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我这样上了一把年纪的人,样板戏没赶上。开始听的时候就是成方圆啦、张行啦、王洁石谢丽思啦等等,就是觉得好听,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比较,后来知道很多的台湾歌手。一直觉得除了摇滚之外,台湾的国语音乐是非常优秀的。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老了)总想找到那些歌的首唱者,才逐步了解了民歌运动等等,下面就把收集到的做以整理,至此备存。关于台湾民歌运动的重要专辑现在都已经再版了,收集之中。■
(以下均由网络收集,参考了一些歌手的访谈及介绍。)
(《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30周年演唱会》2005年。豆瓣里应该有的。如果你喜欢应该去看看。)
左起:潘越云、齐豫、王梦麟、叶佳修及他们的第一张专辑
1976年前:
60年代的台湾乐坛由于版权法的不健全,很多唱片公司可以随意翻版国外的唱片,真正投资本土音乐的人在当时少之又少。60年代初,台湾当局全面禁止并管制台语歌谣,使得本土音乐发展归于停滞的边缘。年轻一代已日益习惯于聆听外来旋律,本土文化的印记已经渐渐在外来文化面前磨灭殆尽。60年代末期,台湾乐坛上涌现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词曲刨作者,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与左宏元。他们对于本土原创作品的关注和努力,在当时倍受音乐界的瞩目。本土创作上的起步,带动了一批歌手的发展,姚苏蓉、邓丽君、凤飞飞、甄妮、崔苔菁。我只知道邓丽君和甄妮都是当年风光一时的歌手。此外像当时集创作演唱于一身的刘家昌更是备受歌迷们的喜爱。《云河》、《月满西楼》、《爱的路上千万里》均是当时深植人心的佳作。虽然本土创作有了起色,但国语歌在形式上依旧无所突破。灯红酒绿、浪子心声、酒廓怨妇仍然是当时创作的主题。所以在无奈之余,70年代初乐坛上依旧流行翻唱西洋歌曲风,像黄莺莺、苏芮这两位我都还认识均是当年翻唱中的佼佼者。
1976年:
1976年的冬天,归台的青年画家李双泽在淡江的一次民谣会上,拿着一瓶可口可乐,没有唱歌,而是质问台下的学生:“我们在菲律宾,喝可口可乐,听这些歌;在西班牙,喝可口可乐,听这些歌;在美国,喝可口可乐,听这些歌。现在,在台湾,我们还是喝可口可乐,听这些歌。”李双泽把可口可乐猛地砸在地上,“我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歌?”(1977年9月10日,李双泽为救一个溺水的美国人而失去生命,留下《少年中国》、《美丽岛》等九首歌曲。他曾经将《我的祖国》介绍到台湾)很多的人以此作为台湾
民歌运动的开端。同是1976年一个叫杨弦的年轻人(现在是一家名为“宝生”的健康食品公司的总裁)以其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在国语乐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的作品在词方面,大量采用了当年颇受欢迎的现代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为了能更突出作品的现代感,杨弦借鉴了大量的西洋乐器在作品中,并在音乐上打破了以往国语作品陈旧的刻板主题,使得作品更加简单平实、朗朗上口,融汇出一种全新的台湾国语民谣形式。这些作品当时通过在各大民歌餐厅演唱,深受歌迷们的喜爱。1976年,杨弦、胡德夫、李双泽三人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了一个小型的音乐会,唱的是用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里的诗作谱写的八首歌曲。会上所推出的几首新作均被收录于杨弦的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中,这张专辑也正式标志着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杨弦也被成为“台湾民歌之父”(近年开始在大陆做小规模演出)由于当年台湾当局所实行的“戒严令”,任何新鲜事物必然会受到来自保守势力的束缚与责难。专辑推出后,虽然受到了歌迷们的肯定,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音乐保守人士的指责,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争论风潮。当时各大报刊乃至学校纷纷举办各项活动,来探讨这种被杨弦标榜为“中国现代民歌”的音乐风潮。有人甚至指出:“这种歌既不中国也不现代,更不是民歌。”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对原有音乐的创新。
1976年至1981年:
对于1976年的这场音乐风潮而言,杨弦是一个开始,在他的影晌下有更多的对音乐抱有责任感的年,纷纷投身于民歌的创作中,涌现出了侯德健(侯先生在还没有熟练掌握吉他和旋的情况下的习作《捉泥鳅》投身其中并成名)、叶佳修等一大批极为出色的音乐人。真正使得民歌在社会大众中蔚然成风的,恐帕还要归功于1977年——1980年所举办的四届金韵奖民歌大赛。1977年新格唱片举办的第一届金韵
奖青年歌谣大赛在台北诞生,从而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得以参与到流行音乐的改造中,加之新格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金韵奖合辑,迅速扩大了民歌运动的波及面。愈演愈烈的民歌创作风,在当时的校园中尤为突出:“草地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抱着吉它轻声弹唱”,成为七十年代末台湾校园中的一个缩影。《再别康桥》、《雨中即景》、《阿美、阿美》、《兰花草》、《南坪晚钟》等歌曲,都曾在校园中风靡一时。新格是民歌
运动中最为著名的唱片公司。七十年代初,当一般唱片业者并未意识到民歌已日渐成为一种音乐发展方向时,新格是首家通过商业方式包装、发行、宣传民歌的唱片公司。齐豫1978年参加第二届金韵奖大赛(并获得冠军,奖金为8000元。齐豫用这笔钱买了一把吉他送给了一个人,而这个人最终征服整个华语歌坛-齐秦),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推出的首张专辑《橄榄树》,在当时,齐豫得天独厚的嗓音,独特的诠释方式,均表现出与市场流行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专辑的制作人李泰祥亦在当时的流行乐坛上“独树一帜”,他与齐豫的合作,在民歌时代创造出一派全新的唯美艺术派曲风发展万向。1980年,李建复在新格旗下所推出的专辑《龙的传人》(李建复为此歌的首唱者,此歌在作者侯德健叛逃台湾至大陆后被禁),把新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峰。除了上面提到的齐豫、李建复的作品外,李弘志、包美圣(《捉泥鳅》的首唱者)、杨耀东、王海玲、王梦麟(《雨中即景》的首唱者,1978年的王梦麟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看到下雨时候街上大家躲雨的情形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歌,然后自己把歌曲录下来交给唱片公司,结果就放到《金韵奖》第三集里)、施孝荣(之后做了一名体育老师)、郑怡、马宜中、王新莲、木吉它合唱团等歌手,均在民歌运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海山唱片在民歌运动中的作用虽然远不如新格强大,但它在那个时代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海山派最为重要的人物就是由他们一手捧红的女歌手蔡琴。早在专辑《出塞曲》推出前,她的作品《恰似你的温柔》就早已在乐上深植人心。《出塞曲》中,一曲由刘家昌创作的《庭院深深》,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充分确立了她在流行乐坛上的重要地位。海山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在民歌时代极为著名的创作型歌手叶佳修,由他词、曲、主唱的首张专辑《叶佳修》,在民歌时代首开了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作品中,他以往所标榜的“乡村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总在分手后》、《乡间的小路》等作品均在歌迷中广为传唱。(大陆80年代著名男女组合王洁石谢丽思翻唱了大量叶佳修的歌曲)此外,海山所推出的合辑《民摇风》也在当时具有着强烈的影响力。
当时,除了上述的新格海山外,以歌林为代表的一批小型公司也纷纷致力于民歌歌手的发掘。歌林的凤飞飞,宝丽金的刘文正、综一的黄仲昆、王振敬股份公司的费玉清,以及陈芬兰等都在民歌时代有着极大的影响。
1981年至1985年:
现代民歌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的同时,也不难发觉它所面临的困境。单一的音乐路线,无疑在此时为民歌敲响了警钟。对于新一代的民歌继承者而言,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尝试来扭转这一现状。在这一行列中最为令人难忘的就是由李寿全、苏来、靳铁章、许乃胜、蔡琴、李健复所组建的"天水乐集"工作室。"天水乐集"在台湾乐坛上首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先河。尽管事实上"天水乐集"仅推出了两张作品(李健复《柴拉可汗》;李健复、蔡琴《一千个春天》)即宣布解散,但这两张作品却可堪称是民歌时代末期力挽狂澜的经典之作。
1981年,齐豫沉寂一年多后在转投到了拍谱唱片旗下,推出了个人的第二张专辑《你是我所有的回忆》。齐豫在声音方面的处理上,则更加趋于成熟与细腻,被乐坛一致评价为台湾的"JohnBeaz"。金韵奖合辑中以一曲"归人沙城"而走红的施孝荣,1981年推出了首张专辑《施孝荣》。专辑中另一首由许乃胜作词,苏来谱曲的作品“中华之爱”在当年可谓好评如潮(歌曲有标榜反攻大陆嫌疑),年底一举夺得了金鼎
奖最佳作词、作曲及演唱三项大奖。81年,杨芳仪、许晓菁共同推出的《听泉》专辑,则在民歌的后期首开了女声二重唱的先河。这种二重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乐坛相对少见,因而格外引人注目,并直接影响着八十年代的百合二重唱、南方二重唱等女声重唱组合的发展。与此同时,段钟潭与段钟沂(二段)以原滚石杂志为基础,开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代表新生代唱片业者的滚石以一系列极具现代流行意识的专辑作品,预示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新音乐时代。民歌时代极具影响力的歌手张艾嘉在转投滚石旗下后,由当时初出茅庐的罗大佑担任制作人,推出了《童年》专辑。虽然专辑中大部分作品依旧沿袭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家一起来》、《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极富现代韵味的编曲、录音手法,给人以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滚石推出的陶大伟(陶喆的爸爸)、孙越《朋友歌》专辑,虽然从表现上看是一张“玩票”形式的作品,但在音乐中他们却大胆地吸取了TheBeatles的曲风,并唱出了“洋烟不比长寿,清茶胜过酒”(“长寿”为台湾生产的一种香烟)这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话题。这些作品无疑与民歌憧憬式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区别。为国语音乐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民歌时代著名的词曲创作者邱晨,在1981年曾提出“唱国语歌的合唱团,将带动今后中国流行歌,走向更精致的层面”,并在当时组建了台湾乐坛首支乐队--丘丘合唱团。邱晨试图以自己的作词、作曲,搭配乐队其他成员的演奏、演唱加以表现,使合唱团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创作单元。丘丘合唱团西洋电声乐器的演奏,突破了以往民歌轻柔的风格,是介于民歌和摇滚两大风潮之间的过度型音乐。1982年,乐队推出了
首张专辑《就在今夜》。乐队强劲的节奏,加之女主唱娃娃动感的表现,均给乐迷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丘丘合唱团在接下来推出《陌生的人》、《摇摇摇》后,1984年因乐队其他人入伍而宣告解散。在“丘丘合唱团”的带动下,先后涌现出了BOSS、印象等乐队团体。这其中印象乐队所推出的《摆开烦恼》、《路》、《空中火焰》三张专辑,均代表了当时乐队热潮中的经典之作。而这些乐团中也先后涌现出了徐德
昌、王豫民、纽大可、翁孝良等一大批音乐人。除以上这些团体外,木吉他合唱团成军于民歌热潮中,乐团由陈永裕、李宗盛、江学明、陈秀男、郑文魁等人组成,他们在《金韵奖纪念专辑》中以一曲《散场电影》而广受好评,但直到82年的1月,他们才真正推出了首张专辑《木吉他重唱专辑》,作品中清纯、质朴的曲风,代表了校园民歌的最高水准,在当时无疑成为为数不多的受欢迎的民谣作品之一,但就在专辑推
出不久之后,他们便因入伍服役而宣告散伙。在台湾虽然歌者众多,但一听就能辨认的声音并不多,潘越云就是其中之一。1982年,她凭借《天天天蓝》专辑,迅速成为乐坛上备受瞩目的一员。其实,早在1981年,她的首张专辑《再见离别》就有着相当不错的成绩,而《天天天蓝》专辑更是创造了十几万张的惊人销量。作品中的古典韵味,加之她清亮、宽广的嗓音,充分表现出当时那种琼瑶、三毛式的浪漫情怀,并一举获得了当年金马奖最佳制作(李寿全)最佳演唱(潘越云)最佳编曲(陈志远)三项大奖,被誉为民歌后期的隽永之作。
1983年6月,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在台播出,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台湾女性由此开始审视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此时,有着15年歌龄的苏芮推出了首张电影原声专辑《搭错车》。专辑中,苏芮打破了以往女歌手苍白软弱、无病呻吟的既定形象,一身黑衣,将西洋音乐中的演唱激情充分地融入到国语作品中,那种源自肺腑的呐喊所创造出的撼动力,不仅在女歌手中绝无仅有,在当时整个流行音乐界中亦属先驱。
罗大佑是导演这场“黑色革命”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其实早在他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中,他就已把这种音乐发展方向遇见性地呈现给了乐坛,只是这种势头在83年来的更为迅猛而已。在筹划《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的时候,由于上一张的成功,使得歌迷对《未来的主人翁》抱有了极大的期望。而这张堪称罗大佑音乐历程中最为精致的一张作品,也正是在这种期待与压力下“出炉”的。罗大佑通过对特定物象的描
写,刻画出一幕幕经过敏锐观察剖析后的台湾社会现状。作品在内容上较之以往来得更为犀利与尖锐。纵观83年乐坛上民歌阵营中成功的歌手,强烈的个性化声音成为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崛起于民歌时代的郑怡,虽然那首《月琴》早已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直到83年推出《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她那纯净而又略带民谣味的声音才真正传遍了大街小巷,在这张作品中网罗了活跃于现今乐坛,而当年才崭露头角的多位创作者,如李宗盛、小虫、郑华娟等,尤其是小虫创作的《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将郑怡声音清亮剔透的特色展露无遗。沉寂多年的邓丽君也凭借着《淡淡幽情》专辑,赢得了不少乐迷们的喝彩。专辑题材以中国古诗词为主,由刘家昌、梁弘志、潭健常、黄沾、陈扬等人配以音乐。邓丽君那细细柔柔的嗓音,用来诠释这样中国风味的小品式歌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1984年罗大佑的《家》专辑一面世,立刻引起了歌迷们的一片哗然。人们争论最多的就是他风格“温馨化”。在专辑推出后不久,罗大佑离开了这个被他称之为“家”的地方——台湾。而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已经是四年之后了。因此《家》专辑可以算是罗大佑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宣告着前期的黑色狂潮告一段落。黑色时代另一位重要人物苏芮在84年推出了第二张国语专辑《蓦然回首》,由于上一
张作品的成功,使得苏芮已然成为乐坛共同的期待,期待她能为国语流行歌曲打开新的局面。作品大胆地抛弃了以往成功的框架,尝试着以不同的曲式及不同的音域来展现苏芮更多样的面貌。《蓦然回首》专辑完善了苏芮多元化音乐主题,与罗大佑的《家》相比,苏芮的转型获得了歌迷们更多的掌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残留在人们心中的女性温柔的既定形象。1984年乐坛新人薛岳推出了他个人的首张专辑《摇滚舞台》。作品在乐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这场波动所带来的市场承受力却极是为有限的。在当时,一般人对于“摇滚”两字的陌生及却步远比好奇来得大。虽然民歌运动已渐入了发展的末途,但我们依旧无法否认诸多民谣歌手的努力。他们正努力地以自己的执着来维系民歌的衣钵。在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作品莫过于蔡琴
的专辑《此情可待》。在这张作品中,身为飞碟唱片老板的吴楚楚亲自为其写歌,并担任唱片制作人。《最后一夜》、《读你》、《油麻菜籽》等作品,充分展现了蔡琴那低沉而优雅的声音特质。专辑在音乐上并没有单纯地承袭民歌曲风,而是适量地融入了流行曲式。这一微妙的变化,无疑成功地缔造了蔡琴自《出塞曲》后,事业的另一个颠峰。与蔡琴一样,在作品中讲究艺术气息的齐豫,在沉寂了两年后转投到了滚
石旗下,而此时原来与她合作的著名制作人李泰祥亦在此时成立了“泰祥音乐工作室”。1984年,他们再度联手,推出了齐豫的第四张专辑《有一个人》。与《此情可待》相比,齐豫的这张作品更富有艺术色彩。1984年排行榜机制首度步入了台湾音乐界。这无疑为竞争中的国语音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985年10月25日,适值“台湾光复4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李寿全、罗大佑、张艾嘉自发组织、汇集了台湾、香港、新、马等地区的六十余位流行歌手,共同演唱了一首呼唤民众的公益性作品《明天会更好》(词:集体创作,曲:罗大佑,编曲:陈志远)。这其中包括齐豫、李宗盛、苏芮、黄莺莺、童安格、周华健、费玉清、潘越云、蔡琴、文章、巫启贤、蓝心湄、甄妮、娃娃、郑怡、杨林、齐秦
、张清芳、王芷蕾、李碧华、林慧萍、江蕙、陈淑桦等当时著名的歌手。
至此,民歌运动告一段落,民歌运动无疑大大推动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在民歌运动中涌现出大批优秀音乐人,包括罗大佑,陈志远,李宗盛,庄奴,古月(左宏元),李寿全,李泰祥,李健复等。以致到80年代末流行音乐能达到高峰期。
历届金韵奖获奖名单:(仅仅举办了五届,很可惜。)
第一屆(1977年) 冠軍歌手:陳明韶
優勝歌手:范廣慧、包美聖、朱天衣、楊耀東、邰肇玫、 施碧梧二重唱等
第二屆(1978年) 冠軍歌手:齊豫
優勝歌手:王夢麟、李建復、黃大城、木吉他合唱團(李宗盛等)、旅行者三重唱(童安格等人)、四重唱(殷正洋等人)等
第三屆(1979年)冠軍歌手:王海玲
優勝歌手:鄭怡、王新蓮、馬宜中、施孝榮、羅吉鎮、四 小合唱團(黃韻玲、許景淳等人)、楊芳儀、徐曉菁二重唱等
第四屆(1980年) 冠軍歌手:鄭人文
優勝歌手:蘇來、鄭華娟等
第五屆(1984年)冠軍歌手:潘志勤
優勝歌手:杨海薇、高惠瑜、柯惠珠、常新愚 、姚黛玮、李憶蘭等
台湾校园民歌备忘
重要人物
■胡德夫:与杨弦一起酝酿并开启了民歌时代。日后一直从事幕后音乐工作。
■陶晓清:多次主持校园民歌演唱会,并在节目中大力推介校园民歌,被誉为“民歌妈妈”。
■梁弘志:词曲作者,代表作《恰似你的温柔》、《抉择》。
■李建复:著名歌手,与李寿全、苏来、蔡琴、靳铁章、许乃胜组建“天水乐集”工作室,在台湾乐坛上首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先河。1982年,“天水乐集”宣布解散。
■潘安邦:著名歌手,代表作《外婆的澎湖湾》、《阳光与小雨》。
■苏来:1980年参加海山唱片“民谣风”创作比赛,以《我居住的地方》获得创作首奖。代表作品《浮云游子》、《中华之爱》、《你的眼神》、《月琴》等。
重要唱片
■《中国现代民歌集》/杨弦
■《金韵奖纪念专辑》/齐豫、李建复等
■《民谣风》/潘安邦、李碧华等
■《橄榄树》/齐豫
■《龙的传人》/李建复
■《一千个春天》/李建复、蔡琴
■《出塞曲》/蔡琴
■《包美圣之歌》/包美圣
■《偈》/王海玲
■《施孝荣》/施孝荣
■《献给父亲》/王梦麟
■《重逢》/杨芳仪、徐晓菁
■《小雨来得正是时候》/郑怡
■《木吉他作品全集》
重要歌曲及首唱
■《恰似你的温柔》/蔡琴
■《你的眼神》/蔡琴
■《橄榄树》/齐豫
■《你是我所有的回忆》/齐豫
■《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
■《龙的传人》/李建复
■《乡间的小路》/叶佳修
■《雨中即景》/王梦麟
■《三月里的小雨》/刘文正
■《小雨来得正是时候》/郑怡
(完)200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