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16中国人口迁移数据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现代更是如此。纵观近现代的发展,每个时期都与人口的迁移密不可分。

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个自然类型地区之间的具有人口学意义的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魏津生)。但在广义的人口迁移中还包括人口流动,即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所有人口和城镇功能性的短期驻留或过境人口与就业型、定居性的常住人口。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由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所以我写下此文,仅就我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人口研究的几个阶段

建国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化并向城市迁移。与此同时,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的关注与研究。

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与此同时,有关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即“民工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1988年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了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

到目前为止,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基本上弄清楚了建国以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过程、基本特征以及主要的机制等。对迁移所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开始较深入的探讨,在引入并改进国外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有初步的尝试,对迁移和流动的管理和战略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人口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论文。以下,我将从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分别阐述我就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人口迁移与迁出地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我国很快就接受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制订了纲领和具体的实施办法。自此,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内,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教育、资源和环境。

首先,从经济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城市和乡村有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很多人为了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西北内陆迁移到东南沿海,而有这样的理想,有这样的能力迁移的人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或者是有熟练技术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这些人的迁出使得迁出地的抚养、教育费用受到很大损失。同时,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过度输出使得这些地区缺少了发展的动力而更加落后。若是从农村迁入城市,会使迁出地的农业的发展滞后,更严重的后果是当地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若是从西北内陆迁入东南沿海,则使原本人口稀疏的地区人口密度更小了,迁出地的生产力也随着人口的迁出而更加低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缓慢。另一方面,对某些原本人口压力较大的人口迁出地区来说,一部分人口的迁出不仅能减轻人口压力,还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和外界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迁出地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人口迁出对迁出地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比较显著,但是因为各个地区本身人口状况的差异,对各地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各地应因地制宜的制订出解决方案。

然后,从教育方面看。地域差别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差异。城市和汉族聚居地的教育水平较高,教育设施建设相对完备。这就使得一部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条件达到的人从教育落后的地方迁移到教育相对发达的地方。对人口迁出地来说,这部分人的迁出使迁出地人均文化水平降低,劳动力的素质降低,生产能力也随之下降,经济发展不起来,教育设施没有办法完善,由此,教育水平继续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口外迁,教育水平下降的恶性循环。要想避免这种循环的出现或者继续恶化,政府必须制订相应的政策及法规,改善迁出地的教育状况,开发并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吸引高文化、高素质的人向这些地方迁移,以促进迁出地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资源和环境方面看。要想走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原、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健全资源安全供应和综合利用水平。人口的迁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从80年代起,各地农民开始掀起进城和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民工潮,剧不完全统计大约有800完民工涌进城镇,其中数百万已经定居下来。”这样,迁出地的大片土地资源就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去开发耕种,从而导致迁出地与农业有关的各种资源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另外,有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环境状况却很差劲,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的某些地方。因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开发利用当地的矿产,也没有办法改善当地的环境,很多人选择了迁移,于是当地的矿产资源更是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了。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的。地球是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早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工作。先阶段,开发后人口迁移是对环境危害最大的。所谓的发展后迁移是指原本迁出地有着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开发利用之后,当地的资源枯竭,环境也遭到相当的破坏,不再适合人类继续生存,人们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迁移。这样,要向挽救迁出地的环境几乎成了不可能事件。

要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政府要加强法律的制订及其约束力,将一部分人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彻底清除。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任何形式的破坏环境的发展都是不能存在的。

上面我已经将我对于人口迁移与迁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阐述了一下,总结一下可见,人口的迁移对迁出地的经济、教育、资源与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实,不只是对迁出地,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下面,我将阐述自己对此的一些观点。

三、人口迁移与迁入地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迁入地还是迁出地,人口的迁移对其可持续发展都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依然从经济、教育、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从经济方面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发的人口迁移基本上仍然沿袭‘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等传统迁移路线,累计迁移人数约在1000万以上。”现在,这种自发性移民还表现为进城和务工经商的民工潮,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迁入地定居下来。迁移人口的平均人口素质一般高于总人口的平均素质,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或者有一技之长。对于迁入地,这些外来的人口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能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兴建了葛洲坝、龙羊峡、乌江渡、隔河岩等70多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同时,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等大型项目也相继开工。于是,有了大量的水库移民。对迁入地来说,人口的迁入导致人口总量的增加,适龄劳动力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太多的人口迁入会造成劳动力剩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然后,从教育方面看。随着世界的发展,我国的高学历人群数量在不断的膨胀,他们也成为迁移人口大军中的一份子了。这部分移民是教育的结果,也加重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当然,由于其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性,他们对教育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另外一部分迁移人口虽然普遍都是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壮年,但是当他们在迁入地发展的时候必将对其人口总量造成影响,不仅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迁入,还因为他们的人口再生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生代的教育问题是举足轻重的。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迁入地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设施和教育体制,解决本地居民和迁入人口的教育问题。虽然现在在很多城市都新建了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来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照顾外来人口的作用,但我认为这样的体制并不合理。第一,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城市中的其他学校比起来差远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真正的城市中的孩子所接受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第二,学校的名字和性质使得它们很容易手歧视,在这样的学校接受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教育不利。迁移人口对迁入地现代化的建设是很巨大的,要想真正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就要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大环境中。

最后,从资源和环境方面看。如果从资源和环境的方面分类,人口迁移可以分为资源富集取向和环境优化取向。所谓资源富集取向是制人口有组织或者自主地向资源丰富且没有充分开发利用的地方迁移。这种迁移的积极面是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充实了迁入地的人力资源市场,会使迁入地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为迁入地的可持续发展开一个很好的头。所谓的环境优化取向是指人口为了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而进行的迁移。这种人口迁移的模式会增加迁入地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资源消耗速度的增加,生活废弃物的数量日益变大会破坏迁入地生态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可以促使更加合理的资源和环境配置模式的产生,以解决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从而构成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循环模式。

四、问题解决方案

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人口迁移影响并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口的有规律的迁移。

对目前的中国而言,经济体制还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和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在这种改革体制下,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是必然的。要想在不打破人口自然迁移的情况下更好的发展经济,政府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方面控制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另一方面鼓励人口开发建设家乡,鼓励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到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经济、教育活动,减小城乡差距。中国的教育存在着民族和地区的

差异,这种教育的多样性和难融合性本来是很好的,可是现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枷锁。要想充分发挥民族和地区教育的多样性的优点,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根据地域和民族的特点,改革后的教育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为促进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前期基础工作。资源和环境与人才一样,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环境的保护、监控与治理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为此,高文化、高技术的人才向资源富集地迁移是必要的,资源开发利用要有科学的计划,一步一步的进行。要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一环扣一环,相拌推进的良性循环。

所有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政府做相应的宏观规划与调控。

五、评价与总结

中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16中国人口迁移数据

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是个宽泛,复杂的问题。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人一时间可以解决的,需要领导者的优秀的规划方案,也需要群众积极的配合实施。人口迁移是全国性的大活动,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走下去的路。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我们能做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那将是世界的榜样,具有深远的国际和历史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7828.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一、能源家族1、能源: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2、分类: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3、按能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文 保护环境的小论文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直接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能源供应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了有关院士及专家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声明:《中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16中国人口迁移数据》为网友指尖的气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