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经济学: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西方经济学里有这么一句名言:“看不见的手”。何谓“看不见的手”?我们首先要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说起。
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所谓计划经济,也称指令性经济,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在计划经济中,所有的经济决策,包括资源利用的水平、生产的组合和分配以及生产的组织形式都是由中央计划或地方政府所决定的。企业归政府所有,并按政府的指令进行生产,即由政府计划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重大的问题,因此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放弃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种经济。在这一经济中,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那么是谁在负责市场经济?或者说谁在控制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人。市场经济就象是一架精巧的机器,通过价格与市场系统,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之间、活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市场是某一商品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一种安排,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机制或制度。价格体系则是市场机制当中最重要的体系。所谓“看不见的手”即是由此而来。
“看不见的手”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1776年)当中提出的。置身于当时工业革命的时代,亚当?斯密可以说是第一位把握自由经济精髓的学者。在他的观点当中,一个中心论点就是:厂商以及个人在追求自身的自利目标时,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往往也增进了社会的福利,尽管这可能并非其本愿。在个人只顾追求自身利益动机下,最后所增进的社会利益往往比他有心去增进社会福利的结果还来的大。他认为自利心这只看不见的手将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比方说,当你某晚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能找到旅店和餐厅,但是你不必对此心存感谢,因为开旅店和餐厅的人的目的主要是赚钱,只不过同时为你提供了便利,从而增进了社会福利。
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体系。在亚当?斯密看来,价格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活动。市场机制之所以会使经济活动有序地进行,就在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中有两大功能:即价格提供了信息、价格提供了激励。价格的相对高低在市场经济中反映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正是价格所提供的信息,加上企业的利润动机,生产者便需决定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所以我们现在说“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市场机制中的价格体系。
亚当?斯密以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出每一个人在追求自利的动机下,冥冥中指挥了经济活动的运作,产生了“利己”也“利人”的后果——价格低、服务好、品质高。但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一直如亚当?斯密形容的那样奇妙。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得政府部门这只“看得见的手”不得不干预,一方面带来了西方世界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另一方面带来了以后凯恩斯理论五十年的风靡!可是70年代以后两次世界性经济衰退又使凯恩斯学派遭到严厉的批评。
在现实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经济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属于完全的计划经济。一方面,市场机制或者说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干预,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常常有人把这种干预称为“看得见的手”。这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便是混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