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陈明谋墨竹欣赏 工笔著名画家作品欣赏
“八闽之子”陈明谋墨竹精粹欣赏
笑 晴
世人爱竹是将竹比作君子之德!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却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网友阿敏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养竹记》更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清代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谈了竹的“神生节品”:“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画墨竹赞》中称:“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中国画家把画竹看作传统风尚,千百年来,几乎无人不画,代代高手频出,至今不衰。八闽就有好几位,最驰名的是“八闽之子”书画家、福建师大美术系教授陈明谋先生。陈明谋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书画室副主任、福州国画研究会副会长。陈老的画路很宽,题材多样,无所不能且无所不精,但他对竹子总是情有独钟,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著名画家刘秉贤先生曾撰文评赏:“常言‘画品即人品’,陈老与竹子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他像竹子一样清瘦刚直,虚心守节,平日待人谦和恭让,人前人后从不炫耀,对待后学循循善诱,以平常心看待平常或不平常的时光,以永远的微笑迎接着明天。陈老夫妇共同携手相濡以沫,以他们的高尚修行从容地延续人生,以人品滋养着画品,以画品映证着人品。”
对陈老常用的笔名“予人”,陈老的学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实力派画家、福建教育出版社美编室主编谢从荣编审作了独到的诠释:“ ‘予’者‘给与’也。不求索取,但求奉献,用手中的画笔创造美而奉献给他人,让世界充满美和爱。如果要说有什么绘画理念的话,您的这个理念不就是至诚至圣的绘画理念么!”
《春风春雨沐新篁》1984年陈明谋画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昏材老更刚》1997年77岁画
先生的中国画,尤其是他的墨竹,清新脱俗,开张大气,毫无匠气,富有朝气;既饶骨力,又丰神韵,凝笔不雕,聚墨不饰;灵巧空明,顾盼生动,气象独特,雄健飘逸。由于有长期坚持写生的坚实基础,因此能够形成自己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笔墨个性和时代特征,独具大家风范。
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前院长、福建省美协副主席檀东铿教授说:“明谋老师画竹,喜画根部,取其率真,体态自然生动,而且往往对周围生活环境作些简要交待,如画些出梢的竹笋,画几片出土的小枝小叶,或画几笔兰草、坡石,这样显得随意自然,且又使画作内容丰富。”刘秉贤先生认为:“陈老画竹,宾主有分,虚实相生,枝干笔力雄健,多而不乱,密而不塞。经长年探究,可说他的竹子画已逾越过他的老师江浙大师吴茀之的门槛,间或吸纳紫阳山民蒲作英的遗风,并间有李鱓的韵味。他画竹还有与众不同之处,鉴于山乡滋养西学熏陶,他能自如地在竹画中添景配色,使画境更显深远,色墨相映成趣,从而形成了他画竹的独特风貌,深受人们喜爱。”
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一是来自于自己接受的正规美术教育,即所谓“上法古人”(或前人);二是来自于自己对外部的现实与世界的感知,即所谓“外师造化”;三是将前两者内化为自己才识的积累与灵感,即所谓“中得心源”。
先生1983年撰写的《谈画竹艺术》,“从古到今,从技到艺至品,全方位地论述,足见画家对竹用情之深。”其中曾介绍了自己学画竹的过程:“我从小很喜爱竹,对竹的生态比较熟悉。从未出土的笋芽,以至清明谷雨时节的新篁竞茁,夏日解箨放梢,秋来摇曳风雨,严冬仍然郁郁苍苍,情景十分深刻。我虽爱竹,但尚无掌握笔墨画竹的能力。早年从瓷器彩绘和画册上,开始摹仿一些墨竹,不甚理解。进学校后才画一些双钩写生,对竹的竿、枝、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得到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在初学掌握笔墨基础上,才逐渐转入用意忆和想象画墨竹。写生时首先把折枝竹子作一番剪裁取舍工夫,反复推敲。或在日光灯影下构成的图影,多观察多练习,最后做到心到笔随,心手相承,画出自己所感受的作品。”并指出:“要做到这一层,必须有一番勤学苦练的工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原则,还有如何掌握笔墨去表现的问题。”
1941年至1944年,先生在福建师专艺术科学习时,师从的著名国画大师吴茀之教授曾根据各弟子的特长,着意将他们分别培养成为画梅兰竹菊的高手。其中,先生及其夫人郑蔚青即擅长竹兰。毕业前,吴茀之教授还特意赠冠头联勉励他:“明察秋毫超乎象外,谋参造化得其寰中。”可以说,从那时到先生2010年逝世的70年间,无论是笔墨技法还是意境,都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学习探索传统文人画的墨竹到创新自我风格的现代墨竹画。
《且自灵端问平安》1946年陈明谋写于南安诗山(七樵为笔名)时年26岁
《春风又绿江南岸》1999年陈明谋79岁画
《秋水长天》1999年79岁画
正如先生文中所说:“同样一个画竹的题材,在不同画家笔下画出来的竹就不相同。所谓画如其人,体现出画家各人的品德素养和艺术水平各自不同。一幅好的画,是画家把自己的心灵融化于自然景物之中,也就是见景生情,以情入画。对竹的某些美的特征,加以艺术处理,夸张美化,舍去非本质的次要和繁杂的东西,以达到画家感到美的意境,‘无穷出清新’,抒发画家的情怀,而给人们以美的共同享受。”或许,这正是先生喜欢在画作中加盖闲章“善与人同”的真实用意吧!
《春风化雨》1982年欢庆党十二大闭幕
《迎风》1988年陈明谋画
品赏陈明谋先生的墨竹,感受最深的是具有“三趣”:即“盎然生趣”、“ 笔情墨趣”、“ 诗意书趣”:
1、盎然生趣,富有生命气息。学习前人,师法古人,自是必须的,可值借鉴的资料也不少。我国的画竹艺术,历史悠久,自三国、晋开始,至南北朝隋唐五代逐渐发展,经两宋提倡,在画竹的艺术创作技法和理论探讨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清代《芥子园画谱》中的竹谱分位置法、画竿法、画节法、画枝法、画叶法、勾勒法、墨竹法等,对画竹已作系统的论述。民国初年的《三希堂画室》,也有画竹专章,略能见到历代画竹名家的梗概。但作画不可照抄对象,还要有写实的雄厚基础,而从生活到艺术创作更需要一个过程,更要融入情感,自我发展,才能摆脱匠气、画谱气,才能适应新时代。
《万物向苏迥天地,惊雷震耳已成春》1991年陈明谋画春雷第一声
著名文艺理论评论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吴士果教授认为:先生“这种以变出新的风格,在其竹画中最为明显。”“构图、下墨、用色、意境都不相同,各有特色和迷人之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变中出新,使人大开眼界。这样的新的美境,在茫茫大自然中难以寻见,在名家的极品中也是鲜见的,这是画家新创的自我风格------明谋画风。”“四季节之竹姿虽各不同,但它们有一样相同的东西,即有一种说不清的内劲内力感染着人们,推动你向上向前。……这种潜在之力,这可能是大自然之精气,或叫生命力吧。陈明谋画之高格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潜藏于大自然万物之中的精灵之气写出来,传授给读者。”
先生十分强调,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变化对象的形态,使其突出动人。陈老画墨竹以造化为师,又不受前人成法束缚。由于掌握了规律性,把竹叶的正侧俯仰翻覆各种美的因素归纳出来,或挺拔、或疏散,或浑穆、或淡逸、或古朴,各得其妙。“对各种竹的不同性质,如山竹劲,水竹肥,大竹健壮,水竹清逸,丛竹茂密,纡竹多姿,老竹苍劲,新竹青翠等等深入领会,立意明确,表现尽致。”特别是先生常在他的墨竹画中巧妙地添加山水或其他花鸟,使其画境从静态化为动态,更富有生机活力。画作扑面而来的是对自然界生命和谐的传达,堪称以往文人墨竹中不甚多见的生命意象。
正如谢从容先生所说:“凝重苍劲的笔致,活跃蓬勃的生机,信手挥写的情趣,构成了您所有作品的基调。”“一般画家常作的松、梅、竹、菊等题材,在您的笔下凸显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很难想象这些作品是出于耄耋之年的老者之手,没有丝毫的倦怠,没有丝毫的消沉,有的只是火热的情感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兰贞竹劲 白头相守》2000年陈明谋80岁郑蔚青79岁合作
《贺支部生活复刊二十周年》1998年陈明谋79岁画
2、笔情墨趣,注重气韵,骨法用笔,变化多样。中国画家主张以富有“骨气”的笔墨表现生机勃勃的天地之大美;以充满“韵味”的笔墨,呈现音乐般的生命节奏韵律,体现超群拔俗的雅逸风度,蓄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意蕴和个性气质。先生画竹不在小处求巧,而落笔有生气,用大写意泼墨法作画,笔墨变化万千,丰富自然,集中国画之阴阳晕色而揉以西洋画之光影透视,浓淡干湿粗细皆运用自如。
笔墨是构成中国绘画的基本要素。笔有“尖、齐、圆、健”之分;墨有“焦、浓、轻、淡”之别, “墨分五色”。但陈老以为:“所谓笔情墨趣,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说得好,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又云画事笔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熟能生巧,才能趣在法外,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正如万青力先生所说:“笔墨不仅只是抽象的点、线、面或是隶属物质的造型手段,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是画家本人。”
作画时受画家情绪和表现对象的影响,笔性、笔情、笔势、墨彩、墨韵、墨趣均因人而异,笔墨便有了个性特征。一个中国画家的情思、意向、境趣、性格、风貌、技巧等,在创作过程中,无不通过“笔墨”表现出来。
陈老更深入指出:“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至为重要的一环。画竹叶的用笔要劲利中见柔和……画竹竿有三难,一是位置,二是笔力,三是墨韵……应注意到宾主有分,虚实相生,疏密得宜,纵横开合,均衡照应等。这也是一般绘画的共同原则。”
郑板桥说过:“余始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法。”陈老先生七十年来苦心致力于表现墨竹,擅画折枝竹,也善画丛竹,都能随手写去,不拘一格,自尔成局,神理俱足。
3、诗意书趣。先生的墨竹洋溢着超乎象外的诗意,充满着强烈的书趣,使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江南春》1998年陈明谋78岁画
《江南春》,在通向深山峻岭的山路旁,长满翠竹林,透过竹林可见盛开的满山遍野的水仙花,在群花丛中的山岩上和竹枝上停栖着群鸟,有的在静观美景,有的在鸣唱,似在歌唱江南的春天。其画境既丰满繁美,又清雅秀丽。尤其是那远远近近的、隐隐约约的、无边无际的水仙花,更显示出江南春的特色,呈现出梦幻般玄妙的美境来。(吴士果)
吴士果教授观赏过《陈明谋画集》后感慨:“它是一册画集,亦是一本诗集;它是一幅幅高超的画,又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用画笺写成的诗篇。”“以画集总体观之,画境感性因素较多,占上峰,使画面呈现出一派诗境,促人吟唱。”“有的更高一层,感性与理性融合,既富诗意,又存哲理,任凭读者反复吟赏与思寻。”这说的是先生的画洋溢着超乎象外的诗意。
而先生对郑板桥画竹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合,又特别有感悟。画竹叶要“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讲求变化。郑板桥指出:“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观赏陈老的墨竹,总会惊叹,在他同幅画中很难找出两片姿态大小完全相同的竹叶!这完全有赖于先生写竹时充满着强烈的书趣。对此,钱绍武先生曾指出:“从第一笔开始就进入了一个过程。作者就开始此长彼短、此来彼往、欹正相变、轻重相和、虚实相生、枯湿相济等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是生发出来的,是不可能预先确定的,几乎可以说天然长成的。这个‘生长过程’是任何科学、数码化都无从计算的,是任何科学仪器都无从探测的。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人类个性和情感的千差万别和无限变化的体现。”
陈老自己也说:“墨笔是以书法的线入画的,只是线的应用扩大了,把粗细变化、刚柔曲直,多样统一在画幅之中罢了。”画家并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充分运用笔墨、色彩等绘画元素,突出一个“写”字,以见注重书法意趣之笔墨精神,主动地构建具有视觉感染力的艺术图式,从而传达出自己为之献身且独具匠心的意境和情趣。“写”者,写其神而晤其情也。
檀东铿教授说过:“明谋老师不仅擅画竹,也擅书,他的书法曾入选翰园碑林之中。更可贵的是其书与其画能和谐搭配,使其画作更富于书卷气。”总之,先生的竹图,诗、书、画相得益彰,故能形神兼备,“使人似有一股什么力量震撼着心弦,悠然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悦奋情态。”据悉,陈老还为八闽多处寺庙学校宾馆留下书法墨宝。
《兰竹四时不改色》1998年陈明谋78岁郑蔚青77岁合作
先生1991年曾自题墨竹句:“竹虚心,具劲节,既明根,又见叶,干青云,凌霜雪,永苍翠,自高洁,长相寻,调日月。”相信,先生的画一定会像他所钟爱的翠竹一样,历经四时不改色,依然清新长留世!
这里将先生的墨竹创作,大致分为“折枝竹、丛竹、风晴雨雪、兰竹、配花禽鸟”五个部分陆续鉴赏。
《春筠》
《圆扇竹》
更多阅读
难得一见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81幅上篇 湖南著名书画家有哪些
81幅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1 清 华岩 【墨竹】立轴【赏析】华岩是清代雍正,乾坤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短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
歌手陈明 歌手陈明抑郁
很多时候也问过自己,为什么会在这么多歌手中最喜欢陈明?我听的音乐类型非常多,从民歌、美声到流行,但十几年来,陈明却一直是我心中的NO.1。我会在短时间内喜欢一个歌手,譬如小学的时候喜欢过杨钰莹,初中的时候喜欢过林依轮、孟庭苇、伊能静
家乡的风水公案:宰相——陈宏谋?覃宏谋?
——转自老桂Veteran的博客。(融安吾桑梓地也!)平时读书看报,对陈宏谋其人也略知一二,尤其是前两年桂林市一出桂剧《大儒还乡》更使陈宏谋名噪一时,知道其为桂林乃至广西封建时代级别最大的官员和难得的清官。而对覃宏谋,在05年姑父和爸来
陈奕迅《等你爱我》能超越陈明吗?(图) 等你爱我 陈明
陈奕迅《等你爱我》能超越陈明吗?(图)近日,导演张一白和女主角徐静蕾携手出席电影《将爱》新款预告片和海报发布会,并同时启动三九胃泰三行情书征集活动。提到电影《将爱》,就不能不提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上十年前,一部由徐静蕾、
陈明远的做法确实太过分了! 陈明远诗词
陈明远的做法确实太过分了!姚鲁 【说明】四月十日晚在陈明远博客发布的《改写中共历史的“龙潭三杰”》博文下看到一个回帖和博主回复,感到很吃惊,于是回复了一贴,因回贴略长,分了两次回复,后全被博主删除,只保留下单方面适意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