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贴了几张建筑局部特写的照片,色彩纯度极高的墙壁、天真烂漫的壁画、以及窗台上浓艳的鲜花,有评论说,如果不看文字,还以为我去中南美了。的确,那种什么颜色都敢往墙上涂的胆量的确很容易让人想起热烈奔放的拉美,不过如果把镜头拉远一点,你就会认出来这并不是拉美,那些建筑有着典型的欧洲中世纪风格,这些照片拍摄于旧大陆上一个块让两个老冤家曾世代为之打得头破血流的土地,它的名字叫阿尔萨斯。
我在微博里一提到阿尔萨斯,立刻有好几个博友提到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象我这个岁数的国人,多半都是从这篇语文课文中第一次听说阿尔萨斯的名字。都德用生动细腻的笔墨勾画出悲壮而富有戏剧性的最后一课,让地球另一边的中国孩子们都为之动容,毕生难忘。
这让人不得不感慨,文人才是强大而持久的武器,都德的妙笔生花让全世界都同情法国人,可实际上阿尔萨斯的归属权问题还真该问问“元芳,你怎么看”。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阿尔萨斯先后隶属于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居民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直到十七世纪才被法国占领,法国人在这里实行奴化统治推广法语,互动百科上清清楚楚写着“长时期里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统治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人弄出个《最后一课》这样的传世文章,搞得全世界人民都同情阿尔萨斯的孩子不能再学法语,以为这地方天生就是法国的了。其实按照我们东方人在领土争议中习惯的“自古以来就是XX的领土”的原则,阿尔萨斯属于德国好像更合理些呢!
之后阿尔萨斯在两国的拉锯中几次易手,一战结束后归法国,二战初期归德国,希特勒战败之后,阿尔萨斯再次成为法国领土。如今硝烟散去大半个世纪,欧盟的运作方式让战争的烽火很难再在西欧大陆上点燃了,阿尔萨斯估计就一直是法国的地盘了。曲折的历史养育出这块混血的土地独特的个性,它在行政上属于法国,可它比法国大多数地方更质朴随和,没那么多矫情劲儿;它的城镇面貌、建筑风格和风俗习惯酷似德国,可它比德国更活泼轻快,没那么多苦大仇深的冷峻味儿。
我曾在两年前的盛夏访问过阿尔萨斯的主要城市科尔马。那座如夏日繁花般明媚的城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次我在深秋冷冷的细雨中重新回到阿尔萨斯,连绵起伏的山坡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架上已少见金黄的叶子。我的小车就穿过这有几分萧瑟之感的葡萄藤的海洋,来到了葡萄田深处的小镇RIQUEWIHR。虽然湿冷的天气暗淡了天空与原野的色彩,走进小镇却无法不感觉眼前一亮。
这样大胆的色彩,就算没有阳光也灿烂。
REQUEWIHR是这一带少数没有受到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的城镇,整个镇子基本保持着十六世纪时的模样。房屋大多数是半木结构的,而建筑外墙上的色彩之丰富、色彩饱和度之高,让人不由感慨这小镇实在太“好色”了。
有着孩童般天真趣味的壁画。
这不是壁画,是一家画廊挂在门外的作品,也很天真烂漫。
跟德语地区的小镇一样,阿尔萨斯小店们的铁艺招牌都非常精美有趣。这是一家画廊的招牌。
小镇以出产雷司令酒和其他葡萄酒著称,城里卖酒的小店一家接一家的。 这是一家“酒店”(卖酒的店,不是旅馆)的招牌。
这是做刀具的。
最显眼的当然还是那些卖酒的小店。店多,竞争激烈,各家都得拿出绝招吸引路人,所以装饰方面花样百出。这是招牌,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浓郁。
这家还提供很好的环境让顾客小斟几杯。你喝完觉得满意,还能不带几瓶回家?
拙拙的小木车也成了推销葡萄酒的利器。
这家深藏在色彩浓艳的老院子里的古朴小店,在大门口摆上了黄的菊花、绿的葫芦、红的南瓜,为的就是让路人能停下来看一眼店里各种各样的葡萄酒。
这家走的现代风格,橱窗简洁明亮,美酒的森林里孩子们在拉雪橇,多么有童话感的画面。
这家居然动用了一头狐狸来推销雷司令!这也太出位了,真是为了吸引眼球什么招都想出来了。虽然是标本,但是毕竟曾经是活生生的动物,真的有点吓人。
一家面包店,比那些卖酒的更能捯饬。 经过的路人但凡手上有相机的,没有不停下来拍照的,没相机的,用手机也得拍。
![【法国】“好色”的阿尔萨斯小镇 法国阿尔萨斯产区](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15922t0163d637f8b6be5f63.jpg)
窗外挂的那些小玩偶们
满脸馋样的小老鼠,和香喷喷的新鲜面包,这是双重诱惑。
看到一家画店。画家的名字叫CHRISTIAN SCHWOB,水彩、油画、丙烯都画得非常棒。是那种既写实又有意境,既有真实的质感又充满帅气的笔触的画, 让我非常的佩服。 不过他的画真是有点贵,A4纸那么大小的水彩要卖一百多欧元,而我最喜欢的几幅大的油画都在一千五百欧元以上。我买不起,只好热烈恭维几句,我说我也画水彩,所以知道他的水彩实在非常高明。他看了一眼我存在相机卡里的我的画,眼睛一转说:“我有个好主意了!你先买我的画,下次我去你家,买你的画!” 哈哈,好会做生意。
他问我住哪里,我说意大利,科莫! “噢, 科莫!科莫湖!湖边的路那么那么小那么那么弯的,开起车来这样这样,啊,我的天啊......”画家转眼化身喜剧演员,手舞足蹈极其夸张地模拟在科莫开车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样子,把我逗得哈哈大笑。他于是愈发妙语连珠了。
CHRISTIAN的画真的很好,不过他的摊上写明了禁止拍照,所以我就只好跟他合影一张作纪念了。
离开CHRISTIAN的画店,我的朋友说:“这画家实在太好玩了,说起话来那么夸张那么热烈那么好玩的,实在不象一般法国人那么矜持傲慢,但他那股跟女人聊天就跟吃了兴奋剂一样的话唠劲儿,也不象德国人。”我说,这可能就是阿尔萨斯人吧?
在阿尔萨斯时不时会遇到好玩的事情。镇子上大摇大摆来了一群骑马的。其实我在镇子外停车的时候就遇到他们几个了,隔着马路举起相机,其他马都遵守交通规则站在马路对面让车,一匹马居然无视公路上穿流的车辆直愣愣朝我走过来,旁边一群骑手都哄笑,叽里呱啦的说着法语,我也不知道是笑话那马,还是笑话马背上的老爷子。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街头的路灯亮了, 气温也愈发低了。这样的时光里若能捧一杯热腾腾的果酒在手中,最觉得温暖舒适了。路边小酒馆里的人多了起来, 而那种可以买了边走边喝的葡萄酒的生意也很好,一时间街头大多数人都手中一杯。
看这年轻的辣妈,一手抱孩子,一手拿酒杯,酷吧?
黄昏的灯光里,城门内的小镇显得格外温馨,让旅行的人有一种想在此安顿下来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这对喷泉边促膝谈心的老哥们的背影让我有些感动。
夜色越来越浓, 熙熙攘攘的街道渐渐安静了下来。 游人有些离开了,有些走进了酒馆饭店和酒店,成了阿尔萨斯夜色的组成部分。
细雨纷飞中的小街人影稀疏, 过路的老人在饭店的糕点柜台前驻足了一阵,又离开了。那画面,有点象一部电影。
蓝色小屋上的爬山虎,在灯光的映照下红得深沉而多情。那盏孤灯的光并不算亮,在雨夜里却显得格外温暖。
===============================================================================================
我的其他博文: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浪漫不过威尼斯》 《一个人的周末奇遇》
乘着夜车“出国”去把一生过程一段旅行找个桃园,独自私奔
《阿尔卑斯的一串眼泪》《翡冷翠夜雨》 《亚得里亚海另一边的风》
《如果我留在托斯卡纳》《尼罗河上黄昏放歌》《重归天堂走风景》
《攀上梦的边缘开放》《美丽,超越生死绽放》 《溯溪”杀人寨,杯具也HAPPY》
《在文艺复兴的清泉里乘凉》《美味生活,光阴故事》《巴勒莫,在华丽与混乱中持续呼吸》
旅行,就应该自由而轻松!不想跟团,又怕麻烦?来这里,住宿、交通、游玩项目,点一下鼠标连租车、租船、租飞机都能搞定,让出国游跟去隔壁街逛超市一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