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琴曲赏析
1、仙翁操
著名的古琴曲开指小曲之一,因配有“仙翁仙翁,仙翁得道仙翁”的唱词而得名。此曲刊载于1962年出版的《古琴初阶》(查阜西、沈草农、张子谦编)一书。主要用散、按同度音,挑、勾不同弦以及简单的绰、注等来练习基础指法。开篇歌词如下:“仙翁、仙翁、仙翁得道仙翁……”。
学弹古琴的第一首入门曲目。右手勾挑练习与左手大拇指、无名指八度绰音应合指法的练习。
弹琴前,心口正对四五徽间而坐,两手平放琴面,沉肩坠腕,左手中指轻点九、十徽间,右手轻放岳山与一徽间,腰背挺直,坐资端正,全身放松。开始弹琴时,两前臂与琴面基本平行,上臂自然下垂,双腕平悬琴面,目视左手徽位。右手通常在距岳山三至四指处弹弦,特殊的音色可以略靠近一徽或靠近岳山弹弦。左手按弦的力由手腕传到指尖,手腕要保持灵活,充分合理的运用手腕的力量。弹琴时左手除按弦的指,其它的指都要保持舒展。弹琴时要保持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前臂基本与琴面平行,上臂自然下垂,目视左手徽位的自然状态。初学的朋友可以结合入门指法教材试弹一下。
仙翁操之说
习琴多以“仙翁操”入手,然多数人学琴日久,便愈不以仙翁为然,以为擅长长曲大操方为能琴,殊不知“仙翁操”尽含琴曲之大道。诚如书法中之“永字八法”可知字之基本笔法。大间仙翁,小间仙翁可知琴曲中基本句的指法,右手出入之应,左手散按之和,曲简洁而意境出,形散而法度森严,知者莫不为之叹绝。
《仙翁操》是学习古琴的入门曲,强调不同音色的和协,掌握了《仙翁操》,就懂得如何调音,懂得音律,是个基本功的练习曲。
仙翁操-古琴调音小曲,因藉八度合弦来定音其音似"仙-翁"故名.
《仙翁操》 著名的古琴曲开指小曲之一,因配有“仙翁仙翁,仙翁得道仙翁”的唱词而得名。
这首《仙翁操》本是一首琴歌,短小精悍,上手容易,歌词翻来覆去就那麼两句“得道仙翁,得道陈抟仙翁,陈希夷得道仙翁……”曲调颇为诙谐幽默,听上去对仙翁不但没什麼敬畏,反倒有几分调侃之意。
2、秋风词
《秋风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在这深秋的月夜,诗人望着高悬天空的明月,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诗人不禁黯然神伤。曾经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在脑子里回放着。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秋风词》作者: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huán)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我相思之门,知晓相思之苦,长远的相思是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倒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赏析
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引用
《神雕侠侣》第四十回 华山之巅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正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古琴曲 《秋风词》古琴曲中的著名小曲之一
谱本:出自民国初年《梅庵琴谱》。山东诸城派王鲁宾传谱,后由弟子徐卓、邵森编订秋风,1931年初版。曲体小型。有词。
传谱者:王宾鲁(1867~1921)字燕卿,山东诸城人。“翁貌臒古,善饮。”“性沈默,不轻启扃鐍。”“常策杖携琴,游敖山水间。簪髻上刺,意态兀岸。望者以为非尘世品也。”“精律吕,通其道于易,尤善琴。……每日入授课梅庵中,抚桐引操,批栎习习,微音攒越,馀响飘迈,闻者皆祛烦忧而感心志。一夕,风灭烛,按徽自若,不差毫黍,学者以是益钦之。一九二一年夏历四月十八日殁于金陵,享年五十有五。遗言埋骨清凉山麓。”“王宾鲁的演奏艺术,重视技巧,充满著地区性的民间风格,感染力极强。他在晨风庐近百人的琴会上惊倒四座,这是後来他所传《梅庵琴谱》风行一时之故。”“指下滑音最富,风格迥异寻常,从之学者甚众,仅南通之徐卓、邵森二人入其堂奥”(查阜西语)。
曲情:这是一首以闺怨为内容的琴曲。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由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因而此曲又名《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3、仙翁操
4、慨古引
今古悠悠
世事底那浮沤
群雄死尽不回头
夕阳西下 江水底那东流
山岳底那荒丘
山岳底那荒丘
愁消去
是酒醉了底那方休
想不尽 楚火底那秦灰
望不见 望不见
吴越底那楼台
世远人何在
明月照去又照来
故乡风景 空自底那花开
日月如梭
行云流水如何
嗟 美人呵
西风芳草底那怨愁多
六朝旧事是空过
汉家箫鼓 魏北底那山河
天荒地老
总是底那消磨
消磨消磨 更消磨
慨当年 龙争虎斗
半生事业 又何多
5、湘江怨
古琴曲。又名《湘妃怨》(不同于元曲的《湘妃怨》)。其曲调为黄钟调(C大调),但不慢三弦,直接可借中吕调(F调)弹
本曲出自1590年明代的《琴书大全》。吴宗汉传谱。乐曲描写了这样一个传说:舜崩于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瑛非常悲痛,哭落的泪水滴在竹子上,在竹子上留下了一块块的泪斑,后人就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
我们可以借《琴书大全》(王迪定谱)中琴歌“二妃思舜”(湘妃怨)的歌词来理解曲意:“落花落叶乱纷纷,终日思君不见君。肠断断肠肠欲断,泪痕痕上更添痕……。”
《湘江怨》现为中国古琴考级一级的曲目,适合初学古琴的学生练习和演奏。
此曲难度不高,练完《仙翁操》、《秋风词》即可学而弹之。
歌词:
落花落叶落纷纷,终日思君不见君.肠断断肠肠欲断,泪珠痕上更添痕.
一片白云青山内,一片白云青山外.青山内外有白云,白云飞去青山在.
我有一片心,无人共我说,愿风吹散云,诉于天边月.携琴上高楼,
楼高月华满.相思弦未终,泪滴冰弦断.人道湘江深,未抵相思半,
海深终有底,相思无边岸.君在湘江头,妾在湘江尾,相思不相见,
同饮湘江水.梦魂飞不到,所欠惟一死,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尽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不当处莫相识。
湘江湘水碧澄澄,未抵相思一半深,每向梦中相见后,令人不觉痛伤心。
6、关山月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作品原文
关山月⑴
明月出天山⑵,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⑶。
汉下白登道⑷,胡窥青海湾⑸。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⑹,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⑺。[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⑵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2][3][4]
白话译文
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苍茫的云海中徘徊。萧瑟的秋风吹着明月,东渡玉门雄关,照耀着守边的征人。在这苍凉的关塞上,不由得使征夫们想起在这边关上频起的战事:昔时汉高祖,曾遭匈奴的白登山之困;胡人的兵马,至今仍对青海湖虎视耽耽。从来这里就是夷夏的争战之地,多少战土抛身塞外,埋骨黄沙啊。征人们望着这月光下荒凉的边色,脸上现出思归的愁容。遥想家中的妻子,她一定是在倚楼盼望征人的归来,望月而兴叹。[2]
创作背景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3][5]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5][6]
名家点评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吕祖谦语评此诗:“气盖一世。”
明胡应麟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3]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7、良宵引
古琴曲《良宵引》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是古琴初学者经常采用的入门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松弦馆琴谱》(1614),此书是虞山派的代表琴著,为《四库全书》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谱,在古琴界颇有影响。该曲自隋代问世,于明代盛行至今,一直深受琴家的赞赏和重视,并收录在《大还阁琴谱》、《天闻阁琴谱》、《自远堂琴谱》、《五知斋琴谱》、《琴学初津》、《诗梦斋琴谱》、《醒心琴谱》、《琴心直指》等多部琴著谱集中。
《良宵引》意境图(宋·马麟《秉烛夜游》)
所谓“引”,是一种文体名,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在音乐中,它是乐曲体裁之一,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曲风,有序奏之意。从题意看,这是一首描写月夜轻风,良宵雅兴的琴曲。乐曲结构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引人入胜,是小曲之中的精品。
全曲共分三段(也有分为两段的),每段开头都用基本上相同的曲调。第一段为“起”,第二段前半部分为“承”,将上一曲调移低八度。其后半段为“转”。在段落结尾前用了许多浓重的“撮音”(双声)。第三段“合”,再现了和第二段开头类似的曲调,并引入结束。全曲除了在“转”的部分有较大的起伏变化外,始终贯串着“气度安闲”的情趣,和作品的标题“良宵”的意思相切合。乐曲的开头用了和《乌夜啼》极为相似的泛音曲调,给人一种安静、详和的感觉,很可能是借用这个现成曲调,将人们引入夜色朦胧的意境。曲终时,它又变形再现,使首尾遥相呼应。上下八度,也给人一种很大幅度的上下起落的感觉。吟、揉、绰、撞、打圆等技术制造出来的弯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线,使音迹光滑圆柔,富于弹性。
《良宵引》虽为初学入门之曲,但节短韵长,清越和雅,“曲小而气度安闲”(《诗梦斋琴谱》)。在音乐表现技法上,曲中运用泛音、进复、退复、吟、揉、打圆、撞等一些器乐化的特点,增添了曲子的优美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琴学初津》后记中说:“其中吟猱绰注,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洵美曲也。”在音乐表现意境上,冰轮初上,静谧星稀,含缥缈凌云之致;曲调平淡、细腻,有中正平和之感。
在万籁俱寂的秋夜,闲庭信步。一曲《良宵引》,清风入弦,绝去尘嚣,琴声幽幽,令人神往。
8、凤求凰
《凤求凰》的由来古琴曲《凤求凰》是潮州民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之一,相传是取材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传说。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蜀郡成都人,字长卿,是西汉大辞赋家,还善鼓琴。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他从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盛大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分应邀参加。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请他弹奏,相如就当众抚琴弹了两首琴曲,使卓文君怦然心动,并在月白风清之夜毅然随相如私奔。后有诗生动地描绘了这段佳话:“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相如弹琴歌唱的琴曲就是流传至今的《凤求皇》。第一首为“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这首诗表达了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爱意。
凤求凰 / 琴歌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赏析
作者:佚名
第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其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志不获展,因借病辞官客游天梁。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足见其“良禽择木而栖。”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如《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又《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吹箫,凤凰皆来止其屋,穆公为作凤台,后弄玉夫妇皆乘凤而去。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凰”,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浪,从而发出芸芸人海,知音难觅之叹。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妃”,配偶。《说文》:“妃,匹也。”“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中夜”,即半夜。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仪礼·丧服》)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班昭《女诫》)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崐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试看榜样的力量在后代文学中的影响吧:《西厢记》中张生亦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更是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足见《凤求凰》反封建之影响深远。
其次,在艺术上,这两首琴歌,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
9、阳关三叠
琴歌歌词
《渭城曲》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2]
琴曲简介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古琴歌曲。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1]
琴曲来源
《渭城曲》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
发展历程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
服役而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故称“三迭”。每迭又分一迭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迭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2]
评价
清《钦定词谱·卷一·阳关曲》:按,此亦七言绝句,唐人为送行之歌,三叠,非歌法也。苏轼论三叠歌法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
译文:
按:这也是七言绝句,唐朝人送行的歌诗,所谓“三叠”,不是演唱方法。苏轼论述“三叠歌法”说:“旧传阳关三叠,然而今天的演唱者,只是把每句再叠而已。若是就整首而言,则又是四叠,这都不对。如果每句唱三遍来对应三叠的说法,则杂乱且不合节奏。我在密州时,文勋长官到密州公干,他说得到了古本的《阳关曲》,声调宛转凄断,和先前常听到的不同。除了第一句不叠,每句皆再唱,这才知道古本的‘三叠’是这样的。到了我在黄州的时候,一次读到白居易的《对酒诗五首》中有‘相逢且募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并注明: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用这个来检验。如果第一句再叠的话,则这一句是第五声,现在是第四声,那么就可以确定第一句不叠了。”查阅元代的《阳春白雪集》,有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云:
渭城朝雨,一霎挹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和苏轼的论述吻合,一起附录在此。[2]
10、 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其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作品原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
白话译文
序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遗憾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布蓬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6]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3][7][8]
文学赏析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来”和“兮”都是语助词,无义。辞,在汉代往往与赋并称为“辞赋”,源于“楚辞”,是一种抒情赋,同样讲究文字与韵节。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7][8][9]
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练,笔调清新,音节谐美,富于音乐美,结构严谨周密。
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名家评点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5]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名臣陶侃曾孙。少贫病,有高尚之志,博学善属文。晋孝武帝太元末,曾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自免归。晋安帝隆安中,任荆州刺史桓玄属吏,以母丧归。及桓玄篡位,入刘裕(即宋武帝)幕府,任镇军参军,转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弃官回乡,退居田园,无复仕进之意。宋文帝时卒,友人私谥曰靖节先生。事迹见《晋书》《宋书》《南史》等本传。其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其诗风质朴、平淡,语言精练而出之以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11、 玉楼春晓
《玉楼春晓》亦名《春闺怨》,为诸城派独有琴曲。题名与曲意完全一致,表现在春意氤氲、晓风轻拂之中闺中女子的情愫。女子于春眠乍醒之时蓦然醉于楼外春光明媚之中,心怀无限幽情。
此曲仅见于王燕卿所传《梅庵琴谱》(1931年)。曲调轻松流转,不同凡响,颇有春眠乍醒、惺忪欲醉之意。曲中从“双吟”乐句之后,恰如欠伸之状而转为清醒,有惟妙惟肖之感。尾声以异常清明之泛音而结束,尤为神妙。曲意绮丽,音韵悠扬,仿佛置身于其境,让人欲罢不能。
12、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简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意境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与衡阳相关
“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1]其生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云起,潇潇碧水,岳云如飞,钟磬轻叩,仙乐飘绕。衡阳自回雁峰起,绵绵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东洲岛顺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凉寺外的“烟寺晚钟”,多少青山秀水,尽显灵逸气质。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唤起才子们的灵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然而在当今衡阳,知道中国三大古典名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秋天已至,天气渐凉,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渡黄河,过长江,当大雁翱翔在南昌上空时,引起了一个人深深的共鸣。这个人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字癯仙,号丹丘先生,人称贤王奇士。
朱权随着大雁的阵阵鸣唱,微服简出,独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从南昌追逐到衡阳[2]。大雁南飞到湘江中游旁的一个小山峰上空时,竟反复盘旋,不再前行。大雁们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不忍再往南飞,便选定在这里过冬。“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因此,这个小山峰被称为回雁峰,衡阳被雅称“雁城”。回雁峰坐落在衡阳市雁峰区,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山峰的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貌如巨舰,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绿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节,江水消退,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天气晴朗的时候,大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十分壮观。雁儿们飞累了,便降落到东洲岛的沙滩上歇息,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观。
朱权完全沉浸在这平沙落雁的情景里,那“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的壮观与朱权“少年奇才,鸿鹄之志,心如止水,归隐天下”的人生反复碰撞、融和。朱权情景交融,抱琴而立,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心潮澎湃。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一曲《平沙落雁》已经谱成。朱权兴奋不已,立即抚琴弹奏。曲谱音和韵雅,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古音正宗》对此曲记叙非常贴切:“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岩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关于《平沙落雁》的作者,亦有唐代陈子昂之说,以及宋代毛敏仲之说。但不管此曲出自谁之手,都与衡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流派传谱
《琴苑心传全编》:
按是曲,陈子昂作。盖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秋中之景物也,故于此以写之。
《五知斋琴谱》:
乃臞仙所作也。虽小曲而意味深幽,乃入门之正路。但琴中平沙有各家弹法,种种不一。此特择其意之纯正恬雅者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谱》:
按此曲本臞仙所作也。亦作有飞鸣吟、秋鸿、鹤鸣九皋诸曲,斯曲抑扬起伏疾徐之声,摹物理多、寡、聚、散、起、落、飞、鸣之神,其一种天机自然,曲传达室指下,深于音律者自可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题》:
一、秋雁一群横江而来,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间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齐争落。
二、或落而不鸣,而落,而又鸣。
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为此间乐也。
四、下半章上下齐鸣,空中数十雁,翻飞击翅。
五、羽声扑拍丛杂,一齐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迹未稳,旋又参差飞鸣,或飞或落,或落或鸣,于是一齐飞落。羽声鸣声,哄然满耳,为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七、已落之雁,声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鸣。
尾、次第落于群雁之侧。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
太古遗音中田芝翁纂谱,东小屏谱,仲平之兄存者。又谱:鹤山李息斋(印梦庚,号觉生)先生传谱,由陈仲屏先生处抄来,却与悟雪山房中定谱同。此谱和蔼。
《平沙落雁》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
逸气横秋,旷而弥真。音律还宫之神妙,莫可窥测,其宫调从正宫起者,如阳春、高山、正宫调起也。商调如白雪、秋思,正商起;思贤徵少商起,皆正商也。若圮桥属宫,从徵角起,虽变而本宫也。至忘机、平沙,虽属商,又变之变,以之属宫角徵羽皆不类也。大抵大曲皆醇平调,小曲多变而偏,共偏者,惟商调中独多,推此类,可得其正矣。
《松风阁琴谱》:
西泠郑正叔沉醉丝桐,订定此谱,其指法顿挫抑扬,多发前人所未发,诚正始之遗,应推琴学宗匠,因未寿梓,抄得之者,辄矜枕秘中,多重复杂杳之处,当是传写之讹,余不敏,遂稍加更正,敢云郑氏功臣,庶几于订谱之旨,或不大(下缺)
《琴瑟谱》:
郑正叔沉酣丝垌,将此谱藏之枕中,余后得之,音多重复,特为改正。甲子仲秋程涛识于济南官署之再思堂。
《治心斋琴学练要》:
宋毛敏仲所作。仓皇南渡,曾飞鸟之不如,视彼飞鸣食宿,不诚洋洋自得乎。
《萧立礼平沙落雁谱》:
余学平沙落雁一曲,颇有手挥目送之趣。因按飞鸣递落节次衍为小叙,敢云得其神味?觉西铭之理,已包举在此;不知异日琴学进时更何如也。缀之谱以为后验。时嘉庆十二年小阳月四日书于高沙藏琴轩,下相履中山人题跋。
《悟雪山房琴谱》:
平沙各谱不同,惟此得自孙鸾啸本,自陈世堂先生所传者,音和韵雅,洵非诸谱所及也。依自远堂定为羽音。
《张鞠田琴谱》:
平沙落雁乃臞仙所作,意味深幽,入门之正格也。奈有各琴谱同:有评以为之宫音者、谓角音者、谓羽音者,皆非。今自远堂考正为羽音无疑矣。又有五段者,七段者。是曲乃十段,特择其音之纯正恬雅者入之。然能两手圆润,自然恬澹清奇,舒徐幽畅,恰合古调。若一味疾奏,希图悦耳,恐失其大雅之正,反无意趣矣。
《琴学尊闻》:
平沙谱不同,用羽调,取其明净,其五段用伏,原是结束之音,今当三弦,无伏之法,以双弹拨剌代之,同是结束之音。更有二弦徵生声相和,音韵尤爽,咸熙。
《蕉庵琴谱》:
与五知斋琴谱同。
《以六正五之斋琴谱》:
平沙有各种弹半不同,今谱内所添第四段五段八句以下录涂子公行谱,共成七段,似乎浙闽江右之派。然能两手虚灵圆润,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畅,恰合古调。若一味疾奏,希图悦耳,恐失大雅之正,亦无意趣矣。
《天闻阁琴谱》:
原操为唐人陈子昂所作。盖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后之学者,遂互相唱和,分律变调。操数种,而音调皆同。惟独此操气疏韵长,通体节奏凡三起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披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希韶阁琴谱》:
同五知斋琴谱“……然必两手虚、灵、圆、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畅,与古调相合。若一味急奏,必失本曲之旨,后无意趣矣。”
《希韶阁琴瑟合谱》:
此曲五音皆有,并有泛音一操,弹法种种不一,音节大同小异,此操中正和蔼,幽雅宜人,诚弦中之白眉者。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
平沙谱各不同,惟此简净醇雅,春风吹萎花,更雨新好者,请以移赠斯谱。此中吕昀之宫音曲也。世俗不明本调,误以为角音,双以为徵音,余故补四曲,附于卷末,并著小序以发明之,学者先熟此曲,乃取后四谱次第鼓之,调虽不同,而音韵悉合,始知琴各有调,调各有音,自具一定之理,不容紊也。兰崖。又谱:清奇幽畅,圆润可爱,此金陵派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绿绮清韵》:
此曲,宋毛敏种所作。仓皇南渡,曾飞鸟之不如,视彼飞鸣,仓宿不诚,洋洋自得乎?平沙指法各家不同,此谱取其简静和雅。
《枯木禅琴谱》:
平沙弹法各谱不同,有七段者,有十段者,有外调者。兹以五知斋略简指法,须舍畜舒畅方合曲意。
《琴学初津》:
平沙,臞仙所作。乃琴学之正路,惟其各谱不同,是操原为祝氏之藏本,神意流丽,各尽其长,音古而繁简得宜,有曰二三段中,杂有繁音,然作繁音,乃奏之者指法未修,而流丽化化为繁音矣。大凡欲得妙音,必修妙指,否则()猛伪似古劲,疏慵伪似淡荡,繁缛伪似精细,淫哇伪似鲜丽,故指法,亦须细审。至于段法,或有六段、五段、四段、而又有十余段不等,然曲之分段,各有脉络起止,而非任意分合也。殆用法,或取丽而失于繁琐,或取淡荡,而犯疏慵,或取简净,而神意不达,种种不一,未能尽举,再以切音取韵,均有定体,坊谱之中,切音不一,有谓角音者,有谓徵羽合音,有谓商角合音,溯其源,是黄钟宫音曲也。余故以是操译成五法,以下各均详明,先须存熟是操之音,以后各均,点点皆周,所不同者,弦与徵位,俾学者,可知取音用位,自有一定之陈法也。曲义详内篇。小侃陈听松跋。
《琴学初津》:
是操,虽慢三弦,与前黄钟音节,点点皆同,所不同者,弦与徵分耳。春草堂有五均平沙,皆系转弦填之。余师其法,而填转弦二操,不转弦二操,以下逐调分清,以见琴曲之体用,聊为审音辨调之一助云耳。虚白道人识。
《琴学初津》:
是操,调属太簇,与南吕均二操,概从不转弦弹,因此二均,避弦多而取音难,其中带起、拨剌、撮音等,皆须借音比和,故当指下留意轻重,使用权其不露痕迹方妙,所以初学不易入手也。凡此韵者,混入商音居多,因但执收某弦为音,终难发其音义之妙用,录古曲均有正填之别,须察其体用乃得,人说避弦太多,难以终曲,余不果信,故填其二操之多避者,亦未尝少一音,缺一节,避弦多者尚可填,其转弦换调,与少避弦者,不求而能自至也,良士跋。
《琴学初津》:
是操,用南应大姑蕤五律,是均古曲甚少,或音误调谬,或曰避弦太多,取用不便,故而少见者也。然而无难取用,实音无假借,惟撮带等法,有系借叶,故奏之者,须明轻重虚实,则音自无不谐,凡能鼓是等之调,无难取音之曲矣。此外尚有转换二操,不转换二操,祗须依图推仿,是集庶不备载。天江红梨听松客识。
《琴学初津》:
是操与慢三弦一操,亦可不转弦而弹,祗须避其未紧未慢之弦而鼓之,音节点点皆同,查不转弦之全图,索之即得。按是操,不但其五调,并可弹九调,而九调之中,双可在转调之中,避其所转之弦,而弹正调黄钟主律四操,共得十三调,而其神妙,正无限量者也。初学翻调制曲,先由各调平沙弹熟,明其取用之法,复以各小操音节,细细翻换,久后自能悟化,而制曲辨曲,亦无难矣。好如作诗家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会吟诗也会吟,而琴曲亦如是而已矣。小侃跋。
《鸣盛阁琴谱》:
此古调,凡谱皆有而无一同,此其最正者,尝见宋刘改之题僧屏平沙落雁诗云,“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芦伐尽洲渚阙,欲下未下风悠扬,影落寒潭三两行,天涯是处有菰米,如何偏爱来潇湘”。玩此诗意,知写此景皆在欲落未落之时,书,写其形影;琴,则拟其声情耳。盖雁性几警,明防矰缴,暗防掩捕,全恃葭芦隐身。秋晚葭芦既尽,食宿不得不落平沙,此际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警而复起之神,尽在简中。但觉天风之悠扬,翼乡戛击,或唳或咽,若近若遥。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从容饮啄,自在安栖。既而江天暮霭,群动俱自,似闻雁奴踯躅而已。斯景也,制曲者以神写之,挥弦者以手追之,亦洋洋乎盈耳哉!然而难矣。
《雅斋琴谱业集》:
清奇幽畅,圆润可爱,此金陵派也。(转载砚田山房后记)
《平沙落雁》小标题
《立雪斋琴谱》:(作“雁落平沙”角调)
一、万里微茫 二、江涵秋影 三、栖宿平沙 四、警尽不定 五、扑落江皋六、余音娓娓 七、尾声。
歌词
《立雪斋琴谱》
第一段 万里微茫
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 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风潇潇,送旅雁南归。只见那一双双封,摆列头着字样儿在天际。数声嘹唳也,不胜怨,谁知。
第三段 栖宿平沙
楚江秋老,萧疏两岸芦花。和那千树丹枫,一轮明月,的也风波荡漾,吹动雁行斜。又见雁行儿背流霞,向那水云落下。呀呀的渐离的云汉路,而共立在那平沙。相呼唤也吱喳,无羁绊的也堪夸。
第四段 惊飞不定
夜深人静也,底事又惊飞,栖止不定。只听哑哑的也一声清,扑扑的乱攘波影,纷纷的嘈杂也恁悲鸣。想只为江枫渔火相近了芦湖,怕受人机矰。故不辞劳顿也,冥然避戈腾。
第五段 朴落江皋
试看他飞上云端,扰扰攘攘,只在空际回旋。猛可的又群然一声划剌江皋。乍静也。却又哀鸣转高。声声也嗷嗷,以诉说劬劳也,怆然封月哀号。
第六段 余音娓娓
数声急骤,乍因何事侜张,却又从容作软商量。鸣声渐缓,余音娓娓,直数到月移砧断,漏尽更长。
尾声
孤客不堪听,最可怜山高月冷。
《琴学轫端》
一 段
世路崎岖,堪羡那平沙雁,翔翔自如。逍遥乎不与人争,结友海鸥,天地为卢。春与秋也,汀渚为依。雌雄也定偶徐,雌雄也定偶不乱也居。朝朝夜夜,的也海翁忘机。结友海鸥,纵有缴矰卫饵,远举高飞。
二 段
渺渺苍冥,渺渺苍冥,清风拂双翕。万里杳无形,莫留停,上九霄的也物最灵。秋南春北,共群鸟,转移似浮也萍。集于中泽的也雍雍,孤影暮宿也醒。集于中泽,朝饮暮宿,的也和聚星月也伴少汀。
三 段
春风南来兮水涟涟,鸿雁北归兮飞翩翩。春风南来时也,鱼龙变化的也潜深渊。鸿雁北乡时也,鸾凤和鸣的也飞上九天。上九天,九天九天上九天。鱼龙的也潜深渊,深渊变化在深渊。天海相隔几万千,日沉海底复升天。
四 段
海水连江,领先潮鸣浪。笑渔郎歌也狂也,歌也狂也,歌也,理也不识,乱也不识,称觞何用笙簧。
五 段
漫棹小槎,又是仲春年华。处处鸣蛙,卉木也竞芳葩。征雁几伴云遮,嘹呖的也声杂暮鸦。
六 段
旭日映窗纱,未向桃源问仙槎。肃肃兔置在烟霞,鸿雁落平沙。
《枯木禅琴谱》
一 段
平沙水云,轻烟惨淡斜曛。芦花乱纷,草木凋零,雁呼群,飞落在那江滨。
二 段
一陈横冲,江枫渔火蓼花红。寄书就算叙记衷,怎知心事难通。烟水蒙蒙,一天瑟瑟拂西风。游子飘蓬,归期难逢,瘦减玉容。数声寒蛩,乌铁马叮咚,搅的人也心忡。耳边听,奈何奈何叫哀鸿。
三 段
悲鸣,悲鸣,可怜戴月披星趁途程。梧桐叶落,秋色刚匀。衔芦避戈,看那月色清明。北去南来程万里,衡阳回首怯难行。怕见洲边缴矰影,咿唔奋翅不留停。忆上林,梦未成,辗转泪零零,辗转泪零零。
四 段
朦朦,忆关山难越,音信难通。说甚么渐逵也鸿,孤飞谁同。未识吴江枫落冷,先听寒山半夜钟。捱次拟成行阵,横斜若列兵戎。来北海,到江东,身世在云中。
五 段
紫寒漾寒沙,相聚水为家。机藏浅草,共倚蒹葭。相呼相唤莫喧哗,幻身躯,还倩暮云遮。时担恐惧,怕有渔槎。
六 段
月色莹莹夜气清,霜天露冷,更长漏永,菰米何处寻。哀哀嘹唳,止宿在那沙汀。鹊噪鸦鸣互震惊,鸥鹭喜相迎。饮也啄也,稻梁丰盈。正是君子不忧贫。惟想莫春归去,依旧同群。只缘是宾鸿社雁,平沙水云。
《雅斋琴谱业集》
第一段
平沙水云,似轻烟惨澹斜曛。秋戽冬临,芦花乱纷纷,孤雁离群。
第二段
飞落江东,近西洲蓼花正红。问取恁孤鸿,寄音书,可也千时能通。那时节,与他相会书中。
第三段
烟水蒙蒙,一天潇洒西风。游子飘蓬,瘦减好形容。听疏钟也听疏钟,咽寒蛩,铁马风,扰得人心忡意忡耳边忡。奈何奈何也,目断飞鸿。忆云山,阴隔千里,寄音书,却也难通。
第四段
音信难通,音信也难通。远隔湘江,怅秋容枫叶红。送舟风,浪迹萍踪,人未逢。怕看那云重,说什么归鸿。相逢梦中,相思无穷。到如今,泪洒寒江西风。
第五段
戴月也披星,南往悲鸣。千万里衡阳,衔芦花,宿柳岸,异国飘零。向蒹葭水汀,汉孤伶。饮也啄也呵,前生定,望寒北,又各一方泪淋。
第六段
冒云衡云,排空阵纷纷。忆别时,见花飞暮春。到如今,雨雪音信无凭,有恨难伸。
尾声
落平沙水云。
傅抱石《平沙落雁》
典籍评价
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按说崇祯七年的时代,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朱明王朝王祚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也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商朝的伊尹曾隐于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隐于山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隐士层出不穷。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指那些不与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三国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士人“以高隐为贵”,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
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渐渐地,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隐士中的一些人,他们不但“钓名”,而且“钓利”。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当权者,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刻意逢迎隐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隐”充“高隐”。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记载,隆安二年(399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发动叛乱,把持了东晋朝政。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隐士,偏偏当时却一个也没有。桓玄觉得很没面子。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他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高士”。此事传为举世笑谈,时人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见于唐代刘肃编的《大唐新语·隐逸》。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特地隐居终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与当时的朝士交往密切,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遗,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 司马承祯慢慢道:“以在下看,这是仕官的捷径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终南捷径”。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做官捷径了。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13、 梧叶舞秋风
《梧叶舞秋风》,清代重要琴曲之一。作者庄臻凤,字蝶庵,因喜爱西湖景色,常客居于西湖畔,“屏居萧寺,卧起禅榻”。
一生创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叶舞秋风》为后世流传最广者,所作琴曲皆收录在其所著《琴学心声》中。此曲后来亦收录于《澄鉴堂琴谱》、《蓼怀堂琴谱》、《琴谱千古》、《春草堂琴谱》、《兰田馆琴谱》、《琴香堂琴谱》、《自远堂琴谱》、《里露轩琴谱》、《琴谱谐声》、《二香琴谱》、《行有恒堂录存琴谱》、《张鞠田琴谱》、《稚云琴谱》、《琴学入门》、《梅庵琴谱》、《琴瑟合谱》、《以六正五之斋琴谱》、《天闻阁琴谱》、《琴学初津》、《鸣盛阁琴谱》、《琴心直指》、《醒心琴谱》等二十余部琴书谱集中。天虹师所弹奏的《梧叶舞秋风》,是根据《琴学心声》打谱而成,曲谱收录在天虹师所著之《醒心琴谱》中。乐曲通过写秋风萧索、梧叶凋零之景,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怀。全曲旋律细致曲折,疏密呼应,盖写秋意萧飒,静听桐叶摇落之意。乐曲虽短,但余味无穷。
庄臻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的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收录了此曲,这说明它是一首成功的作品。庄臻凤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此曲的曲意应从标题。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醒心琴谱》中《梧叶舞秋风》之题解曰:“清庄臻凤蝶庵所作。其曲取意天地秋声。静落阶前叶。清传月下砧。其气萧然。其风古淡。音韵纯正。清妙淳朴。秋凉飒飒。于指下流出。妙曲也。”
14、 普庵咒
《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 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 此咒可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常予持诵可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
15、 忆故人
忆故人,词牌名。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是北宋王诜的《忆故人·烛影摇红》。也有与“忆故人”相关的专辑。
词牌名
简要解释
词牌名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徽宗所置音乐研究创作机关)别撰腔,周美成(邦彦)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王词原为小令,或名《忆故人》。五十字,前片二仄韵,后片三仄韵。周作演为慢曲,《梦窗词集》入“大石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格调一
(忆故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韵),仄平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格调二
(慢曲)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2例文
例诗一
烛影摇红,(仄韵)周邦彦
芳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
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盼。
几回相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
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争奈云收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诗二
烛影摇红 (仄韵)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
记当日、朱栏共语。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绪。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古渡。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3代表作品
原文
烛影摇红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沈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後,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赏析
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缱绻,感人至深。
首四句写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烛影摇红”,写的是夜间洞房深处的静态:当时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女主人公刚刚酒醒,睁开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内,只觉得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蜡烛摇着红色的光焰。“长”字状静定空气中之麝烟,似目前:“摇”字形容微风中之烛光,亦分明可睹。后来汤显祖《牡丹亭》烛影摇红,意趣盎然引人遐想。“向夜阑”,是说临近天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说:“向,犹临也。”“夜阑,是说夜将残尽。更深夜阑之际,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着一”懒“字,写出了她心情之失意落拓。虽未言”忆“,而回忆之意已隐然逗出。”尊前“二句,才开始落到忆字上。这里的倒叙不是平铺直叙地回忆,而是人物抒情时将往事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样就比客观地描述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尊前谁为唱《阳关》“,说的是饯别故人之时,她无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别之歌。至此,可知她的”酒醒“乃是饯别时喝醉了的,前呼后应,针脚绵密。”谁为“二字,饱含着幽怨。她虽然唱了《阳关》,但又是懊悔,又是怨恨,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情绪,至于为何,又不点透,这样此句便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离恨天涯远“,蝉联上句,意境又进一步拓开。大凡词中写离情的,常常说”魂梦绕天涯“,此处女主人公本睡中,却直接用了”离恨“,这就避免了落套。此词不主故常,刬尽华藻,直抒胸臆,纯以情语见长。离恨远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绪也跟踪故人而去,其情之深挚,露于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幽会之后,故人音讯杳然。宋玉《高唐赋序》云:“妾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暗示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神话中的天帝之女),成为后世文人骚客寄迹青楼的代称。“云沉雨散”,暗示词中女主人公乃是一名青楼女子。而冠以“无奈”二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似乎可以听到这名不幸的青楼女子的叹息声。
以下几句时间跨度较大,即从夜阑酒醒,到这时的倚阑远眺,再到黄昏时的庭院。这长长的过程中,她几乎无时无刻不思量。此词意境空灵幽丽。黄庭坚云:“晋卿(王诜字)乐府,清丽幽远,工江南诸贤季孟之间,”(《词林纪事》卷五引)以这段评语来衡量此词,也颇为恰切。从这几句,可以想见女主人公斜倚阑干,凝神远望的神态。她那双盈盈泪眼饱含着离情别绪,饱含着怨恨和忧思。“东风”二字,勾勒出她特定的氛围中苦盼的神情,丰神独具,颇有韵味。
词最后以景语作结。“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女子的芳华易逝,境已惨矣:“燕子来时”,是以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激发和增添女子之离思,情更凄然。此处化用晏殊《破阵子》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把“梨花”易为“海棠”,并压缩为一联四言偶句,以更为凝炼的词笔表现人物的伤春之感和念远之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鸟,原为两景,接着“黄昏庭院”一句,便把两景融合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真可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作者
王诜,生卒年不详。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宋熙宁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御使。与苏轼等为友。元丰二年,授昭化军行军司马,均州安置,七年转置颍州。元祐元年始得召还。《蝶恋花》(小雨初晴)即作于是年,手卷真迹流传至今。卒谥荣安。《东都事略》有传。诜兼擅书画诗词,自度曲《忆故人》后由周邦彦“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能改斋漫录》卷一七)。赵万里辑有《王晋卿词》一卷。
4相关词牌
《忆故人》古琴曲
曲谱为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传的乐曲,原曲好像是孔子想念颜回所做,经后人多次修改转变成对亲友的思念。曲调缠绵悱恻、每当静中奏之、即触发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之情,而相会无期、催人泪下的凄清孤寂。
《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理琴轩琴谱》。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原载于《神奇秘谱》(1425年)的琴曲《山中思友人》(又名《空山忆故人》),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与《忆故人》题材相似,却并非同一首琴曲。
5专辑简介
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团主要成员有刘德海(琵琶)、李祥霆(古琴)曹建国(埙)、朱润福(笛子)、范上娥(古筝)、李真贵(打击乐)等。这张专辑由朱润福配器,王苑珠编辑,李大庚、张小安录音,陈谷华翻译,张恩卫设计,汪克佩任出版编辑,1989年首版,1994年再版。尽管是AAD制式的唱片,但是音乐层次极佳,能充分表现民族音乐的魅力,堪称中唱录音的典范之作。2004年,刚刚成立的北京中唱时代音像,从中唱几十年来留存的珍贵音乐版库中,精心挑选,推出了“中唱典藏——中唱历史录音珍藏系列唱片”。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团的《忆故人——古曲》是其中的一张。
《忆故人——古曲》歌曲列表:
伯牙吊子期
沧海龙吟
长亭怨慢
朝元歌
华胥引
黄莺啼
忆故人
玉芙蓉
潇湘水云
16、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乐曲。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世说新语》上记载:东晋的时候,大将桓伊功名显赫,而且喜欢音乐。被称为“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美称。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正好乘船到京城去。船停泊的时候,正好桓伊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就唐突地叫人去说:“听说您善于吹笛,请为我吹奏一曲吧。”桓伊是当时东晋著名的将军。他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协助政府主力部队,攻破前秦的苻坚大帝。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被“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但他听说过王徽之的名头,也没有摆将军的架子。就下车,盘踞于胡床,为王徽之吹奏了三段。吹完,一言不发,就上车走了。
晋代的笛子就是现代的箫。“三弄”实际是同一个主题的三次变奏。后人就将这首笛曲改编为脍炙人口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在唐宋之前,大都是表现伤感、离别的情绪。到了明清时代,则更多表现了梅花傲霜斗雪、高洁不屈的气节。
南宋词人洪皓出使金国时,面对威胁利诱,坚定不移。被扣留了十余年。最终返回南宋前,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一阙词。其中有几句是:“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
词句表现了洪皓得知自己即将回归故里的消息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操起绿绮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
现在最流行的《梅花三弄》是虞山派和傅雪斋老先生演奏的版本。节奏比较规整,适合琴箫合奏。被琴家们称为“新梅花”。
张子谦老先生根据《蕉庵琴谱》演奏的版本,被称为“老梅花”。“老梅花”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令人耳目一新。是广陵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关迺忠先生,以宋代陆游和当代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的内容作为歌词。谱写了优秀的琴歌作品《咏梅》。《咏梅》在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琴歌演唱家乔珊老师的演绎下,成为又一个歌咏梅花这个永恒主题的传世佳作。
梅花三弄《蕉庵琴谱》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三弄》,原本从它问世之初,仅仅是一首笛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而且在恒伊和王献之两位名人之间,还有这样一段美丽的故事。可见爱梅之人、爱乐之人实在不胜枚举。
不过,说道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便会想问,改编的作者,究竟何人呢?他改编的目的何在?史籍之中是难以定论的,但改编者的确慧眼独具,不然,何以古琴曲倒比箫曲有名很多。箫曲甚至有些靠古琴曲流传的谬解了。《梅花三弄》改编成古琴曲之后,《神奇秘谱》之中对此曲有如下的评语:“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梅的确是花中的最清音,古琴也是乐器之中的最清声,古琴的《梅花三弄》比箫的《梅花三弄》,个人觉得自是多了许多大气,但也丝毫不减少箫的空灵和清韵。
之所以叫《梅花三弄》,是因为曲中因有同弦异徽的三段泛音,故称《三弄》:“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随着岁月的流传,《梅花三弄》不但由原来的箫曲变成了古琴曲,而且,今俗称句逗规整、宜与丝竹合奏的《梅花三弄》被称为“新梅花”,广陵派节奏自由跌宕、宜于独奏的《梅花三弄》称之为“老梅花”。这首曲子虽然历经变迁,箫曲变琴曲,琴曲又变成琴箫合奏曲,可见其流传和影响甚为深远。
听过很多版本的《梅花三弄》,而号称“古琴帝王”的张子谦的演奏,用他独有的那种指腹侧锋的指法,灌入他的个性特征,用以表现梅花风骨的那种情感,交织了他自己的性格魅力,采用了技法和情感的超绝结合。突出了一种很中华文化的哲思的琴道氛围。无论其中贯穿了儒家的中庸也罢,道家的阴阳调和也罢,佛家的万象归一也罢,等等,整个大曲,蕴涵丰富,曲调优美,旋律优雅,交织在其中的思想,更加耐人寻味。
《梅花三弄》题解
《梅花三弄》:不同的琴家,对同一首琴曲会有不同的体解。几经传承,发展到各种琴谱上,其题解也各不相同。了解一下不同的风格,对弹琴人也会有一定的益处。现摘录不同题解,以供诸琴友参考。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传曰,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太音补遗》:桓伊善吹笛,作梅花三弄。后人因其声,遂拟入琴,其曲一名梅花引,一名玉妃引。
《杨抡伯牙心法》:按是曲乃颜师古所作也。古惟笛有落梅曲,而三弄之调起自桓伊,今不可考矣。后人缘取叫云横玉,用寄流水高山,亦以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若夫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审音者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
《蕉庵琴谱》:此晋人桓伊之所作也。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宋姜夔作疏影暗香二曲,亦祖此意,较之愈觉奇,有古淡之音。
《春草堂琴谱》:罗浮月白,风致宛然。
《醒心琴谱》:唐颜师古所作。旧为笛曲,为东晋桓伊所作。《神奇秘谱》云:“昔恒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以琴为三弄焉。”至唐时,颜师古移植而成琴曲,广为流传。所谓三弄者,概以主旋律泛音三段,演于不同音区。梅花者,为花之最清;琴者,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仙风傲骨,敷荣生机,皆隐隐现于指下。以此写意君子之气节。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梅花三弄》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风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风宣玄品》:一、溪山夜月。二、云外声。三、玉箫声。四、月转西楼。五、青鸟啼魂。六、青霄杂佩。七、梅边读易。八、弄邃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西麓堂琴统》:一、溪山夜月。二、声遏行云。三、碧霄声彻。四、声断行云。五、月转西楼。六、声散行云。七、清香杂珮。八、玉笛声清。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重修真传琴谱》:一、溪山晓月。二、一弄声入太霞。三、清癯水艳。四、二弄声入云中。五、青鸟啼魂。六、读书声。七、三弄寒香雪月。八、玉箫声唱。九、凌风戛玉。十、铁笛声清。十一、风荡梅花。十二、欲罢不能。
《梅花三弄》歌词
《西峰重修真传琴谱》:第一段溪山晓月
溪山清朗了,沦浪寒月晓,烟雾翳梅梢缥缈。道人栉枞盥潄,注炉香袅袅。神清气爽,端肃端肃,威仪威仪悄。把瑶琴轻奏,弄雪月梅花。物外壶天,闲独自弄逍遥。
第二段一弄,声入太霞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映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伴侣。
第三段清癯冰艳
清癯冰艳,不同桃李。粉面绡裳,不随春媚。照水寒窗,看他芳姿玉质的那冰肌。暗香瘦影映疏篱,挂月见横枝。与孤山处士,心腹相宜。
第四段二弄,声入云中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映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松篁伴侣。
第五段青鸟啼魂
暗香魂的那听彼鸣鸟,彻青冥的那转为袅袅,高出九霄的那烟霞树表。听龙吟虎啸,听堂上普乐大小容杳,听玉振金声如弦歌三百诗声扰。
第六段读书声
咿唔咿,研硃点易。天面尊,地面插。分太极,判雨仪。乾坤定位,学那周孔初挂揲而系辞。明乘的那吉凶消长之理,与那进退之机。影转楼西梅月明,蕙帐云屏听书生的那驻书声。怀敛艳壶紫霞的那酌磁罂。主宾尽礼仪肃敬,看百拜雍容闲逸兴。韶舞虞庭的那黻冕俨若王臣,端章甫俨若小相的仪形。仁义礼智,齐庄中正,金玉灵聪明。玉轸金徽,按宫商会山鸣谷应。读书声,可人听。读书声,可人听。友梅和静客,谁弟又谁兄。与孤山处士,心腹相宜。
第七段三弄,寒香雪月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听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松篁伴侣。
第八段玉箫声唱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出云山上,望玉人兮闲情况。那天荡荡,意疏狂的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巢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惆怅。
第九段凌风戛玉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出在云霄上,望玉人兮闲情况。天荡荡,意疏狂,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巢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惆怅。驹过隙时光,彷徨仓忙。竹几与藤床,七弦琴一张。友梅和静客,谁弟又谁兄。
第十段铁笛清声
听律吕,奏丝桐,南方北方叶应动皇风。和同,玉玲珑,响杂丁东。楚王宫,梵王宫,撞晓钟。听五更调起梅风,那悠悠荡荡梅花梅花落下,看正正的那斜斜。与无涯,三弄罢那三弄罢。静可夸,夸可嘉,漫天作雪转盐车。这的是孤山下处士家。夜深月色的那为了为了谁赊。半生那卧了烟霞,任两鬓趱霜华那霜华。友梅和静客,诗酒诗酒是生涯。
第十一段风荡梅花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在云霄上,望玉人兮闲情况。天荡荡,意疏狂,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照相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的惆怅。驹隙过时光,彷徨仓忙。竹几与藤庆,七弦琴一张。友梅和静客,诗酒诗酒是生涯。
第十二段欲罢不能
落梅也雪霜夜,梅花开梅花又谢。欲罢不能,王猷道慕伊伊久矣,闻声价倾盖劳车下,闻声价倾美国劳身下。那笛弄梅花,悠悠世道,那关风化。古往今来,韶武天下。古往今来,韶武天下。古往今来,韶武天下。
《绿绮新声》:第一段溪之湾,山之坳,沧浪月晚,影落梅梢香飘渺。道人栉枞兮寒凝峭,盥嗽已了,焚一炷龙涎香,便觉神清气爽容仪俏。噫,拂拭瑶琴,金徽玉轸,明莹轻调,一操梅花,三弄逍遥。
第二段时闻铁笛,杳杳远听呜咽,似鹡鸰悲悲切切,声逐西风急,韵落霜天急,悠悠扬扬又轰轰烈烈,大小声中,重重又叠叠。一声声的长短,吹落关山月。
第三段一株老梅树,两个大丫叉。示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玉骨冰肌,如珠赛玉交枝。三瓣连五瓣,参差鬼脸点依稀。女字纵横倚,铁梗钢如比。节操坚持,凛若冰霜,惟有苍松与翠竹长青,可以结伴为兄弟。
第四段月转西楼,梅梢又接,旎旖横斜。疏疏密密,烂漫烨烨。梅月交光白里白,噫嘻,疏疏密密烂漫烨烨。梅月交光白里白,其矣哉,梅又清香,月又洁白。月与梅,梅与月,梅月交光。此时唯有道人起来披襟。味月吟梅,清香幽远,洁白倍增。画角声相催,玉漏又迟迟,说不尽梅月交光,更多少清奇趣,留与他冲雪人儿,灞桥诗赋漫频来。梅自清香,月自洁白。噫,道人在那幽窗搜索,畅奇哉。
第五段碧玉箫声,宛若鸾凤和鸣,六六有三十六声,宣六气和平。箫韶兮九成,漫协黄钟与太簇,铿铿律吕和调。正是夜分时,月沉沧海,洞惊起鱼龙吼。
第六段梅花临水,暗香旖旎。雪月风花,底多少清奇趣。玉骨映冰肌,孤芳只自持。僻性爱茅庐,好幽居。林和靖杖黎,孟浩然骑驴,杜工部也是我的旧相知。惟有白雪乱飞扬,若得那骚人阁笔,搜寻枯肠。公评说是:你与我两个各不投降,你白我清香。
第七段向那幽窗独坐,没露研朱点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卦通玄理。太极分两仪,妙道合天机。文王破伏羲,后天先天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为否,地天为泰。地火明夷,离中虚火,坎中满水,水火既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阴阳消长,进退存亡兴衰之机,易数更玄微。
第八段绿绮朱弦,三弄梅花,俨然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雎鸟间关。转向梅边梅边读易易,又调阳春白雪,绿水对幽兰。青鸟啼魂,吟吟喑喑。正值半夜三弄雪积梅梢,冷冷清清,栖止不定。咿咿喔喔,飞鸣复止又飞鸣。
第九段敲金击玉,击玉敲金。金声玉振,吉丁丁飞彻向空明。玎咚玎,玎咚环佩,斯玲珑铁骑刀枪鸣,虎啸及龙吟。调转清,野鹤唳松阴。析竹声,林簌巧啼莺,江梅插胆瓶。独坐幽窗净,月白风清,凉露泠泠,七条弦上凤凰鸣。调转轻,飞入烟霞天气宁。调转洪,野阔秋高夜撞钟,麒麟鸾凤枪枪声斯琳琅。调叶双清,铮铮铿铿。又铿铿,又铮铮,若簧兮如笙。
第十段蕙帐云屏,簾幕风清,主宾联饮泛甑罂。端肃兮端正,百拜兮雍雍。礼仪必恭敬,闲暇中逸兴。韶舞兮虞庭,端章兮黼黻,俨若兮王臣。齐庄中正,金玉泠泠。山鸣谷应,诗声盈盈。堂上雍容,酌彼紫霞,泛彼玉觥。佳人星聚,词客云停,歌笑声翻玉叠金。飞觞尽醉,珍珠玛瑙,竹叶香清。风弄轻摇影。
第十一段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支撑株干,纵横折截西东。珠胎嫩蕊,数点天地心。乱纷纷的春色,偃蹇摩苍龙,棱层兮癯骨敌寒凝,先开兮桃李漫传名。参舍兮蟹眼椒眼,千枝万杆,攒三聚五,得气足者先开,鳌头独占那先春。双花可爱,琼苑联芳。贵玉堂,轸倦品,清香馥郁月微明。深得孤山盟。
第十二段老枝捍,嫩枝攒,银花烂漫,春色未调残。冰姿凝素体,近前看。难描图画无奈倚栏杆。噫,北风寒,朔风寒。影摇花落香飘也,月上枝横,鹅翎碎剪,柳絮轻翻。花开花落,又春媚春残。别时容易又见时最难,说与他腊月早些还。
第十三段迎风洒玉,如在月中看。千枝万瓣,无力任西北东南。凛然耐岁寒。宛然五百从海上,始终一义,同盟同誓,独钓富春山。竹松长伴,梅落梅开,香从风里去,影向月中来
17、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为中国十大古曲[1]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萧鸾编纂《杏庄太音续谱》[2]。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杨表正修订曲谱,配制歌词。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词,将曲调稍加改易,成为独立的器乐曲。此曲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
题解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严光,字子陵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
朱买臣
《杏庄太音谱续》
唐人云:“汉家事业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
《杨西峰重修真传》
渔樵问答,古操也。查遗谱有指诀无音文,考琴史有文音无指诀。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韵调清高。喜渔樵,乐江山,友鱼、虾、麋鹿,对明月清风,物我两忘。然微妙岂於贪徇嗜利辈能知乎?
《杨抡太古遗音》
按斯曲,想亦隐君子所作也。因见青山绿水,万古常新,其间识山水之趣者,惟渔与樵。泥途轩冕,敞屣功名,划迹于深山穷谷,埋声於巨浪洪涛。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是以金兰同契,拉伴清谈,数治乱,论兴亡,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回视奔走红尘,忧谄畏讥,婴逆鳞,罹罗织,待罪於廷尉而触藩两难者,殆天渊耳。鼓是操者,尚思所以洁其身乎?
《乐仙琴谱》
按此曲,因见青山绿水,万古常新,惟渔与樵,划迹於深山穷谷,埋声於巨浪洪涛,天子不能臣,诸侯不得友,是以金兰同契,拉伴清谈,治乱兴亡,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乃隐君子所作。鼓是操者,尚思所以洁其身乎?
《琴苑心传全编》
是曲,周东岗谱,盖述隐者随遇自乐之意,其声优裕平顺,出落自然,得隐逸之风调。
《天闻阁琴谱》
周东冈谱,述隐逸也。见樵子负薪而渡,招舟於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互相问答,契合道情,因而放乎中流,不知所止。东冈识为隐士,遂作是操,以志逸乐。其音雅趣,唱和自然。君子遁世无闷,其是之谓欤?
又一谱(作金门待漏)琴史:亦唐狄梁公所作。
《枯木禅琴谱》
明杨表正所作。曲意雅淡,音韵豪宕,后人拟之,弹法各异,然须静简贯穿为妙。
《绿绮清韵》
与琴苑心传全编解题同。
《琴学初津》
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於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奏斯者,必修其指,而静其神,始得。志在渔
渔樵问答之古琴
樵者,以此消遣,移情非浅,是曲,传自何君桂笙,古越之高人,文章盖世,无学不通,而著述之富,足冠古今,暇更以琴书自乐,绰有安道之风,愧余才疏艺劣,何幸屡荷青眼,教我良多,而奏斯曲者,不亦感君之惠授乎?按杨表正所作遇仙吟,渔樵问答等曲,作正文对音捷要谱,而是曲虽近时趋,然其用意,实深景仰,摹写渔樵,形容毕露,足为制曲师法。德松客识。
歌词
好曲配好词 这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
《理性元雅》
第一段
逐逐逐劳劳劳。举世尽尘淖之骚骚。谁是杰杰。谁是嚣嚣。谁是同清。若那同胞。则是樵与渔。渔与樵。悟入仙界。跳越凡韬。
第二段
渔渔渔。靠舟崖。整顿丝钩。住青山。又傍溪头。驾一叶扁舟往江湖行乐。笑傲也王候。樵樵樵。手执吴刚斧。腰束白茅绦。在白云松下。最喜白云松下。相对渔翁话。真个名利也无牵挂。
第三段
渔道是。长江浩荡。白苹红蓼。只见两岸秋容也。交加乱落花。友是鸥鹜也。侣是鱼虾。红尘不染。湖南湖北的生涯。橹韵吚哑。出没烟霞。
第四段
樵是道。饮泉憩石在山中。此江山不换与三公。只见屈崎岖出有路通。野客的也山翁。竹径的也松风。唱个太平歌。不知南北与西东。山中不记日。寒到便知冬。
第五段
渔道是。得鱼时酤酒。终日的也陶陶。浅水头。唱个无字曲。的也任我诌信口。吹个无腔短笛。音韵悠悠。却闲愁。是非不管。无辱亦无忧。
第六段
樵道是。远住云峤。闲看棋终柯烂斗山高。瑶琴弹几曲宫商调。真个快乐。自开怀抱。
第七段
渔渔渔。靠舟崖整顿丝钩。住青山。又傍溪头。驾一叶扁舟。往江湖行。乐笑傲也王候。樵樵樵。手执吴刚爷。腰束白茅绦。在白云松下。最喜白云松下。相对渔翁话。真个名利也无牵挂。
第八段
渔道是。去-年今日也江头。今日湘浦也巴丘。箬笠簑衣。傍着碧沙浅水汀洲。汀洲。丝纶短钓长收。求平稳。风波未起。的也急急也早些休。
第九段
樵道是。一檐两肩挑。紧收拾。不管他嫩叶也。带枝条也。换米也换酒。妻子团圆也。快活也。过春秋。叹人生。人生。光阴能有也几许也。岁月如流。岁月如流。发鬓籁籁。黄金满屋纵有难留。
第十段
渔道是。不图富贵荣华。任他悬那紫绶。带那金貂。闹丛中耳不闻。名场内心何有。着粗衣。甘淡饭。卧红轮直到西斜。把钓竿也。时时拿在手。
第十一段
樵道是。草舍茅蓬。胜似高堂大厦富家翁。松竹四时翠。花开也别样红。山深时时见鹿。寺远竟不闻钟。看飞泉挂壁空。登高山与绝岭。东望海水溶溶。笑一声天地外。身却在五云中。
第十二段
今日话渔樵。明日何求。香茶美酒。明月清风。万万秋。一任云缥缈。水远山高。只有天地久。
《重修真传》
第一段一啸青峰
渔问樵曰,子何求。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第二段—培植春意
渔又诘之曰,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伐之为薪,生长莫达。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牿,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足。渔乃笑曰,因木欲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第三段—上支古人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登山落径行读之。一旦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於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第四段—自得江山
樵曰,子亦何为。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第五段—体蓄鱼虾
樵曰,人生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杨鬐鼓髡受不惊。子垂陆具过用许机心,伤生害命何深。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第六段—戒守仁心
樵曰,志不在鱼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严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第七段—尚论公卿
渔乃喜曰,吕望常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傥论为时法,大展鹰扬致太平。
第八段—溪山一趣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辨,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薪蒸共笑颜。
第九段—适意全生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
《杨抡太古遗音》
第一段
靠丹崖,整顿丝钩。人山濯足溪流。驾一叶扁舟,往来江湖里行乐,笑傲也王侯。但见白云坡下,又见绿水滩头。相呼相唤,论心商榷也不相尤。宠辱无关,做个云外之叟。
第二段
长江浩荡,举棹趁西风,箬笠簑衣,每向水深际侣渔虾,湖南湖北是生涯。只见白苹红蓼,满目秋容也交加。放情物外兮堪夸,橹声摇轧那咿哑,出没烟霞。
第三段
饮泉息石在山中,此江山不换与三公。只见矗崎岖犹有路通,野客并那山翁,竹径更有松风。遁世逍遥,茫然不知南北与那西东。山无历,寒到便知冬。山寺远,回不闻钟声。仰观那悬崖峭壁,峻坂高峰,飞泉瀑布,随意纵横。逃名天地外也,有甚么那愁容。大啸一声,山谷皆鸣。无挂碍,别红尘,却疑身在五云中。
第四段
得鱼时将来细剖,需此斗酒,乘月泛沧浪,尽醉而休。高歌那一曲,信口胡诌。无腔笛,雅韵悠悠。撇却许多闲愁,又何忧。
第五段
渔樵问答之漫画
看他步入云窝,过些羊肠鸟道,闻些猿啼鹤唳,恍似王质也烂柯。雪深泥滑兮,怎奈如何。险危坡,要斟酌,不如轻轻束担免蹉跎。
第六段
三江五湖,任我遨游。有时下丝纶,独钩寒江,方涉江浦也,却又行到那巴丘。浅水汀洲,懒见那鹬蚌相持,向午也就归舟。诚恐风波突起处,滩濑涨恶,要休时,急忙怎得休。
第七段
山林居士,原不爱去趋势朝。烟霞老叟,清操绝欲转高。披粗衣,食淡饭也,草舍团瓢。闲谈今古,何羡重茵鼎食,悬佩紫授,并那戴着金貂,月白风清,受用不了。
第八段
渔翁樵子也,俱是严陵、吕望辈,振起乎那高标。乐山乐水乐陶陶,看渔樵乐意多饶。幕天席地风骚,戴月推敲。
《太古正音琴谱》
第一段清隐高谈
问今古几经蕉鹿,嗟浮生许多劳碌。烟波钓叟,常自无拘无束,一叶扁舟,芦花岸曲。更那丹崖野叟,陟险探奇,仿佛身如在白云深谷。两般不俗,一个欸乃声中,吸清波燃那楚竹,和着一个邪许歌中,听春莺唱那伐木。心同也,志合也,坡下滩头,啸傲倘佯唔宿,共话人间清闲福。
第二段垂纶秋渚
渭川也,严滩也,千秋二老,却同我生涯。月白也,水树暮栖鸦。手中牵动纶丝,每向水乡云际,引却鱼虾。恰似天河银汉,泛却仙槎。只见白苹红蓼,满目秋容交加。天空海阔,遥见白鹭平沙。睹景伤情,中流也,中流也,却望那汉江水,石头城,尽几繁华浮沉得失,过眼堪嗟。羡渔翁,摇曳也咿哑,出没烟霞。羡渔翁,洒脱也飘扬,天地为家。
第三段山居避俗
赤脚陟岷峨,历山阿,鹤唳与猿和,白云深处乐婆娑。山翁呵,野客呵,牧唱和樵歌。娱心处,东山月色,与那松萝。
第四段得鱼纵乐
钓得的松江细鳞,沽来美酒,对明盈倾,酩酊后,歌一曲,响并云英,把洞萧频横。名不管也,利无关也,隐吾志也,独乐吾天也,浑宠辱无惊。纵志在沧滨,朝游彭蠡,暮听浙潮声。时看夹岸桃花片,似过武陵津。
第五段松枝煮茗
登山日未曛,昆仑绝顶,拗珊瑚宝树,带月连云,归来煮茗也氤氲。薜萝深处绝尘纷,问出君,北山移文,请俗客漫相闻。
第六段遨游江湖
水天无际远相连,有时把却丝纶,星斗动寒涟。宅江湖也,幕天地也,吞日月也,更傲风霜也,江干任尽眠。扁舟不系也,一任风吹芦花浅水边。醒时万里湍流处,濯足漫衣褰。却笑范蠡当年,不早归旋。
第七段啸傲山林
科头箕距长松下,日影移,烟霞为侣。无尘也,无尘也,千忉冈当振衣。彩药时呵,却被烟阻云迷,逢着仙人,倚斧看碁。羡樵夫,偃仰也,人间甲子谁知,羡樵夫,忘机也,山中猿鹤相依。
第八段渔樵真乐
青山绿水也,足盘桓,人情几变翻,好似梦里那邯郸。樵山呵,渔水呵,乐事更多般。醒眼看,将相王侯,那里肯换。
《兰田馆琴谱》
第一段
问乾坤古往今来,任桑田沧海悠悠。阳鸟月兔,飞鸟难留。天高地下,渺渺虚舟。总寄身寥廓。何虑何忧。光阴如水东流,渔人樵子,不识有王侯。信乎渔人樵子,不识有王侯。这江山与我度春秋。
第二段
否泰难期,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惟有此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须富贵何为。渔兮,樵兮,一邱一壑,朝斯暮斯。樵采薪於山之颠,渔垂钓於水之滨。樵所志兮常在樵,渔所志兮常在渔。渔樵相遇两相问曰,渔之乐,其乐何如。樵之乐,其乐又何如。
第三段
试看那山水,乐趣何多,云岭与那烟波。丝纶斤斧作生涯,世事休管蹉跎。渔樵之乐,其乐又如何,指山水相与笑呵呵。叹人生功名富贵,朝成夕败,有命自天。总不如,总不如安份忘机,无荣无辱,乐趣在云巅与那烟波。相逢箕踞,相逢箕踞,拍掌浩歌,浩浩歌。江山风月,这便是我安乐窝。
第四段
晓起带月行,披星卧月眠。撒网也,扁舟系水滨,风静波平。伐木也,持斧入深林,雾散烟晴。终日安然,得鱼负薪。摧枯拉朽,巨口细鳞,卖与市中人。
第五段
花开叶落,不知世界,不记春秋。桃源流水,何处更那深幽。独坐那矶头,远岫层峦踏遍,力倦且休,此外又何求,此外又何求。又何求兮,又何求,任他野草闲花满地愁。暑往寒来春复秋,白发乱飕飕。青山绿水,相对话绸缪,乐以忘忧。婆娑岁月,尔我尽悠悠。
第六段
论古今有许多英雄,为卿为相,定伯匡王,成灵气焰,四海漾荣光,至今都已成空,尽成空。繁华凋谢,竟与草茅微贱同。荣枯胜败,显晦兴亡,时移势改,落花随水去也任流东。追思往哲,何如把钓严公,高节清风。王质得遇神仙,至今仰芳踪。世事竟如何,世事竟如何,竟如何兮竟如何。看那古往今来皆幻梦,百岁光阴过隙驹,莫问是和非。蜡社相携,杯酒足欢娱。乐我渔樵,笑弄烟霞,俯仰又何求。
第七段
今朝会遇聚谈日影移,明日重逢阴晴又未知,且随天时。惟有渔人樵子最便宜。
第八段
山兮自苍苍,水兮自茫茫。渔樵之乐,盖在乎山水之间。
《舞贻仙馆藏琴谱》
近代琴师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口传琴谱和文字琴谱,结合现代乐谱重新整编了琴谱。使《渔樵问答》古曲得到更好保存和发扬。
渔樵问答《渔樵问答》也是一首琴歌,由琴伴唱。这里录歌词如下: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
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 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评价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问答》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购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答》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渔父做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圣者”。
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