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吴璘:兄弟抗金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西北抗金战场上活跃着兄弟两个,他们不仅能指挥,善战斗,而且打得金兵闻风丧胆,终不敢入侵四川,成为与岳飞齐名的军事将领。这兄弟俩就是吴玠和吴璘。
吴玠,字晋卿;吴璘,字唐卿,是吴玠的胞弟。他们是宋时德顺军陇干人即今甘肃省静宁人,后迁居庄浪水洛城。吴玠、吴璘自小便英勇善射。北宋末年,兄弟俩入伍从军。吴玠37岁时,因在宋金富平大战中,作战英勇,重创金兵,因而被任命为陕西都统制,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从此揭开了吴玠兄弟俩领兵抗金生涯的序幕。
当时,金人已把川陕做为战略重点,妄想以此迂回灭掉宋朝。而宋朝也意识到了川蜀的重要,认为“守川陕”就是“保江南”。于是,双方都在和尚原集结兵力,时刻准备一决雌雄。
和尚原位于宝鸡西南,大散关以东,金兵想要攻蜀就得先占领和尚原。
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3月至5月,五万金兵多次进犯和尚原,都被吴玠率领的几千人马凭据险要打退。对此,金兵统帅兀术恼怒至极。当年秋天,金兀术亲率10万金兵,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法,向和尚原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吴玠命吴璘依托有利地形,用强弩劲弓组织成“驻队矢”,轮番齐射,矢如雨下,挡住金兵。又派出奇兵袭击金军后路和金军大营,截断金兵的粮道,使金兵顾此失彼,损失惨重。经过三十多次的激战,金兵大败。就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学着当年曹操的样子割须脱身,逃回燕山。宋军由此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捷,并成为靖康之变以来同金作战的第一次大捷。为此,高宗十分高兴,遣使授年仅三十九岁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吴璘则以功升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
金军自然不会甘心惨败。1133年春,金大将撒离喝纠集十多万兵马,企图绕过和尚原,从当时相对薄弱的饶风关夺取蜀地。饶凤关是连接陕西和四川的重要关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接到饶凤关守军的求救情报后,吴玠便立即亲率2000精骑,一夜疾驰三百里,赶在金兵之前到了饶凤关。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兵“敢死队”,吴玠机智沉着,指挥应战,吴璘则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激战六昼夜后,金兵尸如山积,损失惨重。但由于叛徒的告密,金兵得以从小路攻破关隘。吴玠只好兵退仙人关。但不久,在吴玠实行的坚壁清野的措施下,金兵粮草耗尽,不得不退兵。宋军由此收复失地,吴玠因功进封检校少保,吴璘因功升秦州知州、兼节制阶、文州军马。
这年九月,吴玠还命部将杨政率兵从陇山西进,抵达秦州清水境,以扫除金兵。如今的吴砦古城据说就是当时吴家军修建的。此后,吴玠又命统制官吴胜等率忠义民兵进取秦安莲花城,大败伪齐军。之后又转战至腊家城也即今秦安兴国镇古城一带,但因敌兵众多,作战失利而回撤。
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年春天,金兀术又率领十万金兵攻打仙人关,但仍然遇到了吴玠吴璘军队的顽强抵抗。面对身着两层重铠并数倍于宋军的金兵的连续急攻,吴玠命令驻队矢猛射,并用叠阵法袭击。
在吴玠兄弟的顽强阻击下,金兵尸骸枕藉,就连金大将韩常左眼也被射伤。被打得落花流水的金军,从此一度不敢进窥四川。吴玠以功升任川陕宣抚副使,进封检校少师,吴玠以功升熙河路经略安抚使。
吴氏兄弟因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此后,吴玠兄弟乘胜分兵北上,收复秦州。并进而攻克位于如今马跑泉的陇城县,之后又率军北进,大败金兵于腊家城。次年,吴璘还率军出仙人关,经歧山、天水关、皂角堡北上,,几次打败围攻秦州城的金齐联军。
因当时歧山至天水县一带道路较为平坦,为了严防金兵南下,吴玠吴璘还在这里的河谷地带,掘壕引水,修成地网,以阻遏金人骑兵冲击。同时,还依山据险,修筑十二连城,时刻防备金兵来犯。
1139年,皇帝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但吴玠不久病重,卒于仙人关,年仅47岁。后谥武安,孝宗淳熙三年又追封为涪王。
吴玠去世后,吴璘任右护军都统制、秦凤路经略使兼知秦州。两年后,吴璘率军与金兵又战于剡家湾。这一仗,比和尚原、仙人关的战斗更为精彩,不仅斩俘了敌人大量兵力,更使金兵士气一落千丈,狼狈而逃。史学家认为此战是“川陕用兵以来,未有如此之胜”。金人遭此大败后,逃入腊家城,吴璘又指挥宋军将城包围,加紧猛攻,直吓得敌兵心惊胆颤。这时,南宋朝廷急于求和,便以驿书命吴璘班师。吴璘奉命退兵,新复诸地重又划归金朝。
后来,吴璘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曾多次扶病上仙人关指挥抗金战争。1167年5月,吴璘病逝,终年66岁,追封信王,谥武顺。
吴玠吴璘兄弟的抗金斗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使金军入蜀的美梦始终未能实现,南宋王朝基此得以保全。他们的抗金事迹,可歌可泣,永留人间,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