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东、西方武器装备的大比拼 第五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东、西方武器装备的大比拼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中东战争----东、西方武器装备的大比拼 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4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应属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性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
时间:1948年5月15日—1982年6月11日
  地点:中东地区
  对抗方:埃及、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VS以色列


●阿拉伯国家主要武器:苏制JS-2重型坦克、“百人队长”、T54/55坦克、苏制BTR-50两栖装甲运兵车、米格-21、米格-23、米格-25、F-4鬼怪式战斗机、米—8直升机、萨姆系列地对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冥河”舰对舰导弹、各式火炮

●以色列主要武器:以军M-51谢尔曼坦克、马加奇Magach 3坦克、M60A1坦克“百人队长”坦克和M48A3“巴顿”主战坦克、CH—53G直升机、C—47型运输机、M-50 155mm自行榴弹炮、E—2C预警机、F-4鬼怪战机、F-15、F—16战斗机、“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响尾蛇”、“蜻蜓”等空对空导弹、“迦伯列”舰对舰导弹、“埃拉特”号驱逐舰

中东战争在武器装备的使用上与以往战争有所不同,虽然阿拉伯国家的武器装备大多来自于前苏联,以色列的武器装备大多来自于美国。但因历史原因,参战各方却拥有东、西方国家的各种常规武。大量沿用了二战期间的旧式武器,也有二战后期刚研制出来的装备,更有最新研制出来的武器装备。可谓千奇百怪,鱼龙混杂。而这场中东战争,几乎成为东、西方倾销战后剩余装备或试验新式武器的一个大平台,也是各式武器的大比拼。 

中东战争态势图


阿拉伯国家是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由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后历时34年,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

第一次中东战争态势图

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拉伯军队伤亡约1.5万人;以军伤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阿拉伯国家的装甲车队

以色列M-51谢尔曼坦克部队突入阿拉伯军队占领区

●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

第二次中东战争态势图

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11月1日至3日,英、法空军轰炸了阿拉伯沙漠机场,炸毁埃军飞机260余架。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

苏伊士运河上的英法军舰

英、法空军轰炸了埃军阿拉伯沙漠机场

埃及军民为保卫塞得港与英军激战

6日,英、法海军陆战队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被以军在苏伊士运河区俘虏的埃军士兵

进驻停火线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

第三次中东战争态势图

以色列空军装备的美制F-15I战斗机空袭中

埃及空军米格-23鞭挞者战机迎战

被击落的埃及空军米格-23战机

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阿拉伯军队的JS-2型重型坦克残骸

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区被以军攻占

埃及海军舰艇发射“冥河”导弹

埃及“冥河”导弹击中以色列驱逐舰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态势图

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

加入戈兰战线的伊拉克坦克部队经约旦驶往战区

埃军装备的苏制BTR-50两栖装甲运兵车通过苏伊士运河继续抗击以色列军

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

以军“百人队长”坦克和M3半履带车挺进戈兰高地

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以色列空军的F-4鬼怪战机向叙军阵地发动空袭

英军CH—53G直升机投送部队

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随即,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它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大苦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以军坦克被导弹击毁

被埃、叙军击毁的以军装甲车残骸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以军“百人队长”坦克残骸

漫漫黄沙中埃军苏制JS-2重型坦克残骸

埃以双方交换士兵尸体


●黎巴嫩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第五次中东战争态势图

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以军动用M60A1坦克对巴解总部进行包围

以军调集M48A3“巴顿”主战坦克

对黎巴嫩境内的阿拉伯军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整个战局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1090.html

更多阅读

新、老《亮剑》震撼剧照大比拼 亮剑人物剧照

新、老《亮剑》震撼剧照大比拼——2012元旦假期从“迅雷影视”看新版《亮剑》并激情汇编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等联合出品,黄志忠、果静林、任泉、甘婷婷、甄锡等领衔主演的《亮剑——铁血军魂》2010年开机,2011年至2012年由

声明:《中东战争----东、西方武器装备的大比拼 第五次中东战争》为网友野生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