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过去了,这个月中国银行业1.8万亿吸存,是不是已经让所有商业银行顺利通过考核?进入7月份,这1.8万亿存款会流失掉多少?如果像4月份流失的情况,那银行还能有多大的贷款能力?
什么原因导致信贷增长乏力?从新闻报道中看,有说信贷需求减弱的,也有银行惜贷或没钱可贷的。到底是银行惜贷?没钱可贷?还是企业贷款需求减弱?当然,也有认为是“债券发行顶替了贷款需求”。到底什么原因?我的看法是:除了所谓“替代说”之外,其它三项原因已经交织在一起了。
先说银行惜贷。历史上曾经有过,但那时是地方国有企业逃废债情况比较严重的时期,加上国企改制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银行放贷极其审慎。但这次不一样,这次银行惜贷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效应。蛇是谁?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之下的货币极度宽松。那时候,银行本没有太大的放贷冲动,但是国务院、银监会、央行、发改委、财政部无一不是手举钢鞭,逼迫大规模放贷,而且简直就是一场运动,谁放贷多谁光荣,谁放贷快谁忠诚。
最后逼得商业银行和国有大企业玩猫腻,用假贷款的手段使相当一部分贷款“空转”,还有就是逼得大企业拿了贷款没处用,而大量囤地,争当地王;还有就是平台贷大幅增长。整个信贷市场乱了。中央见势不妙,政策180度大转弯,央行收紧信贷,银监会收紧监管指标。有道是“覆水难收”,结果苦了银行。他们一方面紧急启动融资程序,应对监管指标的不断上涨;一方面尽可能收回信贷,安抚大客户,避免大规模坏账的出现。
比银行更苦的小微企业,他们在贷款成本不断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银行哄骗小企业先还贷款,周转一下再带给他们。结果,小微企业大量受骗,因为资金周转,企业对银行的贷款变成了对市场的高利贷。以至于中小企业哀鸿遍野。
现在又来了。发改委又开始加快项目审批,央行、银监会又开始打着确保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的旗号,鼓励银行贷款。不过,这次没那么容易了。银行以自己是商业机构的名义,不再敢大胆放贷了。
这恐怕就是政策转型宽松后,银行贷款没有出现异常增长,反而有所下跌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银行没钱。资本大量外溢,如果央行等量回收外溢资本所对应的人民币,那对银行来说,直接意味着存款紧张,流动性紧张。对应的当然是银行惜贷,具体体现为贷款的“量少价高”。尤其是在银监会监管指标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就算银行手中现金较多,但可用于信贷的资金也必然捉襟见肘。
银行信贷如此紧张的状态,必然抬高贷款利率,就算央行下调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也会利用足够大的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将贷款利率向上定价。原因两条:第一,银行必须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去平衡越来越高的存款成本,从而保证自身利差收入;第二,贷款资金有限,银行必然希望用有限的贷款获得足够的营收。
企业希望贷款利率下调,但银行反而上浮,这对矛盾不解决,企业贷款需求一定下降。由此可见,表面上看貌似无关的原因之间,其实都有其内在的联系。那根源是什么?两个字:没钱。这是银监会和央行双管齐下紧缩货币的必然结果,现在就是后遗症。
要治病,必须从病根入手。这个病根就是“两只手紧缩的货币,两只手松”。但现在,银监会的作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