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屈原 屈原渔父原文

《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而至于斯?

屈原曰:
《渔父》---屈原 屈原渔父原文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复与言。

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沧浪歌》并不单单是“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的,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而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很明显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缨”,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0667.html

更多阅读

布袋和尚《插秧诗》 布袋和尚新传全集

布袋和尚《插秧诗》听过布袋和尚写的一首《插秧诗》吗?关于诗句原文,因时代较久远,各方说法有些差异,大多人认为原文应为: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另有一部分人认为“青苗”应为“青秧”,将“

李渔的《芙蕖》解析 李渔芙蕖翻译

《芙蕖》【作者介绍】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

重温小说《渔岛怒潮》 长篇小说渔岛怒潮

当代长篇小说《渔岛怒潮》是一部红色文学经典。作者是山东作家姜树茂。它是我接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记得,那是1973年小学三年级上学时,语文老师陈汉玉正在阅读这本书。下课的时候,他将书忘在了讲桌上,被我看到了。那时,我尚未听说这本书

《渔父》---屈原 屈原渔父原文

《渔父》——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于斯?屈原曰:

声明:《《渔父》---屈原 屈原渔父原文》为网友出人头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