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 解放军五大野战军
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是为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兼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下辖第358旅、独立第l、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
1946年9月,从中原突围的第359旅回到陕甘宁解放区,后转隶晋绥军区建制。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于1946年6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1、第2、第3纵队。第1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辖第358旅和独立第l旅;第2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359旅和独立第4旅;第3纵队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辖独立第2、第3、第5旅。并将第1纵队调驻陕甘宁边区。
西北野战军的成立,是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共6个旅2.8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王世泰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3月初,野战集团军以一部兵力出击陇东,以调动准备进攻延安之国民党军。3月13日,国民党军以34个旅25万余人,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15个旅14万余人从南线直攻延安。为了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彭德怀兼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3月17日由晋中入陕归建)、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共2.6万余人。
3月19日,西北野战兵团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和人民群众安全撤离延安的任务。3月25日至5月4日,西北野战兵团以2万余人的兵力,在粮食、弹药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3次战役,歼国民党军3个旅及地方团队一部共1.4万人。经过这三次战役,初步稳定了西北战局。5月下旬至7月上旬,西北野战兵团挥师陇东,北进三边,收复了环县、定边、安边、靖边等地,共歼西北行辕副主任马步芳、马鸿逵所部2400余人。巩固了解放区,并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翌年二月任命赵寿山为第二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并组成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彭德怀为书记。8月初,晋绥军区第3、第4纵队入陕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西北野战军总人数达4.5万人。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西北野战军于8月6日发起榆林战役,调动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10个旅北上增援,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南下黄河挺进豫西的作战行动。随后,西北野战军适时转移兵力,于8月20日在沙家店一举歼灭胡宗南集团的精锐部队整编第36师主力共6000余人,扭转了西北战局,开始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继之,于9月14日至16日进行了岔口、关庄追是因为在攻克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战例中,打得这么激烈,歼敌又这么多,特别是城市又保持得这么好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当然是人间奇迹。
1948年7月,以晋绥军区独立第10、第12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彭绍辉任司令员,孙志远代政治委员。同月,以晋绥军区第1 1、第14旅和骑兵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姚喆任司令员。两纵队组建后分别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西府、陇东战役后,为配合东北、华东、中原及华北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西北野战军于8月-11月间,先后发起了澄一、荔北和冬季3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9万余人,牵制了胡宗南部于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并扩大和巩固了陕甘宁解放区,为尔后解放整个大西北地区创造了条件。
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颁布的《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和1949年1月15日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骑兵第1、第2旅改称骑兵第1、第2师,总兵力l5.5万人。第7、第8军继续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5月,第8军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隶属华北军区。为加速西北解放战争的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6月,第18兵团(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60、第61、第62军)、第19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辖第63、第64、第65军)由晋入陕归第一野战军建制。第7军亦随同归建。同时,第一野战军原属6个军组成第1、第2两个兵团。第1兵团,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l、第2、第7军;第2兵团,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治委员,辖第3、第4、第6军。第一野战军总兵力已达34.4万人。在此期间,第一野战军先后发起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了西安及陕西中部广大地区。
第一野战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7月开始向西北国民党统治区深远后方进军。至9月,先后发起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和兰州、宁夏、河西战役,给胡宗南集团以沉重打击,迫使其退守秦岭,全部歼灭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和副长官马鸿逵所部,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0月10日至11月初,王震司令员率第1兵团部及第2、第6军以空运、车运和徒步行军方式进驻新疆。11月26日至12月中旬,第18兵团及第7、第19军在贺龙司令员指挥下,向秦岭以南追歼胡宗南部,相继解放武都、汉中、安康地区。至此,西北5省全部解放。嗣后,贺龙率第18兵团配合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后归西南军区建制。第一野战军部队即转入清剿残匪,屯垦戍边。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韩练成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1兵团(兼新疆军区)、第2兵团(兼甘肃军区)、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第1军和第65军分别兼青海和宁夏军区。12月下旬,新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陶峙岳任司令员,王震兼政治委员,辖第9军(赵锡光兼军长,张仲瀚任政治委员)及骑兵第7、第8师。1950年元月,长期坚持新疆革命斗争的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在此之前,于1949年9月,国民党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周祥初任军长,张希英任参谋长;同月,国民党军第81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马敦靖任军长,甄华任政治委员,12月,起义之国民党军第11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蒋汉诚任军长,黄忠学任政治委员。上述部队均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
195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和兵团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建制
第一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
主要是由原延安留守兵团、晋绥军区部队和中原突围到延安的王震部
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
第一副司令员:贺龙 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
参谋长:阎揆要 副参谋长:王政柱李夫克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
第1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王震 参谋长:张希钦政治部主任:孙志远
第1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
第2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
第7军军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
第2兵团
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参谋长:张文舟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第3军军长:黄新廷政委:朱明
第4军军长:张达志政委:张仲良
第6军军长:罗元发 政委:张贤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1946年7月~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又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鲁南战役胜利,随即挺进大别山,进军豫西,与华北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1949年4月,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并肩发起了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昌等城市和皖、赣、浙、闽广大地区。1949年11月~1950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主力部队协同下,进行西南战役,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随后,又抽调一部分主力部队进军西藏,促使和平解放了西藏。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万人,其中投诚、俘虏160余万人。在战斗中,第二野战军官兵牺牲3.7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200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批准以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赓、李达五人组成中共第二野战军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通过这次整编,第二野战军本身达二十八万余人(不含留下作为军区武装的原第十纵队、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八军及第二纵队第五旅、陕南军区第十二旅等部二十余万人),武器装备大为加强,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余门。整编后,第二野战军脱离军区建制。
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时,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11日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遵照这个指示精神,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令所属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的八路军部队,分别编组成1至3万人的野战兵团。同时,党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王新亭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和太岳4个二级军区,以及刚起义的国民党第38军之第17师,共29万余人。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举行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军区主力编为太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10月7日,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旅),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冀南纵队改为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旅),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太行纵队改为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太岳纵队改为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同时,晋冀鲁豫军区组成25个团的架子,调往东北。
1945年11月10日,第1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开往东北途中到达晋察冀军区,后因形势变化留该军区担负作战任务。11月11日,在邯郸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新编第8军改名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为总司令,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序列。11月中旬,以太行军区主力组成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王宏坤兼司令员(后由王近山代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21旅),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同期,因中央军委拟调第4纵队(不含第11旅)去东北,组成第8纵队(辖由第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军区独立旅改称的第24旅),谢富治任司令员,王鹤峰任政治委员。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去东北,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4纵队与第8纵队(不含第24旅)合并,称为第4纵队(仍辖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第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这时,各二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釜;冀南军区司令员杜义德、政治委员李菁玉;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李雪峰;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治委员聂真。
1946年5月15日,国民党第38军副军长孔从周率第55师于河南巩县起义,后与第17师会合,被命名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周为军长,汪锋为政治委员。至1946年6月中旬,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精简整编和调往其他地区的以外,尚有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
从1945年秋季开始,晋冀鲁豫军区正规兵团和地方部队对日寇进行大反攻,同时对国民党军的进犯给予坚决的回击,曾先后在上党地区歼灭国民党进犯军13个师,在邯郸地区歼灭沿平汉路北犯的国民党军两个军,并争取1个军起义。这两次作战,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保卫了抗战的胜利果实,对争取和平民主和支援我军在东北的展开起了重要作用。 在国民党与我党签订停战协定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坚决执行和维护停战协定,击退敌人对我解放区的蚕食和偷袭外,各部队展开了大练兵运动,并积极参加地方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为对付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处于解放区南线的中央,除要粉碎敌人对本区的进攻外,还担负着前与中原、左与华东、右与陕甘宁我军进行战略配合和策应的重要任务。据此,军区于6月27日,以第3、第6、第7纵队(后增加第2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担负豫东方向的作战任务。接着,于7月14日组成野战军指挥部,由邯郸开赴冀鲁豫前线指挥作战。军区的工作由滕代远、薄一波等负责。
1946年7月至10月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连续取得出击陇海、定陶、巨野和鄄(城)南等战役的胜利,予敌以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陈赓率领的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晋南辗转机动作战,接连取得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等战役的胜利。军区各地方武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野战军作战。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第4纵队在晋绥部队的协同下,取得吕梁、汾(阳)孝(义)战役的胜利;野战军主力取得了滑县、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3月-5月,为粉碎敌人对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野战军又分别在晋南和豫北进行战略性反攻,歼敌6万余人,克城30多座,并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为建立战略机动的枢纽,1946年12月12日,以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与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扩建为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20日,第1纵队由晋察冀军区归建。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其中野战军为5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建设有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10个。
遵照党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1947年6月1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23日,野战军指挥部率南征大军由安阳地区向楼阳、寿张地区出动。6月30日晚,刘邓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余人在冀鲁豫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4个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2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第5师),依次组成第8纵队(辖新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员;第9纵队(辖第25、第26、第27旅),由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辖第28、第29、第30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第12纵队(辖第34、第35旅),由赵基梅任司令员、文建武任政治委员。
1947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陈赓、谢富治纵队与秦基伟、黄镇纵队及孔从周、汪锋之第38军组成一个集团,统受陈赓、谢富治指挥,挺进豫西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以协助陕甘宁我军击破胡宗南的进攻,并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第11纵队的掩护下,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同时,陈谢集团(含第8纵队之第22旅)从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随后,与挺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所部协同作战,创建中原解放区,有力地配合了我军其他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到1947年11月底,第12纵队、第10纵队先后进入大别山,与刘邓主力会合。经过半年作战,刘邓、陈谢两军歼敌近15万人,创建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和鄂豫陕5个军区,以及31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这时,第10、第12纵队和第1第12、第19、第25、第28旅以及第38军之第17、第55师等野战部队,均分别作为新建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部队。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中原军区辖鄂豫军区(有5个军分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皖西军区(有3个军分区),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有8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由第38军军直与第4纵队后方司令部合并组成,有6个军分区),李成芳代司令员,张玺兼政治委员;桐柏军区(有3个军分区及第28旅),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江汉军区(有3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才千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陕南军区(有两个军分区及第12旅、第17师),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
中原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第1纵队(辖第1、第2、第20旅),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辖第4、第6旅),陈再道任司令员,王维纲任政治委员;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第22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王近山任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辖第26、第27旅),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治委员。
中原野战军组成前后,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先后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削弱了中原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我军尔后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求歼敌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郑州和开封后,于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下,与华东野战军一起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55.5万余人,使淮海地区全部获得解放。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
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10军(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第11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第12军(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
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辖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治委员)、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治委员)。
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16军(尹先柄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第18军(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 2月12日,成立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由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扩建了野战军后勤领导机构和部队,由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经过整编,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达28万余人。
1949年4月20日,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与第三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4月21日黄昏,第二野战军自马垱和贵池间突破敌长江防线,乘胜追歼溃逃之敌。至5月6日,切断敌东南大动脉浙赣线,解放皖南及闽浙赣边区广大地区,并参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华南和西南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于8月19日下达了“川黔作战的基本命令”。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围的行动,向川黔进军,举行了成都战役。野战军第4兵团在参加解放广东和广西的作战后与第四野战军一部向云南进军。至12月底,歼灭胡宗南等部90余万人(包括敌军起义、投诚在内)。1950年春,野战军主力一部发起滇南战役,歼灭敌人2.5万多人。3月中旬至4月初,我军另一部挺进西昌,歼敌万余人。至此,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均获得解放。
1950年2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二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川西、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西藏8个军区。5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
第二野战军即中原野战军
由晋翼鲁豫部队组建,前身是红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部队改编的八路军129师
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李达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第3兵团
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
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政治部主任:阎红彦
政治部副主任:钟汉华副参谋长:王蕴瑞
第10军军长:杜义德政委:王维刚
第11军军长:曾绍山政委:鲍先志
第12军军长兼政委:王近山
第4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副主任:胡荣贵
第13军军长:周希汉政委:刘有光
第14军军长:李成芳政委:雷荣天
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
第5兵团
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 副政委:张霖之
政治部主任:甘渭汉 副主任:石新安
第16军军长:尹先炳政委:王辉球
第17军军长:王秉璋政委:赵建民
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的。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罗荣桓等率领山东军区部赴东北,陈毅等率领新四军军部及第7师、第2师第4和第5旅、第4师第9旅、苏浙军区第2和第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等部,由华中先后北上,执行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的任务。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945年10月25日成立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13.5万余人。同年11月10日,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下辖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吉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8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全部兵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1946年1月7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副军长张云逸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黎玉任新四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新四军参谋长兼山东军区参谋长,舒同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等五个二级军区,全部兵力约20万人。
与此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旅),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旅),罗炳辉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7师(含第19、第20、第21旅),谭希林任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第8师(含三个团)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总兵力约7.4万余人。山东与华中我军在统一编组的同时,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向日伪军进行大反攻,并坚决回击国民党正规军的进犯。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歼敌近4万人,解放县城及重要市镇约90处,巩固和发展了华中与山东解放区。
从1946年3月起,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在进行“百日”大练兵运动中及其以后,进一步调整了部队的战斗序列。5月间,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韦国清为第2纵队司令员。同时,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改为第1师,粟裕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6纵队改为第6师,谭震林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7、第9纵队番号不变;华中第5军分区基干武装及向我投诚的赵云祥部改编为第10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6月2日,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以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第9纵队兼淮北军区,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东江纵队等部和中原军区第13旅,先后到达胶东和苏皖解放区,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我军。至此,山东与华中野战军13万余人,军区部队26.6万余人。
1946年夏季,蒋介石集中约占其进犯解放区总兵力三分之一的正规军,即62个旅(师)约50万人开始向我华东解放区进攻。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山东、华中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分数路迎击进犯之敌。至1947年2月,我军在苏中、淮北、淮南及宿北、鲁南和莱芜等地区连续作战,歼敌有生力量约30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1947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我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以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黎玉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36.6万余人。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师和独立师),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师),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3纵队(含第7、第8、第9师),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含第10、第11、第12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第6纵队(含第16、第17、第18师),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含第19、第20、第21师),成钧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8纵队(含第22、第23、第24师),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含第25、第26、第27师),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含第28、第29师),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潘任政治委员。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31、第32旅和三个军分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34、第35旅和三个军分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
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27.5万余人(不包括第11、第12纵队)。
从1947年3月起,蒋介石先后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向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4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泰安歼敌第72师。接着,转移至蒙阴、新泰和莱芜以东地区隐蔽集结。至7月底,举行了孟良崮及南麻、临朐等战役,歼敌近8万人,其中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精锐整编第74师3.2万余人,基本上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确定:
以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和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作战任务;
以第2、第7、第9纵队和新组建的第13纵队(由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和谭震林率领,担负山东内线作战任务;
以第11、第12纵队和各军区武装继续坚持敌后斗争,配合外线和内线兵团作战。
9月初,蒋介石集中20个旅向胶东解放区进攻。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为吸引敌人,策应外线兵团作战,集中4个纵队,在军区武装的配合下连续作战5个月,歼敌有生力量6.3万余人,迫敌撤出胶东腹地,彻底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9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除留第10纵队等部在鲁西南继续箝制敌人外,主力分5路于徐州和开封间横越陇海路,挥戈南下豫皖苏区,于12月下旬,连续举行了进军豫皖苏、破击陇海路和平汉破击战(与陈谢兵团共同举行的)等战役,歼敌7万余人,配合刘邓和陈谢大军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粉碎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防御体系。同时吸住国民党军约90个旅,减轻了我其他战场的压力,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任务。
1948年1月-3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准备挺进江南,担负开辟华南战局的任务(后该兵团奉命仍留中原作战);
以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年2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2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兵团继续留在山东执行内线作战任务;
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3兵团(亦称陈唐兵团),陈士架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兵团归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l1、第12纵队组成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后未随兵团行动),吉洛任副政治委员,兵团留苏北地区执行进一步开展华中战局的任务。
这时,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1948年5月上旬,中央军委决定陈毅到中原局工作,并任命他为中原局第二书记和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5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粟裕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两广纵队(原东江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9、第11纵队,在粟裕等同志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发起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至8月,山东兵团连续举行了胶济路西段(周村、张庄)、胶济路中段(潍县)、津浦路中段(兖州)等战役,共歼敌14万余人。同时,陈唐兵团会同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解放洛阳,歼敌2万余人;苏北兵团先后进行了益林、盐(城)南、陇海路东段、众兴和涟水等战役战斗,歼敌2万余人。1948年秋,华东野战军主力奉命在中原野战军之第9、第11纵队及部分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了济南战役,全歼守敌10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使山东省除青岛等少数城市外全部获得解放。同年11月上旬,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在部分军区部队的配合下进行淮海战役,歼灭敌军5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为我军渡江和解放江南大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三野战军即华东野战军
主要由华中和山东部队组建,前身主要为新四军部队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 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主任:钟期光
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
第7兵团
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
参谋长:李迎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
辖:
第21军(含第61、62、63师),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
第22军(含第64、65、66师),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
第23军(含第67、68、69师),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
第35军(含第103、104、105师),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
第8兵团
司令员:陈士渠政委:袁仲贤
参谋长:何以祥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
辖:
第24军(含第70、71、72师),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
第25军(含第73、74、75师),成 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
第26军(含第76、77、78师),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
第34军(含第100、101、102师),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
第9兵团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
参谋长:谭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辖:
第20军(含第58、59、60师),刘 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
第27军(含第79、80、81师),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
第30军(含第88、89、90师),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
第33军(含第97、98、99师),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
第10兵团
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
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刘培善
辖:
第28军(含第82、83、84师),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
第29军(含第85、86、87师),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
第31军(含第91、92、93师),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
特种兵纵队番号不变,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治委员。
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
这时,华东军区约42万人,第三野战军约58万余人。第三野战军组成后,主力于3月中旬进至庐江、无为、除县、六合、扬州和如皋一线,进行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4月中旬,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随后解放了杭州和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至6月1日,京沪杭战役胜利结束,歼敌约40万余人。第7兵团在第二野战军与华东军区一部的配合下,解放了浙江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第10兵团于7月上旬由苏州地区车运南下,向福建进军,8月17日解放了福建省会福州市。接着又举行了漳(州)厦(门)金(门)战役,至10月中旬,解放了福建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歼敌约10万余人。
为了完成中央军委所赋予的各项任务及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统一和加强华东地区的军政领导,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的领导机关于1949年7月合并(其名义仍保留)。同时,对野战部队的机构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第7兵团兼浙江省军区,该兵团第23军拨归结9兵团建制,第35军全部地方化;第8兵团部撤销,大部与华东军政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华东军政大学(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小部与第34军军部合并组成南京警备司令部(含第24和第25军),第26军拨归第9兵团建市;第9兵团第20、第23、第26、第27军,准备执行解放台湾的任务(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30、第33军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第10兵团在福州市解放后,即兼福建省军区。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82.5万余人。1950年1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第三野战军第30和第35军番号,其成员拨归华东海军建制。8月,撤销第二野战军前委,组成新的华东军区党委,以陈毅为第一书记,粟裕为第二书记,唐亮为第三书记。野战军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11月,以第29和第32军军部组建为铁道公安司令部。
华东野战军创造的十大奇迹
第一,1944年12月(粟裕)主动请缨,率部渡江南下,组建苏浙军区,在浙江天目山地区,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自卫战,共歼顽军13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顽军。这一仗的奇迹,不在于弹药极其缺乏,指战员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了大胜仗,而在于通过这一仗,我华东部队在全国各战区率先完成了从游击战到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为解放战争中的全面大打,作好了思想上、战略上、战术上的准备。
第二,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6月下旬,首先提出先在内线歼敌,再行出击的建议,为中央采纳后,也就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这就是7、8月间的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我军不足3万,敌军有12万之多,歼敌53000余人,占正面进攻之敌总兵力百分之四十四,是我军参战人数的1.8倍。这也是我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第一次歼敌5万以上。
第三,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打大仗的需要,建议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1946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毛泽东主席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在正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战役指挥权,不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上、战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在华东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在华野这支特殊的部队中,这种特殊的班子搭配,奇迹般地成了我党我军最为成功的样板。从此,我华东部队,在陈毅的领导下,在粟裕的指挥下,连战连捷!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宿北歼敌2万余人,是我军第一次在一个战役中全歼敌3个整旅。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鲁南歼敌5.3万余人,创我军一次战役全歼敌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也是我军首创以步兵武器歼灭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先例。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歼敌5.6万余人,奏捷之速,歼敌之众,付出代价之少,都创造了全国战场的空前记录。特别是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孟良崮,全歼敌王牌军74整编师,震撼了国内外,连毛泽东在一年后还对粟裕说,没想到华东部队敢打74师,而且能全歼74师!
第四,刘邓大军进击中原,我们最早认识到,全国的主战场即将由山东转移中原。因此,粟司令员向陈老总提出了三点建议。当时我由于工作调动,到野司报到,在门口正好听到粟司令员向陈老总提出三点建议,也就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听到两位首长胸怀全局的谈话,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因为,经略中原是逐鹿中原、控制全局的前奏与关键。
第五,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最先提出“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而增强作战效能”的建议。也就是粟司令员1948年1月22日的子养电,即《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这里我用了“我们”两字,是说,粟司令员的这些想法先后七次在会上讲过,也先后征求过华野大部分将领的意见,张震和我也被多次叫去商量过。这份电报,凝结了粟司令员的智慧与心血,也代表了我们华野全体将士的意见。这份电报有两大功劳,一是统一建军思想,二是明确了推翻蒋家王朝的作战方针,即“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正如刘伯承老元帅所说:“这个功劳,永垂青史。”
第七,及时建议“攻济打援”,成功解放济南。1948年7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拟令山东兵团于攻克兖州、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向济南攻击,迫使邱(清泉)黄(伯涛)两兵团分兵北援。”粟裕7月16日电报军委:“以许谭现有的实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兼顾”。事实上,山东兵团连续苦战,急需休整与补充,当时的实力,单单攻济也不够,于是建议整个华野部队“争取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结果,仅仅八天打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等数十名敌军将领,歼敌十余万。
第八,济南战役尚未结束,就向中央军委建议进行大决战……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建议并命名的。而且通过这个战役,实现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这个全局性战略目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我军总兵力明显少于敌人的大决战,又是歼敌最多的大决战,共歼敌55.6万,其中44.3万是粟司令员直接指挥我们华东野战军歼灭的。我华东部队总共还不足36万人,正好是东北野战军的一半。淮海战役,斯大林说“奇迹,真是奇迹!”美国人说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至今仍是各国军事研究的课题,称之为“淮学”。
第九,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我军共进行了较为重要的战役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者38次,其中粟司令员指挥我们华东部队打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以上者共23次,其中粟司令员指挥我们打的有8次;解放战争中第一年共歼敌112万人,其中43.4万余人,是我华东部队打的。毛主席称赞我们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部队”。三年解放战争中,共歼敌807万,其中245万是我们华东部队歼灭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点六,是全军最多的。我们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建议也是最多的,列全军之首……
第十,最后,我谈谈上海战役。它是“宁沪战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6月2日,我与宋时轮司令员指挥的9兵团,即东路军,解放了崇明岛,使历时45天的“宁沪杭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歼灭国民党11个军、46个师,约43万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120座城市。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划江而治”以卷土重来的阴谋,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南京、杭州等代表性城市,都是我们三野解放的,我们三野歼敌28万余人,占百分之六十五。解放上海之役,所以被称之为人间奇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革命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8万余人。8-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攻克城市1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组训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战士37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1948年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主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部队的装备由于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举行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
第12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0、45、46军;
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47、49军;
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辖第39、41、42军;
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44、48军;
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月中旬,在湖北团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野战军主力于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分三路对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 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接着又向广西挺进,至12月中旬,将白崇禧集团17余万人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豫、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广西战役后,野战军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115万余人。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月,以国民革命军第19兵团起义的4个师改编为第51军。8月,第12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第14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月,以长沙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1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1月,第15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12月,第13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12月26日,中央军委批复华中局并四野:“同意华中军区即正式改名中南军区”。12月30日,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仍旧。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1个炮兵司令部(辖4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1个工兵司令部(辖5个团),1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和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6个分校,全军区共150万人。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为明确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月6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再次就此事发出通报,今后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联,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
第四野战军-战斗序列 名称更改及编制变化
1945年08月0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我八路军一部随即出兵东北,配合作战;
1945年10月31日,随着后续部队的抵达,共11万人部队和调配的2万党政军干部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设东西南北满4个二级军区;
1946年08至10月,整合部队作战斗力,开始纵队编制,共5个纵队,主力部队12万人;
1947年04月20日,合并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0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编制10个纵队;
1948年01月0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编制12个纵队,此后将国军压缩在几个孤立的大城市;
1948年08月14日,脱离地方建制,成立独立的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总兵力103万,于9月12日,开始辽沈战役,历时52天;
1948年11月13日,按照全国统编,部队纵队改为军建制,12个纵队分别编制为38军--49军,投诚的郑洞国60军编制为50军;
1949年0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采用兵团编制,下辖4个兵团;
1950年03月13日,第四野战军与中南军区合编,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
1955年0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第四野战军战斗序列
中共第四野战军前委
书记林彪
副书记罗荣桓委员谭政萧克陶铸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
第四野战军机关
司令员林彪
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
副政治委员谭政
第一参谋长萧克第二参谋长赵尔陆
政治部主任聂鹤亭陈光政治部副主任陶铸
司令部
作战处处长苏静侦察局局长彭富九政治委员钱江
通信处处长张瑞政治委员朱虚之
行政处处长何敬之第二处长周业成
队列处处长苏静(兼)机要处处长莫春和第二处长黄兴正
政治部
秘书处秘书长王阑西处长刘汉组织部部长杜平
保卫部部长钱益民联络部部长何伟民运部部长何伟
总务处处长杨学礼宣传部部长萧向荣陶铸
后勤部部长周纯全
第二部长李聚奎政治委员陈沂副部长何敬之参谋长罗文
政治部主任潘振武
军需部部长杨至成副部长魏庭槐
供给部部长苏焕清政治委员伍辉文
卫生部部长孙仪之齐仲桓政治委员胡登高
军械部部长张明远政治委员联强陈文彪曹广化
运输部部长谷广善何敬之
第12兵团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第一、二副司令员陈伯钧、韩先楚
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副政治委员唐天际(兼)、刘道生
副参谋长潘朔端政治部副主任卓雄、袁升平后勤部部长黄曹龙
第40军
军长韩先楚罗舜初政治委罗舜初卓雄袁升平
副军长蔡正国副政治委员刘西元参谋长何振亚
政治部主任卓雄(兼)李伯秋后勤部部长周辉
第118师(由原第7师改称)师长邓岳
第119师(由原第8师改称)师长宁贤文政治委员刘光涛
第120师(由原第9师改称)师长郑固林政治委员李改
第157师师长管松涛杨树元政治委员蔡炳臣马毅之
第45军
军长黄永胜陈伯钧政治委员邱会作
副军长张天云副政治委员王逸群政治部主任段德彰王逸群
参谋长黄鹄显雷震后勤部部长刘锡山孔瑞云
第133师(由22师改称)师长张万春政治委员谢明
第134师(由23师改称)师长钟明彪曲鹄显政治委员谢家祥
第135师(由24师改称)师长丁盛政治委员韦祖珍(壮族)
第158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四师改称)师长李道之政委王晓生
第46军
军长詹才芳政治委员李中权副军长杨梅生
副政治委员段德彰 政治部主任王逸群段德彰
参谋长彭寿生后勤部部长樊学文
第136师(由第25师改称)师长曾雍雅政治委员徐光华
第137师(由第26师改称)师长萧全夫政治委员李振声
第138师(由第27师改称)师长任昌辉政治委员王文
第159师(由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七师改称)师长陈宗坤政委曾凡有
第13兵团
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萧华(未到职)莫文骅
第一、二副司令员李开佑、彭明治副司令员李士林(未到职)黄永胜
第二副政治委员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黄志勇曾国华
政治部主任刘道生 副主任卓雄后勤部部长邱国光
第38军
军长李天佑梁光初政治委员梁必业
副军长贺东生邓世通曹里怀参谋长曹里怀江拥辉
政治部主任吴岱副主任王树君后勤部部长李升平
第112师(由1师改称)师长江拥辉杨大易政治委员黄玉昆
第113师(由2师改称)师长唐青山政治委员李欣
第114师(由3师改称)师长刘贤权政治委员方国南
第151师(由独立第十师改称)师长赵东寰曹灿章政治委员蔡明
第47军
军长梁兴初曹里怀政治委员周赤萍副军长方强晏福生
副政治委员刘西元 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李基
第139师(由28师改称)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晏福生
第140师(由29师改称)师长刘转连刘子云政治委员陈发洪
第141师(由30师改称)代理师长叶健民政治委员张百春
第160师(49.3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一师改编)师长朱子修政委李信彭清云
第49军
军长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徐斌洲
副军长熊伯涛朱大纯政治部主任陈志方刘随春政治部副主任周彬
后勤部部长毛普安副政治委员刘随春副参谋长王亢
第145师(由第34师改称)师长温玉成沈启贤政委谭友林陈德
第146师(由第35师改称)师长王奎先政委栗在山
第147师(由第36师改称)师长沈启贤郑贵卿政委王建中
第162师(由东北军区独立13师改称)师长张万春王兆相政委陈德徐明
第14兵团
司令员刘亚楼政治委员莫文骅第一、二副司令员黄永胜、刘震
副政治委员黄永胜 参谋长吴法宪后勤部部长杨尚儒
第39军
军长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吴信泉
副军长吴信泉孙子仁朱大纯谭友林 副政治委员李雪山
政治部主任贺大增后勤部部长伍瑞卿
第115师(由第4师改称)师长王良太政治委员李世安
第116师(由第5师改称)师长吴国璋政治委员石瑛
第117师(由第6师改称)政治委员李少元
第152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7师改称)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
第41军
军长吴克华政治委员莫文骅欧阳文
副军长温玉成胡奇才蔡正国副政治委员欧阳文孔石泉
政治部主任孔石泉政治部副主任潘寿才参谋长福泽后勤部部长赵仲山
第121师(由第10师改称)师长蔡正国左叶政治委员李丙令
第122师(由第11师改称)师长田维扬政治委员吴保山
第123师(由第12师改称)师长江燮元政治委员张秀川
第154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2师改称)师长左叶卢燕秋政委曹传赞
第42军
军长万毅吴瑞林政治委员刘兴元
副军长吴瑞林赵东寰张辑戒政治部主任郭成柱后勤部部长陈换澜
第124师(由第13师改称)师长徐国夫代理师长翟毅东政委丁国钰
第125师(由第14师改称)师长彭龙飞政治委员谭文邦
第155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9师改称)师长廖促符政治委员钟民
第15兵团
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 第一、二副司令员洪学智、贺晋年
政治部主任萧向荣 参谋长洪学智曾国华 副政治委员宋健华
后勤部部长萧志坚
第43军
军长洪学智李作鹏政治委员赖传珠张池明
副军长杨国夫李作鹏龙书金参谋长黄一平副参谋长陈乙斋
政治部主任袁克服政治部副主任谢扶民后勤部部长单志辉
第127师(由第16师改称)师李作鹏王东保政治委员刘锦平
第128师(由第17师改称)师长黄荣海政治委员宋维栻
第129师(由第18师改称)师长阎捷三政治委员孙正
第156师(1949年夏调归江西军区)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祝世风
第44军
军长邓华方强政治委员吴富善
副军长李化民随邦捷副政治委员谭甫仁
参谋长高体乾黄忠诚政治部主任谭甫仁后勤部部长龙开富
第130师(由第19师改称)师长徐绍花邓东哲政委邓东哲姚国民
第131师(由第20师改称)师长刘述刚刘永源政委刘永源罗友荣
第132师(由第21师改称)师长李化民徐绍花政治委员朱民亲
第157师(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师长曾敬烦代政委于英川
第48军
军长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麟
第一副军长周仁杰第二副军长刘转连副军长郑间捷
政治部主任高体乾杨春甫参谋长杨春甫何迁一
政治部副主任李信后勤部部长李勃严旭
第142师(由第31师改称)师长欧致富政治委员谢镗忠
第143师(由第32师改称)师长李光辉张光发政治委员刘禄长
第161师(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师长韩梅村政治委员钟辉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副司令员王作尧
参谋长姜茂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副主任刘田夫
后勤部部长郑小康政治委员关山
第1师师长曾生政治委员罗群
第2师师长何宝松政治委员王作尧
直属部队---第51军
(1949年5月由原国民党军张轸部起义部队于7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
军长张轸政治委员杨春甫
副军长李人林杨焕民辛少亭副政治委员罗通
参谋长王亢政治部主任罗通
第211师师长涂建堂政治委员冷裕光
第212师师长鲍汝礼政治委员杨劲
特种兵司令部
(1948后12月30日由炮兵司令、部改称,兼炮兵司令部)
司令员萧华万毅钟赤兵副司令员苏进贾陶匡裕民
参谋长苏进张进毅副政治委员邱创成
政治部主任唐凯副主任间登瀛吴涛谢唯进
后勤部部长常树人政治委员邱铁雄
炮兵第一师(1949.2由炮兵第一指挥所改编成立)师长彭景文
炮兵第二师(1949.2由炮兵第二指挥所改编成立)师长沙克政委王凤梧
炮兵第五师师长张志毅政治委员李俭珠
战车师(1949年2月由装甲兵指挥所改编成立,8月改编为装甲兵学校)
师长曾克林政治委员杨永松
工兵指军所(1948年12月组建)主任唐哲明副主任陈正峰
高射炮指挥所(1948年12月组建)主任江洪副主任刘奠西
铁道运输司令部
司令员郭维城(满族)第一、二副司令员吴林焕、萧远久
副司令员萧远久参谋长杨子华政治部副主任沈寰
第165师(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二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师长刘子奇
骑兵第五师(1949年4月由原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改编,归野战军直属)师长何能彬政治委员林茂源
整训第五师(1949年初调归野战军直属6师长何能彬、政治委员林茂源组建为江西军区机关)师长叶声政委杨春
东北军事政治大学
(1949.7学主体迁至武汉市,改称中南军事政治大学,仍隶属第四野战军)
校长政治委员林彪(兼)副校长倪志亮
教育部长曾国华政治部主任刘其人
1947年秋,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以辽东军区机关一部组成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前方指挥所。1948年8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1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兵团,仍属东北野战军(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建制。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陈伯钧任副司令员,唐天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沛然(解方)任参谋长。兵团之下无建制部队,根据需要临时指挥数个纵队作战。参加平津战役后,第12兵团于1949年2月下旬率第40、第43军及炮兵、工兵各一部组成先遣兵团,由平津地区南下,进军中南。4~5月参加渡江战役,从汉口至九江间渡江,解放武汉三镇。其间,萧劲光兼任兵团政治委员,陈伯钧任第一副司令员(兼第45军军长),韩先楚任第二副司令员,下辖第40、第45、第46军。7月初参加湘赣战役。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后,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9月中旬~10月中旬,第12兵团部指挥第40、第41、第45军组成进军华南的中路军,先参加衡宝战役,后进军广西;第46军先在湘东配合中路军进行衡宝战役,后留置湘南地区。11月,黄志勇任兵团政治部第二主任。12月,第40军调归第13兵团建制,由第15兵团指挥进驻雷州半岛,参加海南岛战役;第41、第45军留粤东、桂东南剿匪。1950年1月,第46军拨归湖南军区建制。2月,第41军拨归第15兵团建制。4月,萧劲光率兵团机关干部1900余名赴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第12兵团番号撤销。
1947年秋,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以所属冀察热辽军区机关组织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2前方指挥所。1948年8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11月率第4、第11纵队组成先遣兵团入山海关参加平津战役。1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仍属东北野战军(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建制。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彭明治任副司令员,黄志勇任参谋长,刘道生任政治部主任。兵团之下无建制部队,根据需要临时指挥数个纵队作战。1949年1月,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后,原国民党军第4兵团部编入第13兵团部。4月中旬~5月初,由平津地区南下途中,指挥第42军和第47军一部在豫北举行安新战役。5月,萧华任政治委员,李天佑任第一副司令员,彭明治任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38、第47、第49军。7月,指挥所部及第39军举行宜沙战役,后入湘休整。9月,曾国华任参谋长。9月中旬起,兵团部率第38、第39军组成进军华南的西路军,直插湘西,并参加衡宝战役。后第47军兼湘西军区,第49军在宝庆(今邵阳)地区休整,第38、第39军参加广西战役。11月,兵团部兼广西军区,黄永胜任兵团代司令员。1950年1月,第38、第39军北上河南省信阳、漯河地区整训,第49军拨归广西军区建制。4月,兵团部免兼广西军区,5月底开赴郑州。6月,第42军拨归东北军区建制。7月,第13兵团机关改称第15兵团机关,南下广州兼广东军区机关;第15兵团机关改为第13兵团机关,率第38、第39、第40军开赴东北,连同第42军及炮兵、工兵等部队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1948年5月组成。辖第一、第二、第三个3个兵团由聂荣臻、徐向前等领导。参加了解放太原、进军绥远及平津等重大战役。后改编为军委直属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将所属主力部队编成第一、第二野战军。并于1945年9月至12月,协同严晋绥野战军进行了绥远战役。1946年9月,组成晋察冀野战军机关。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飙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先后进行了正太战役、清仓战役、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使晋察冀解放区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5月,晋察冀野战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合编成华北野战军,并成立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滕代远、萧克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第二兵团,北岳军区第一纵队,冀中军区第七纵队等部。后增编第三兵团。而后第一兵团在徐向前领导下取得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的重大胜利。1948年10月,以主力部队出击绥远,并配合东北野战军进行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1949年1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将所属3个兵团依次改编为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第二十兵团。太原战役后,第十八、十九兵团于5月拨归第一野战军建制。
第18兵团
(1949.2由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一野战指挥)
司令员:徐向前、周士第(后,1949.6)
政治委员:徐向前(兼)、周士第(后,兼1949.6)
副司令员:周士第、王新亭(1949.6)、陈漫远(1949.6)
副政治委员:周士第(兼)、王新亭(兼)
参谋长:陈漫远 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后勤部部长:严俊
第60军(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八纵队改称)
军长:王新亭、张祖谅(后)
政治委员:王新亭(兼)、袁子钦(后,1949年6月)
副军长:张祖谅、白天 副政治委员:周仲英、桂绍彬
参谋长:张祖谅(兼)、邓仕俊(后)
政治部主任:桂绍彬(兼)后勤部部长:冯丕成
第178师(由原第22旅改称)师长:胡正平、温先星(后)
政治委员:王焕如、刘聚奎(后)
第179师(由原第23旅改称)师长:黄定基政治委员:萧新春
第180师(由原第24旅改称)师长:邓仕俊、郑其贵(后)
政治委员:王观潮、康烈功(后)
第61军(1949年2月由原华北军区第十三纵队改称)
军长:韦杰 政治委员:徐子荣
副军长鲁瑞林 副政治委员:郭林祥
参谋长:白天、胡正平(后)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兼)
后勤部部长:刘晓山
第181师(由原第37旅改称)师长王诚汉 政治委员张春森
第182师(由原第38旅改称)师长王海东政委杨绍曾 王贵德(后)
第183师(由原第39旅改称)师长钟发生 政治委员杨绍曾
第62军(1949年3月由原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改称)
军长:刘忠 政治委员:袁子钦、鲁瑞林(后)
副军长:方升普 参谋长:熊奎
政治部主任:高德西 副主任:车敏瞧
第184师(由原第43旅改称)师长:林彬政治委员:梁文英
第185师(由原第44旅改称)师长:涂则生政治委员:孔俊彪
第186师(由原第45旅改称)师长:蒲大义政治委员:车敏瞧
第19兵团
(1949.1由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一野战军指挥)
司令员:杨得志 政治委员:罗瑞卿、李志民(后,49.5)
副司令员:葛晏春、耿飚 参谋长:耿飚(兼) 副参谋长:康博缨
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后勤部部长:董永清 政治委员:况开田
第63军(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三纵队改称)
军长:郑维山 政治委员:王宗槐
副军长:易耀彩 副政治委员:龙道权
参谋长:易耀彩(兼) 政治部主任:龙道权(兼)
后勤部部长:萧大荃
第187师(由原第7旅改称)师长张英辉 政治委员刘光裕、张迈君(后)
第188师(由原第8旅改称)师长宋玉琳代理师长张挺 政委李真
第189师(由原第9旅改称)师长杜瑜华 政治委员蔡长元
第64军(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四纵队改称)
军长:曾思玉 政治委员:王昭
副军长:唐子安 副政治委员:傅崇碧
参谋长:唐子安(兼)政治部主任:傅崇碧(兼)、袁佩爵(后)
后勤部部长:王子修
第190师(由原第10旅改称)师长:陈信忠 政治委员:边疆
第191师(由原第11旅改称)师长:谢正荣 政治委员:陈宜贵
第192师(由原第12旅改称)师长:马卫华 政治委员:王海廷
第65军(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八纵队改称)
军长:邱蔚 政治委员:王道邦
副军长:萧应棠、王克斌 副政治委员:蔡顺礼
参谋长:萧应棠(兼)政治部主任:蔡顺礼(兼)
第193师(由原第13旅改称)师长郑三生 政治委员龙道权 史进前(后)
第194师(由原第14旅改称)师长赵文进 政治委员袁耐冬 陈亚夫(后)
第195师(由原第15旅改称)师长阮平 政治委员史进前 杨银声(后)
独立骑兵第五师(1949年2月由起义的傅作义部骑兵第四师改编)
师长:刘春芳 政治委员:刘光裕
第20兵团
(1949年1月由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改称,属华北军区建制)
司令员:杨成武 政治委员:李井泉、李天焕(后)
副司令员:唐延杰、文年生 副政治委员:李天焕
参谋长:唐延杰(兼)、文年生(后,兼) 副参谋长:赵冠英
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向仲华(后,49.9) 政治部副主任:向仲华
后勤部部长:吴树声、萧永正(后) 政治委员:张柱国
第66军(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一纵队改称)
军长:萧新槐 政治委员:王紫峰 副政治委员:张连奎
参谋长:刘苏 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兼)
后勤部部长:朱志明、王珍堂(后)
第196师(由第1旅改称)师长曾美、晨光(后)政治委员:智生元
第197师(由第2旅改称)师长成少甫 政治委员:钟炳昌
第198师(由第3旅改称)师长张开荆、黎光(后)政委:黄连秋
独立第55师(傅作义部起义部队改编)
第67军(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二纵队改称)
军长:韩伟 政治委员:旷伏兆
副军长:马龙、刘儒林 参谋长:赵冠英、曾美(后)
政治部主任:刘国梁 后勤部部长:曾传桴
第199师(由第4旅改称)师长:李水清政治委员:李布德
第200师(由第5旅改称)师长:盛治华 政治委员:钟华农
第201师(由第6旅改称)师长:彭寿生 政治委员:何兰阶
独立第53师(傅作义部起义部队改编)
第68军(1949年1月由华北军区第六纵队改称)
军长:文年生、徐德操(后) 政治委员:向仲华、漆远渥(后)
副军长:徐德操 参谋长:宋学飞
政治部主任:张逊之 后勤部部长:杨晓昆
第202师(由第16旅改称)师长廖鼎祥 政治委员李斌
第203师(由第17旅改称)师长杨栋梁 政治委员李志远
第204师(由第18旅改称)师长罗文坊 政治委员严庆堤
独立第25师(由傅作义部起义部队改编)师长梁诗傅政治委员白正刚
五大野战军与解放军70个军——对照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第1军:原红2军团,八路军120师第358旅。西北野战军1纵(张宗逊司令员)1952.6入朝,1958.10回国。
第2军:原红6军团暨八路军359旅一部。西北野战军2纵(王震)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销
第3军:原红5军团,西北野战军3纵(许光达);现兰州军区空军指挥部。1952 .6撤销
第4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西北野战军4纵(王世泰)52 .9撤销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6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西北野战军6纵(罗元发);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7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西北野战军7纵(彭绍辉);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8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西北野战军8纵(姚吉);现内蒙古军区。(缺5纵)
第5军:前身是新疆民族军。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序列,54.10撤销。现为伊犁军分区。
第9军: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后为察哈尔军区。
西北独立第一军:中国国民革命军起义部队,现为汉中军分区。
西北独立第二军:中国国民革命军起义部队,现分属甘肃、青海省军区。
西北独立第三军:中国国民革命军起义部队,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军区。
1949.9国民党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
国民党军第81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
12月起义之国民党军第11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
50.1长期坚持新疆革命斗争的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第10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原八路军129师部队,现空军
第11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原八路军129师部队,现北海舰队。
第12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951.3入朝。1954.4回国。
第13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
第14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
第15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1951.3入朝。1954.5回国。现为空降军
第16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
第17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1952撤消。现为贵州省军区
第18军: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中野第1纵队第20旅;50年入藏现西藏军区
第19军: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与国民党军第38军第17师。原新四军李先念5师,现为陕西省军区
第58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之纵队(赵紫阳任纵队副政委),现为河南省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20军:原中国工农革命军闽东独立师,新四军1师,华野1纵(叶飞)。1951.11入朝。杨根思连在此
21军:原彭雪枫、张爱萍新四军4师中原骑兵与八路军鲁南黄克诚一部,华野劲旅2纵(韦国清)转战苏、鲁、豫、皖,首位渡江解放皖南、浙江全境、闽北,1952.3入朝。1958.8回国。
22军:原华野3纵(孙继先),有“三千发炮弹打不动,不是3纵就是8纵”之称。
23军:原华野4纵(陶勇)。1952.9入朝。1958.3回国
24军:原华野6纵(聂凤智)。1952.9入朝1955.10回国。
25军:原华野7纵(成钧)。
26军:原八路军鲁中军区地方武装华野8纵(王建安)50.11入朝,52.6回国。
27军:原昆嵛山地方抗日武装华野9纵(许世友)50.10入朝52.10回国。现为北京军区预备队。
28军:原华野10纵(宋时轮),国民革命军称之“排炮不动必是10纵”。
29军:原华野11纵(胡炳云),现厦门警备区。50.11.18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
30军:原华野12纵(谢振华)。1950.10.16军部调归海军
31军:原华野13纵(周志坚)52年5月归福建军区领导。
第20-31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3纵队(无五纵)。
第32军:前身是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及其所属部分部队。原吉洛兵团,50.11番号撤消。现南京军区防空部队
第33军:由华野渤海纵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而成的。现东海舰队
第34军:由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部分部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132师合编而成的。现南京警备区。
第35军:是由鲁中南纵队和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96军一部合编而成的-山东吴化文部。现上海警备区
第36军:国民党绥远董其武部111军。51.9入朝。12月回国52、2军部撤消。后编入新69军。
第37军:国民党绥远董其武部新编独立第7师。51.9入朝12月回国。52、2军番号撤消。后编入新6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第38-49军,前身东北野战军第1-12纵队。
38军:原红3军团,东野1纵(李天佑),50.10入朝,1953.7回国。现为军委总预备队。
39军:原东野2纵(刘震),50.10入朝。52.12.18回国。
40军:原东野3纵(韩先楚),1950.10入朝,1953.7回国。
41军:原东野4纵(吴克华),驻港部队陆军原属于该军。
42军:原东野5纵(万毅)1950.10入朝,1952.11回国。
43军:原叶挺独立团,即飞夺泸定桥的红4团,东野6纵(黄永胜),现一部并入41军另一部并入54军。
44军:原东野7纵(邓华),52.10军番号撤消,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军部现为南海舰队,部队一部入54军。
45军:原东野8纵(段书权),52.10与44军合编为54军。现为54军。
46军:原红9军团,中央红军机动作战最强的“战略骑兵”部队,东野9纵(詹才芳),解放海南,1952.9入朝。1955.10回国。该部进行了著名的珍宝岛战役。
47军:原东野10纵(梁兴初)1951.2入朝,罗盛教同志为该部队。1954.9.16回国。
48军:原东野11纵(贺晋年)现并入55军。52.3.15军部改为第21兵团兵团部,军番号撤消。
49军:原东野12纵(钟伟),现并入55军。50.4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
第50军:原国民党军滇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长春起义后参加了解放云南和抗美援朝,其一部并入13军,余部为武警部队。50.10.25入朝51.3.15回国整补,7月再次入朝,55.4回国。
第51军:国民党军第19兵团改编而来的。现为湖北省的一个军分区
第52军: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和一部改编而成。现一部编入武警水利部队,一部并入55军。51.9.2军部撤消。
第53军;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为基础改编而成。现一部编入武警水利部队,一部并入55军。1951.9军部撤消。
第54军:将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135师和第44军第130、131师第391团合编组成。
第55军: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第144师和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48军、49军、52军、53军合并而来)
第56军:预留番号,无此军.第57军:预留番号,无此军.第59军:预留番号,无此军.
第58军;由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起来。49.9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
第60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原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兵团1纵,1951.3参加抗美援朝
第61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3纵队。原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兵团2纵,现川北军分区。
第62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5纵队。原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兵团3纵,现川东军分区。
第63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纵队。八路军部队,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兵团4纵,51.2.15入朝。
第64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4纵队。原左右江起义之红7军、红8军,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兵团6纵,1951.2入朝,1953.8回国。
第65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兵团7纵,51.2.25入朝,53.10回国。
第66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八路军部队,华北军区第三野战兵团8纵,50.10入朝,51.3.15回国52.6-11,所属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炮营相续入朝,53.11回国。
第67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2纵队。华北军区第三野战兵团9纵,51.6入朝54.9回国。
第68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6纵队,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兵团10纵,51.6入朝。55.3回国。
第69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7纵队。华北军区11纵,现为北京军区防空部队。
1952年36军、37军各两个师参加抗美援朝,负责修建机场;由于美军空袭频繁,志司改变原计划,上报中央军委后,将这四个师整编为新69军,负责板门店以西阵地防御;归国后协助54军参加对印自为反击战;1969年撤编。
第70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4纵队。华北军区12纵,49.11,番号撤消。现河北省军区。
参加抗美援朝的有:
第1、12、15、16、20、21、23、24、26、27、38、39、40、42、46、47、50、54、60、63、64、65、66、67、68、69军。共26个军。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兵团统一以番号排列,共定20个兵团的番号。其次序为,西北(第1)野战军为第1至第2兵团;中原(第2)野战军为第3至第6兵团;华东(第3)野战军为第7至第11兵团;东北(第4)野战军为第12至第17兵团;华北军区为第18至第20兵团。各兵团的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兵团。华北军区的3个野战兵团直属军委指挥。中央军委的指示下达后,至1949年6月全军共组建了16个兵团。通过这次整编,解放军在正规化建设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此后,随着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党军大批起义设诚,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又将起义部队先后整编为3个兵团。1950年4月,由于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各野战军和兵团番号先后奉命撤销。 第1兵团 1949年6月中旬成立,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张子意(未到职,先后由王震、徐立清担任)。12月第1兵团兼新疆军区。1950年5月,第1兵团番号撤销。
第2兵团 1949年6月中旬成立。10月第2兵团兼甘肃军区。1950年9月1日,以第2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关。
第3兵团 1949年2月成立。1950年1月第3兵团兼川东军区。5月,第3兵团番号撤销。
第4兵团 1949年2月成立。5月28日至12月11日,奉命归第4野战军指挥。1950年4月1日,第4兵团兼云南军区。1952年3月17日,第4兵团番号撤销。
第5兵团 1949年2月成立。11月,第5兵团兼贵州军区。1952年3月17日,第5兵团番号撤销。
第22兵团 1949年12月29日,驻新疆的国民党军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治委员王震(兼)。下辖第9军和骑兵第7、第8师。1952年4月,第9军军部与第22兵团兵团部合并,由第22兵团兵团部兼第9军军部。同年11月,第9军番号撤销。1953年5月,第22兵团被整编为农业生产部队。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与第22兵团兵团部合并,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机构,第22兵团番号撤销。
第23兵团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部起义。1950年12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下辖第36、第37军和骑兵第4师。1951年9月至11月,第23兵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2月,第36、第37军番号撤销,兵团直辖第107、第109师。4月,第28师编入第23兵团建制。12月,第23兵团番号撤销,改编为第69军。
第7兵团 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改称,5月,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7月,第23军划归第9兵团建制。1950年2月,第35军撤销。4月,第7兵团番号撤销。
第8兵团 1949年2月成立,7月,第8兵团番号撤销,兵团部并入华东军政大学校部和南京警备司令部。所辖第26军归第9兵团建制。第24、第25、第34军隶属于南京警备司令部机关。1951年2月,重建第8兵团,王建安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下辖23、24、25军。1952年4月,第8兵团番号撤销。
第9兵团 1949年2月成立,7月,第23、第26军划归第9兵团建制,第30、第33军转隶淞沪警备司令部。1950年8月,第9兵团被确定为支援东北边防军的预备队。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第10兵团 1949年2月20日成立,8月25日,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1950年3月、7月,第32、第24军先后调入第10兵团。10月,第32、第24军脱离第10兵团建制。1951年1月至8月,第25军归第10兵团建制。1952年5月21日,第10兵团番号撤销。
至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时,全军共有8个兵团,以地名、人名或番号区分,即:
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
东北野战军的第1兵团、第2兵团,
华北野战军的第1兵团、第2兵团、第3兵团。
第12兵团 1948年12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改编而成。8月,12兵团兼湖南军区,第41军改归第12兵团建制。12月后,第40、41、45、46军分别划归第13兵团、第15兵团、广西军区和湖南军区建制。1950年4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1949年12月的命令,第12兵团奉命撤销,兵团领导机构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构。
第13兵团 1948年12月由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改编而成。8月,第39军改归第13兵团建制。12月9日,第13兵团兼广西军区。此后,第47、49军分别划归湖南军区、广西军区建制,第40军调入第13兵团。1950年4月,第13兵团免兼广西军区,领导机关调河南,下辖第38、39、40军,担任全军战备预备队,黄永胜任司令员,7月,第13兵团奉命参与组成东北边防军,同时原第13兵团兵团部与原第15兵团兵团部对调,邓华任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10月,划归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
第14兵团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8月,第14兵团领导机关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第39、41军分别改归第13兵团、第12兵团建制,第42军改归第4野战军直属。10月25日,空军领导机构正式成立。
第15兵团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3师师部组建兵团直属机关,属第4野战军,下辖第43、44、48军。4月,两广纵队拨归其指挥。11月9日,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1950年1月,第48军划归江西军区建制。2月,第41军改归第15兵团建制。7月,原第13兵团兵团部与原第15兵团兵团部对调,黄永胜任第15兵团司令员。1951年4月,第15兵团番号撤销,组建华南军区。
第21兵团 1949年11月1日,在湖南长沙起义的陈明仁所属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政治委员唐天际(兼)。下辖第52、53军。1951年9月2日,第52、第53军番号撤销,兵团直辖第214、第215、第217、219师。1952年3月15日,原第21兵团兵团部改编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另以第48军军部改建为新的第21兵团兵团部,陈明仁司令员,王振乾政治委员,下辖第144、215、219师。同年10月日,第21兵团番号撤销,改编为第55军
第18兵团 1949年2月由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改称,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下辖第60、第61、第62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后周士第)。同年4月25日,奉命编入第1野战军序列。11月23日进军西南,归第2野战军建制。1950年4月,第18兵团机构奉命撤销
第19兵团 1949年2月由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改称,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下辖第63、第64、第65军,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后李志民)。4月,奉命编入第1野战军序列。12月,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1950年8月,第19兵团被确定为支援东北边防军的预备队。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第20兵团 1949年2月由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下辖第66、第67、第68军,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后李天焕)。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番号撤销。11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司令部以第20兵团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
铁道兵团
1949年4月,第4野战军铁道纵队拔归军委直接领导。5月,铁道纵队改编为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铁道部领导,司令员滕代远(兼),下辖:第1、2、3、4支队。1950年9月,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领导。11月,铁道兵团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归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1953年9月,铁道兵团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归中央军委领导。1954年3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1953年10月10日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关以铁道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成立,同时撤销铁道兵团的番号 各军军长 政委
第一野战军
第1军 贺炳炎 廖汉生 第2军 王 震(兼) 第3军 许光达 朱 明
第4军 王世泰 张仲良 第5军 列斯肯 顿星云 第6军 罗元发 徐立清
第7军 彭绍辉 罗贵波 第8军 姚 吉 高克林 第9军 赵锡光 张仲翰
60军 王新亭张祖谅 61军 韦 杰 徐子荣62军 刘 忠 袁子钦
63军 郑维山王宗槐 64军 曾思玉 王 昭65军 邱 蔚 王道邦
独1军 周祥初 张希英 独2军 马惇靖 甄 华 独3军 蒋汉诚 黄忠学
第二野战军
10军杜义德王维纲 11军曾绍山鲍先志 12军王近山(兼)
13军周希汉刘有光 14军李成芳雷荣天 15军秦基伟谷景生
16军尹先炳王辉球 17军王秉璋赵健民 18军张国华谭冠三
19军刘金轩 汪 锋 58军孔庆德方正平
第三野战军
21军腾海清康志强 20军刘 飞 陈时夫 22军孙继先丁秋生
23军陶 勇 卢 胜 24军王必成廖海光 25军成 钧 黄火星
26军张仁初王一平 27军聂凤智刘浩天 28军朱绍清陈美藻
29军胡炳云 张 藩 30军谢振华李千辉 31军周志坚陈华堂
32军谭希林 彭 林 33军张克侠韩念龙 34军何基沣赵启民
35军吴化文何克希 36军刘万春 康健民 37军张世珍 帅 荣
第四野战军
38军李天佑梁必业 39军刘 震 吴法宪 40军韩先楚罗舜初
41军吴克华莫文华 42军万 毅 刘元兴 43军洪学智赖传珠
44军邓 华 吴富善 45军黄永胜邱会作 46军詹才芳李中权
47军梁兴初周赤萍 48军贺晋年陈仁麒 49军钟 伟 袁升平
50军曾泽生徐文烈 51军张 轸 张春圃 52军王劲修杨树根
53军彭杰如王振乾 54军丁 盛谢 明 55军陈明仁 王振乾
华北野战军
66军 肖新槐王紫锋 67军 文年生向仲华68军 韩 伟 旷伏兆
69军 孙毅 林铁 70军 韦杰 甘渭汉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簡介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她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的敌人浴血奋战,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消灭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武装,为建立新中国,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成为一支伟大的军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丰功伟绩,是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武装,有缔造、统率我军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辛勤培育,有广大指战员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援。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武装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称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战争时期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华南游击队等;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历经艰难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同国内外强大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一、第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 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 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0 师第358 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1 纵队。
第1 军所属部队创建于1927 年至1928 年。部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湘鄂边工农武装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 军;一部分是两湖(湖南、湖北)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的工农游击队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6 军, 1930 年7月,红4 军和红6 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2 军团,货龙任总指挥,周逸群、邓中夏先后任党代表,下辖红2 军(原红4 军)和红6 军。1931 年3 月,红2 军团奉命改为红3 军。
1932 年9 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3 军被迫退出洪湖苏区,于1934 年7 月在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一带创建了黔东根据地。
1934 年10 月,红3 军与从湘赣苏区西征到贵州的红6 军团在印江县木黄会师。此时红3 军恢复红2 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
粥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1934 年底,开创湘鄂川黔苏区。
1935 年11 月,红2、红6 军团(1936 年7 月与红32 军组成红二方面军)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开始长征, 1936 年10 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将台堡会师。
1937 年8 月,红2 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 师第358 旅,卢冬生、张宗逊先后任旅长,李井泉、张平化先后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华北敌后坚持了八年抗战,参加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挺进冀中,参加百团大战,坚持晋西北根据地的斗争,保卫陕甘宁边区。部队先后扩编了张(宗逊)第358 旅,彭(绍辉)第358 旅,独立第1、第2 旅。抗战胜利后,部队于1945 年9 月由山西中部北上绥远,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先后在厂汗营、凉城、卓资山、归绥(呼和浩特)、察素旗、包头等地,给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军以有力的打击,收复了绥东广大地区。1946 年1 月为维护停战协定,在卓资山地区再次给进犯我绥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歼灭性打击。6 月,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部队在绥远、山西等地先后进行了大同、卓资山,集宁、聚乐堡、丰镇、原平、平社、晋北等战斗,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
1946 年11 月,在山西省岚县地区,以晋北野战军领导机关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第358 旅、独立第1 旅组成晋绥军区第1 纵队,共8300 人。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王绍南任参谋长,洗恒汉任政治部主任。纵队成立后,即西调延安附近集结,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 1947 年2 月至8 月中旬,编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先后参加西华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1.4 万余人,俘整编第31 旅旅长李纪云。7 月31 日,编人西北野战军。8 月下旬至11 月底,随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参加沙家店、关庄岔口、延清和第二次攻打榆林等战役战斗。 12 月,晋绥军区在山西晋中地区组成的独立第7 旅,拨归第1 纵队建制,仍留晋中地区作战,先后参加临汾、晋中、太原战役。 12 月至1948 年2 月,第1 纵队在陕北清涧地区进行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战斗力。2 月下旬,参加宜川战役,担任围歼增援之敌任务,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通电嘉勉。3 月初,向黄龙山区进攻,解放宜君、黄陵,巩固扩大了解放区。4 月中旬,挺进西府、陇东,相继攻克栒邑(今旬邑)、邠县(今彬县)、麟游、凤翔,26 日会同第2 纵队攻占宝鸡,尔后转战陇东,主动抗击国民党军进攻,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继又参加澄邵、荔北和冬季战役。在荔北战役中,第1 纵队楔入敌防御纵深,大胆穿插分割,以突然迅猛动作歼灭国民党军第48 旅旅部,俘其旅长、参谋长,对战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受到两北野战军的通令嘉奖。
1949 年2 月1 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 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陈外欧任参谋长,洗恒汉任政治部主任,夏耀堂任后勤部部长。第358 旅改称第1 师,黄新廷任师长,余秋里任政治委员,独立第1 旅改称第2 师,王尚荣任师长,颜金生任政治委员;独立第7 旅改称第3 师,傅传作任师长,曹光琳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 万余人。5 月中旬,参加陕中战役,在凤翔东北姚家沟口会同第4 军歼国民党军第57 军及第30 师。6 月中旬转至户县地区,留在晋中地区的第3 师(原第1 纵队独立第7 旅)归建。6 月17 日,编人第1 兵团。7 月中旬,参加挟眉战役,会同第2 军歼灭国民党军第90 军第24 师及第61 师一部。下旬,参加陇东追击战,攻克陇县、固关镇,会同第7 军歼灭国民党军骑兵1 个旅。8 月初,解放秦安,中旬开始进军青海, 23 日进抵临夏,策应兰州战役。后经永靖渡过黄河,于9 月5 日解放西宁。10 月1 日,第1 军兼青海省军区。至1950 年,担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等任务。
1952 年6 月,再次进行整编,第3 军所属各师编入第1 军,第1、第3 师合编为第1 师,第2、第8 师合编为第2 师,第7、第9 师合编为第7 师。黄新廷任军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12 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第1、第7 师在临津江两岸的马良山、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第2 师配属第64 军执行西海岸抗登陆任务。
1953 年6 月,参加夏季反击作战。
停战后,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担负守备任务。1958 年10 月回国。
第1 军在战争年代,共涌现9 个战斗模范营、 10 个战斗模范连和刘四虎、周黑子、朱庆涛、王福、苟福荣、赵继华等许多战斗英雄。
二、第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 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东独立第1 师,红军长征时期为红二方面军第6 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 师第359 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2 纵队。
1930 年9 月,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由莲花、万载、浏阳、茶陵、醴陵、萍乡等县游击队组成的湘东独立第1 师,在湘赣苏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萍乡县大安里诞生,共800 余人。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
1932 年11 月,湘东独立第1 市在江西永新划入红8 军序列,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8 军第22 师。
1933 年6 月15 日,红8 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 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 团。6 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 军团。8 月12 日,红6 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任弼时任红6 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1934 年10 月24 日,红6 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 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 军恢复红2 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粥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以红2 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 军团和红6 军团。
1936 年7 月5 日,红2、红6 军团及红32 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7 年8 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 师,红6 军团和红32 军改编为第359 旅。陈伯钩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刘子奇任参谋长,袁任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17、第718 团。9 月3 日,第359 旅以第718 团留陕甘宁边区,旅部率第717 团由流曲镇出发,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39 年8 月,第359 旅奉命返回陕甘宁边区。担任守备河防、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从1940 年开始,第359 旅开展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4 年7 月,中共中央决定以第359 旅组织南在兵团(简称南下支队),约5000 人,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朱早观任参谋长,刘型任政治部主任。从1944 年11 月9 日至1945 年10 月5 日,历时一年,跋涉1.5 万多华里,转战陕、晋、豫、鄂、湘、赣、粤等7 省,回到鄂豫皖解放区,编入中原军区第2 纵队。
1946 年6 月27 日,第359 旅随中原军区主力由中原突围,转战鄂、豫、陕、甘4 省。越过平汉、陇海铁路,进入秦岭、六盘山,抢渡唐河、白河、丹河、渭河、泾河诸河流,跋涉5000 余里,经历大小战斗90 余次。11 月,
在山西省离石地区,与吕梁军区机关一部、独立第4 旅组成晋绥军区第2 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绍辉、马佩勋任副司令员,罗贵波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共8600 余人。纵队成立后,配合陈(庵)谢(富治)纵队进行晋西南战役和汾孝战役,解放永和、大宁、限县、中阳、石楼及孝义、文水等县城。
1947 年3 月中旬,第2 纵队由晋中经永和关西渡黄河,执行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作战任务。至7 月下旬,先后参加青化眨、羊马河、蟠龙、三边、榆林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400 余人,并收复三边。7 月31 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 月下旬,参加沙家店战役,会同第1、第3 纵队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6 师。接着沿咸榆公路追击南撤之国民党军,攻占九里山、骆驼铺、大小劳山等据点。10 月初,出击黄龙山区,会同第4 纵队,攻克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俘宜川河防中将指挥宫许用修。下旬,东渡黄河至晋南,解放吉县,尔后进到河津、闻喜地区休整。12 月中旬,以第359 旅部分干部和部队在山东省渤海地区扩建之教导旅回到山西省,划归第2 纵队,改称独立第6 旅。下旬,第2 纵队会同晋冀鲁豫军区第8 纵队和第3 纵队独立第3 旅,解放运城、安邑。1948 年初,在山西省曲沃地区,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2 月下旬,经禹门口再次西渡黄河,参加宜川战役。3月初,挺进渭北,收复石堡、白水、韩城,并一度攻克■阳(今合阳)、澄城。4 月中旬出击西府,攻克扶风、岐山,于26 日会同第1 纵队攻占宝鸡。之后,在凤翔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援军,掩护主力向北转进。继而转战陇东,又在荔镇、肖金镇抗击国民党军的反扑,掩护主力向东转进。8 月至11 月,参加澄■、荔北、冬季战役,俘第76 军军长李日基及第20、第24 师师长。
1949 年2 月1 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 第2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 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王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郭鹏、顿星云任副军长,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 左齐任政治部主任,甘祖昌任后勤部部长。独立第4 旅改称第4 师,杨秀山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59 旅改称第5 师,徐国贤任师长,李铨任政治委员;独立第6 旅改称第6 师,张仲瀚任师长,曾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 万余人。随即参加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咸阳、武功、扶风、凤翔、眉县、周至等县城。6 月中旬,国民党军胡宗南和马步芳、马鸿逵部,联合向西安反扑,第2 军在金渠镇地区进行阻击,歼其师长以下2200 余人。6 月17 日,编入第1 兵团。7 月,参加抉眉战役,会同第1 军歼国民党军第90 军及第36 军一部。下旬,向甘肃、青海进军,相继解放清水、甘谷、武山、和政、临夏等县城,尔后由循化、永靖强渡黄河,9 月10 日抵西宁与第1 军会师。接着挺进甘肃河西走廊,攻占民乐、张掖、酒泉等县城。
10 月中旬进军新疆,至1950 年3 月,先后进驻南疆之喀什、疏附、阿克苏、焉耆等地区。第2 军兼喀什军区,下辖喀什、阿克苏和田等4 个军分区。5 月,抽调部队组建骑兵师。此后,第2 军担负保卫国防,巩固治安,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1952 年3 月,骑兵师撤销。1953 年3 月,第2 军番号撤销,军部整编为南疆军区;第4 师整编为步兵第4 师;第5、第6 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第2 师。
第2 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广大地区,作战200 余次。涌现出杜立海、范绍通、陈才德、张福祥、杨文赞、郭仰森、杜根照等英雄模范人物。
三、第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 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3 纵队。
1945 年8 月11 日,由晋绥军区4 个旅组成的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辖第358 旅,独立第1、第2、第3 旅。晋绥野战军组成后,参加战略反攻及绥远、晋北、大同、集宁、吕梁等战役。 1946 年11 月10 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番号。同时在山西省朔县地区,以晋绥野战军司令部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第3、第5 旅组成晋绥军区第3 纵队,共1.5 万余人。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贺炳炎任副司令员,李夫克任参谋长。纵队组建后,率所属各旅转战于晋中、晋北和绥东地区,担负保卫晋绥解放区的任务。
1947 年5 月中旬,独立第5 旅奉命进至陕西绥德地区,配合西北野战部队作战。8 月初,第3 纵队将独立第3
旅留在晋西北,继续配合西北野战部队作战,率独立第2 旅西渡黄河,开赴陕甘宁解放区与独立第5 旅会合,转隶西北野战军建制。至10 月,第3 纵队(欠独立第3 旅)先后参加了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战役和第二次攻打
愉林。在延清战役中,协同第1 纵队攻克请涧城,歼守军整编第76 师师部、第24 旅旅部及其直属部队,毙伤俘中将旅长廖昂以下5200 余人。1947 年冬,第3 纵队在陕北清涧地区开展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部队的阶级觉悟,增强了战斗力。1948 年2 月至11 月,在西北野战军的统一指挥下,转入外线作战,向陕西国民党统治区展开战略进攻。在参加宜川战役和收复延安、解放洛川战役之后,又参加澄都、荔■战役和冬季战役。
1949 年2 月1 日,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3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 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军长许光达,副政治委员朱明(后朱明任政治委员),参谋长李文请,政治部主任江勇为,供给部部长刘华香。独立第2 旅改称第7 师,唐金龙任师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独立第3 旅改称第8 师,杨嘉瑞任师长,孟昭亮任政治委员;独立第5 旅改称第9 师,朱声达任师长,王赤军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1 万余人。2 月中旬至6 月中旬,先后参加了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歼灭国民党蒲城守军和富平自卫团;在乾县、礼泉地区抗击国民党军第82 军向西安的反扑。6 月17 日,编入第2 兵团,第8 师由晋北到陕西省泾阳地区归建。7 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4、第6 军及第18 兵团部队将国民党军第18 兵团部及3 个军之大部聚歼于渭河以北午井、罗局镇地区。7 月中旬至8 月初在陇东追击战中,攻占陇县,解放庄浪等城镇。8 月下旬参加兰州战役,配合第4 军攻占狗娃山国民党军阵地,尔后攻入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切断了国民党守军之退路,歼其8000 余人。9 月1 日向甘肃河西走廊进军。军长黄新廷率快速部队,于9 月25 日进占老君庙油矿(今玉门油田),使中国当时唯一的石油矿区免遭破坏。9 月下旬,第3 军奉命停止西进,驻扎河西张掖、武威、酒泉地区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在此期间,对拨归第3 军建制的国民党军骑兵团、独立团、驼兵团等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工作。1952 年6 月与第1 军合并,第3 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第7、第9 师合编为第1 军第7 师,第9 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 师师部,第8 师与第1 军第2 师合编,第8 师师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 驱逐师师部。
第3 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广大地区,参加大的战役、战斗30 余次,涌现出了张怀春、张八、李建元、王曲喜、李珍等战斗英雄和“勇猛机智、大量歼敌第四连” 等英雄个人和连队。
四、第4 军
首任军长王世泰、政治委员张仲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 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4 纵队。
1942 年5 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八路军第120 师、晋西北新军和留守兵团等部编成晋绥联防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领导陕北各军分区和警备旅。
1947 年9 月21 日,在陕西省栒邑县(今旬邑县),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 旅、第3 旅和骑兵第6 师,组成第4 纵队,隶属西北野战军建制。
王世泰任司令员,张仲良任政治委员,阎接要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宗贵任政治部主任,全纵队1.1 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即会同第2 纵队进击黄龙山区,攻克白水、韩城、部阳、宜川,缴获大批弹药、物资。11 月,进至横山县边家河一带时,奉命转向西攻击前进,收复宁梁、安边等地。 12 月,转至安塞县华子坪、侯家河一带开展以诉苦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
1948 年2 月,参加宜川战役,配合野战军主力围歼驰援宜川之国民党军整编第29 军,毙伤俘敌2000 余人。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参加西府陇东战役,先在扶风至青化镇一线抗击西援宝鸡之国民党军裴昌会兵团,后在镇原县以东屯子镇接应第6 纵队教导旅突围,尔后担负掩护西北野战军主力向东转移的任务。5 月下旬,第4 纵队转至栒邑县土桥源地区进行整训。8 月至11 月,先后参加澄■、荔北和冬季战役,歼国民党军4500 余人。
1949 年1 月,警备第4 旅拨归第4 纵队建制。2 月1 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 军, 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王世泰任军长,张仲良任政治委员,孙超群任副军长,朱辉照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文舟任参谋长,王国瑞任后勤部部长。警备第1 旅与骑兵第6 师1 个团合编成第10 师,高锦纯任师长,左爱任政治委员;警备第3 旅改称第11 师,郭炳坤任师长,高维嵩任政治委员;警备第4 旅与骑兵第6 师(缺1 个团)合编组成第12 师,郭宝珊任师长,李宗贵任政治委员。全军约1.9 万余人。2 月下旬至3 月中旬,参加春季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第20 师、第248 师共2700 余人,毙俘师长各1 人。5 月中旬,参加陕中战役,在凤翔东北之姚家沟一带,会同第1 军全歼国民党军第57 军及第30 师,俘4200 余人。6 月中旬,编入第2 兵团,在关头、仪井、临平及泾阳以北地区抗击国民党军向西安的反扑。7 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担任截断国民党军退路的任务,保障野战军主力聚歼国民党军3 个军。接着,乘胜西进,攻克蔡家坡、岐山、宝鸡等城镇。下旬由宝鸡地区出发,向兰州挺进。8 月25 日拂晓参加兰州战役总攻,经过反复冲击,占领沈家岭、狗娃山,26 日拂晓攻入兰州城西关,共歼国民党军1 万余人,对取得兰州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9 月初,进军河西走廊(第12 师留驻兰州,担负警备任务),19 日进驻武威。 10 月,奉命调往临洮、临夏地区,执行剿匪任务,并抽调部队参加修筑天(水)兰(州)铁路。1952 年9 月,撤销第4 军番号。军部改编为中央军委城防高射炮兵学校;第10 师9 市部改编为炮兵第10 师师部,其部队编入第11 师;第12 师改编为铁路公安部队。
第4 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于陕两、甘肃广大地区,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8 次,涌现出丁兴发、张保英、马宜生、武德仁、田占德等英雄模范人物。
五、第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 军的前身是新疆民族军。
1944 年9 月2 日,新疆北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地区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政治民主,民族平等,举行武装暴动。不久,这场暴动发展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亦称“三区革命”。 1945 年4 月8 日,在伊宁以暴动队伍组成的游击队指挥部为基础,成立新疆民族军。帕里诺夫任总指挥,祖农·太也夫任副总指挥,玛加诺夫任参谋长,阿不部克里木·阿巴索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8 个团又4 个营,共1.5 万余人。7 月,民族军主力向塔城、阿勒泰地区进军,尔后挺进准噶尔腹地。9 月下旬,进抵玛纳斯河西岸,与国民党军隔河对峙,威胁迪化(今乌鲁木齐)。此时,民族军发展到13 个团共3 万余人。 1946 年6 月,民族军按照三区临时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签定的以和平方式解决武装冲突之条款(即“11 项和平条款”)进行整编,部队减为6 个团共1.3 万余人。 1947 年,国民党政府撕毁协议,武装进攻阿勒泰和玛纳斯地区,民族军奋起抗击,保卫了三区。从1948 年起,民族军参照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原则教育部队,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得到改善。
1949 年10 月,民族军为接应人民解放军入疆,自玛纳斯河以西分别进至东疆和南疆。12 月上旬,一部到达迪化,与第一野战军第1 兵团会师。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 1950 年1 月10 日,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 军,法铁伊·伊凡诺维奇·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伊斯哈科夫·马尔果夫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曹达诺夫·扎伊尔任副政治委员,努利耶夫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3 师,买买提·伊敏诺夫任师长,马洪山任政治委员,第14 师,阿里木坚诺夫·乌拉拜音任师长,胡正任政治委员。另直辖2 个骑兵团,共1.3 万余人,归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建制。为了加强对这支民族军的领导,第一野战军领导决定从第1 兵团抽调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政工干部到第5 军工作,在该军迅速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使这支民族军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1950 年国庆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特邀第5 军组织参观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在北京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接着又在北京、天津等地参观学习,使参观团成员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心。第5 军组建后,即担负起“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光荣任务,全军指战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大生产运动,并以一部兵力配合第6 军请剿武装土匪。
1952 年3 月,由第2、第6 军抽调部队组建第15 师,冯祖武任师长,贺劲南任政治委员。 1953 年5 月,由第13 师组建喀什军分区,第14、第15 师改编为农建第3、第4 师。1954 年10 月,第5 军军部改编为新疆哈萨克自治区军区(后改为伊犁军区),第5 军番号即予撤销。
第5 军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坚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在新疆的军事力量。涌现出孜赫内拉。那的诺夫、阿不都拉提夫·库尔板诺夫等英雄模范,为新疆和平解放和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
六、第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 军的前身是由红一方面军第5 军团的一 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 师第386 旅一部和冀鲁豫、晋察冀几个分区的部分地 方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野战军第6 纵队。
1947 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经过一年多作战,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继续将战争引向解放区。党中央抓住战局发展的有利形势,及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同时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区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恢复解放区。西北野战军为完成内线反攻的任务,粉碎胡宗南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加强我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力量,于1947 年10 月11 日,在陕西省绥德县,以教导旅、新编第4 旅组成第6 纵队,隶属西北野战军建制。罗元发任司令员,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司令员,唐子奇任参谋长,饶正锡任政治部主任,全纵队1.3 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即参加第二次攻打榆林,11月,部队集结于西岔、镇川堡地区,开展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1948 年2 月下旬,参加宜川战役,以主力会同第3 纵队围攻宜川城,以一部兵力在宜川西南之铁龙湾地区参加阻击、围歼驰援宜川之国民党军整编第29 军,击毙其第90 师师长严明,俘军参谋长刘振世以下3300 余人。3月上旬,会同第3 纵队围攻洛川。4 月中旬,参加西府陇东战役。5 月中旬,转到韩城、山西省河津地区整训。8 月至11 月,参加澄■、荔北、冬季战役。
1949 年2 月1 日,根据中央军委1948 年11 月1 日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6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 军,隶属第一野战军。罗元发任军长,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军长,唐子奇任参谋长,饶正锡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郑云彪任后勤部部长。教导旅改称第16师,吴宗先任师长,关盛志任政治委员;新编第4 旅改称第17 师,程悦长任师长,黄振棠任政治委员。共约1.4 万人。2 月下旬参加春季战役,会同第3军解放蒲城、富平。3 月初,第6 军攻占大荔、朝邑、平民等城镇。5 月上旬,参加陕中战役, 20 日解放西安,歼国民党军第17 军、暂编第2 旅及地方反动武装各一部,俘2000 余人。尔后解放鄠县(今户县)、蓝田、渭南、临潼等县城。6 月初,在晋南运城由运城军分区机关和部队组建第18 师。张树芝任师长,景明远任政治委员。新建第18 师补充第6 军。中旬,第6 军编入第2 兵团(11 月转隶第1 兵团),奉命前出礼泉以北、泾阳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军向西安的反扑。7 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歼国民党军3400 余人。
下旬,向兰州挺进,相继解放通渭、内官营、新营镇、榆中等城镇。8 月25 日,参加兰州战役总攻,攻占皋兰山主峰营盘岭和进入市区,歼国民党军3100余人。9 月,向河西走廊进军,进至酒泉附近地区,先后收编起义、投诚之国民党军5200 余人(后将起义、投诚部队编为独立师,第6 军进疆时又将该师所部编入第16、第17 师), 10 月,第18 师进驻西安(1950 年12 月,改编为公安第4 师,脱离第6 军建制)。11 月初,第6 军向新疆进军,至1950年3 月,全部到达新疆。军部与第17 师驻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等地区,第6军兼迪化军区,下辖迪化、哈密、焉耆军分区由所属各师分兼。所属部队进驻哈密、镇西(今巴里坤)等地区,立即投入大生产运动,参加地方政权建设和剿灭武装土匪等任务。至10 月,在奇台东大草原和北沙窝地区,清剿乌斯满匪帮,共歼灭武装土匪1.3 万余人,解放牧民群众3.1 万余人。
1953 年5 月,奉西北军区命令,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第16、第17 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第6 师,第6 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6 军从组建到撤销,历时4 年零7 个月,转战于陕西、甘肃、新疆地区,进行大小战斗200 余次。为大西北的解放及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战斗中,第6 军涌现出胡青山、王耀群、魏书庆、陈全魁等英雄模范。
七、第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 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7 纵队。
1942 年5 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八路军第120 师、晋西北新军和留守兵团等部编成晋绥联防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后高岗代)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陕北各军分区和各警备旅。
1948 年7 月,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在山西省汾阳县,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吕梁军区机关一部及独立第10、第12 旅组成第7 纵队。彭绍辉任司令员,孙志远任代政治委员,陈刚任参谋长。全纵队共1.1 万余人。
10 月初,在华北军区第1 兵团指挥下,由清源(今清徐)东渡汾河参加太原战役,至11 月13 日,先后攻占城东北高地风阁梁及城东四大要点之一的牛驼寨,控制了城北机场。16 日后,奉命转入围困太原。
1949 年2 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 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彭绍辉任军长,孙志远任代政治委员,黄忠学任政治部主任,王兰麟任参谋长,盛克全任供给部部长。独立第10 旅改称第19 师,何辉燕任师长,朱绍田任政治委员;第12 旅改称第20 师,张新华任师长,龙福才任政治委员。全军1.1 万余人。
4 月20 日至24 日,参加太原外围作战和城垣的总攻,共歼灭国民党军1 万余人,俘其第19 军军长曹国忠和第40 师师长、参谋长。5 月,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所辖独立第5 旅改编为第7 军第21 师,范忠祥任师长,李健良任政治委员。下旬,军部率第19、第20 师由晋入陕(第21 师暂留太原执行警备任务)。6 月中旬,编入第1 兵团。7 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下旬,参加陇东追击战,会同第1 军在陇县固关镇地区,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14 旅。8 月3 日,解放甘肃省天水,俘国民党军国防部少将杨殿科。17 日解放西和、礼县县城,歼灭国民党军第244 师一部。随后,留驻天水地区,配合第18 兵团行动,箝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掩护野战军主力西进。11 月初,第21 师抵天水归建。中旬,第7 军转隶第2 兵团建制。12 月参加陕南陇南战役(暂归西南军区指挥),先后解放陕西省略阳县城和甘肃省陇南各县。此后,第19师随第18 兵团入川作战,12 月30 日进驻四川省金堂地区(1950 年10 月归建)。 1950 年初,第7 军分别在陇南和四川省金堂地区执行剿匪任务,并改编国民党军起义部队4.3 万余人。3 月,参加修建天(水)兰(州)铁路。
11 月,第20、第21 师奉命分别开赴济南、锦西改编为炮兵部队;军部仅辖第19 师。 1951 年10 月5 日,第7 军番号撤销。军部一部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另一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并组成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2 年8月,第19 师改编为空军第16 师。
第7 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在战争中,涌现出范来宝、阎三毛、边子正等英雄模范。
八、第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 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8 纵队。该纵队是由晋绥军区所属绥蒙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5 年9 月,绥蒙军区组成,姚喆任司令员,张达志任政治委员,辖骑兵旅及3 个军分区(支队)。隶属晋绥军区。不久,雁门军区第11 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
1946 年11 月又将雁门军区第5 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1947 年9 月,第5 军分区撤销,第11 军分区划归晋绥军区。绥蒙军区汉辖骑兵旅。 1948 年7 月,以绥蒙军区骑兵旅和地方部队组成第8 纵队,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建制,姚喆任司令员,
王长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共1 万余人。该纵队组建后,一直留在晋绥区配合华北野战军作战。9 月下旬至12 月初,第8 纵队在华北军区指挥下,参加察绥战役,先后攻占集宁、陶林、武川、鸟兰花、固阳等城镇,歼灭国民党军集宁警备司令部、保安第1、第2 团等各一部。 12月中旬,进驻集宁。25 日,主力西移至马盖图、十八台、八苏木一线,寻机歼敌。
1949 年1 月下旬至2 月初,部队继续西移,先后进行了陶卜齐、旗下营、舍必崖战斗,歼灭国民党军2 个营。
1949 年2 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8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 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仍留华北地区作战。姚喆任军长、王长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陈仕南任后勤部部长。所属第11 旅改称第22 师,樊哲祥任师长,黄立清任政治委员;第14 旅改称第23 师,罗斌任师长,姜文华任政治委员;骑兵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1 师,康健民任师长,李佐玉任政治委员,脱离第8军建制隶属第一野战军。4 月下旬,第8 军参加围困大同作战,5 月1 日大同和平解放后,北返绥远省,驻防集宁、卓资山、陶卜齐、旗下营等地。5 月29 日,第8 军奉命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建制。第8 军番号即行撤销。
九、第9 军
首任军长赵锡光、政治委员张仲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 军,是由新疆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42 师改编而成的。
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陕西、甘肃、宁夏等四省后,威逼新疆。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汉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于9 月25 日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 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 月29 日,其整编第42 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 军,隶属第22 兵困建制。赵锡光任第22 兵团副司令员兼第9 军军长,张仲瀚任政治委员,王根僧任第一副军长,陈德法任第二副军长,李祖唐(后叛变)任参谋长,刘德敬任后勤部部长。下辖第25 师,刘振世任师长,贺振新任政治委员;第26 师,罗汝正任师长,王季龙任政治委员;第27 师,陈骏任师长,龙炳初任政治委员。改编后,部队即投入戍边农垦生产和整训。
为了彻底改造起义部队的旧思想、旧作风、旧制度,树立新思想、新作风、新制度,第一野战军领导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对起义部队采取团结、教育、争取、改造的政策,从第2、第6 军抽调1170 名干部, 153 名战士骨干和600 余名参军的学生到起义部队工作,加强对起义部队的领导,迅速建立起各级党委会,革命军人委员会和政治工作制度。使之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1952 年4 月,第9 军军部与第22 兵团兵团部合并,由第22 兵团兵团部兼第9 军军部。
11 月,第9 军番号撤销。 1953 年5 月,原第9军3 个师依次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兵团第7、第8、第9 师,成为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产业大军,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第1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 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2 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军队所属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冀南军区最早成立于1938 年4 月,由八路军第129 师东进纵队兼,辖第1 至第5 军分区,辖区在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德州、聊城和河南安阳之间。
12 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1940 年6 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4、第7、第8、第9 旅和第1 至第5 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 军分区。同年下半年,冀南军区所属部队参加“百团大战”。从1941 年起,军区部队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斗争。1942 年,新编第7、第8、第9 旅先后并入第6、第3、第4 军分区,所属部队归各军分区领导。
1943年10 月,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指挥。1944 年5 月,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但仍保留冀南军区番号。
1945 年6 月,成立冀南指挥部。为了参加豫北战役,冀南指挥部将所属部分部队编成平汉纵队。9月7日,平汉纵队改为冀南纵队,奉命两进参加上党战役。陈再道任司令员,杜义德任副司令员。
1945年10月,正式恢复冀南军区,辖第7至第11军分区和独立第4旅。晋冀鲁豫军区为应付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将所属冀南军区主力部队孔(庆德)秦(基伟)支队、雷(绍康)寇(庆延)支队、杜(义德)支队编成冀南纵队。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将冀南纵队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三个旅及独立团,共1.4万人。
1946年7月,第2纵队与冀南军区合并,仍保留第2纵队建制。陈再道任司令员,王从吾任政治委员,王光华任副司令员,刘志坚、马国瑞任副政治委员,王蕴瑞任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主任。从1946年8月到1947年5月,为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第2纵队在冀鲁豫区担任内线作战,先后参加定陶战役、鄄城战役、滑县战役、豫北战役等,歼敌1.6万余人。1947年6月底,第2纵队与冀南军区分开,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随刘邓大军主力参加鲁西南战役,沿陇海路南下,向大别山进军。8月28日,进至大别山北麓。
1948年3月初,北渡淮河转向豫西南进行外线作战。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王维纲,副司令员范朝利,副政治委员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许梦侠。下辖第4、第6旅。第5旅归鄂豫军区建制。随后参加宛西、宛东战役。11月至12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第10军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范朝利任副军长,高厚良任参谋长,许梦侠任政治部主任,张济世任供给部部长,下辖共1.95万余人。第4旅改称为第28师,陈中民任师长,姚克祐任师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为第29师、周发田任师长,于笑虹任师政治委员。4月21日,第10军参加渡江战役,担负封锁、维护长江沿岸交通,保证主力渡江作战的任务。6月,以皖北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列入第10军建制。马忠全任师长,军政治部副主任鲁大东代师政治委员,此时第10军兵力达3.5万余人。渡江战役后,经休整、补充,8月下旬,第10军由安庆地区出发,经河南、湖北、湖南,向贵州、四川挺进,参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战。10月初从湘西集结地桃源出发,与友军突破国民党黔东防线,攻占黔北重镇遵义。继奔袭川南,强渡长江,西渡岷江,参加围歼胡宗南集团的成都战役,解放川黔两省的凤凰、自贡、内江等29座县城。
1950年2月,第10军全部到达川南,兼川南军区,下辖内江、宜宾、乐山、泸县等四个军分区及自贡警备司令部。杜义德任川南军区司令员,李大章、彭涛、王维纲任政治委员、许梦侠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师兼宜宾军分区,第29师兼内江军分区,第30师兼乐山军分区。川南军区组建后,即进行剿匪和政权建设。
1951年2月,第10军与川南军区分开,同时第29师调归第15军建制,第62军第184师调归第10军建制。
1952年4月25日,第10军军部和第30师调归海军,第28师调归第23兵团,第184师调归装甲兵和华北军区,该军番号撤销。
十一、第1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部分主力部队和太行军区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第129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建军方针进行整编。其中,撤销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成立太行军区,由第129师兼军区。下辖新编第1、第10、第11旅,第1、第2、第3、第4、第5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第8军分区。军区部队组建后,即参加百团大战及抗日反扫荡斗争。
1941年1月,第1、第3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1旅和抗敌决死第3纵队机关合并,所辖部队编为太行军区第1、第3、第4军分区基干团。10月,第2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0旅机关合并,旅辖部队编为第2、第6军分区基干团。
从1941年初起,大行军区所属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参加了邢沙永战役和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强化运动”等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3月,八路军第385旅机关并入第3军分区。8月太行军区部队参加林南战役,开辟了太南、豫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10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太行军区与第129师分开,另组太行军区机关,直属总部指挥。
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成为该军区的四个二级军区之一。9月,晋冀鲁豫军区将太行军区部队暂编为太行纵队参加上党战役。10月7日,为军事战略转变的需要,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太行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9日,第3纵队在山西省襄垣县虒亭镇正式成立。陈锡联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未到职,彭涛代任),阎红彦任副司令员,曾绍山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卢仁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第8、第9旅,并新建炮兵营,共2万余人。纵队成立后,随即参加邯郸战役,歼国民党军7770余人。11月至12月,在磁县及其周围地区休整。在此期间,彭涛调任纵队政治委员。
1946年1月,国民党军破坏停战协定,蚕食和偷袭解放区,纵队奉命在安阳、修武、孟县等地给予还击,收复孟县城。
1946年6月,第3纵队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月,出击陇海,参加陇海路沐徐段自卫反击战役。9月至11月,参加定陶、巨野、鄄城、滑县战役。在此期间,政治部主任由阎红彦担任。12月7日,第9旅旅长郑国仲调任纵队第二副司令员。
1947年1月至5月,第3纵队先后参加巨(野)金(乡)鱼(台)战役、豫皖边战役、豫北战役。随后转至安阳地区休整,进行军政训练,作好战略进攻的准备。7月初,第3纵队作为刘邓野战军的总预备队渡过黄河,参加鲁西南战役。8月,为野战军的左路军挺进大别山,在皖西地区展开活动,完成战略跃进任务。10月初,第3纵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发起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88师师部及第62旅5300余人,取得了纵队第一次消灭国民党军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胜利,也是刘邓野战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大捷,对发展、巩固皖西根据地和坚持大别山斗争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1月15日,皖西军区在岳西汤池畈成立,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军分区。纵队调第7旅第20团、第8旅第24团、第9旅第27团、纵队教导团、补充团共7000余人归皖西军区建制。皖西人民军第1支队改编为第37团,暂归第7旅指挥(1948年2月调归皖西军区)。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调任纵队副司令员。
1948年3月,纵队完成在大别山作战任务,转移淮河以北地区实施机动。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其他领导任职无变化。纵队参加宛东、豫东战役。随后至河南省叶县地区休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10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1月20日,第3纵队由宿县以西移至安徽阜阳西南地区整训。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郑国仲任副军长,钟汉华任副政治委员,杨国宇任参谋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王子清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7旅改称第31师,赵兰田任师长,周维任师政治委员;第8旅改称第32师,何正文任师长,卢南樵任师政治委员;第9旅改称第33师,童国贵任师长,高治国任师政治委员。同时,原留皖西军区第20团(欠2营)、第24团(欠2营)归建,全军共8个团2.2万余人。
4月21日,第11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铁板洲、鸭儿沟、玉板洲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尔后直插浙赣线,行程1500余里,主要战斗40余次,歼国民党军2.5万余人。6月,第33师组建第99团,从而健全了军的编制。11月初,第11军奉命向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突破宋希濂集团川湘防线,直出川东南,在友邻配合下解放重庆。接着参加成都战役,围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
1950年1月,第11军归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为军区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令梁平县),执行剿匪、筑路、改造起义部队任务。第32师、第33师,军补训师分兼大竹军分区、万县军分区、西阳军分区。各军分区部队,归川东军区指挥。期间,军奉命抽调战士3000人、各种武器百余支、骡马800匹,支援第18军进军西藏。7月,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现北海舰队)。
解放战争时期,第11军转战晋、冀、鲁、豫、皖、鄂、苏、浙、闽、赣、湘、黔、川等省,涌现出李长林、严大芳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1951年1月,第31师编入第12军建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3月,第32师、第33师分由大竹、万县地区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奉命重新组建第11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张廷发任副军长,王汝昭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2、第33、第182师(原属第18兵团第61军),全军共3.88万人。
1952年10月,新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奉命调浙江杭州组建空5军。第11军番号撤销,军部改建为空军第5军军部、所属部队第182师改铁道兵,第32、第33师分别调归第16军、第60军。
十二、第1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这个纵队是由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发展而来的。
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是以太行军区六分区机关及直属队、韦(杰)支队、石(志本)支队、秦(基伟)向(守志)支队于1945年11月5日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组建,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段君毅,副司令员王近山、韦杰,参谋长张廷发,政治部主任鲍先志。下辖第16、第17、第18旅。共1.3万余人。纵队成立后未及整训,即参加在峭河、白晋、安北等地区作战,先后歼敌4000余人。
1946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野战指挥部组成后,该纵队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8月,该纵队出击陇海线,首战兰封告捷,全歼守敌3000余人,缴获坦克11辆;继克杞县、歼敌800人。接着参加定陶战役,主攻大杨湖,全歼守敌第59团,为取得战役全胜奠定基础。10月,参加巨野、鄄南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第52团第1连班长王克勤,作战勇敢,创造性地发挥了战斗互助作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守住了阵地,成为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12月以《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为题发表社论,在全军推广王克勤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的带兵经验。11月,参加滑县战役,奔袭上官衬,全歼敌第104旅。接着又回师鲁西南,参加巨(野)金(乡)鱼(台)战役,全歼敌整编第4纵队。
1947年1月,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第六纵队执行群众路线和古田会议精神的成就》、《向六纵学习》两篇社论,给全纵以极大鼓舞。3月,王近山任纵队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鲍先志任政治部主任。下旬,参加豫北反攻,一举攻克汤阴城,歼敌暂编第3纵队8000余人,生俘敌中将纵队司令孙殿英。3月,鲍先志任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5月初,纵队在汤阴地区整训整补,全纵队达2万余人。
6月30日,纵队作为刘伯承、野战军的主力之一,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参加揭开我军战略进攻序幕的鲁西南战役。在该战役中,围攻定陶,全歼守敌第153旅及地方团队共4000余人,取得纵队战史上第一次单独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旅的重大胜利。之后,又相继参加了六营集、羊山集战斗,歼敌5000余人。鲁西南战役结束后,随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徒涉黄泛区,渡过沙河、洪河,抵达汝河北岸。在遭敌前堵后追的危急关头,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勇气概,强渡汝河,护卫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安全渡过汝河、淮河,战胜敌人堵截围追,直插大别山,胜利完成千里跃进任务。进入大别山后,先后攻占10余座县城,给地方反动政权和上顽以毁灭性打击。10月下旬,参加高山铺战役,协同友邻全歼敌第40师和第82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大别山斗争和友邻部队一起吸引和牵制敌人33个旅,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支援了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这期间,为加强地方武装,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将所属第48、第51、第53团调归鄂豫军区第4、第5分区。1948年3月,出大别山,至河南叶县地区整训。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李震任政治部主任,其他任职不变。改编后随即参加宛东战役。7月,作为中原野战军发起襄樊战役的主力,与桐柏、陕南军区部队一道攻克襄阳、樊城,全歼敌2万余人,生俘敌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副司令官郭勋祺。第17旅第49团因战功卓著,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称号,中共中央曾致电祝贺襄樊大捷。襄樊战役后,驻河南方城地区休整,重建了第48、第51、第53团。11月6日,参加椎海战役。战前,在豫西南一带执行牵制敌人任务。敌黄维兵团东援后,同友邻部队一道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地区。12月6日,在友邻部队协同下从西直取双堆集敌人核心阵地,打烂黄维兵团指挥中枢,歼敌近万人。
1949年2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在安徽省蒙城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萧永银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震任副政委,李开湘任政治部主任,王耀显任后勤部部长。全军共2.5万余人。原辖第16旅改称第34师,尤太忠任师长,邵子言任师政治委员;第17旅改称第35师,李德生任师长,李如海任师政治委员;第18旅改称第36师,邢荣杰任师长、刘昌任师政治委员。原留鄂豫军区的第48、第53团归建,并组建工兵营。随后,第12军参加渡江战役。4月8日,攻占了安徽枞阳县铁板洲。4月21日强渡长江,随即展开千里追击,挺进浙赣线,解放县城18座,歼敌3.5万余人。10月,向大西南进军。在友邻部队协同下,歼敌1.4万余人,粉碎了敌“川湘鄂边防线”,解放了重庆及川东地区。12月,参加成都战役,歼敌3.6万余人。1950年1月,川东军区组建,军区机关由第3兵团部兼。第12军所属第34师兼重庆警备司令部;第35师兼壁山军分区;第36师兼涪陵军分区,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开展剿匪反霸斗争,至1950年11月,肃清辖区内匪患。
1951年1月,第11军第31师编入第12军建制。第12军原辖第36师(欠第106团)及第34师第102团脱离本军建制,留在西南。主力部队奉命北调,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3月,第12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4月17日,参加第五次战役。在第一阶段,打垮土耳其旅,突破“三八线”,进逼汉江;在第二阶段,突破加里山,截断洪阳公路,激战自隐里,直抵兄弟峰。11月,参加金城防御作战。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圆满完成防御作战任务。
1952年11月底,作为战役预备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经艰苦奋战,恢复和巩固了阵地,彻底粉碎了敌人吹嘘的“金化攻势”,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入朝参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杨春增、伍先华、胡修道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954年4月,第12军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十三、第1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31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386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
1930年12月,六霍、商南起义的红3师一部和红2师两个连以及六霍补充营合编为红1军第3师第7团,共500余人。
红7团成立后,投入了第1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1月,红1军和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7团改为红4军独立团。2月,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萧方任师长,王小亭任政治委员。3月,中央教导第2师和鄂东警卫第2团组成红4军第12师,许继慎任师长,庞永俊任政委。6月,毛正初领导的六安独立团编为红12师第35团。10月,以红12师师部和第34团为基础,另调红10师第28团和红11师第31团改编为红25军第73师,刘英任师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11月,红25军归红四方面军序列。
1933年7月,以红73师为基础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1军,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下辖第91、第92、第93师,近万人。1934年11月部队进行整编,孙玉清、余天云先后任军长,曾传六、詹才芳先后任政委。
1935年3月,红31军参加了强渡嘉陵江战役,攻占敌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敌1个旅。此后,参加长征,部队屡历险境,往返雪山草地,英勇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胜利到达陕甘苏区。这一时期,红31军转战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西康、甘肃、宁夏等省,参加了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万里长征,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8月,红31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陈赓任旅长,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71、第772团。9月,第386旅在师部率领下进入晋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参加建立以太行地区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10月,第386旅在七亘村创两次伏击成功的光辉战例,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获得了歼日伪军400余人,缴骡马近400匹和大批军用物资的战果。尔后又进行了黄岩底、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香城固等战斗,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中,第386旅转战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战斗850余次,毙伤俘日伪顽军2.5万余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我军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粉碎蒋介石向我解放区腹地进攻的企图,第386旅协同友邻部队,胜利地进行了上党战役,该旅歼敌7500余人。
1945年10月,第386旅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下辖第28、第29、第30团,约7000人。同时,以太岳军区武装一部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下辖第37、第38、第39团。
1946年6月,为粉碎胡宗南、阎锡山向我晋南的南北夹攻,第10旅先后参加了闻夏、同蒲、临浮战役,三战三捷。随后,西进吕梁,参加了晋西南、汾(阳)孝(义)等战役。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第10、第13旅同兄弟部队一道,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开创豫西解放区。
1948年3月,第10、第13旅转战河南,参加了洛阳、宛西、宛东战役和豫东阻击作战,粉碎了敌对中原的分区防御体系。此后,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第13旅及豫西军区三分区、六分区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郾城县黄阁村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陈康任副军长,廖冠贤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任学恭任后勤部部长。全军共2.9万余人。下辖原第10旅改第37师,周学义任师长、雷起云任师政治委员;第13旅改称第38师,徐其孝任师长,南静之任师政治委员;原豫西军区部队改编组成第39师,黎锡福任师长,侯德才任师政治委员。
同年4月,第13军参加渡江战役,其第109团荣获兵团“渡江杀敌第一功”锦旗一面。之后,参加了粤桂边追歼战、滇南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第13军同兄弟部队一起,先后转战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参加了10多个著名战役,进行了数百次大小战斗。1950年1月,第13军抽调干部、战士1700余人、骡马1000余匹,组成辎重团,调归第18军,支援进军西藏。尔后,第13军在云南进行剿匪作战,剿灭土匪318股,共5.5万余人,保卫了边疆。
1950年3月,第13军兼滇南卫戌区,归第4兵团兼云南军区建制。
1950年6月,第13军警卫团调第15军,并另抽调干部、战士1万余名组成补训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4年5月部队随第15军回国。
十四、第1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岳军区的“抗敌决死第1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椎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
1937年8月1日,在山两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同年10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扩编为“决死第1纵队”,鲁应麟任纵队长,薄一波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总队。
1938年春,又成立第3总队,7、8月又组成游击第1、第2团和第三专署保安第5、第6团等部队。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1次反共高潮,制造“十二月事变”,进攻八路军晋西支队和抗敌决死纵队。在晋西北区党委和第120师组织掩护下,晋西支队和决死队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粉碎了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随后,“决死纵队”经过政治整军,按八路军建制整编,仍沿用“决死纵队”番号,下辖第25、第38、第42、第57、第59团。纵队长兼政治委员薄一波,副纵队长牛佩琮,参谋长颜天民,政治部主任王鹤峰。
1940年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决死纵队”编入晋西北军区,1941年初,晋西南地区洪赵支队进入太岳区,归决死第1纵队领导。同年1月14日,决死第1纵队兼太岳军区。8月,决死第1纵队改称决死第1旅,归八路军太岳纵队建制。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辖第1至第5军区,属八路军总部建制。
1942年1月归八路军第129师建制。1942年冬,日寇纠集3万余人,占领山西沁源进行“山岳剿共实验”,决死第1旅奉命成立“沁源围困委员会”,实行围困战,组织野战部队和民兵基干队,在全县13个区进行游击活动,清室空野,骚扰敌人,派人潜入城内,填死水井,或扔进死狗死猪,灌入粪便;断敌人的补给线等等。最后,迫使日伪军撤离沁源城。1943年3月,决死第1旅随同军区部队先后进行了济垣战役、豫北战役等作战。
1945年8月,决死第1旅参加战略反攻,先后收复县城7座。
1945年10月23日,太岳军区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虚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韩钧任副司令员,杨奇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第11、第12旅。其中决死第1旅改编为第11旅。第4纵队组成后,随即参加了上党战役,生俘阎锡山中将炮兵指挥胡三余以下两千余人。
1946年6至9月,参加闻(喜)夏(县)、同蒲、临浮战役。在临浮战役中,又于官誉地区消灭了蒋介石精锐“天下第1旅”第2团。11月至翌年1月,参加吕梁、汾孝战役。
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决定由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新编第7团、第2军分区警卫团、第4军分区独立第1团在山西灵石地区组建太岳军区第22旅。4至5月,第4纵队及第22旅在晋南地区进行攻势作战,歼敌1.4万余人。7月,第4纵队及太岳军区第22旅归陈(赓)谢(富治)集团指挥。8月,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后转至伏牛山麓,开辟豫西根据地。11月,第11旅第33团组建豫西第2军分区,第22旅(其第64团调归豫西第1军分区)归第4纵队建制。
1948年1月,第4纵队在襄城、方城地区进行新式整军。3月参加洛阳战役,与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一起,全歼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等部共2万余人。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先后参加宛西、宛东、郑州等战役,后又参加淮海战役,攻占符离集车站,断敌退路;在南坪阻击援敌,保证主力部队干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
1949年2月14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长李成芳,政治委员雷荣天,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朱佩瑄,党元成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1旅改称为第40师,刘丰任师长、侯良辅任师政治委员;第22旅改称第41师,查玉升任师长,丁荣昌任师政治委员。由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110师改编组成第42师,廖运周任师长,张子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4军组建后,归第2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
4月,第14军参加了渡江作战,切断浙赣线,配合友邻部队解放南昌,再由赣州南进,直插三水城下,威逼敌第103师师长曾三元率部起义。而后部队继续向高要、鹤山追击,在宅梧地区将敌第91师包围,迫敌师长刘体仁以下1700余人投降。卡住了北江、西江汇合点,控制了敌人逃窜广西的要道。接着向阳春、阳江方向追击,经九天九夜连续行军作战,在阳江地区歼敌第50军、第39军、保安第2师、第13兵团部、第21兵团部等4万多人(俘敌30300人,毙敌10000余人)。国民党海军第4巡逻联合舰队官兵500余人,率11艘军舰向我投诚。广东战役结束后,第14军进军广西、云南。经茂名阻击战斗、博白追击战斗后,部队昼夜兼程,强渡钦江,直插钦州,粉碎厂白崇禧集团逃往海南岛的企图。经钦州地区一战。第14军俘敌第7军军长阎仁毅等将校级军官938名,校以下官兵44168人,毙伤敌1900余人,缴获汽车245辆,军用物资一部。而后,部队入滇,在大理、丽江、保山一带完成了剿灭匪患,帮助地方建立政权等任务。
195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第14军兼云南军区所属滇西卫戍区,归第4兵团兼云南军区建制。
第14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等作战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有著名的太岳区战斗英雄胡尚礼,祁保禄,宁死不屈的战士马冠群,全国战斗英雄刘子林、侯廷选、张玉琦、高文魁等英雄个人和荣获钢铁防线“守如泰山”的第118团2营、“剿匪模范”的第119团第2、第3营和第122团“水上英雄”第4连、“突破天险”第6连等英雄集体。
十五、第1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的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先后在河南林县组成。独立第1旅由太行第1军分区第34团和第2军分区第38、第39团组成,独立第二旅由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第43、第45团和第5军分区第48团组成,两旅组建后,即在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指挥下,参加豫北反攻作战、清道战役等。
1947年8月15日,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及两独立旅为基础,在河南博爱县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独立第1旅编为第25旅;独立第2旅编为第26旅。此外,以太行第1军分区第36团,第4军分区第46、第47团,第5军分区第50、第53团合编为第27旅。纵队成立后,主力部队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第25旅留在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10月,参加郑州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全歼北逃之敌1.1万余人。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参与攻克宿县,任桥阻击作战和围歼黄维兵团中,歼敌8500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部队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9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属第2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政治部主任余洪远,供给部部长胡孝武。由原第25旅归建改称的第43师,张显扬任师长,薛涛任师政治委员;第26旅改称第44师。向守志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第27旅改称第45师,崔建功任师长(师政治委员暂缺,1950年12月聂济峰任师政治委员)。
第15军组建后,作为渡江战役兵团先遣军,于3月初从河南周口地区出发,在向长江北岸挺进中,连克湖北英山、罗田及安徽太湖、望江诸城,控制了以华阳镇为中心的江北滩头阵地,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兵团主力于黄梅、宿松一线地区展开的任务。4月21日,为兵团左纵队于主要突击方向一举突破敌长江防线,占领香山、黄山主峰。随即疾进浙赣线,直指武夷山北麓。昼夜追击南逃之敌750公里,解放横峰、上饶、葛源、广丰、建阳、水吉、建瓯、丰乐、南平等地。尔后,挥师南下,进军中南。9至10月,参加广东战役,11月,参加广西战役,俘敌第48军军长张文鸿、第126军副军长王伟仓以下近万人。
1950年初,长途行军1300余公里,胜利完成进军云南的任务。同年4月,云南军区成立,由第4乒团部兼,第15军隶属云南军区建制,第43师与桂滇黔边区纵队第6支队合编组成昭通警备区,留驻当地展开剿匪斗争。第44、第45师开赴川、滇、黔、康边境地区参加剿匪作战。与友军密切协同,基本肃清了纵横各约500公里,包括4个省,7个军分区广大地区内的股匪。共帮助建立600多个区、乡政府。其间,第44师又奉命于3月参加西昌战役,5月归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15军转战豫、皖、鄂,闽、赣、粤、桂、云、贵、川、康等11个省,涌现出刘子林等著名战斗英雄。纵队由成立时的1万余人发展壮大到5万余人。
1950年12月,第43师奉命留驻云南建设昭通军分区,第10军第29师编入第15军序列。
翌年3月,第15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所属第29师,第44师,第45师,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单位,其中记特等功4个、一等功34个、二等功63个。有1.3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其中有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臣、一级英雄孙占元、邱少云等。
在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在约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与敌反复争夺43天,抗住了敌人日均20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打退敌排以上兵力的进攻900余次,进行较大规模的反击29次,使美帝国主义及南朝鲜军鼓吹的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彻底失败,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1月,第15军奉命于元山地区担任海岸防御任务。
1954年5月奉命回国。
十六、第1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6军,是在南昌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和闽西暴动等武装起义部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分别编入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5团、第3军团第4师第12团。1937年8月,红5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红12团改编为第686团第3营。随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9月,第685团第2营,编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团,进入冀鲁边区,创建和保卫鲁西根据地。1941年2月,第五团归鲁西军区第3旅建制,改番号为第7团;第686团第3营于1939年1月,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第1团,挺进鲁西,随即挺进微山湖以西,随后改番号为第10团。1941年7月7日,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统称冀鲁豫军区。1942年12月,湖西区划归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第7、第10团、以及由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第771团第5连发展起来的第20团,均归冀鲁豫军区建制。1944年春,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冀鲁豫军区及时扩编,积极参加扩大解放区和局部反攻作战。到1945年夏,冀鲁豫军区先后共扩编9个团,参加抗日大反攻作战,从日伪军手中夺取东平、阳谷、金乡等10余座县城。1945年9月2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命令,冀鲁豫军区机关和一部主力,在河北省清丰县(今属河南省)柳格集地区,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下属第1、第2、第3旅。纵队组建后,于10月20日至11月2日,参加平汉战役。随后进军热河,归冀热辽边区建制。1946年3月18日,纵队所属部队缩编为6个团。接着,参加了热东战役、绥东战役和张怀战役。10月1日再次整编。撤销第3旅番号,将第3旅的两个团,分别编入第1、第2旅。12月回师冀鲁豫,仍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以原1纵队机关为基础,组成新的纵队机关。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1、第2、第19、第20旅。1947年夏,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奉命在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于7月2日至8月强攻郓城,全歼守敌1个师部和两个旅,共1.3万余人。此战,纵队及第1旅各记大功一次,刘、邓首长给第1纵队的嘉奖令指出:“——收复邱城,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和歼敌两个旅的先例,夺取了大反攻中第一个光荣的胜利”。7月12日至15日,在六集地区又歼敌两个师部、3个半旅,共1.3万余人。半月内连打两仗共歼敌3个师部、5个半旅,共2.6万余人,加速了鲁西南战役全胜的进程。继而跃进大别山,参加高山铺战役。12月出大别山,参加配合宛西战役、睢杞战役,后转兵北进,解放郑州。1948年冬,参加淮海战役,歼敌1.6万余人,俘敌第12兵团中将副司令宫吴绍周以下将官9名。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合编组成第16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尹先炳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戴润生、吴实任副政治委员,杨俊生任参谋长,吴实兼任政治部主任,尹痴生任后勤部部长。原第1旅改编为第46师。齐丁根任师长,范阳春任师政治委员;第之旅改称第47师,李觉任师长,郭强任师政治委员;由原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第48师,郑统一任师长,李一非任师政治委员。原纵队所属第19、第20旅调出。第16军组建后,4月21日至23日,参加渡江战役,在第5兵团主要突击方向上突破长江天堑,至5月6日,攻占衢州、江山,截断浙赣线。8月中旬,受领进军大西南任务。11月初,突破敌黔东防线,14日解放贵阳;28日至12月27日,参加成都战役,在沙坪(令峨边)俘敌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先后夺占东山、峨眉、夹江、洪雅等县城,彻底截断了胡宗南集团逃往西康、云南的退路。后在成都西南地区协同友邻全歼了胡宗南集团。1950年1月,除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留守泸州,其余部队回师贵州,参加剿匪和新区政权建设。军部兼遵义军分区,第46师兼铜仁军分区,第47师兼毕节军分区。1951年2月第16军离黔北上,准备人朝作战。7月7日,抽调90个建制排共3646人,组成两个团,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9月,第62军186师归第16军建制。第47师人朝作战,于1952年3月归建。11月,第186师改为国土防空部队。同时,第11军第32师调归第16军建制。1953年1月,第16军人朝作战,至1958年4月撤军回国。
十七、第1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发展而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最早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1940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青年营扩编的独立团。另一部分是1944年冬,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第1分区特务连、第5分区两个连合编组成的平原党校特务团,1945年6月,平原党校特务团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在1945年秋到1946年春,冀鲁豫军区又先后将东平基干队、阳谷基干队、聊城基干队、单县基干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组建成第1分区第2、第6团;第二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3分区第1、第4团;第4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6分区第3团等8个团,在当地坚持开展武装斗争。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会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7月初参加鲁西南战役。其它几个团分别编人独立第2、第3旅。1947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适应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第3旅在河南省哪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漳、政治委员张霖芝、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独立第2旅改编为第32旅、独立第3旅改编为第33旅,同时,为了继续坚持当地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回民大队、第2分区基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城武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豫皖苏地区。4月下旬进至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5月底至7月初,参加了在豫东睢县、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第11纵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睢县东北方向逻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5帅。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淮海战役。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役中,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河南项城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萧元礼任副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况玉纯任师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卿正兴任师政治委员;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第51师,闵学胜任师长,崔子明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长江,挺进浙赣两省,追歼国民党军第55军、第96军逃兵8000余人。5月中旬,第17军进至闽北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地区整训。9月初,奉命开始向西南进军。11月初,在黔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9军第149师大部。12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军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部,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1950年1月,第17军人滇邻队返回贵州。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第17军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县以上城镇32座,共有1932名指战员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十八、第1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8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抗击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大举进攻,准备机动地执行战略任务,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将晋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第2团、独立团,第10军分区河北民军第1团编成的第19旅;第8军分区第5团、独立团,第11军分区第9团编成的第20旅;第9军分区骑兵团、独立团、卫河支队、新4路编成的第21旅,在河南滑县地区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杨勇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治委员,赵基梅任副司令员,张国华任副政治委员,昌炳桂任参谋长,王辉球任政治部主任。纵队组成后,即南下豫东作战。1946年12月,张国华奉命率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一部越过陇海线南下,与晋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华中第8军分区在瞧县平岗地区会合,于12月12日成立像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吴芝圃,参谋长陈明义,政治部主任王幼平,隶属晋冀鲁豫军区。豫皖苏军区组建后,也即入豫北反攻作战。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与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下辖第1、第2旅;原第7纵队第19、第20旅番号不变,第21旅撤销,部队分别编入第19、第20旅。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第1纵队第20旅随纵队南渡黄河,先参加鲁西南战役,然后连续行军20余天,行程1300里,粉碎敌人围追堵截,抵达大别山北麓,投入开辟豫东南的斗争。与此同时,豫皖苏军区部队为配合野战军进行鲁西南战役和向中原挺进,横扫豫皖苏边境地区,攻克7城,歼敌6000余;继而破击平汉路,攻占淮阳等5城。1948年5月,中原军区成立,豫皖苏军区改属中原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0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之后,该旅曾参加宛东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襄樊战役。从10月开始,第20旅、豫皖苏军区均参加推海战役。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同时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第1纵队第20旅组建成第18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2月18日,第18军在河南鹿邑县五台庙正式成立,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昌炳柱任副军长,王幼平任副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夏仲远任后勤部长。第1纵队第20旅改称第52师,吴忠任师长、刘振国任师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编为第53师,金绍山任师长,王其梅任师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3军分区第36团合编组成第54师,魏洪亮任师长,罗野岗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7万余人。第18军成立后,立即投入渡江南进的准备工作。4月20日,渡江战役开始。第18军作为我渡江大军西集团第二野战军的总预备队,26日在安庆至枞阳镇地段胜利渡过长江,向殷家江、祁门、开化、衢州一线挺进,追歼逃敌。5月5日,在马金岭战斗中,歼国民党安徽省保3旅、保5旅计5000余人,活捉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中将保安司令张义纯。之后,第18军一部西进鄱阳湖,解放湖口、都昌、九江、庐山,保障我南下大军粮道安全。6月底开始,该军又先后配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由第四野战军指挥,参加湘赣战役,配属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参加衡宝战役,对白崇禧集团作战,在阳明山地区歼敌第58军,俘敌800余人。此后,第18军归建,集结邵阳地区,转入进军西南的准备工作。1949年11月初,我军开始向大西南进军。第18军为第5兵团第二梯队,向湘西开进,相机参加作战。24日,挺进贵阳后,尾随第16军向川南疾进;第54师留驻毕节,对付黔滇敌军,保卫我入川部队侧后安全。主力经药连,沿镇雄、洛表、珙县,直出宜宾,截断了敌退滇之路。12月11日,国民党军第22兵团司令郭汝槐率所部第72军在宜宾起义。第18军除留一部接管宜宾外,主力过长江,沿江向乐山挺进,截断了成都地区敌人最后一条西逃之路。在参加成都战役后,第18军留川西地区担任清剿国民党军队残余和土匪的任务。此间,王其梅任该军副政治委员,刘振国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1月6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及西南军区令第18军在第14军和西北军区一部配合下,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21日,李觉任第二参谋长。2月2日,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在重庆成立,第18军副军长昌炳桂任司令员,第3兵团后勤部长胥光义任政治委员。2月3日,第18军组成进藏先遣支队,以第52师副师长陈子植为司令员,军敌工部长陈竞波为政治委员,先行开路,于12日进驻雅安。3月18日,第18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29日,第52师师长吴忠率第154团作为进藏先遣支队,从乐山出发,4月28日抵甘孜。军王其梅副政委、李觉参谋长到达雅安后,原进藏先遣支队改为前进指挥所,进抵甘孜。4月初,第18军第53师副政委苗丕一率领第157团为南路先遣队,自鼎山出发,7月30日抵巴安(今巴塘)。同时,另3个团及军直一部参加修建雅安至甘孜段公路。10月初开始,第18军第52师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进行昌都战役,经大小战斗20余次,歼藏军9个代本(1个代本相当于1个团),其中第9代本起义。此役共歼敌5700余人,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1951年1月18日,原进藏支援司令部与第18军在川部队、机关合并,组成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军参谋长陈明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原进藏支援司令部参谋长何雨农兼任参谋长,扶挺修任第二参谋长,白健任政治部主任。21日,班禅警卫营随西北野战军进藏部队人藏,编人第18军序列。4月,后方部队第53师、第54师、军直等部1.4万余人,修建甘孜机场。5月,一部修建甘孜至昌都段公路。后来,又成立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陈明义兼司令员。筑路部队遵照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在兄弟部队和各族人民支援下,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架起了北京通往拉萨的“金桥”,全长225公里的康藏公路子1954年12月25日胜利建成通车。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定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定。25日,中央军委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第18军开始向拉萨及西藏全境进军。7月1日,张国华、谭冠三等率军机关从甘孜出发向拉萨前进。25日,军进藏先遣支队成立,由王其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竞波任参谋长,林亮任政治部主任。先遣支队从昌都出发,9月7日进驻太昭、日喀则、江孜、嘉黎等地,胜利完成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藏军区,以第18军进藏领导机构组成军区机关,驻拉萨(归西南军区领导)。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副司令员昌炳桂,副政治委员王其梅,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刘振国。下辖第52、第53、第54师、昌都警备区、日喀则警备区,黑河警备区、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及骑兵第1团、工兵第5、第8团、西藏军区干部学校、独立支队、班禅警卫营、第9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3月17日,第18军改为西藏军区,番号即行撤销。
十九、第1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一部的前身为1945年12月5日在山西省洪洞县柏村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辖第70、第71、第72团。第70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1团,其基础是山西新军决死第2纵队第6总队;第71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2团,其基础是抗战期间豫西分区所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第72团原为太岳第3分区第54团,其基础是抗战初期以部分红军指战员为骨干的在晋南万泉、稷山等9县组成的人民武装良卫队。这几个团在编成第24旅以前,分别参加过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晋西“十二月事变”、百团大战、吕梁、中条山、浮(山)翼(城)等战役,开辟了岳南、稷王山、豫西等抗日根据地。在编成第24旅之后,一直活动在晋中、晋南地区,先后参加了上党、白晋、晋南等战役,为阻滞国民党军向我华北解放区的进攻,做出重大贡献。该军另一部前身为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7月17日在徐友彬、梁励生、雷展如等领导下,于河南省洛宁县故县镇起义后开进豫西解放区的国民党军第38军第17师。第17师原为冯玉祥旧部,爱国将领杨虎城第17路军的主力,参加过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个师很早就有共产党建立的组织,抗战全面开始后赴前线,周恩来曾亲临部队看望。抗战期间,第17师先后转战河北、山西、河南等战场,在中条山坚持战斗达数年之久,是一支坚强的反蒋抗日力量。起义成功到达解放区后,归晋冀鲁像军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建制,仍称第17师,下辖第50、第51团,共2000余人。10月,第17师参加上党战役,取得老爷岭战斗的胜利,俘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使部队迅速发展到4000余人,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加强。1946年5月,国民党军第38军副军长孔从洲率第55师在河南省巩县起义,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仍称第55师。9月13日,晋冀鲁豫军区以起义的第17、第55师编成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洲任军长,汪锋任政治委员,刘威诚任副军长,王汝照任参谋长,崔仲远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在山西省闻喜县姚村调归第4纵队,改称第12旅。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挺进中原,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第4纵队第12旅与第17师奉命于8月下旬随陈赓、谢富治兵团渡过黄河,执行开辟豫西、陕南根据地的任务。第12旅攻破豫西有名土顽刘玉锡占据的杨坡寨,然后连克洛宁故县、范里、杜关等城镇。9月8日,继续攻占豫陕咽喉要地卢氏县城。第17师渡过黄河后,迅即夺取观音堂车站,进而攻占陕县东侧重镇会兴,炸毁铁路大桥;接着参加了灵(宝)陕(州)战役,直抵潼关南源,后在夜村、龙驹塞地区同第12旅会合。此后,第12旅和第17师即活动于鄂豫陕边界地区。到1948年5月,第12旅和第17师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围攻,建成了有14个县的民主政权,人口达200余万的豫西、陕南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另外还组建了5个独立团,15个县大队,计9700余人,第12旅和第17师这一行动,在全国总的战略布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战场,牵制了根据地周围国民党军20多个旅10余万人的兵力,配合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作战。1948年4月,第38军第55师与豫陕鄂军区第3军分区合并。5月,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6月7日,奉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命令,第4纵队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组成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陈先瑞任副司令员,李耀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12旅、第17师和两郧(今湖北省郧西、郧县等地)、商洛军分区。陕南军区的成立和部队的迅速扩大,不仅可以独立地维持局面,而且能抽出主力到外线作战。7月,第12旅参加襄樊战役,以冲入敌第15绥靖司令部,活捉中将司令官康泽、中将副司令官郭勋祺,歼敌8000余人的战绩,受到中原军区刘伯承、首长的嘉勉。9月底,第12旅和第17师第51团参加淮海战役,在南阳附近执行牵制国民党军第12兵团等部的任务。11月6日,从南阳出发开赴双堆集地区,参加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的战斗,同数倍于自己的强敌进行了激烈而艰苦的战斗。在小李庄阵地坚守战中,打退国民党军4个精锐师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10余次突围,获得了刘邓首长奖励的“钢铁阵地”的奖旗。1949年5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陕南军区所属第12旅、第17师于湖北省郧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直接指挥。刘金轩任军长,张邦英任第一政治委员,汪锋任政治委员,陈先瑞任副军长,李耀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薛克忠任参谋长。原辖第12旅第34、第35团和第17师51团合编组成第55师,符先辉任师长,张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2旅第36团和第17师第50团、独立团合编组成第57师,张复振任师长,张文彬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1.5万余人。改编后,归西北军区指挥。第19军刚一成立,即奉中央军委和第二野战军指示,暂归第一野战军指挥,为策应关中战场的攻势,沿汉水西进作战。5月21日,从两郧地区向西推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白河、关垭子、女蜗山三道坚固防线,解放白河、竹溪、平利等县城,于7月底攻人安康新城。11月中旬,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等部发起西南战役。在陕南地区的国民党胡宗南部慌忙南撤。第19军又配合第18兵团进行了钳制和追歼胡部的作战,连克旬阳、安阳、皋岗、汉阴、石泉、紫阳、西乡、洋县、城固等县城,陕南全部解放。1949年12月,第19军转入执行剿匪反霸、建设地方武装等项任务,至1950年6月底,歼灭国民党鄂豫川陕绥靖公署主任王凌云以下1.7万余人,基本肃清陕南地区的匪患。与此同时,第19军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开荒17万多亩,修水渠万余米,办工厂、作坊110多所,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新贡献。1950年底,陕南军区撤销,第19军移防西安兼陕西军区。刘金轩兼任军区司令员,马明方兼任政治委员。在解放战争期间,第19军先后参加较大的战役战斗200余次,涌现了全国战斗英雄马金中、宋忠福、李二晓等6200余名功臣模范。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第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第19军及其所属师、团番号同时撤销。
二十、第2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945年11月10日,从苏浙皖边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在江苏省涟水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贺敏学任参谋长。苏浙军区第4纵队编为第1旅,苏中军区教导旅编为第2旅,苏浙军区第2纵队编为第3旅,共2.2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开赴山东作战,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参加津浦路阻击战,在兖州、泰安、大汶口等地,歼灭拒降的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各一部。1946年1月7日,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6月,收复泰安、大汶口。7月,和鲁中军区部队一起,在胶济路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中,取得文祖战斗的胜利。后奉命移师鲁南、淮北,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张翼翔任参谋长,汤光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第2、第3旅依次改称为第1、第2、第3师,同时辖由中原突围至华东的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改编的独立师,共2.3万余人。2月,在莱芜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担任穿插分割任务,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作出了贡献。6月底后,出击鲁南,连克费县、峰县、枣庄,后转战鲁西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攻克尉氏、鄢陵、逍遥镇等城镇。10月,北上定陶地区休整。11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破击砀山至黄口段铁路,在肠山城歼国民党军1个旅。12月,挥师西向,解放永城、涡阳、亳县、柘城等地。12月底,独立师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1948年2月,在豫北濮阳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并抽调部分领导干部参加先遣一支队,准备进军江南。6月,参加豫东战役,先担任阻援,后加入突击集团,为全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作出了贡献。9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在鲁西南地区担任阻击,严阵以待,保证了济南战役的胜利进行。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新沂窑湾全歼国民党军第63军1.3万人,继而参加阻援,保障兄弟部队围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后又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张翼翔任副军长,汤光恢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政国任参谋长。第1师改称第58师,曾如清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第2师改称第59师,程业棠任师长,张文碧任师政治委员;第3师改称第60师,陈挺任师长,邱相田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第20军渡江南下,进占丹阳,截断宁沪铁路,后沿金坛、溧阳向广德追歼逃敌,一部参加郎(溪)广(德)围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平湖、金山卫,从龙华攻人上海市区。尔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0年2月,第30军第89师调归该军建制。解放战争期间,第20军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0余次。1950年10月,第20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第二次战役中,第20军对长津湖地区之敌实行分割包围,重创美陆军第11师。在第五次战役中,歼灭南朝鲜军第5师和第7师5个营;继而又在华川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0军涌现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卜广德和于潘宫、车树琴(女)、孙振禄、任玉祥等英模个人及“杨根思连”等英模单位。1952年10月,第20军从朝鲜回国。1955年1月,第20军在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的指挥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首次陆海空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该军第60师作为突击登陆部队,在三军协同攻克一江山岛的战斗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攻占守敌司令部所在的203高地,把鲜红的军旗插上一江山岛主峰.
二十一、第2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1938年春,留在皖西北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的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下辖由鄂豫皖边的红28军鄂豫边游击队编成的第7、第8、第9团、手枪团,共3100余人。3月14日,第4支队由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东进。4月,进至舒城、庐江、无为、桐城地区展开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4支队归其指挥。6月,第4支队整编,下辖第7、第9、第14团,后开创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同时,以第4支队第8团为基础在安徽定远组成新四军第5支队。1941年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改编组成新四军第2师。第4支队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5支队改编为第2师第5旅。1945年9月第4、第5旅北上山东。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第5旅和第4师第9旅,在山东峄县组成新四军第2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辖第4、第5、第9旅,共2.4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归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开赴津浦前线作战,参加界河、临城、枣庄等战斗,歼敌2万余人。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6月,该纵队第5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1945年11月,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副司令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辖6个团,共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津浦路和陇海路东段破击作战,攻克赵墩、碾庄、八义集等车站,彻底破坏了大许家到白塔埠的铁路,给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以严重打击,从而使我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1946年7月,在朝阳集战役中,第2纵队主攻,第9纵队阻援,全歼国民党军第92旅。8月,第2、第9纵队参加泗县战役,给国民党军第172师以重创;10月至11月,参加淮阴、涟水保卫战;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在苏北方向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及第11、第74、第28师北进的任务。1947年2月,第2、第9纵队在山东省郯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副司令员,康志强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第2纵队第4旅编为第4师,朱绍清任师长,高志荣任师政治委员;第9纵队除一部改编为淮北支队外,其余编为第5师,姚运良任师长,秦贤安任师政治委员。第2纵队第9旅编为第6师,滕海清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9万余人。合编后举行白塔埠战役,歼国民党军第42集团军两个师5000人。2月中旬,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顺利进行。4月,参加泰蒙战役,担任阻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在沂水西南抗击敌第7军及第83师西援。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担任攻坚,歼国民党军第9、第11、第25、第64师和第8军各一部,共1.6万余人。8月后,转战胶东地区,在胶河战役、高密攻坚、莱阳战役等战役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1948年2月,第2纵队奉命南下华中,与第11、第12纵队组成苏北兵团,开辟威胁敌京沪心脏地区之苏北战场。3月,攻克益林,全歼国民党军第113旅。6月,策应豫东战役,对陇海路东段新安镇、海州发起攻击,解放新安镇、海州、沭阳、灌云等地,对改变苏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9月,参加济南战役,担任打援任务。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固镇阻击战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3.6万余人。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2纵队在徐州以北韩庄,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高志荣任副军长,吴咏湘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原第4师改称第61师,胡炜任师长,王静敏任师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62师,周纯麟任师长,周世忠任师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63师,吴华夺任师长,谢锡玉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4月,该军参加渡江战役,在枞阳以东渡江,占领贵池、青阳等地。5月,解放杭州,尔后进军温州、宁波、奉化、象山等地。8月,赴临海剿匪。其间,第63师奉命入闽作战,9月归建。10月,发起温州湾战役,攻占洞头、鹿栖、大嵛山等岛屿。11月,攻击六横、桃花等岛屿。1950年3月至5月,参加舟山战役,尔后担负浙东、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海防任务。1953年3月,第21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金城战役等作战,在战斗中,涌现出王云阁、马天明、曹光景、葛英东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参加支援朝鲜人民的重建家园。1958年8月回国。
二十二、第2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5年9月14日,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第3、第5团和第2军分区主力团,在山东省峄县组成山东军区第89师。王麓水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何以祥任副师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2、第23、第24团,共1万余人。10月,归津浦前线指挥部指挥,参加界河、兖州、枣庄、韩庄等战斗,攻占邹县、滕县两城,歼灭国民党军第19集团军9000余人。师长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8师,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师政治委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6月底,南下淮北,8月,参加泗县战役。9月,参加两椎保卫战,在来安集、渔沟一线,配合第2纵队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增援。10月底,北返鲁南,出击台儿庄、枣庄,攻占南北罗、陶沟桥、燕子景等地。12月,在宿北战役中,攻占制高点峰山、晓店子,全歼国民党军预备第3旅6000余人,对整个战役起了重大作用。1947年1月,在鲁南战役中,攻克尚岩、凤凰山和马庄,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26师师部。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8师与滨海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覃士冕任副司令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师,第8师番号不变,滨海警备旅改称第9师,共2.5万余人。2月,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的顺利进行。3月23日,鲁南军区第10师归第3纵队建制,改称第7师。4月,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俘师长杨文泉以下官兵1.1万余人。5月,于新蒙公路阻援,保障了孟良崮战役顺利进行。6月至7月,向外线出击,连克大汶口、宁阳等地。9月初参加沙土集战役。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作战,攻占睢溪口、灵壁、泗县等地。11月,破击津浦路宿县至固镇段。12月13日,参加平汉路破击战,破击许昌至官亭段铁路,并攻占许昌城。25日至26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金刚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后,南下围攻确山,迫使国民党军主力从大别山回援。1948年1月,第7师机关分散至豫皖苏边区各分区工作,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其部队分别编入第8、第9师。3月,参加洛阳战役,担任对洛阳城东南和北面的主攻,全歼国民党军青年军第206师。第8师第23团第1营首先突破东门,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6月,参加豫东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占开封,全歼守军,后在睢杞地区,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区寿年兵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向商埠攻击,突破西门,为解放济南做出了贡献。第8师师长王吉文在战斗中牺牲。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先在徐州以西张公店歼灭国民党军第181师和曹县保安旅,后在歼灭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中做出了贡献。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彭德清任副军长,来光祖任参谋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董鸣春任后勤部部长。第8师第24团和胶东军区南海独立团合编为第64师,马冠三任师长,李荆山任师政治委员;第8师第22、第23团改编为第65师,陈士法任师长,王六生任师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66师,谢斌任师长、刘伟任师政治委员。全军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芜湖地区渡江后,进军浙东,解放余姚、宁波,肃清穿山半岛残余国民党军。7月,攻占象山,歼国民党军第87军残部。8月,攻占大谢岛和梅山岛,歼国民党军第75军2个团。10月初,攻占金塘岛,全歼国民党军第102师。1950年1月,王一平任军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副军长,王六生任政治部主任。5月,攻占定海本岛和岱山、长涂等岛屿,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舟山群岛。同年12月中旬,第22军一部在华东海军舰艇部队支援下,进攻浙东南韭山、檀头山岛,全歼守敌,解放两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长江口的封锁,为保卫华东海防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战争中,第22军参加战役战斗100余次,涌现出“洛阳营”和陈金合、林茂成等许多英模单位和个人。
二十三、第2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该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第4、第5支队及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等部队发展而来的。1938年2月,在闽南和闽西南坚持斗争的上述红军部队,在福建龙岩白土镇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辖第3、第4团。1939年冬,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遵循中共中央“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派部队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战根据地。第4团团长张道庸(即陶勇),政治委员李胜(即卢胜)奉命率团部和第2营北渡长江,进至江苏省仪征县月塘集地区,与梅嘉生等率领的挺进纵队第3团合编为新四军苏皖支队。1940年6月,苏皖支队以两个团的兵力粉碎了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军李长江部13个团的进攻,保卫了郭村,创造了华中地区反磨擦战斗以少胜多的范例。随后,苏皖支队干江都县塘头镇扩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第3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下辖第7、第8、第9团和南通独立团。在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的率领下,坚持苏鲁皖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1944年12月,第3旅奉命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进至浙江长兴县,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1945年8月,该纵队向日伪军展开了坚决的进攻,先后解放了安吉、梅溪、张渚、川埠、鼎山、蜀山、宜兴、黄池等24座城镇,歼灭了大批拒降的日伪军,威逼沪宁。11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渡江北上,于苏北淮安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彭德清、副政治委员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下辖5个团,共1.2万余人。整编后,第8纵队在友邻的协同下,首先攻克了日伪军坚固设防的高邮城,俘日军大佐岩奇以下890余人,伪军师长以下3490人。接着挥戈北上,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灭了陇海路东段拒降的日伪军,使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大兵团作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壮大。1946年5月,第8纵队于苏中如皋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粟裕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王集成任副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参谋长,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第3旅,共1.6万余人。7至8月,在苏中战役中,参加宣家堡、如(皋)南、丁堰、林样等战斗。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10月底,以第1、第3旅和第7师第20旅各一部及华中军区特务团组建第2旅,列入第1师建制。12月参加盐城保卫战。尔后,第1师北上鲁南,在陈毅等统一指挥下,与兄弟部队密切协同,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继而攻克敌人设防坚固的枣庄城,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1师,俘敌中将师长周毓英以下7700余人。1947年1月下旬,第1师于山东临沂县大官庄地区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所属第1旅编为第10师,第2旅编为第11师,第3旅编为第12师。共3万余人。2月下旬,第4纵队北上参加莱芜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集团。4月初,南下鲁中地区,经一个多月的机动回旋,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国民党军5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经3昼夜血战,共毙俘敌6470人。6月底,进至鲁南作战。8月,纵队部率第11、第12师转到鲁西南,编入西线兵团作战。第10师留在沂蒙山区掩护主力转战,10月归建。11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12月参加平汉路破击战,在官亭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1旅3700余人。1948年3月,在河南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6至7月,参加豫东战役,9月参加济南战役。此时,郭化若任纵队政治委员,卢胜任副司令员,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先后作战40余次,攻克国民党军团以上兵力守备的村落、据点22个。其中俘敌“徐州剿总”副司令官中将杜聿明。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于山东省峄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刘文学任副政治委员,谢云晖任军政治部主任,王秩然任后勤部部长。第10师改称第67师,杜屏任师长,李彬山任师政治委员;第11师改称第68师,张云龙任师长,陈茂辉任师政治委员,第12师改称第69师,谭知耕任师长,伍洪祥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4月21日,第23军奉命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镇江、江阴之间的国民党军江防,乘胜向纵深穿插,切断了沪宁铁路和宁杭公路,在溧阳、郎溪、广德地区会同兄弟部队截击、歼灭了由南京等地南逃之敌5个军的大部,5月初,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杭州。随后又进军上海,强渡苏州河,攻占国民党政府造币厂和敌淞沪警备司令部,俘敌1万余人,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上海市。6月,第23军由上海返回杭州驻防。1950年1月,调归第9兵团建制,陈庆先任军长,符确坚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知耕任参谋长。5月,第23军进军浙东,参加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剿匪,解放了定海本岛。1952年7月,第25军第73师调归第23军建制,第68师撤销。1952年9月,第23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三八线”附近担任坚守防御作战任务。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家朋、贾云胜、叶树东、穆守营、王文范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继续坚守“三八线”中线阵地,并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区。1958年3月回国。
二十四、第2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苏中军区独立旅和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合编组成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发展而来的。1938年春,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湘鄂赣、湘赣边、粤赣边、皖浙赣、湘南等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共2300余人,改编组成新四军第1支队。陈毅任司令员,下辖第1、第2团。3月,第1支队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集中。5月,陈毅率部东进,展开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地区的斗争。同年冬,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调至苏南,由第1支队领导,同时,第1团调至皖南归第3支队领导。1939年5月,第6团进至苏州、常熟、太仓之间地区活动,改称江抗第2路军。在茅山地区又组建新的第6团。1939年11月7日,第1支队领导机关与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机关。1941年3月,江南指挥部第2支队改编组成新四军第16旅,归新四军第6师建制。1942年12月31日,新四军第2旅旅部率第4团南下苏南与第16旅合并,组成新的第16旅。1945年2月5日,第16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支队及独立第2、第3团。第1纵队编成后,参加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8月参加战略反攻,收复溧阳、金坛、句容、溧水等10余座县城。10月,渡过长江向北转移。1945年1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奉命从苏浙皖边北撤至江苏省东台县,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段焕竞任副司令员,陈铁君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团,共1.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在邵伯、樊川地区扼守京杭运河,保卫苏皖边区首府淮阴。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下辖第16、第18旅,共1.4万余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在泰兴、如皋、李堡、丁堰、林梓、分界等地,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给进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以重大杀伤,掩护了苏皖解放区后方机关的转移。此时,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编入第6师,成立第17旅。12月,参加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7年1月上旬,鲁南战役期间,在苏北方向担任阻援。2月上旬,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司令员,陈时夫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所属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16、第17、第18师,共3.5万余人。2月,参加莱芜战役,在攻占和扼守吐丝口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2.2万余人。4月,在泰蒙战役中担任阻援。5月上旬,挺进鲁南作战。中旬,回师北上参加孟良岗战役,会同兄弟部队抢占垛庄,切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退路,封闭合围口,为战役全胜做出了贡献。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8月进入鲁西南作战。9月初,南渡黄河,参加沙土集战役。月底,和兄弟部队一起越过陇海路,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民团、土匪等地方武装,攻克亳县、界首、阜阳、新蔡等城。12月,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中,于亳县、鹿邑、太康地区担任阻援。1948年2月,攻占兰考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119旅,后进至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6月,参加豫东战役,先在兰考以东阻援,后参加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在鲁南准备阻援。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后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和南下蚌埠以北阻援作战任务。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建制。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军民,赵俊任参谋长,蓝荣玉任政治部主任。第16师改称第70师,陈仁洪任师长,谢立全任师政治委员;第17师改称第71师,梁金华任师长,陈伟达任师政治委员;第18师改称第72师,康林任师长,张闯初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境内姚沟至北埂段渡过长江,占领顺安、铜陵、大通等地,并在郎(溪)广(德)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6月,第24军主力北调山东,第70师配合兄弟部队解放青岛,第72师配合兄弟部队攻占长山列岛。第71师南下淮北,归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进剿大别山地区土匪。1950年3月,第71师归建。5月,第24军南进浙西、闽北地区,担任修建上饶至福州公路和剿匪任务。1952年7月20日,第71师改编为空军部队。第25军第74师归第24军建制。9月,第24军改归第9兵团指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战斗中涌现出张桃芳、武在元、王玉生、黄宗德、柴育民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5年10月回国。
二十五、第2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3支队等部发展演变而来的。
1938年春,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由闽北游击队编成的第5团,闽东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成的第6团,共2500余人。3月至4月间,第5、第6团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地区集中。7月,第3支队开赴皖南前线。9月,坚守清弋江阵地,同日军作战多次。12月,担负铜陵、繁昌沿江防御任务。此时,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调至皖南归第3支队指挥,第3支队第6团调至苏南归第1支队建制。
1939年,第3支队胜利地进行了5次繁昌保卫战。1941年,第3支队改称为新四军新编第3支队,辖第5团、军部特务团。
1941年5月,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无为抗日游击队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第19旅和挺进团。至1942年底,第7师各部建成巢(湖)无(为)根据地和开辟了含(山)和(县)桐(城)东游击根据地。1943年,第7师兼皖江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个支队和独立团。
1943年9月,调新四军第2师第6旅第16团加强第7师。此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反对日伪军“扫荡”、“蚕食”和反对国民党顽军制造磨擦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第7师免兼皖江军区。10月,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近2万人撤离皖江地区,由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参谋长孙仲德率领开赴鲁南,隶属于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阻击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犯,并肃清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先后参加临城、枣庄等战斗。
1946年1月,新四军第7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7师。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第7师移师淮北,参加朝阳集、泗县及保卫淮阴等作战。9月,第21旅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第20旅。淮南军区独立第5团、第5旅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10月,调整编组,第20旅拆散,补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第7师师部率第19旅与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合并,仍称第7师。师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师长林维先,参谋长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黄火星。下辖第5、第19旅和特务团(由原淮南军区独立第5团改称)。重新编组后,参加涟水保卫战和宿北等战役。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政治部主任黄火星。第19、第5旅分别改称第19、第20师,以鲁中军区第4、第6团组建第21师,共2.5万余人。3月以后,转战鲁中山区,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和临朐等战役。8月后,归东线兵团(后改称山东兵团)指挥,转战胶东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胶河战役、胶(县)高(密)阻击战和莱阳战役的胜利。
1948年3月,第7纵队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参加胶济路西段作战,攻克张店、淄川等地。4月至5月,在胶济路中段作战,在西线连续8天阻击济南国民党军东援,对确保潍县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转至津浦路中段作战,与第13纵队等部一起,攻克充州及曲阜、邹县等城。9月,奉命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滕县一带阻援,使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济(南)作战的胜利进行。入冬参加淮海战役,在徐州以东先切断黄百韬兵团向西逃路,继而参加阻击徐州东援之国民党军,后又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共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副军长,邓少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熊应堂任参谋长,方中林任后勤部部长。第19师改称第73师,王培臣任师长,萧学林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74师,张怀忠任师长,邓清和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75师,谢锐任师长,何志远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后,急插至郎溪、广德地区,截歼南京等地南逃之敌,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军的胜利。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吴淞,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俘敌8000余人。6月2日,攻占崇明。9月至12月,进至皖南剿匪,歼国民党游杂武装4000余人,为巩固皖南新区打下了基础。
1952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第25军军部及第75师师部调归空军,第73师调归第23军,第74师调归第24军,第75师各团分别调归第31军和江苏军区,第25军番号撤销。
二十六、第2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治委员。随后,第4支队向南北发展抗日武装。12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与此同时,第7、第8支队和第5支队一部分由清河地
区和胶东地区进入鲁中地区。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也由泰山地区进入沂蒙山区。从此,鲁中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地区。
1940年9月,鲁中地区部队编为山东纵队第1、第4旅。1942年8月,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鲁中军区,王建安任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第1分区(兼第4旅)廖容标任司令员,汪洋任政治委员;第2分区吴瑞林任司令员,王一平任政治委员;第3分区赵杰任司令员,董琰任政治委员;第4分区(兼第1旅)孙继先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
1945年8月,山东部队整编,第1、第4旅编为第3、第4师;鲁中各军分区及县区武装,组成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11月,第3师、警1旅一部、警3旅大部调往东北;鲁中军区以警2、警3旅一部,组成第9师;其它部队编为警备旅和独立第1、第2旅。鲁中军区部队先是参加津浦路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打破国民党军自徐州沿津浦路北进华北、东北的计划,继而攻占了鲁中要地淄川、博山,并一举解放胶济线西段重要据点张店、周村,使鲁中、渤海两解放区联成一片。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从济南、潍县沿胶济线两路对进,向淄博解放区进犯。鲁中军区部队参加胶济路西段地区阻击战、淄博地区保卫战和文(祖)埠(村)、西坡地、危山、安邱等战斗。
1946年12月,鲁中军区部队参加鲁南战役,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等部,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纵队领导机关以鲁中军区前方指挥所为基础,从各军分区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孙继先任副司令员,张仁初任参谋长,王一平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3个师和一个炮兵团,鲁中军区第4师改称第22师;鲁中军区第9师改称第23师,鲁中军区警备旅改称第24师。全纵队共3.3万人。第8纵队组成后,即投入大兵团作战,参加莱芜战役,在和庄、不动地区歼国民党军第73军第77师,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在芹村、张家洼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李仙洲集团。3月,在临朐地区休整。4月,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费县蒙山地区阻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左翼迂回任务,攻占桃花山、磊石山要点,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做出了贡献。6月,在沂源阻击战中,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第8纵队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西出津浦线,转战鲁西南地区。9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国民党军保安部队,连克通许、抚沟、周口、陈留、朱仙镇等城镇。11月,参加陇海铁路破击战,攻克野鸡岗、典黄车站,控制开封至徐州段。12月至1948年2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在此期间,为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平汉路破击战,于睢县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5军多次西援,歼敌2300余人。为开辟新区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第24师师部及该师第71团调往许昌以西地区组建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该师第70团拨归第22师指挥,第72团改为纵队特务团。3月,参加洛阳战役,在洛阳以东芝田镇、山神庙、堤东一线阻击郑州国民党军东援,保障了洛阳战役的胜利进行。5月,配合中原野战军进行宛西战役,先在方城、泌阳地区阻援,后奔袭许昌,全歼河南省保安独立第21旅,俘其旅长以下官兵1700余人。6月初,在宛东战役中,于西平、洪河、遂平地区阻援。中旬,参加豫东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开封,后担任阻援,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9月,在济南战役中,在鲁西南地区打援,保障了攻济作战的胜利。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担负徐州以南阻援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2.6万余人。
1949年1月22日,第8纵队进至蚌埠以东临淮关地区集结休整,待命向江南进军。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副军长,陈宏任参谋长,李耀文任政治部主任,周羽一任后勤部部长。第22师改称第76师,高文然任师长,曹普南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77师,王建青任师长,董超任政治委员;第24师归建,以其第71团、第72团一部为基础与第69团、军部特务团组成第78师,陈忠梅任师长,张健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全军分别由扬州、邗江的驷马、王圩等地渡江,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军第312师4000余人。5月,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解放昆山、嘉定,攻占江湾机场,从苏州河北侧攻入市区,歼敌4.2万人。6月,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1950年1月,第30军第88师改归第26军建制。是月,李耀文任政治委员,刘伟任政治部主任。尔后在上海浦东、崇明岛担任海防任务。在解放战争中,第26军从鲁中到鲁南,从山东到河南,从皖北到苏南,转战在华东、中原的辽阔战场上,涌现出9个英雄连队,数十个模范排,100多个模范班,1.5万名功臣,1500名模范。其中一级英雄14名,二级英雄23名,三级英雄202名。
1950年11月,第2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上该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从长津湖到汉江边,从三八线南北到平(康)金(化)前线,先后参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战役。涌现出王兆才、王德明、刘庆亮、叶君、林范洪(女)、陈德忠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2年6月,第26军从朝鲜回国。
二十七、第2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领导在文登县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的队伍和以1935年“一一-四”暴动保留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
1938年春,又有“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等一批抗日武装成立。9月,第3军与第3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2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辖6个团7000余人。
1939年秋,第5支队整编为第13、第15两个基干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第14团。
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同时成立新第5支队,辖第1、第2、第3团。
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5支队第1、第2团分别改称第16、第17团,第3团拆编与第5旅同属胶东军区领导。
1943年3月,胶东军区部队再次整编,取消第5旅番号,直辖第13、第14、第16团,第15、第17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得到发展,先后组建第5师、第6师和警备第4旅。
1945年10月,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奉命进军东北后,留下的第5师第13团和第14团第1营重新组建第到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46年6月,警4旅改称第6师,9月,组建警备第3旅。6月至11月间,以上3个师(旅)参加第一次胶东保卫战,给入侵胶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5、第6师、警备第3旅依次改称第25、第26、第2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共3.1万余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9纵队编成后,即率第25、第26师赴鲁中参加莱芜战役,以极小代价歼国民党军第73、第46军近万人。4月,该纵队第26师(附第74团)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白马关、九女关地区打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由阻击转为主攻,与兄弟纵队一起全歼敌整编第74师。
1947年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9、10月,参加第二次胶东保卫战。11、12月,参加胶(县)高(密)追击战和莱阳保卫战。1948年春,第9纵队经过“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了对敌大反攻。3月,该纵队以“挖心战术”巧取胶济路中段敌重要据点周村,歼国民党军整编第32师1.2万余人。4月,参加潍县战役,在城北担任主攻,其第79团首先打破突破口,对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潍县,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45师等部起了重要作用,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第9纵队担任东集团主攻,迅速攻占敌重要外围据点茂岭山、砚池山、燕翅山和马家庄等据点。其第73团在城东南突破城垣首先攻入市区,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称号。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担负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徐州以南阻援和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侯青久任后勤部部长。第25师改称第79师萧镜海任师长,谭佑铭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80师,张铝秀任师长,张少虹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81师,孙端夫任师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27军担负鲁港至荻港段主要突击任务。当夜21时许迅速抢占敌人滩头阵地。随之奉命以日克一城的气概沿繁昌、南陵、宣城一线迫击江南逃敌。4月28日凌晨与兄弟部队会师吴兴,共同将国民党军5个多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山区。5月,第27军在解放上海作战中,沿嘉兴、嘉善、松江攻进,先后攻占高家湾机场、梵王渡车站、虹桥、徐家汇车站、龙华机场,控制苏州河以南。6月,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1950年1月,第30军第90师调归第27军建制。
1950年10月,第2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1月初,第32军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其时军长为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79、第80、第81、第94师。11月,参加第二次战役。第80、第81两师将美第7师第31团、第32团1个营以及1个炮兵营全歼于新兴里及以南地区,创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第79师在柳潭里地区与美陆战第1师近两个团激战数日,在第94师配合下终将美“王牌”师击溃,并在追击中歼敌一部。
1951年4月,参加第五次战役,担负我东线集团主要突击任务。该军迅速突破美伪军防线,在敌人防御正面打开缺口,并按时完成穿插迂回任务。5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昭阳江以南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美伪军多路进攻,有力地掩护了我军主力和伤员物资的转移。
1951年7月,接替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9月起,担负元山沿海二线防御任务。
1952年10月奉命归国。抗美援朝作战中,第27军共歼敌2.1万余人。有2.2万余人立功,涌现出于春田、孙庆云、王元义、刘福海、于宪桂(女)、李耘田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模单位。
二十八、第2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的主力部队大部分挺进东北,渤海军区即将留下的部队组成6个团,即渤海军区特务第1、第2团、警备第6旅第11团、警备第7旅第13、第14团、警备第8旅第17团。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7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需要,渤海军区以特务第1、第2团和警7旅第13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刊市,在胶济路参加自卫反击作战,取得济阳、邹平、齐东等战斗的胜利。10月,华东军区成立渤海军区前线指挥部。11月,渤海军区以警6旅第11团、警7旅第14团、警8旅第17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11师。山东解放军第7、第11师均隶属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
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2月,渤海军区第7、第11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刘培善任副政治委员,赵俊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第7、第11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师,同时组成纵队特务团,共1.6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即参加莱芜战役,在锦阳关及其以北阻援,保证主力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4月下旬,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主力,俘师长杨文泉以下1.1万余人。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于莱芜以北地区阻援,保证主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6月底后,奉命参加外线出击,攻克津浦线之大万德、界首,接着在鲁西南地区进行了梁山阻击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各部一起,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9月至11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陇海路破击作战。12月,刘培善任政治委员。
1948年1月,在成武、曹县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2月,改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边区作战。3月,攻占安徽省太和、涡阳等地。4月,进至平汉路南段作战,解放河南省汝南、驻马店、确山等城镇。5月,参加宛西战役,攻占河南省邓县,解放湖北省老河口,随后又参加宛东战役,歼国民党军4200余人。6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发起开封战役,该纵队奉命归建华东野战军,由平汉路东进至上蔡地区,参加阻击国民党军胡琏兵团,为开封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月下旬起,参加瞧杞战役,于杞县东南桃林岗,顽强阻击5昼夜,予国民党军第5军以重创,保证野战军主力歼灭区寿年兵团。在此期间,吴肃任参谋长,萧望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经8昼夜激战,解放济南,该纵队歼国民党军1刀万余人;第85团第5连战后被授予“济南连”荣誉称号。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徐州以东阻援,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继又参加合围和聚歼杜聿明集团。1949年1月,于苏北涟水以第28、第29师各一部组建第30师。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萧锋任副军长,吴肃任参谋长,吴嘉民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师改称为第82师,钟贤文任师长,王若杰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83师,朱耀华任师长,李曼村任政治委员;第30师改称第84师,冯鼎三任师长,王敬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江阴以西登陆后,解放戚墅堰,切断京(南京)沪路,连克宜兴、长兴、吴兴,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太仓、嘉定、罗店等城镇,协同兄弟部队解放吴淞,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7月,进军福建,至10月,参加福州等战役,解放闽清、福州和平潭、大小峪岛等岛屿,该军第247团第8连战后被授予“大练岛连”荣誉称号。该军一部参加金门岛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同年底,驻防福建前线,执行剿匪等任务。不久,张闯初任军副政治委员,朱云谦任参谋长,李曼村任政治部主任。
1952年5月,第28军归福建军区领导。解放战争时期,第28军在作战中,涌现出英模单位2个营、7个连和特级战斗英雄之人,一级人民英雄15人,一级战斗英雄4人,其他英雄模范500余人。
二十九、第2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所属第55、第57、第59、第61、第63团组成第7纵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姬鹏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杜屏任参谋长,卢胜任政治部主任。12月,参加高邮战役,攻克邵伯、郭村等地,歼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一部。
1946年5月,第57、第61团调出。6月,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戴心宽任副司令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31旅(以第55、第59、第63团组成)和第1、第2、第9军分区。7月至12月,先后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防御战、盐城保卫战。
1947年1月下旬,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仍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1旅和第10纵队调来之第87、第89团,及第1、第2、第9军分区,共3.1万余人,在苏中、苏北敌后坚持斗争。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歼国民党军一部。5月,以第87、第89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32旅。8月,参加盐城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盐城、阜宁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11月,纵队免兼苏中军区并改归刚组建的华中指挥部指挥,与兄弟部队一起,克李堡、栟茶等据点。12月下旬,参加盐南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于盐城以南之伍佑歼国民党7000余人。
1948年3月,第11纵队转隶苏北兵团建制。4月,以第2军分区第4团、第9军分区第7团和第1军分区特务团组成第33旅。6月下旬,参加涟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涟水,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突击徐州以东运河车站,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在徐州以南进行追击和堵击,参加会歼杜幸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段焕竟任副军长,梁灵光任参谋长,惠浴宇任政治部主任。第31旅改称第85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86师,张宜友任师长,徐光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第33旅改称第87师,张强生任师长,许家屯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江阴以东登陆后,抢占江阴,解放无锡、苏州,切断京(南京)沪铁路,阻击国民党军东逃。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浏河、月浦、宝山等城镇,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吴淞。7月,进军福建,8月,参加福州战役,连克永泰、福清、长乐,切断国民党军向南逃路。9月至10月,参加漳厦等战役,攻占马巷、集美、澳头,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厦门。10月,一部参加金门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
1950年11月18日,第29军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第86师调归空军。第29军番号撤销。
三十、第3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6年春,新四军第2师第6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兼理第5军分区工作。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辖6个团。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吴肃任参谋长,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6月,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8月下旬和华中第2军分区部队一起,于邵伯地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主力的进攻,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与兄弟部队一起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了华中军区后方机关的转移,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第10纵队留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仍兼苏北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覃健、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4、第35旅和第5、第6、第11军分区,共5万余人,归华中指挥部指挥。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占淮阴、沐阳公路间之钱集、胡集、汤涧等重要据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淮沐公路的封锁。8月,参加盐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盐城、阜宁、伍佑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使苏中、苏北两地区连成一片,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山东的作战。11月至12月,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李堡战役,攻克如皋以东李堡、栟茶、角斜等据点,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12月下旬,在盐南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于伍佑一带取得歼国民党军7000余人的胜利。1948年2月,第34旅奉命进入安徽淮南,成立淮南军区。3月,第12纵队免兼苏北军区,转隶苏北兵团。3月中旬,参加益林战役担任阻援任务,保障兄弟部队攻克阜宁西南之益林镇,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不久,谢振华任司令员,李干辉任政治委员。6月下旬起,参加涟水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海州外围之房山、阿湖、城头等据点,又乘胜南进,解放涟水、泗阳、宿迁等城镇。7月,以第5、第6军分区部队为基础组建第36旅。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徐州以东之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突击,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尔后又参加对徐州突围西窜的杜聿明集团的追击、合围和最后会歼作战。
1949年1月,由华中军区独立旅改称第34旅,调归第12纵队。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饶守坤任副军长,夏光任参谋长,刘仲华任政治部主任,翟盛任后勤部部长。第34旅改称第88师,吴大林任师长,罗龙生任政治部主任;第35旅改称第89师,余光茂任师长,王直任政治委员;第36旅改称第90师,朱国华任师长,郑友生任政治委员,张洪山任参谋长。全军2.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登陆后,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追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解放浦东之奉贤、南汇、川沙,于白龙港歼国民党军第51军8000余人;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高桥,切断国民党军向东逃路。上海解放后,担任淞沪警备任务。
1950年1月16日,华东军区决定第30军军部调归海军,所属第88、第89、第90师分别调归第26、第20、第27军建制,第30军番号撤销。
三十一、第3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7年2月,为保卫胶东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东军区将所属胶东军区特务团和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6师。4月,第6师改称第5师,又以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和民主救国军独立总队组成第6师。8月,再以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7师,各师成立后,在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先后参加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等战斗,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8月下旬,胶东军区第5、第6、第7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共2.3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内(东)线兵团。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滕海清任副司令员,陈华堂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黎有章任参谋长。第5、第6、第7师依次改称第37、第38、第39师。9月,参加胶东保卫战,以运动防御阻击国民党军向胶东腹地再度进犯,至12月,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8年春,转入体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4月,转战胶济路中段,参加潍县战役,配合兄弟部队于潍县东、西两线顽强阻击济南、青岛国民党军增援,保证了攻城战斗的胜利。5月,挥师西进,参加津浦路中段战役。7月上旬,会同第7纵队攻克充州,歼守军1.6万余人。9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商埠,突破外城,强攻内城,连续激战8昼夜,该部歼守军1.5万余人。战斗中,第37师政治委员徐海珊牺牲。该师第109团首先突破西南城垣,战后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11月,参加淮海战役,攻克曹八集,并协同兄弟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与江淮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解放灵壁,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2月初,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为战役全胜作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副军长,黎有章任参谋长,方中铎任政治部主任。第37师改称为第91师,高锐任师长,张英勃任政治委;第38师改称第92师,徐体山任师长,张英任政治委员;第39师改称第93师,傅绍甫任师长,余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靖江渡江登陆后,控制江阴,占领武进(常州),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宜兴,切断南京、镇江国民党军东逃退路,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于郎溪、广德地区,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5月,参加上海战役,在第9兵团指挥下,会同兄弟部队攻占浦东地区,断敌海上退路,在周浦、高桥等作战中,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7月,向福建进军,在第10兵团指挥下,先后参加福州、漳厦战役,在解放福建全省战斗中,歼国民党军3.7万余人。同年11月,高锐任该军参谋长。1950年5月11日,第91师在第94师的配合下,解放东山岛。
1952年5月,归福建军区领导。解放战争中,第31军转战鲁、豫、皖、苏、沪、浙、闽等地,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00多次,涌现出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批战斗英雄以及“济南第二团”等一批战斗集体。
三十二、第3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是由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及其所属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8年3且,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华东军区将山东军区所属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及胶东军区特务团组成第5师。5月,又将胶东军区南海、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6师。8月又抽调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部组成第7师。第5、第6、第7师成立后,均归胶东前线指挥部指挥。8月下旬,第5、第6、第7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后,胶东军区为策应淮海战役,于10月又以胶东军区所属武装基干团为基础组建新编第5、第6师在青(岛)、即(墨)地区封锁、监视国民党军。12月,对从青岛、即墨出犯的国民党军予以反击,歼其一个团大部。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和所属新编第5、第6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隶属山东军区。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涌任副军长,赵一萍任参谋长,李柱东任供给部部长。新编第6师改称第94师,熊飞任政治委员,邬兰亭任副师长;新编第5师改称第95师,陈奇任师长,阙中一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1万人。4月下旬,于渡江战役的同时,在胶东军区第100旅的配合下,对青岛、即墨地区国民党军发起进攻,以压缩包围方式结合迂回战术,相继攻占即墨、青岛,歼守军2200余人。接着,担任青岛市警备任务。
1950年1月,以山东警备第4、第5团及第2、第3团各一部为基础组建第96师。此时,刘涌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周长胜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全军共3.2万余人。2月,调归第10兵团指挥并由青岛南下福建,执行以剿匪为主的海防、警备和作战任务。4至12月,共进行大小战斗380多次,歼匪特8000余人,有力地配合福建地区的土地改革和剿匪斗争。与此同时,第94师在第31军的指挥下,与第91师一起,于5月11日解放东山岛。11月,第32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大部充实重建的第8兵团兵团部,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第95师调归军委空军,第96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
三十三、第33军
首任军长张克侠、政治委员韩念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是由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而成的。
1947年9月30日,华东军区将所属渤海军区部队,在山东省博兴县小高家改编为渤海纵队。袁也烈任司令员,周贯五任政治委员,张震球任副司令员,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渤海军区特务第1、第2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4军分区第21团合编组成的新编第7师;由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第17、第18、第19团组成的新编第11师。共1.3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
1948年3月,参加周(村)张(店)战役,在长白山以西地区阻击济南东援之国民党军。4月,参加潍县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割、包围并全歼国民党军山东保安第3师和整编第45师。5月,参加兖州战役,牵制济南国民党军南援,攻克龙山、章丘城。9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由东面攻入济南城。战役结束后,担任济南城北警备任务。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于战役第二阶段进占徐州并担任警备任务;继而以一个师南下参加阻援,保障兄弟部队围歼黄维兵团,后全纵队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张震球、孟绍濂任副军长,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第7师改称第97师,杨干三任师长,王■任政治委员;第11师改称第98师,崔振伦任师长,曾旭清任政治委员;原国民党军起义的第59军所部改编为第99师,傅继泽任师长,秦化龙任政治委员。全军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安徽无为正面登陆后,在郎溪、广德地区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追歼战。5月,在上海战役中,攻占杨行后,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吴淞、月浦、宝山等城镇。尔后,担负吴淞、宝山、嘉定地区的警备任务。7月,第34军第100师归第33军建制。
1950年11月,第33军奉命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97、第98、第99、第100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14、第15、第16、第17师。该军番号同时撤销。
三十四、第3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是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部分部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而成的。
1948年5月,为适应敌后斗争形势需要,华东军区将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饶子健、梁从学任副司令员,杨光池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赵汇川任参谋长。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和第34旅、独立旅等部,共1.9万余人。6月至9月,转战津浦、陇海路段,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开封、睢杞、济南战役,牵制打击国民党军。11月,参加淮海战役,围攻赵墩,阻击黄百韬兵团西逃,接着又配合第13纵队全歼国民党军第238师,解放灵壁。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饶子健、过家芳分任第一、第二副军长,吴宪任副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以起义的第132师为基础改编为第100师,孙名泉任9市长,王学武任政治委;以江淮军区独立旅为基础组成第101师,叶道友任师长,杨汉林任政治委;以江淮军区第34旅为基础组成第102师,李木生任师长,廖成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6万余人。部队经编组整训后,参加渡江战役,和第35军一起,攻占瓜洲、浦口、浦镇,箝制南京、镇江正面国民党军。4月23日占领镇江。6月,第34军进驻南京,担任警备任务。7月,军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袁仲贤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以祥、何基沣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张藩任副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7月,第100师调归第33军建制。11月,第101师调归第10兵团。12月,第102师调归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后改为炮兵第3师。.
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教导师6个团调归第34军军部直属部队,军部仍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同时,军机关一部组建华东军区航空处。11月,军机关及直属部队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3师。第34军番号遂撤销。
三十五、第3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是由鲁中南纵队和由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96军一部合编而成的。
1948年7月,华东军区将鲁中南军区各分区基干团组成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兼任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归山东兵团指挥。9月,鲁中南纵队主力部队参加济南战役,4个团加入攻城西集团,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商埠。4个团加入打援集团,于官桥至滕县间打援,保障了济南战役的胜利。10月,鲁中南纵队所属部队进行整编,钱钧任司令员,张雄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统一改编为第46、第47师,共6个团1.4万人。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建制。在淮海战役中,鲁中南纵队先在郊城歼灭山东省保安旅3000余人;继而在徐州东南、徐州南会同兄弟部队阻击徐州国民党军东援黄百韬兵团、南援黄维兵团以及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先后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10月29日,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吴化文部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化文任军长。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鲁中南纵队与第35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杨友伯、胡大荣任副军长,张雄任副政治委员,孔繁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3师,于怀安任师长,彭胜标任政治委员;第104师,方明胜任师长,严政任政治委员;第105师,何志斌任师长,宋献章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4月,第35军调归第8兵团指挥,参加渡江战役,攻占浦口、浦镇,于23日渡江解放南京。8月,南下浙江金华地区剿匪。9月,第103、第104、第105师分别兼衢州、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
1950年1月,第35军番号撤销,军部及军属炮兵团调归华东海军。所辖3个师调归浙江军区。
三十六、第3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任命了领导人。其第111军在内蒙包头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刘万春任军长(后王建业代理军长),康健民任政治委员,王建业、张惠源任副军长,樊折桂任参谋长、李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第111军第258师改编的第106师。赵晓峰任师长,张乃庚任政治委员(后廖鼎琳);由第320师改编的第107师,马逢辰任师长(后段吉祥代理师长),杨安平任政治委员(后慕湘代理政治委员);由第310师改编的第108师,张福元任师长,王志武任政治委员。同时以独立第3旅、保安骑兵第14旅、整编骑兵第13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乔汉魁任旅长。全军共1.3万余人。列入绥远军区建制。部队改编后,即移驻包头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50年12月,第36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
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乒第4师一部分别编入各师。9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2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令定州市)地区。
1952年2月,第36军军部与第37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07师与第37军第110师合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他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6军番号撤销。
三十七、第3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任命了领导人。其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张世珍任军长,帅荣任政治委员,卫景林、冯梓任副军长,华博知任参谋长,张逊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新编独立第7师改编的第109师,温汉民任师长,曾威任政治委员;由第326师改编的第110师,王崇仁任师长,尚英任政治委员;由第319师及保安第2旅等部改编的第111师,张璞任师长,李登嵩任政治委员。同时以保安骑兵第5、第6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安思达任旅长。全军近1.3万人。列入绥远军区建制。部队改编后,即移驻五原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950年12月,第37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
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兵第4师一部分别编人各师。9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2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地区。
1952年2月,第37军军部与第36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10师与第36军第107师合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它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7军番号撤销。
三十八、第3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该纵队是一支以中国工农红军为骨干发展起来的部队。该军第334团的前身为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成功后组成的红5军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1军团第4师第10团。其第338团的前身为1932年11月吴焕先、王平章重建的红25军的第75师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15军团第75师第223团。
1937年8月,这两个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第1营、第344旅第688团第1营。该军第335团和第337团的前身是红军干部、骨干组成的八路军第343旅第685团新之营和第343旅补充团。抗日战争初期,上述部队在晋冀豫地区艰苦转战。
1939年起先后进入山东和苏北地区。尔后,即长期战斗在苏北、鲁南、滨海战场,发展为山东军区之第4、第6、第13、第23团。
1945年8月,第6、第13团与滨海军区独立第3团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1师;第4、第23团与滨海军区独立第1团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2师。这是第38军两个师的前身。第38军另一个师的前身,是由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与部分地方武装于1945年8月组成的东北挺进纵队大部。在抗日战争中,这些部队分别参加过平型关、汾(阳)离(石)公路、陆房、白彦、陈道口、郯城、赣榆等大小战斗共7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涌现出“郯城战斗模范连”、“何万祥连”、“安东卫连”等许多英雄单位和张桂林、何万祥、钟家全等大批英雄人物。
1945年9月,山东解放军第1、第2师和东北挺进纵队分别从陆地和侮上开赴东北。到东北后,山东解放军第1、第2师分别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东北挺进纵队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当时,日本虽已投降,但东北境内敌伪残余武装和上匪、地主武装的活动却很猖撅,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国民党也开始从海上和空中运来军队抢夺胜利果实。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遂往返于沈阳、通化、吉林、长春、法库等地,进行了上下汲台、秀水河子、金山堡、四平、拉法、新站等追剿匪伪的战斗和对国民党军队自卫作战。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为适应作战的需要,8月,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第7纵队领导机关为其领导机关;万毅任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原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师改称为第1纵队第1、第2师;原第7纵队第19旅和第20旅第58团改编为第3师。第1纵队组成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辽西会战、攻占沈阳等战役。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解放军,第1纵队番号不变。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属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李天佑任军长,梁必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升平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师改称第112师,江拥辉任师长,黄玉昆任政治委员;第2师改称第113师,贺东生任师长,王树君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称第114师,刘贤权任师长,方国安任政治委员。同时将辽北军区独立第10师拨归第38军建制,改称第151师,赵东责任师长,蔡明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这时,第38军已有近5万人,并有了炮兵、工兵和汽车部队,第38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主攻天津的任务,最先突破天津城防并攻占金汤桥,歼国民党军2.7万余人,活捉了国民党军天津防守司令兼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等5名将官。随后又挥师南下,进军中南,参加宜(昌)沙(市)、湘西南、广西等战役。第114、第151师还配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滇南战役。滇南战役后,第151师拨归广西军区建制;第114师回师湘西,参加剿匪作战。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38军从祖国最北方的松花江边,一直打到南疆中越边境的红河桥头,进行主要战斗170余次,转战黑、吉、辽、热、冀、津、鲁、豫、鄂、湘、桂、黔、滇13省市,解放大小城市100余座。涌现出“全面模范连”、“四平突击队”、“神勇突击连”、“李文才连”、“天津战役三好连”、“芦溪战斗模范连”、“进军广西战斗模范连”、“进军滇南战斗模范连”等195个英雄模范单位和曹纬、王西兰、李文才、白玉清、郭守德、卢锡勤、丛贵、崔永峰、李秀灿等628名英雄模范。
1950年10月,第38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辖第112、第113、第114师,先后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阵地反击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准备,于1953年7月返回祖国。第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胜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3个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称号和记特等功;有1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其中有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曹玉海、郭忠田和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陈吉、徐恒禄等英雄模范14名。第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表现最为出色。在围歼德川之敌后其第113师以14小时步行70余公里插到价川以南的三所里、龙源里,堵住敌军南逃、北援,会同军主力一起歼敌1.1万余人,为取得战役的胜利,把敌军打退到“三八线”,扭转朝鲜战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拟电报予以嘉奖,并在电报末尾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著名作家魏巍当时随该军采访,以该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战地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人民群众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即从这里开始。
三十九、第3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7年8月25日,红15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
1940年2月,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6月底,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7月,第2纵队一部又与陇海南进支队等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9旅。同年7月参加以江苏盐城为中心的反“扫荡”。9月,第9旅调归第4师,第10旅调归第3师。
1942年10月,实行精兵简政,先后将4个主力团改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参加淮海区反“扫荡”。同年冬,第3师兼苏北军区。
1943年春,参加盐阜区反“扫荡”。1944年,参加高沟杨口战役。
1945年4月,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一部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7师指挥。第3师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中,攻克阜宁县城,参加两淮(淮阴、推安)战役。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11月底到达锦州地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
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在辽西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取得了秀水河子、喜欢池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西满根据地,控制了长春至白城、通辽经郑家屯至齐齐哈尔铁路线及西满广大地区。之后,在四平地区进行了两个月阻击战斗,围歼了向四平进犯的国民党军第71军第87师主力。
1946年8月,以师机关一部成立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8旅改编为第4师;第10旅改编为第5师;独立旅改编为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第7旅改编为第16师编入第6纵队。1947年春参加三下江南战役,向长春、德惠、农安之间地区之敌进攻,4月,独立第1师编人第2纵队。从5月开始,接连发起了夏、秋、冬季三大攻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番号未变。8月东北军区前方第2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第2纵队隶属第2兵团建制。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第2纵队先参加锦州作战,后回师北上,与兄弟部队一起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吴信泉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伍瑞卿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4师改称第115师,胡继成任师长,李世安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116师,吴国璋任师长,石瑛任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治委员,12月1日,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第39军担任和平门方向的主攻任务。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第14兵团,第39军隶属第14兵团建制。4月底,第39军由河北武清地区出发,向华中南进军。7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渡过长江,改归第13兵团建制。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12月11日解放镇南(友谊)关。同时,第152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39军建制。在解放战争中,第39军涌现出梁士英、王凤江,黄达宣等许多著名战斗英雄和“攻克锦州先锋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0年7月2日,第39军奉命北上,7月4日,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
1950年10月,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10月21日,开赴朝鲜参战。11月1日,在开进中与敌遭遇,于云山地区打了出国第一仗,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联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一个战车连大部,毙伤俘敌共2000余人。11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第39军先在云山以南的明堂洞,上、下九洞地区阻击北犯之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转入反攻追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地区。12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第39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地段突破敌临津江防线,解放汉城,进占水原,与友军一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
1951年2月,志愿军进行第四次战役,第39军(欠117师)担任东线反突击集团战役预备队。第117师归友军指挥,担任战役穿插任务,一个夜间插入敌人纵深38公里,抢占要点,切断敌人退路,协同友邻围歼了南朝鲜军第8军3个团及美军第2师一部。2月中旬,第39军在洪川地区组织了运动防御作战,艰苦奋战40昼夜,在50公里纵深内,顽强抗击美军骑兵第1师,第24师,英军第27旅,南朝鲜军第6师的进攻,消耗和疲惫了敌人,并为下一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4月,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第39军归第9兵团指挥,担任掩护任务,保障兵团主力左翼安全。4月底,第39军(欠117师)归第3兵团指挥,担任战役预备队任务。战役结束后,北移成川休整。11月,第39军归第19兵团指挥,接替第47军临津江两岸的防御任务。在历时340天的防御作战中,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坚固防御阵地,粉碎了敌人数百次进攻,同时,广泛地开展小分队活动,积极组织战术反击,挤占缓冲区11个高地,扩大阵地面积,稳定了防御态势,配合了停战谈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倪祥明、高云和等许多战斗英雄和“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2年12月18日,移防西海岸,参加西海岸抗登陆备战。
1953年5月回国。
四十、第4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2年8月1日,由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为主,组建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4旅兼)、第2、第3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1943年9月,增编第4、第5军分区。
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第4师和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
1945年8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沈阳、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等部。11、12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解放军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
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所辖之第21、第23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7旅,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为主改编;第8旅,由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第21旅改编;第9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第16军分区第23旅改编。全纵队共2.6万余人。7月,旅改称师。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歼敌3.7万余人。
1948年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克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此役,第3纵队共歼国民党军3.9万余人,俘国民党军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在辽宁省锦州,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周辉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7师改称第118师,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第8师改称第119师,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任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120师,郑大林任师长,李改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3师,管松涛任师长,马毅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全军共5.9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先遣部队进至河北香河地区参加平津战役。先攻占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后与兄弟部队共同完成包围、分割北平国民党军的任务。2月,第40军由北平向华中、华南进军,3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5月,与第43军一起参加汉浔间渡江作战,解放华中重镇武汉等10余个市县。6月,第153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7月,参加湘赣战役。9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担任中路军正面突击任务,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主力第7军军部及4个精锐师。11至12月,在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下参加广西战役,连续追击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21昼夜,全歼其第125军。尔后,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地区。12月底,转隶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领导。
1950年3至5月初,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该军先以第118师第352团第1营首批偷渡成功,后以组织加强团正面偷渡及军主力强渡成功,最后与第43军、琼崖纵队等部一起乘胜追击,解放了海南岛。此役,第40军共歼国民党军第3舰队中将司令王恩华以下官兵1.4万余人。
1950年6至7月,奉命进至辽宁安东(令丹东)地区,调归东北军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第40军涌现出“登陆先锋营”等战斗集体及“全面功臣”赵兴元、独胆英雄陈树棠等一批英模人物。
1950年10月19日,第40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参加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阵地反击作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在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以南、两水洞、温井、温井以东、古场等地连战皆捷,打胜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受到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通令嘉奖,主席也从国内致电祝贺。在第二次战役中,第4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而后又截歼逃敌,并收复了镇南浦、铁原、新溪等重要城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战斗中涌现出王学凤、刘维汉、支全胜、王庆琳、孔繁玉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3年7月,第40军从朝鲜回国。
四十一、第4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创建的几支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以坚持昆嵛山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在山东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
1938年9月,第3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高锦纯任司令员,宋澄任政治委员,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6个团,共7000余人(12月,归山东纵队建制)。
1939年秋,第5支队整编为第13、第15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第14团。
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新第5支队,下辖第1、第2、第3团。
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5支队整编为第16、第17团,与第5旅同归胶东军区领导。
1943年3月,胶东军区部队整编,取消第5旅番号,军区直辖第13、第14、第16团;第15、第17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
1945年9月,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扩编为山东解放军第5、第6师和警备第3、第4旅。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副主任欧阳文率领山东解放军第6师、第5师一部及部分独立团,共1万余人(胶东军区其余部队后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分批从海路挺进东北,11月进至辽宁安东(今丹东)、庄河、营口等地区,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辖第1、第2支队,12月支队改称旅)和第3纵队(辖第4、第5旅),归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军区领导,担负剿匪、扩军和开辟根据地等任务。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第3纵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司令员,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蔡正国任参谋长,下辖由第2纵队第1旅改编的第10旅;由第2纵队第2旅改编的第11旅;由第3纵队改编的第12旅,全纵队共2.3万余人,属辽东(南满)军区领导。第4纵队成立后,参加3次保卫本溪作战。5月,发起鞍海战役,攻克鞍山、海城,歼国民党军第60军第184师大部,并迫使其师长潘朔端率师部及第552团起义。7月,旅改称师。10至11月,进行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嫡系、美式机械化装备的第52军第25师8900余人,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1个整师的最佳战果,荣获主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电令嘉奖。延安《解放日报》于11月5日发表题为《第二十五师的毁灭》的社论,予以祝贺。12月至1947年4月,与第3纵队一起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击退国民党军数次进犯,保卫了临江、长白山根据地。5月至1948年初,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势作战,攻克梅河口、辽阳、鞍山、营口等地。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提高了军事、政治素质。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第11纵队等部一起担负扼守山海关通向锦州的交通要隘塔山、白台山阵地,阻击由锦西向锦州增援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的作战任务。经6昼夜艰苦卓绝的战斗,击退了有海、空军配合的国民党军9个师的轮番进攻,歼敌6000余人,保证了锦州战役的胜利。战后,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荣获“塔山英雄团”、第10师第28团荣获“守备英雄团”、第12师第36团荣获“白台山英雄团”、纵队炮兵团荣获“威震敌胆炮团”的光荣称号。有20名指战员荣获“奖章”。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归东北野战军建制。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军长,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福泽任参谋长,赵仲山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10师改称第121师,蔡正国任师长,李丙令任政洽委员;第11师改称第122师,田维扬任师长,吴保山任政治委员;第12师改称第123师,江燮元任师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54师,左叶任师长,曹传赞任政治委员。全军共计6.4万余人。12月,第41军参加平津战役,配合华北野战军攻克康庄、怀来、张家口等县市,切断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西退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之道路。
1949年1月,参加包围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北平后,担负北平市的警备任务。同时,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的第104军第309师。3月25日,第41军第121师第361团、第122师第364团、第123师第367团及军炮兵团等部队,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检阅。4月,由华北向华中、华南进军。5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同月,于河南新乡改编国民党军第40军2万余人。8月,该军改归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9至10月,参加进军华南的中路军,在衡宝战役中,担负正面突击任务,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俘第7军副军长凌云上。11至12月,参加广西战役,先后攻克全州、兴安、桂林、灵川、荔浦、蒙山等县市,歼国民党军8600余人,俘第3兵团副司令宫兼第7军军长李本一。
1950年1月,第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建制。2月,该军又改归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奉命由广西容县地区开赴广东省淡水、高要、惠阳、黄岗等地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先后解放了南澳岛、南鹏岛。
1951年1月,进驻潮汕地区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
1953年7月,第41军第122师参加了闽南沿海屏障东山岛保卫战,粉碎了国民党当局“拉开反攻大陆的序幕”的梦想,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转战两广,经历主要战役、战斗440余次,解放县以上城市30余座,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等英雄部队和鲍仁川、程远茂等一批英模人物。
四十二、第4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0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陕甘宁边区、晋察冀、华中和山东等解放区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进至东北辽东地区。这些部队在辽东军区领导下,参加了创建与保卫辽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配合主力部队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夏季、秋季攻势作战,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有的组建成各地警卫团、保安团等部队。
1946年5月,以辽南军区警卫营、庄河保安团、安东军区保安1团、辽宁军分区警卫1团和延安炮校调进的一部分干部合编组建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8月,以通化支队、靖宇支队、山东和华中挺进东北部队一部合编组建独立第2师;1947年11月,以安东保安司令部、辽宁军区第3分区基干1团、第4分区独立1团、安东保安第3团合编组建独立第3师。12月至1948年3月,3个独立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作战,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运输线,并配合主力部队攻克辽阳、鞍山等城市,独立第1师还攻克重要海港营口。3月31日,在辽阳地区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13、第14、第15师。全纵队3.6万余人。9至10月间,第5纵队参加辽沈战役,先在彰武东南及西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西援锦州,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围歼廖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俘新编第1军中将军长文小山。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5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军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参谋长廖仲符,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陈挽澜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13师改称第124师,徐国夫任代师长,李辉任政治委员;第14师改称第125师,彭龙飞任师长,丁国钰任政治委员;第15师改称第126师,王振祥任师长,何善远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9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5师,廖仲符任师长,钟民任政治委员。全军4.7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切断了国民党军西逃要道,继而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攻占国民党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道完成对北平(今北京)的包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4至5月,配属第13兵团参加安新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安阳守军。6月,军部及第125、第126、第155师进到豫西和豫东南地区剿匪;第124师在洛阳整训。8月至1950年1月,军部及第125、第126师继续在原地区剿匪;第124、第155师奉命参加鄂西战役,尔后在第二野战军指挥下进入川东作战,完成任务后,第124师归建,第155师拨归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建制。2月,该军奉命调驻黑龙江省,隶属东北军区。
1950年10月,第42军作为首批出国部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中和一年半的防御作战中,共歼敌2.8万余人,涌现出“黄草岭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石城岘英雄连”和关崇贵、安炳勋、员宝山等一批英雄单位和个人。1952年11月回国。
四十三、第4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该纵队一部的前身为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至井冈山,与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
1933年6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下辖第4、第5、第6团。参加中央苏区的第1至第5次反“围剿”作战。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
1938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年8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月改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日本投降后,第3师第7旅奉命挺进东北。另一部的前身为“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东、冀鲁边的抗日武装,后分别发展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部队。
1944年这两个军区部队合并为渤海军区。抗战胜利后,以该军区主力部队组成6个团先后开赴东北,与冀东一部分武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上述两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到达东北后,分别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和解放长春之战。1946年4月参加四平保卫战,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以重大打击。
1946年10月,第3师第7旅与第7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阎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3师第7旅改为第16师,原第7师第20旅及第19旅一部编为第17师,原第7师第21旅改为第18师。全纵队2.3万余人。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参加“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寻歼当面分散孤立之敌,配合南满我军“四保临江”作战。
1947年5月至翌年春,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攻克辽阳、鞍山等地。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1948年5月,进攻和围困长春。9月,参加辽沈战役,第17师参加锦州攻坚战,担任战役总预备队,攻打范汉杰的“剿总”指挥所和兵团司令部。纵队主力第16、第18师插至大虎山以东厉家窝棚一带,切断敌军东逃沈阳的退路,为全歼廖耀湘兵团5个军于辽西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辽沈战役中,第6纵队共歼敌3.6万余人。
东北解放后,第6纵队在辽宁黑山地区进行整编,1948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杨国夫、李作鹏任副军长,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雷震、黄一平分任第一、第二参谋长,邓飞任政治部主任,单志辉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6师改称为第127师,李作鹏兼师长,张池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7师改称第128师,龙书金任师长,徐斌州任政治委员;第18师改称第129师,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治委员。原东北军区独立第6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6师,邓克明任师长,钟人仿任政治委员。全军共6.3万余人。11月下旬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2月下旬,第43军奉命先遣南下,于4月初进至武汉以北黄安(今红安)地区,牵制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5月14日,该军从团风至田家镇段渡过长江,解放了鄂南、赣北广大地区,为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开辟了前进道路。7月参加湘赣战役。随后在江西宜春地区进行两个月的休整。9月中旬第156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主力部队继续南进,翻越梅岭关,进军广东;10月14日,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华南最大城市广州。11月中旬,奉命由广州隐蔽西进,参加广西追击战,先在北流将敌第11兵团部等歼灭,毙敌兵团副司令官胡若愚,继又以迅速果敢的动作急袭博白,歼敌第3兵团指挥所,俘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宫张涂。12月下旬开赴雷州半岛,参加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任务。
1950年3月到5月,该军做为主要突击力量,以木船为航渡工具,突破敌由陆海空军组成的“立体防御”,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岛。
1952年7月5日,第43军与海南军区合并为海南军区兼第43军。10月,第44军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第43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松花江转战至海南岛,历经主要战斗百余次,涌现了“渡海先锋营”、“英雄连”、“钢铁连”等英雄模范单位和以王玉山、刘梅村、鲁湘云、蒲恩绍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四十四、第4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入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部等地区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1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3师、陕甘宁教导第1旅、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等各抽调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沈阳、长春、四平和辽北、吉西等地区。其中进至沈阳的冀东军区和晋绥军区的部队于10月扩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其它部队分别扩编为地方武装团队。这些旅、团在西满军区领导下,开辟辽北、吉西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参加四平保卫战和开鲁、通辽、茂林等攻坚战。
1947年2至3月,以上述作战地区的地方武装团队合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文第1、第2、第3师。5月中旬至6月初,3个独立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作战牺牲。8月,在吉林双辽县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吴富善任副政治委员,高体乾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19、第20、第21师。全纵队2.1万余人。9月至11月参加东北秋季攻势。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12月至1949年3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4月至8月,在四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至10月,参加辽沈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尔后将国民党军第9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地区,歼其4万余人,俘国民党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和第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
1948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龙开富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9师改称第130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131师,刘永源任师长,罗友荣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132师,李化民任师长,朱民亲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7师,曾敬凡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全军4.8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由天津向华中南进军。6月,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该军在九江渡长江参加湘赣战役。10至11月,参加广东战役,尔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剿匪任务。
1950年5月~8月,第131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万山群岛。9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
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四十五、第4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
1944年9月19日,冀东(第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1945年10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欠第3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后改称独立第18旅)。
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月,上述3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令属内蒙古自治区)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黄永胜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4月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隶属关系未变。黄永胜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军长,黄鹄显任参谋长,段德彰任政治部主任,王逸群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134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第24师改称第135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第158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门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3月,第45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4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9、10月,在衡宝战役中,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该军第135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棺集团防御纵深,顽强阻击国民党军南逃,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1、12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俘其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15名。12月下旬,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1950年2月,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警备司令部建制。至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等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9市调归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9市(欠1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9市另1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第45军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涌现出李庆春、刘瑞林、宋生、陈焕柱、李广正等一批英模人物和“猛虎扑羊群团”、“勇猛顽强营”等许多英模单位。
四十六、第4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东暴动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的。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配合下,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万工农抗日武装暴动,建立了抗日武装。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陆续派遣许多红军干部到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中担任各级领导。10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支队便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
1940年7月,这支武装力量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第13团,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百团大战。
1942年11月,第13军分区抽调第12、第13团部分主力与所属各县大队、基干队合编为7个地方区队,在长城内外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1945年1月,奉晋察冀军区的命令,第13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辖第14至第18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组成后,投入抗日战争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北出长城,进军热(河)南、辽(宁)西。
1945年战略反攻后,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编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同年10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11月又调回晋察冀军区。同时,根据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部队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改编为冀东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冀东军区第11、第12、第13、第14旅。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立即转入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接连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以及打退美军直接进犯的安平作战等,保卫了冀东解放区。
1946年6月至8月,冀东军区野战部队进行整编,先编为第11、第12、第13旅,后改编为独立第10、第11旅。
1947年5月,冀东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7月,以各军分区警备团为主又组成冀东军区独立第9旅。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参谋长彭寿生。各旅依次改称为第25、第26、第27师。全纵队2.3万余人。不久,部队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番号未变。
1948年9月,第9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先取得锦北战斗重大胜利,后担任锦州城南突破任务,迅速打开突破口,随即向纵深发展,歼敌1.5万余人,并活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上将副司令范汉杰、兵团中将司令卢浚泉。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从锦州直插营口,追歼逃敌,阻绝了大部敌人从海上逃跑,解放了营口。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归东北野战军建制。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杨梅生任副军长,段德彰任副政治委员,袁渊任参谋长,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程儒珍任后勤部部长,第25师改称第136师,曾雍雅任师长,徐光华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137师,萧全夫任师长,李振声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138师,任昌辉任师长,王文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9师,陈宗坤任师长。曾凡有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改编后,全军共4.7万余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6军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对天津国民党军的包围。在天津攻坚战中,担负由南向北的突击任务,歼敌1.5万余人。尔后转进河北霸县地区,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第121师和第273师,将其士兵3600余人分别补入各部队。
1949年4月初,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上旬,渡过长江,直逼长沙城下,促进了长沙的和平解放。此后,第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138师担任长沙警备任务;第136、第137师参加衡(阳)宝(庆)战役。继之,又先后进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务。1950年1月,第46军改归湖南军区建制,詹才芳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兼第46军军长。
1951年1月,该军奉命进驻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防的任务。
1952年9月,第4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此时军长萧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在此之前,第133师调入,原辖之第138师调出。在朝鲜战场,第46军先后参加三次攻打马踏里战斗,以后又担任西海岸守备任务和“三八”线临津江北岸的防御任务。
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岗位上,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涌现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田广文、纪士信等11人;涌现出“白老虎连”等一些著名英雄连队;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马玉臣、粟学福等一批英模人物。
四十七、第4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47军所属各师,在编入该军建制之前,各有不同的战斗经历。该军第139师的前身,是1930年10月在湘赣边根据地成立的红军独立第1师。
1932年10月,该师编入红8军并改称第22师。
1933年6月,该师编入红6军团,改称第17师,师长由红6军团长萧克兼任,蔡会文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红军突围西征、回师东进、转战湘黔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该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
1937年9月,随第120师开赴抗日前线(第718团和师直留守陕甘宁边区),先后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灵邱、广灵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腰涧等战役战斗;配合第120师主力粉碎了日军多路围攻。
1939年9月.奉命返回陕西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1940年底,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进至南泥湾开展举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
1944年11月,第359旅先后分两批组成南下支队,向华南敌后挺进。
1945年8月,南下第2支队(刘转连任司令员,晏福生任政治委员)奉命北上河南孟县地区。10月,进至辽宁辽阳地区,扩编后恢复第359旅番号,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1947年1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
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8师。该军第140师的前身,是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以曹里怀等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第359旅先遣队和太行军区的部分干部为骨干扩编成立的长春公安总队,曹里怀任总队司令员,刘居英任政治委员。总队成立后,主要战斗在长春、吉林附近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北满和西满剿匪及解放长春、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共歼敌近万人。
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9师。该军第141师的前身,是1947年2月1日在吉林省桦甸县桦树林子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东满独立第1师,赖传珠任师长,唐天际任政治委员。该师成立后,归东满军区指挥,主要活动于东满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吉体从东地区多次战斗、东北夏季攻势和吉林、长春以南地区等战役战斗。
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30师。
1947年9月10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成立后,立即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参加大小战斗19次,攻克了北吉林、德惠、中固等敌据点。
1947年底至1948年初,第10纵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冬季攻势,攻克了开原等城镇。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第10纵队奉命从开原、昌图地区出发,并指挥第1纵队第3师、辽南独立第2师蒙古骑兵师,首先进至新立屯以南地区,组织运动防御,截击由沈阳西援锦州之敌;尔后进至黑山、大虎山,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不仅保障主力攻克锦州,而且还和兄弟部队一道粉碎了敌人重占锦州的企图。当廖耀湘兵团放弃夺取黑山、大虎山计划,向营口方向逃跑时,第10纵队奉命全线出击,追歼逃敌。此役,重创敌新1军、新6军、第71军等,歼敌1.4万余人,俘敌新6军军长李涛,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方强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黄炜华任参谋长,孔石泉任政治部主任,李基任后勤部部长。第28师改称第139师,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140师,刘转连任师长,陈发洪任政治委员;第30师改称第141师,叶建民任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8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60师,王明贵任师长,邹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同月,第47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该军担任改编傅作义部第262、第297师的任务。同时,第160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1师改称第160师,调归第47军建制。
1949年4月,第47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向江南进军。7月,参加宜沙战役。9月,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在湘西大庸歼敌第122军一部,生俘敌军长张绍勋以下5000余人。8月,第160师调归第12兵团(湖南军区)建制。10月底,该军军部和第139、第141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俘川湘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钟彬和江防舰队中将司令官叶裕如等;第140师留湘西执行剿匪与维护交通线任务。
1950年1月,第47军奉命返回改归湖南军区建制并兼湘西军区,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连续作战一年多,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1951年2月,第4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6月17日,该军奉命率第140、第141师进至临津江东,接替志愿军第65军防务。第139师进至开城,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同年12月,该军奉命将临津江东岸防务移交第39军,撤至龙化、成川地区整训。在整训期间,涌现出舍身救儿童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1952年11月,第47军奉命第二次开赴临津江东西两岸,接替志愿军第39军防务。涌现出郝志新、阎成恩、马一钧、李太林、陈启瑶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3年4月,第47军奉命将临津江防务移交志愿军第1军后,撤至谷山、松田洞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6月,奉命进至安州、肃川、汉川地区,接替志愿军第38军西海岸防务。
1954年9月16日,从朝鲜回国。
四十八、第4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冀察热辽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北地区的地方部队合编为晋察冀军区第9旅。1946年7月晋察冀军区第9旅改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5旅。9月,在冀东、辽西地区的部分地方部队合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第17旅。这两个旅分别在热辽和冀察(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冀察热辽军区领导下,发动群众,保卫和开辟根据地,先后进行了宁城、赵川等战斗。
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5月,为配合东北夏季攻势,第5、第17旅参加了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西部)夏季作战。7月至10月中旬,第17、第5旅分别改称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师;同时以热东、辽西地区部分地方部队合编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10月下旬至1948年2月,为配合东北秋季、冬季攻势,3个独立师先后参加了热河秋季作战,并向华北部分铁路线出击。
3月,在辽宁朝阳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司令员,杨春圃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31、第32、第33师。全纵队3.1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
5至6月参加华北军区发起的冀热察战役,先后进行象鼻子山、隆化、昌黎等攻坚作战,配合华北野战军钳制国民党军对东北的增援。第31师副师长李荣顺在隆化攻坚战斗中牺牲。共产党员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掉桥头堡,为部队扫除前进障碍,被追认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9月至11月初,参加辽沈战役,胜利完成攻占昌黎以截断北宁铁路和阻击锦西国民党军北援锦州的任务。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军长,杨春圃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廷一任参谋长,严旭任后勤部部长。第31师改称第142师,欧致富任师长,谢镗忠任政治委;第32师改称第143师,李光辉任师长,刘禄长任政治委员;第33师改称第144师,周仁杰兼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同时冀察热辽独立第8师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144师;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61师,韩梅村任师长,钟辉任政治委员。全军5.5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先后攻克密云、石景山发电厂、门头沟煤矿区,扫清北平(今北京)西郊国民党据点,会同兄弟部队完成对北平的包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6月,第161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上、中旬,参加湘赣战役。7月下旬至8月,该军单独进行赣南战役,仅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解放县城22座的重大胜利,为野战军主力进军广东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起,第48军部兼赣西南军区。其间,主力在赣西南、一部入粤北剿匪。
1950年1月,拨归江西军区建制。同年12月,第143师改为炮兵,另将原第38军第151师改为第143师,调归该军建制。
1952年3月,第142师改编为公安第11师,第1439市调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司令部,第144师调归第21兵团。3月15日,第48军军部改为第21兵团兵团部,该军番号撤销。
四十九、第4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的前身是东北军区第12纵队。该纵队是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2、第3师、山东军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2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由新四军第2、第3师和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哈尔滨以东、以南和肇东、肇州、肇源地区,与当地抗日联军、县大队、保安队等合编成武装团队,分别在北满和西满军区领导下,参加当年冬至1946年10月的剿匪作战,建设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以这些部队为基础,11月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1947年4月组建独立第4师,5月组建独立第5师。5至6月,独立第2、第4师参加东北夏季攻势的磐石和乌拉街等战斗。
9月至1948年3月,3个独立师在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中,先后参加陶家屯、新立屯、四平和法库等战斗。其间(3月),3个独立师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钟伟任司令员,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司令员,陈志芳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34、第35、第36师。纵队编成后即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6月,执行围困长春国民党军的任务。长春和平解放后,参加辽沈战役,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钟伟任军长,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军长,陈志方任政治部主任,毛普安任后勤部部长,第34师改称第145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第35师改称第146师,王奎先任师长,栗在山任政治委员;第36师改称第147师,沈启贤任师长,王建中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62师,张万春任师长,陈德任政治委员。全军5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第145师配属兄弟部队攻克天津,军主力解放塘沽,尔后第145、第146师担负天津守备任务。3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4月,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在宜沙战役中攻克沙市和江陵,并乘胜渡过长江追击国民党军,8月,第162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9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11月由湖南邵阳地区进军广西,担负接收城市和维护交通安全任务。1950年1月,所属3个师依次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部队参加剿匪作战。4月,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所属3个师归广西军区领导,第49军番号撤销。
1951年7月15日,以第145师师直为基础又扩建为第49军军部,原辖之3个师归建,原兼各军分区,归广西军区领导。
1952年1月8日,第49军番号又撤销,军部改编为空军第3军军部,第145师编入第21兵团,第146师调归广西军区,第147师改编为公安第12师。
五十、第5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的。
1948年秋,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奉命从5月开始,时长春守军东北“剿总”第1兵团(指挥新7军、第60军等部)共约10万人,采取“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针,进行长困久围。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面对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又经过人民解放军的争取,毅然率所部3个师于1948年10月17日宣布起义。这一果断行动,为长春和平解放及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60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县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民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后勤部部长耿万福。其所属原第182师编为第148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21师编为第149帅,师长龙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52师编为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2.3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第50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干部466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籍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5400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按营、连建制,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50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500余人分配回军。10月,参加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79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11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2月,参加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余人,迫降1.77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50年2月,奉命归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此时,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军官兵2.7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余人,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148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军第20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7师,师长方暾,政治委员秦振,归第50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9月下旬,第50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源、磐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个师属炮兵营。
1950年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的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
1951年3月15日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踞的极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
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第50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
五十一、第51军
首任军长张轸、政治委员杨春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9兵团改编而来的。
1949年初,中共中央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2月11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指挥所属部队120万人,在汉口至江阴间实施渡江作战。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首先在华东地区强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5月12日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上海、南昌、武汉等地。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南撤。和中国共产党早有联系的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乘机率所属第128军军部及第312、第313、第314、第309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武昌以南贺胜桥、金口一带起义。6月,起义部队移驻湖北省汉川县。7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张珍任军长,杨春圃任政治委员,李人林任副军长,杨焕民任副政治委员,王亢任参谋长,罗通任政治部主任。以起义的第309、第312师合编为第211师,涂建堂任师长,冷裕光任政治委员;第313、第314师合编为第212师,鲍汝礼任师长,杨劲任政治委员。全军共8100余人。隶属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建制。
1950年9月24日,第51军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第211师与黄冈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兼第211师;第212师与大冶军分区合编为大冶军分区兼第212师,第51军番号撤销。
五十二、第5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于8月4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达成协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起义部队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197、第232、第307师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师,并组成第1兵团下辖的第1军。11月,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2日命令及第四野战军10月20日命令,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王劲修兼任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吴林焕、张诚文任副军长,周志飞任参谋长,钟明彪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改编为第214师,曾京任师长,蓝庭辉任政治委员;第2师改编为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编为第216师,余九成任师长,曹波升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5万余人。
1950年10月,第216师撤销,其人员补人第214、第215师。1951年9月2日,第52军军部撤销,所属第214、第215师归第21兵团直辖。
五十三、第5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是以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为基础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后,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63师、湘东纵队、长沙绥靖公署警备大队等部改编为第2军,湖南省保安第1、第2、第3旅改编为第3军。11 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奉命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以第3军为主,将第2、第3军合并,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3军。彭杰如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王振祥任副军长,杨文模任参谋长,张太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17师,姜和瀛任师长,段良辉任政治委员;第218师,何元恺任师长,萧德明任师政治委员;第219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第53军组建后,隶属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建制。
1950年10月整编,第218师撤销。1951年9月,第53军军部撤销,所辖第217、第219师改归第21兵团直辖。
五十四、第5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于1952年10月在广东惠阳奉命组建。所属部队系原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师(欠400团)、第135师和原第44军第130师、第134师第391团等部。
1952年10月,第四野战军奉命整编,将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第135师和第44军第130、第131师第391团合编组成第54军,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原第44军第130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0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原第45军第134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4师,张晓冰任师长、蓝文兆任政治委员;原第135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5师,任思忠任师长,韦统泰、陈德志任副师长。该军组成后,即奉中央军委命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作战。经过两个月的抗美援朝动员教育和出征准备,于1953年1月21日,由广东惠阳北上,2月上旬,第130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军部和第134、第135师进驻辽东半岛,担负守卫海防和作战训练任务。5月2日,军部率第134、第135师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接替第39军防务,担负西海岸抗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6月下旬,奉命由西海岸开赴金城前线,配属第20兵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7月13日,战役开始,除第134师集结于洗浦里,为兵团预备队外,第130师配属第68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第135师配属第67军由庆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敌发起攻击。当日第130师即攻占424.4高地及866阵地;第135师攻占了梨船洞、芦洞里等地。尔后,各部即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中,第404团第1营第3连2排长麻俊坤在自己3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趴在阵地上指挥,连续打退敌10余次进攻,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第3营第7连3排长王占山在坚守阵地战斗中,指挥机智灵活,连续打退敌40余次攻击,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后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停战以后,该军即在西起桥田里,东至北汉江地段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为防止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经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构筑了大量的坑道、火力点、掩蔽部、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种掩体、火炮与坦克阵地、防空洞等,还新修了若干公里的军事公路,使阵地更加巩固,为长期坚守、粉碎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营房,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为战备训练奠定了基础。同年11月,该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改装,增加了9个营,部队得到了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增强了。整编后,仍由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第130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第134师,蓝文兆代师长兼政治委员。
1954年4月中旬,奉志愿军总部命令,将金城地区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部队移防至元山北玉坪里、文川、龙潭里、高原、永兴地区,担负守卫东海岸的任务。1955年3月,又将东海岸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调防上端洞、宣川、古邑、定州、下端地区,守备西海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涌现出“国际一等功巨连”等先进集体和麻俊坤等许多英模人物。
1958年5月和7月,该军奉命分批回国。
五十五、第5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的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第144师和第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第144师的前身系1947年10月由冀察热辽军区乌丹军分区直属部队和热辽军分区一部合编组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
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成立时,独立第3师改编为第33师,归第11纵队建制,纵队副司令周仁杰兼任师长,陈文彪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隆化、平泉、昌黎、北戴河、绥中、锦西等战斗。1948年10月,参加冀东及北宁线作战。同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第144师,副军长周仁杰兼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1949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渡江、赣南追击等战役,配合兄弟部队解放了湖北及赣西南广大地区。9月,该师兼宁都军分区,张书祥兼任司令员,李庭序、钟文法分别兼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担任宁都、雩都、兴国、石城、广昌、会昌、寻邬、瑞金等地的剿匪任务。第145师的前身系抗战胜利后,在阿城成立的哈东保安司令部,何延川任司令员,下辖3个大队。
1945年11月,温玉成率新四军200余名军政干部到达哈东后,以哈东保安司令部为基础组成哈东军分区,温玉成任司令员,董浩然任政治委员,并将原辖之3个大队改编为第1、第2、第3团。担任哈东地区的警戒和松江地区的剿匪任务。
1946年11月,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奉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以哈东军分区机关一部及第1、3团与哈北军分区之第4团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温玉成任师长,张池明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和东北夏、秋、冬季攻势。
1948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成立时,独立第2师改编为第34师,归第12纵队建制。10月,参加解放东北最后一战。11月28日,第1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第34师改编为第145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参加了天津战役。
1949年4月,随军南下,先后参加了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1月,兼管平乐军分区,执行剿匪任务。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前身均系1949年11月长沙起义之国民党军。11月28日,将起义军中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第219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改编后,经过一年的教育和整训,使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1951年1月,进入广西,参加栓林、柳州、南宁地区的剿匪作战。
1952年3月15日,中南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将原第21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并将原辖之第214、第217师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另以第48军军邹及所属第144师,第49军所辖第145师和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组成新的第21兵团。第48军军部改组为第21兵团兵团部,第48军番号撤销。陈明仁任司令员,王振乾任政治委员,欧致富任第一副司令员,钟文法任第二副司令员,高起任参谋长。原第48军第144师仍为第144师;原第21兵团第215师仍为第215师;原第49军第145师与第219师合编为第219师,第145师番号撤销。5月初,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在全军普遍开展了文化教育,该兵团和各师均组织了专门的文化速成学校,调集大批干部离职学习。同时,在各级机关中成立了文化补习学校,用以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部队以营为单位,按照战士的文化程度编成若干级的教学班进行学习,经半年多的文化教育,在全兵团基本上消灭了文盲,提高了部队的文化素质。10月8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1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陈明仁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欧致富、魏镇任副军长,高体乾任参谋长,钟文法任政治部主任,张鸣夫任后勤部部长。下辖第144师,张永森任师长;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第219师,程启文任师长,高先贵任政治委员。
1953年2月,第55军奉中南军区命令,由广西桂林地区移防至广东湛江地区,担任守卫雷州半岛的任务。
五十六、第5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是由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1938年4月,冀南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兼。辖第1至第5军分区。12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
1940年6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7、第8、第9旅和第1至第5军分区(后增第6、第7军分区),1942年新编第7、第8、第4、第9旅,机关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团归各军分区领导。1943年10月,冀南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
1944年5月,冀南军区并入晋冀鲁豫军区,仍保留番号。1945年6月,成立冀南指挥部。10月,又恢复冀南军区,辖第7至第11军分区和独立第4、第5旅等部队,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7年8月,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冀鲁豫军区以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旅和3个独立团等部队,于9月1日在河南安阳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由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兼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孔庆德任副司令员,赵紫阳任副政治委员,靖任秋任参谋长,张力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8、第29、第30旅,共1刀万余人。为加强中原作战力量,10月14日,该纵队南下作战,于11月底进入大别山区,与野战军主力会合。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围攻,扩展根据地,配合陈粟大军在外线作战,第10纵队于12月6日从河南信阳以南地区越过平汉铁路,向桐柏地区开进,创建根据地。13日,第10纵队于湖北应山以北浆溪店改编为桐柏军区。军区领导人除徐子荣任第一政治委员(未到职)外,其余由第10纵队领导人兼任。下辖第28旅和由第29旅、第30旅组成的第1、第2、第3军分区。14日,各部队向指定地区展开,相继解放了桐柏、枣阳、泌阳、唐河、新野等城,迅速打开了开辟桐柏根据地的局面。
1948年1月中旬,桐柏军区发起邓县战役,歼灭11个保安团约7000人,给宛(南阳简称)西封建地主武装以致命打击。5至6月,桐柏军区改属中原军区建制。先后配合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行宛西、宛东战役,并再次攻克邓县,使桐柏根据地日趋巩固 。7月参加襄樊战役,并以一部进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开辟汉(水)南根据地,成立第4军分区。此后,桐柏军区部队转至外线作战,先后配合江汉军区部队进行应城战役、平汉铁路破击战和樊城战役。继又再次解放老河口、襄阳、驻马店等城镇。至此,桐柏解放区与豫西、陕南、江汉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9年2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桐柏军区集中所属3个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孔庆德任军长,方正平任政治委员,杨秀昆任副军长,张力之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西三任参谋长。第28旅改编为第172师,杨树根任师长,李福尧任政治委员;第29旅改编为第173师,李定的任师长,吴罡任政治委员;第30旅改编为第174师,何济林任师长,贺亦然任政治委员。该军成立后,随即执行剿灭残匪,清理地方反动武装等任务,并配合江汉军区部队发起花(园)西战役。3月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销。5月,第172师调归湖北军区,另2个师拨归河南军区建制,由军部率领在豫西地区剿匪。
9月,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销。
五十七、第6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0月7日,大行军区所属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辖第10、
更多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 兰州军区领导名单
司令员 刘粤军上将(1954年生,山东荣成人。1989年6月任陆军师参谋长;1992年12月任陆军副师长;1993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主任(副师职);1994年4月任陆军123师师长;1998年10月任陆军集团军参谋长;199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都军区空军 成都军区空军机关医院
(三)军区空军(续)(七)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空军成都军区空军 (Air Force of theChengdu Military Area Comman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战役军团。隶属空军,受空军和成都军区双重领导。主要担负本区国土防空和协同陆军作战任务。成都军
转载 敬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刘季幸院长
原文地址:敬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刘季幸院长作者:老白干刑事申诉书申诉人:张文胜(以下称我),男,64岁,汉族,河北省景县人,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干部。联系方式: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二炮大学社区18-1-2号,邮编:710025;E-mall:baowang_88@yeah.
李士生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院长 李士生少将家人
新华社北京2010年12月21日电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军委日前决定:张伟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部长,不再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院长职务;李士生同志任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电影电视专题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电影和电视专题片点击左面影片名称播放,点击右面影片名称下载:第二次国内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