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模块二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话题四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韩立福博士: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们交流话题四——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本话题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教学效果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方法。本话题分别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做具体研究,使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灵活利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

李玉琳老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教学性评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目前我们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运用当中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赵校长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赵国军校长:我遇到过,我在一个县去听课的时候,老师提问一个学生学生不会,再提问另一个学生也不会,当提问到第五个学生的时候学生依然没有回答出来,老师说你是猪脑子怎么这么笨。这个评价对孩子的刺激性非常大,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赵国军校长:可能伤害比较大。这个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对各学期来讲,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整个过程他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评价,它都是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小小的评价就是对这节课当中一个试点的形成性评价。

李玉琳老师:我们在实践中还常常遇到这种现象,有些老师说现在新课程不是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吗?那这样我们给学生评价学习效果,期中考试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50%。那这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不是就兼顾了?我觉得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还有误差。

赵国军校长:我认为这是两个点的评价,不是形成性评价。

韩立福博士:他这个形成性评价,认识的比较肤浅,或者是比较粗略。基本上可以说不是形成性评价。严格来讲,笼统的期中、期末考试认为这就叫形成性评价。按理论上来讲还不称其为形成性评价。

李玉琳老师: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形成性评价。韩教授你有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这方面遇到的比较多,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我到某一个学校去观课,观课当中它分为八个组,八个组当中有一个中心组,这个中心组是全班的好学生聚在一起,而后还有一个次组也就是第二组。第一个组的人是全班学习最好的,第二个就是稍微差一点,也是第一流的学生。通过课堂的表现发现,发言的基本上就是这两个组。我就问其他组的同学,我说你们怎么就不发言呢?其他组的同学说,老师有一个潜规则,二十名以后的同学几乎就没有发言权、因为你说的不对,你说的不对老师就不让你发言,所以把二十名以后的发言权就剥夺了。这个形成性评价对每个学生来讲它都是有的,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平等的,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应该得到一个从始至终的厚爱,但是他们被剥夺了,所以我认为这个潜规则,既违反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李玉琳老师:从这些案例反映出来好多老师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上还有不少的困惑,韩教授您能不能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给我们归纳一下?

韩立福博士:我归纳为三条:第一方面,许多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理解有偏差。教学效果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教学效果是不是就是一个期末考试?我们好多的教师一说教学效果就是期末考试,这就是一个偏差的问题。第二个,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终结性评价大家还是能够理解,但是形成性评价他就不理解,所以在实践当中很少有用形成性评价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可能形成性评价的阳光照到好学生身上了,天天给阳光,天天给激励。但是那些好学生之外的学生就得不到形成性评价。

第三,我把它分析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未能实现有机结合。现在我们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程体现过程评价,让各个学校建立成长记录袋,提倡实现成长记录袋来评价实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合,但是好多学校都不能实现。其次主要找到其它的理由,高考的压力,没要高考考试的评价,评价改革就不能实施等这些托词,基本上归为这三类。

李玉琳老师:刚才韩教授把问题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个就是理解有偏差,一个是没有掌握方法,还有一个不能够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个归纳针对性非常强。您能不能从理论层面给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剖析?

韩立福博士:首先对这些效果的评价包括几个方面,简单跟大家交流。从概念上我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跟大家做个介绍,其次形成性评价在过程中把评价怎样潜入到教学方法中?

第一个,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哪些?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单纯指学习成绩的评价。所以我们过去从传统教学层面上,教学效果评价就是最终的期末考试评价,这个是不对的。它除了这个以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方法策略,还要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还要看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程度,道德的提高、身心素质的提升情况等。涉及到课堂当中也包括我们从一个学期一个周期来讲,教学的评价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这是一个综合表现的评价,不能单纯的看成教学效果的评价表现在学生的分数上。

第二个方面,什么是形成性评价?什么是终结性评价?我在这里给大家解读的概念,都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也就是我们讲到的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野下的评价概念。原来的评价都同于价值判断。评价是什么?评价是甄别;评价是什么?评价是判断,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去概念的立足点都在判断上,现在给它们定义的评价都是基于新课程评价。那么,新课程的评价很简单,它不解释价值判断。首先,根据一定的标准去收集被观察着的信息,先把信息搞到,而后把信息进行分析解读研究,然后把信息反馈给被观察者,使他进一步改建。这个评价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有这一意识。这种认识需要一定的实际甄别能力。

李玉琳老师:一定要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韩立福博士:因为要接受新的理念,所以我在这种理念下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也都做了一些新的界定,比方说对评价对象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实施观察、分析、对话。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来促进评价对象不断改进和持续发展的过程,这就叫形成性评价。

李玉琳老师: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者的发展?

韩立福博士:从现在角度讲,评价主体,双方主体是相等的。通过形成性评价不仅推动学生的发展,也要推动评价者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在新课程背景和理念下界定的。其实原始的新课程评价的诞生是1967年美国哈哈大学的斯克里芬提出的,他当时提出来是用于教材改革,对教材的形成性评价。后来把知识原理运用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那么总结性评价是什么评价?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内的全面发展情况,以及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全面收集过信息资料,通过对信息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处理以后得出科学结论并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评价对象持续发展的过程,这就是终结性评价。这两个评价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形成性评价有整个教学过程正确进行促进改进指导的功能,终结性评价具有确定教学职业教育的结果,推动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特点。终结性评价它没有完全意义的终结,这个终结性评价又是下一轮终结性评价的开始,一定要这样理解。这个期末比方说是终结性的话,它又是下一个学期的开始,他们两个的结合就是点线结合。只有点线结合才能更好促进教学发展。这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性交流。

过程性评价也好,发展性评价也好,基本上实施步骤就这四步骤:确定标准、选择工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制定计划改进。这个我稍微做一下拓展,一般来讲,对学习目标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学习目标一般按课程标准就这四个方面: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和个性情感。评价观察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考试,还有关心、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关键是形成过程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和。评价结果就是,执行结果的评价和量化结果的评价之和,而不是评价结果就是考试成绩。不仅是量化结果,还得执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完整的一个评价结果。收集信息就这几方面: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作品评价、政绩评价,最后形成报告,师资过程刚才我讲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三个交流的是把评价在形成过程当中怎样引进嵌入的教学过程?这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体现在过程性、方法性、工具性上。比如我们涉及问题的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信用评价单,都在各个环节当中把评价算进去,比方说最简单的问题:作业。过去的作业都是一张白纸,你做完作业等老师评价,这个作业本的纸上没有结构化也没有评价要素,所以我们现在要实现形成性评价的话,每个作业本的下面都要印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长评价,然后再由老师评价,这样就把评价嵌入到每天的作业当中,包括预习也是这样的一个嵌入式。关于理论导读,鉴于时间关系暂时说这么多。

李玉琳老师:刚才韩教授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说给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相关的理论也非常多,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不能展开,还是希望各位线下的老师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浏览一下我们的资源链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刚才我们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解读,那老师能不能从实践层面给我们提供一些有效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策略?

赵国军校长:我想说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首先要做到的是“高瞻远瞩”的策略。我们传统教学始终是终结性评价,比如说期末考试,很少有期中考试,现在国家把期中考试取消了,只有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这是一个终结性评价,当学生发现终结性评价已经失败的时候,这个学生已经来不及补救了。好的学生可以,当这个学生失败了之后,这个终结性评价对他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所以说我们要用“高瞻远瞩”的战略提前预料,就是形成性评价。只有形成性评价在每一个阶段都评价,这个学生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指明他的方向。我们现在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时,我们实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学习委员评价还有教师评价。当这个学生发现他的评价有问题时,他就会及时纠正、改正,便于他的成长。我们在每一个单元都要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单元的过程性评价也是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所以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再加以改正问题。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引进“高瞻远瞩”的策略。

李玉琳老师: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一个统一。

韩立福博士:你说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来讲,我们还要不断开拓我们的事业,站得高看得远。今天的期中考试可能考砸了,但不一定永远会考砸。今天的考试成绩低下,也不能说明我这一辈子永远不成功。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鼓励,激励给他更多的空间,让他去发展。在学校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案例?比方说,考试成绩不一定理想,但是在实践当中取得了更好的成就。

赵国军校长:比如说,我教过的学生,是九几年的学生,这个学生学习一般,但是这个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学校始终都在关注,已经给了他高瞻远瞩的策略。现在他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企业家,前一段在大连发展企业,现在回到赤峰投资30亿资金搞房地产开发。

李玉琳老师:这让我想到有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十分优秀,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将来成才。

韩立福博士:比如说牛顿数学不及格。

赵国军校长:比尔·盖茨也没上大学,却成了世界的首富。

李玉琳老师:爱迪生也是这样子

韩立福博士:关于“高瞻远瞩”的策略,我们线下的老师们要进行思考,进行探索。下面我也想说一个策略就是“关注量化”含义是关注细节。现在我们的考试也好,评价也好,还是太粗,做的不细。比方说成绩评价,就算是成绩评价的话也要看平均分和标准分,而且要把平均和标准差做成表格,看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或者是看每个班级的过程变化情况。

在这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讨论当中,很多人反对这个成绩,但是我认为学习成绩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力的表现,那么学生学习力表现也是我们素质教育成就的一个方面。

李玉琳老师:我们说素质教育它并不排斥考试,也并不是排斥这个量化,也不是排斥成绩,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现在通过量化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变化,还有一个就是关注量化。我们现在的量化不是做的多了,而是做的不够。现在你看我到好多学校去观察,跟老师交流,我就问你们这个单元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是多少?一般的老师回答大概70多分,这就是一个问题。

李玉琳老师: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这个老师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分析。

韩立福博士:这个分析应该再做的精细一点。从细节上讲:课前什么样,课中什么样,课后怎么样。比方说,在我们的评价当中课前的预习效果怎么样,可不可以课前搞一个测试?你不一定天天搞,但是经常节点上评价可以。就是课前的小测试,课后的单元测试,还有课后的回归测试这都应该搞的,把量化的环节做实做好,更有利于我们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和质量。

李玉琳老师:我突然想起来赵校长介绍他们学校经验的时候,每一节课讲完之后都有目标达成的测评,我觉得工作做得相当细。

韩立福博士:这就是课堂中的评价。

赵国军校长:我要求我们课堂量化的标准必须达到60以上的正确率,这样的课才能合格,这就是一个量化的标准。

韩立福博士:我认为60定得很好,从常态情况下来看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也好,合格的标准在我们常态的心理下以60分为标准。所以你达到60分,也可以说我们的教学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

赵国军校长: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合格。

韩立福博士:最起码从学业成就上已经达到合格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策略应该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那么这个关注量化并不排斥执行,我的想法就是执行评价上还要建好成长记录袋。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可以做好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学科记录单评价以及综合学习成长单评价,这样更有价值更符合学生素质理念,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李玉琳老师:今天我们研讨和交流的话题主要是围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进行的”,刚才两位老师给我们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剖析,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实践层面的策略。相信听课的老师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那两位老师能不能交流一下你们在这方面还有什么体会?

赵国军校长:使用形成性评价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形成性评价学生,每一天都体验出他的变化、他的进步。这样始终在感受着他在变化着,在进步着。这样他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上升了。

韩立福博士:每天都有成功的体验。我再跟大家补充一下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是限于考试评价。比方说课堂当中的表现你的激励,对年龄小的非语言的评价或者是你眼光的评价,或者是肢体的评价,或者你对他的微笑评价。如果对一个差生你一天一节课一个微笑,一个学期下来你可能是一百个微笑这也是一个形成性评价。或者是根据年龄特征或者是性别特征抚摸他的肩膀,你如果保持一节课抚摸他的肩膀,这样下来他的成长和进步也是非常快的。
2.4 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李玉琳老师:这就让我想起一句话,“老师一言一行都可以传递评价的语言”。其实也就是说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也有这样一个体会,在形成性评价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引进多元评价主体,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成长。刚才老师在谈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当中,说到我们评价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在同学之间的评价。像小组类的一个评价、学科长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这样的话,评价主体就多元化,孩子在接受不同的主体评价过程当中,不断的受到鼓励和激励。这样的话他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孩子成长的信心。

韩立福博士:还包括一个自我的评价。

李玉琳老师:我记得我们韩教授倡导的新课程有效教学,《三七一五回归复习评价章》这里面涉及到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还有结构性阅读的评价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评价。我觉得这个如果使用得当,坚持使用能够很好促进学生的成长。

韩立福博士:在形成性评价当中,可能评价有时候会比较机械,评价刚开始来讲,机械是可以的。以后慢慢要焕发出学生的内需,焕发他的动力,唤醒他的自律走向正常。

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刚才你讲到了同伴、教师、家长。除

模块二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话题四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韩立福博士: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们交流话题四——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本话题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教学效果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方法。本话题分别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做具体研究,使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灵活利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

李玉琳老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教学性评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目前我们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运用当中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赵校长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赵国军校长:我遇到过,我在一个县去听课的时候,老师提问一个学生学生不会,再提问另一个学生也不会,当提问到第五个学生的时候学生依然没有回答出来,老师说你是猪脑子怎么这么笨。这个评价对孩子的刺激性非常大,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赵国军校长:可能伤害比较大。这个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对各学期来讲,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整个过程他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评价,它都是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小小的评价就是对这节课当中一个试点的形成性评价。

李玉琳老师:我们在实践中还常常遇到这种现象,有些老师说现在新课程不是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吗?那这样我们给学生评价学习效果,期中考试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50%。那这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不是就兼顾了?我觉得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还有误差。

赵国军校长:我认为这是两个点的评价,不是形成性评价。

韩立福博士:他这个形成性评价,认识的比较肤浅,或者是比较粗略。基本上可以说不是形成性评价。严格来讲,笼统的期中、期末考试认为这就叫形成性评价。按理论上来讲还不称其为形成性评价。

李玉琳老师: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形成性评价。韩教授你有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这方面遇到的比较多,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我到某一个学校去观课,观课当中它分为八个组,八个组当中有一个中心组,这个中心组是全班的好学生聚在一起,而后还有一个次组也就是第二组。第一个组的人是全班学习最好的,第二个就是稍微差一点,也是第一流的学生。通过课堂的表现发现,发言的基本上就是这两个组。我就问其他组的同学,我说你们怎么就不发言呢?其他组的同学说,老师有一个潜规则,二十名以后的同学几乎就没有发言权、因为你说的不对,你说的不对老师就不让你发言,所以把二十名以后的发言权就剥夺了。这个形成性评价对每个学生来讲它都是有的,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平等的,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应该得到一个从始至终的厚爱,但是他们被剥夺了,所以我认为这个潜规则,既违反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李玉琳老师:从这些案例反映出来好多老师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上还有不少的困惑,韩教授您能不能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给我们归纳一下?

韩立福博士:我归纳为三条:第一方面,许多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理解有偏差。教学效果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教学效果是不是就是一个期末考试?我们好多的教师一说教学效果就是期末考试,这就是一个偏差的问题。第二个,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终结性评价大家还是能够理解,但是形成性评价他就不理解,所以在实践当中很少有用形成性评价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可能形成性评价的阳光照到好学生身上了,天天给阳光,天天给激励。但是那些好学生之外的学生就得不到形成性评价。

第三,我把它分析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未能实现有机结合。现在我们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程体现过程评价,让各个学校建立成长记录袋,提倡实现成长记录袋来评价实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合,但是好多学校都不能实现。其次主要找到其它的理由,高考的压力,没要高考考试的评价,评价改革就不能实施等这些托词,基本上归为这三类。

李玉琳老师:刚才韩教授把问题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个就是理解有偏差,一个是没有掌握方法,还有一个不能够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个归纳针对性非常强。您能不能从理论层面给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剖析?

韩立福博士:首先对这些效果的评价包括几个方面,简单跟大家交流。从概念上我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跟大家做个介绍,其次形成性评价在过程中把评价怎样潜入到教学方法中?

第一个,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哪些?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单纯指学习成绩的评价。所以我们过去从传统教学层面上,教学效果评价就是最终的期末考试评价,这个是不对的。它除了这个以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方法策略,还要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还要看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程度,道德的提高、身心素质的提升情况等。涉及到课堂当中也包括我们从一个学期一个周期来讲,教学的评价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这是一个综合表现的评价,不能单纯的看成教学效果的评价表现在学生的分数上。

第二个方面,什么是形成性评价?什么是终结性评价?我在这里给大家解读的概念,都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也就是我们讲到的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野下的评价概念。原来的评价都同于价值判断。评价是什么?评价是甄别;评价是什么?评价是判断,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去概念的立足点都在判断上,现在给它们定义的评价都是基于新课程评价。那么,新课程的评价很简单,它不解释价值判断。首先,根据一定的标准去收集被观察着的信息,先把信息搞到,而后把信息进行分析解读研究,然后把信息反馈给被观察者,使他进一步改建。这个评价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有这一意识。这种认识需要一定的实际甄别能力。

李玉琳老师:一定要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韩立福博士:因为要接受新的理念,所以我在这种理念下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也都做了一些新的界定,比方说对评价对象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实施观察、分析、对话。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来促进评价对象不断改进和持续发展的过程,这就叫形成性评价。

李玉琳老师: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者的发展?

韩立福博士:从现在角度讲,评价主体,双方主体是相等的。通过形成性评价不仅推动学生的发展,也要推动评价者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在新课程背景和理念下界定的。其实原始的新课程评价的诞生是1967年美国哈哈大学的斯克里芬提出的,他当时提出来是用于教材改革,对教材的形成性评价。后来把知识原理运用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那么总结性评价是什么评价?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内的全面发展情况,以及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全面收集过信息资料,通过对信息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处理以后得出科学结论并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评价对象持续发展的过程,这就是终结性评价。这两个评价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形成性评价有整个教学过程正确进行促进改进指导的功能,终结性评价具有确定教学职业教育的结果,推动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特点。终结性评价它没有完全意义的终结,这个终结性评价又是下一轮终结性评价的开始,一定要这样理解。这个期末比方说是终结性的话,它又是下一个学期的开始,他们两个的结合就是点线结合。只有点线结合才能更好促进教学发展。这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性交流。

过程性评价也好,发展性评价也好,基本上实施步骤就这四步骤:确定标准、选择工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制定计划改进。这个我稍微做一下拓展,一般来讲,对学习目标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学习目标一般按课程标准就这四个方面: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和个性情感。评价观察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考试,还有关心、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关键是形成过程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和。评价结果就是,执行结果的评价和量化结果的评价之和,而不是评价结果就是考试成绩。不仅是量化结果,还得执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完整的一个评价结果。收集信息就这几方面: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作品评价、政绩评价,最后形成报告,师资过程刚才我讲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三个交流的是把评价在形成过程当中怎样引进嵌入的教学过程?这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体现在过程性、方法性、工具性上。比如我们涉及问题的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信用评价单,都在各个环节当中把评价算进去,比方说最简单的问题:作业。过去的作业都是一张白纸,你做完作业等老师评价,这个作业本的纸上没有结构化也没有评价要素,所以我们现在要实现形成性评价的话,每个作业本的下面都要印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长评价,然后再由老师评价,这样就把评价嵌入到每天的作业当中,包括预习也是这样的一个嵌入式。关于理论导读,鉴于时间关系暂时说这么多。

李玉琳老师:刚才韩教授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说给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相关的理论也非常多,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不能展开,还是希望各位线下的老师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浏览一下我们的资源链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刚才我们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解读,那老师能不能从实践层面给我们提供一些有效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策略?

赵国军校长:我想说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首先要做到的是“高瞻远瞩”的策略。我们传统教学始终是终结性评价,比如说期末考试,很少有期中考试,现在国家把期中考试取消了,只有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这是一个终结性评价,当学生发现终结性评价已经失败的时候,这个学生已经来不及补救了。好的学生可以,当这个学生失败了之后,这个终结性评价对他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所以说我们要用“高瞻远瞩”的战略提前预料,就是形成性评价。只有形成性评价在每一个阶段都评价,这个学生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指明他的方向。我们现在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时,我们实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学习委员评价还有教师评价。当这个学生发现他的评价有问题时,他就会及时纠正、改正,便于他的成长。我们在每一个单元都要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单元的过程性评价也是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所以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再加以改正问题。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引进“高瞻远瞩”的策略。

李玉琳老师: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一个统一。

韩立福博士:你说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来讲,我们还要不断开拓我们的事业,站得高看得远。今天的期中考试可能考砸了,但不一定永远会考砸。今天的考试成绩低下,也不能说明我这一辈子永远不成功。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鼓励,激励给他更多的空间,让他去发展。在学校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案例?比方说,考试成绩不一定理想,但是在实践当中取得了更好的成就。

赵国军校长:比如说,我教过的学生,是九几年的学生,这个学生学习一般,但是这个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学校始终都在关注,已经给了他高瞻远瞩的策略。现在他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企业家,前一段在大连发展企业,现在回到赤峰投资30亿资金搞房地产开发。

李玉琳老师:这让我想到有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十分优秀,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将来成才。

韩立福博士:比如说牛顿数学不及格。

赵国军校长:比尔·盖茨也没上大学,却成了世界的首富。

李玉琳老师:爱迪生也是这样子

韩立福博士:关于“高瞻远瞩”的策略,我们线下的老师们要进行思考,进行探索。下面我也想说一个策略就是“关注量化”含义是关注细节。现在我们的考试也好,评价也好,还是太粗,做的不细。比方说成绩评价,就算是成绩评价的话也要看平均分和标准分,而且要把平均和标准差做成表格,看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或者是看每个班级的过程变化情况。

在这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讨论当中,很多人反对这个成绩,但是我认为学习成绩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力的表现,那么学生学习力表现也是我们素质教育成就的一个方面。

李玉琳老师:我们说素质教育它并不排斥考试,也并不是排斥这个量化,也不是排斥成绩,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现在通过量化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变化,还有一个就是关注量化。我们现在的量化不是做的多了,而是做的不够。现在你看我到好多学校去观察,跟老师交流,我就问你们这个单元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是多少?一般的老师回答大概70多分,这就是一个问题。

李玉琳老师: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这个老师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分析。

韩立福博士:这个分析应该再做的精细一点。从细节上讲:课前什么样,课中什么样,课后怎么样。比方说,在我们的评价当中课前的预习效果怎么样,可不可以课前搞一个测试?你不一定天天搞,但是经常节点上评价可以。就是课前的小测试,课后的单元测试,还有课后的回归测试这都应该搞的,把量化的环节做实做好,更有利于我们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和质量。

李玉琳老师:我突然想起来赵校长介绍他们学校经验的时候,每一节课讲完之后都有目标达成的测评,我觉得工作做得相当细。

韩立福博士:这就是课堂中的评价。

赵国军校长:我要求我们课堂量化的标准必须达到60以上的正确率,这样的课才能合格,这就是一个量化的标准。

韩立福博士:我认为60定得很好,从常态情况下来看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也好,合格的标准在我们常态的心理下以60分为标准。所以你达到60分,也可以说我们的教学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

赵国军校长: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合格。

韩立福博士:最起码从学业成就上已经达到合格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策略应该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那么这个关注量化并不排斥执行,我的想法就是执行评价上还要建好成长记录袋。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可以做好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学科记录单评价以及综合学习成长单评价,这样更有价值更符合学生素质理念,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李玉琳老师:今天我们研讨和交流的话题主要是围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进行的”,刚才两位老师给我们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剖析,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实践层面的策略。相信听课的老师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那两位老师能不能交流一下你们在这方面还有什么体会?

赵国军校长:使用形成性评价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形成性评价学生,每一天都体验出他的变化、他的进步。这样始终在感受着他在变化着,在进步着。这样他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上升了。

韩立福博士:每天都有成功的体验。我再跟大家补充一下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是限于考试评价。比方说课堂当中的表现你的激励,对年龄小的非语言的评价或者是你眼光的评价,或者是肢体的评价,或者你对他的微笑评价。如果对一个差生你一天一节课一个微笑,一个学期下来你可能是一百个微笑这也是一个形成性评价。或者是根据年龄特征或者是性别特征抚摸他的肩膀,你如果保持一节课抚摸他的肩膀,这样下来他的成长和进步也是非常快的。

李玉琳老师:这就让我想起一句话,“老师一言一行都可以传递评价的语言”。其实也就是说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也有这样一个体会,在形成性评价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引进多元评价主体,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成长。刚才老师在谈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当中,说到我们评价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在同学之间的评价。像小组类的一个评价、学科长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这样的话,评价主体就多元化,孩子在接受不同的主体评价过程当中,不断的受到鼓励和激励。这样的话他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孩子成长的信心。

韩立福博士:还包括一个自我的评价。

李玉琳老师:我记得我们韩教授倡导的新课程有效教学,《三七一五回归复习评价章》这里面涉及到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还有结构性阅读的评价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评价。我觉得这个如果使用得当,坚持使用能够很好促进学生的成长。

韩立福博士:在形成性评价当中,可能评价有时候会比较机械,评价刚开始来讲,机械是可以的。以后慢慢要焕发出学生的内需,焕发他的动力,唤醒他的自律走向正常。

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刚才你讲到了同伴、教师、家长。除此以外,还可以是社会成员、亲朋、亲戚。这个怎样渗透呢?比方说,你的孩子、社区的领导,还有你家庭中的宴会。家庭宴会中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宴会、亲朋聚会当中要让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适当展示一下,展示完了以后让亲朋好友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社会关系是常态存在的,你的亲朋好友的聚会有时候也是经常性的、常态的,每次聚会都不能忽略孩子,让他定期的来进行激励评价。比方说宴会开始,让孩子朗读一下他的作品,或者展示一下孩子的成果这都可以的。刚才还谈到社区的成员、社区领导、居委会主任,也让他定期给孩子做些评价,给孩子一些鼓励。这里面有一个事情就是:持续。

一定要有持续性。最好是有规律性,还有一个是刺激性。有刺激性的话,能够刺激学生评价节点的热情和兴奋点,他感觉到有意义。区别于学校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孩子能接受、喜欢,最后慢慢也能让孩子在这个氛围当中得到一个成长。这样孩子的成长不仅是一个太阳,阳光也有,星星也有,都照耀在他身上,他的人生才会更加灿烂。我的感受大家也感受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成长,这感受跟大家都有同感。

李玉琳老师:如何有效的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内蒙古乌丹五中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创建学科成长记录袋,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我们来看以下相关的图片。

赵国军校长:刚才韩博士说到乌丹五中已经实行了学生学科成长记录袋,但是现在的学生学科记录袋我们已经落实非常到位,实施四年了。自从实行新课改以来,我们就落实了这个制度,现在这个成长记录袋很好。在2008年全国现场会上,各个与到会的专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尤其是教育部的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的成长记录袋内容是怎样的?一个是学科的学习计划,还有学科的有效预习笔记、有效作业的评价分析表,问题发现的问题评价表、问题训练表、学科反思日记、阶段性学习总结,还有阅读的数目、学习的报告、学科阶段性的考试试卷、学科阶段性的考试分析评价表等17个项目。到期末的时候,我们教师评价完就交给学生,学生三年之后毕业时,他自己要写一个总结性评价,老师们也要给他一个总结性评价,教师的评价要装在我们学校的档案里。

韩立福博士:这个平时由谁来管理?

赵国军校长:这个平常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己管理。管理之后由小组长对他进行监督管理。

韩立福博士:平时是不是学科老师也在定期的检查和自我评价?

赵国军校长:学校也要定期检查,看看成长记录袋有没有落实。不但是教师检查,学校的教导处也要检查,分管业务校长检查,我也要检查。

韩立福博士:现在经过几年实施以后,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体验,学习的经历,都在记录成长袋里面得到了保留,得到了记载。所以这个成长记录袋里面的内容是非常珍贵的,现在学生毕业以后,对这个东西他是喜欢呢还是不在意?他是怎样的态度?

赵国军校长:成长记录袋学生毕业之后都要取,因为当时学校想留存,给大家以后展示。学生不干。成长记录袋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学校必须给我,我要带回去。为什么要带回去?学生回去要看看成长记录袋记录的成长过程,以后还要学习,这里面有他导读单、问题生成单、学科学习成绩,所以学生对这个东西很珍惜,都要带回去。

李玉琳老师:因为成长记录袋可以说记录了孩子每一天每一点每一滴的成长过程,真的是弥足珍贵。

韩立福博士:在这个成长记录袋使用当中,学生们付出了心血,这里面包含了学生的智慧,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足迹。这个使用以后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

赵国军校长:1、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养成良好自主学习的好习惯;2、反映学生学习的努力、进步、成长的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3、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大力提高学业成绩,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韩立福博士:通过赵校长的介绍,他的学科成长创建很实用,真正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所以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再次祝愿我们内蒙古乌丹五中以及你们的实验取得更大的成功。

赵国军校长:谢谢!

韩立福博士: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各位老师,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是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是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统一,是实现硬评价和软评价的统一。只有做到了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效促进教学发展。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科学的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我们真诚祝愿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谢谢大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9055.html

更多阅读

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 微策略招聘

3、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由于细化理论只强调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及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而未提供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指导,即未涉及教学组织的微策略。因此光有细化理论还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应把它和“成分显示理

提高中长跑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中长跑教学设计

中长跑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向上的精神。中长跑是发展耐久力的项目,它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减少体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教学效果 小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传授知识,一个方面是接受知识,但在这两个方面中,有一种重要关系往往被人们忽略,这种关系就是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就是学生评价教师

片段教学评分标准2 实践教学竞赛评分标准

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比赛项目评分参考一、评课:1.时间(含看课、撰写评课稿):60分钟2.内容: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观看一节课堂教学视频课例(45分钟),及时捕捉评课信息,概括、剖析课例优缺点,撰写一份300字左右的评课稿(比赛时间为1

2.4光的反射 2.4光的反射ppt

2.4 光的反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 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

声明:《2.4 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为网友学不会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