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2014)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我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培训学习机会的机会,使我有幸在河南师范大学参加经典诵读培训。这次培训时间为期十天,共计八十学时。能亲耳聆听宋为民,蒋占峰、刘楠、薛瑞萍等专家、教授的讲座,并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与交谈,是我莫大的荣幸和机遇。本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一、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一定要有很强的亲和力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一定要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是我聆听这些专家们讲座后的感悟,虽然每节课都要讲近4个小时,但这些老师在讲课中,有的稍作休息,有的为了赶时间多讲点知识,连几分钟的休息时间都挤掉了。尽管时间很长,可学员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是因为每一堂课都让我们感到那么轻松、自在、随意、有趣味。就像好朋友之间的聊天,不知不觉间,他已把自己的观点、知识灌输到了你的脑海里,注入到了你的血液里。这不单单是讲课的老师们有着高超的专业素养,渊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主要是那种让人身心愉悦的亲和力,感染着我,吸引着我,让我在无意识间,接受了他的观点,领会了他讲的知识。
蒋占峰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千万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永远不要和学生争吵,凡事待到课后解决,因为你的一次批评,就可能让孩子永远讨厌你所教的学科,更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是的,孩子的心是敏感的,脆弱的,更容易受伤害,我们千万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我一定会谨记蒋老师的话,因为,具有亲和力的老师永远比词严色厉的老师受欢迎,教学效果也要好很多。
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最基础的文明教育
蒋老师说:“河大2014界的新生,有百分之五十的见了老师不会问好。”他举了一个例子:开学典礼时,蒋老师做过自我介绍后,就教了学生两个字:“你好”。并嘱咐学生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这是最起码的文明礼貌。然而,第二天他在校园里面对面碰到三个学生,他们就像没看到老师一样,更不要说打招呼了。于是蒋老师拦住了他们,问:“认识我吗?”
“不认识。”一个学生说。(显然是在撒谎)
“不认识,你走吧,不打招呼不怪你。”蒋老师笑着说。
第二个学生马上就说:“蒋老师好。”(有错就改,主动认错)
蒋老师说“你好,请你走吧。”
第三个学生就找借口说:“老师,我有事,我急着去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显然是那种有错不愿承认的孩子)。于是,蒋老师就说:“别去了,你连最基本的问好都不会,不够格当一名学生会干部。”
那位学生是否当选学生会干部我不知晓,但蒋老师的责问却在我的心中引起了深深地震撼:“这就是你们为我们河大输送的大学生们?”我想这种现象不会只在河大发生,直面我们的学生,确实是绝大多数的孩子不会向老师问好,越是优秀的学生,见了老师越不爱吭声。这种现象确实让人深思。我们的孩子连最起码的基础文明都没有,那么走上社会该怎样与人交往?即便有再渊博的知识又有何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培养他们优秀的品德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素养,渊博的文化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道德的垂范者,践行者,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言行举止,无论品德操行都要以“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来要求自己。虽然现在有个别教师损坏了我们在社会、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以道德的准则来规范自己,善良和正义,大爱和大美,会重塑教师在社会和家长以及孩子们心中的形象的。一位哲人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道德是国家和民族兴旺的基础,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脊梁,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个民族的榜样。张丽莉、郑淑华、孟敏等,不是我们教师的表率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我们教师的风貌。我相信道德将会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人的准则,让我们追随道德之光,使生命绽放最绚丽的光芒!
四、所谓诵读就是要还原真实,要有实用性
刘楠老师说现今的语文教学是最基本的口语缺位时代,重文而轻口语。孩子们只会诵读而不会说话了,其实诵读就是口语的一种表达方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否则诵读就会显得那么做作,不真实。例如,刘老师说:一位中国传媒大一的学生去餐厅打饭,他用极其标准的男中音说:“师傅,您好,请您为我打一份青椒肉丝,谢谢您。”听起来让人感觉是那么不真实,像在进行新闻联播。回归自然用最真实的语言:“师傅,请帮我来份青椒肉丝。”听起来就比较亲切,真实。
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愿望的,所以,它必须给人以真实、真诚的感觉。怎样才能让诵读表达得情真意切,自然流露呢?我们就需要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诵读的兴趣。在这方面,薛瑞萍老师已经走在诵读经典的前面,他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精心编选出版了《日有所诵》一整套小学读物。
五、把经典的种子植根在孩子的心灵中,培养有根的中国人
老师是学生诵读的指导者,引领者。我们一定要为孩子精心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在每天早读分出时间,带孩子们走进经典美文,领悟经典文化。不仅要带孩子读国学经典,还要读外国的、世界的经典。这样,在小学的六年中,孩子对经典的诵读会很广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经典滋养过的心灵,润泽出的人生,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也有人不理解地说:“孩子诵读那么多经典有什么用呢,作文还是写不好,言行举止还是不够文雅。”那是你只看到了眼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棵小树成材的时间都不一样,每一棵小花开花的时间更不一样,虽然孩子现在只是不求甚解的诵读,我想等到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有了一定的阅历,对生活,对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些融入他们生命和血脉的经典就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迸发出来。想一想,这些用经典灌输的,与经典融为一体的孩子,他们的追求与理想,他们的言行与举止,他们的思想与修养,他们的品格与胸怀,又会是怎样的呢?
最后借用李楠老师的一句话,送给我们的孩子们:“相会于三尺讲台,相忘于茫茫人海,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都是我的。”而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将会是何等的荣幸?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修养又将会何等的重要?也只有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方能成为孩子们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