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芥子大过须弥山南怀瑾老师讲述 南怀瑾 须弥山

一粒小芥子大过须弥山南怀瑾老师讲述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他说,一切佛菩萨有一个解脱法门,叫作不可思议。注意!维摩居士并不是说,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果这文字是这么翻的也对,可是意义就两样,变成是以不可思议为重点。而现在的经文,是以解脱为重点;但是这个解脱法门是不可思议的。

他说,诸佛菩萨不是偶然到达这个解脱境界,是“住”在那里,还不是小乘的“定”在那里。定和住,在佛经上是两个概念,不可以相互替代,定只是一个点,譬如旋转中的陀螺,虽然在动,但是中心在一点上,就是定。住就不然,那个陀螺也不转了,就摆在那里不动了。

佛经说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高大的山,一般人认为,就是这个地球上的喜马拉雅山,我是不同意的。若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那南赡部洲就是印度,中国就是东胜神洲,中东和欧洲就是西牛贺洲,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几十年前有位大师写的佛学概论,就主张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佛经描写北俱卢洲几乎是天人境界,是很舒服的。西伯利亚极为穷苦,哪里是北俱卢洲的样子?那佛经岂不是妄语?难怪以学者看来,佛经都是谎话。所以,不要误认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佛过世之后,有些小乘经典这么说,但也是很含糊的。

老实讲,真正的须弥山是个形容,勉强说是代表地球的地轴也不正确。据我的了解,佛经上说,大阳和月亮是须弥山一半,在须弥山的中间,根据《华严经》,须弥山应该是银河系统。所以须弥山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最高的山,照佛经三界天人的组织,欲界天的太阳月亮系统是须弥山之半。如果诸佛菩萨住在这个解脱境界的话,那么以须弥山之高之广之大,“内芥子中”,把须弥山放到芝麻大小的芥菜子之中,“无所增减”,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有放大。这句话一听很容易懂,气派也很大,他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请问我们要如何解脱?我们连把自己身体放进火柴盒都做不到,你说懂了佛法得了解脱,你来解脱看看。如果你做得到,外出旅行装在口袋就可以了,飞机票都省了。这都是问题!佛经说解脱,要怎么解脱?如果说佛经只是形容而已,那佛经就是谎话。佛是无妄语的,我们相信真得解脱的人是做得到的,并不是一定把身体放进火柴盒里,这其中有深刻的道理。

维摩居士说,诸菩萨真住在解脱法门,所以【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你们学禅宗的同学要注意了,瞎吹是没用的。近来外面很多人找我,这个求开悟,那个求印证。我有了个罪名,变成了什么禅宗专家,禅宗又不是我的,我不懂禅,更没有开悟。我真想到报上登个广告,我是个说书的,不过我说书的时候,很努力给大家说就是了。下一句话更重要。

【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这个“王”是形容须弥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说:登菩萨之道真得解脱之人,住在这个境界里,把须弥山放入芥菜子中,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为什么呢?因为须弥山王本来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这样,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注,否则就被别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这句话怎么办?他说“须弥山王本相如故”,须弥山本来不增不减,可大可小,非大非小。这又是什么道理?这里还没有完。

【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佛经说须弥山是这世界中心,日月围绕须弥山之半,四大天王就在这日月圈子放大一点的地方。忉利天是欲界的中心天,比日月系统又高一层。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因为有生佛的功德,所以身后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不是像高楼有三十三层,而是有三十三个联合的区域,其中的主席是帝释天主,中国称之为玉皇大帝,他好比统领三十三路天人诸侯。

我是没有时间做这件事了,但我希望你们同学能用白话文好好写一篇三界天人的论文,把大小乘佛经、律论参透了,马上再翻成英文,我包你卖大价钱,人家会惊异,二千多年前佛就已经有如此科学的宇宙观。现在科学进步了,别的宗教的天堂观念,已无法令人信服了。佛说过,这个宇宙的星球多至不可数的,所以科学会帮忙弘扬佛法。因此你们应该走科学路线,但是你们也不肯研究这些常识、我天天在着急,每星期要写四五种不同的文章,每天晚上十二点写到两三点,写得自己头在哪里都不知道了,可是极少会写错字的。这个本事你们要学,怎么学?要解脱。写到头昏脑胀时,已经忘记这个头了,死掉算了,眼睛也不要了,就要肯牺牲自己。这是闲话,你们年轻,好好研究,佛法有太多的好东西。

四大天王是东西南北四个天王,你们到庙子可以看到他们的像,有拿雨伞的、拿宝剑的、拿琵琶的等等,那都是象征。我到现在还在与学科学的同学研究,为什么晴空是蔚蓝色的青天。若乘宇宙飞船离开了地球,看到窗外却是漆黑的,所以蓝天是在这黑圈子以内,再过去这黑圈子,外头又变成亮的了,这物理世界奇妙得很。这天何以是蓝色?我们晓得太阳光是有七彩的,这又讲到易经数字了。红到极点变成橙,橙到极点变成黄,黄到极点变成绿,绿到极点变成蓝,蓝到极点变成靛,靛到极点变成紫。那么蓝天是太阳光照所生的吗?这还是问题。

佛经的说法是,南天王天庭的阶口,是青蓝色的琉璃构成,所以我们看到的蓝天,是南天王天庭阶口的反映,但是其它世界看到的,却不一定是青天。这在《大藏经》里有,怪我定力不够,当年在四川时读到,但没记住是出自哪一本经(按:大藏经八十五册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

其次,你们气脉全通了的人,打坐定的光中若是蓝天,青蓝色的光,那美得很。所以密宗的药师佛画像是蓝的,不过颜色不对,太蓝了,好像是人生了肝病似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一种颜色,可以显示出那么清净庄严的蓝色。为什么药师佛画成蓝的,因为中脉通了的人,可以得长寿的人,他内中同天庭的蓝色是一样的。这是真的,你们年轻人自己说气脉通了,有这个境界吗?

上面提到了四天王天、忉利诸天,包括了中国民间天文常识的三垣、二十八宿、三十六宫,都“不觉不知己之所入”。须弥山包括欲界天的天人了(注意,这里没有讲到色界),这些都纳进芥菜子里了,可是自己不觉得进入了一个小地方。一切众生和须弥山被放进一粒小芥菜子里头,自己都不知道,只有什么人知道?

【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只有应该得度的,就是有成就的菩萨,得了般若能看到一点清净法身,他们才见到,那么大的须弥山,进入了那么微小的芥菜子中。换言之,只有明眼人看到了,其它人都不知道。这就叫作“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我们看得很热闹,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中国文学后来就有“芥子纳须弥”的用语。

禅宗有个公案,宋朝有位居士,这居士是有功名的,能考得功名总是有相当学问的。中国文化一直到清朝末年,所谓正途出身的,是说由秀才到举人、进士、选翰林、外放作地方官,一二十年的学问功名下来,第一步可能只放个县长等级的官。这样子的人在自家祠堂里,会写明是进士出身。以前作官的出门可威风了,前面有举牌子的,鸣锣开道的,大家都知道是进士出身。这是正途出身,比非正途出身的就好像高了一级。像今天讲学历,同是博士、硕士,大家会比某某是哪所大学毕业,其某是留学某大学,是一样情形。

回头再说这个居士,他去请问一位禅师,问道:须弥纳芥子是很平常,但芥子纳须弥就让人难信。禅师一笑,问他:听闻居士读书万卷,是否确实?居士答是。禅师就说:一万卷书如何装得入居士身中?这居士马上就有所悟了。当然这还是道理上面的悟,只是理解上的懂,禅宗说这是知解中的,在理论的解释、推理中去了解,真实的境界般若,还是没有证到。

这是古人的例子,现在就要用科学的道理了。譬如小小一块肉,其中有多少细胞?乃至小小一个细胞上,可能有多少细菌?每个细菌又可以再分下去,它生命里还有生命,这就是芥子纳须弥的道理。再例如人身上的血管,接成一条有多少公里长?一秒钟血液流动几公里?心脏跳动平常自己听不见,除非你捂住耳朵听,但是从科学上讲,跳动声应该是其大如雷的。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是有这种事,芥子可以纳须弥,大可以纳小,小也可以纳大。

我们晓得有大小,就是我们的痛苦,所以不能得解脱。譬如大家打坐,经常有两个东西忘不掉: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像是学道的,一定要面对东方打坐,学佛的又要面对西方。大小是人为的,时空、内外都是相对的。去掉了这些人为的、相对的观念,你才真得到不可思议解脱,明心见性才算有一点影子了。

现在年轻人好谈禅,这也就是禅的道理。禅不是空谈的,要实际证得的,能够一念放下就解脱了。一念放下,不是你打坐时闭着眼睡觉,万事不管,那只是第六意识不起活动,而你血液仍然在流。你坐了一两小时起来,自己也知道坐了很久,一看表,嗯,这一堂坐得蛮不错。你白坐了!连时间观念都没有忘掉。念,不是只讲第六意识的,一念放下的念,是指下意识不动念。这个道理了解了,才能真正放下大小、内外、时空,才到达了解脱法门。这是《维摩诘经》的重点,就有这么严重。

一粒小芥子大过须弥山南怀瑾老师讲述 南怀瑾 须弥山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下面要讲的这段,对学禅的人见地修持上大有关系。

“阿修罗与天帝释战,战败,领八万四千眷属,入藉丝孔中藏。”这是佛经上所记载,你看魔王的神通不是也无边吗?“莫是圣否?”这个不是与圣人的神通一样吗?“如山僧所举,皆是业通、依通。”什么是业通?现在世界上科学的发达,连太空都飞得上去,这是众生共业的业通,也是神通,也是智慧。“依通”,算命、看相、卜卦、灵魂学、神秘学都是依通,依靠一个东西而来的,不是真神通。佛经讲“纳须弥于芥子”,我们知道藏芥子于须弥,那是理所当然,但如何纳须弥于芥子呢?

“夫如佛六通者不然”,到达佛的境界就不是这样,“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陋质,便是地行神通”。“道流”就是现代人讲同参道友。

“真佛无形,真法无相。”注意啊!“你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你只要真认为自己有点功夫,有点境界,以为这就是道,那是妖怪,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夫如真学道人,并不取佛、不取菩萨罗汉,不取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与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

《如何修证佛法》

------------------------------

佛的国土在那里呢?就在这个世界里。出世即是入世,佛菩萨成就后,都在三界中任运往来--“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其实三界也不坏,欲界一转念,化欲为乐,色界一转念,化乐为明,无色界一转念,化明为无念,这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呢?!但是如果执着了无念,守个空,就落在无色界中,没有解脱;执着了光明,以为光明就是道,则落在色界中,也没有解脱,欲界天之乐亦然。因此能在三界中自由往来,才是真正自在解脱,自在解脱就是佛道。

再者,“一尘中有尘数刹”,尘代表很多的意思,比如我们生理上的细胞、物理上的原子核,或者物质世界一粒砂都是尘。一颗灰尘里包藏有无数的佛刹土,这即是“芥子纳须弥”的道理。拿医学来说,人的身上一颗卵子、一个精虫,其染色体结合后,在母体中可分化出婴儿各部分精粗的器官,诞生后更日月成长为人,再结婚生子,又生下一大堆孩子,这便是“芥子纳须弥”,“一身中有无数身”,生生不已。

以此我们或可理解“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佛就在这个尘世中,到处都有佛,佛并没有涅槃,上至天堂,下至地狱,佛无处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是这般形相,在其他刹土中则不一定如此,也许变成魔的样子,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测度、所能想像。有些众生你好好规劝,他硬是不听,如果拿起一把刀要杀他,他就听了。所以“信则得救,不信就杀”,这也是一种菩萨因应众生的教育方法,因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他的方法就有所差别。然而千万注意菩萨之种种不思议教化方便,是以大智、大慈、大悲、大愿为基础,没有这等修养,乱学菩萨们的作法,或以善巧方便为借口来整人,那罪过可就大啦!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在这无量无边的诸佛中,每一佛前又有很多佛弟子,形成各种因缘关系的法会,重重无尽。每一法会中的大众,各各都在以各种法门学佛修道,孜孜于菩提道上精进勤修。我们不要看不起众生世界,他们都在行佛道啊!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有众生皆以他们独特的方法在唱演佛法,我们有法眼看得出来吗?六祖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懂吗?悟道要在世间,离开世间,悟个什么?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095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裘慕远之《我是一颗小草》饰当当剧照 俺娘田小草剧照

原文地址:裘慕远之《我是一颗小草》饰当当剧照作者:永远支持裘慕远小这也是一部励志电视剧 小草是顽强的,撒在哪里都能生存、生长,直到生机勃勃。会给你一种启示不管我们在事业、生活上多么不得意 只要有一点点希望 和机会我们都不能放

转载 一见小王误终身——写给王照希 最好的班规 转载

写的好好,在这版白发魔女转中,我也只喜欢王照希。原文地址:一见小王误终身——写给王照希作者:叶紫【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朱雀是顶着孟秋霞名字潜入明月峡做内应的锦衣卫密探,如果没有王照希,可能就在罪孽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终有崩塌的一

拟人的写法:《我是一只小蚂蚁》

整理者:浙江-贝妈、浙江-寒梅、江苏-懿懿妈河北—雨丝、深圳泰然妈、北京蓝天、浙江笑笑今天讲一个六年级孩子的作文:《我是一只小蚂蚁》。在讲课前,先来分享一下喜报:浙江作妈:宝贝在上周口头作文中,被评为优秀小作家,获得金奖!同时还得

新一和小兰的浪漫童年! 小兰和新一结婚晚上

连小兰也记不得了,从什么时候起,就一直和一个叫‘工藤新一’的小男孩一起玩。在小兰4岁时。这天,小兰在回家的路上买了一个圆圆的奶油蛋糕。她都想好了,回家再好好享用。“HI,小姑娘,你手里的东西好像很好吃的样子呀。”这时,三四个一年级

声明:《一粒小芥子大过须弥山南怀瑾老师讲述 南怀瑾 须弥山》为网友风之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