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观点:
日本美学的关键词: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信任。
侘寂(Wabi-sabi )是日本传统文化、美学、世界观、思想哲学的根基,由16世纪的茶圣「千利休」总集大成,透过茶道空间与仪式来具体呈现wabi-sabi之美,并且为其定调。
侘寂(Wabi-sabi )是顺应自然流动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 “侘”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之后产生的“无一物”的美;”寂”,指的是时间的自然演进,庄严而又优雅地面对老去。”wabi”原指的是哲学上空虚感,”sabi”是人性上的寂寞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空虚寂寞的枯淡美」。
侘寂美学之所以会引起共鸣,主要是人生中蕴含了许多无常与无奈,看起来舒服自然的wabi-sabi,是一种对渐逝生命的审美态度,具有心灵『疗伤』的效果,这是一种看尽繁华后,才懂得欣赏与追求的美感。
“侘寂”之美的几个关键词: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信任。当设计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称作为侘寂之美。
其美学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简朴、谦逊、亲切和由自然变化而形成。有人更形象的解释到,wabi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比如竹子、稻草、泥土、石头中的图案,sabi指时间的光泽,比如一件物品在使用中提升了它的价值和美。
![【日本美学】日本美学核心-侘寂之美「Wabi-sabi 」 wabi sabi 室内设计](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22140t01866b008af3743b06.jpg)
Leonard Koren在所着的《Wabi-Sabi》一书中用一个句子概括了它的本质精神: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
侘寂美学在园林中,可以存在的更加广阔。无论是某景物的一角画面、或者一个空间的整体营造,只要在入眼那一瞬,让人感觉安宁平和,并不失坚定,都可以说有了侘寂精神。而这样的画面,既可以在禅思空间中找到,也可以在一片青苔中得寻。
Wabi-sabi 源自佛教(小乘)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Wabi (侘)原指远离尘世,索居禅林的孤寂,sabi (寂)原指“寒”“贫”“凋零”。
若追本溯源,会发现侘寂美学的源头虽然是在中国的禅宗,禅注重内心的修养,属于精神层面,但是在中国却没有成为主流,因为它与道家主义合流,开创了另一种境界,却没有被广大的中国人认知。
wabi-sabi和西方现代极简主义「两者乍看下都崇尚简约外型,但实质内涵却大不同」,建筑师洪裕钧解释,「前者是私密、直觉、相对、自然、暧昧的,后者是公开、理性、绝对、人为、清晰的;简单地说,wabi-sabi是顺着心灵与自然的不规则流动,而极简主义是人为刻意内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