:诸疖毒,火丹,汤烫火烧:蛇咬:黄疸:迁延性肝炎:牙疼:目赤肿痛而生火翳:

2009-05-26 20:12:15



佛甲草

药名:佛甲草

佛甲草 (《本草图经》)

【异名】火烧草、火焰草(《履巉岩本草》),佛指甲(《纲目》),半支连(《医宗汇编》),狗牙半支、铁指甲(《纲目拾遗》),禾雀舌(《岭南采药录》),禾雀蜊(《广州植物志》),万年草、午时花、小叶刀掀草(《福建民间草药》),金枪药(《江西民间草药》),狗牙瓣、小佛指甲(《贵阳民间药草》),尖叶佛甲草(《浙江民间草药》),枉开口(《本草推陈》),鼠牙半枝莲、猪牙齿(《江西草药》),土三七、养鸡草(《广西中草药》)。

汉语拼音:fojiacao

英文名:LinearStonecropHerb,HerbofLinearStonecrop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lineareThunb.[S.obtusoklineareHayata]

归经:心;肺;肝;脾经

var secCount=10;

佛甲草 - 概述



佛甲草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金圣草素(chrysoeriol),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香豌显甙(orobo-side),香碗豆甙-3'-甲醚(orobo-side-3'-methylether),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及δ-谷甾醇(δ-sitosterol)。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血

科属分类:景天科

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毒;热毒痈肿;疔疮;丹毒;缠腰火丹;烫火伤;毒蛇咬伤;黄疸;湿热泻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扁平疣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阴湿处或山坡、山谷岩石缝中。

采收和储藏:鲜用随采;或夏、秋两季,拔出全株,洗净,放开水中烫一下,捞起,晒干或炕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甘;淡;寒

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茎叶。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含漱、点眼。内服:煎汤,9-15g,鲜品20-30g;或捣汁。

出处:《中华本草》

佛甲草 - 植物形态



佛甲草

佛甲草 多年生肉质草本,全体无毛。茎纤细倾卧,长10~15厘米,着地部分节节生根。叶3~4片轮生,近无柄,线形至倒披针形,长2~2.5厘米,先端近短尖,基部有短矩。聚伞花序顶生,花黄色,细小;萼5片,无距或有时具假距,线状披针形,长1.5~7毫米,钝头,通常不相等:花瓣5,矩圆形,长4~6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雄蕊10,心皮5个,成熟时分离,长4~5毫米,花柱短。蓇葖果。花期春末夏初。

生于山野水湿地及岩石上。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东南部。

佛甲草 - 性味

甘,寒。

①《本草图经》:"味甘,寒,微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甘淡,寒,无毒。"

③《浙江民间草药》:"味酸,性凉,微毒。"

佛甲草 - 功用主治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滴眼。

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捣汁。



佛甲草

清热,消肿,解毒。治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伤,蛇咬伤,黄疸,痢疾。

①《本草图经》:"烂研如膏,以贴汤火疮毒。"

②《纲目拾遗》:"治痈疔,便毒,黄疸,喉癣。"

③《岭南采药录》:"治红、白痢疾,水煎服;捣烂敷疮散毒。"

④《广州植物志》:"捣汁服能退热,止渴,止赤、白痢;作含漱药能消咽喉口舌肿;滴眼能消肿和角膜生斑翳。"

⑤《贵阳民间药草》:"清湿热,解火毒。外敷鸡眼。"

⑥《本草推陈》:"对于各种化脓病发热烦闷,脓毒病(疔疮走黄),毒蛇伤,血中毒,大量鲜草捣汁饮,有急救解毒之功。"

佛甲草 - 选方



佛甲草

①治喉火:佛甲草五钱,捣烂,加蛋清冲开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咽喉肿痛:鲜佛甲草二两。捣绞汁,加米醋少许,开水一大杯冲漱喉,日数次。(《闽东本草》)

③治喉癣:佛甲草半支捣汁,加陈京墨磨汁,和匀漱喉,日咽四、五次。(《救生苦海》)

④治乳痈红肿:佛甲草、蒲公英、金银花。加甜酒捣烂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无名肿毒:佛甲草加盐捣烂,罨敷患处。(《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天蛇头疼不可忍:佛甲草同香槽捣烂,少加食盐,包住患处。(《医宗汇编》)

⑦治诸疖毒,火丹,头面肿胀将危者:铁指甲,少入皮消捣罨之。(《李氏草秘》)

⑧治汤烫火烧:佛甲草不以多少,晒干,为细末,每用少许,冷水调敷患处。(《履巉岩本草》)

⑨治蛇咬:佛甲草加项开口捣烂,罨咬伤处。(《浙江民间草药》)



佛甲草

⑩治黄疸:佛甲草(生)一两,炖瘦肉四两,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迁延性肝炎:佛甲草一两,当归三钱,红枣十个。水煎服,每日一剂。(《全展选编·传染病》)

⑿治牙疼:佛甲草煅末,擦之。(王安卿《采药志》)

⒀治目赤肿痛而生火翳:鲜佛甲草捣汁,加人乳点眼。(《贵阳民间药草》)

⒁治漆疮:鲜佛甲草捣烂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查看(1727) 评论(3)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龙葵----疔肿:痈无头:背痈疽恶疮:瘰疬:天庖湿疮:跌打扭筋肿痛:吐血不上:血崩不止:痢疾:急性肾炎,慢性气管炎;癌病;扩散性湿疹,

2009-05-26 20:06:25

龙葵



龙葵

龙葵(Herba Solani Nigri ),别名野茄、天茄子、酸桨草、天沦草,为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地上部分。清热解毒,利尿。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化学成份】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③《纲目》:苦微甘,滑,寒,无毒。

④《贵州草药》:性平,味辛,苦。

龙葵 - 功能效用



刺萼龙葵

【中文名】龙葵(《药性论》)

【类 别】全草类

【异名】苦菜(《唐本草》),苦葵、老鸦眼睛草、天茄子(《本草图经》),天茄苗儿(《救荒本草》),天天茄(《滇南本草》),救儿草、后红子(《滇南本草图说》),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纲目》),天泡果(《植物名实图考》),七粒扣、乌疗草(《福建民间草药》),黑天棵(《江苏植药志》),黑天天、黑星星、野茄子(《东北药植志》),惹子草、野辣子(《中国土农药志》),黑姑娘(《河北药材》),野辣椒树(《江西民间草药》),乌归菜(《闽南民间草药》),野海椒(《四川中药志》),龙眼草(《辽宁经济植物志》),黑茄(《杭州药植志》),地泡子、地葫草、山辣椒(《湖南药物志》),山海椒、耳坠菜(《贵州草药》)。

【来源】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功用主治-龙葵的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①《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②《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

和土杵,敷之。

③《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④《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⑤《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

⑥《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

疔,可攻能散。

叶:洗疮。

⑦《纲目》:苗:消热散血。

⑧《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疔肿:老鸦眼睛草,擂碎,酒服。

(《普济方》) ②治痈无头:捣龙葵敷之。

(《经验方》) ③治一切发背痈疽恶疮:虾蟇全个,同老鸦眼睛藤叶捣敷。

(《袖珍方》) ④治瘰疬:山海椒、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

(《贵州草药》) ⑤治天庖湿疮:龙葵苗叶捣敷之。

(《纲目》) ⑧治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一握,连须葱白七个。

切碎,加洒酿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

(《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吐血不上: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

(《圣济总录》人参散) ⑧治血崩不止:山海椒-两,佛指甲五钱。

煎水服。

(《贵州草药》) ⑨治痢疾:龙葵叶八钱至一两(鲜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钱。

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五钱,木通二钱。

水煎服。

(《河北中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龙葵全草(干)1两,桔梗3钱,甘草1钱,为一日量。

制成糖衣片,每日3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

治疗969例,总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56.14%。

据观察,单纯型比喘息型效果好;止咳,祛痰的疗效比平喘和消炎好,在10天内有75%的病例发生疗效。

据X线和痰细胞观察,肺纹增粗、柱状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减少,提示病变组织有修复的可能。

此外,亦有用龙葵果制成酊剂,日服3次,每次10~20毫升,10日为一疗程。

治疗52例,103个疗程后近期控制47例。

②治疗癌病鲜龙葵全草2两(干品1两),鲜半枝莲4两(干品2两),紫草5钱,每日2次煎服。

治疗恶性葡萄胎4例,均获治愈;配合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子宫绒毛膜癌、卵巢癌肿、肝癌等多例,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

此外,以单味龙葵2~3两煎服,还治愈纤维肉瘤1例,随访1年无复发。

③用于止痒取龙葵全草(除根)鲜品2两(干品1两),加水800毫升,煎15~20分钟。

每日1剂,上、下午两次分服。

按皮肤病的病程长短,服药7~25天不等。

观察50例扩散性湿疹,全部患者皆具有广泛性皮肤损害,瘙痒剧烈,曾使用钙剂及普鲁卡因静注、口服非那根或苯海拉明,均只起暂时安静作用;改服龙葵后,患者皮肤水肿逐渐消退,痒感减轻。

计有显著止痒效果者7例,服药后可维持3~4小时不痒,小便稍增多,晚上睡眠好;有止痒效果者25例,服药后瘙痒可减轻2~3小时,睡眠较好;稍有止痒效果者10例,服后痒稍减轻;无效8例。

实践证明,本品具消肿、止痒和微弱兴奋作用,为一种非镇静性止痒剂,不宜夜晚投药。

对于白天精神不佳、晚间失眠、皮损广泛、具有皮肤水肿且瘙痒的病例,疗效较好。

其止痒作用属非特异性的,与镇痛剂的作用相类似,只能起对症治疗作用,因此,须针对病因,予以综合治疗。

性味与归经

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功能主治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考证

出自1.《药性论》。

2.《唐本草》:龙葵,所在有之,即关、河间谓之苦菜者。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3.《本草图经》:龙葵,旧云所在有之,今近处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谓之苦葵。叶圆,似排风而无毛,花白,实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风子。老鸦眼睛草生江、湖间,叶如茄子叶,故名天茄子。

4.《纲目》: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中有细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

龙葵 - 中药选方



龙葵

1、治疔肿方《普济方》 ;人参散《圣济总录》:治吐血不止。

2、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等药同用。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3、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

用药禁忌

脾胃虚弱者勿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

对白血球的影响剂量过大,引起白血球下降。

药(毒)理学

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过量中毒可引起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与发芽马铃薯中毒相同)。澳洲茄碱作用似龙葵碱,亦能溶血,毒性较大。

龙葵 - 药理作用



龙葵

1.抗炎作用:提取物对动物有抗炎作用。澳洲茄胺有考的松样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对动物的过敏性、烧伤性、组织胺性休克有某些保护作用,还能增加小鼠胰岛素休克的存活率,并能促进抗体的形成。

2.对血糖的影响:澳洲茄碱对大鼠腹腔注射时(50-100mg/kg),可升高血糖(甙元无此作用),但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则血糖不升高。对切除肾上腺后的大鼠,则于注射后3-4小时内死亡,此时有血糖降低及乳酸升高现象,口服葡萄糖可延缓动物死亡。龙葵碱对大鼠腹腔注射(5-30mg/kg)也能升高血糖,明显降低对葡萄糖的耐量(试验);对摘除肾上腺大鼠,则可引起血糖降低而死亡(如事先禁食24小时,则血糖降低较少,亦不致死亡),故其对血糖的影响,与肾上腺有关。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是升高血糖的原理之一。

3.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所含澳洲茄胺0.5mg/kg给予大鼠或家兔可增强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反应性和增进条件反射活动,连续给药5-10天或一次给予5mg/kg则所得结果相反,大剂量并降低痛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澳洲茄碱小量能增强动物(大鼠、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大量则增强抑制过程;

4.降压:龙葵煎剂0.5g/kg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心率变慢,15g/kg灌胃也可使肾型高血压犬血压下降。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龙葵煎剂10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6.S. Xanthocarpum则对支气管哮喘有良好功效,这是由于其叶、茎的醇提取物中的生物碱部分,能使肺、支气管组织中的组织胺耗竭,其中所含硝酸钾的无机盐类的祛痰作用也发挥部分影响。

7.镇静降温:同属植物耳状茄Solanum auriculatum之甙类生物碱有镇静、降温作用。

8.其他作用:据初步试验龙葵果有镇咳、祛痰作用。亦有报告龙葵有阿托品样作用。澳洲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龙葵碱则为抑制作用,两者对平滑肌皆为兴奋。它还能降低血浓凝固性。抑菌试验龙葵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猪霍乱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查看(1268) 评论(2)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2071/111234567891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7592.html

更多阅读

十大常用后期剪辑合成软件大解析 后期剪辑师

十大常用后期剪辑合成软件大解析——简介本文详细分析了十大常用后期剪辑软件:1.AE 2. adobepremiere 3. edius EDIUS——新数字时代编辑利器 4.sony vegas 5. Avid 6. Final Cut Pro 7.nuke 8. Fusion 9. 5d cyborg 10.Combustion。

转载 股市大亨常用的炒股方法_周游的新家 股市大亨中文版

原文地址:股市大亨常用的炒股方法作者:  冠军交易员,起初交易的十年,经常亏损,长期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1979年之后成为一个顶尖的交易员。他一共参加过10次的全美投资大赛中的四个月期交易竞赛项目,获得9次冠军,平均投资回报率为210%,他赚

AltiumDesigner6.9快捷键 altium designer v6.9

有空就看一下,掌握一些常用的快捷键操作起来事半功倍,以下是一些常用的6.9快捷键1. PCB设计快捷键(单次按键)单次按键是指按下该键并放开。1-01*在PCB电气层之间切换(

声明:《常用中草药图谱 常用中草药图谱9》为网友偷渡我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