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谢、邹、喻姓起源及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十一 喻氏家谱

33、戚(Qī)姓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姬姓孙氏,出自于春秋时期,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期,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姬惠孙),姬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到姬惠孙的第七世孙孙林父,他在卫献公姬衎执政时期出任上卿。后来孙林父在卫国失宠,先后出奔到晋国和齐国,卫殇公姬秋执政时期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等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孙林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戚,就是斧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源流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戚廷玉:南宋初自汴梁迁临安,后落业苏州城外酒坊。是为包山戚氏始祖。

聚集地(徒迁分布)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二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七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8%左右。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河南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国灭亡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在今山东省的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氏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即今山东郯城。

  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经过彭城(今江苏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今戚姬庙东)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刘如意。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十岁时被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

  刘邦逝世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的儿子刘如意虽被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戚姬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汉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一日汉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

  汉惠帝得知“人彘”即是戚姬后,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

  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氏族人中很多人改为谐音的齐氏,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那些改姓的戚家族人才又恢复了原姓。

郡望与堂号

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州堂。

  其它堂号:享伦堂、三礼堂、景文堂、景文堂、敦睦堂、世德堂、积善堂、笃胜堂等。

宗祠对联

四言

望出东海;源自周姬。——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东海世泽;武毅家声。——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戚氏望居东海郡。下联典指明·戚继光,抗倭英雄,卒谥武毅。

系承林父;源始濮阳。——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春秋卫大夫孙林父食邑于戚,为戚氏的得姓始祖。

名扬坚素;惠及困穷。——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初楚丘人戚同文,字同文幼年丧父,以孝闻名。因五代战乱,他无意做官。好施舍,尚信义,喜读书,能作诗,著有《孟诸集》。死后,他的弟子私谥为“坚素先生”。下联典指宋代楚丘人戚舜臣,字世佐,任抚州知州时,惠及穷苦百姓,又毁坏淫祠(滥建的祠庙)。后官虞郎中。

练兵纪效;妙舞折腰。——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省登州人。出身武将家庭,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年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的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经严格训练,能征善战,成为抗倭主力,首先在台州大胜,继而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后再援福建,升任总兵。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的倭寇。隆庆年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备,因功进左都督。对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下联典指西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生子如意,封赵王,曾与吕后争立太子。祖死后,吕后专权,她被囚禁在永巷,受命舂米,因处境困苦,唱《永巷歌》(又名《戚夫人歌》、《舂歌》。吕后听说大怒,将她斩去四肢,剜去双眼,熏聋耳朵,用哑药灌她,最后扔进厕所,呼为“人彘”。她善于鼓瑟击筑,喜欢跳折腰舞。

家藏三礼;国裨一心。——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

荣封七代;礼义十篇。——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戚勰,封侯传七代。下联典指晋·戚寿,著《杂礼义问》十卷。

五言

抗倭盛名远;防海功德高。——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7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嘉靖中,任参将,召募金华、义乌兵,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建大破倭军,破其巢穴。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边备修饬,为九边之冠。

七言

笔长五丈宜画水;室有千册好描图。——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画家戚文秀,善画水,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下联典指元代道学家戚崇僧,字仲咸,永康人。从许谦讲道,同门推为高弟。清苦自处。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匾其室曰:“朝阳”,有《历代指掌图》等。

孟诸诗集尚信义;婺贤文轨扶忠良。——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幼孤,以孝闻。性好施与,尚信义。好为诗,有《孟主集》。下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戚雄,字世英,金华人。正德进士。知建阳县,平易近民,锄恶扶善。有《婺贤文轨》等。

八言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官知抚境,善政三条。——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代都尉戚鳃,初从高祖为郎,以都尉守靳城,后以中尉侯封临辕侯,卒谥坚。下联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字世佐,楚丘人。知抚州,惠穷困、扶善类、毁淫祠,被誉为“善政三条”。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好施睦里,教谕咸遵。——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下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雄风百胜,韬钤定远之精。——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戚勰,下联典指明·戚继光。

字辈排行

江苏沭阳戚氏字辈:“世文永东钟佩隆常宏业延启继绪恒昌”。

江苏宿迁戚氏字辈:“秉守家法品绪典章恒敦恭敬肇启修祥”。

江苏沭阳青伊湖戚氏字辈:“汝开甫春凤玉耀振士长”。

江苏沛县戚氏字辈:“文熙尚良起开孝俊自全凤天延世长大道文明兴尊圣敬孟曾守德庆平青”。

江苏盱眙、泗洪戚氏字辈:“芸应源(卿)彦(士)继尚秉昌太景其(振)人如玉(金)嘉善宝(茂)德”。

江苏盐都戚氏字辈:“恒清太思龙举”。

江苏淮安戚氏字辈:“同加善宝德”。

江苏苏州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山东郯城戚氏字辈:“家传思源圣锦永彦允庆士守庭焕光忠恒久远大振兴昌鸿念先勤祖开祥瑞文敏诚维孝礼敬善荣”。

山东沂水、费县、莒县戚氏字辈:“兴家立业德厚泽长恭宽信敏俭让温良文理密察中正齐庄承先启后福禄祯祥”。

山东龙口、黄县戚氏字辈:“仁景相世良延兆祖举中元德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基广厚诚乃用章家承洪绪天锡安祥同思贻宪绍裕传芳”。

山东威海戚氏字辈:“志道务其本居由习正传敬身斯可贵立德方为贤”。

山东梁山戚氏字辈:“广井佃成万甫一元”。

山东阳信戚氏字辈:“芳金殿德元秀洪仙天”。

山东胶州戚氏字辈:“恕先宝永昌振德秀”。

浙江萧山戚氏字辈:“宽信敏惠镐清纯世裕昌广恩继仁德寰和华盛煌”。

浙江浦江云溪戚氏字辈:“枸晋豫悦和志明华伯慎敬德清澄酬侃尙知贤义忠信廉勤礼广盈余福缘善庆鉴桂泮炜垣钰林润耀坊”。

浙江浦江浦阳戚氏字辈:“尔正家维德兴隆永可期学成名望重朝宁奉为仪”。

浙江鄞东梅江戚氏字辈:“钦守圣兆文武宏昌茂德正盛世显和康敬念尔祖谟训丕彰贤俊继美以观国光”。

浙江苍南戚氏字辈:“华士世忠承登可焕德观孔孟兴必从风”。

浙江海宁戚氏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注:民族英雄戚继光为该支“继”字辈。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赐有增荣誌国开咱耀星益景德昭

安徽砀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辈:“忠孝立国本仁爱树继昌先贤明训久承守务永长”。

安徽戚楼戚氏字辈:“文泰安邦圣典瑞升忠信祥合培恒凤永学开良庆德玉纯英”。

安徽霍山戚氏字辈:“永大功如敬学”。

安徽戚氏一支字辈:“开万永天兴玉长”。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河南巩义戚氏字辈:“广国隆吉玉进有宗君福廷明兴宏德建作应多笃”。

河南驻马店戚氏字辈:“玉荣明新政中华大国成人闲开世续□□□明清”。

辽宁瓦房店戚氏字辈:“丕基维瑞盛世允芳宗德广厚家庆乃昌”。

辽宁大连戚氏字辈:“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季广厚”。

湖南华容戚氏字辈:“文运肇世思文应承国选永庆明良继宗登朝佐圣修德贻贤家声远振祖泽长绵”。

湖北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裴朝三学大来殿九绍世德常发祥”。

黑龙江宝清戚氏字辈:“明翠金继兴轩”。

福建戚氏一支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

云南文山戚氏字辈:“阑元登向万国清正家兴顺朝方应海兆进”。

重庆忠县戚氏字辈:秀光华远

家谱文献

江苏泰州延令戚氏重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戚稳寿编辑,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戚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维高主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茂灿、戚茂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东阳戚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怀鲁乡八字墙村。

浙江温岭泽国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景文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温岭泽国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明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间有石印本页,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山东黄县戚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戚才等四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虞东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孔怀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县包山戚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坚索山房铅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戚启道纂,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戚茂梁纂,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城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等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昌烈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暨阳东海戚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戚显甫纂,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今仅存第二~二十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暨阳东海戚氏宗谱,(清)戚丙炎等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历史名人

  戚勰: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

戚衮:字公文,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戚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山东菏泽人,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

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文秀: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戚延龄因处理得当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庆隆: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书相当精彩。

戚先初:(公元1918~1991年),河南商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1966年任空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修建部政治委员。

 戚本禹:(公元1931~今),山东威海人。文化大革命“打砸抢”鼓动者。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男,汉族,中国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2010年6月聘为北航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九、第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戚诚锁:(公元1941~今),山东威海人。著名硬笔书法家.

 戚道巨:(公元1941~今),字子正,号三千石印贫叟、穹目楼虚灵管城子;山东威海人。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34、谢(Xiè)姓

谢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分布很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有谢氏族人,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一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9%左右。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炎帝,世称神农氏,被谢氏族人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氏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谱书都说是源于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说:“谢,姜姓,炎帝之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在史籍《万姓统谱》中也说:“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但司马迁在撰著《史记》时,依据《世本》,未将炎帝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而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仅将炎帝附于黄帝,故而在后世其名不显。但炎帝的一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史籍《白虎通》中记载:“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史籍《太平御览众》中记载:“神农耕而陶。”第四,史籍《商君书》中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史籍《淮南子》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据史籍《姓谱》、《元和姓纂》中的记载,炎帝裔族传至商王朝未期,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地。到周王朝以后,他竭力反对周武王姬发以武力进军讨伐商王朝,在周武王灭商纣王以后,他们二人又逃避到首阳山(今河南偃师雷首山),“拒食周粟”而饿死,但其后裔子孙仍留在周王朝。

  到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摄政周公旦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建申国,为伯爵诸侯,因称申伯,是为申氏一族之始祖。

  到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娶申伯之女为王妃,生子为姬静(姬靖),即位后是为周宣王。周宣王继位后,便在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谢国成为申国的附庸国。

  到了一百四十年后的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由于申国位于南阳盆地,是周王朝控制荆楚地区的重镇,因此楚文王熊赀发动了攻申国之战,不久即攻克了申国,回兵时顺带又攻击了母舅亲戚邓国。

  楚文王在这次战役中,虽未正式灭掉申、邓两国,但楚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入南阳盆地。申国王族子孙及国民在国破时大多逃迁至新都之邑谢国,后即有以新国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之一,史称谢氏正宗。谢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周朝封予黄帝后裔申伯的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谢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先秦时期司射官,属于以官职称谓字讹为氏。先秦后期,秦国中人的姓氏之中就有射氏,出自军制司射官。后因“射”与“谢”二字同音通假,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讹字为姓氏者,称谢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就认为“射氏由古司射官而来。”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文王南迁时期的楚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氏人祖先。据考证,他们可能源于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入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四川彭水)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说,蜀汉后主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

第六个渊源:源于牂牁蛮,出自秦、汉之际西南地区三谢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蛮,是中国古代对西、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三谢蛮”,是指东、南、西三支,因其首领姓谢而得名。

  三谢蛮原为一支部落民族,是西汉时期自今重庆涪陵地区南迁至今贵州省境及广西一些地方的古巴人后裔,因其后居地属牂牁郡,故通称其为牂牁蛮。在两汉王朝、三国、两晋至南北朝时期,三谢蛮独立生存,并没有归属于任一中央王权。

  三谢蛮主要从事畲田耕作,无文字,刻木为契,宴聚则击铜鼓。当时该民族据有万寿、且兰、广谈、毋敛等县地,族大人众,酋长世袭。以后居住的方位,约于南朝时期分为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统称“三谢蛮”。直至唐朝初期,“三谢蛮”的首领相偕一起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贡称臣,才再次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在随后的历史演绎中,三谢蛮逐渐融入汉族,如今,贵州谢氏大多为汉族,只有少部分融入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秦、汉之际西南地区谢沐,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秦朝末期至两汉、南北朝时期,今湖南江永地区有谢水与沐水两支小河流,为春秋时期越国之地,古越人通称其为“小水”。在战国时期,楚国人霸其地,分称其为谢水、沐水。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其地设置了谢沐县,县名就源自谢水与沐水,县治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桃川镇上甘棠村。

  此后,故居于谢沐之地的武陵蛮(今瑶族)、乌浒蛮(今壮族)逐渐按汉俗以居地为姓氏,称谢氏、沐氏等,是壮族、瑶族中较早启用的汉姓之一。

此外,近代以来,一些瑶族人由广西南迁至今越南北部山区生息繁衍,自称为山瑶人,越南人则称其为山由人。这些瑶族人主要由八个大姓组成,其中之一便是谢氏,为大族,近年来与中国大陆过往十分密切。

 第八个渊源:源于侗族,属于以族称汉化为氏。侗族谢氏族人主要居住于今湖南省的新晃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县、贵州省的玉屏县等地。新晃县侗族中,有杨氏、吴氏、姚氏、龙氏、谢氏五个著姓。

  在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一部分谢氏侗族人北迁至今湖北省的宜恩县潭区、晓关一带,先后建造了十五座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飞山庙。在新迁的湖北地区,谢氏仍是侗族大姓之一。

 第九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高车族直勒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唐书·谢偃传》中的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是卫州人(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今河南卫辉)。其祖先为高车民族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本姓直勒。在史籍《旧唐书》中说,谢偃的祖父叫直勒·孝政,在北齐政权中任散骑常侍,后改汉姓为谢氏。直勒氏,属于以贵族身份称谓为姓氏,原称“敕勒氏”。该支谢氏族人后在河南郡生息繁衍,融入汉族,亦成为河南谢氏中庞大的一支,史称河南谢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⑵.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⑶.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⑷.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⑵.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⑶.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⑷.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得姓始祖

关于谢姓源起,有黄帝之后和炎帝之后两种说法,但黄帝之后已经在西周末年亡国失姓(按照奴隶制社会的宗法制度,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申伯为现代谢氏始祖,不仅有文献可考,也得到了所有谢氏宗亲会的认可。

申伯是炎帝之后,他的祖先伯夷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共工的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申国(今山西、陕西之间)开始只是一个小国,对周朝并没有什么影响力,直到周宣王立申侯的女儿为王后。申伯因为是周宣王的妻舅,申伯的待遇极为优渥,封往谢邑时先派大臣召公去做立国的准备工作,还赐给许多的器物,有诗为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宋朝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谢,源于黄帝之后,三代之际微不见。”说明了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申伯子孙以谢为姓氏,因此现代谢姓人都尊他为先祖。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南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所灭,设为县。申伯的子孙按照当时“以封邑为姓”的习惯,以新都之谢邑名为谢氏。尊申伯为始祖。

聚集地(徒迁分布)

谢原来是巫师的名字,在巫咸国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其后商朝迁都于耿(今河南温县),巫咸国的一部分人也南迁于谢水流域(今河南洛阳)。巫谢人定居谢水流域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容忽视的势力,至西周建国以后,为了在洛阳一带安插亲信势力,他们被作为西周的异姓臣民从谢水一带迁出,沿秦岭东部的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下,到达南阳附近的泚水、谢水流域,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

先秦时期:南申国灭亡后,末代申伯谢预之子谢昌俊归顺楚国,被封为大司马。此后,谢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楚国身居要职。战国前期,楚简王设立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任命谢珽为兰陵县首任令尹,该地因附近山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后代先后迁往山西、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墨家思想家谢子是关东祁(山西省太原)人,鲁国人孟孙之家臣谢息生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秦汉时期:秦尚书、武德将军谢武,夫人王氏、邱氏、刘氏、骆氏、徐氏、张氏,子三十六人,散居天下。其中第十五子谢秉槐(刘氏所生之第三子),西汉初期担任儒林郎、尚书太尉,负责军队和政府的日常经济开支。谢秉槐之子谢堂,在汉文帝、汉景帝年间担任将军、中大夫。谢堂之子谢瑛,汉武帝年间担任中郎将,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屡立战功。西汉时的谢殷封章乡侯(湖北荆门西);西汉九卿谢尧是河南省南阳人,新朝大臣谢嚣、谢暹、谢丕祖孙三代是河南陈郡宁平人。

绿林军领袖谢躬是河南南阳人;赤眉军领袖谢禄是山东临沂人;公孙述的大司马谢丰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士谢甄、谢廉(12岁上洛阳太学)都是汝南召陵(河南郾城东)人;谢弼是东郡武阳(山东莘县)人;谢该是南阳章陵(湖北枣阳南)人;东汉隐士谢季孝是汝南慎阳人;《毛诗》学者谢曼卿是扶风平陵(今咸阳秦都区平陵)人;光武帝儿子淮阳王刘延大舅子谢弇是淮南人;东汉平乡侯谢安是下邳人;清河相谢暠是信阳人;东汉大臣、侍中谢惮、谢笃、谢宓三兄弟是陈郡圉县(今杞县圉镇)人。

魏晋南北朝: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

至晋朝,谢氏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谢缵、谢衡、谢裒、谢鲲、谢尚、谢安、谢万、谢玄、谢晦、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景仁、谢贞等都是陈郡阳夏人。当地谢氏家族集中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谢夷吾、谢煚、谢承、谢渊、谢崇、谢勖、谢敷、谢斐等。

唐、五代时期:唐朝至五代,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唐朝的谢偃是卫州卫人,其地即今河南浚县;谢方叔是威州(今四川省理县)人,五代时的谢瞳、谢文节都是今福建福州人。

宋时期:宋代的谢涛、谢绛是浙江省富阳人,谢履是福建惠安人,谢季成是福建晋江人,谢良佐是河南上蔡人,谢逸是江西临川人,谢勋是福建建安人,谢谔是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南)人,谢折贤是福建仙游人,谢翱是福建蒲城人,谢枋得是江西弋阳人,谢深甫是浙江省台州临海人。

元时期:元代时期,谢姓的记载再度陷于低谷。见于史书记载的也只有六部尚书谢让、谢端、谢一鲁、谢伸温、谢应芳和谢睦欢等人,即使加上见于其他书中的谢景章、谢俊民、谢晖等著名人物,其总体数量也依然难以与此前的宋代相比。

明时期:谢徽是长州(今江苏省苏州)人,谢肃是浙江上虞人,谢琏是福建龙溪人,谢绶是山东乐安人,谢铎是安徽太平人,一品大学士谢迁是浙江余姚人,谢榛是山东临清人,谢有儒是湖北蒲圻人,谢杰是福建长乐人,六部尚书谢升是山东德州人,状元谢一夔江西抚州人。

清时期:谢济世是广西全州人,谢清高是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御史谢振定是湖南湘乡人、六部侍郎谢墉是浙江嘉善人,谢朝恩是四川华阳人,谢家福是江苏吴县人,谢宝胜是安徽寿州人,谢启昆是江西南康人,谢家乐是浙江钱塘人。由于谢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对谢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地长足发展。

明初入台湾: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台湾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氏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廷平郡王,率领将士数万人入台,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台湾于清康熙元年回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公元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氏人。郑氏父子主台期间,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浙江省上虞县人谢大周(1621-1678),1656年加入张煌言部,1662年随郑成功部移民台湾高雄,逝世后葬在新丰区埤仔头。还有一位谢氏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如今的桃园市。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二十起。

香港和澳门:他们大多是历史上的广东谢氏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客家人,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谢氏族人陆续迁到这里居住,进一步扩大了谢氏族人在这里的队伍。另外,他们也像生活在台湾的谢氏人一样,活跃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并且为了加强同姓宗亲之间的联系,还成立有谢氏宗亲会,并与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地。南宋时的谢升卿迁往安南(越南)做驸马,儿子陈日煚成为陈朝开国皇帝。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福建省长汀人谢文彬,因取盐下海,飘泊至暹罗国(今泰国),留居该国,官至坤岳(学士)。明神宗万历庚子年(1600年),福建厦门海沧谢氏有人乘船南渡,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谋生。清朝至近现代,有更多的谢姓人走出国门,飘洋过海。

泰国有谢易初、谢国民、谢慧如、谢枢泗、谢其昌、谢伯诚等。印度尼西亚有兰芳共和国(加里曼丹)第八任大总统谢桂芳、谢建隆、谢建智、谢建友等。美国有著名学者谢益谦、旧金山华人权益促进会执行主席谢国器等。澳大利亚有祖籍广东开平的飞艇发明家谢缵泰。苏里南有财政部长谢欣。

郡望与堂号

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陈 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是谢氏最早发祥地之一,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以望立堂。是谢氏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淮阳堂:以望立堂。冯翊堂:以望立堂。下邳堂:以望立堂。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四十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別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見其庭园中有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朝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其他堂号: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乌衣堂、宣城堂、威怀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式南堂、惇叙堂、亲长堂、雍睦堂、善继堂、文德堂、东留堂、奕要堂、毓芝堂、留余堂、咏梅轩、宝翰堂、瑞云堂等

宗祠对联

四言

系承申伯;源出洛邑。——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庭生玉树;世济凤毛。——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

乌衣望族;凤羽名流。——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程门道学;江左风流。——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托佣复仇;蔽障解围。——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忠义两尽;节孝双全。——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东晋家乡。——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东山世第;西晋家风。——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五言

淝水震北寇;宣城惊南文。——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翘首望神州。——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诗句联。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六言

治法轻能退谷;文章美若叠山。——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字退谷,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号叠山。

七言

东山系望于苍生;西堂自夸夫奇梦。——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龙烟缥缈乌衣室;凤烛辉煌宝树堂。——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程门重道学先生。——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宝树堂前观风舞,乌衣楷上看龙飞——佚此联维湖南衡南县硫市镇庆瑞村谢氏祖厝联。

相业古今三太傅;家声吴越一东山。——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仓师无字不千斤。——江绶珊撰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八言及以上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托佣诛盗,群仰勇娥。——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悬旌唐县,节孝双奇。——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上联典指谢灵运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谢康撰谢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

先人有燕翼贻谋,无论为文德为武功,承绍允推贤子弟;地势得象山灵秀,从此产英雄产豪杰,勋名彪炳泰东西。——蔡元培为江西省赣县夏府村谢氏宗祠敦五堂撰联。

字辈排行

福建闽侯谢氏字辈:“喜添元世一文廷国君兆仲仕日向”。

福建惠安谢氏字辈:“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

福建宁化谢氏字辈:“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

福建漳浦谢氏字辈:“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

福建邵武谢氏字辈:士尚崇先志,明英敬祖扬,诗书言宝泽,忠义友文芳

台湾叠山公派谢氏字辈:“奠贤益朴友振腾天福文亭凤日朝阳锦龙从清云上致立久光科甲仕鸿恩”。

台湾兴公谢氏字辈:“弘开景运长韶文祖德光贝振蜚声烈燮世有书香”。

台湾宏献公派谢氏字辈:“承继南邦曾孙恢祖德栽植宝树兰桂发天香”。

湖南宁新谢氏字辈:“光昌兴宗德富贵古流传”。

湖南澧县谢氏字辈:“合立新派:上绍祖先志,代承圣朝光,家传正学体,盈庭庆隆昌;

续派:福寿长生乐,诗书永世香,修身全孝道,华国有文章”。

湖北枣阳谢氏字辈:“立修怀德远伦正泽会长学典定中道运开永克昌”。

湖北随州谢氏字辈:“懋修伦常昭训万纪兰玉长荣贤才济美诗书流传家泽永远”。

湖北武汉谢氏字辈:“贵启东朝,君臣春永;支致仕亭,道德仁文;洪华玉印,正大光明”。

河南光山、新县、罗山、息县、固始、商城一带谢氏字辈:“中耐成联芳绍复焕其章汝克昭明德慎守尔彝常雍熙延祖宪启迪寿炽昌国家资屏翰勋名耀前光”。

河南谢氏一支字辈:“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

四川荣县谢氏字辈:“永世仁德茂久远益传芳敏达英才显琼琳佩玉堂”。

四川岳池谢氏字辈:“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

广东谢氏一支字辈:“士崇文学道德才华曰圣维彦汝克绍嘉应元启裔宏宗世遐”。

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周郡谢氏字辈:“学修明新善 期立德功言 壮行赞以育子孙奕世传”

广东江门市新会区贤溪谢氏字辈:“孔兴圣裔,周国贤相,芝兰玉树,奕世荣昌”。

广东连平陂头谢氏字辈:“复延丕泰景,远绍恩泽弘,廷兰蕃衍运,玉树奕世芳。垂统宗恭大,贻谋祖德长,鸿猷光晋代,俊业焕绵扬。文明家必茂,福寿冠华章,立志乾振盛,国思全荣昌”。

江西弋东谢氏字辈:“余烈暖林野众芳揖兰荪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远水昭匹练因晴见吴门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

广西横县谢氏字辈:“宏植基绪锡履南邦根本孔固技业蕃昌培成宝树蔚为栋梁文经武纬家国之光克承前烈长发其祥”。

江浙长江一带建宁迁来谢氏字辈:“希君永应日晋朝家风振明世祖泽长人才常蔚起仕绩庆繁昌。”

陕西谢氏一支字辈:“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经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

谢氏一支字辈:“良士先学书英家善治铸维国建成安春唤俊柏树忠义传芳远民勇全新富守本庆振兴荣华顺天孚”。

重庆巴县谢氏(始祖谢锡瓒,乾隆年间广东兴宁迁往重庆巴县):日吉锡朝开,定仕国家才。宝树增辉远,鼎盛列三台。祖德宗功大,先芬福荫长。诗书传美业,孝友重伦常。仁义礼智信,诚正守天良。修齐达平治,体用全宏纲。本厚华益茂,源清流自芳。各贤继泰运,昭代发祥光。龙兴同凤举,玉润连金相。经文谋进化,耀武庆安邦。群民思惠泽,勋献易明扬。富贵声荣显,康乐永寿昌。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谢氏:本支祖挥公之先由金陵迁镇江丹徒,自镇江分支:一迁河南南阳,一行山东单县,一还金陵;指挥公明成祖时获驾北来,遂家于曹。

山东菏泽曹县谢氏一支字辈:钜铭锡钊锦桂桐树松桢济淇激潍海炳炼焕炘烽 坤坊培圾增取于金木水火土。

山东菏泽曹县安才楼谢氏一支字辈:京周颂良翰,江甸纪成功;霖沛东山雨,成扬西夏风。

家谱文献

全国谢氏十修族谱十卷,明正统年间始修,(清)谢蓉峰、谢立甫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该族散居于江苏如皋、金坛、北京通州等地。

全国谢氏通谱,(民国)谢炳灵主修,谢绍事编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注:谱记为《湘桂沿边谢氏宗人》。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清)谢大才等纂,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丹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清)谢公文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玉树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清)谢圣池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清)谢光照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

江苏无锡锡山谢氏宗谱二十八卷,(清)谢凤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

江苏江阴峒岐谢氏重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谢鼎镕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毓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江苏宜兴宜邑谢氏六修宗谱,(清)谢映楼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上海谢氏家乘,(清)谢文锡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续谱十卷,(明)谢莹始修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清)谢肇型重辑,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存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再续谱十卷,补遗一卷,(民国)谢鲁珍、谢联瑶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存著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绍兴状元桥谢氏宗谱,(清)谢云衢等辑,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诸暨暨阳甘溪谢氏宗谱四卷,(清)谢正国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新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谢氏族谱,(民国)谢秉初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浙江东山谢氏世系图,(明)谢钝、谢元景始修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清)谢家福订补,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桃坞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常山五里乡大挵村谢氏宗谱,(清)刘嗣响始修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民国)刘宗盛重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浙江临海枧桥谢氏宗谱十三卷,(民国)齐谓贤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十二卷。

浙江平阳陈留郡谢氏宗谱,(清)谢天庭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安徽博安徽歙县古歙岩镇大塘谢氏重修家谱三卷,(明)谢鸣皋纂修,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刻《谢氏统宗志》本。

安徽祁门王源谢氏孟宗谱十卷,(明)谢惟仁纂修,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五卷。

安徽怀宁宝树堂谢氏四修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明)谢正帮、谢正啺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怀宁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江西玉山岩坪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清)谢若潮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继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书名据书签、版心题书名页题陈留家乘。

江西南丰陈留郡程山谢氏支谱二卷,(清)谢鸣谦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山东栖霞后亭□村谢氏谱书一卷,(民国)谢毓翠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民国)谢汝敏等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一册。

河南太康岩坪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清)谢若潮谢钟坙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继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河南陈留谢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六卷。注:记事至清道光年间。

湖北黄冈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谢启贤等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湖北新洲徐古镇张湾村谢氏宗谱四十四卷,(民国)谢鹤续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谢氏宗谱四卷,(清)谢永泰等纂,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注:该族散居于益阳、宁乡等地。

湖南善攸潭谢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清)谢绣园始修于清康熙年间,(清)谢声伟等重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陈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注:该族散居长沙、攸县、湘潭等地。

湖南高仙谢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谢国蟥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注:该族散居衡山、醴陵、长沙等地。

湖南宁乡谢氏六修族谱十八卷,(民国)谢洪为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今仅存第三~五卷、第八~十四卷、第十六~十八卷。

湖南湘潭中湘花石谢氏族谱四卷,(清)谢金度纂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永兴谢氏二修族谱十七卷,首二卷,末一卷,(清)谢家瑞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始修,(清)谢孝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广东揭阳谢氏宗谱十卷,(民国)谢德勋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油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丹山谢氏世谱,(清)谢瀚中、谢家玉纂,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民国)谢秀森主编,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两册。

四川成都华阳谢氏续修族谱一卷,(清)谢星拱等始修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四川绵阳罗江谢氏宗祠族谱一卷,(民国)谢钦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一册。

四川遂宁谢氏重修家乘五卷,(清)谢元璧始修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民国)谢大楷、谢大澍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石印本五册。

贵州贵阳谢氏瓜瓞谱,(民国)谢启元重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宝树堂重订石印本一册。

陈留郡谢氏族谱二十卷,末一卷,(清)谢氏族人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宝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谢氏五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清)谢朗亭等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迥仑公祠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书名页题《太传旧家》。

谢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谢芳纶等编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谢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民国)谢培芝等撰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谢氏族谱,(清)谢敬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今仅存第一~六卷、第八~二十四卷、第二十六卷。注: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历史名人

谢夷吾:(生卒年待考),字尧卿;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东汉大臣。汉建初中期,左转下邳令。他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晋朝,由于以谢安与谢玄为首的陈郡谢氏士族位高权重,政治地位极高,引领风潮,所以该时期出现了最多古代的谢姓名人。名人包括:谢鲲:晋朝名士,亦是谢安之伯父。谢尚:名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运筹帷幄者。谢万:名士,谢安之弟。谢玄:东晋名将,淝水之战前线作战者,谢安的侄子。谢道韫:才女,谢安侄女,谢奕之女,王羲之的儿媳妇,王凝之的妻子。谢琰:名将,谢安次子,孙恩之乱时殉国。谢灵运:南朝文学家,谢玄之曾孙,著名文人。谢惠连: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之从弟。

谢庄:(公元421~466年),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出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著名南朝宋大臣、文学家。谢庄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的族侄,曾官至吏部尚书。

谢赫:(公元479~502年),著名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他评价了公元三~四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谢朓:名士,诗文清新,唐朝大诗人李白称赞他“中间小谢又清发”。

  谢声鹤:著《雪溪诗集》。

  谢颖苏:著《北溪剩稿》。

  谢琯樵:中国著名书画家。

  谢浣湘:中国女诗画作家,著《谢浣湘诗存》。

  谢锡铭:贵州知府,著作《梦草轩诗词集》。

  谢清高:(公元1765~1821年),嘉应州程乡金盘堡人(今广东梅县)。著名清朝航海旅游家。谢清高有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称,著有《海录》一书。

  谢子远:(生卒年待考),福建汀州人(今福建长汀),著名清朝将领。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携十六姓人开垦湘地(今湖南),促进和发展了湖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谢又秋:孙中山同盟会会员,民国政府府统领,任过东山县首任县长,病故东山县。

  谢觉哉:(公元1883~1971年),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宁乡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司法制度奠基人。

  谢珂:(公元1892~1974年),字韶卿;河北徐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五集团军参谋长。

  谢升标:(公元1903~1938年),字若鹏,号小美;浙江临海大田邵家渡西洋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

  谢承瑞:(公元1905~1937生),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日凌晨,在坚守南京光华门的战斗中牺牲。

  谢富治:(公元1909~1972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谢有法:(公元1917~1995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谢光:(公元1929~),江苏宜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谢建东:(公元1945~),广东高要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冰心:(公元1900~1999年),女,原名谢婉莹,笔名悲君、婉莹、男人、冰心等;祖籍湖北咸宁,出生于福建福州隆普营。著名现代文学巨匠。

  谢晋,著名华语电影导演。

  谢庸,中新友好协会会长。著《赤竹坪诗集》。

  谢晋元,抗日战争中的著名军官。

 谢霆锋,香港艺人,谢贤之子。

谢化成: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驻美国特派员、台湾驻巴布新几内亚代表。

谢抗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后勤次长。

谢松山,旅居星洲,侨领诗人,华文教育家。著《赤雅轩吟草》、《血海》始称《昭南竹技词》。

35、邹(Zōu)姓

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源流三: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据考证,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后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内乱被害,为避祸其弟宣靖父带着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等家族成员逃到鲁国,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他们的后代中有以邑名“邹”为姓氏,是为山东邹氏。当今的江西、湖南、河南邹氏,很大一部分是以邑为氏邹氏,属邹姓正宗。尊宣靖父(或正考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黄帝在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以后,蚩尤属下部分族人分迁至邹(今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屠(今陕西西安)之地,该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邹地者为邹氏,居屠地者为屠氏。该支邹氏,为最古早的姜姓邹氏,是为山东邹氏。

源流五: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之后,属于以先族之名字讹为氏。勾践,其姓名原本为姒驺,又名菼执,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越国,系夏王朝后裔古越人所建之国,在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当时的楚国乃经常联越以制吴。据《史记·东越传》所载,闽越王无诸及闽越分出的瓯越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邹 通“驺”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了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

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国议和。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乃步吴国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国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世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了。

因春秋、战国时期,“驺”与“邹”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因此“驺”字多被写为“邹”。因此,在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吴越邹氏。

源流六: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据专家考证子姓邹占当今邹姓百分之八十,其次是出自曹姓的邹,其它来源还没有发现族谱,少数民族人数可忽略不计)

得姓始祖

蚩尤: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黄帝在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以后,族人分迁至邹,以地名命氏,称邹氏。该支邹氏,为最古早的姜姓邹氏,是为山东邹氏,史称邹氏正宗。尊蚩尤为始祖。

微子启、正考父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其后代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氏,因战乱途迁,留邹县的为山东邹氏,多尊正考父为得姓始祖。商丘的河南族邹氏,多尊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勾践:其姓名原本为姒驺,又名菼执,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因春秋、战国时期,“驺”与“邹”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在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吴越邹氏。尊勾践为始祖。

聚集地(徒迁分布)

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湘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邹姓的人口400万,为全国第七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近10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一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郡望与堂号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郡,其治所在蓟县,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湖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堂号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西汉邹仲俊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以邑为氏及以国为氏邹姓的总堂号为范阳堂。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南阳堂:2013年湖南新化敦睦堂、睦亲堂合修宗祠,因都是33世祖邹湛(字闰甫,南阳新野人,大学博士,晋国子监祭酒,称南阳杰人)的后代,定名为“中华邹氏新化南阳堂。

南谷堂:南宋邹应龙后人修建。

此外,邹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回春堂”、“古经堂”、“敦睦堂”、“显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恺堂”、“晋德堂”等。

宗祠对联

四言

源自邾娄;望出范阳。——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此联出自邹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忠襄世泽;文靖家声。——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宋邹孟卿,追谥忠襄。下联指明·邹应龙,卒谥文靖。

五经邹氏;万石家风。——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宋·邹致,博洽强敏,授五子各一经。下联指明·邹世安,以孝友称,六世同炊。不蓄私资,论者比之为万石家风。

士称德逸;里号宾贤。——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宋代高安人邹礼,字用和,有才识而练达,任掾史,能公平执法。刚三十四岁便辞官归隐,朝廷赐称“德逸处士”。下联指北宋长乐人邹异,字士奇,有孝行,父母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六年。元祐年间举经明行修,有关部门改他所住的里名为“宾贤”。

梁园昭雪;黍谷回春。——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西汉·邹阳,被谗下狱,作《狱中上梁王书》而雪冤。下联指战国·邹衍,吹嘘气,黍稷复生,号曰:“暖律回春。”

邹屠迁善;鲁郡钟灵。——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此联指孟子为山东县人,地属鲁。邹屠氏之女为帝喾妃,黄帝除去蚩万之凶,迁其民于邹屠之地。

五言通用联

谏言愿学集;檄文革命军:——上联说明朝时期的大臣、万历进士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曾任谏官,以敢言著称。有《愿学集》。下联说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公元1885~1905年),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幼习经史。1904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福建支长。著有《革命军》,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七言通用联

襜惟按,清威重;棨戟凝香雅望高:——全联说清朝时期的礼部尚书邹一桂(公元1686~1772年)书赠联语。邹一桂,无锡人。工绘事,并有《小山文集》。

 鼓琴自荐受相印;究学成功观阴阳:——上联说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政治家邹忌,他曾以鼓琴自荐,向齐威王进说,三月而受相印。任相期间,讽谏齐王进贤纳谏,整饬军容政纪,厉行法治。一年后受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曰成侯。下联说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公元前305~240年),一作驺衍。齐国人。他学究九天人,雄于辨口,号“谈于衍”。创“五行始终”说。“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有《邹子》等,已佚。

八言以上通用联

道气禀江山之灵秀;诗章夺月露之高华:——上联说明朝时期的大臣邹元标,九岁通五经。母死后,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卒谥忠介。下联说宋朝奉议郎邹定,字信可,新兴人。有诗名。

 上疏直言,真大臣风度;遗书曲谕,洵良友箴规:——上联说明朝时期的进士邹智,字妆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上疏极言时事,诬谪广东石城卒。天启初道谥忠介。有《立斋遗文》。下联说汉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的好友邹长倩,初,弘举贤良,贫不能起,长倩以衣费资之。复赠以生刍(草)一束,素丝一襚,扑满(储蓄钱币用的瓦罐)一个,并致书曰:“刍束则谨,心纵则骄;丝积微至著,善虽小而为大;扑满土器……有入无出,则有倾覆之败,可不戒乎?”后人谓之三事誉。

字辈排行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东支字辈:“尚云国发文王廉凤天景学元恒利贞祥”。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西支字辈:“尚云国发文王廉凤天景学丕显忠功大德承世继长”。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一支字辈:“东一承宏显龙文通大(明凯)风令长振世德润永广嘉天开瑞光吉熙兆登芳升”。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一支字辈:“一志喜永云书世祖”。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一支字辈:“同书世兆”。

山东莱阳邹氏字辈:“克(立)学(本)世(积)德广仁敬宗裕嗣庆成绪昌”。

山东莱西邹氏字辈:“发振明元西王允克金国(曰)水殿土”。

山东邹氏一支字辈:“本仁吉永远”。

江西进贤邹氏字辈:“守法加文节循常绍本宗”。

江西寻乌邹氏字辈:“吉仕奋兴观上国”。

江西红土地庙、湖北邹氏字辈:“天元孟世民居国君龙之长守忠厚维善必昌永传家德万代发祥”。

江西赣州邹氏字辈:“习思文拔章华邦经纶佐国忠厚联芳”。

江西邹氏一支字辈:“世启国正辅朝兴邦清定安泰全在忠良志士显大尚德传芳荣耀宗祖景膺永昌”。

重庆涪陵邹氏字辈:“学道明先圣习书启大贤文章光上国万事九重天”。

重庆奉节邹氏字辈:“金皇必见判子非坦全心为祖灵见洪元立祖国”。

重庆綦江邹氏字辈:“思世章崇仕振文绍开华云升登科第铭扬永安宗”。

重庆邹氏一支字辈:“开文云红安康”。

重庆邹氏一支字辈:“学高家升正”。

贵州遵义邹氏字辈:“学道明先圣习书啟达贤文章高尚国富贵永朝天”。

贵州思南邹氏字辈:“学道明先圣习书启大贤文章光上国万事九重天”。

贵州铜仁邹氏字辈:“文笔思自定富尚炳国正廷天元世德贤大学祖宗”。

贵州邹氏一支字辈:“学高家生振品修贤义皇”。

湖南株州邹氏字辈:“德时荣思友怀常明儒启添征世泽家声茂文名国运昌傅经崇宝训笃学绍书香”。

湖南新化洋溪邹氏字辈:“学高加身振品修贤玉红一生承美德多福自然横”。

湖南新化槎溪邹氏字辈:“新序今联定同修洽族亲敦纯徽敬致性”。

四川巴中邹氏字辈:“国正天心顺,预见世其昌,文章为学本,申锡永鸿光”。

安徽枞阳邹氏字辈:“宗应之后世其孙永自昌定有贤贵士振国安朝邦忠孝传家国读书择孔章”。

内蒙古邹氏一支字辈:“世洪文利业武全振家生”。

邹氏广佑堂一支字辈:“太峯应美德程清扬明隐山汝派系绵长日印吉玉开文章本秀才孝友恢先绪诗忆启后来道乡绵骏业理学定鸿魁盛世名儒富邦家贵有培”。

家谱文献

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四卷,(清)邹衍庆、邹衍斯等增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六卷,(清)邹宝霖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肇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清)邹永福主修,邹士俭、邹士勤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云阳正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民国)邹德大主修,邹德怨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云阳正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邹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邹云如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松卜乡皇庄村。

江苏武进毗陵邹氏宗谱十一卷,(清)邹濬川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仁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邹氏宗谱八卷,(民国)邹焕炳等续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仁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加拿大人类历史与发展史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邹氏赵墅宗谱十六卷,(清)邹瑞发、邹松南主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显忠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赵墅邹氏重修宗谱二十卷,(民国)邹培耕主修,潘伯康、邹幼航编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显忠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邹氏家乘四十八卷,(清)吴敏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睦堂铅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邹氏宗谱三十六卷,(清)邹仁溥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熟虞山邹氏世谱,(明)邹武修,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清)邹冠瀛重辑,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范阳邹氏家史,(清)邹梦同、邹漪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范阳邹氏家谱,(民国)邹大贵等续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吹律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范阳邹氏家谱,(民国)邹氏族人重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吹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邹氏宗谱四卷,(清)邹兰君、邹铭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邹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江升墀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毛良坞乡塬头村。

浙江常山范阳邹氏宗谱,(民国)程继尧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杜亭板村。

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民国)邹鲁臣、邹开益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加拿大人类历史与发展史学会。

安徽怀宁皖怀邹氏宗谱七卷,(清)邹全宗等修,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修水邹氏族谱,(清)邹公瑞等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春袁郡邹氏族谱,(清)邹腾蛟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铜鼓邹氏宗谱一卷,(清)邹述堂、邹传瑞等纂,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地名办公室。

江西奉新邹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邹光繁等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邹氏庆户家谱三卷,首一卷,(清)邹晓窗纂,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清溪邹氏庆户续修族谱三卷,(清)邹孔衍、邹文苏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邹氏才户五修族谱十八卷,首二卷,(清)邹煜南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爱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益阳邹氏克铭公八修族谱八卷,民国庚申年(公元1920年)编修。现收藏在湖南望城、宁乡、益阳等地。

广东大埔邹氏族谱初基,(清)邹荫棼撰,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四川长寿邹氏家谱四卷,(清)邹宗彦撰,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长寿县沙溪乡三青村。

四川台江邹氏范阳正宗谱一卷,(清)邹文灿补,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台江县图书馆。

四川内江邹氏族谱一卷,(清)邹应楠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内江县杨家乡。

四川丰都增修邹氏宗谱,(民国)邹集之、邹南陔等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半都邹氏宗祠石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建昌邹氏家谱,(民国)邹永铭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邹氏族谱二卷,(清)邹守增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东鲁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邹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邹传云主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柏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邹氏四修支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戊辰年(公元1916年)广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邹氏族谱,(清)邹允祥等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揭西邹氏联宗族谱,(现代)邹氏联宗族谱编辑部编修,199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虞山邹氏谱,明朝年间始修,(清)彭汝、彭汝球等增修,木刻活字印本。注:记事止于清道光年间。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邹氏家谱,(民国)邹永铭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元恺堂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邹氏族谱二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株州黄龙桥邹氏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邹树潭等倡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近圣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历史名人

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宰相。他曾劝说齐威王纳谏,导致齐国实力加强。

  邹衍:战国时末期的齐人。长于思辩,倡九州说、五德终始说,为阴阳家的先驱。著书立说,名重诸侯,燕昭王曾师事之。因其言论迂大而闳辩,齐人称之为“谈天衍”。

  邹阳:(公元前206~前129年),齐国人(今山东淄博临淄)。著名西汉文学家。邹阳有文章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

  邹鲁氏:其女为帝喾之妃。黄帝战败蚩尤,千其民于“邹鲁”之地。

  邹应龙:(公元1172~1244年),字景初;泰宋人(今福建泰宁)。著名北宋大臣。

  邹元标:明江西吉水,万历进士。刚作官的时候因得罪张居正而被贬,于是潜心研究理学。张死后,他又出来作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居家讲学三十年,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显、顾宪成号为三君。后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而归。著有《愿学家》。

  邹守益:明学者,字谦之,号东郭。安福人。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师从王守仁,强调“缜独”、“戒惧”。著作有《东郭集》。

  邹亮:(生卒年待考),字克明;长洲人。著名明朝学者。著有《鸣珂漱芳诸集》,传于世。

  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明朝陕西长安人(甘肃兰州人)。嘉靖进士。曾上书揭发严篙父子,言辞激烈,因此被罢。明嘉庆时任云南巡抚万历年间因得罪东厂太监冯保被罢免,后病死。 

  邹伯奇:清代科学家,字特夫,广东南海人。精通天文、历法、算术。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总结我国关于几何学方面的经验,写成比较完整的几何学著作《格术补》。用数学方法表述了反光镜、透镜等的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曾测绘广东省地图,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浑球仪和七政仪等仪器。另外还著有《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等。

  邹汉勋:(公元1805~1853年),字叔绩;新化罗洪人(今湖南隆回)。著名清朝经学家。十六岁助邹兄汉纪编著《春秋左氏地图说》、《博物随抄》等,十八岁即自编写《六国春秋》。参与校刊《船山遗书》。为魏源著《书古微》参订《尧典释天》,并为其书绘制《唐虞天象》、《璇机内外》、《玉衡三建》诸图。著有《五均论》、《六国春秋》、《广韵表》、《说文谐声谱》、《贵州沿革表》、《水经移注记》、《南高平物产记》、《颛顼历考》及《学艺斋诗集》等共二十余种。

邹容:(公元1885~1905年),原名邹绍陶,谱名桂文,字蔚丹、威丹;四川巴县人。著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

  邹韬奋:(公元1895~1944年),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著名近代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邹家华:邹韬奋之子,原国务院副总理。

  邹作华:(公元1894~1973年),字岳楼,号邹大虎;吉林永吉人(今黑龙江双城)。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邹 洪:(公元1897~1945年),字若虛;原籍广东五华,生于台湾芎林乡。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邹 坚: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海军上将。1976年7月晋升二级海军上将军衔,1976年6月~1984年5月任台湾海军总司令、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

36、喻()姓

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来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四位,人口约七十一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5%左右。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起源

源流一:“谕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汉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喻氏后人大多尊奉谕猛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或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俞豊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豊亭,因氏焉。”

在宋朝以后,在俞豊氏族人中有的与喻氏合并为一,省文简改为单姓喻氏,亦有省文简改为单姓俞氏、豊氏者。豊氏,就是现在的豆氏。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朝时期官吏使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使喻,亦称作喻使、喻令,就是传令官。在史籍《史记》中就记载:汉朝初期,在公元前180年农历7月18日太后吕雉逝世后,西汉开国名将灌婴立即屯军十万于荥阳,并“遣使喻至齐王及其他诸侯处”,专待吕氏一族有谋夺汉位之变,即群起而诛之。此后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在宫中作内应,后在齐王刘肥的命令下,“至辛酉(农历8月27日),斩吕禄,笞杀吕嬃,分部悉捕吕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在汉王朝“廷灭诸吕”这一历史事件中,大将军灌婴派出的那些“使喻”,就是与其他诸侯和大臣们联络的传令官。使喻、喻使、喻令之官称一直沿用至王莽篡汉之际,到东汉时期改称长史令,下辖若干长史。

在使喻、喻使、喻令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喻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谕姓,出自春秋时郑国贵族后裔渝氏,属于以音讹变字为氏。在史籍《路史》中记载:“郑后有渝氏,通作喻。”在史籍《通志略·氏族略》也记载:“今喻氏多作谕氏”。渝氏、谕氏改为喻氏始于东汉,始祖为苍梧太守谕猛,以谕定与喻字形相近,读音也往入混淆难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遂改为喻氏。

按史书记载:“谕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汉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谕猛的后代,在汉朝并未全部改为喻氏,直到东晋,还有裔族豫章人谕归,作过曲阜令,著有《西河记》,他也是谕猛的后代。谕归后来也改为喻归。

另,今有诸多姓氏书籍中跟随着《通志略·氏族略》的记述而定论:“在谕归改为喻归之后,世上再无谕氏”——这个结论是十分错误的!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张家界市、衡阳市,云南省曲靖市、迪庆州,台湾省的云林县等地,依然有许多谕氏族人分布,他们都是谕猛的后裔子孙。因此,在姓氏学领域研究的过程中,切忌“人云亦云”,而且绝不能以“抽样调查”的结果作为考察结论。

源流五:源于鲜卑族渝汾氏,在史籍《姓脑》中记载:“渝汾,夷姓,鲜卑部族。”鲜卑族渝汾氏,实际上源出喻婆罗门,出自秦汉之际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古山羌氏族部落,史书中对其记载极缺,曾一度依附于匈奴,在匈奴民族被汉武帝刘彻击溃之后,该氏族部落游牧于代北地区。到了南北朝时期,在拓跋·诘汾为首的拓跋鲜卑部迁徙到原匈奴旧地之后,占领了东西一万二千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广袤之地,由于拓跋·诘汾率部迁徙立了大功,在部落间颇有威望,拓跋·诘汾的儿子北魏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公元174~277年)遂利用西北地区一度强大的鲜卑没鹿回部,逐渐吞并了其他鲜卑部落和当地各个少数民族部落,之后又吞并了没鹿回部,从此拓跋·力微便成为统帅骑兵二十万的大酋长,并建都帐于五原(今内蒙古五原)。这个期间山羌喻婆罗门被兼并入鲜卑白部大人所率领的陇西鲜卑。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迁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为了表示自己有莫大的权势,于当年夏农历4月在盛乐祭天。诸部大人皆来助祭,只有白部大人观望不至。于是拓跋·力微怒而杀白部大人,诸部畏服,拓跋部从此取得了西北地区鲜卑诸部的统率权,并取得了大酋长的世袭权。从此,山羌喻婆罗门氏族部落逐渐融合入鲜卑民族,分迁于山西汾河流域,以故部落名称为姓氏,称渝汾氏。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执政,他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使鲜卑势力入主中原,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渝汾氏族人再次被分化入鲜卑各部,分改为喻氏、于氏、俞氏、渝氏等,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喻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谕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汉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喻氏后人大多尊奉谕猛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喻蕃衍:喻氏自东汉苍梧太守孟始,后子孙蕃衍,播迁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高安、上高、新昌、新喻、安义、彭泽、馀干、玉山等县。是为江西喻氏始祖。

  喻启元、喻良荣、喻 钸:喻启元于南宋建炎间自湖北江夏徙浙江桐庐;四传至良荣,淳熙间迁居会稽王城;良荣曾孙钸、结兄弟,始迁剡北之喻湾。是为剡北喻氏始祖。

  喻大武:北宋熙宁间,大武由南昌迁萍乡,十数传至贵甫,明景仄四年再迁邑之遵化乡清溪一甲。是为清溪-甲喻氏始迁祖。

  喻 韬、喻子西、喻子惠:喻韬在北宋建隆间由浙江钱塘迁湖南宁乡之南村,其孙子西、子惠分居邑之龙牟、南岸,遂分为两大支。十六世时幼派再分为山坑、周田、香山等支。是为宁邑喻氏始祖。

喻原桢:明初迁居浏阳杨林。是为湖南浏阳杨林喻氏始迁祖。

聚集地(徒迁分布)

  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来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四位,人口约七十一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5%左右。

  喻氏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发展和演变:东汉时期,苍梧太守谕猛改“谕”为“喻”姓。到了,东晋时期,喻猛的后裔谕归,也改姓“喻”姓,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到了晋代,全都改成了“喻”姓。

  据史籍《姓苑》记载,南宋建炎进士俞樗,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孙。博学多才,又有误解人之目,皇帝因而赐为喻。谓其晓喻一切。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在宋朝时候,宋朝人俞樗,进士出身,多才多艺,是梁俞药的后代,被皇帝赐姓为喻。

  现在喻氏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等地。

  喻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东郡(秦初置,今山西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江夏(汉高祖置,今湖北武汉一带),南昌(汉朝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喻氏世称河东望,江夏望,南昌望。

郡望与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苍梧郡:汉朝时期置苍梧郡,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其时辖地兼有湘、粤各一部。南北朝时期仅辖今梧州一带。隋朝时期改为封州。唐朝时期改为梧州,而后一直沿用至今。

  南昌郡:亦称南昌府,汉朝时期豫章郡治。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湖北云梦西南部)。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严陵郡:唐朝的严州治所在今桐庐西北,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宋朝时期以睦州为严州,治所在建德(今浙江建德)。明、清两朝为严州府。民国时期的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浙江建德。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以望立堂的有:扶风堂、江夏堂、苍梧堂、南昌堂、严陵堂、钱塘堂、河东堂、安州堂。

  遗仁堂:出自汉朝喻猛的传说。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来怀念此人。

  其他堂号:敦占堂、敦伦堂、萃涣堂、雍睦堂、念先堂、会友堂、奠先堂、正本堂、知本堂、笃本堂、忠义堂等。

宗祠对联

四言

源自谕氏;望出南昌。——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苍梧重望;庐阜高贤。——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喻猛,官苍梧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喻合,隐居庐山北阜,武帝屡征而不起。

真义声远;扪膝品高。——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奔走伸冤,人赞之曰:“子真义也!”下联典指宋喻汝砺,扪膝言不能为贼所屈,挂冠而去,人称“扪膝先生”。

源起建德;系承俞樗。——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全联联典指南宋俞樗,建德人。五代后梁俞药之后,以其博学多才,又有识人之目,皇上赐姓“喻”,谓其无所不知也。

为师伸讼;有女择婿。——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伸冤。下联典指宋喻樗有二女,富家子来请婚,皆不许,后果得佳婿。

五言

十载寻父母;七岁善诗书。——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孝子喻德昭,临川人。洪武初,父母徙凤阳。时德昭六岁。年十四,诣凤阳寻父母,辗转十年,得见父于汉中屯所,而母已殁,乃扶父归。下联典指晴代优贡生喻宗仑,字东白,号桐乡,江西新城人。七岁能诗,稍长善擘窠书,尤精小楷,兼善八分。

七言

服官进忠义之传;扪膝鸣气节之高。——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义乌人喻良能,字叔奇,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处州知州、朝请大夫。曾向朝中进献《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为赞赏,当即下令颁发全国。另著有《诸经讲议》、《香山集》、《家帚编》。下联典指北宋末仁寿人喻汝砺,字迪儒,官祠部员外郎。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宗,册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为楚,不少官员前去祝贺,喻汝砺扪膝说:“不能向贼臣屈服!”于是辞官而去,人称“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

质直好议丞相宰;挂冠扪膝员外郎。——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建炎进士喻樗,字子才,号湍石,其先南昌人,后徙严。为人质直议论,历官秘书省正字、太宗正丞、工部员外郎等。下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

长笛临风作数弄;巨著入库计六宗。——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器乐家喻陟,字明仲,睦州人。妙于长笛,持节数郡。每出按行,至山水佳处,马上临风,辄作数弄。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喻国人,这春山,彬州人。博览载籍,著书三十五种,入四库者有《周易辩正》、《河洛定议赞》等六种。

叔奇早为广德尉;培伦追赠大将军。——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绍兴进士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人。历任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侍丞,出知处州。曾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又有《诸经讲议》等。下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1886-1911),字云经,四川内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工科和药物化学。1908年加入同盟会。他多次试制炸弹,实行暗杀,并与黄复生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谋刺新任直录总督端方未成。次年,又与黄复生等潜入北京谋炸摄政王载沣,因未遂,逃往日本。1911年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被俘,英勇就义。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追赠为“大将军”。

十言及以上

扪滕长吟,先生不附和议;持书伸讼,义土能白冤情。——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下联典指宋代富阳尉喻南疆勇于为陈亮明冤之事。

取义成仁,革命精神传后代;捐躯为国,高风亮节足千秋。——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

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淮南奏捷,子才之致力居多。——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字辈排行

谕猛后裔喻氏统一字辈:“正心处世事诚意待人情格物方有得致知在力行修身为养性齐家重温馨治国倡廉洁富强天下平科学是根本文明尚典型和谐顺天意幸福在人心”。

贵州兴义喻氏字辈:“道开永德仲富贵起天龙长大名如正国发万代兴”

贵州大方喻氏字辈:“朝国登怀正启永顺世兴思光勤义远少述传家英”。

贵州印江喻氏字辈:“文宗尚国守再有正宏开诗礼明维德克诚永著阶”。

贵州思南喻氏字辈:“天胜文昌显国太正光明纯扬仕代远兴旺坐朝廷”。

贵州麻江喻氏字辈:“仁诗士春丹占凤文忠勋维乘义书农夏心向孔名信犹宾希正有工秋照陶燕能傅勤在履庆道商冬汉源飞志家建朝芳声德平鼎清远群泽经树廷然”。

贵州碗厂喻氏字辈:“排凤良从林宏朝世永兴福泽毓滋盛英贵自强增玲珑家乘朗远照于孙绳庆祥须效舜发达大显名增德举学现万章经垂骈腾飞武仲秀碧隆文魁琼龙门开甲第启运连俊彬珍珠瑾琥珀胤祉棋棱臻”。

贵州铜仁喻氏字辈:“忠义承先志与昌启汉明崇周昭德茂世泽永光荣”。

贵州赤水、长沙喻氏字辈:“人能弘道巽以行权绍文衣德广系永传南方风光无限美太公屹立坐观景习河贯穿流长江振兴经济自富荣”。

贵州大方喻氏字辈:“善时椅国运大学文章士礼义敬刚常明志开朝向子孝正给德流芳百代恩”。

贵州毕节喻氏字辈:“大思文开洪万国元明崇永发正清治朝廷锡汝荣先周维在尚仁德邦嘉中祖传如其应长兴世代芳功尊播郡德肇荣昌”。

贵州思南喻氏字辈:“天盛文昌显国太正光明纯扬仕代远兴旺坐朝廷”。

贵州道真、遵义喻氏字辈:“敏文克圣忠国安邦功尊播郡德兆荣昌”。

重庆开县喻氏字辈:“文学传风远,光照开士昌,道明儒业振,德立盛朝扬,方信锡泽厚,原从作善祥,万年纯祖武,忠贤达楚邦”。

重庆大足县喻氏字辈:“溪金朝国文德登行宏盛仁义正刚常乃祖若宗大启尔宇忠孝传家诗书律史学道通权识足知子前作后述世济其昌”。

重庆荣昌喻氏字辈:“人能弘道巽以行权绍文衣德法祖遵光其言如玉广系永传”。

重庆荣昌喻氏字辈:“迪凫俊汝木能夫从大请天成泉玄良世贵宗志洪茂示应思庆年自玉弘道学纯德全修文明体安邦达权存心以正行仕可传怀才如祖心克绍先一中为训万古光宣於斯有人尊尚其贤”。

重庆巴南喻氏字辈:“贵北尚文登俸大国正纯明良光世泽中学庆长春”。

重庆巴南喻氏字辈:“功德信义昌仁善寿天广勤慧富福本志开万代祥”。

重庆巴南喻氏字辈:“伯觉尚建文加春方可子於良朝天兴帮克绍先志定尔永祥忠贞世守万代荣昌”。

重庆荣昌喻氏字辈:“志洪戍示应思庆年人能弘道巽以行权绍闻衣德法祖遵先其言如玉广系永传学纯德全修文明体安帮达权存心以正行仕可传怀方如祖必克绍先一中为训万古光宣於斯有人尊尚惟贤”。

重庆荣昌、永川、泸县、江津、安岳、古蔺、叙永喻氏统一新字辈:“寻根启嗣重教培专充盈知识美化山川拓展经济公仆须攀惠民立功锦程汇宽”。

重庆北碚喻氏字辈:“首国臣子泰一应正仲弘天开朝昌美孝友继宗功尚德由心定明性道化中本厚恒永远世代自兴隆”。

重庆壁山喻氏字辈:“歧俊显维景徵传善泽承宗祖万代贤贻德肇荣昌士以芳名起文因继绪扬盛朝新寿象广道辉衡湘”。

重庆木洞喻氏字辈:“贵北尚文登俸大国正纯明良光世泽中学庆长春功德信义昌仁善寿天广勤慧富福本志开万代祥”。

重庆杨家坪、黑墙院、八块田、毛线沟喻氏字辈:“先攀芳明懋建朝正大光传家崇世德万代显荣昌”。

重庆江津喻氏字辈:“之思能仁王文金光子长富贵春秋永发忠贞于国卓勋史册孝弟传家方表清白耕读为本圣贤世则於斯有后尊尚惟贤”。

重庆涪陵喻氏字辈:“国正德样子文於万世升明显达家帮光宗耀朝建”。

重庆铜梁、大足喻氏字辈:“先泽明志远朝建国子忠大德光世祖福寿永兴禄”。

重庆大足喻氏字辈:“大(刚)轻天成泉玄良世贵志添钧玉松升思家文之聪定”。

重庆铜梁喻氏字辈:“金登国龙朝流传保士家身心知用守克念学时中”。

四川宁乡喻氏字辈:“绍大廷玉正楚帮安定国忠孝光先绪诗礼传世泽典谟纯祖武训诰显基业宁源家声远流芳在明德一中为训万克光宣於斯有后尊尚惟贤”。

四川西山喻氏字辈:“永远振成国崇明登祯祥富泰继齐昌洪光开世方源木发千枝朝廷作栋梁宗祖传万代思德祖禄长万古光宣於斯有后尊尚惟贤”。

四川安岳喻氏字辈:“应文仕正开天长永锡才朝廷常举进世代荣华来优仕可传怀才利用必克辉端一中为训万克光宣於斯有后尊尚惟贤”。

四川巴中喻氏字辈:“名常维玉昌在先元汝芳以文德永绍景贤继有光扬祖宏中志经诗书华章济世泽安佑福尧庆泰康夫学集大成兴国正朝纲识远开新宇尚进胤建邦甫蔼贯立信汉英炳钜襄全才行人义盛杰生美疆万代基增辉九洲锡吉祥子甲品君林丰贵如天长”。

四川苍溪喻氏字辈:“名常维玉昌一先元汝芳交德基以绍延贤锡有光晋恒丰益康诗礼泽本长扬祖宏宗志经诗书华章济世泽安佑福尧庆泰康夫学集大成兴国正朝纲”。

四川遂宁富顺喻氏字辈:“大自尚朝廷汝松熙培钟泽懋勋在锦深果为基钦沿荣炳增录滋槐焘坤钊汉相杰台鉴洪梓灿域钢济栋燮均伦满桂照堂铭泾根笃坚锐浦林燕坦铨”。

四川遂宁三家场喻氏字辈:“少阳登时仁元尚朝天子文学国家邦荣华必有尔万代洪先济明良应福启”。

湖北新洲喻氏字辈:“其仁金玉白明清心月忠观从一天起文风光祖议贻谋期久远继绪永流长开基培大统万世显名扬”。

湖北黄陂喻氏字辈:“自立字世光裕显扬英贤继启祖德遐昌作人唱盛玉树流芳”。

湖北黄陂喻氏字辈:“光明正大洪定保家崇礼重义富贵荣华”。

湖北随县喻氏字辈:“应明成国贵百新用秉良景先光祖德纪嗣洛书香天开大文运有道等朝堂志仁行义远荣华福寿昌”。

湖北新洲喻氏字辈:“今际文风盛家修善自敦基开庆业远万世有宏恩”。

湖北恩施喻氏字辈:“印万之上国正光泽丕家宏克绍昌文明发盛世学友启南邦”。

四川叙永(大足)喻氏字辈:“国鸣王思朝维木洪钟灵瑞运广后昌隆传家永仕长起真宗”。

四川古蔺喻氏字辈:“高朝文思正明通尚洪应天廷如成国龙凤飞怀修”。

四川茂字派喻氏字辈:“石荣华枝芳儒金兴贵怀英盛坚高崇”。

湖南石门喻氏字辈:“国正永清定文明世泽长金枝生玉树万代发祯祥自治教育厚超代谟烈扬修齐遵圣典孝慈熟论常”。

湖南宁乡山坑喻氏字辈:“始文子延利万君大桂梦应麟茂永仕宗添映伯建朝恩德隆书香承继启贤忠孝光先绪勋名昭世泽谆伦懋克家率典扬前烈调燮兆庥祥寅恭协赞襄楫霖藩翰彦徽声远垂芳谟猷传清卓修业征鸿博盛会际时熙珍宝完美璞基厚益培元馀辉常照灼”。

湖南宁乡喻氏字辈:“邦安定国盛忠孝光先绪诗礼传世泽典漠绳祖武训”。

湖南浏阳喻氏字辈:“伯原均尚文志大世建臣亲和传盛道万古庆科名德积祥开远芳垂祚衍崇绍诒宗永茂承绪正兴隆忠义怀先泽诗书训后人本基培植久继起益昌荣”。

江西萍乡喻氏字辈:“贵汝允玉卓恒均素宗美奎铭水学建增恭宽为怀品范端方慎修乃行厚培其源传至继世昌隆必全”。

江西万载喻氏字辈:“应樊起世大文显家兆学冠银汉枢照增锦译柳营望铭澄荣焕境锡浦树辉(基)”。

江西西山喻氏字辈:“成国崇明登祯祥富泰继齐昌洪光开世方源木发”。

安徽旌德喻氏字辈:乾派:“一元兆正宏启昌明功昭樊逮嘉金光廷学成名立景庆恒升延长道泰世美永承”;

坤派:“佳逑惠迪友爱连芳鸾和凤鸣金英玉相顺慈贞淑徽音传香齐眉宾敬贵如姬姜”;

闺派:“深闺宜弟娇婉庄清珠园翠润桂质兰心宝华荣发瑶枝琼林福全韶秀荷菊娉婷”。

安徽含山喻氏字辈:“敏开保双东世惠起调德文学成国家长有贞荣昌修其茂盛仁寿之良传宗耀祖积善华夏”。

福建福鼎喻氏字辈:“延淑国太茬天大子得友绍立瀛秀捷足步清雪诗书万载存”。

喻氏苍梧堂字辈:“清昌大良明长启玉世文元祖德可传宗志昭绪允宏道广学思化隆景云用光(悖)士守正有福主 善 为师,仁敬笃庆忠厚逢时”。

家谱文献

浙江黄岩雇浦喻氏宗谱,(清)喻绍钟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4)敦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黄岩雇浦喻氏宗谱,(民国)喻绍珍、喻舜暘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稿本,今仅存首一册、末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嵊县剡北喻氏宗谱四卷,(清)喻忠洽纂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喻氏宗谱四卷,(清)喻节廉等纂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喻氏宗谱四卷,(清)喻道文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南昌敷林喻氏礼义信三派接修族谱,(清)喻新祺撰,喻中佩校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湖南宁乡沩宁喻氏十三修支谱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河坞喻氏三修支谱,(民国)喻忠宪修,喻光华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活字本,今仅存第一~六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长寿喻氏族谱一卷,(清)喻师鲁纂,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长寿县茗兰乡顺山村。

蒿溪喻氏族谱十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念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喻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喻九一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活字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载丰田喻氏族谱,(民国)游望霖等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敦本堂修刻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剡北喻氏宗谱四卷,(清)喻忠洽纂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萃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喻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安州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卷之一上册、第三十一~三十三卷、第二卷之五、六册、第三卷之三十三册、第四卷之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宁邑喻氏续修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宁邑喻氏续修支谱四卷,(清)喻锡璜等纂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6年)奠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宁邑喻氏续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7年)奠先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十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宁邑喻氏九修支谱,清朝年间奠先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七~十一卷、第十四~十五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喻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二卷之三下册、之四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剡县剡北喻宅喻氏宗谱四卷,(清)喻传鼎总理,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清溪甲喻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清)喻培琦主修,喻增芬修辑,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清溪甲喻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卷、案版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喻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喻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喻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泉田喻氏支谱八卷,(清)喻光章主修,喻光炯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会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泉田喻氏族谱,(清)喻汲庵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6年)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七卷、第二十二卷、第三十~三十一卷、第三十五卷、第四十二卷、第四十六~四十七卷、第五十四卷、第五十六卷、第五十九~六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安化喻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民国)喻涵养等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历史名人

谕猛:(生卒年待考),字骄孙;后汉人。著名东汉大臣。原为为薛令,汉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氏第一大支始祖。  喻合:(生卒年待考),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喻药:(生卒年待考),著名梁武帝属下重臣。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氏,这是喻氏的开始。喻药本为南昌人,后迁徒到严州(今浙江省建德东北)。喻药的第十六世孙喻樗为南宋著名学者,被皇帝赐姓为喻。  喻凫:(生卒年待考),字坦之,号均羽。著名唐朝诗人。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朝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喻皓:(生卒年待考),浙东人。著名北宋初建筑家,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喻樗:(生卒年待考),字子才,号湍石。著名南宋大臣。南宋时期,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下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宋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喻侃:(生卒年待考),字伯经;婺州义乌香山人(今浙江义乌东河乡)。著名宋朝大臣。义乌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致仕后,闭门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喻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泽厚绵长。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进上第后的六十年间,一门六进士,成为南宋时期喻氏家族引以自豪的荣耀。  喻良能:宋代学者(1120—?),宋宣和二年,出生在义乌高畈村一户奕世书香门第之家。人称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后人因此称他出生地为“郎官里”。陈亮说他:“于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别去三日念辄不释。其为文,精深简雅,读之愈久而意若新”。著《诸经讲义》、《家帚编》、《忠义传》20卷,诗文《香山集》34卷,收入《永乐大典》。  喻汝砺:(生卒年待考),字迪儒,号三嵎。著名宋朝大臣。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喻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等。  喻惠洪:(生卒年待考),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朝著名诗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贫,十四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十九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喻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喻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才获释回籍。喻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喻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喻希连:明代画家,江西玉山人,字鲁望,号素癡。画山水,以沈周为师法,皴斫粗略,宜于远观,十步之外,即觉崖岫苍鬱。万历时,曾往北京,以数丈大纸,画钟馗像,悬挂城堞,作为他卖画的招牌。工诗,辞意高古,并善行书。  喻茂坚:(生卒年待考),明朝官吏。重庆市荣昌县人。著名明朝重臣。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授南京铜陵知县。数年后调任浙江临海知县,力革溺死女婴之陋习。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任福建监察御史。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巡抚陕西,平定总兵李隆之乱。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巡抚河南、直隶时,严惩贪官污吏,有政绩。历任山西布政使、郧阳巡抚、应天巡抚等职,其间参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任淮阳总督负责漕运期间,节省修漕经费白银十万余两,代纳庐、凤、淮、扬四府百姓水荒积欠钱银十八万两,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后秉公查处楚世子英耀杀父一案,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升任刑部尚书。后因上疏营救谏官夏言,弹劾奸相严嵩,触怒明世宗,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冬辞官还乡。还乡后倡议并主建荣昌乐雅书院。在刑部任内曾主持编纂《问刑条例》。  喻时:(生卒年待考),光山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喻昌:(生卒年待考),字嘉言;新建人。著名清朝医学家。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当其年龄八十岁时,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喻怀恭:清朝官员,云南省南宁县(今属曲靖市)人。进士出身。喻培伦:字云纪,清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886牛2月3日)出生于内江县文英街一个糖商家庭。1911年1月,喻培伦接黄兴函约义举于广州。为做好起义的准备,喻培伦加紧研制炸药,研制炸弹300多枚,运到广州。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枪炮声起。起义之革命党人,奋勇冲向战场,与敌展开激战。喻培伦前胸挂一大筐炸弹,一马当先,率四川和广东籍的同盟会员直奔总督衙门,用炸弹将围墙炸裂,攻占总督大堂,继攻督练公署,途经莲塘街口,与清增援兵遭遇,展开恶战。恶战进行了三个多小时,喻培伦负伤多处,虽坚持战斗,终因弹尽力竭被捕。朝廷将其处以极刑,时年仅25岁。殉难后数月,与同难同志共葬于广州黄花岗,即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  喻林祥:(公元1945~),湖北应城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将。  喻英奇:(公元1907~1950年),湖南保靖县水银乡花桥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第三一二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喻英奇作为六十六军第一六○师揪五六团团长,北上抗日,参加了淞沪保卫战两个月,因作战英勇,升任第六十六军第一六○师第四七八旅少将旅长,接着又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并于12月5日首先与日寇在南京外围汤山交火,打响了南京保卫战的第一枪。南京保卫战后,蒋中正在武汉召见喻英奇,询问作战负伤经过,并颁一万银元慰恤,喻英奇后将这笔钱在保靖创办了“英奇小学”,并请余佑任题写校名。之后喻英奇调任独立旅少将旅长,又在江西南浔线和广东宝安一线抗击日寇。  喻大华:男,汉族,1963年2月23日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随着《百家讲坛》播出喻大华所讲的《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除了有学生支持者之外,又多了许多铁杆粉丝。他们在网络上自称为“喻香肉丝”或“喻林军”。喻林祥:湖北应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等职。


戚、谢、邹、喻姓起源及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十一) 喻氏家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8348.html

更多阅读

俎姓起源与读音考 酉阳杂俎 读音

俎姓起源与读音考河北磁县城北二十里有一黄鼠村,该村居民十之有九属“俎”氏一族,然昔时启蒙读物《百家姓》上却无此一姓,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一些字典、词典上,“俎”字才有作姓氏一解(至今有些正式出版的一些字、词典上仍无此一解)

十一、足少阳胆经上 1-20穴高清彩图 足少阳胆经穴位

十一、足少阳胆经上1-20穴-彩图来自:http://www.guiran.me/uc/bbs/viewthread.php?tid=4563&from=recommend_f诚谢!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

声明:《戚、谢、邹、喻姓起源及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十一 喻氏家谱》为网友柬埔寨農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