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作者:潘岳加入日期:10-05-21
西风胡杨 潘岳
①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愤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飙忽在天边的如诉如泣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它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④胡杨,是我生平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草、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当初,伍子胥劝夫差防备越国复仇,忠言逆耳,反遭谗杀。他死前的遗言竟是:把我的眼睛挖下来镶在城门上,我要看着敌军入城。他的话应验了。入城的敌军怀着深深的敬意重新厚葬了他与他的眼睛。此时,胡杨林中飘过阵阵凄风,这凄风中指天画地的条条枝干,以及与这些枝干紧紧相连的棱棱风骨,如同一只只怒目圆睁的眼睛。眼里,是圣洁的心与叹息的泪。
⑥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他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⑦胡杨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胡杨们孕育了整个人类文明。然而拓荒与争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今天,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⑧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⑨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
2.(1)第五段中,作者赞扬中国人具有“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时,运用了什么叙写方式?
(2)第六段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为什么要写红柳和红树林?
3.第七段中作者说“胡杨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根据文意,请指出“西域文明”的具体内涵。
4.文章第八段作者写“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想象、对比、铺排和景物描写。(答出两点即可)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凸现了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
2.(1)先概括叙述,后具体描写。(或“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2)说明胡杨并不孤独,写红柳、红树林,突出了胡杨与它们一样有着牺牲精神和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共同孕育了人类文明。
3.①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坚韧精神;②不贪虚名,无私奉献的精神;③和谐共生,包容一切的儒家精髓;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⑤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
4.①表达了作者对人为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或“西域文明的流失”)深沉的忧虑之情;②表达了作者期望人们能关爱胡杨,拯救西域文明(或“人类文明”)孕育者的殷切期盼之情。
不死的生命——读潘岳散文《西风胡杨》
一口气读完潘岳的散文《西风胡杨》,我的灵魂竟然出窍,飞越过千山万水来到西域大沙漠里去朝拜那叫着胡杨的树木,我的一腔热血竟然沸腾,流淌成一条小河去滋润那有着1.3亿年的生命的树木。想不到在这苍茫的大地上还生存着这样一种生命:“生下来一千年不倒,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我羞愧自己太渺小,有时竟然为一些病魔所惧怕,为自己生命之短暂而叹息,为情爱所困惑,为儿女情长去忧愁。看看胡杨吧:“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风沙”。
倘若真的能再给我一次生命的机会,我一定去成为一棵胡杨,因为它才是真正的男子汉:“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遍体,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我们曾因为房子、票子、位子、车子去挣扎,去搏杀,去尔虞我诈。那么为什么不去学学胡杨呢?“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月季,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一个生命的诞生和延续是依靠什么来支撑?我想那就是精神。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分别从“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来描写胡杨的精神实质,连续用四个排比句歌颂了胡杨不死的精神,并以此而联想到中国五千年的古老而文明灿烂的历史,以及那些依然活在人们心中的仁人志士。这既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升华,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升华,一篇短短的散文能表现出那么一种博大的心怀,不能不说是作者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果。
“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类将上苍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它们。”这也许就是作者写作的思想泉源。他用一气呵成的笔调,用美丽而不华丽的语句,激昂中透露着悲怆,悲怆中却又烘托出震撼。他总是用神奇的文字表现出大自然里那些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始终表现出男子汉伟岸的阳刚之美,“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 :4[_&]H
作为一位身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博士生的作者,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正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这一个危急人类生命的敏感话题,借助着一篇文章,借助着胡杨树,去呼唤人类去与大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让丝稠之路重现出过去的辉煌,让文明之花开遍祖国每片土地。“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更多阅读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花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名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3课《坐井观天》。教材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课文短小精悍,图文对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浅显易懂,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八浪中心校徐平功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抓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品味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凡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课文写小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当学徒,受尽了种种磨难,想急切回到乡下,却实现不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