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俗名野鸡脖子,是东北地区常见蛇种.在台湾,日本均有分布,颜色略有变化.属游蛇科,颈槽蛇属。
体全长近1000mm,体重一般为200~400克。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游蛇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微毒蛇后毒牙的达氏腺毒蛇,该蛇色彩鲜艳,受惊扰或被激怒时能昂首举颈,颈部膨扁;身体呈“S”形弯曲,形状与动作像眼镜蛇。
这蛇的脖子背后有一条突起的颈腺,毒液就保存在那里,不会喷毒。腺体排毒管极短,导管开口于毒牙的牙鞘内,并无任何疏导毒液的结构(沟或管)与毒牙相连,当蛇吞咬猎物时,口腔内肌肉挤压使毒液排出毒腺并沿牙齿流入伤口,因为这种蛇由于后沟牙十分短小,在口的后面,一般咬人不会很深,除非咬人时带有吞咽动作,所以后沟牙一般也就咬不到人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虎斑是后沟牙微毒,主要是粘性大,主要功能类似于唾液的润滑作用,帮助吞咽和消化.致毒作用次之.主要是血循毒(破坏人体的凝血机制造成出血)不过敏的话一般没事。平时一般不攻击人类,除非受到威胁.只有在日本有一例致死案例。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少惹为妙。爬友更要小心。
还有就是此类毒蛇有捕食毒蟾蜍,截留蟾蜍毒素的能力,位于亚洲虎斑颈槽蛇颈部的防御腺的脉管系统,拥有密集的毛细血管床。被亚洲虎斑颈槽蛇吞噬的蟾蜍的类固醇毒素,通过这些密集的脉管系统传递到腺体。蛇在抵御天敌时使用这些腺体和毒素。
亚洲虎斑颈槽蛇颈部的特殊防御腺中含有类固醇毒素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美国日本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推测其自身并不合成这些防御腺,而是靠收集被其吞噬的蟾蜍的毒素形成。
在毒蟾蜍有无分布的区域,虎斑遇威胁分别选择御敌和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