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写的是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同时,太史公也借助了一些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张良光辉形象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复杂中彰显个性的完整版张良。
首先,张良的光辉形象主要体现在善于分析形势,谋略过人,富于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几方面。这些特质在张良协助刘邦完成帝业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当“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时,张良曾听说秦军将领是商贾小人出身,于是以利诱之计,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这里张良善于分析敌情,抓住了对方的弱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又如鸿门宴一事,它是一场政治危机,其化解归首功于张良。他“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道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卓越的外交才华。又如定都一事,“左右大臣”“多劝上都洛阳”,因为他们多是山东人,而张良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出发,看到了定都关中的种种好处,于是高帝“西都关中”。这里可以看出张良富于政治远见。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事件中看到张良性格中的一些优点。如张良在邳桥遇到黄石老人,面对老人的种种刁难,“良愕然,欲殴之”,但“为其老,疆忍”,这体现了张良的隐忍。又如“士为知己者死”,张良遇沛公时,“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这是张良在报沛公的知遇之恩。张良深明大义则体现在他救项伯和“臣为卫王送沛公,今有急事,亡去,不义”上。而当沛公入秦宫,为其中无数的金钱美色所动时,张良吸取秦亡的教训,直言进谏,力劝“沛公乃还军霸上”。而且张良有自知之明,不争权求利。当沛公论功行赏时,张良知道自己“未尝有战功”,对于高帝的三万户赏赐婉言谢绝。
其次,张良性格中的另一面则只要表现在他年轻时和晚年后。年轻时的张良血气方刚,不惜家财为韩报酬,他“东见沧海君,得力士”,做了重百二十斤的铁锤行刺秦始皇。事发后,“亡匿于邳”。这时的张良完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贵族公子。而晚年的张良则是明哲保身。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不关心政事。但面对吕后的威逼利诱,又不想得罪吕后,于是献计帮助吕后保住了太子之位,而在这些计策中,我们又能看出张良城府极深。
太史公在记叙张良时,还处处体现了他的个人神秘色彩。东见沧海君,得力士,遇黄石老人绶书,十三年后取名城山下黄石祭祀,后学习道家的避食法,奉行引导静居运气轻身术,想随从赤松子遨游四方,扑朔迷离,亦真亦幻,富于传奇色彩。
总而言之,从历史全面客观的角度出发,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性格复杂,形象完整且富于个性的历史人物。“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这是高祖眼中的张良。太史公听到这番评价,则“以为其人魁梧奇伟”,这是太史公想象中张良的形象。而现实中的张良却“状貌如夫人好女。”正如孔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见张良的形象内外不一,真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