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研究——关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研究

——关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楚国良(湖南 湘潭 411000)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进行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分析、掌握和了解近年来农村文化发展的状况,研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导语

(一)调研目的:了解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对象:湘潭市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建设典型单位。

(三)调研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五)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及论文形式展现

一、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农村文化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从市场供给方面看,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物质产品供给逐步提高,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却呈萎缩态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层政权从农村撤出,村委会权威逐渐丧失,对农民群众失去了号召力和凝聚力,农村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散落状态。本该由村委会组织的公共文化生活开始废弛,公共文化设施被离弃或改为他用,公共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群众的主要娱乐就是看电视、听广播或通过DVD播放器看影片,而较为落后的地区还停留在“早晨听鸟叫,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的状态。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农村逐渐富裕,农民物质生活提高,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再满足于听歌、看电视、打牌,而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有了需求,诸如读书看报、游园观景、听戏观演等。富裕了的农民也迫切需要自己的图书室、阅览室、休闲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也需要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科学生产,知识致富成为农民的一大诉求。

2、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至今仍有接近70%的农民生活在农村,依靠农业为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接收慢,已经影响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高符合要求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曾大力倡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他明确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著名学者胡鞍钢等对我国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投资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每提高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上升0.35—0.59个百分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全面体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前提、基础和载体,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同样,没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活力和创造力。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让农民在富了口袋的同时,让脑袋也富起来,让农民不仅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明生活,也要沐浴在健康、向上、多彩的精神文明生活中。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宽容、和善、诚信、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培养农民审美情趣、奉献精神、大局观念,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歪门邪教等不良影响;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组织水平,培养参政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做好村民自治,实现“村民治村”。

4、破解城乡二元僵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追究深层次的原因,城乡二元体制则是难辞其咎。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赋予了市民和农民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待遇,人为的造成了城乡隔阂。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发展,而这一切,也都要借助于农村文化这一把利刃。

首先,农村文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能提高承接城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效率,增进城乡间的了解与交流。国家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单位每年都举办次数众多、内容丰富的“三下乡”活动,但一些农村地区文化落后,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了此类活动的效果,收效不大,农村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克服这一点。

其次,农村文化能促进城乡互动,缩小两者间差距。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农民工到城市打工,不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还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推动农村文化向前发展。进程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把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工业生产方式带入农村,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工业化进程。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吸引城市工业,甚至是外国资金的进入,尤其是农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受益最大,有利于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再次,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弱化城乡间的对立情绪,树立“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减少城乡统筹发展的阻力。

二、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特点

1.投入体制:总量不足、重投轻管

据调查,湘潭市农村文化公共投入在配置上不尽合理,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近年来,湘潭市多数县以下(含县)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也几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明显的“重建轻管”特点。

2.组织体制:行业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

农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机构改革前,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县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县体育局负责群众体育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乡一级,党委有党委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办(所)有教育办(所)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领导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和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3.评价体制:重形式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估

绩效评估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它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但调查表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不全,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现实情况表明,当前的评估一般都是一次性评估,缺乏一个事后的反馈监控机制,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仍难得到有效使用。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特点

1.农村文化在供求结构上的部分不对称

调查发现,政府供给的文化活动与农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之间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提供的文化设施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有线电视、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农民技术学校、有线广播、老年活动室;而农民对政府提供文化设施的需求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或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需要说明的一点,由于政府供给的有线电视普及率已经比较高,农民对这一设施的需求也相应的降低,但并不等于农民不需要“电视”。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不能仅仅理解为农民文化资源贫乏,而是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不足这一结构性矛盾造成的结果。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制度存在缺陷。

2.农村文化在城乡结构上的边缘性和滞后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我们从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偏好中也不难发现,农民对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偏好具有明显的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痕迹。调查发现,农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也都是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等现代媒体,普及率较高的也是各种现代文化传播工具,但在文化内容的供给方面,仍然大大滞后于城市。当代中国的中心文化是都市文化,农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边缘。

3.农村文化在地缘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湘潭市农村文化体现在地域结构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很大,地域文化特色往往与当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系统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地域的农民很难轻易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系中,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农村文化在地域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4.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的差异性

农村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次级群体,形成不同的群体亚文化。因此,农村文化体现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同层次、归属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农民具有相同和相近的文化消费取向,一般不会融入其他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交往圈子。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相似,但不同年龄的农民对于文化设施的需求则有很大差异,当前农村文化经费出现了分众化趋势,一种文化样式难以满足所有农村亚文化群体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三)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变迁性特点

1.文化主体:当代农村空心化趋势与农村文化精英的出现

湘潭市的广大农村(除个别发达乡村外)大多是劳动力输出地,几乎家庭平均每户就有1人外出打工。县(市、区)的边远偏僻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占到全村总人口的25~30%,有些边远山村可能要达到40%左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而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都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一方面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后劲,造成了农村文化传统的断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因为缺乏农村中坚力量的参与,客观上使其日益边缘化。这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农村基层有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锐、富于改革和进取精神的中青年农民已经成为农村文化事业的主体。他们以农村文化市场为导向,组建各类农村民间职业剧团、农民业余文艺队或民间演出队等文化组织,采取适量的文化活动形式,积极适合本地及邻近农村农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农村文化专业户和农村文化精英。

2.文化内容: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萎缩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渗透

调查发现,农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一些民间艺人也随着生活的压力等原因相继转换岗位,一些经典文艺活动和文艺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原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瓦解熄灭了农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原已发展起来的唢呐、秧歌、戏剧、舞龙、舞狮等农村班社随着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也逐渐解散,民间艺术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集镇生活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模仿和对周边农村的幅射,带来了城市文化下沉和乡村文化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动力。同时,“民工潮”在城乡间的空前大流动,使广大农民群众模仿城市人的消费方式,现代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农村文化开始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3.文化载体:低技术服务产品的没落和高科技术文化载体的流行

当代农村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体,在现在的农村存在着戏剧、故事、电影、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文化类型。随着当代农民自己拥有的现代文化设备愈来愈多,低技术文化服务产品愈来愈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调查表明,戏曲传统开始在农村出现断裂,“有线广播”和老式胶片电影这些文化服务方式,无论是在农民的心目中还是乡镇干部眼中,都没有得到认同。社会经济愈发展,这种趋势愈明显。

4.文化消费:公益文化活动的萎缩与农村文化产业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逐步降低对农村基层的介入程度,乡镇和村一级的经济实力弱化,湘潭市绝大部分乡镇和农村都不再有文化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村一级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村级文化室大都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县乡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电影进村”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喂食”式的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唱独脚戏,难以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心中的文化热情,也没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几十年的建设和努力仍然没有培育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与这种公共文化活动逐步退缩相对照,农村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开始起步,农民自发集资改建文化阵地、资助政府办电视差转台,成立个体电影放映队、兴办舞厅、游戏厅与网吧等,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

5.文化阵地:政府文化阵地的衰退与民间文化组织的成长

农村集体化时期,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几乎都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建立了县、乡、村和生产队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对农村管理方式的转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不再存在,没有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乡政府也很难开展大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民间文化活动开始兴起,农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民间组织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戏剧、民间故事和曲艺团体活跃,民间文化精英开始出现。

三、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湘潭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不、三低、三缺”等方面。

(一)“三不”。

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文化设施较为齐全,文化活动丰富,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社区),特别是偏远的自然村群众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地方特色浓厚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或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三低”。

一是层次低。文化发展方式和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更多的局限在一般性“吹吹打打”的小文化范围内,没有形成大文化的概念。图书室的藏书普遍不多,而且流通量小,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是利用率低。调查发现,一些村居的农家书屋,建设得很漂亮,但是书籍几乎没有翻阅,虽然有借阅记录但大多是为应付检查而伪造的。

三是管理水平低。大多文化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成为摆设。评价标准体系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只看建筑面积和数量,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等指标,导致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无法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三缺”。

一是缺资金。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与财力增长比例不相称,投入明显偏低是阻碍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有的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缺乏社会捐助等必要的投入机制,致使农村文化经费匮乏。

二是缺人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能够独挡一面的业务人员偏少,农村基层文化队伍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不仅人少且长期不在专业岗位,农村文化工作常年处于停滞状态。

三是缺良好机制。农村文化站都是由镇级进行管理,由于财力有限、管理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站作用发挥不到位,基本上没有开展常规业务活动。文化站人员编制本来就比较少,而许多在编人员还一直被其它部门借用,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另外,因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基层很难引进、留住优秀专业人才。

四、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农村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以便提出更有效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社会转型,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社会转型在当前集中体现为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这种转型期的矛盾主要是转型不彻底,历史的文化、制度(法律与政策)、关系(利益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矛盾。

1、计划的经济社会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矛盾的影响

计划时代,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企不分、政社合一,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分治。改革开放后,这些历史结构特征仍然存在,表现为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等,目前还延伸出经济优先的结构特征,前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无不与之有关。

(1)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的影响。尽管经过30多年改革,但受历史文化沉淀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及旧关系(利益结构)等的影响,这种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政策上依然是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被忽略,工作目标不明确,责任、措施不落实,农村文化的人、财、物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使农村文化工作地位低下,也从一个侧面降低农民地位。这种低下的地位还使农民的文化要求难以表达,基本文化权益被忽视乃至侵犯。当前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很少,即便如此这种少量的文化专项资金也常常被挪用,如许多地方政府挪用体育彩票专项基金。这种二元化的认识与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在那些工业化、城市化的农村更加突出,并引起许多村干部与村民的不满。

(2)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影响。从制度建设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已有十多年,政企分开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也被视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政企分开在实践中正遇到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制约,就文化领域而言,广电部门就是一个重要例子。尽管目前各地各级都成立了广电集团,但广电集团都是从广电局转化而来的,广电集团与主管部门广电局在人、财、物上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广电集团还有许多事业性的业务,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具有垄断性质。可以说,广电集团享有事业与企业双重身份与待遇,其职能与责任不清。总体而言,目前在市场化进程中广电领域的政企、企事难分,一方面使广电部门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又造成广电特别是电视网络管理混乱、服务滞后,乃至利用职权垄断乱收费。

除了历史遗留的政企不分外,还有一些基层文化职能部门利用职权制造新的政企不分,以获取“租金”。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利用其文化演出审批、文化市场稽查整顿职权,垄断文化演出中介服务,收取中介费。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因每年几十万元的管理费及中介费收入成为富有部门,成为一些干部亲友的“俱乐部”,人满为患。这种政企不分,在有的地方还使一些乡镇出现低俗文化,如“裸舞”表演。

2、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高度流动与分化,这种流动与分化给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冲突与整合带来新的影响。

(1)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当地文化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图书、音像、有线电视、卡拉OK厅等消费大幅下降。与山区农村不同,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图书、音像及网吧、录像厅、卡拉OK厅等各类文化市场繁荣。

(2)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老人、青少年、儿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这进一步降低当地政府与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也降低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在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方面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不足的问题更突出;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口也带来多元文化,这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农村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碰撞与适应的问题,这使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成为沿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直接刺激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农村居民不仅喜欢传统的地方的文化、参与性强的社区文化,也逐渐喜欢异域文化、现代文化。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教育性文化发展,这在沿海发达农村极为突出。一方面促进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生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才艺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这包括专业技术教育、实用外语教育及扫盲教育。二是促进家庭电视、音响、电脑、照相机等文化耐用品消费,有线电视、因特网和报刊消费,促进家庭文化兴起。三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等其它文化消费。四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文化生产、消费、传播与管理方式,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生产与传播工具为满足农村文化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技术与物质基础,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视、电脑的普及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和因特网的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文化生产、消费、传播成本。其影响:一是提高个体与家庭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能力,提高个人与家庭在生产与消费中的作用,促进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居家化。二是加速农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也加剧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争斗,提高文化管理的难度:既为农村普及现代文化、先进文化创造条件,也为农村落后(腐朽)文化产生与传播创造空间与条件,给控制落后(腐朽)文化带来挑战;既加速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发展、地域(民族)文化传播与全球化,也加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衰落与消亡,给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保护带来挑战。

(四)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具有承传性,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从调查看,传统文化丰富特别是宗族文化发达的地方,村庄意识、村庄凝聚力较强,依靠村民集资,村庄的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较好。此外,许多民间习俗如民间信仰、婚丧仪式,已成为农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社团如腰鼓队、太极队、老人舞蹈健身队等活动的表演舞台。当然民间传统文化中也夹带一些迷信、重男轻女等不健康的东西。

村庄历史人物、文教传统等文化积淀,影响着村庄的文化建设。从调查看,那些历史人物多、文教传统浓厚的村庄,村民的社区荣誉感与认同感强,村庄精英(村干部、经济能人、宗族精英等)容易被动员参与村庄公共文化建设。在这些村庄,老人活动中心、礼堂、学校、体育场乃至公园等建设相对较好。

(五)领导干部的影响

从县(市)、乡(镇)、村座谈来看,三级文化工作者都认为,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是否重视文化工作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中,主要领导是否重视,不仅影响政府财政(村财)对文化的投入,影响文化部门的积极性,也影响社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参与。从调查看,县(市)、乡(镇)、村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有利于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促进社会各界与政府或村委会合作推动文化建设。许多文化工作者认为“领导重视、政府牵头”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领导不重视,政府不引导、不积极参与,即便社会有能力、有意愿,文化建设的合力也难以形成,文化建设也难以出成效。

五、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针对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考察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措施,为推进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体系建设、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是我们借鉴的重点。

1)机制创新经验:走多元化道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免费的纯公益性文化服务,如图书馆(室)、自娱自乐的村落文化宫、政府或社会主体组织的露天电影和戏剧等;二是部分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在影剧院上演的戏剧、电影,收取少量费用的文化活动室的使用等;三是完全由社会主体经营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项目,如歌舞厅、KTV、网吧、大型演唱会等。宁波市政府根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属性不同,分别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政府主要提供一二类产品和服务,而第三类主要由市场提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

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宁波市正确处理了政府扶持与市场化的关系,改变以往政府包办,农民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赞助,降低价格,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道路;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办文化,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能够多方满足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大文化建设新格局。

2)体系建设经验:设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鼓励多种力量参与。在国外,农民教育一般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领导负责。如:美国由农业部推广局负责,英国由农渔食品部农业培训局负责,法国的农民教育由农业部主管。在亚洲国家中,日本由农民研修所负责农民培训,韩国主要由政府的农村振兴厅指导局和农民教育院负责。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和机构众多,既有公办的,也有社会团体办的,还要私人企业办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机构网络。英国,有大批由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业余农业学校及短训班,如农工夜校、农民夜校、农技训练班、农业青年培训学校等。墨西哥,有60多个官办和私办的机构,专门从事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活动。法国、丹麦、荷兰、日本由农民协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负责农民和农业徒工的培训。

3)资金保障经验: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协办。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农业教育,每年拨出大批研究经费,自1995年以来,每年大体上,以8%的年率逐年递增。同时美国在2002年颁布新农业法中规定,从2002年到2007年6年中,新增农业补贴519亿美元。法国全国有350所农业技术学校,其中私立约200多所,其校长和教师的工资大部分由农业部拨款解决。韩国,由政府拨款于1997年建立的韩国国立农业专门学校,年预算为50亿韩元,可以充分保证农民教育的经费需求。在埃及,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全国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5%,每年拨给农业院校经费33万埃镑。我国杭州市建立每年4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每人每年1元的文化活动奖励扶持经费。“十一五”期间,杭州还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奖励,同时保障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要达到3元以上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

4)人才培养经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加对文艺骨干培训,培养地头艺人。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宁波市各行政区领导班子中明确了一名文化工作负责人,专门负责村落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业余文化团队的组建。为提高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待遇,落实文化站长行政正科待遇,并配备了二名以上的在编专职文化工作干部。人才培训方面,一是区县文化管人员主动下乡,通过辅导、帮扶、帮带等方式下村进行业务指导;二是定期开展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班,集中培训指导。再者就是鼓励和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办和国办《意见》中,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关键在于落实。现结合湘潭市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领导,增进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有力互动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当前应着力把两办《意见》中五个“纳入”、一个“确保”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对我市《关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有关监督、考核的规定,应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强化,特别是要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县(市、区)和乡(镇)领导政绩和晋升考核的指标。

发展农村文化,经济实力是基础。同时,文化又是农村改变面貌、走向小康不可或缺的动因。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真正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在加快县乡经济发展,提高集体实力,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力”的作用,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重视制度建设,形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应按两办《通知》要求,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市文化及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情况,针对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区位不同而产生的农民文化需求差异,以及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农村文化服务对象发生结构性变化等实际,分类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市政府应建立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制度,把发展农村文化列入全面小康标准、评选双文明乡镇、评估政府工作、考核领导政绩等指标之中,真正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责任。

其次,要形成农村文化建设考核和奖罚机制。市政府文件中提出,从今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基层文化工作专项督查活动。在执行此项规定时,应该明确组织、财政、人事、文化、宣传等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并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持久的作用。

(三)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国家提出,社会事业要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投向要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需共同发挥作用,市级财政应按政策要求,保持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并对县乡财政投入情况进行监督。县乡政府应有效发挥财政主渠道的保证作用,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安排必须的图书购置和设备更新费用。

同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富裕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对出资文化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调动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文企联姻,扩大互惠共利,实现双赢。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首先,应严格农村文化干部的任职资格,做到专干专用。切不可将乡镇文化站长作为人员安置的岗位,也不能占用文化站编制,或将文化专职干部长期借用到非文化岗位工作。应充分考虑此类人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特点,持证上岗,业绩考核,动态管理。

其次,应加强对乡镇文化干部的培训和指导,可采取市县文化干部对口帮扶乡镇文化站的办法,全面提升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能力。再者,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文化经营户和文化中心户的发展,支持他们深入民间、深入农民、服务农民,传播有益文化,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五)加强阵地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农村文化设施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市多数乡镇按要求,要在近两年内完成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对于新建的乡镇文化设施,应从实际出发,建设规模不宜“一刀切”,更不能搞攀比。在新一轮的文化站建成后,要明晰文化设施产权,防止建成的设施再被侵占和挪用。对于乡镇图书室建设,可动员市县所有部门实行对口支援,每年资助一定金额用于新图书的添置。

应认真组织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市县文化部门定期开展基层文化调演、会演活动,不断培育和壮大农村文化队伍,促进基层文化站多出贴近农村生活的乡土文艺作品。可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继续搞好歌舞、戏剧、扭秧歌、打腰鼓等传统活动内容的同时,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涵。应进一步重视“一地一品”的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保护好民俗文化传统的生存空间,努力打造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积极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

目前,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都设立了一批建设项目,建议县乡政府整合这些资源和项目,使其发挥综合性、整体性效益。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可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项目共建,乡镇文化活动站与成人教育中心设施共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与当地中小学图书室共建,实现共同发展,以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文化部正在实施的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建成精品文化节目资料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优秀文化作品资源。建议我市要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具备条件的乡镇,可按需下载精品文化节目,并利用视盘播放设备,在镇村文化活动站(室)等处播放,让农民广泛接触、欣赏优秀文化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炳林著:《文化方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黄楠森等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叉文化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l1月第一版

3.刘忱:《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前沿》【M],2002年第l2期

4.全民卿:《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研究》【M】,2002年第4期

5. 邹广文:《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研究》【M】,2002年第2期

6. 张联祝:《应当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光明日报》【N】,2001年l0月13日

7. 王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五年综述》,《中国青年报》【N】,2000年l1月29日

8.方向新著:《农村变迁论—— 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l2月第2版

9. 邓安庆、邓名瑛著:《文化建设论— — 中国当代文化理念及其系统构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l2月第2版

10. 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

11.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第l版

12.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l985年6月第l版

13. 麦天枢著:《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 — 中国农民》【M】,三联出版社,1994年4月第l版

作者介绍:楚国良(1962---),男、湖南湘潭人。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经济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的研究。

通联地址:湖南湘潭省市解放北路马坡里6号;

邮箱:2004cgl@163.com ; 邮编:411100

郑重声明:本人文章谢绝收取版面费的期刊刊载,文章发表后敬请及时支付稿酬并奉寄样刊两本。

附件: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的设计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农村文化建设,拟于今年5月至7月组织开展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情况专项调查,具体调研方案如下:

一、调查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中共湘潭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部署,组织开展全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有效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依据,以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明风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调研范围和重点

以县(市、区)、乡(镇)、村三级文化建设发展情况调查为主,调研的重点为:

1、关于农村文化设施现状:

(1)了解县(市、区)、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的面积、拥有的器材、利用情况、群众的满意度等。

(2)了解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3)了解近几年来在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各自的经费投入和专项基金建立情况。

2、关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1)了解三级文化活动主要有哪些形式;有哪些农村文化品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主要有哪些。

(2)了解近年来文化三下乡的主要情况,即每年送电影、送戏、送图书下乡情况如何;

(3)了解现有的县、乡、村文化活动载体是否符合实际,农民对文化有哪些需求,需要哪些帮助等。

(4)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创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情况;

3、关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问题:

(1)了解县(市、区)专业文化人才的人数,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

(2)了解乡(镇)文化员的队伍情况,各站人数和学历与专业年龄结构,编制情况与工作状态等。

(3)了解村级文化队伍情况,有无文化员,是否专兼职、文化程度、报酬情况等。

4、关于体制机制问题:

(1)了解县(市、区)、乡(镇)文化单位现有的类别、主要职能和管理体制等。

(2)了解乡(镇)文化员的工作职责,实际工作情况、收入情况。

(3)了解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关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1)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情况;

(2)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3)品牌活动的培育和打造;

(4)各项创优工作情况;

(5)其他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闪光点。

6、加快农村文化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

调查采取听取县(市、区)有关部门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问卷和实地察看的方式进行。

四、调研步骤

1、调研准备阶段

(1)成立调研领导小组和调研组;

(2)起草调研方案;

(3)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表等;

(4)就调研有关事项向各方面征求意见。

2、调研实施阶段

(1)进行全面数据采集;

5月25日向各县印发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和调查表,由各县负责组织调查、收集材料并于6月10日前上报。

(2)调研组到各县实地调研。

6月下旬至8月上旬调研组将赴各县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大体安排如下:

3、调研汇总阶段

(1)分析、汇总调研情况;

(2)起草调研报告;

(3)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调研情况。

五、调研要求

全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是近几年来我市重要的一次文化调研活动,其调研成果对今后绿谷文化、生态文化建设都会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各地在调研过程中,一定要有定量分析,特别是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方面,要分区域、类别来分析。要认真扎实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善于发现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调研成果真实、准确、全面。具体要求如下:

1、对汇报材料的要求。列入调研的各县、乡镇都要把调研情况形成一份综合文字材料,除包含基本情况、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建议意见等常规内容外,必须包含以下4方面内容:

一是现有文化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建议意见;

二是对文化站、文化员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建议;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四是对弘扬生态文化、文化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2、对问卷调查的要求(表样附后)。列入调查的县选择文化工作好的、一般的乡镇各1个,确定调查的乡镇选择经济条件好的、一般的行政村各1个,每个被调查的行政村发放2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以农民为主,乡镇干部和农村文化骨干要占一定比例。

3、对座谈会的要求。每个乡镇至少要召开1次综合座谈会,参与人数10-15人,参与人员包括村民代表、文化示范户代表、文化骨干、文化员、乡镇干部。

4、对走访和实地考察的要求。每个村要安排村级文化室、文化示范户、村民代表等3—5个。

5、本次调研下发的《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数据统计表》,由县(市、区)文广出版局负责填报;《农民自办文体活动情况调查表》,由各乡镇组织有关村文体团队填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0110.html

更多阅读

新城市崛起背景下的深圳小说 深圳新城市广场美食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深圳从一个荒凉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视野中不断崛起的改革开放新城市,如今,深圳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作为一座崛起的新城市,深圳有其自身的特征:从无到有,是较短的历史时间内所形成的特大型城市,堪称世界建

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有效教学胡荃君提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必须适应新的更高的要求,力求构建“有效”的写作教学新模式,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上,整体规划单元

大明宫遗址区:让千年遗址下的隐性文化显性化

     东方大遗址的保护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难就难在土木遗址的保护难和展示难。如何在只留下夯土台基的遗址上完整准确地展示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诠释千年遗址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这既是难题,也是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中文化诠释的

声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研究——关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网友风中雨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