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五阴 阴阳师第八章探索

“五阴”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在佛法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佛陀在这方面也花费不少时间解析“五阴”,称为“五阴”、“五蕴”或是“五盛阴”都一样。

(第一节)“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什么叫做“正观”?“当观色无常”。“色”代表所有现象界你看得到的有形物质。“当观色无常”是要去体悟到无常的法印,“无常法印”非常重要,刹那生灭变异。“如是观者,则为正观”这才是真正的“正观”,说去参话头、参念头、参什么公案,所谓的“参”,事实上只是把你的心锁住在一个问题上,但是纵然你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它能够让你体证到“无常法印”吗?它能够让你看到大自然的法则吗?如果没有,你只是去悟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这样而已,你去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已,你认为说你找到了、开悟了,这些对你的断“我慢”,有具体的帮助吗?如果你所谓的“开悟”,对十个结的断除、对“我慢”的断除没有帮助,都不是真正的“开悟”,那些只是一些禅相,然后你以为“我见到光!我看到什么了”都只是一些禅相、一些幻相,因此不要把放错重点了。

佛陀就讲说所谓的“观”,就是你的身心静下来,有深度去体悟、有深度去求证,叫做“观”。真正深度去体悟、去看的,就是去看到“无常法印”。如果真正能够“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因为你看到实相,看到我们过去因为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则,因此常常在背道而驰。大自然的法则就是“无常”跟“无我”,这是实相、这是真理,“无常”与“无我”就是实相、真理,然而佛陀也不是说他讲出“无常”与“无我”的法印,然后你们就盲目的相信就好,不是这样,佛陀是讲出自己体悟到的宇宙的实相真理,也希望你们要去求真求证。

在你还没有求真求证以前,对法印的体悟是我佛陀自己的啊!我佛陀心安、没有苦,这是我佛陀的啊!你还在苦海中,因为不了解,所以还是在苦啊!所以,你的苦要止息,一定要透过你自己去实修实证。众生、一般人就是对“无常”法则、法印不了解,于是常常去抓个“常”;不了解“无我”,于是一直去抓这个“我”,但是你所抓的,跟实相都是在背道而驰,跟大自然法则的运转法则是在背道而驰。那个苦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实相,然后一直在构筑你的梦幻泡影、梦幻世界,就形成一个人的苦海。

所谓的“苦海”就是因为不了解实相,然后去抓取,偏偏你所抓取的,跟实相是背道而驰,因此你的愿望不会实现的,于是你就一直在抓啊!趋乐啊!避苦啊!趋乐啊!……一直去抓取你所要的,然后实相一出来,你又不要,又一直逃避,就不断在趋乐避苦,抓!抓!追!追!追!跑!跑!跑!跑!就这样,就是众生的“苦海”,因为不理解实相。当有一天,你了悟实相之后,你会全然的接受,因为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够改变,就算你成佛,也不可能去改变“无常法印”。

如果你认为说成佛之后,法力无边,我可以改变“无常法印”,那么“法印”就不存在,那么你那个“佛”就很特别、厉害,你就可以否定“无我”,你就可以成立一个“大我”,因为你很厉害,可以改变无常、无我的法则。但是那都是狂傲啊!那是不了解啊!不管你再怎么厉害,你的武器再怎么厉害,光是“黑洞”这一关,你就通不过啦!宇宙天文也是一样,在天文里面,只要是有形质的东西,就没办法逃得了黑洞的吸引力,唯有你认清自然法则之后,然后远离颠倒梦想,这时候你不会去抓这个“常”跟“我”,你就会厌离,厌离过去那个颠倒梦想,看到过去因为不了解,所抓取的都是抓一些一些苦在束缚自己。背著一大堆石头,以为你是背著一大堆这些你所要的东西,结果在那里苦啊!

“则生厌离”的“厌离”,就是当你有看到实相,有看到过去的颠倒梦想,于是你很欢喜的要放下,厌离过去颠倒梦想的作为。所以,当一个人能够正观,“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你就不会去贪爱那些,因为会看到你贪的越多,你的包袱也就越多,你的苦、你的牵挂,也就越多啊!因此喜贪就会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这样的人就能够逐步的迈向解脱。

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不管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无常”,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心理,当地、水、火、风组合出我们的身体之后,然后又有“空”的配合,因缘条件具足,我们的生命体才会产生有机生命体。当有机生命体存在时,才会有心理的作用,因此受、想、行、识就是因为因缘具足之后,有正常的有机生命体存在,才会有心理的这些作用。所以,心理方面一样都是随著我们身体地、水、火、风的变化,包括我们“六根”跟“六尘”接触的不同刹那刹那变化,你的心理也跟著变化。你每天的情绪,都是来自于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出来的;你每天的心情,都是来自于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出来的。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一个人了悟实相、见到法,了悟实相真理之后,因为他放下种种的欲贪、抓取,于是种种包袱那些也没有了,束缚也没有了,所以他就能够解脱自在。像这样能够解脱自在,“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他就可以知道自己体证到几果,有没有证到阿罗汉,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所谓“则能自证”,当他证到阿罗汉果之后,他会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一个真正到达彼岸的解脱者,很有自信的一个宣言,他会体证到“我生已尽”,体证到“无生”了。我们一般会说,我们要生生世世要怎么样……,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了悟宇宙实相真理,还没有了悟“无我”,生命深层核心还不敢放,纵然你修行到“万法归一”,但是你还不知道“一归何处”,生命核心还抓著,那个“一”还抓著不敢放。

等到有一天,你真正体证到这些法印,又体证到“空”,你是那个“一”,就知道归何处,就会进入“无所在、无所不在”,这时候就会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不会再有那些生生死死、头出头没。有的人他不了解,因为一般众生无法从文字上面,真正体会到它的深义,因为这一定要经过实修实证。当你证到初果、二果,都还体会不到这里面的深义,只能够从文字上面去解读,但是很多还没有证初果以前的人,往往会从文字上面的负面去解读。

于是有的人就认为证阿罗汉的人是“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就不会要再来投胎转世,以后对这个世间就没有贡献,然后是消极、自了汉,当他成佛、解脱成阿罗汉之后,他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我们不要学小乘的,只是为自己、只是自了汉……。这种观点是真的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解脱者,连证初果都还没有契入到。如果你有真正有证到初果,就不会怕证阿罗汉果;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证到初果,然后再批评阿罗汉这些,你的眼睛都还是瞎的,但是还去批评眼睛正常的人所看到的光,你头脑里面想像很多的这些光,然后认为说“我这个光才是,我这里面有七彩颜色,我这个光可大可小,这个光是多么美丽、多么漂亮,你跟我讲什么光?!我觉得你这个没有什么奇特,你那个是假的……”就会这样。

所以,真正要实修实证、以及闻思具足,再来从初果、二果这样逐步上来,才会体证到何谓“我生已尽”,在你还没有体证到四果阿罗汉以前,我们生命的核心就是不敢放。初果到三果可以体证到“无常”,对“无我”法印也可以理解到,但是还没有真正做到,了解是一回事,“理可顿悟,事必渐修”,真正要做到,一定要经过很多境界的考验。当有一天,你真正体证“无常”、“无我”,最后是要体证“无我”,因为“我”要回到“无我”,一定要经历大死一番。如果没有大死一番,你就是用“我”,再去理解“无我”,用“我”在宣说“无我”。

所以,有的修行会越高越厉害的,都是在展现“我”的厉害,跟解脱道都是有所背道,真正要从“我”,然后回归到“无我”,必须要大死一番。当你真正大死一番之后,就能够体证到《心经》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现在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析“无常法印”,因为这里在座的大家也都可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们从这方面来跟大家讲解一下。

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的观念,物质代表色界,原子核里面,含有质子、中子、电子……,国内一位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博士,就是高能物理学家的专家,他以前得诺贝尔奖也是因为这方面他有所体证到,找出介子这方面的粒子。在原子的世界,电子里面是质子跟中子,就是原子核,然后这是电子,电子是以光速在跑,光速一秒钟跑三十万公里,我们地球一圈是四万公里,光速是一秒钟跑地球七圈半,电子就是以这样的速度在跑,从太阳射出来的阳光是有光子,光子就是光速,光子就是用光速在跑的,从太阳射出来的光子,到达、射到地球要多久?应该是八分钟,八分钟就是太阳跟地球的距离,用光速来跑要八分钟,也就是说现在照到你皮肤的这个光,它是八分钟前从太阳那边出发,然后以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跑过来的。

电子就是以这么快的速度在跑,但是因为它跑得太快太快了,你没有很精密的仪器,就没办法测出它的速度,一般就是变成大动不动。就像我们看这张桌子,好像没有在动,这个墙壁好像没有在动,但是如果你把它解析、找到那个原子,用精密仪器去看,你就可以知道电子它就是以这样在跑。我们再把里面的质子跟中子打破,本来是打破这个电子所产生出来的,最初是原子弹,把电子这些让它产生那种变化、产生易位,然后它会释放出大量的能源,于是成为原子弹。现在又进入到里面的是核子,外面是电子,原子是包括电子跟核子,里面的核子的组成就是质子跟中子。现在又把原子核打破,就形成什么弹?核子弹,比以前的原子弹威力又更大,它是每打破一层,都释放出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原子弹、核子弹,它的杀伤力很强,不是说像子弹这样直接贯穿你的身体,它是透过什么来杀伤?因为只要它一爆炸之后,整个周遭环境的温度、放射线都非常高,透过这些改变整个气温环境,让人类死亡,因为它会释放出非常高大的能量。

所以,当原子弹、核子弹打破一层之后,让它释放出能量,核子弹就是又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丁肇中他们又继续再研究,继续再把里面的质子跟中子,又继续再打碎,本来是核子打碎而已,现在中子又可以打碎、产生中子弹,于是中子弹又出来了。每打破一层,它又释放出,你越打越微细这些,也就是物质解析得更越微细,它会分裂出更大的能量。所以,它一直的这样打破、打破,然后会释放、转变出能量,当中子打碎之后,发现里面找到夸克。夸克有几种?最初是发现三种,现在证明到有六种夸克的存在,质子跟中子都是由夸克所组成,但是因为这六种里面还是有不同,有分做好几种,然后不同的组成,就是组合成质子跟中子。质子跟中子,又分解到夸克更微细的,等于进入到极微了。

越解析一层下来,就是不断的释放能量,现在物理学家还不死心,要把夸克又设法要再击碎,看能不能找出更小的,到后来发现整个物质的存在就是能量,我们现在反推过来,要形成物质,它就是需要巨大的能量,要形成最初极微小的微粒,极微小的微粒再形成夸克,再来质子、中子这些又出来,然后原子;有原子之后,再不同排列组合,形成分子出来;分子再透过排列组合,又组合成万事万物,就是《心经》里面所描述的,含意很深!所谓的“物质”,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当物质一直打破、打破到最后,就是“空”,因此物理学家发现“质、能”可以互换,而且“质、能”在宇宙中,是不生不灭,所谓“质、能不灭”。

因为不管物质再怎么转变,就会释放出能量,散播在虚空之中,当“黑洞”或是星球爆炸,“黑洞”要吞噬有形的太阳系、有形的物质之后,当物质进入“黑洞”,然后一直消失、一直消失,它里面就是一直在进行物质的瓦解,瓦解就会释放出能量,所以这就是“物质”。黑洞的另一边呢?因为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它散播在虚空之中,只要因缘又具足、有能量,然后它又会浓缩凝聚形成物质。所以,物质是由能量配合这个“空”,因为它一定要有“空”,能量本来就散播在虚空之中,然后加上物质形成时,它过程有“空”的存在,所以会慢慢的逐步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包括找到电子,也发现都是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流动、一直在跑;包括找到质子、中子、夸克,都可以发现到它都是以“动”的方式存在。

但是,它是以一种波粒存在,所谓的“波”,随时都是在动的、都是在跑的,所以它有时候以一种波存在,有时候以粒子存在,但是它都是在跑的,包括只要你能够找得到的有形这些,都以非常高速的在跑、在动,这个跑、在动,就是佛教所讲的诸行的“行”,一切都在行、、一切都在动、一切都在变,只要它在动、在变,诸行就一定是无常、无常,从这里演变到后面这里,就像物质的成、住、坏、空。但是,当它释放出那个能量,在虚空之中因缘成熟之后,它又会形成物质,然后又会开始生、住,又会异、灭,一样都是无常变化。我们现在都是在诠释“诸行无常”与“无常法印”,因为大家能够了解这方面,以后对我们色身的“无常”,就很容易可以体会到。

我们的心理--受、想、行、识这些,更是因为我们的色身与外境的接触,每一个刹那的接触,每一个刹那所产生的心理,因为你身体本身在变化、生灭变化,你跟外界的境界,外面的山河大地、外面的声音,一样都是在波动,都是在流变。所以,你这个主体、你这个色身,它本身也一样都在变化、变化、变化,这就是“无常法印”,外面的声音、外面的阳光,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样都是,因为这些山河大地也是都是由这些组成。分子、原子这些组成,一样都是在变、在动,因此主体跟客体都是无常生灭变化,所产生的“识”,色、受、想、行、识的“识”,怎么会恒常不变呢?以后大家慢慢去理解这方面,才会体会到何谓“无常法印”,何谓“无我”。

以现代的科学角度来诠释“无常”、诠释“行”,一切都在动,所谓的“动”,是谁在决定它动?是谁在让它动?不是任何一个人在决定说“啊!我要让你动,我在把你推、让你动”所谓的“动”都是自然法则、自然生灭,自然的缘生、缘灭,它本身就是能量,它本身在虚空里面就是在动,能量就是散布在虚空里面,一样在流动,形成微粒、极微,形成夸克这些,现在物理学家都可以证明到夸克这么微小的粒子,它一样都是以波粒的存在,而且都还可以找的到它的颜色,所以我才赞叹佛陀提出“无常法则”,真的是太厉害了!现在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都没办法推翻“无常法则”,一切都在变、都在动,只要是诸行,一切在变、在动,它就是“无常法则”,它一定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一定是这样的。

它的曲线一定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小到一个粒子,也是一种波动存在,组合成的任何东西,我们人有出生、有成长、有壮年、有衰老、有死亡,生、住、异、灭,所有任何东西,包括整个太阳系一样,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在告诉我们“诸行无常”,去体会“无常法印”,能够真正深刻体会“无常法印”,再来才会体证到“无我”。实相的存在是“无我”,但是当它缘起之后,产生万事万物的这些众生时,你不理解实相,就会抓住这个“我”,当你抓住这个“我”时,因为你跟实相是在对抗,因此你是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你那个“我”不敢放,然后再当它缘尽时,它又会产生下一世的种子出来。

讲比较粗浅一点的比喻,前辈父母亲都怕香火断掉,要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所谓“我的”、“我的”要延续,在有形方面,有小孩是身外的播种,小孩子是你的种,本身在你缘尽时,因为你不敢全然放开,那个生命的核心,因为“万法归一”的“一”,不知道要归何处,你不敢放,所以那个“一”会形成一个种子,它不是一般所讲的灵魂,只是像芒果或是稻子结果、成熟之后,然后形成果实,果实里面有种子,但是这个种子还是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这个种子不是单纯的识,所谓色、受、想、行、识的那个“识”,不是单纯喔!有的人认为这是单纯的灵魂去投胎,不是那个单纯的识,它一样都是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当你把稻谷或是水果的种子剥开,里面一样含有地界、含有水分,里面含有能源,尤其种子里面的能量都很高,就是火界都存藏在里面。种子里面有没有空间?一样都有空间,所以这个种子都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然后它遇缘又会再现起。这个种子就是“中阴身”,那个生命不敢放,你就还会有生有死,还会抓住。

中子、质子、夸克,它都是波粒的一种存在,我们了解的波粒是用人类能够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但事实上它还有更深的含意、更深的层面。所以,么一般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能够了解这些,但是未必他们就是解脱者。你可以把物质解析得很精细,但是你在这里面却找不到精神,有些他就著重在物质的解析,身体就是有形的这些地、水、火、风组合而成,于是把身体当作一部机器,只看到你所理解到的那个波粒、有形的物质,这样而已,你看不到地、水、火、风跟空,就是无比玄妙的变化。

“空”是甚深极甚深。当体证到“无常法印”,还要再体会到“缘起甚深”,它不是一些死的元素组合而已,人体不是一具机器而已,所谓“缘起甚深”,然后大家怕“空”,我们众生就是用一般所能理解的波粒,去了解那个波粒,但事实上它含有更深的,同样的,这只是波粒而已。再来,要去体会“空”,我们众生一般了解的“空”,空洞啊!顽空啊!断灭空啊!空性啊!“空”是非常玄奥的,所以佛陀就归纳为涅槃、无为、空,那是甚深极甚深。

我们要先看到有形的“无常法印”,先去看到“无常”,然后再进一步去看到文字与文字之间,还有很微妙的空白,还有很深的那些含意,众生不容易体会、不容易了解到的,我们要去体会缘起甚深、活生生的法,不是看到死板板的法而已,所以,不要怕“无我”,以一般众生所理解的角度,就是惧怕“无我”,只要有“我”,就会有苦。当你真正做到“无我”,你的苦就消失了,这是出离苦海、涅槃彼岸。当大家了解这些观念之后,“五阴”就很容易体会了。整个“五阴”都是要诠释色界的“无”常,后面再更深一步去诠释色、受、想、行、识,那个“识”的无常。

(第二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这一句经文很简短,但是佛陀就斩钉截铁讲出来,我所体证到的就是这样,我告诉你们这些实相,希望你们能够去实际体证到,“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所谓“色无常”,受、想、行、识,当然更是无常。真理是超越时空,真理是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限制,不是说过去佛陀以前那时候才能够见到法,我们现在就不能够见到法,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不是说这个地球是苦海,地球是无常,我们跑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去找到一个“常”、“常”的世界,那都是梦幻泡影啊!都是一厢情愿的一些想法。

我们身体就是由地、水、火、风这些组合而成,因此要从六界方面开始讲起,让大家知道地界--大地、流水,还有太阳、空气,都是不断地在生灭变化。以上还算比较粗的,现在所要讲的是更深入、更微细,由无常生灭变化组合出来的,从这些分子方面,才组合出地、水、火、风,空,然后地、水、火、风、空再巧妙组合出来,就是我们的色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可以把生命里面的再解析,随便一个物质还是一样,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在跑啊!我们身体还是由各种分子、各种原子组合而成。所以,我们的身体,不管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它本身就是一直不断刹那生灭变化。

所以,你本身身体就是一个流体、就是个变化,因为是由无常生灭变化的元素所组合而成,你的身体怎么会例外呢?所以,这就是我们眼根,然后外面的山河大地、六尘这些,一样啊!你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都是由原子、分子这些所组合而成。这一张桌子,它本来也不是在这里,它也是缘起而生,但是它不会永远在这里,它也不会说永远不毁坏,它一定是有它的寿命期,汽车也是一样。外面的色尘、山河大地、树木,一样都是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所以,一个变动的“六根”跟变动的境界接触,才会产生“识”,这个识它都是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刹那,你的接触所产生的,怎么会恒常呢?!

本身就是无常生灭变化,这里也是无常生灭变化,所组合、所形成出来的“识”,也当然是无常生灭变化,而且这是每分每秒都是随著你跟境界接触它就产生,跟境界接触它就产生。再举例来讲,H2跟O,氢本身的电子有没有在跑?一样在跑动、在流动、在变化,所以氢它本身这个气一样都是不断在变化、在流动。氧也是一样,它的原子里面,电子、核子那些,一样都是在跑、在动。这两个在动的,当它们加起来之后,形成水,而水有没有在动?同样在动的东西,加上在动的东西,组合出来的,它一定是变动的。地、水、火、风加上空,然后会产生“识”,产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身、心一样会随著这些,都是不断的在变化,不会说“无常”的原因组合起来,会成为一个常恒。

(第四节)“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地、水、火、风这些,都是无常生灭变化,当组合起来的这些有机生命体,怎么会恒常不变呢?它还是一样无常生灭变化,因为这些是由大自然的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怎么会例外呢?由无常的因、无常缘,由这些无常的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的这些成品,一辆汽车是不是要有很多零件、很多材料组合而成?这些汽车的材料元素,是不是本身是无常?那些材料一样会损耗、会折旧,由会损耗的这些材料所组合而成的汽车,就算你都不开,它会不会折旧?还是一样会折旧;就算你都不开、把它放著,它一样会折旧,会生、住、异、灭的变化,因为组成这一辆汽车的元素,它本身就是来自无常的元素,这些元素都是无常,这些元素再把它细分下来,电子、原子、夸克这些,都是刹那在流动变化的。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因缘所生的,因为你这个色,是由地、水、火、风这些组合而成,怎么会有“常”呢?所以受、想、行、识,当然也是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因为你组合成的元素,氢本身就是在变动,氧本身也是在流动变动,组合出来的水,当然也是。“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所以当你了解宇宙的自然法则,慢慢地去体证到无常之后,对原来颠倒梦想所抓的“常”,就会大大的扭转过来。

所谓的扭转过来,就是会厌离过去期盼常恒不变的那一种颠倒梦想,就会渐渐的远离,于是会有厌、离欲。“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那个“厌”就是来自于你了悟这些实相,于是放下过去的颠倒梦想抓取。“厌者不乐”的“不乐”,不是闷闷不乐、苦的不乐,而是你不会再乐于像以前去捕风捉影、去抓梦幻泡影,“不乐”表示你不会再喜欢过去那一种颠倒梦想的抓取。“不乐则解脱”因为你不再颠倒梦想,于是就能够解脱。“解脱知见”你就能够逐步上来,而证到阿罗汉果,“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

【幻灯片】

由于现在已经要逐步深入去体证“无常法印”,今天就来介绍一系列有关于这方面的幻灯片。包括一个星球的诞生与死亡,大到整个星球、整个银河系,都是无常生灭变化,小到刚才我们所讲的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光子、电子、还有夸克,都是一直的在行、在变化,生灭变化在流动、在变化。所以,从最小的到最大的这些,曾经有“宇宙的极大与极小”一本书,大约在民国六十九年,我从台湾要到金门,在船上就在看这一本书,当时的印象很深,因为当时我对宇宙的极大极小这方面都很有兴趣,那是以物理学与天文方面,在配合解析的,现在慢慢地去体会到,不管极大、极小,它都是一直透露著「无常法印”。

一个太阳是从原来的分子,这样慢慢的凝聚星云组合而成,然后它形成之后,一样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无常,形成有形的物质,一样是“无常法印”,不会脱离的,在这之前也是一样,从最微细的那些粒子组合而成,最初一样都是由那些能源组合过来,最初是由“空”然后组合成,演变出“空中生妙有”,变成“色”出来。但是色、有形的这些物质,它又会演变成为“空”,因此整个宇宙的现象界,这些物质能源,就是不断在互换,不断在生灭变化,这就是一个星球的爆炸,它一样有生命的生、住、异、灭。

我们的人体也是一样,不管最小、最大都是一样,它就是一个星球的爆炸,当它爆炸时,又释放出能量,一样把它本身转换成能量,又散播在这整个虚空之中。所以,从一个片段来看,我们说这个星球它有生有死,从一个现象界来看,我们说一个星球它有生有死,它生、住、异、灭,因为爆炸掉嘛!但是你从一个绝对、一个整体来看,它有没有消失掉?它没有消失掉,只是转换成不同的形式,散播在整个虚空,要去体会到不生不灭,一样一直的在变化。所以,一边有黑洞,另一边就有白洞;一边有物质的死亡、物质的消失,另一边它会喷出能源,能源又会提供散播在虚空中,只要它因缘形成,这个能源又会冷却、又会凝缩,凝结成粒子。

所以,所有的物质、所有的粒子,它就是由这些能源冷却、凝缩而形成,由巨大的能量,然后慢慢凝缩形成一个很庞大的星云,随便的一片星云,就可以孕育出一个太阳系,随便一个星云,就是一个太阳系,就是一个星星要诞生,这里面一个白点,就是一个太阳系要诞生,一片星云的形成,一样就是由能源转换过来。由能源然后转换出微粒、极微,然后再来夸克,再来就是质子、中子、电子,这样一直演变出来,我们整个太阳系一样,星云就是有整片的这些粒子,极微的那些粒子,慢慢的凝聚、慢慢的凝聚,当然之前,就是因为有足够的能量,这附近一定有足够的能量,它才会慢慢的形成粒子,粒子又慢慢的组合、慢慢的组合,就形成一片可以看得到的云层、星云。

现在地球上,我们一样可以用肉眼看到猎户座的“猎户星云”,星云都是不断在制造星球,制造太阳系出来,我们太阳系就是这样,有一片广大的星云,因为它一切都在动、都在变,只要你有动,那么它的位置不同,它的能量、位能就会不一样,只要有能量,位差不一样,就会产生什么现象?它就会流动,然后会旋转、旋转,慢慢经过几亿年的变化,然后中间形成一个很庞大的凝聚力,一直越旋转、越旋转,它里面的凝聚力就越来越大,大到后来因为里面的温度越来越高,高到温度一亿度的时候,会产生核溶核反应,这时候就会开始燃烧、放出热能光,因为中间部份的温度够高,旁边这些因为它的压力温度不够高,所以没有产生核溶核反应,但它一样慢慢凝聚之后,会冷却下来,就形成了行星,就是我们的地球。

由无常的那些元素因子所组合而成的,整个的地球,包括从以前到现在,整个地球的地壳也都在变动,海水也在动、云层也都在动,包括地球也是一样,这整个太阳系在动,整个银河系都明显在旋转、在动。我们太阳系只是边边的一个小点,只是边边的一粒沙,太阳系也在动,太阳系所在的大家庭、银河系一样,都在动、在旋转,不但本身在旋转,整个银河系都在旋转,它在宇宙的空间、空中,一样都有在移动。因为它中间的温度非常高、非常高,所以它不断的燃烧,当然它里面的凝聚力、压力、吸力非常大,所以旁边这些才能够还是一样,就像太阳有太阳的引力,我们九大行星才能够这样运转。所以,地球的诞生也是这样,从“空”慢慢形成广大的星云,慢慢的旋转、旋转,一切都在转、都在动,然后慢慢的形成,太阳系就出来了。

当它条件够的时候,太阳就发光了,然后旁边这些就形成行星。地球的诞生也是一样,都是这样无常生灭变化,地球最初也是高温高热,慢慢的冷却,因为它高温高热,它里面有溶浆,这些都是由这种微细的粒子,慢慢的演变过来。但是当那些原子、分子不同排列组合时,它会产生不同的元素。所以,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属性,有的比例就比较重,有的成为金属,有的成为水分,有的成为空气,就是这样一直产生出来。因为高温高热时,很多的蒸气、水分蒸气就会上升,气体会上升,当这些气体上升时,因缘条件够的时候,它就会降雨下来,然后又会形成湖泊、陆地,所以本身都是一直在变,不断在变、在动,然后这样就形成。因为有海水、有水、有陆地,有地、有水、有阳光、有空气,地、水、火、风,然后加上有空间,于是生命就慢慢的孕育出来了,有机生命体就慢慢的形成出来,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演变过程。

我们地球现在所在的地球内部,它一样温度非常高,所以火山爆发喷发出来的,都是岩浆,温度都非常高,而且都是流体。以上所讲的都是整个星系地球的生灭变化,现在再具体介绍地、水、火、风这些,我们眼前所看的无常现象,我们地球的地壳有没有在变动?因为那些组合的元素,它本身就在动,都是波粒在动,它组合出来的大地,怎么会不动呢?所以,九二一大地震,都是地壳在变、板块在挤压,板块在活动。假如说有一天,整个地球的板块、地球都不动,表示这个地球它是死的,它没有火山在活动,没有在变动,那是死的,它就没办法孕育生命出来。

所谓无常生灭变化,地震代表地球它有生命的存在,它可以孕育这些生命,因此我们要慢慢去了解,“无常”它是中性的,它有负面的破坏,但是也有正面的建设。当大家慢慢去了解无常法印,然后我们再更进一步去体悟“无常”是中性的,不要听到“无常”,就变成负面的消极悲观,没有去体会到“无”代表有正面的意义存在。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法印之后,再来不去对抗它、不去抓取,就顺著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当下展现出缘起是什么,你就珍惜每一个缘起、珍惜每一个当下。

大地都在变动,这本来是一条公路,一场地震之后,整个路面都破坏掉了。这是柏油,全部都破坏掉,这里是佳洛水,台湾的东部海岸地层是属于上升,海平面是渐渐下降,也就是海平面下降。事实上,就是我们台湾的陆地逐渐在升高、升高,这里就是一个活生生很典型的例子,这都是海水侵蚀的,也就是说在几万年前,海水是浸泡到这边,然后因为经过板块的挤压,台湾慢慢升起来、升起来,这里的高度距离海平面,大概有五十公尺以上,以前的海平面是到这里,现在海平面一直退退退退,事实上就是我们台湾的陆地经过板块挤压,一直在上升、上升、上升,这也都是告诉我们大地、这个地界,它本身都是不断在变化。

水界、水,它是每分每秒都是一直在动、在变、在流,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这些溪水的溪声,都是不断在告诉我们法印、真理,一切都是一直在流动,在刹那生灭变化,从这里要去体悟那个流动,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再来要体会到这个流动变化,是任何人在主宰、在操控它的吗?这是自然法则,大自然就是这样在运转、在流动、在变化,不是任何一个人在操控它、在主宰它。所以,要去体会自然的法印,慢慢去体会到这些,才会体会到“无我”,才会真正去体证到“无我”,因为自然法则不是任何人所能够掌控、所能够改变、所能够扭转。

你看流水一样,都是不断一直在流动刹那生灭变化,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法,告诉我们真理,没有去看到这些?你光是在文字上面绕,看不到这些实相,就以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就见不到法……。错了!法,它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的。这是太阳系,太阳它每天不断在燃烧,太阳本身有没有在变动?都不断在变动,而且太阳它不断在冒出溶浆,随便一个冒出来的溶浆,都比我们地球还大。一样啊!太阳本身不断在变啊!而且你看太阳它每秒钟将四百万公吨的质量转变为能,每秒钟有四百万公吨的物质,进行核溶核的这些反应、燃烧,然后化为能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不断的这样,一直在供应、燃烧自己,然后照亮我们地球的众生,照亮这个虚空,当然受益是我们地球上面的这些生命。

所以,地球上面的这些动物、植物,我们的总能源、总电源来自哪里?我们生命的总动能,地球上的生物、植物、动物这些总能源,都是来自太阳。你能够动、植物能够生长,你的生命能够存著,总能源都是来自太阳,而且太阳还不断提供我们阳光、光明,都是是免费的灯泡,太阳从来没有跟你收过钱,没要你缴费,就是无我无私的默默奉献,我们有去体会到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吗?我们都认为好像很自然,没什么!很少去感恩,很少去发觉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所以,我们从六界方面,尤其后面的法义分享,大家慢慢去体会,这里面有很深的启示。我们学习大地、流水、阳光、太阳,对众生的无条件、无所求,默默的耕耘、默默奉献的这一种精神。

这一张是要呈现出风的存在,有没有看到风?因为风已经是慢慢接近“无色界”,它也是在“色界”里面,但是因为它的分子也满稀薄,已经渐渐接近“无色界”。由于风用幻灯片拍不出来,所以我们透过风的动,透过荷叶这些的动,莲花的这些动,然后来观看那个风,就是每分每秒在流转、在流动,在流动、在变化。所以,在地、水、火、风,“风界”是属于风性动,它都一直在流动变化,从树叶的这些摇摆,用重复曝光的方式,然后我前一秒拍了,然后等两秒后、然后再拍,那都是风,一直在摇动的这些,风一样每分每秒都是在流动,在刹那生灭变化,每分钟流经你身体的空气,都已经不一样。

禅宗有一则公案,到底是旗子动、还是风动?然后慧能就讲“是仁者心动”,事实上都在动啊!风在动,旗子也在动,你的心也在动啊!如果你的心没有动,你的当下没办法跟它接触,你感受不到它在动。所以,你要感受到它动是风也在动,客观的主体有在动,主观的你本身的这个主体,一样有在动,你的心里有在动,才能够当下看到它在动。

刚才讲地、水、火、风,我们这个地球本身它在自转,也有在公转,所以地球它每分每秒所在的空间有没有相同?不一样。整个太阳系又有在转动、有在移动,整个太阳系又是在虚空里面运转,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太阳系、我们地球所在的空间,有没有相同?不一样啊!已经是不一样的空间了,因此时间与空间都一直在转、在变化、在流动。所以,我们现在每一个当下的存在,都是无限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这样一个交叉点,这个缘起、这个缘生、这个缘聚,它就是非常珍贵的,因此好好珍惜我们每一个相聚的因缘。

如果没有空间,这个植物怎么能生长?这个高楼大厦怎么能够建立?这一张就是要让我们去看到“空”,我们一般是直接看到这植物,看到这个大楼,你有没有去看到这里面的“空”,所以要慢慢去看到,因为这些植物、建筑物都是属于“色界”,你要慢慢去看到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空”,就是“无色界”,有没有去看到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含有很深的意义。有与有之间的空白,含有很深的“空”,要去看到,要慢慢去看到“空”的存在、玄妙,一样要去看到“空”,。因为这个“空”是非常深的,当你慢慢了解“空”的时候,才不会怕“空”;我们众生都是说“无我”,但却是怕“无我”;口说“空”、却是怕“空”;口说“无常”,骨髓里面却是怕“无常”。所以,我们要慢慢去了解“无常”、去体证“无我”、去了解“空”,当你真正了解它的实相,你不会怕它们,最后你才能够溶为一体。

这就是地、水、火、风、空,你看不断的在变,这是猫鼻头的代表,像一只猫趴在海面上,整个地界也在变,海水也一样在变,云也是一样在变,地、水、火、风都是一直在流动、在变化,像这些大家要闻思,然后进入更微细的实修,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去体证“三法印”,这不是空洞的,透过你的实修实证,就可以去体悟到。展现在眼前现象界的,你看地界不断在变,地界无常生灭,这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南投集集的武昌宫,一个是在地震前的情况,地震之后整个都垮掉,整个挑高的这些一楼全部都垮掉,全部都压下来,一方面去体会“无常法印”。

刚才是地界,再来看水界。海洋、波浪有没有停止过?你到海边一样看海浪,但是你有没有看到它的无常生灭变化?都是一直在前浪后浪不断在变,每一个浪都不同,潮起潮落,都是这样无常生灭变化。所以,从这些要慢慢去贯彻、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化,你不接受这个实相,就会去抓“常”,就在跟大自然的法则对抗、就有苦;你能够了悟这些无常法则,就会全然的溶入,全然的接受,生命就像一个波浪起伏,一个波浪一样有生命,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在变啊!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无常啊!这个法则的运转,不是任何人在掌控,都是大自然在变化。

所以,前面的一个波浪,生、住、异、灭,已经灭了、消退了,后面的波浪起来了,因此要去体会,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要去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真理,要去看到“无字天书”,去看“大地风云经”。“大地风云经”、“无字天书”,非常重要!活生生的佛法,在这边、在这里面,这些是超越过文字的。这是昙花一现的昙花,一方面也是在告诉我们“无常”,如果生命没有好好去珍惜,你就算八十年在这个世间,它也会像昙花一现,所以学佛、解脱要趁现在,要好好把握。

这朵玫瑰现在是盛开的花朵,但是你有没有去看到前后这些?它们所示现的无常。所以,当你看到这些无常,当你是盛开花朵时,就全然的盛开,但是你不会抓取、也不会懊悔,你会全然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该开的时候就全然的开,凋谢的时候就全然的接受,因此是无常生灭变化。当遇到生病或是遇到重大灾难、疾病时,一样接受无常法印,不会刻意去自找麻烦;但是当有事情来临,他就是全然去面对、接受,不会逃避。

这是清明节扫墓时拍摄的,今天你来这里扫墓,十年、二十年后,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你住在这里,十年后你就住在这边啊!所以要去体会大自然的无常法则、法印,这样才能够活出生命的意义,才不会像前面这样盲盲目目的,跟人家来扫墓,扫一扫回去,还是看不到生死问题,生死大事还是没有解决,还是不会体会到“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所以,当你扫墓扫了一二十年、三四十年之后,哇!以后也换别人来扫你的墓,所以这些都是天使,都在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法印、真理,无常实相,要去体会,才能够把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如果我们盲盲目目的跟人家这样做,等到后来也是一样盲盲目目的走进坟墓里面,这里就在告诉我们:花有开、也会有落,花开、花落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花开、花落,一样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没有常恒不变的,当你体会到无常法印,就不会去抓“常”,又不会怕“无常”。

我们有时候要到溪边,一方面听广长舌,一方面身心静下来,然后去体会大自然处处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这些活生生的佛法,大家要实际的去体会到、去看到。一方面也慢慢去体会大自然无条件、无所求的胸襟,当你溶入这些时,心胸也会因此不断的扩展、扩大,学习著无条件、无所求。当你的身心能够慢慢静下来,你能够活在眼前,活在每一个当下,就可以去看到。

地、水、火、风不断演变的这些元素,但你看它可以组合出什么?这么漂亮的东西,它不是一个死死板板的,一加一等于二,五个一加起来等于五,这就是缘起甚深,当因缘再配合、聚合之后,它会起很大很深的变化。它为什么会形成红色的?后面为什么会绿色的?,然后它为什么会这样?它都在宣说生命的灿烂是无常,但是它每一个刹那,都在告诉我们缘起甚深。当我们能够慢慢去了悟无常法印时,当我们了悟真理,就真正能够见法。若见缘起、则见法,看到缘起甚深、看到三法印,然后就会“花开见佛悟无生”,就不会怕“无我”的,不会怕“空”的。

当你真正去体证到无常、无我,体证到“空”,就会生出一种信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我慢”,而不只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而已,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真正体证到涅槃、空,体证“三法印”,见法体证到“无我”,体证到“空”,一样会体会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候没有“卑慢”、也没有“我慢”,你会以平等心来尊重一切众生。所以,没有你所不喜欢、所仇恨的敌人,泯绝二元对立,以“无上正等”、无限的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没有卑慢、也没有我慢。

所谓“卑慢”与“我慢”,事实上是一体两面,你有卑慢、就会有我慢。所以,不是只有佛陀才能够这样,只要你好好去体证,一样可以做到。当你体证到这些,你的生命处处都在开花;当你真正见法、证果,你的生命就是所谓“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没有什么要去驱避的。

现在开始要进入很重要的法义,也就是“无常法印”的解析。当你了解“无常”之后,也可以很具体会到“无我”,因此“无常”、“无我”都是一体的。

(第三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以上经文都是整个法义的精华浓缩,所谓修行不是在禅相各方面越修越厉害,或是多么清楚看到“四念处”的身、受、心、法这些,那些都只是过程而已,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种种修行法门,都是要来到体证“三法印”,体证无常、苦、无我、涅槃寂静。

能够体证到“无常”,此时可以体证到苦;当你体证到“苦”(“四圣谛”的“苦谛”),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无我”、“涅槃寂静”。为什么“色无常,无常即苦”?“色”代表一切的物质,其实“色”不光是有形的物质而已,狭义的“色”单指“色身”,或是现象界这些有形的物质。事实上,它常常以一个“色”代表“五阴”,“五阴”就是受、想、行、识,它就是以一个来代表涵盖而已。包括说“五阴”,还有“六入处”,再来还有“六界”,所以它只是用举一个例子来代表而已。

这些是佛教比较专有的名词,用现代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事实上这整个都是要诠释我们的身心内外,虽然只是用一个“色”来代表,但是它后面整个是诠释“五阴”。“五阴”具体是讲身、心,后面讲到“六入处”或是“六界”都一样,同样是讲“无常”、“无我”法印,因此它指述不论我们的身心内外,还有整个宇宙现象界的一切,小至任何一个个体、个人,大至整个星球、整个银河系,包括整个人生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以后它只是点到为止,事实上就是讲出法印,而且将此推广到全部一切现象界都是。所以,不要以为只是看到小小的一个角度而已,事实上讲一个“色无常”,就代表全部的这些,大家都可以去求证的。

所谓“色无常”,包括每一个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介子、夸克,最大到最小都是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它们都是一种波粒的存在,它都是一直在每分每秒,在时空之中一直变化、一直在动,本身在变、也在动。所以,西德物理大师海森堡跟他的老师,就是确立证明一个“测不准原理”,以前人类认为可以很精准测出,当现在仪器更精密之后,竟然发现测不准。为什么测不准?因为一切都是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位置本身就在动,本身本体也是一直在变、变、变,也就是无常生灭变异。

事实上,讲的都是同样一个无常生灭变异,上次课程已经从物理方面,让大家了解所有现象界的存在,它都是一直的无常生灭变异,现在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已经能够确立出“测不准的原理”,因为发现到一切都一直在变、在动,就是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则”,都一直在变在动、在变在动,从最微细这些波粒开始组合成的,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哪一种不是从最微细的波粒所组合而成,全部都是啊!所以,连那个最基本的元素,它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则组合起来的这些现象的物质,怎么会不变化呢?因此“色”都是无常。

所谓“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就是无我,“非我者亦非我所”的“非我所”就是“无我所”。为什么无常就是苦呢?并不是无常等于苦,为什么佛教会讲“苦谛”?为什么法义的核心竟然是要建立在“四圣谛”的“苦谛”上?为什么说“无常即苦”?因为没有清楚了解这个苦、“苦谛”,只是懂一些名相而已,则对法的体悟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因为关键在于你在抗拒“无常”,惧怕“无常法印”的显现,“无常”是一个自然法则、自然现象的存在,事实就是如此,但是当你抓住之后,你会去抓“常”,一直希望它能够符合你的意思,你怕它无常变化,于是对现象界方面,你就会想要去抓、抓、抓。

当你一抓,就是要抓“常”,但是这个事实却不能够符合你的意思,不能满足你的意愿,于是你的苦就会产生,你的抓取背后,是在抗拒这个“无常”,那个苦是来自于抗拒,要看到你内心所有的苦不、安,众生所有的苦、不安,来自于一直要去抓“常”,你不接受这个事实,不接受这个实相,于是一直在抗拒自然法则,所以产生苦。当你能够接受,你的心是全然放开,你接受自然法则,没有抗拒、没有拉扯,苦就会消失了。

事实、宇宙的存在就是这样,如果你是无明,就会跟事实法则在对抗,就会跟无常的法印在对抗,这就是苦。很多的拉扯,是来自于你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你想要,它偏偏不符合你的意思;你不想要的,它偏偏又会来。你要的,偏偏要不到,这都是苦。所谓的“明”,就是把“无明”转为“明”,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当你清楚了悟了真理、事实的存在,知道说任凭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去改变它,知道说再多的努力,都只是庸人自扰,都只是多余的。但是这时候不是无奈,无奈是你还没有真正“明”,还没有真正了解,当你真正了解的时候,“我慢”才会消失,此时你才会真正全然接受。当你真正全然接受时,苦才会消失,可以跟这整个大自然的法则是一体的。

所以,这个苦的原因来自哪里?这里要去看到很重要的深层心理方面,为什么“无常”会导致苦?来自于你不了解实相,然后与它对抗,因此产生这个苦。第一层的部份,现在大家知道了,再来为什么说“苦”就是无我呢?因为与此有关系,为什么“苦即非我”(“非我”、就是“无我”)、你本身也不断在变化,这个我、这个主体也是不断在变化,大家要把它厘清出来,不然永远都只是头脑里面一个名相、一个知见,虽然经文很简短,但是含意却非常深,你要能够看出字与字之间的空白,看得到为什么说无常就会产生苦,然后苦又可以推理到“无我”?大家现在去想、去思惟,再来要解析什么叫做“无我”。

有人认为“无我”,到底有没有“我”啊?这是对“无我”的深义,都还没办法真正了解。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解析“三法印”,为什么“无我”?为什么“无常即苦,苦即非我”?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什么叫做“我”?要符合哪些资格才能够称为“我”?我们现在暂时不讲“无我”,能够称为“我”、要能够符合这个“我”,要有哪些资格才能够称为“我”?

佛陀讲:如果要能够称为有“我”,要符合三个条件,才可以称做有“我”,从这里再去推论,你能不能真正做到这些?你能不能掌握到?如果你掌握不到,那么就可以很清楚去体会什么叫做“无我”,要从这个角度推论回去。

能够称为“有我”,第一个要能够符合“常”,能够把宇宙的“无常法印”改变,让“无常法印”消失,让“无常”改变成为“常”,只要我一出生出来,就可以永远不死,我要多么年轻,就可以多么年轻,它可以维持“常”、恒常,因为自然的法则是这样,但是我不信服自然法则,我要去改变这个自然法则,我要一个“常”。因为这个“我”,表示它能够主宰,你有这个“我”,表示说你能够主宰,但是你能够主宰得了大自然的法则吗?你能够主宰得了你本身的身心的生、老、病、死、无常变化吗?还有很多事情、很多现象方面,包括万事万物,动物、植物的生长,你能够做得了主宰吗?你能够说“我不要依靠什么,你们只要跟著我,就不愁吃、不愁穿,我可以用我的神通变化,从无中生有,变化出一大堆的稻米让你们吃,你们都不会饿著,我可以主宰、我可以掌控,我可以怎么样……”这是一个主宰,如果你要称为“我”,一个是它要符合“常”,再来是一个主宰,你能够主宰。

再来所谓“一”代表什么意思?我们要把这些佛学的名相,从一个知见、名相上把它解开,要真正去懂得它的意思,不然读再多的名相,还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到它的深义。“一”代表说我能够独立存在,可以不需要依赖大自然的东西,可以不需要依赖任何东西,可以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我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这个“一”,是我不需要空气,不需要踩在地上,不需要喝水,如果你的生命活著,需要大地、需要流水、需要阳光、需要空气,你就不是能够独立存在,你的生命的存在需要很多的因缘支撑。

如果要建立这个“我”,佛陀就讲它必须要符合“常”、“一”、“主宰”。学佛没有进入实修实证,“无常”都还是停留在知见里面,当你进入实证的“无常”,“自我”是要消失的,你才能够进入体证到无常,身心要很柔软的。如果没有真正体证“无常”,你说要了解“无我”,都还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而已,现在把大家的闻思观念先建立起来,然后我们再找机缘进入实修。符合“我”要有这些条件,分析自己哪一项能够做得到,如果可以做得到,就可以有“我”、我是、我能、我慢;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慢慢乖乖回来,进一步了解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然后再去了解为什么“无我”?我能不能去改变这些?

因为大自然的法则是这样,如果你抗拒,就会产生苦。我没办法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我没办法去改变无常法则,我对大自然的法则没办法主宰,“我”的存在,没办法不靠大自然整个因缘的聚集,所谓缘起而生啊!不是我个人所能够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衡量这些之后,知道我没有一个条件能够存在,当你慢慢去体会“无我法印”,如果还跟这个事实在对抗,苦就会产生。所以,就是一般众生所处苦海中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就是一般众生所处的“三法印”,但是众生不了解“无常”与“无我”法印,于是产生苦。

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了悟“无我”,因此不跟大自然的法则背道而驰,于是能够契入“涅槃寂静”,就是解脱者所处的三个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涅槃寂静”就是他顺著大自然的法则,跟大自然的法则溶为一体,然后不在那里背道而驰,不在那里海中凿河,这是三个法印的前后连贯性,非常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慢慢去体会这个我不能够去改变大自然法则,也没办法主宰、不依靠很多因缘而存在,慢慢进一步深刻去体会到“无我”,连我自己都不能够主宰了,我又能够去主宰什么?!我能够去主宰谁?我连自己都不能够主宰了,我怎么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么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么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能够有能力去主宰别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又能够去主宰谁?!为什么“无我”、“无我所”?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大家是有缘在一起,要互相尊重,彼此都不是谁的附属品,这个“所”就是附属品、我的东西,太太不是我的啦!先生也不是我的啦!你不要认为说我们结了婚之后,你就是我的、我的人,于是理所当然就应该听我的话,背后都是我们有一个我慢,想去主宰对方,我们的“意思食”想去吃对方。所以,当你慢慢去看到这些之后,你会怎么样呢?以一个平等心来尊重对方,大家有缘在一起,但是互相尊重、相扶持。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佛陀就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正观?要“止观双运”才能够开智慧,佛陀就讲说你能够它的连贯性彻底了解,才叫做真正的“如实正观”,不是说“我去观想什么佛像,我去观想一个什么日轮,观想一个阳光,观想……,观到遍一切处、我成就啦!或是说我一直去参一个话头,然后参、参、参、参到后来,我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了,我疑团爆破了……”那都只是一时的一些感受而已,一时心里那些疑结的突破,这样而已。而且你去观的那些,只要是用“有为法”去观,创造出来的那些禅相,还都是属于梦幻泡影,都还是属于颠倒梦想的世界。

什么叫做如实的正观(真实正观)?佛陀要我们回来体悟这些法印。前面讲的是“色”,再来是受、想、行、识……都是这样,五阴、六入处、六界……都是如此的,“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当你了悟实相的存在是如此,你不服从大自然法则,就只有苦啊!就只有在那里背道而驰,就只有在那里自讨苦吃。当有一天你慢慢体会到这个事实、这个实相,你是没办法改变得了,这时候你的我是、我能、我慢,才会真正的消失。因为你有看到实相,而且看到原来膨大得很大很大的“我”,原来只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小细菌、一个小虫,我这个小虫怎么有能力去扭转这个地球改变方向?于是那种很狂妄的“我慢”就会渐渐消失,因为你看到过去的颠倒梦想,这时候你就会厌离于过去的那种颠倒梦想。

所谓“厌”就是看到过去自己在抓梦幻泡影、在颠倒梦想,你就会放下那些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抓取,这时候你就会“厌”,就是“厌于色,厌受、想、行、识”的意思。“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已经不再颠倒梦想了,因此你就能够解脱自在,不会像以前这样一直抓,抓很多的“石头”,然后背著很多的“石头”,还背得很高兴,结果到后来才觉得好累啊!觉得怎么这么累!怎么这么多束缚啊!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抓一堆“石头”,然后还在那里背得很多的,最初是觉得很乐,到后来就觉得很苦。于是你这样就会放下过去那种错误的抓取。

“厌故不乐”不是心情闷闷不乐的“不乐”,而是不会再喜欢过去颠倒梦想的抓取,所以“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能够看到这些法印而真正放下,这时候才会产生真实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终于了悟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因为“止观双运”而让你大彻大悟,就是佛陀所讲的“觉者”(觉悟的人),就是要觉悟到真理实相。经文看起来好像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深,具有这样真实的智慧,也就是真正大彻大悟之后,你就是证到四果阿罗汉,这时候就可以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从“无常”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观”是指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所谓的“观”,不是个人主观的臆测、推想,是要你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这都是“止观双运”。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肤浅的看,为什么还是会有这么多的我、我是、我能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还没有宁静下来,还没有真正很深度去体悟法印,是散心肤浅的看,因此你看不到实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让心澄静下来,以便对于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如实体证而开悟而离系、解脱。这里一样标出我们修行上面很重要的关键,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修行法门,都只是为了让你的心澄静下来,因此不要迷失、不要执著在法门上面。你的禅修、打坐、经行、持咒、念经、礼佛、拜忏……,种种这些都是叫做方便法门,这些法门都只是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当澄静下来之后,要“止观双运”,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观察,而实相就是“无常”与“无我”两个法印。

如果你对“无常”与“无我”这两个法印不了解,苦就产生,就是“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你对这两个法印不了解,当你了悟就是“明”,就是清楚见到、体证到“无常”、“无我”。因为“自我”消失,就能够处在涅槃寂静、解脱自在。

(第五节)“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这里佛陀就讲: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应该放下对世间的种种抓取呢?因为这个“色”啊!是代表“五阴”,亦即我们的身心、所有境界、所有现象界。因为只要你有抓取,它就会带给你烦恼、带给你痛苦;因为只要你有抓取,就有得、有失,你就有要;只要有你想要的,就一定有你不想要的境界存在。

“若色于众生不为患”所有境界、现象界这些存在,包括我们的身心存在,如果它不会带来苦恼、不会带来痛苦,所谓“患”就是痛苦、烦恼,“不为患”就是不会带来痛苦、烦恼。如果现象界的这些存在,“若色于众生不为患”,它不会带来苦恼、痛苦,大家不必放下、不必厌离这些。事实上,因为“色”(现象界的这些)会带来后患、带来痛苦烦恼,因此佛陀才希望大家能够看透了,然后放下那些抓取。

“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文是“不如实知”,后面是“如实知”,这里要注意看这两边的对比,一个是讲“五受阴”,事实上“蕴”、“界”、“处”都是,对这些现象界的存在“不如实知”,后面是“如实知”。什么叫做“味”?什么叫做“患”?什么叫做“离”?要弄清楚,因为经文里面常常会出现这方面的名词。什么叫做“味”?重点在于一件事情,你觉得可爱之处、可意之处……正面的这些,也就是它的好处。

所谓“患”,就是“味”的相反,它会引来后患,引来很多副作用、负面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它都会有像铜币的两面,都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它负面、后患、副作用的一面。一种药能够帮你治病,也会带给你毒药副作用这一面,包括说结婚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不结婚有不结婚的好处,也有不结婚的坏处;生小孩有生小孩的好处,也有小孩带来的烦恼、苦恼;不生小孩一样有不生小孩的好处,也有不生小孩的孤单、孤独。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但是我们以前习惯性都只看到一面而已,你喜欢的事情,就只一直看你喜欢的事情,就看它的的“味”这一面。你喜欢的事情,就只有看到它的好处这一面;当在恋爱的时候,都尽量看对方的优点;当吵著要离婚的时候,都尽量看对方的缺点。

你不喜欢的事情、不喜欢的人,对一个人有成见之后,都会一直看他的负面,把事情都会一直往负面去看。所以,我们众生都习惯于只看一面,于是就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你就没办法“离”的,没有“离”的力量。所谓“离”,它是包括一种放下,包括一种舍,包括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离”更深层的意思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你要超越二元对立,必须两面都要看得到,才能超越二元对立。

举例来讲,我们实际怎么去应用呢?如果一件事情对你很有吸引力,让你很想执取、抓取这方面的,然后你就要去考量、去看到,不要只看一面而已。你要去看到它的负面、它的副作用、它的另一面,要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之后,这个“离”不是说有时候是放下、不做,很多事情是要做一个评估之后,你还是要去做,于是会站在比较超然、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于是你对这些都能够了解、都能够接受,对你决定之后所做的这些,你会全然的承担、全然的接受,因为你不是一种盲目的决定,你是有看到正面、有看到反面,然后当你决定之后,就承担、接受你的决定,后果都一样全部接受。

举例而言,如果你很讨厌一个人,认为他好像你的眼中钉,你很不喜欢他,一讲到这个人,就觉得他好像恶魔,好像是你很不喜欢看到的一面镜子,然而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到他的优点?如果你一直在嗔恨一个人之时,你的心也是被这个境界抓去,你被这个境界束缚住。当你嗔恨一个人,也是被那个境界抓住、束缚住,你跟那个境界就没办法“离”的。如果你要跟那个境界要“离”,必须要能够看到它的“味”,去想想他的好处,去想想他的正面,才会产生一个综合性的思考空间,这样你才会从“味”、“患”的二元对立,慢慢“离”出来。不是只有哲学、佛学上的一个了解而已,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上,都常常要应用的,要看到你著重在哪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就要去看到,这样才能够真正慢慢的走在中道上。

所谓“中道”就是离两边,所谓“离”就是离开两边,你才会真正走在中道上,“中道”不是抽象的。所以,这里佛陀就跟我们讲,如果我对现象界的这些存在,身心内外的这些,我不如实知它的味、患,那么我没办法“离”,没办法放下、没办法超越,这样就是“永住颠倒”,因为都一直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这样没办法解脱。因为如实知现象界的这些一切,它的正反两面我都看到了,因此我能够“离”、能够放下,能够走在中道之上。所以,各种境界对我来讲,都不会有束缚、不会系缚,就能够“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六节)“尔时,尊者罗睺罗”到佛陀这里问一个问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我怎么样才能够“见”,就是能够体证到,所谓“见”,不是用眼睛看到,是用心眼去看到、体证到。我怎么样才能够体证到我这个识身?也就是我这个身心与外界一切相,就是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这一切相,我如何从各个角度去体会到没有“我”、没有“我所”?我如何去体会到没有我、没有我所呢?怎么样才能断“我慢”呢?如何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如何才能够真正断“我慢”?

佛陀就告诉罗睺罗,“佛告罗睺罗:善哉!”你问的很好啊!“谛听!谛听!”你要身心柔软、很专心的聆听。事实上,很多讲的这些经,都是在实际禅修的时候,因为他们以前都是专修的专业人员,大家都是在丛林道场禅修,因此当身心很宁静时,然后再宣讲深层的法义,你很快就可以体会到。今天因为大家要上班,也由于环境时空的关系,我们也没有像以前能够在很单纯的丛林里面,今天大家有因缘来听闻,以后在实际禅修的时候,会讲述很重要的一些关键,很重要的一些体会角度,大家能够在身心宁静、静止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深刻去体悟到法印,这时候才叫做真正的品尝到。

“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所谓“所有诸色”,就是包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已经告诉我们真理实相的存在,它是超越时间、超越时间。“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所谓“远、近”是超越空间,真理的存在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彼一切悉皆非我”现象界的这些一切,我佛陀所体证到的,都是无我、无我所,“不异我”就是无我所、不相在。如果你能够体证到这些,从现象界的一切蕴、界、处,还有身心内外、宇宙人生,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能够去求证、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

当你真正体证、确证到这方面,就“如是平等慧正观”,才能够称为“平等慧正观”,如实的深观、平等慧。“如是受、想、行、识”其他都以此类推,前面称做“十一形相”,这是总括一个原则,从各种角度都要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我法印,“无我所、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就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如果真正从任何角度去求证,都体悟到无常、无我、无我所、不相在的这些法印,就能够真正“止观双运”而开启智慧,这样你就会对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体证无我、无我所,于是“我慢”就会真正断除。

何谓“平等慧如实观”呢?要破身见、我见、我慢,一定要对身心内外的一切粗、细、大、小、美、丑、好、坏、远、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如实的观察,去体悟现象界的生灭无常,再深入体会无我、无我所。什么叫做“平等慧”?上一次课程有透过鱼缸,解析何谓“相在”,或许在文字上,很容易了解什么是“相在”,但是事实上它的含意是很深,由于观念很不容易突破,我们众生常常甘愿沦为“次等人民”。如果你在“我”里面,会产生“我慢”的心态;如果我在你里面,则会产生“卑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闻思一段期间之后,真正能够体会到这里,已经很值得了!你会从“我慢”与“卑慢”的二元对立里面超脱,一般的宗教很多情况,都是用这一种在掌控信徒,如果你认为我只是一条小鱼,我在你的鱼缸里面、我在你里面,这种“我在你里面”的观念,于是你就是我的大恩人,你是我的主宰,你是我的……,我都要依靠你、我要仰赖你,我要……,这时候你的“卑慢”一定产生的。如果你认为我是这个鱼缸,认为你这个鱼在“我”里面,你在“我”里面,于是这个我、我是、我能、我慢……就会存在。

就像说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如果站在鱼缸的立场,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你们是要看我脸色的,你们是看我的、我养你们,你们在我这公司里面,你就要听我的话……。因为他认为你在“我”里面,这里面就是“我慢”。如果你认为我们只是个小职员,我们在大公司里面,处处都要看老板的脸色,处处要受人主宰,因此我在你里面,于是你展现出来的,就会是一种“卑慢”。为什么“自卑”里面还有“慢”,因为你现在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董事长,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总经理,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上司,你今天是一种卑慢的心态存在,因为你今天是委屈的角色,有一天当你咸鱼翻身、当起老板的时候,你会展现出你在“我”里面,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就会又出来。

如果你不能以平等心面对你的上司,将来你也不会以平等心面对你的员工。如果我们是个员工,为什么我们不用自卑呢?虽然你是董事长、总经理,虽然我只是个职员员工,但是你有你要做的事情,我也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把我这一份工作,认真尽责做好,你也有你要扮演的角色,做你该做的事情,为公司尽一份心力,我也是尽心尽力在做。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事实上我们都是平等的。陈水扁今天虽然是当总统,他有他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绝对没有比他渺小,你也不用卑躬屈膝,不用逢迎巴结。我们感谢他默默在承担很多的重责大任,但一样他扮演他的角色,我一样扮演我的角色,我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而已,我们都是平等的。

当有一天你成为董事长、总经理、行政院长、总统,一样啊!你会以平等心面对你的属下、面对你的员工,绝对不会有欺世凌人的心态,你会以一种感恩的心,今天我虽然是董事长,但是今天大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都是一体的,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都同等的重要,因此你会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叫做“平等慧”,就是要超越卑慢、我慢的心态。在修行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你跟佛陀完全都平等,你没有比佛陀渺小,你没有比阿弥陀佛渺小。同样的,如果是基督徒,你没有比耶稣渺小,你跟耶稣完全是平等的,跟佛陀完全是平等的,这就是超越二元对立,来到“平等慧”。

所以,佛陀成佛的另外一个名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等”就是完全平等,当他成佛,体会到跟一切的众生完全都是平等,没有谁大、谁小,没有谁优、谁劣,没有卑慢、没有我慢。为什么你跟佛陀、耶稣,跟所有众生都平等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大自然宇宙各种现象,因缘聚合之后所产生的,大家都是来自缘起啊!都是来自缘起啊!每一个人也一样是受自然的法则--无常、无我法则的运转,没有任何人能够例外的,只是当你不了解时,无明的众生在跟大自然法则对抗,自讨苦吃,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这样而已。

佛陀、一个觉悟者、一个彻悟者,他跟众生不同的,不是说多长了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了悟了这些实相之后,不再跟大自然法则背道而驰,溶入整个大自然里面,跟整个大自然法则完全一体运作,这就是“平等慧”。你没有比佛陀渺小,没有比阿弥陀佛渺小,所以你也不要向佛陀乞求什么,你不用当乞丐去跟佛陀乞求什么,你也不用当乞丐去跟阿弥陀佛乞求什么,你也不用当乞丐去跟耶稣、跟上帝乞求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欠缺什么。佛陀成佛,也没有比你多出什么。

(45页)“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因为你觉得欠东、欠西,而圣人呢?“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为什么他常知足?因为他体会到没有欠缺什么,众生就是没有了悟,觉得我欠缺很多,欠东、欠西啊!于是没有知足。以上都是学佛上面很重要的心态观念,如果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要超越、突破很快、很快啊!不要沦为次等人民,然后一直在向心外去求、去求啊!众生都是平等。

(第七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就是佛陀对于“法师”的一个最简单定义,“若于色”他体证到而认同,对现象界的这些一切,他已经有体证到而认同,因此产生厌、离欲、灭尽,寂静、内心寂静,体证到“三法印”,体证到涅槃寂静、无常、无我与涅槃寂静,这样才有资格称做“法师”。

再者,什么叫做“法次法向”?“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色”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亦即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都能够逐渐地去体悟,而导向厌离、离欲、灭尽,也就是体证“三法印”,然后解脱自在,按照这个次第步骤逐步进入,叫“法次法向”。“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所谓“见法涅槃”就是现法、现在、现世解脱,佛陀、佛教所讲的见法、开悟,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就是你要从任何不同的角度,都能够去看到“三法印”,然后真正能够契入涅槃寂静。“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证解脱”才叫做真正的开悟,这样就能够现世解脱自在。见法,一定是活在当下、活在现在,你才能够见到法,“现法涅槃”就是现世解脱。所以,原始佛法讲的都是现在的,不是未来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的。

“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前文是对法师的一个定义,后面是定义“说法的法师”,法师要讲经说法,你要讲什么?就是要讲“若比丘于色说”说法的,就是引导大家去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厌”就是远离颠倒梦想,引导大家去体证法印,然后远离颠倒梦想,“说厌、离欲、灭尽”,这样才是真正的说法。定义都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重要、很深。

(第八节)“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两行经闻很简短的把“明”与“无明”定义出来,“于此五受阴如实知”前面是不知、不见,后面是知见,不管你从蕴、界、处,从身心内外任何角度,如果不了解“无常”与“无我”法印,就是“无明”,开发智慧、大彻大悟就是把“无明”转为“明”,能够体证“三法印”。整个修行都在告诉我们修行解脱的重点,我们不要错用功啊!不要把目标、生命浪费在外缘、一些方便法上面绕,要契入到核心。“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的“无无间等”就是未能现观,“无”就是没有,“无间等”现观,“无无间等”就是未能现观,没办法活在当下看到法,没办法回到当下、回到现在,见到活生生的法的,都是属于“无明”。

(第九节)“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有人跟阐陀比丘提到:一切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但是“我尔时与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你们跟我所说的“三法印”,我都知道啦!,但是“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你们跟我讲的那些,我都知道啊!但是我看到自己内心里面却是在抗拒,内心里面还是没办法接受、没办法认同,我看到内心在抗拒“一切诸行空寂”,你跟我讲“空”,理论上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内心里面在惧怕“空”;理论上我可以了解“无常”,可是我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常”;理论上我可以了解“无我”,但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我”。

“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就是说理论上我知道,但实际上还是看到我对这方面,我真的还没有做到。如果你说无常、无我,那么“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如果你跟我宣讲“无我”、“无我”,到底谁在修呢?到底谁在证呢?谁能证呢?明明这个“我”在这里,我有苦啊!我可以修行啊!我可以证果啊!不是有这个“我”存在吗?你怎么说“无我”?你跟我讲说无我、无我,但是我是觉得还没办法体会,因为这个“我”还是存在,我有苦啊!我可修可证啊!如果说没有“我”,谁在修、在证呢?

这里是帮助众生厘清内心里面的症结问题。这时候“阿难语阐陀言:”因为阐陀跟阿难反映出他的问题,于是阿难就回答他,因为阿难这时候还不是阿罗汉,他虽然是佛陀的侍者,他听闻过很多法义,但是他还不是阿罗汉,本身没办法讲出自己的证量,没办法讲出他自己实修实证的这些,他就只能够像录音带这样,转述佛陀所讲的,于是阿难就跟他讲:很实在、很如实啊!我曾经听佛陀开示过这样的解答,我如实的转告让你知道。

“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这时候因为佛陀曾经教过摩诃迦旃延,重点内容就在这里,佛陀曾经开示过:“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佛陀就很简洁明了讲出来,众生啊!只要他还不是一个解脱者,众生都是“颠倒依于二边”,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啊!都只是抓一边啊!追一边啦!都只是抓他的要,排斥他的不要。“若有、若无”不是抓“有”、就是抓“空”,不是抓这个、就是抓那个,都是只在抓一边。“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众生遇到各种境界时,心就被境界黏住了,遇到可意境,就一直在贪、在抓,就被境界抓住,成为境界的奴隶;遇到不可意境,就起嗔啊!在逃、在避啊!

你不要以为说,我在逃、在避,就是不被境界抓走,遇到不可意境,你在逃、你在避、你在嗔,一样有被境界抓住,不要以为说“我没有去抓啊!”所以我不是被境界抓住,错了!因为境界对你来讲,它就是碍著你,它就是碍住你,所谓“碍”是碍著,它就是把你碍住,你的心常常被境界把你碍著,因此你的心实际上是被它绑住。“世人取诸境界”遇到各种境界,可意境、不可意境,心都常被境界绑住。“心便系著”一般众生都是这样。

佛陀就教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何谓“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对于每一个境界,都要看到它的“味”跟“患”,正面、反面都要能够看得到,这时候才能够“离”,才有“中道”的力量,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所以,要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你一定要见到法。如果没有见到法,没见到无常、没见到无我,没有看到味、患,你没办法不受境界的影响。

理论上,我可以知道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问题是你要真正做到,一定要见到法,一定要有深度去看到它的味、患,这样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如果真正有这一种力道出来,就会站在一个比较超然的立场,“此苦生时生、灭时灭”那个苦是代表一个境界,顺境、逆境这些都是,无常境界这些都是,也就是这个境界,“生时生、灭时灭”。当自然现象要发生的时候,你就怎么样?这里面就是包含有一个全然的接受。就像说台风要来,但不是我去招惹来的,我也没有能力去把它赶走。如果在那里对抗,要对抗台风,不希望台风进来,偏偏你的心跟台风就在对抗,于是那个心跟境界就有抗拒的心态,也就是有迎、有拒的心,这样就没办法让境界自然生、自然灭。

你能够站在比较超越的立场,就能够让境界“此苦生时生、灭时灭”,包括说台风、地震,或是自然的这些现象,都是一样让它自然生、自然灭,因为你没办法去扭转,你没办法去主宰,没办法让地震不发生,不管修行境界再多高,不管再做几百几千场的大法会,你都没办法让地震不发生。如果你可以做到,就可以改变“无常法印”,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讲的无常、无我。佛陀祂了悟这些,从来不去做这些,因为这是大自然的现象,你不可能去改变,想要去改变大自然的现象,就是“我慢”,到最后还不是一样照常发生。因此,大家要去了解,这样才不会把我们的生命,浪费在不必要的上面,浪费在本末颠倒上面。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以上刚才所讲的这些,你能够“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刚才跟你们讲的“无常”、“无我”法印,你能够实际去体证到,“自知”就是能够亲自体证,才叫做“正见”,一定要自己去亲证到才算。“不由于他而能自知”的“不由于他”,就是我佛陀所体悟到的,还是我的,你个人只是闻思、没有去实证,你还是没办法体会到。所以,你的解脱,你的自知、自觉、自做证,不是我所能够取代的,不是我能够代替你的,我只能够告诉你有这样的法则,再来你还是要自己去亲证,没办法依靠别人的证量,然后你就可以开悟。所以,真正开悟解脱,一定要靠你自己去亲证,善知识只是协助你,他只是“指月的手指”,他只是告诉你那个方向,你要自己去亲证,我们对法、对善知识恭敬,恭敬他、感恩他协助我们,告诉我们一条明确的路,这一条路要我们自己去走、要自己去做,叫做“不由于他”,而能够自知亲证,叫做“正见”。

“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

现在请大家做一个记号,“如来正观世间集”把“集”圈出来,则不生世间无见”把“无”字上面打个×,不必完全涂掉,“如实正观世间灭”把“灭”圈出来,“则不生世间有见”把“有”打个×。这样大家就比较了解,这句话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够真正看到,观察到“如实正观世间集”的“集”代表什么意思?就是缘起有,也就是现象界,能够如实正观世间所有这些现象界,这些缘起有,“则不生世间无见”如果看到世间缘起有、现象界这些,就不会产生“断灭见”,不会落入顽空,因为世间众生不是执“有”,不然就是执著「空”。

有的人修行之后,没有正确体会,于是会产生悲观、消极,觉得说落入“空”,到最后觉得人生都没有什么意义,又落入断灭空了,都没有正确了解法义。你能够“如是正观世间集”,就是现象界的这些,“则不生世间无见”就不会产生断灭空、顽空。“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这个“灭”是什么意思?缘起灭,能够去看到世间的无常生灭、看到现象界,前面是看到现象界缘起有,就不会落入断灭空、顽空,但再来你要看到现象界本身是无常、生灭,而且它本身现象界,又是成、住、坏、空,如果你能够看到现象界本身,它一样都是无常生灭,成、住、坏、空,你就不会产生“世间有见”,“有”代表什么意思?就不会产生恒常不变的观念--常见。

如果能够看到现象界缘起有的这些,你不会否定现象界的存在,不会落入顽空、断灭空,人生也不会悲观、不会消极的。如果你能够看到现象界缘起有这些现象,能够去看到无常生灭,成、住、坏、空的实相,你也不会落入常见,不会落入恒常,不会去抓恒常。一般众生不是抓有、就是执空,那个“空”不是真正的“空”,是断灭空的“空”,一般众生就是常常容易在顽空、断灭空里面,不然就是抓恒常、恒有,所以不是在“空”,就是在“有”之中,落入两边。

佛陀是怎么样呢?“如来”就是佛陀本人,“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离于二边”就是超越这两边,超越二元对立,而“说于中道”就是走在中道上。什么叫做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而有行”归纳出整个现象界,它都是有因、有缘,生起也是因为缘聚而生,缘起的现象也会因为缘尽而灭、缘聚而生,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它会缘灭,你不能够去抓它的恒常不变。

举例来讲,有人就认为《心经》在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什么都空、什么都空,好吧!既然你说什么都空,不要赌气啦!我们只是举例,如果你真的敢从六楼跳下去,身体都丝毫无伤,说你真正全部都空,六楼跟地面还是有落差,房子不是顽空,房子还是有房子的存在,你跳下去还是会死。你在那里讲很多的空、一大堆的空,一个木槌把你敲下去,就生气、愤怒了,就不空啊!所以,一般众生都喜欢在常、无、有、空……绕,都没用啊!真正要去体会,什么叫做缘起有?什么叫做缘生缘灭?在以后讲述到“十二无明缘起”这些,我们再讲。

当阿难这样跟阐陀说过之后,他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就是他能够“归零”,把过去的错误的知见,全部都放下、能够归零,放下过去的抓取。“得法眼净”就是《阿含经》所讲的开悟、见法、证果,至于证到几果,还不一定!不是说这样他就彻底了悟,不可能!因为阿难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他只是“播放”转述而已,他可以了悟这些法,所以有可能就是可以证到初果。
第八章 五阴 阴阳师第八章探索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与之抗争→苦就产生了。“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实相的存在是“无常”与“无我”,一般我们以前常听到的“三法印”,事实上是讲无常、苦、无我,这是一般在苦海中的众生的“三法印”,这是一般众生所处的世界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是存在,但是因为不了解、不了悟--“无明”,于是就产生“苦”,没有解脱的众生就是这样。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无我,于是从苦海中出离了,所以他的苦消失了。对解脱者来讲,这个苦是熄灭了,他是涅槃寂静,因此这个苦,它不是永恒不变的“三法印”。

有的人认为“三法印”就是无常、苦、无我,其实不是这样,这是苦海中的众生的法印,因为事实、实相的存在是“无常”与“无我”,不管到哪里,它都存在的,“无常”与“无我”是中性的。为什么“无常”与“无我”是中性的?先让大家了解,以后才不会惧怕“无常”跟“无我”,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无常”、“无我”是中性,所以会惧怕、所以会抓取,一般人就是因为不了解,跟现象在对抗,于是产生苦。当你了解“无常”与“无我”实相之后,苦海就消失了,如果“苦”是永恒不变的法印,你就苦不了,就不可能有出离了,因为你到哪里都是苦啊!所以,有的修行人看到文字、经典叙述“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于是认为“无常”与“苦”,就划上等号,就认为“无常”就是苦,世间遍一切处都是无常,宇宙到哪里都是无常,因此整个宇宙的存在,它就是苦海,把这整个世间、把这整个世界都解释成苦海。

事实上,“涅槃寂静”是中性,“无常”、“无我”是中性。所以,有的人误解了,以为“无常”就是苦,认为到哪里都是无常,到哪里都是苦。事实上,这不能够划上等号,“无常”跟“苦”之间,就是来自于你不了解、背道而驰,这个苦才会产生;当你了解之后,“苦谛”就会消失。所以,佛教所谓的“出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就是认清了实相之后,这个苦就消失,才能够叫做解脱自在,不是到他方世界去,因为到他方世界还是一样无常、无我啊!,不要心外去求法,整个世间是无常、无我的实相,但是世间境界不会碍著你,只是当你没有认清真理实相时,你自己在背道而驰、自讨苦吃。当你了悟之后,就会远离颠倒梦,因此那个“离”,“厌离”的力量就出来了。

不要把整个娑婆世界认为是客观的苦海。事实上,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间,但不是说整个世界客观的存在就是苦海,而是说在这个世界里面,众生没有见到法,没有了悟真理实相,都是在苦海里面。在地球上,现在将近六十亿人,能够出离苦海而到达解脱的,不多啊!绝大多数的众生就在苦海里面,但不是说它本来就存在,不是说“无常”就是苦海。所以,了解“苦”是怎么产生,才会掌握到“苦”如何消失,目标不要放错了!不是在外面的世界,不是到到外面去企求、去乞讨。

许多修行人,虽然很会宣说无常、无我,但是事实上骨髓里面,却是很怕“无我”、很怕“空”,偏偏《阿含经》却处处都是针对众生根深蒂固的心态,针针见血的在刺,很多众生就是怕无常、怕无我,于是遇到这部经典,就认为“啊!这是小乘的,这是自了汉的,这是不好的……”要知道在排斥《阿含经》的,他背后心态在怕什么,真正内心的深层里面,他在怕无常、在怕无我,还没有真正体证到无常、体证到无我,他还有这个“我”,所以他会建造一个很大的山头,如果让《阿含经》存在、成立,他会怎么样?他的山头会动摇啊!会一直摇晃、会一直地震啊!怎么办?怎么可以呢?所以,他会继续抓,然后会排斥,认为这是不了义。但是佛陀就讲没办法!后面经文还有佛陀讲出的心声,我只是告诉世间实相而已。

(第十节)“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不修习念处”的“念处”是“四念处”,所以你写一个“四”,“正勤”写“四正勤”的“四”,“如意足”就写“四神足”,再来“根”旁边写一个“五”--五根,“力”旁边写一个“五”--五力,“觉”旁边写一个“七”--七觉支,“道”旁边写一个“八”--八正道,这里所讲的,刚好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起来就是三十七道品。

如果一个人没有脚踏实地,好好去实修实证,他就是不可能解脱,只是在高谈阔论,或是要速成,或是老在那里顿啦!顿啦!不管你怎么样,不脚踏实地去做,你就没办法解脱自在。你要顿悟,一定是来自于你的渐修,一定要有渐修的基础,你才有可能。所以,一个人不能够到达涅槃彼岸的解脱,因为他不想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实践三十七道品。佛陀就比喻“譬如伏鸡,生子众多”母鸡生很多鸡蛋,“生子众多”是讲鸡蛋,生了很多个鸡蛋,但是它却是“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母鸡懒惰不愿实实在在去孵蛋,却在旁边或是出去玩,或是在旁边,它在那里等,“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不实实在在去孵,却在等小鸡自己孵化,然后自己啄破出来。

佛陀就说“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稳出壳。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够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虽然生很多鸡蛋,但是却不好好的孵鸡蛋、鸡蛋能够长出小鸡出来吗?它能够孕育出小鸡出来吗?你不去孕育、不去孵化鸡蛋,小鸡不可能孕育出来。如果修行不脚踏实地,没有闻思修证,没有解行合一,想投机取巧,想快速、想速成,佛陀说这是没办法的。因为他“不勤修习随顺成就”你就不要脚踏实地,“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不脚踏实地修行,却想要求快速的到达解脱彼岸,佛陀说没有这回事啦!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如果一个人愿意认真脚踏实地的修行,一步一脚印的做,实实在在的做,闻、思、修、、证,只要这样法次法向,一步一脚印这样做,“虽不欲令漏尽解脱”你不想要解脱,时间一到、自然也会解脱。如果你能够脚踏实地的闻、思、修、证,“依法次法向”,依“阿含解脱道次第”逐步去修、去做,你不用求解脱,解脱品质自然就会出来。

“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你要做哪些?他是怎么样认真修行呢?就是所谓“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好好认真的去实修实证,“如彼伏鸡善养其子”像那只母鸡很认真的在孵化它的鸡蛋,“随时荫馏”随时都能够在孵化那些鸡蛋,“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稳出壳”“正复不欲”就算啦!你就好好的脚踏实地去修去做,就算你没有想说要证果,自然也会证果。如果脚踏实地去好好修行,就自然会解脱。

“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因为能够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的修,只要实实在在用功,自然会水到渠成。所以,“顿悟”来自于“渐修”,高楼大厦要落成,一定来自于深厚的地基与坚固的逐层建筑,若不如此,那种大楼不是梦幻世界的“空中楼阁”,就是空有外壳的“危险大楼”。有的人喜欢高谈阔论或是谈空说玄,想直接切入涅槃啦!切入“空”啦!从果地起修啦!从快速啦!跟他讲说要实实在在的修,要依著法次法向,按照三十七道品,实实在在的修,他就会认为“这个太慢啦!这个不切实际啦!你这是小乘啦!你这是二乘的啦!要像我们这样直接契入涅槃啦!契入“空”啦!从果地起修,这个才是高、才是厉害……”像这样的话,何谓“真正的解脱道”?何谓“世间法”的修行?是不是落入在“世间法”的修行,你能够觉察得出来吗?如果没有闻思基础,往往落入在世间法的修行,越修越厉害,都不容易觉察到。

所以,闻、思、修这些,逐步的来做,非常重要!顿悟一定来自于渐修,鸡蛋里面的小鸡要孵出来,一定是要有一个孕育的过程,大楼要落成,它一定先有建设蓝图,然后地基逐层扎扎实实的建筑起来、才能够落成,因此顿悟它是来自于渐修,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依“阿含解脱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尽,心得解脱”。

(第十一节)“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佛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就问:你们有没有看到我手中这个土呢?比丘们回答:我们看到啦!佛陀就说:“如是,少土”我手中的这把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这里有一个关键,连手上的这一把土,我都没办法真正得到它,没办法真正主宰它,没办法掌控它,“若我可得者”的“可得”就是我可以主宰它、掌控它,我可以真的永远拥有它,如果可以这样的话,“无常法则”就可以推翻掉,“无我法则”就可以推翻掉。如果“我可得”,则是常、恒、不变易。

佛陀又从另一个角度解析,连这一点点土,我都没办法得到,我都没办法掌控它。当你两眼一闭、死亡了,就算你是亚历山大,曾经建立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是你手中还握有什么?还不是两手空空,连这一堆小小的土,放在你的手上,你也没办法拿走。佛陀所讲的是看到整个全面,不是说我明明可以拿这些土,怎么说不可得?!所以,任何你所掌控的,任何你所要主宰的,任何你所要抓取的,到最后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你要抓取的到最后都只是空,你不可能得到什么,唯有你全然的放,才能够得到无限,此说法好像很矛盾,但是却很深,以后我们再解析。

你想抓、想抓什么,最后就只有一场梦一场空,什么都抓不到,唯有你“自我”死亡,全然的放,最后才会得到无限。“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佛陀以前也是有人劝他,要好好的修善、修福报,累积功德福报,佛陀也是这样不断地去做过,也累积过很多的功德福报,“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以前也常常在做天人、天神,甚至做第四天上帝,看过去我拥有八万四千宝床,我睡也只有一张而已;拥有八万四千宫殿,我也只是处在一殿而已;拥有很多的城土,拥有很多的大城,我也是唯居一城;拥有很多的奴才、仆人,但是身边还是只有一个人在侍候。“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过去我佛陀真是非常显赫、非常威风凛凛,真的名利都有啦!但是,佛陀就先问:为什么过去会有这些业报、福报呢?因为“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以前我常常布施,在那边调伏、在那边修道,结果这些都还是在世间法里面绕,都还是在浮浮沉沉、上上下下,还是没有成佛。“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佛陀觉得自己以前也真的是凡夫,跟一般众生一样都是在“染习五欲,无有厌足”总觉得欠东、欠西,也是在修世间的福报,修福、修功德,认为做这些就是了,结果还是没有解脱。

真正的解脱者呢?“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佛陀到最后成就“无上正等证觉”,回到一个很单纯的知足、常乐、大慈大悲,因为他体会到真的没有欠缺什么。佛陀这一世虽然是一位太子,不愁吃、不愁穿,但是他到后来却选择像乞丐一样的托钵,全部的名利、国土江山,他都全部都放下,选择过一个回归到很朴实、很纯朴的生活,因为他体会到过这样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快乐,那些系缚、种种的欲乐、种种贪染才会放下,虽然我外面没有什么。当你全然放下,才能够拥有一切,所以他能够知足常乐,因为他没有欠缺什么,当你放下的时候,你就能够拥有一切。

“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佛陀最后的结论就是“一切诸行,过去尽灭”,不管我过去当到多大的皇帝、总统,或是天王,但是彼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生灭变易,都是变化消失了。“彼自然众具及一切名称”的“自然众具”就是所有缘生缘聚现象界的一切,所有现象界的一切,“彼自然众具及名称”不管各种名称所称呼的这些现象界的一切,“皆悉磨灭”,全部到最后都是一场梦一场空。

“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这里绝对不是消极悲观,而是真真正正去了悟“无常”、“无我”法则之后,放下了过去的错误抓取、错误知见,于是你的苦也就跟著消失、解脱自在,因此这绝对不是消极悲观。

所谓“调伏”,一般修行人的修行过程在调伏种种,算是一种压制、压抑,包括说一些禅修、苦修、苦行那些,都是啊!事实上,他那时候都还没有真正找到“出世间法”,还没有找到“出世间”的解脱道,还是在一般“世间法”的修行。所谓“调伏”,包括禁欲,包括不吃东西,一直断食,这些都是。以前佛陀也是很认真在修世间的福报,以及世间法的修行也都做过,但是就是还没有解脱,于是佛陀到后来体悟到什么叫做解脱道,什么叫做究竟的解脱,然后告诉我们实相、解脱道。所以,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凡夫因为不知足,而成为欲望的奴隶,解脱者因为知足而常乐,当你体会到没有欠缺什么时,你是全然的放,但是你也全然的得到无限。

所谓“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八正道,我们以后会再解析,什么叫做“世间法的三十七道品”?什么叫做“世间法的八正道”?什么叫做“出世间法的八正道”?要清楚的区分出来,修行才不会是落入在“世间法”的八正道里面,在那里修而不知道。所以,为什么闻思方面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闻思,你后面的行就不可能正确,偏到哪里都不知道,因此要有“解行合一”,要有闻、思、修这样配合起来。

【幻灯片】

由于要渐渐深入更深的法义,所以今天我们介绍有关于身体方面的实相,这一系列的幻灯片,都是实际的身体解剖,都是属于医学院的身体解剖,包括各个器官方面,都是实际的实体拍摄的,这方面都是以一种如实观就好,没有说刻意去丑化它,因此大家也不用怕,我们都是以一种医学方面来了解,实际来看看我们身体各方面。一方面因为当我们以后修习“四念处”的“修三十二身分”,就是在解析这个。另一方面要去看到我们身体里面的每一部分,每一个器官就是一个众生,就是很多因缘组合起来的众生,很多众生组合起来一个众生,就是一个器官。大家要慢慢去看到我们身体的全部,每一个部分都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

我们今天就站在比较属于医学的立场,来解剖、来看就好。这是肺脏,这是心脏,这是横隔膜,这是肝脏,这是静脉,这是颈静脉,这是动脉,这是肝,这是胃,这是小肠,这是大肠,这是我们身体的骨骼,这是大腿骨,这些都是实际的实品把它切开,然后看看里面的这些情况,这里面是骨髓,也是我们的实相,我们全身的骨架。不要说不敢去看、逃避,这样都不够健康,我们要如实来看,因为这是我们的实相,如果没有修行解脱,我们一样没多久就剩下白骨一堆。

刚才是组合起来的骨架,这是把全身一节一节的拆开,这是头部的,事实上它是由好几块组合而成,这是把头盖骨解开,我们头部看起来,好像一个完整的,事实上它是好几部分巧密的组合,组合真的非常巧妙。以前在中国医药学院,我们都要实际去看尸体,我们都要实际去接触,你实际去看头盖骨,骨跟骨之间接缝的奥妙组合,真是太奥妙了!它的组合很奥妙的,很波浪、不规则,里面的骨浆、脑髓不会溢出来。这是用电脑断层显现出,这是我们头部的头盖骨,这是肩脥骨,这是手,这是脚、大腿骨,这是膝盖骨,这是膝盖,这是我们的小腿,小腿前面、小腿后面,这是脚,这是骨盘,上面是男性的骨盘,这是女性的骨盘,男性跟女性的骨盘,最主要就是角度不同,宽度也不一样,男性比较小,女性的幅度会比较大,因为这跟生产有关,女人要生产的时候,她的骨门要打开,胎儿是在这里孕育。

这是关节,这是手臂,我们说手脱臼,就是它脱离出来。这是膝盖,这就是大腿、大腿骨,像猪腿、像牛排、猪排。事实上,要看我们大腿是由哪些肌肉所组合而成,就是有不同的形状肌肉组合大腿,是更近照来看,这是大腿骨,我们大腿一支骨而已,小腿有两支骨,这是实际的尸体,把第一层外皮剥掉,看里面的肌肉层。以前我们在医学院接触这些尸体,一般医学院学生都不会怕,最初当然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难免啦!但是后来渐渐就不会害怕了,一方面医学院的学生会把这些当作他们的老师,叫做大体老师,所以他们不会害怕,一方面就是一种感恩,他们是以实际的身体,以身作则来让我们看、让我们学习,所以这是一个实际以身作则的老师,当我们接触这些时,感恩他!所以不会惧怕。

大家在看这些时,他们都是在告诉我们法,告诉我们无常、无我,一样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大家要会看。这是我们的表情肌,身体里面的表情,各种肌肉的分布、表情肌,这是我们手臂的这些肌肉,把外皮剥掉之后,然后看深层的这些肌肉。这是大腿的,都是实际的这些,我们要慢慢去看,因为“四念处”里面的“身念住”,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程,慢慢去了解我们身体的实相。再来细部的,这是嘴巴,这是咽喉、舌头、咽喉,这是舌头,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这些牙齿,这是骨骼、牙齿的构造,这是舌头,然后这是食道,这是胃,这是十二指肠,再来是小肠,这是把食道截出一节,看里面实际的情况,再来这是胃,这是还没有切开的胃,这是切开胃里面的情况,整个胃里面的情况,用X光照射的胃,一个人如果常常吃刺激品,胃壁就会慢慢受到磨损,渐渐形成胃溃疡,严重的话,就胃出血。

这是肺脏,这是心脏,这是横隔膜,这是肝脏,再来这是胃、这是胆,这是胰脏、脾脏,是在胃的下面,胃压住在里面,这是一个脾脏,如果胰脏失常,就会形成糖尿病,再来就是肠黏膜、小肠,形成大肠,它是绕一圈的,大肠是从这里开始,然后这样上来到这里,再来这是绕一圈下来,这是大肠。我们把内部的消化器官全部都拿出来,这是胃,这是大肠,这个是阑尾、盲肠阑尾,这里本来是空的,如果我们常常个性比较急,或是吃饱之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然后比较急,有时候一些东西,它会跑到这里面来,就会形成盲肠炎,它会发炎的。

我们身体里面的消化道有多长呢?是我们身体的六倍,从舌头这样下来,包括整个小肠这些,然后包括大肠这些,是我们身体六倍的长度,再来就是看胃肠里面的情况,这是小肠到这里,然后再开始转成大肠,这是肠子里面的这些情况、实况,把这一块再放大,就是这样。再来就是肝脏,实际肝脏的颜色,也差不多这样,我们身体里面最重的器官就是肝脏再来就是胰脏,上面是胃,这里是十二指肠,胰脏讲的是十二指肠,来到这里就是小肠,胰脏在这里会分泌胰胆汁,就是胰岛素,如果失常就会形成糖尿病。

我们看一下身体,是从人的正中解剖,这是从鼻子,包括各方面都切一半,然后看里面的情况,这里就是喉咙的实况,咽喉的声带,这是肺脏,一步一步再把它解开来,肺脏的这些实况,是比较新鲜的肺脏,它就是一个气管,这就是气管,肺脏会有这边是三叶所组成,这边是两叶,就是让心脏腾出一个心脏的空间,这是肺脏,这是气管,肺脏再把它细分里面的,这些肺泡,以后我们还会更深入一个解剖来解析,这是横隔膜,这是下腹腔,这是下腹腔,中间就是一个横隔膜,这是实际的肾脏,它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过滤系统,就像一个滤水器,我们全身的血液要来到肾脏,然后做一个过滤,把好的再过滤好、净化之后,然后从血管里面再流回到身体,把不好的那些,包括有毒素或不好的那些,它再集中过来,然后流到输尿管,从输尿管集中到膀胱,所以肾脏是一个过滤系统。如果肾脏功能失常,就会形成尿毒症,于是就要变成要用人工肾脏,来帮助我们血液的透析,就是洗肾。

事实上,洗肾是帮助我们取代肾脏,洗我们身体里面的血液,所以里面的血液就是要把那些毒素排毒,像这些肾脏,它也是一个众生,从小到现在,它为我们默默工作几十年,你知道吗?我们好像都认为说很正常,都没有去感恩过它,我们对身体的这些器官,包括肝脏,它都默默在解毒,认为很正常,这是我啊!我的啊!事实上,它们都是自主系统,它们都是单独在运作,它不听你的脑部的指挥,不是你的意念所能够指挥,以后我们还会讲到自主神经系统,但我们很少去感恩它,因为肾脏在我们身体的背面,所以在实际解剖,看到肾脏方面,就是要从背部,换肾脏就是这样挖开,然后换肾脏。

这是肾脏的实际情况,这是腰部,在腰部稍微上来一点,在我们背部,人体解剖这方面,我们今天先看这一半,下面还有另外一半,我们下次再来看,把它分开,一方面也怕大家看太多,睡不著!

我们后面再看一些,就是刚好实际拍到的,你看这只蜥蜴在吃什么?台湾话叫做“肚背”的螺蛄,它在那里吃这个。如果我们没有了悟法,一直在跟著世间众生的脚步,彻底的讲,就是在整个食物链里面,在六道里面,不断的吃、吃、吃,到最后就是被吃,你看不断吃、吃,这就是那蜥蜴,然后被车子压过之后。这就是蜥蜴的蛋,被压挤出来了,蜥蜴的好几个蛋,出生就一直吃、一直吃,生命意义没有发挥、找寻出来,就是这样吃、吃、吃,到最后就是被吃,你的祖先也是一样,如果他们还不是一个解脱者,他们也是一样吃、吃、吃,吃到最后又是荒冢一堆草没了,还是一样被吃掉。

所以,如果没有解脱,就是在这整个食物链里面,不管你再怎么辉煌成就,事业再怎么辉煌成就,地位再怎么高,都是在吃跟被吃里面轮回、循环。这是一只嶦蜍,它也是一直吃、吃、吃啊!到后来被吃啊!不要以为说它是它啊!它是反映出每一个众生,这是每一个众生的实相,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有的是被其他东西吃掉,这是被车子压过,也是被吃掉啊!然后或是其他方式的死亡,都是在被吃啦!

这也是一样,这是蚂蚁,当它死亡之后,就又是成为很多众生的食品。所以,佛陀也是一样,就是看到食物链,看到众生在“四食”里面一直在吃跟被吃的轮回循转,后来才体会到究竟解脱这方面的涅槃彼岸。

我们学佛就是这样,大家有时候要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来看,把眼光放大、放远去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原来只是跟著一般的众生在工作,在忙啊!结婚成家、从小求学,再来长大、结婚,成家立业、生小孩,再来又是这样工作奋斗、事业有成,再来又是老了,然后再来又是面对老、病、死。如果是这样,就是一样都是跟著众生后面的脚步在走,你很难去看到了悟真理实相的,所以佛陀希望我们能够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来看,去更有深度的去思惟生命的意义,以及更有深度的去看大自然的法则,体会到法印。这就是让我们从高处来看,看看大自然都在告诉我们潮起潮落,波浪一波起、一波灭,无常生灭变化,这个有地、有水,上面有阳光,地、水、火、风,然后它会孕化出很多的动植物,有天有地,一方面去看到缘起的有,一方面去体悟无常的法印,一方面去看看,去体会大自然的深奥,都是要你心越静下来,越深度的去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这是油麻菜子的油菜花,你慢慢地去看,欣赏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启示,欣赏大自然的奥妙,一个开悟的解脱者,他是一种知足感恩,一方面他处处都可以见到法,一方面他跟整个大自然都是溶为一体,所以他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当你能够去见到法,如实的去深观,如实的去见到法,你就能够心花朵朵开,花开见佛悟无生,包括莲花的开,它也是很多因缘聚合之后而生,所以处处都可以去见到法,这也是一样,这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你的心眼、心花朵朵开,一方面你真正见到法,真正去体悟法、实相,那么你也是一样都是会很开心。这个莲花就算在污泥之中,一样可以开出漂亮的莲花,可以结出果实,就算说这个世间再怎么动荡不安,再怎么五浊恶世,一样可以解脱自在,只要你好好回来见法,好好的回来实修实证,闻、思、修这样上来,你一样可以体悟到无上甚深微妙法,一样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的一种情况。出淤泥而不染,建立在一堆污泥之中,一样能够开出很漂亮的莲花。

(第十二节,杂阿含第四十三经)“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前面是讲色,后面是讲受、想、行、识,都是如此,“长夜轮转,顺识而转”这里讲一个很重要的重点,众生的生死轮回,最主要是关键在哪里?“爱结所系”,就像一个绑住柱子,这样绑住、不愿解开,就在那边一直绕、绕不出。

【法义分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因为贪爱染著,让众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因为我以前就读嘉义高中,那时候在嘉义地区,满有名的两座桥,一个叫做天长桥,一个叫做地久桥,天长地久,它算是一个风景区,靠近山区方面,我们也曾经去过那边,感觉这种天长地久,满有意思的。一方面也可以接近大自然,但是佛陀这里就有把众生的一种贪爱,让我们在生死轮回里面,一直这样浮浮沉沉,这里我就引用那一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重点的就是我们要怎么才能够解脱自在呢?今天会讲到“色”的集、灭、味、患、离,这里有提到整套的集、灭、味、患、离,后面会有解释,这个“色”只是一个代表,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要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身心内外、有形的物质、心理方面都是一样,都要看到它的集、灭、味、患、离,也就是你要看到多重面,不要只看到单面,正、反两面都要看到,这里强调你必须要能够看到多层面,这样贪爱或是嗔恨才会离开。当你在起嗔心时,对一个境界起嗔,对某个人起嗔,你要看到他的“味”、他的优点。如果你对老公已经赌气好几天了,已经对他很生气,有时候你要转个念,多去看他的优点,这样内心的那一种嗔心、不平,他就会很快消化掉、就会冲和掉。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生起一种贪爱染著,你要看到它的什么?要看到它的“患”,也就是能够看到正、反两面,这样才会有离系的力量,中道的智慧才会出来。

(第十三节)“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在大乘经典里面会提到一句话,叫做什么“心净佛土净”?《阿含经》里面讲说“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去体会、去消化这一句话,就可以体会到“心净佛土净”,极乐世界不在他方世界、不在外太空,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这里。如果能够见到活生生的佛法,如果能够贪嗔痴尽,心净、佛土就会净,心净、众生就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启示,不要向心外求。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比喻,这里提到一种鸟,它是有很多种颜色、彩色的,“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嗔恚,愚痴种种,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就像一个画师很容易把一块画白净的画布,然后随著他想要的妆画上去,我们每一个人的“三界”也是这样。所谓“三界”、梦幻世界,每一个人的“三界”都不同,是随著每个人你的贪、嗔,所抓、所抗拒的不同而异。所以,事实上三界是自己去抓来的,你的贪、嗔、痴所抓来的。

这一块画布,你要怎么画,看你的认识而定,看你的贪、嗔而定,你的世界要怎么样构造,也是看你的贪、嗔、痴而定,问题重点在于众生不容易察觉到,苦海的世界是自己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当你没有觉察到根本原因时,又会怪天怪地、怨天尤人,然后又要跑到他方世界去。在修行上,有没有掌握到根本,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你用错方法,都一直在心外去求法、向心外下工夫。所以,当你真正看到苦的根本原因,就能够对症治疗,这都是要从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方面下工夫,当你心净、佛土就会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佛土净”,有贪、嗔、痴的众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镜子,大家要慢慢去觉察到。

如果你戴著一付蓝色的眼镜,所看出去的世界就都是呈现蓝色的;当你戴著一付绿色的眼镜,你所看出去的世界,就呈现都是绿色的,然而你却以为这个世界全部都是绿色的,或是这个世界全部都是黄色的,因为认为这是我自己看到的。但是因为这一付眼镜跟你是完全贴住,你很不容易觉察到事实上是你本身镜片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回来慢慢反观到,原来这个问题是出现在自己心镜的问题,是我们自己这面心镜的问题。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说解脱道是要回来向内观,一定要回来看自己。你要看到原来这些贪、嗔、痴,这些梦幻世界、这些苦海,问题都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这面心镜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对症治疗。每个人的心镜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都不同,因为你所贪爱的跟甲所贪爱的、跟乙所贪爱的,都不相同。你所牵挂的人、事、物,跟他所牵挂的人、事、物,都不同。你牵挂什么、贪爱什么,就会被你所牵挂、所贪爱的境界牵著走,因此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法义的闻思很重要?不要想说我要赶快急著去修,这些好像不是很重要啊!这正是我们要心静下来慢慢去消化,包括以后的实修方面,因为要有止观的力道,才能够去看到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的心镜去扭曲,以后实修方面就是要慢慢回来,去看到这方面的,今天要先了解问题重点在哪里,以后才能够对症治疗。

(第十四节)“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的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则能断一切的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掉与慢应该是要分开为掉举跟我慢。“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这里把修行的重点核心都集中勾勒出来了,不要看经文很简短,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去体悟“无常法印”,就能够真正去体证到“无我”;如果没有“无常法印”,则“无我法印”也不成立。

因为“无常法则”是大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的生灭变化,一出生就没办法不老、病、死,不管修行再怎么高,符术、咒术再怎么高,神通再怎么厉害,你都没办法说不让自己老、病、死的;不管你再怎么修、境界怎么高,如果“自我”、“我慢”不断除,顶多你只是练就一身很厉害的逃生术,不管你再怎么逃,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还是存在啊!佛陀不是要我们去练就一身的逃生术,表示自己的功夫很厉害,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能够怎么样、怎么样,又可以继续出世、又可以继续再来,都是因为“自我”还贪生怕死不敢放,所以都还是在有生有死的世界,都还没有真正体证到“无我”,那个“我”都还抓著。所以,你要深刻去体证“无常”,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无我”,这一次的禅修就要好好实际证悟到“无常”。

当你能够体证“无常”,以后会逐步慢慢地加深去体悟到“无我”,因为修行的体证是有次第。如果一个人能够好好去体证无常,就能够建立“无我想”,他就能够实际去体证到“无我”,这不是思想的一种架构,而是他能够真正去体悟到“心住无我想”。因为你真正体证到“无我”,那些“我慢”就必然消失,抓取就必然的减少,十个结很自然、很容易就会一一的断除,而顺得涅槃、解脱自在,也就是远离颠倒梦想。如果能够修习“无常想”,能够好好去实修实证“无常法印”,就能够断种种的结。所谓的“结”是断掉到五上分结,欲爱结是属于五下分结,后面的“色爱”就是色界贪,无色爱就是“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都属于五上分结,也就是证三果到四果。

大家不要轻视体证“无常法印”的重要,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深观身心内外一切无常,就能够断除种种结缚,包括深层的我执与我慢,重点的问题在于修行人大多只把“无常”当作一个名相、口头禅,或是头脑中的一种知见,因此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但是对这些佛学的无常、苦、空、无我、四谛、八正道,往往都是只是停留在名相知见上,这样就很难实修实证。今天刚好有这样的因缘,大家刚好也有这种意愿、很发心,有人提供场地,下个月六月就可以举办三天的禅修。

(第十五节)“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这五句是很简短,但是大家要背起来,然后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观色如聚沫”要慢慢去体会我们身体就像“聚沫”,所谓的“聚沫”,如果在水边、溪边冲击比较久的地区,它旁边都有一些像海绵,比海绵还更松散那些泡沫、聚沫聚集在一堆,如果用手搅动,马上破灭掉。所以,我们的身体,事实上就像那些聚沫,看起来好像很结实,但是实在是禁不起碰触揉捏,现在随便一个压缩机把你一挤压,你就变成肉饼、肉酱。大家不要想说我今天年轻力壮,现在学问高、地位高,无常方面对我来讲太遥远了,如果你这样太粗心大意,说不定没多久,你身边周遭的人,马上就示现无常给你看,你以为他好好的,结果出去车祸马上就死掉,人是禁不起一场车祸撞击的,不要以为说我是铁打的身体,不怕!像无敌铁金刚,那个都是梦幻啦!

所以,佛陀就要告诉我们,要去看到身体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壮健,但是事实上它像聚沫,绝不是消极悲观,也不是故意夸大,而是佛陀告诉我们实相,要让我们去看到色身身体就像聚沫,我们种种感受就如“水上泡”,如果有像小瀑布冲刷下来,看到那个水泡一冒上来,然后又很快消失,所以它是冒上来、然后消失,这里就是宣说我们的种种觉受就是这样,你的苦受、乐受、喜受,都是这样升上来,没多久就消失,升上来、没多久就消失,只是我们往往会怎么样呢?对“乐受”又会想要一直抓住它、不让它消失;对苦受,我们又希望赶快要设法把它排除掉,不让它自然的韵律运作,这样又变成苦上加苦。所以我们要去了解那个实相--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

所谓“春时焰”,就像在沙漠地区,如果它有一些水气,然后天气炎热,水气会蒸发,就像一个萤幕出来,如果附近远方有什么山景,它会映现出来,因为它在远处,事实上是水蒸气蒸发一个幻相的萤幕出来,然后你以为是真的一个世界,叫做“想如春时焰”。国内台中亚哥花园有一个水幕电影,号称亚洲最大用水做成的一个萤幕,看起来满立体的,但事实上那些水如果全部都消失,它只是一个梦幻泡影在那里。所以,有时候你对一件事情,想得很陶醉、很快乐,事实上都是在那里自我陶醉。所谓“诸行如芭蕉”,“芭蕉”就像香蕉一样,你一层一层的剥,剥到后面、剥到最后,里面是“空”,剥到最后里面就是“空”。所以,你要看到核心的“空”。“诸识法如幻”就像魔术师放一幕电影,让你看得很欢喜,你以为是真的,结果当它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什么都没了。这几句偈的含意都很深,也把这很多的重点都浓缩在这里,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

(第十六节)“云何色集”什么叫做“色集”?后面段是讲“色灭”,大家要慢慢去看“色集”的重点,如果一个人对于我们的感受,对于受、想、行、识“五蕴”这方面,没有如实去了解,就会颠倒梦想的抓取,贪爱就会聚集,指出生死的原因、轮回的原因,是来自于“无明”。无明,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实相,然后贪爱、抓取。后面所谓的“色灭”,如果你能够了解实相,就会放下那些抓取,你会放下、不会再聚集,然后就是放开、放开。所以,“色灭”就是那些苦恼就会消失了,贪爱没有了。

(第十七节)把一些重点又浓缩出来,“云何断关?谓断五下分结”我们修行证果,所要断的重点,你要放在哪里呢?第一个阶段,你要先能够断五下分结,就是十个结。所谓要解脱,你要过五关斩六将的意思。要断哪些关呢?第一个阶段要先断“五下分结”,这十个结的前面五个结要先断,“断五下分结”就可以证到三果,三果后面“五上分结”,再继续用功就可以看到、然后就可以断。

“云何度堑?谓度无明深堑”因为这是一个鸿沟,你要能够度过去。但怎么度无明深堑呢?就是要静下来,然后把你的觉性、觉知唤醒,活在每一个当下,去现观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把无明冲动、不了解实相、不了解真理,那一种向外一直冲动的那种心拉回来现在,让你现在觉醒起来,把事情弄清楚、把实相弄清楚,就是把“无明”转为“明”。但是,这是最不容易断的结,这是最深的一个结。

举例来讲,这是基督教里面的一个比喻,就是上帝跟几个人在讨论,觉得要躲在哪里,人们才找不到我?有的人就跟他讲说,你应该躲在哪里,躲到什么地方,躲到高山上、躲到大海,或是躲到他方世界去,但是还觉得躲到那些地方,还是有人会找得到啊!后来有一个人就跟他讲,躲到一个人的心里,他就找不到。含意很深!真正要了悟宇宙一切人生的实相,最深的结--无明结,必须从你内心里面打开,所以不要向心外求法,一定要回来反观,然后好好活在当下,去看当下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这样你只要用功半年、一年下来,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你找不到上帝。以佛教来讲,如果向心外去找解脱、找净土,你找不到净土,亦即“心净佛土净”,一定要回来在当下。

“云何超越境界?谓究竟无始生死”也就是断除生死轮回,才能超越一切的境界。“云何脱诸防逻?谓有爱尽”就是那一种贪爱,“此爱绵绵无绝期”那个爱,因为你一抓取什么,那么你所抓取的这些,你以为是得,事实上它正是束缚住你,你就会被那个境界牵著、所拘束。“云何建圣法幢?谓我慢尽”所谓“建圣法幢”,【法义分享】若要真的要弘法、真的要为法做见证,“建圣法幢”就是为法做见证、弘法的意思,你最好要先“我慢尽”,到达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才能真正建圣法幢。所谓“我慢尽”,以十个结来讲,是在“五上分结”的部份。证到三果的人,我慢都还没有断。

(第十八节)一样要从色、受、想、行、识各方面,去体悟体证无常与无我法印。“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体证无常、无我,可以断五下分结、证到三果,比丘就继续再问当证到三果之后,怎么样才能证到阿罗汉果?当我断五下分结、证到三果之后,我如何才能够“漏尽,无漏心解脱”?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究竟解脱的世界、成佛的世界,我怎么样才能够“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何谓“漏尽、无漏”?因为含意很深,以后还会再讲述。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布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这一句话含意很深,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去咀嚼、去体会,不止一般的众生,绝大多数的修行人,都很难超越这两句话所讲的范围,所以佛陀就很率直的讲,“愚痴凡夫”就是还无明遮障,还没有了悟实相的一般众生,跟一般修行人,“于无畏处而生恐畏”,就是说不该去怕的,却偏偏一直的怕它;不应该怕的,却这么样的怕它。“愚痴凡夫、无闻众生布畏”,一般众生怕什么呢?怕无我、怕无我所,佛陀就讲“二俱非当生”这两种现象是不应该有的,因为实相真理就是无常,但是众生就是不了解,然后偏偏一直跟实相在对抗,都一直去抓常、抓我。但是宇宙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像一只小螳螂要搬动大石头,就是以一个小我的力量,然后要去改变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这怎么可能呢?这样只是自讨苦吃而已。

一般众生就是要抓常、抓我,然后很怕无常、很怕无我、很怕无我所,很怕我所抓的失去。佛陀就讲就坦白讲,这两种现象都不应该有,因为你再怎么怕,不是因为你怕就不会丧失;不会因为你怕,怕你的父母亲老、病、死,你的父母亲就不会老、病、死,不是这样啊!不会因为怕你自己衰老,所以百般把自己化妆打扮得很漂亮,然后你一直这样打扮下去,你以为自己就不会老吗?不可能啦!顶多只是延后而已,还是会来啦!所以,佛陀就讲说,如果你一直在那个怕无常,怕无我、怕无我所,那些都是多余的,因为你再怎么怕、再怎么抵抗,再怎么治疗,不管你修行再怎么高,神通再怎么广大,你不可能去改变它的,所以那些都是多余的、不应该有,但是一般人却偏偏都一直在怕这些。此处已经讲到修行方面非常深的核心了,大家以后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看,很多的修行法门,包括很多宗教都与“无常”、“无我”的法印在抗争,当你觉醒得越深,就可以越体会到这两句相当深的启示。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经文内容比较不容易了解,我们讲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识”其实会住在“色、受,想、行”,即如“六根”与“六境”的接触,然后会产生“六识”。但是我们的“六根”要看到东西,事实上是我们的“意根”都有透进去,它才能够发挥作用,以医学术语来讲,如果你的眼神经坏掉,眼睛表面上看起来好好的,但是它能够看到东西吗?它没办法看到的。因为我们的“意根”无法传达进去,脑神经无法穿越进去、通过,于是那个“识”无法跟“眼根”结合,眼睛没办法起作用。

“识”常常会跟“色、受、想、行”结合,然后导致不是贪爱我们的色身,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觉受,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种种思想念头,或是种种那些意行、口行,“行”就是冲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重点即将透露出来--“识无所住故不增长”,前面是讲“识住则增长”你贪爱身体的身、受、心、法,对“自我”的抓取就会越增强、越增长,这样你的城墙(十道体系)就越巩固。如果今天要解脱,刚好反回来,必须要慢慢地去除,慢慢地去看到实相,然后慢慢地去除抓取、慢慢放下。

当“识”到达“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作为”“无所作为,识无所住”就是不抓取,因为你了悟实相真理,不在抓梦幻泡影,所以“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作为”。所谓“无所作为”不是消极悲观,而是没有那些颠倒梦想的作为,看到以前是在“海中凿河”,在海底挖一条溪,现在照见到了,你就放下了,所以“不增长”,所以“无所作为”。“无所作为故则住”,“住”就是能够安住下来了,身心已经知道何谓“依止处”了,最主要是你的心能够定下来,已经知道哪里是我的家了,知道家在哪里,已经找到家了,已经回到家了。禅宗也有讲“已经回到家”的意思,你已经知道家在哪里,已经知道你的心要安止在哪里了,已经不会在向心外去求了。

所以“无所作为故则住”,因为你不会再颠倒梦想了,也不会这样自作苦受,所以“住故知足”,因为你感觉到已经没有欠缺什么,你也不必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法了,因为净土已经现在你眼前了,于是这时候“住”,你的心能够定下来,即能“自依止”、也能够“法依止”,看到法、见到缘起甚深,体悟到你本身没有欠缺什么,没有比佛陀少什么,没有比佛陀渺小什么,你是要成为完整的自己,成为你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要去变成释迦牟尼。所以,你感觉已经都具足了,不需要再向心外去求法,“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因为你已经没有再需要、追求什么,不是说“我就是一直赚、赚很多钱之后,我才知足”如果你以为赚很多钱之后,你才会知足?我们也经常听别人说:钱永远也嫌不够啊!如果你以为赚钱就能让你知足,那是不可能,除非你有相当的体悟,才会放下、才会知足。

“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真正能够做到“识无所住”,就会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你已经不再抓取,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足。

跟大家分享一个满重要的心得与观念,一般讲说要成佛,很多人的观念都认为佛陀就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形状,佛陀具足八万四千威仪,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神通具足、……具足,我们就是要成为释迦牟尼佛,于是把他当作一个超级的偶像在膜拜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跟他一样……。一般学佛想要成佛的观念都是这种目标,一般的体会、一般的讲经说法都是这样,与佛陀这样一比较,就认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我一相也没有,我一种好也没有,因此很多人就会觉得我们这辈子不可能成佛,很多法师跟你讲经说法,他不敢跟你讲说你这一世可以解脱、可以成佛,因此都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或是到他方世界去。

事实上,都没有真正体会到成佛的意思,把佛陀、人间的佛陀,又变成一个“超人”,变成一个“无敌铁金刚”,变成一个“超级偶像”,当你把他越捧越大之时,你相形之下,就觉得自己越渺小,因此想成佛这些,想都不敢想。如果基督教或天主教徒,把耶稣太神格化,都未必是好事,佛教徒也一样,你把佛陀神格化,把他推得越高越远,都不是好事。事实上,佛陀、耶稣他们都是以人身来示现,而且都是以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来告诉我们真理实相,让我们去看到真理实相,这样而已。所以,说要“成佛”,翻译这个“佛”字,大家很容易被这个字又迷住了,事实上“成佛”是要成为一个觉悟者。觉悟者,你觉悟什么?最主要就是要觉悟到宇宙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无常”跟“无我”法印。

成佛、成为觉者、成为解脱者,主要就是要能够体证到、觉悟到这个,这样而已。所有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修行法门,都只是让你心静下来,“止观双运”,就是要让你去体证这两个法印,可以清楚知道何谓“成佛”,“成佛”的定义是很重要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可能透过努力而去了悟到实相,只要你这一生这一世好好努力,去觉悟到真理实相,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就可以成佛。早期为什么佛陀引导弟子的解脱很快呢?因为都没有很多的迷雾障,都很单纯的实修实证、体悟法。所以,现在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说要成佛,不是把自己一直在补补修修,然后去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样子。为什么一朵玫瑰花,不能够欣赏你自己,偏偏一定要去欣赏莲花?然后玫瑰花你就在那里自艾自怨自叹,认为说人家那个莲花才够大、才够漂亮,就不能够满足于你自己,不能够安住于你自己,偏偏一直天天幻想著我要成为莲花,我要成为什么花,这样才够大、这样才够好,都是进入梦幻世界,你都没办法安住在自己。

当你是一朵牵牛花,为什么你不能够全然的开放?为什么你不能够全然的安住在你的每一个当下?为什么你就在一直自怨自艾说:“我这朵牵牛花是长在路边,兰花才让人供养,所以我要努力改变成为兰花……”人类才会颠倒梦想,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什么,要努力修正自己,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模样,都没办法肯定自己,没办法接受自已,这样你怎么会知足?!这是一个“成佛”上,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每一个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每一个人在这宇宙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认清知道你自己也是独一无二,你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平等,你跟耶稣也都完全平等。你所跟佛陀不同的,就只在于佛陀是一位觉悟者,了悟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没有在那里构筑梦幻世界,他离开这个苦海,就这样而已,这就是一个成佛者、一个解脱者、一个觉悟者。

所以,要把修行解脱、成佛、成为觉悟者,要弄清楚。当你了悟这些,体悟无常真理实相时,然后发现你没有欠缺什么,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跟佛陀比较也没有少什么,这时候你就会完全的知足,感恩啦!知足啦!于是就能够“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你要真正能够知足,才会解脱啦!如果觉得你还欠东欠西,内心还有很多的空虚,还有很多的不安,还有很多的不知足,你就还有得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如果听得懂刚才讲述的这些、好好消化,可以节省你很多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费。

【法义分享】能深入体悟无常、非我、非我所,则能断五下分结而证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断。走在修行路上的众生,虽然知道无常、无我,也很会宣说,但是往往骨子里都是抗拒无常,很怕无我。所以种种扭曲变质的修行法门就不断衍生出来。所以,这一经的含意也是很深,大家要慢慢去看、慢慢去体会,如果你真正能做到“识无所住”,就能够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不容易!只要你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就处处“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没有觉察到而已。因此你要觉察到,再来才能够针对那些结一一的断除。

我从民国六十年左右,就开始在人生哲学、生命哲学上面在探讨、下工夫,从高中时期就在探讨、追寻,后来慢慢在佛教方面涉入越深也是一样,人家跟我们引导想要“成佛”,就应该要什么相、……相,出生时就应该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果你没有这样,就不要想啊!所以,很多宗教师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回归到单纯、纯朴的这些法,佛陀最初怎么样讲?什么是修行解脱之路?当发现到很纯真、很朴实的解脱之路,你逐步跟著走,就可以成为你自己,就可以自作主,就可以很有信心的,跟佛陀所达成的境界一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任何的我慢,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不敢这样的宣说。

(第十九节)“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方便”即还是要采用各种方便法,透过八万四千法门,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选择你比较能够相应、适当的法门,让你的身心静下来。当你静下来之后,就是要进一步的去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原来佛陀所讲的,打坐不是光在那里坐,你是要有内容的、要有体会的,我们一般如果不了解,都只是在打坐,都是只是在修定,在观呼吸、数息,或是看著专注的一点。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过程,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我们往往都浪费很多时间在这里,于是这种“定”就变成“世间定”。真正的“正定”,一定是要能够“止观双运”,“禅思”就是止观,“禅”就是有“定”,然后“思”就是有“观”,止观双运、内寂其心。所谓“内寂其心”也是一种“定”,然后要如实观察。

所以,真正的禅修,是要“止观双运”,我们这一次的禅修,所谓“止观”方面,要有“定”与“观”要等持。“缘眼及色→眼识生”“眼色识”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这里是要探讨苦生起的原因,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产生了很舒服的感受,于是就会进一步想要去拥有,想要去贪爱、想要去抓取,这样你后续的,只看到“味”、没有看到“患”。但是,不管有没有看到后面的“患”,那个苦就会跟著来。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它只是绝对的好而没有负面的,它一定都是正反两面都有,如果你能够提前看到正、反两面,中道的智慧就会产生。

(第二十节)这里又有一个满重要的重点,“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所谓“洲”,简短讲就是要回归到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时时抱住一个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只是协助你学习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异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要亲近善知识,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他是协助你如何早日自依、法依、不异依,不是说日子越久,师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然后越抓越紧,以后又成为他的衣钵继承人,或是成为他的一个法门派系,派系门下的另外一个分店的负责人,以后处处都要看著总部方面的脸色,那很苦啊!事实上,佛陀以前早期都是这样,我就是跟你们讲法,跟你们讲真理、讲实相,你们透过实修实际,实际去体证到之后,佛陀他也没有成立宗派,也没有成立宗教,然后就鼓励大家,只要你有实修实证之后,真正有见到法,成为明眼善知识,就可以到各处去跟众生广结善缘、弘法。

真正善知识就是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住于自洲、住于自依”的“住自洲”就是在茫茫的人生苦海里面,众生都习惯向心外抓取,如果你向心外去抓取一个依靠的东西,你的心永远都没办法真正安止下来,因为你向心外抓取所依,“所依”都不会究竟的。唯有你回到、发现到,要回来自依止的时候,才会发现到究竟的法。如果你还不满足于你自己,还认为说我今天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我怎么样去修行,怎么样去改变我自己,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如果你还很不满足于你是一朵牵牛花,一直要拼命要想要改善成为一朵莲花,你的苦永远都存在。讲究竟一点,牵牛花与莲花,它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实相的存在,它们并没有美、丑,谁高、谁低……,没有这些分别,是人类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然后划分出来。

“自卑”是因为不了解实相,真理,然后划地自限把自己矮化,“我慢”也是因为你看不到众生都是平等,然后狂傲自大。当慢慢了解实相、真理的时候,你会体证到“无上正等正觉”,“正等”就是完全平等,你跟一切众生都平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慢慢的心静下来,去体会实相、体悟真理,你就可以成为觉悟者。就是你要回到自己来,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去抱佛脚,佛陀只是一个“指月的工具”,协助我们去看到真理,这样而已。

“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则能)离欲……”如果你能够“知色无常,苦、变易”,则能够“离欲、灭、寂静、没”如果经文没有补充这两个字,比较不容易了解。一个人能够了悟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你又有抓取就会产生苦,实相就是不断地在变化、变易、变易,你能够体会到这些事实的存在、真理,就能够“离欲、灭、寂静,没”会远离颠倒梦想。“从本以来”就是从古早以来,从始以来、从最初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稳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你想要解脱,“涅槃”就是一个解脱的世界,要解脱、成佛就是这样。真正了悟一切“色”(一切现象界)是无常变易,于是你不抓取而放下,因为抓取就是束缚,当你放下、不抓取之时,你就能够解脱。

“不著故故安隐乐住”就能够安于每一个当下,因为你能够知足、感恩,没有欠缺什么。“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这是解脱自在,当你处在涅槃之时,并不是说“好!这样我自己享受就好了”你还是会随顺因缘,一方面看著众生在苦海中头出头没,或是在那里颠倒梦想,会有不忍之心、悲悯之心。只要有真正实修实证,那一种大慈大悲之心,就会很自然生起,你会很主动的,甚至会随顺因缘,跟众生做法上的分享。绝对不会就像一些人批评的:就常驻在涅槃、不出来度众生……,不会这样的。一个解脱者一定是大慈大悲悯众生,真正的善知识会引导你,如实正观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达到自依止、法依止。

有感于大家都很认真、很积极,除了闻思方面表现出很积极以外,大家在实修实证方面,也都很认真、很积极去做,平常就已经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修、在做了,虽然说工作忙,但也是尽量抽空出来实修实证,这是很好的道心,希望能够继续持之以恒。我们中鼎这里,大家真的福报很好,要好好珍惜!否则福报又很容易丧失掉,像我们中鼎本来考虑搬移到东方科学园区,结果没搬成,这样很好的福报,如果搬过去,一把火又是烧的灰头土脸了,元气都大大损伤。所以,一个大公司能够允许不同社团的存在,表示有这样一个雅量,大家在公司里面,因为建立起正知正见之后,你又会把这些慢慢回向在你的工作、你的公司,再回向这个世间,无形中他会有一种稳定的力量,再加上大家在这里,有这么好的场地,有这么宽大的场地,很难得!

我们想要举办禅修,上个礼拜才积极准备在找,现在场地也有了,而且法云寺方面,又很积极来协助,各方面几乎让我们的工作量减到最少,包括用餐方面,他们也能够护持,也愿意来协助,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这一次如果可以,我们是用完整的两天半,大家能够以“归零”的心来参加,以柔软心、归零的心来参加,你这两天半会有很多实际的体悟,实际的体证、突破,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这样的善缘。

我们平常闻思之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了,这样禅修才能够真正又发挥出它的力量、效用出来,如果你想说“我现在听只是听啊!现在不是在禅修期间”你没有用功好好去体会,这样会浪费掉很多的时间,现在闻思、马上就要去体悟,然后在你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之中,在历缘对境之中,马上要处处去见法。

(第廿一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人与我诤”补充一个“人”--世间人。佛陀就讲我实在很不愿意跟世间人诤,但是偏偏世间人要与我诤--“世间与我诤”,为什么呢?“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佛陀就讲“我只是说实话,我只是说实相、说真理啊!我把宇宙的实相真理说出来,这样而已!我并没有欺骗啊!不是我要跟大家诤,不是我与世间诤,事实上我只是说实话,这样而已!你们听不喜欢、听不习惯,不是错在我啦!不是我错啦!”“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就是解脱者、了悟真理实相的人,佛陀并没有说“世间智者”只有他一个人而已,解脱不是只有佛陀、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而已。一样啊!以前有解脱者,他们走过这一条路,发现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他们这样说出来,佛陀也去亲证了,因此“世间智者言有”智慧的解脱者他们说有这样的实相、这样的真理存在,当我体证过来之后,当我发现这是真理、这是实相、这是事实,所以我也说有回事啊!

“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那些解脱者他们所讲的有,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所讲的法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承认的真理实相是什么呢?“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这里就扣住那个核心,世间的这些解脱者、有智慧的人、智者,他们体悟到“色无常”--现象界的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这些实相,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异,如果你你不了解、去抓取,就会产生苦。因为一切的实相,都是一直刹那生灭变异,一直在变化的,这个云从东飘到西,不要以为它是固定的形状在飘。你有没有看到那个云,它每一个刹那的形状都在变?要慢慢去看到,不要以为云就是从东飘到西,然后不变的飘过去,它是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在空中移动,时间也在流失,然后它都是一直在变、变、变,有时候云会增加,有时候又会消散,然后飘到一个地方又消失,都是一直在变异的。

色无常、苦、变易法,这一种实相真理,“世间智者”就是那些解脱者,他们说有这回事、、这是事实,当我体证之后,我也说这是真理、这是实相、这是事实。“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在《阿含经》里面,对“识”方面,都是佛陀所体证、所彻悟的,它都是属于缘起的,又是刹那生灭变易的。所以,原始佛法与后来大乘佛法所讲的重要核心,有很多不太相同的地方,大家要注意仔细去看,一定要看佛陀最初对这个“识”是如何诠释、产生,它的实相又是如何,否则又会把这个“识”演变成一门学问,在解析几识、几识、几识……,一直在“识”上面,花费很多时间在那里绕。

《阿含经》里面对这个“识”是如何诠释?它是如何形成?它的特性是如何?所以,我们要清楚分辨。受、想、行、识都是缘起法,现象界的缘生缘灭,都是无常法则,无常刹那变异。《阿含经》里面处处都在跟我们讲,尤其是“五阴”方面都一直交代,“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那些世间智者、体会者、开悟者,他们说没有这回事,我也说没有这回事,不是跟著在他们屁股后面说,我也是有实修实证之后才说的,佛陀就继续讲:我们说没有这回事,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这几样,“色”就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包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界,你说它有这一种常、恒、不变易、永远存在,“正住”就是永远存在的意思。

你说有这回事,“世间智者言无”一个解脱者、有智慧的人,他说:没有这回事啦!而我佛陀体悟过来,也是没有这回事,因此我也如实说:没有这回事!其他的受、想、行、识,你一直要去找它的常、恒、不变易,永恒不变的灵魂,就是“正住者”的意思,佛陀说:没有这回事!“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有世间世间法”就是有世间现象界的一切,“世间法”就是现象界,它是缘生缘灭。有这些世间、世间法,然后“我亦自知自觉”,佛陀不是说别人怎么讲他就怎么信,他也是自己本身去求真求证,发现真的是实相、真理,当他亲证之后,他才“为人分别演说显示”虽然我说实话,但是“世间盲目者不知不见”,众生不去求真求证,“盲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不是我的过错啊!不是我故意要跟众生对抗,不是我故意要跟那些宗派的宗教师在拆山头,不是我故意要去拆人家的山头,不是我故意要去跟人家踢馆,我完全没有那个意思啊!佛陀的意思就是这样,“我完全没那个意思啊!我只是讲实话啊!”但是,当这个实相一呈现出来,跟你这个山头所建立的理念不同,实在不是我的错,我只是说实话而已。

“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就是缘生法、缘起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也就是缘起,到后面会再归纳出来,“缘起法”、是归纳现象界缘生缘灭的整个总法则,后面我们还要慢慢去体悟,体证到“非缘起法”,又是更深的。我们要“先知世俗谛”,这里所讲的“世间法”,就是龙树所讲的世俗谛,要先体证“缘起法”,因为那个就是不断的变化、变化、变化,一样是变易,经文里面是讲所谓《易经》的“易”,事实上这个“易”,它一变化就跟原来的已经不相同了,昨天的你跟现在的你,已经不完全相同了;那一朵云前五分钟在那边,现在在这里,虽然说你看到好像同样一朵云过来,但是事实上它已经是不断在变化,它的形状、它的组成都已经在变化,因此那个“变易”,其实已经不是完全原来的模样了。

所谓“先知法智,后知涅槃智”,再“不得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所以,你要先知道什么是缘起法、什么是无常,“法印”要先了解,才能够进一步去体证,以后我们会深入解析,否则现在只是一个名相而已,所谓“非缘起法”、“空”,什么是空?还会只是一个名相,事实上,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方法、法门、工具,它协助我们去“止观双运”、开智慧,是一个过河的竹筏。“缘起法”归纳现象界的整个法则,无常、无我这些法则,现象界就是这样,上次在幻灯片中,有跟大家提过“黑洞”,另一面就是“白洞”,这边有星球消失,另一边就会释放出等量能源散播在虚空,当因缘条件足够之后,又会从能源慢慢凝缩、形成粒子,它是整个宇宙的自然法则,就是不断一直在生灭变化,它会形成,也是因缘具足而生,称作“缘起”。

这个星球会毁灭,也是缘尽而灭。所谓“缘起法则”,就是在归纳这整个现象界,包括你的身体,小到每一只小虫,大到整个星球、银河系,都是一样生生灭灭、不断变化,但它都是缘聚而生、缘尽而灭,叫做“缘起法”。超越现象界之上的,就是“空”、涅槃智,以后我们会再谈,因为你必须要先看到现象界的缘起法,必须要先亲证,以后我们再谈第一义谛。

“我于彼盲无目者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这也是说出佛陀的心声,佛陀本身就是如实说,但是因为众生不喜欢听,就变成有时候要考量怎样呢?当因缘不成熟时,就是要保持圣默然。佛陀本身就是自称阿罗汉,阿罗汉体悟到宇宙人生这些实相,但是跟一般众生、跟一般宗教师,所抓取的、所想的、所讲的,很多是背道而驰,很多是不相同的,当年佛陀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环境里面,佛陀是被归入异类,佛陀也是很孤独、很孤单的这样一路走过来,他还觉得要讲我所该讲的,能够讲、我就讲实话,不能讲的时候就保持沉默。

真正体悟到实相真理的解脱者、阿罗汉,他们也是一样发现众生在颠倒是非,不是佛陀的错,当你体证到这些时,一样也不希望讲谎话。如果因缘可以,我就说实话;当因缘不成时,就保持沉默。我想要跟你说实话,你又不喜欢听;要我告诉你谎话,我又不喜欢讲,所以当因缘不成熟时,我就保持沉默。众生不了解这些,就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只为自己,不积极跟我们讲经说法……,因此这也是佛陀一种感慨、一种无奈,不是我不讲,但是你要我讲一般人讲的、你们很喜欢听的,因为这些对你们的解脱生死无关,我不想讲啊!然而我真正想讲的,跟你们的习性、认知,有很大差距时,你们不喜欢听,你说是我不慈悲、还是你很不成熟?所以,就是这样的因缘,于是阿罗汉又被扣上重重的帽子,认为他们是自了汉、只为自己,完全不是这回事。

(第廿二节)“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七处善”就是色、集、灭、道、味、患、离。“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什么叫做“色”?什么叫做“集”?“爱喜是名色集”“名”与“色”要分开,一个人就是喜贪、贪爱,“色”慢慢在酝酿、在聚集,就是“集”。“爱喜灭是名色灭”把“灭”圈出来,“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把“道”圈出来,就是修八正道,就能够走上解脱道。“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把“味”圈出来,“味”就是你吃起来,觉得很舒服、很喜欢,能够让你产生喜乐,这样才会去贪味、贪著。“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把“患”圈出来。

我们有时候讲“味、患、离”,这里就有解释什么叫做味、患、离?什么叫做色、集、灭、道?“患”就是因为你抓取什么,你一贪爱什么,希望永远符合你的意思,偏偏天不从人愿,因为事实上就是无常法则在变化,你偏偏要它“常”,是不可能啦!所以,色无常、苦、变化,因为它会不断的变异,就是你所抓来的后患隐藏在里面,你有看到吗?“是名色患”。“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把“离”圈出来,这里讲的七种义,前面有讲“七善处”就是色、集、灭、道、味、患、离,七个要清楚分辨出来,这里刚好有很简短的定义,因此一件事情要去看到它的缘起,也能够看到它的缘灭,能够看到它的正面,也能够看到它的反面,能够看到它的“味”,也要能够看到它的“患”。

“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三种观义就是阴、界、入--五阴、六界、六入处,当然包括六根、六尘。事实上,不管从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界,从最小到最大,你都可以去求证、去考验,看它是不是一定无常刹那生灭变易,能不能去找出推翻无常法印的,如果你可以找出推翻无常法印的,那么无常法则就可以推翻掉,因为佛陀、以及发现以前的智者、解脱者,他们所体悟到的实相就是如此。现代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都是在证明佛陀这些智者,所体证的“无常法印”的真实,当大家真正体证到无常之后,再深一步在历缘对境中,去看到我是、我能、我慢。

“五阴”这一章,算是满重要的重点,是整个法义相当重要的核心,所有的修行到最后,包括从最初、以及到最后,都要来深观、体证到这方面,尤其是十个结后面五个结的“我慢”与“无明”,要断除这些,一定要去深观“五阴”方面,所以不要小看这些经文好像不是很重要,错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你要解脱生死、了悟生死大事,这些一定要慢慢去消化,因为当你以后实修实证最深层核心,就是回来体证到这些,才能够真正断深层的我慢。

第廿三节这里讲的,什么叫做“取”?“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这一段是“取”,贪爱就会黏著,后面是不贪爱、不取著,如果一个人贪爱,“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一般颠倒梦想的众生在面对各种境界时,都是去看到我、我所、异我(我所),都是认为“这个是我、我的”然后“相在,来见色是我、我所而取”你只是看到表相,没有去看到深层的实相,变成在颠倒梦想、错误的抓取。当你抓取了之后,“取已”,因为你抓取、执取,“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前面你是看到“味”而抓取,后面“患”就出来了,因为它一定会变化,现在恋爱时是甜甜蜜蜜,认为彼此都是彼此的知心,大家心心相印、很好,希望永浴爱河、天长地久、永不变心,但要只要事实的存在,它一定会变化、变化、变化。

所以“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就随著转”如果你一直抓住说“你是我的先生,你就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你怎么可以变?!……”或是说“你是我的太太,你就是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你怎么可以变?!……”然后当他变的时候,你就会跟著痛苦,记得!所有的苦是来自于你的抓取,然后欲望投射上去,但是当无常在变化时,你不能够接受它、不能够承认它,你在跟事实、无常法印在对抗,那就是苦啊!于是你的心就会被境界牵著走。

“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著、摄受心住”“摄受心住”你的心被境界束缚住。这里的“摄受”,不是收摄六根的摄受,“亦生取著、摄受心住”你的心、你的注意,全都黏著在境界里面,被境界绑住了。“摄受心住故”因为你的心被境界束缚住了,“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你的心就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现在整理出一个公式,假设E就是你所抓取、执取或是贪爱,就是执取某种,依、X你就会怎么样呢?就被X牵著走。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公式,因为很重要,这个X是一个变数,就是一个函数,它只是一个代表,因为你依X、抓取什么,就会被什么所牵著走,你把它套进去检验、去检查看看,你很依赖、很依靠你的老公,就会被你的老公牵著鼻子走。你对你的太太很迷恋、很依赖,你的太太的一举一动,她的脾气、她的心情,就会大大的影响你,你很关爱、很疼爱你的小孩子,你的小孩子有没有回来,他的课业好不好,他的身体好不好,他就深深的影响你的内心能不能宁静。

这是一个函数,这是一个变数,去把它套用Y,也是其中一种,它只是一个变数、一个代表,你慢慢去体会看是不是这样。如果你很著迷、很崇拜一个大师,就会被这位大师把你牵著走,大家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看。

“云何名不取著?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一个有智慧的人,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里面,都能够去看到“无我”、无我所、不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不会去黏著、不会去贪爱、不会去颠倒梦想,“不见我、我所而取已”不会执取、抓取。“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不管“色”怎么变异,他不会随著转。举例来讲,如果你很依靠、很依赖你的老公,对你的老公抓取很强,那么你老公的举止,以及他在外面的言行,你都会很牵挂著。如果隔壁邻居的先生在外面拈花惹草,你的内心对他的牵挂,跟自己的先生会相同吗?不会相同。因为我依的是我的先生,因此先生他的作为对我深深的影响,但是对于别人的先生,我只是在看戏而已,我没有被他牵著走。

所以,你黏著什么,他的变化就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8204.html

更多阅读

五阴破尽的状况自椤严经 椤严经圆瑛法师

一、破五阴 1、色阴: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

神秘莫测的阴阳师——安倍晴明 阴阳师安倍晴明技能

“满天飞樱,花瓣纷落,琼瑶满闸。贵族们,着直衣,舞单衣,持檀扇,赏樱宴。夜帷幕,鬼魅出,妖魅行,阴阳师......”日本平安时代,一个曾与盛唐帝国隔海相对的时代。它孕育了令后世赞叹不已、无比华丽的灿烂文化,却也隐藏着众多不为人所知的黑暗。平

《女权皇朝》第八章 阴阳师第八章怎么打

``````第八章````唯塔星人来了。````整个皇朝都在迎接客人,唯塔王亲自带着皇子碧休来见和亲的铃兰。````所有得人都忙碌起来了。阿楠也不例外,他被带去和男奴们一起做工,他的不同的待遇已经让所有男奴们嫉妒,但为了见他们的蔷薇主子,

声明:《第八章 五阴 阴阳师第八章探索》为网友一生热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