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
著者: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一说为北宋禅师,住持于龙泉寺。
怎么来认识我们这些烦恼呢?过去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烦恼比喻成牛——牧牛、放牛,所以有《牧牛图》的十个颂。小童子放牛这个境界,就犹如我们认识烦恼的境界。
赏析: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普明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得人牛两忘、法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狰狞头角恣咆哮”,就是这只牛犹如一只疯牛一样,它头上长了角;“恣咆哮”,一直在乱发脾气,乱咆乱哮,这个比喻人非常聪明——世智辩聪;“奔走溪山路转遥”,就是它越跑越远,不知道回家,到处乱跑;“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它也不知道回家,不知道去哪里;“谁知步步犯佳苗”,就是这只牛乱跑、吃庄稼,意思就是指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人不由自主,所以一直在坏善根,断自己的善根,造恶业,“谁知步步犯佳苗”。
这是第一个偈颂,就是说未信佛的人、未学佛的人、未修行的人、未调心的人,每一个人的内心就犹如一只疯牛,烦恼就像疯牛一样,到处乱吃东西,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青草,它是分不清楚的。这是未信佛、未学佛的人,不知道烦恼。
北宋廓庵师远禅师也著有“牧牛十颂”,我们可以对照共赏,其第一首是“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禅吟。”
第二颂: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到第二步,就是开始信佛的、开始学佛的,就是给这只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给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听到佛法就能把心拉回来,就知道说我们这个不对。但是这个时候还需要靠这个小童子、小孩子来拉这只牛,还是需要靠人来拉。如果没有靠人来拉这只牛的话,它一样会跑。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小孩就犹如我们内心的作意,犹如我们内心的心愿,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因为我们内在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作意,我们能够发愿,需要去提策。
这个绳是什么意思呢?牛鼻子的绳,就犹如我们念佛、数息、禅观、念经、礼拜,必须要通过这些仪式、通过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法门,才有办法把我们的烦恼——散乱心、狂妄心制伏,才有办法在这只疯牛的鼻子上穿上一条绳子。但是这根绳子必须要穿到牛的鼻子上才是有用的,这根绳子要是绑到牛的头上,或是绑到牛的肚子上,绑到它的腿上,人去拉就拉不过它,牛的力气更大。所以绳子必须要穿到牛的鼻子上,才能够拉得动。这就说明我们在修行、用功、用法的过程中调伏烦恼,必须要正对治;没有正对治的话,烦恼是对治不过来的。就是用这个法门,用这个方法,发了这种心,能够真正把烦恼控制住。烦恼没有控制住,就意味着面对这只疯牛,你的绳子还没有真正穿到它的鼻子上头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老想去控制别人,但实际上人控制不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没办法来约束自己,没办法来规范自己。有些人认为我们学佛法修行,可能忽然间有一天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有些人认为我们先慢慢修,修到哪一天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就是说,到底是顿悟还是渐修?这个也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比较有争论性的问题。是开悟了以后才能修行?或者说是修行以后才能达到开悟?到底是先悟还是先修?到底是顿悟还是渐修?哪个重要?哪个好下手?哪个好用功?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
实际上,渐修和顿悟——“顿”跟“渐”的一种关系,这个怎么来认识呢?修行是在“顿中渐”,开悟是在“渐中顿”。修行怎么是“顿中渐”呢?就是忽然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比如明白了无常,这个明白了,那你天天就修无常观;突然间你说数息这个道理我明白了;念佛、布施、持戒等这些道理我明白了,忽然间明白了,那是顿悟。明白这个道理,你去做才会有感觉,才能够比较容易上手,才能够比较容易用功,所以修行是在顿当中渐。如果说明白了道理,但是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一步一个脚印地渐修,过几天这个道理就慢慢又被无明烦恼覆盖了,又忘了,自己悟的这一点又没有了,所以修行是“顿中渐”。那么开悟是“渐中顿”,你天天念经,天天研讨,天天礼拜,忽然间就又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所以开悟是在渐修当中顿悟出来的。这两个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有些人只求要去悟,不想着去修,那不可能有真正的悟。有些人不明白道理,只是认为一天一定要修多少座法,要听多少遍经,不明理,没有悟性,不能顿悟,最后越修越机械,越修越苦恼,也会造成自己修不下去。你越来越机械,那人的心也越来越机械,越来越固执,心越来越僵化,这样就会出问题。比如我们上山来护持,一次又一次地来,一年又一年地来,一天又一天持续不断地来,就说明你有信心,就说明人精进;大家一起共修,就代表和合,这也是一个渐次的过程。你对道场的护持、用功,一年、两年、三年……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般的人是比不上的。他所明白的对三宝的护持功德有多大、加持力有多大、感应有多大,跟一个没有这样一个渐次过程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人,到庙里参加了一两次活动、法会,没什么感应,没什么佛法,没什么体会。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狂妄心、散乱心,还没有认识到烦恼的问题,所以不行。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二首是“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荒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他?”
第三颂: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三步,牛能够被拉住了。鼻子穿上绳有什么作用呢?渐渐这牛就不会乱跑,一乱跑就把它拉回来。但是呢,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去在意,时时刻刻手要拉住这条绳子,才有办法把这只乱跑的牛制伏。你一阵子放开了,牛依然再跑。这个就说明,我们修行佛法、用功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松懈,必须要缘到法上面,不缘到法上面,人的烦恼就要起来作祟,他没办法。
法都是我们内在心里边的一种力量,心里边有力量才有办法让我们的烦恼止息住,心如果没有力量,烦恼就现行。就是说这个小孩子就不再牧牛了,牛一直在跑。我们一天当中的功课、定课,都是非常重要的。定课,比如我们早晚功课、五堂功课,有些人在上班,有家庭,家务很忙,有些人说这个功课很难保证。那你就不要把功课定得时间很长,做十分钟也可以,念个三皈依,念一个般若心经,五分钟、十分钟,一天两次、三次,这个肯定能够保证。在吃饭前念五分钟,或者饭后念五分钟,早晨起来念五分钟,晚上睡前再念,这肯定是能够做到的。世间上再忙的人,不可能说:我太忙了,忙到没时间吃饭,忙到没时间上卫生间。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功课也是一样的,你必须要对治,认为它很重要,不是说我们要有空了才去做,你不坚持固定的、定时的功课的话,这只牛根本不知道跑去哪里了,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只有到点,那个时候说:“哎,现在这牛跑去哪里了,在不在这里?”你才知道自己的心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要求,我们的内心是看不住的,绝对是看不住的,我们怎么能够看得住呢?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们发菩提心,要广行诸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也是度自己的,不是度别人的。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布施、忍辱、智慧对治贪、嗔、痴,然后精进、禅定、持戒,对治懈怠、散乱、毁犯,正因为人懈怠、散乱、贪、嗔、痴,所以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毁坏了,都毁了,都坏了,就没有善业了,所有的庄稼都被牛吃掉了。所以六度,也都是讲贪、嗔、痴、散乱、懈怠,佛法都是讲这些命题。《佛遗教经》里讲:“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修行的人,要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什么意思?就是世间上面再违逆的语言,都能够忍受,这样的话,才是有真正的入道的智慧。那世间上面这个五浊恶世,什么人、什么事、什么话、什么语言都是会有的,我们修行修到一定的时候,是没有嗔恚心的,忍辱度嗔恚,自己没有嗔恚心。别人恶言恶行都是他嗔恚心的表现,因为你没有嗔恚心,别人有嗔恚心,那不相应,就相应不了,所以不会伤害到你。你一旦还有嗔恚心,还有烦恼,你就非常容易内心跟别人的烦恼相应——嗔心跟嗔心相应,贪心跟贪心相应,无明烦恼跟无明烦恼相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同行之间的相处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常常说,发生问题、发生矛盾、发生纠纷都是要在自己身上来查找原因,来认识问题,才能够死心。如果是你说他不对,他说你也不对,互道对方不对,那你的言谈词汇会导致烦恼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这就不是一个修道的基本态度。我们修道就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烦恼,面对自己的问题。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三首是“见牛”:“黄鹂树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第四颂: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蘩留。
第四步,就是说我们一直在修行,慢慢地烦恼就开始会有转动了,这只牛也不会跑得那么厉害了,也慢慢知道主人的意思了。主人的意思就犹如我们的心,在修行时用法,它能够用到法上面。这就是说,我们的烦恼和自己内在的作意,自己都很清楚,我现在是在作意,我现在是在烦恼。烦恼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比自己内在的善法欲、内在的如理作意要弱。但是这个时候,这个童子可以把牛拴到树上去,或者将它拴到一个木桩上去,可以让它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我们在家的时候,小孩子放牛他不认真放时,他把牛捆在树上,让它吃周围的这些草,当然周围没有庄稼,它也吃不到庄稼。那这只牛,自己就能够乖乖地在这个圈子里边活动。但是还要一个人去捆这只牛的绳子,还是需要人,离不开这个小孩。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四首是“得牛”:“竭尽精神获得渠,心狂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处居”。
第五颂:
绿杨阴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到第五步,就得到驯服了。得到驯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只牛就放在那里,你看草原上那些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当然那里也没有庄稼,牛就到处吃草。这样的话就不需要去牵牛的鼻子,也不需要捆在树上,自然而然地这只牛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它要吃草,不能去吃庄稼。这就是说,我们人在修行的路上,在整个的过程中越来越调柔了,他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回归自性、回归本心,行为已经不会离谱了,这就是到第五步这样的一个程度了。慢慢让自己的烦恼能够得到制伏,慢慢这只牛自己也能够被制伏。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五首是“牡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第六颂: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到第六步的时候,牛也好,人也好,就更加自如了。牧牛人根本就不用操心了,他不需要特地去作意,特地去提策,这只牛都不会有一点点的问题。比前面谈到的牛放到一定的范围里头去,放到草原里面去,功夫就更深一层了。就是放在平时的什么地方,这只牛都非常温顺,因为它已经得到驯服了。这样的话,牧牛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有任何的操心。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六首是“骑牛回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第七颂: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俄凌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到第七步的时候,就可以达到一个任运的水平。“任运的水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不需要特地去提策,就如我们早上起来就知道做什么,早上起来我们要缘念、做功课,做功课完了我们要早读、过堂,过堂完了出坡,或者做什么,已经任运。任运,就是说这只牛也一样,它知道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都任运了。任运自如了,就是牛也能够任运自如,小孩也能任运自如。就是说,我们一天当中,从早到晚的用法都能够非常的自如。虽然说非常自如,能够任运而行,可是这只牛还在,也可能忽然间哪一天它又去吃庄稼去。还有牛,就是说明你的心里还是有烦恼。这个就是修行,修修修,修到哪一天就发神经了;修修修,忽然哪一天脾气又不好了,哪一天慢心起来了,所以说还是有牛,还有烦恼。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七首是“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第八颂: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到第八个层次的时候,童子和牛都是虚妄的。认识到我们的作意、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正念,正念是无常的,烦恼也是无常的。就是我们的自性当中、自心当中,知道这个小孩子有时也会跑去玩,小孩有时候也靠不住,都是虚妄。牛也一样,跟小孩一样,都是虚妄。就是说我们自己虽然用功,怎么用功,怎么用功,有时候这个心还是会变的,跟这只牛是一样的,有时候是不用功的,所以就看不住了。这个就是说我们的正念、我们的作意、我们的如理也跟烦恼一样,也是妄的,也是妄心,只是好的妄心,还不是真心,不是本心。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八首是“人牛俱忘”:鞭锁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曾容雪,到此方能合正宗。
第九颂: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第九步的时候,自我没有了。自我没有了,因为牛也是虚妄的,这个小孩也是虚妄的,那这个相就空了。相空,就犹如我们看到蓝天、白云、流水、小桥,可以看到万物。就是说牛也没有了,这个小孩也没有了,内心当中只有智慧,灵光普照,就不需要刻意去作意,也不要刻意去查找烦恼,已经完全就是智慧现前了,这个功夫就很深了,但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努力的。为什么还需要努力呢?因为还没有到家,还没有成佛。所以有时候我们用功,用到自己觉得内心当中有很强的佛法的喜乐,有很强的佛法的力量,有很好的、很深的感受。如果这样的话,有一定的执著,那还不行。因为我们人还有念头存在,还有智慧的念头,还有正念存在,还有回光返照的力量存在。那么力量存在,你一旦执著,这种力量就成了烦恼,这种作用力就成了烦恼。所以一定要达到大圆镜智,一定要达到成佛,才能够不变。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九首是“返本归源”:返本归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第十颂: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舍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到第十步的时候,是大圆满,常寂光土,就是成佛的一个境界。就是能念、所念完全都空了,念头也空了,智慧的念头、烦恼的念头,能所双亡的境界,也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法,也看不到物了,大光明藏,大圆满,大菩提。
实际上,我们修行的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家都多多少少会有这样一点点的感受,都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因为这个《牧牛图》的颂有很多个版本,就讲它的大意。只要心里想着有牛就不对,要么你就好好去看着这只牛。我们讲:“你这个人很牛!”那你就会有问题。你不要觉得自己很牛,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牛,那你这只牛就是烦恼。不能牛,也不能有牛气,牛的脾气也不行。所以我们要慢慢去体会佛法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对佛果有广大的胜解、希求,这样我们才能够远离魔业、远离违缘、得到顺缘。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十首是“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妙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
【编者按】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阿含经》中有牧牛十二法,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放牛经》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在中国流行最广的牧牛图颂有二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此二图和颂词都不相同。
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禅师(1166—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南怀瑾先生以修息法门作为例子,说:“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鲁迅和牛
现在给你们讲这一条牛了,这是禅宗渐修的心地法门,《牧牛图》是普明禅师的作品。什么是牛?鲁迅有两句诗很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当年在上海写文章,大家指着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低头做一个牧童。我对鲁迅觉得马马虎虎,但这两句诗蛮有意思,可以看出来吧,他满肚子怨恨之气。横眉,气得眉毛都立起来,冷冷的,你们骂我就骂我,格老子我才不怕你们骂,阿Q的精神,宁可做一个小牧童。这是讲与牛有关的诗。算不定将来国内年轻一代,出来一位好诗的人。鲁迅这两句是好诗。
乱跑的牛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他写了四句诗: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这是第二个图案,你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孩拼命拉。
三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三步叫“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给绳子穿惯了,渐渐乖了,小孩子轻轻一拉就带走了。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抗战的时候我有两个师长朋友,一个带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队很散漫,不大训练的,可是打起仗来他的兵都会拼命。另有一个带兵非常精明,没有哪一点不知道。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队经过,有一匹在跑,他就骂那个管马的马夫,笨蛋!把那匹马拴住。马夫跑过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马拉着跑。这个师长跑过去,两个耳光一打,把绳子接过来,一转一转,转到马的旁边,轻轻一带就拉过来了;然后把绳子交给马夫,又打他两个耳光,笨蛋!马都不会带。
牛也好,马也好,发了脾气,你把那条绳子转一转,转到鼻子边上,轻轻一拉,它就走了。你看佛教我们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乱跑,心性宁静不下来,所以佛教你眼观鼻,鼻观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个心念就调伏了。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是亲自看到的,看到“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不敢乱跑了,鼻子拉住了。“渡水穿云步步随”,这个牛跟着小牧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着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动,因为绳子在牧童手里,气已经被控制了。“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感觉疲劳。你看这个图案,黑牛的头发变白了,呼吸已经慢慢调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呼吸调柔
你的意识心念专一把心息合一调柔,这是第三步了。你看他画的图案,这个牧童很轻松了,拿着鞭子,随便拿个树枝。牛呢?头开始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恶业。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够合在一起了。
四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第四步“回首”,这个牛回头了,就是心念给呼吸、给绳拴住了。“日久功深始转头”,这个牛不乱跑,心归一了。“颠狂心力渐调柔”,平常那个乱跑的心性软下来了,跟着呼吸的来去,就是数息以后随息了。“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可是我们的意念不要放松,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专一还不能放手。这个图案画得很有意思,牛的头颈这里都变白了,个性柔和得多了。本来这个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边的,第六意识不用心了,不过拉牛的绳子还要拉住。
心息合一
五驯伏
绿杨荫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再进一步“驯伏”,“绿杨荫下古溪边”,这个放牛的孩子不拉绳子了,意念不再那么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乱跑,随时跟出入息合一了。这就是六妙门的随息快到止息的阶段。“放去收来得自然”,舒服啊,这个牛乖了,思想不乱跑,随时在做工夫的境界里。“日暮碧云芳草地”,这个境界自然舒泰,“牧童归去不须牵”,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绳,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我们乡下小的时候看过,那个乖的牛,到晚上自己会回来的。画的牛已经三分之二都变白了,善良了。
六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第六步“无碍”,这个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调伏了,只剩尾巴那里一点还黑的。牧牛孩子在哪里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归牛,小孩子归自己了。这个图案叫“无碍”,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旷野空地,白天夜里工夫自然上路了,永远在清净定的境界里头。意识不用心,自然都是专一清净,就是我们第一次讲的,已经是四瑜珈到“离戏”阶段了。“不劳鞭策永无拘”,这个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净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这个第六意识自然清净,妄念清净了。“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身心非常安详。这个牧童什么都不要管,这个第六意识、意根已经清净,稳坐青松下面,无事吹笛子玩。宋人的诗“短笛无腔信口吹”,随便了。这个牛呢?到家了没有?还早呢!
心无挂碍
七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到了第七步“任运”,这个牛后面尾巴也没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业,念念清净。“柳岸春波夕照中”,诗中的图画多可爱啊,江南的春天,水绿山青,堤岸杨柳,太阳照下来的那个境界。“淡烟芳草绿茸茸”,烟雨蒙蒙,淡淡的烟雾,满地都是芳草,绿杨一片青幽。这个时候有没有妄念呢?有妄念。但是处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没有烦恼,很自在,观自在菩萨了。“饥餐渴饮随时过”,饿了就吃,口干了就喝,随缘度日,一切无碍。《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第六意识呢?这个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浓”,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了。你看画的那个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也没有离开,自然在吃草。工夫到这一步叫任自在。哪怕你做董事长,做老板,或者给人家打工,开会、做工的时候,心境都是一样的。就是十六特胜的“喜受,乐受,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那么自在。
八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这个牛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经升天,相忘了,也没有呼吸往来,也没有妄念,也没有身体,也没有空,也没有知觉,一片清净,一片善的境界。“白牛常在白云中”,一片光明。“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过白云光明出来,白云、月亮,一片光明,“白云明月任西东”。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
九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第九步“独照”,牛没有了,妄念杂想没有了。牧童,第六意识睡觉也走了,什么都没有。“牛儿无处牧童闲”,牛找不到了,牧童闲,就是意识清明。百丈禅师讲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牧童悠闲自在,牧童就是我们自己。“一片孤云碧嶂间”,青天上面还有一点点白云;碧嶂,这个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密宗讲见到空性,空了什么都没有,你以为对吗?还早呢。“归来犹有一重关”,因为你观空了却不能起用,一起心动念就觉得乱,那是工夫没有到家。所以我骂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来做事,那个时候就不会乱了。所以这步叫“独照”,能够出世,不能入世,还不行,不是大菩萨的境界。
十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到了第十步“双泯”,能够入世,也能够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够空也能够有。这个时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双泯”,空有都没有了,人也不见,牛也不见。“人牛不见杳无踪”,照见五蕴皆空了。“明月光含万象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无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烦恼也可以,不烦恼也可以。工夫到这一步境界,可以说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开悟了。“若问其中端的意”,究竟怎么是对呢?很自然,“野花芳草自丛丛”,到处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够修道。得大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
《牧牛图》讲完了,我们这里这一条牛也摆在前面,怎么管它?有十步工夫,心地法门配合十六特胜,现在你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