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的看法。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1、管理、文化、环境、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同管理、环境、现代教育、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是一个大概念,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管理问题。任何管理都存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管理有着激励和制约的双重作用。管理本身又是一种方化。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教育管理行为有着方化的内涵,不同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2、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西方文化下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一切为了经济利益

管理的目的:要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

采用自由竞争的方式,追求卓越

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追求和谐

强调个人主义是内源性动力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威力

提倡采用科学的、实证的管理方法

采取伦理的、说服的和示范的管理方法

重视理性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重视情感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管理过程追求标准化、规范化

管理过程重策略的发挥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蒙">蒙ersonName>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在西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蒙">蒙ersonName>教授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7、管理是怎样育人呢?

①教育管理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③每个教育管理者,他们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教育者。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

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1、怎样对待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育管理要始终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放在首位,强调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还要与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生产劳动以及公益性活动想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整体思考,统筹安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当遇到问题时要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来发展和提高。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 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 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 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 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 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 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 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 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8、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①整体优化概念。②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③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④动态平衡概念。⑤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①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②库存的方法。③线路的方法。④更新的方未能。⑤减少排队的方法。⑥序列和调整的方法。⑦搜索的方法。

9、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

10、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①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②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③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④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⑤ 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⑥ 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补充第一章的一个名词解释:

12、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1、在关于21世纪与教育的讨论中,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①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从全球角度消费综合地研究并试图解决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所构成的“人类困境”问题,提出了在解决“人类困境”诸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使人类获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自然环境、社会秩序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人们期望在21世纪能够得到解决。

②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人类有权共享信息资源,而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信息霸权主义和信息垃圾,未来教育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分辨信息垃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 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每个人不仅能够受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

2、20世纪给人类遗留下哪几个重大问题,需要21世纪去解决?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但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不能再生性资源的滥采滥伐、毁来性的武器以及科技用于作伪和犯罪。于是也就出现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

②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个大问题。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这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从本质上说,它不单纯是个民族问题、种族问题还是宗教信仰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或政治背景。

总之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三大问题也要求在21世纪中努力去解决。教育和教育管理要在保护环境、消除不公平、摆脱贫困、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学习等方面做出贡献。人类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扫除文盲、消除贫困、防止疾病、取消战争、增强理解、促进合作,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新时代。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信息时代经“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21世纪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科学的发展都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

4、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向的现代化。第三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简称人的现代化。

5、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即是指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注:

① 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② 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合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③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④ 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⑤ 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6、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对教育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时间节奏加快。如现在当校长和教师的都觉得负担太重了,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又太少了。

②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既要正视差别存在的积极意义,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把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别、教师工资收入的差别限定在群众心理承受力的范围之内。

③一切领域都在变化。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适应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④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把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⑤下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在社会转型期,一切正式群体都十分重视效率、效益和质量,而往往忽视了群体内部的情感问题。

⑥ 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对待现代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现代知识分子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调动各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知识分子:是指依靠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脑力劳动者。

8、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①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②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③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④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⑥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⑦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⑧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1、教育规律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理论是教育经验和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了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2、教育的价值:指教育的属性、作用和意义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3、教育价值观: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与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

4、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是主体人的认识对象,这中间由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向、认识的形式、认识的内容、认识的性质的不同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价值观。这是驱使人行为的动力。

5、三维空间的教育价值观:把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两个维度之外,再加上一个时间维。随着时间的转移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改变,因此,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变化。

6、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②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③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④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⑤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⑥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是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① 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7、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②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③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④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①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8、课堂教学形式的四大优点是:效率高、质量好、教师在教学中易于发挥主导作用、群体互动。四大缺点: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难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难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世界是综合的,而教学是分解的;生活是动态的,而教学是静态的。

9、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认为:

①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②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③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10、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向谁学习 ,以什么人榜样。在信息时代要求做未来人,就要向一切人学习。

②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③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创新性学习有两个主要特征:预见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

④教育时空观的变化。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教育空间由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

⑤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信息时代,教育的内容要扩展,人的智能结构也要重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要重新界定。

⑥教师观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景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11、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教育价值观的概念。现在学生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学生厌学、辍学和择校等现象都和人们的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关系的。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用传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受教育者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升学和就业看成教育的两大效率和质量,因此,这样的教育价值观难免不出现这种现象。

第二编 教育行政

第六章 教育行政体制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2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①集权制与分权制②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③完整制与分离制。

3、教育行政的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

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又极易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弹性,难于因要制宜地发展教育,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行政上的分权制的最大的长处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弹性,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可使教育适应各地的实际需要。权力保留在地方,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下级机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权力过于分散,全带来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上的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等问题,以致造成教育发展上的盲目混乱、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可以说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集权制)

4、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的利弊:

教育行政上的首长负责制的优点在于,教育行政领导与管理的责任明确,职权集中,便于统一指挥,效率较高。其弊端是教育行政职权集于一身,易出现独揽大权、滥用职权的现象。其行政效率又往往受制于首长个人的知识能力。

教育行政上的委员会制的主要长处在于,在决策上能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分工合作,集体承担,既可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又可避免一人滥用职权。其缺点是决策人多,易出现议而难决的问题,使决策过程变长变慢,降低行政效率。

5、完整制与分离制的利弊:

教育行政上的完整制突出特点是各级政府直接领导监督教育事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规划和统一发展,有利于协调教育与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与平衡,使教育能更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主动地依靠教育,另外教育直接归属各级政府领导监督,有利于教育经费的筹集。其主要弊端是使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政策措施缺乏独立性,难以适应地区临时的、特殊的需要;易忽视教育自身规律,不利于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易造成教育行政机构的决策指示的依赖性,妨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积极性的发挥;与经济等想比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易被忽视。

教育行政上的分离制的主要长处在于便于教育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有利于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在政府首长不健全领导不力的情况下,不会严重影响教育行政的整体。其主要不利在于容易使教育行政自成系统,难与社会其他部相协调相配合;使地方政府难于统筹安排教育事业的发展。

6、从教育行政类型来比较分析教育行政体制:

若单从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上来比较,很难说哪一种类型优,哪一种类型劣。就是说不管哪一类型都有其长处与不足,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二者择一即可,关键在于依据各国的国情、民情、行政内容、行政区划的大小以及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的特点等方面综合地加以判断。世界各国不管采取哪一种类型的教育行政,都面临着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如何协调、连接的问题。

7、从教育行政职能来比较分析教育行政体制:

在计划职能上反映出的差异是: 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注重教育整体发展计划,其计划多为指令性的,就是说这咱计划对下级机构具有强制性效力,而地方分权制的教育行政强调指导各地方教育计划的制订及协调地方教育计划的实施功能,其计划多为指导性的。下级机构不具有强制性的效力,主要为地方教育计划制订与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在教育行政的组织职能上的差异是:中央集权原则所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系统呈现出高度集权、结构紧密的特点,而地方分权原则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系统则有分权倾向和松散的特点。

在教育行政的管理职能上的差异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行政的管理职能一般为国家或上级行政组织所具有,而分权制国家的教育行政的管理职能一般赋予地方行政组织和学校。

在教育行政的监控职能的差异是:集权制的国家强调行政监控,而分权制的国家则注重法律监控。再从行政控制的具体方式上讲,集权制的教育行政多采用上下对应的控制方式,而分权制的教育行政多采用上下协调式的控制方式。

在教育行政的服务功能上的差异是:分权制的教育行政突出强调教育行政的这一职能,而集权制的教育行政对这一职能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

8、教育行政的职能是指教育行政系统(或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和职责。

9、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什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行政管理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人民群众参政的原则是国家行政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反映到教育行政上,就构成了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概括起来讲,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就是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教育事业实行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两级管理。如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相结合的体制。

10、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经验和教育训?

纵观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即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力职责划分问题的改革尝试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并不在于某些权力该不该下放给地方与学校,而在于权力下放之后,中央对地方如何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即有力的宏观调控。首先下放权力给地方和学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种大趋势,其次公权的趋势并不意味着集权的无所作为,事实恰恰相反,就组织而言,由于下放权力造成诸多结构上的结合部,也由于进一步分权开甩各个职能部门更依赖其他部门,因此,组织协调工作和整体规划,宏观领导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强。11、实现与加强教育行政宏观调控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宏观调控就是依据教育发展规律,运用间接调控手段或称之为管理方式,把地方、学校及个人的微观教育活动纳入宏观教育目标,使整个教育事业健康、高效地发展。①解决对教育系统的管理,要加强统筹规划,确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抓好各种教育形式的协调,使教育事业从外部到内部都得到协调发展。②要加强教育政策的弹性幅度和稳定性。③要加强教育法规建设。④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⑤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价。

第七章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1、教育行政组织的涵义及特征:

教育行政组织是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

教育行政组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2、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行政组织结构模式对行政组织的效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3、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它是对行政组织进行纵向垂直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层级节制的阶梯系统。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即行政组织部门结构,它是在对各级行政组织内部工作进行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能否高效、低耗地完成行政组织的目标与任务。

4、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即中央教育行政组织它包括国务院与国家教育部)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

5、我国各级地方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的基本任务和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指示,负责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基本建设、教育经费、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领导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并对厂矿企业举办的学校进行业务指导等。

6、如何看待近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呢?西方公务员制度即文官制度,指在近代西方国家里政府以法律为依据,对各级文官进行分门别类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内容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对各项行政工作进行职位分类。③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④实行“考绩制”⑤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我们说从其制度的实质来讲,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但从其具体实施中,我们也看到,它的某环节、措施、方法、原则和原理等,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7、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就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

①“双轨制”的公务员制度。②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即依据法律和国家公务员条例组织起来的公务呐管理系统。③法治化。④职位常任,这主要是对业务类公务员而言。⑤实行职位分类。⑥择优录用。⑦强调讲求业务道德。总之,建立和实施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公务员素质,提高国家公务的执行效益,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8、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相比较主要异同:①我国的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像西方国家的文官那样恪守什么“政治中立“。另外我国公务员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的觉悟,应成为行政管理的专家,可以说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根本区别。②在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考试,考核的方未能择优录用,实行职位分类,政务与业务分开,职务常任制,终身培养等方面,我们同西方文官制度有着共同之处。

9、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条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主要有委任及考试录用两种)

①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辞,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努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服务。

③要有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善于才结同志和民主作风。

④要有胜任工作的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⑤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即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⑥身体健康。

10、我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有哪些有效机制呢?即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了新陈代谢机制。

11、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和效益的措施:

①转变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②使教育行政组织结构合理化。③提高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八章 教育法

1、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具体讲,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

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不同:

教育法是以法律程序和手续确定下来的教育政策,从内容上讲,教育政策是教育法的渊源,从教育法的形成过程来看,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从贯彻实施上来看,教育法又是教育政策得以贯彻的有效形式。教育政策是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所授权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不经过立法程序,对教育机构和个人教育行为都具有指导性,教育政策具有较多的灵活性和弹性而教育法是经过立法手续制定的,有制约性。教育法体现为一种规范,这种规范有确定的质和量的界限,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即具有普遍性和反复适用性。教育法与教育策相比,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教育法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①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②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③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④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

4、教育法体系由以下几个主要的教育法规所构成:

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②与教育制度相关的教育法规。③与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职权范围划分相关的法规。④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相关的法规。⑤与学术、科研相关的法规。⑥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法规。⑦与教育经费相关的法规。

5、教育法制定:简称为教育立法。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规的专门活动。

教育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规范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和手续。

6、教育法制定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立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性与适时变化相统一的原则、本国与外国教育立法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实施的具体方式主要有:①教育法的遵守。首先教育法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得以实施的基本实施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基本环节。其次教育法规的遵守也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第三教育法的遵守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以利教育的发展,第四教育法的遵守也是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

②教育法的适用。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法的执行。即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各种具体的与教育有关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教育法实施的又一基本形式。有效地适用教育法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教育公职人员的神圣职责。其次教育法的适用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平等性。第三由于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效力不同就形成了法律适用中的法律次序原则。

8、法律适用中的法律次序原则:①法的形式效力原则:宪法是最高法规,以下依次为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国务院各部委在本部门权限内发布的命令、指示,地方性法规等,按次序,这些法规在内容上后者与前者不能相抵触,在效力上依次递减。②后制定的法规优先的原则:即对于形式上具有同等效力的法规,执行中若在内容上发生矛盾,应以后制定的法规为准。③特别法优先的原则。

9、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整体尚不完善,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具体问题主要有:在立法方面。①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备。②教育法律实施细则出台滞后。③教育法律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

10、在实际中教育法规得不到有力实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①公民的法律观念不强,守法意识差。教育行政人员执法意识淡薄,依法治教的行为不自觉。②行政执法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教育法规实施的监督制度、惩罚制度不完备。因此在教育法规的实施中,常常使教育法规提供的教育行为规范失去他本应有的强制实施性。

第九章 教育计划

1、现代教育计划的特点:综合性、长期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的定义: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3、从定义出发,教育计划有如下特征:①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

4、教育计划与教育规划的异同:

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这种设想的最大特点是粗略规定各有关发展指标,不具体确定有关工作步骤和实施措施及具体工作时间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规划不是严格完整意义上的计划。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规划与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

5、教育预测的涵义: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也就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像,对其发燕尾服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

教育预测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

6、教育预测在教育计划中的作用:

①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②为教育计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

③为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

7、教育预测的内容:

①教育发展模式的预测。②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预测。③教育人口变化的预测。④教育投资预测。⑤教育内容、方法发展变化的预测。⑥教育布局的预测。⑦人才需求预测。

8、教育计划的结构: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现状的诊断及分析、教育计划目标、教育发展计划行动方案的研拟与选择。

9、教育发展目标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

教育发展目标是指教育整体发展目标它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展望一种预测。从内容上讲教育发展目标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①教育发展目标涉及到价值体系问题。②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存在着教育系统内的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的统合问题。③教育发展需要巨大资源保障,而资源的提供又非教育系统本身所能决定。④教育发展目标是评价教育实际成效的依据,而教育本身发展的质与量的标准备 是极难确定的。

10、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①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与教育计划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教育系统内的信息、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有关教育经费的信息及人力与就业的信息。②计划目标的设定。具体设定计划目标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环境方面、教育系统本身、目标本身特点。③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选择满意方案首先要确定价值标准,其次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比较及反复论证,以确定公论的好的实施方案,第三要对选 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第四选择实施方案要受到选择者知识水平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④在实施中的调整。

11、编制教育计划的方法:社会需求法、人力需求预测法、教育投资收益分析法、教育类型法。

12、运用人力需要预测法的具体步骤:①预测未来某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

②设定各经济部门的产值。③实现以上预测所需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力职业构成的预测。④教育供应预测,即把不同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作为目标值以此来确定教育系统培养人员的规模。⑤对教育系统的培养能力和需求水平进行综合平衡,从而决定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3、用人力需求预测法的局限性:①无视生产技术的变化及替代可能性的存在。②人才培养及供给被限定在制度化的正规教育系统内。③无视现存人才的再利用。④对于人才培养及必要的资源和手段配合的变化及可替代性考虑不够。⑤对人才培养的成本不够重视。⑥忽视职业与学历的关系。

14、教育的投资收益分析法的局限性:①教育并不是一种纯经济活动。②作为计算基础的教育费用及收益的内容是比较模糊的。③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外的收益的把握与计算是比较难的。

第十章 教育督导

1、教育督导的涵义:是对教育工作(包括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的组织领导、教育、教学、总务、人事工作)进行视察、监督、指导、建议的活动。

2、教育督导的意义: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过程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行政的重要功能,它关系到整个教育行政系统(体制)的效能,所以教育督导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于能加强与提高教育行政的领导与管理,以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建立督导制度、开展督政工作正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3、从教育督导职能的角度理解、概括,教育督导的任务:①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②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③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④反映下级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反映意见和建议。

⑤教育督导人员应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调查及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革的依据。

4、从教育督导的对象而言,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①督导政府包括政府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简称督政。②督导学校,主要是中小学校简称督学。督政与督学密切相关,督政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

5、在我国实施“督政”的意义何在?

在世界其他国家里的教育督导工作主要是督学。督政是在我国新型社会主义督导制度的一个特点,是我国政体与教育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教育的需要。具体些说,首先,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从教育行政与一般行政的关系上讲,属于从属制,而非独立制。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旨在通过简政放权,实现中央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向宏观调控的转换,建立基础教育地方化、由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第三,国际上普遍加强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6、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监督和指导。监督包括观察、检查、调查、访问、监察、考核、督促等作用。指导包括指示、引导、辅导、帮助、鼓励、启发等作用。就教育督导职能活动的内容而言,主要的就是监督和指导。其他的均可看作是这两种职能活动的延长、作用、结果或者方式、手段。

7、国外教育督导的监督与指导职能的发展变化趋势:二次世界大点之前与之后相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职能活动呈现了改善监督职能,强调、强化、扩大其指导职能的变化趋势。

8、教育督导人员(我国把教育督导人员称为督学)的条件即督学的资格问题: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②熟悉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有较高的政策水平。③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有10年以上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业务。④深入实际,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办事公道,敢说真话。⑤身体健康。

8、教育督学的职权:①列席被督导单位的有关会议。

②要求被督导单位提供与督导事项有前的文件并汇报工作。

③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现场调查。

④对违反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和督学有权予以制止。

9、现代教育督导应遵循的原则: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的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发挥集体功能的原则。⑤合作性原则。⑥促进性原则。

10、教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标对实施中的各种教育活动做出价值判断。

11、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应符合哪些要求呢?

①应强调“整体性”、综合性。②需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③即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功能,更能重视形成性评价功能。④应采用合作的方式。⑤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2、你认为我国当前在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从我国历史上教育督导活动的开展来看,比较强调督导的视察、监督职能,而忽视其指导建议职能。督学的范围集中于课堂教学而忽视教育整体的与其他各方面的联系,方法上重视定性分析,这处分析往往带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督导的效果。所以说,科学的具有指导性的现代教育评价是改善提高我国教育督导工作,使其不断科学化的一条途径。

第十一章 教育财政

1、教育经费:指为教育事业发展或组织化制度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教育经费在教育经济学中[被称之为教育投资或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教育资本等,即从通过教育对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传递,使人的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生产增长的观点出发,为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

2、教育财政: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对其所需的教育财力的筹集、分配和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秩序的活动就是教育财政。

3、教育财政的作用:教育财政是教育行政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根本任务是依据国家意志,为全国范围内的国民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运用好教育预算、教育决算、教育税收、教育审计等财政手段去实现教育水平的维持、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教育服务的多样化、教育选择自由的扩大化、教育事业的有效运转、公平的教育费负担等教育行政目的,是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

4、教育财政的基本职能:①教育经费的筹措。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来源:国家中央政府的拨款;地方政府的拨款;社会团体及私人捐助;由学校的财产和基金收入支出;企业提供办学经费;受教育者负担;国际援助及国外贷款。②教育经费的分配。③教育经费的使用。

5、如何管理和使用好教育经费?

①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②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③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专业化比例合理的教育组织系统,以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充争利用,避免浪费;④加强对教育机构内的仪器、设备的保管,并提高其使用率,使物尽其用,减少浪费;⑤提高管理水平;⑥要逐步解决学校社会化的问题。

6、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应适当提高普通教育经费在总额中的比重。这是我国教育结构发展,即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的需要,更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所决定。②提高教职工质量,建立群体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教职工队伍的选题,尤其是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教育经费的绝对与相对使用效率的直接因素。

7、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培养每个毕业生平均费用的减少,一般称之为教育经费绝对使用效率的提高;二是培养每一毕业生的人均费用没有减少,但由于提高了教育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或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

8、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目前尚需从哪些方面去完善?

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发展校办产业,接受社会捐款,收取学费、杂费等多层次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但这种体制还有待完善,目前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问题主要有:①如何在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不削弱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宏观调节能力。②缩小各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差距。③教育费附加征收的规范化。④确定学费、杂费的合理标准,使其不违反群众的意愿和超出群众的负担水平。

第十二章 教育课程行政

1、 教育课程的涵义:要教育行政中,教育课程一般被理解为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简而言之,教育课程的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2、各国教育课程编订权的分配和发展变化的走向。

①教育行政为中央集权型的或者说中央集权色彩浓重的国家,其教育课程编订权,一般在中央或国家一级。

②教育行政体制为分权型或具有明显分权倾向的国家,对教育课程的管理权一般留给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通常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③由于各国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使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渐从规模的扩大转向质量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各国教育课编订权的划分也由于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趋势呈现为:课程编订权在地方的国家适当向中央集权,而课程编订权在中央造适度向地方放权。

④我国教育课程的编订权。自建国以业,我们就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育课程的编订权一般属于中央。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各级推进了教育课程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课程机构、下放课程编订权、制定法规、推行“三级课程制”(中央、省市、县)等措施,我国逐步走向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统一与多样相结合。

2、 教学计划的涵义: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从教育行政上讲,教学计划形式上是国家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指令或指导性计划,内容上是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标准,编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依据,性质上是教育行政法规性文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法律约束作用。

3、 教学计划的内容:①学校培养目标。②列出学校应设置的学科。③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顺序。④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及学期划分、假期时间。⑤学校的各种活动诸如生产劳动、体育活动、自学活动的安排。

4、 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原则:适应性原则、民主原则、弹性原则、系统组合原则。

5、 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计划的主要特点:①明确了培养目标。②加强了德育。③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结构。④调整了各学科所占的课时比例。

6、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或者说是把官方课程转化为运作课程的过程。

7、 课程实施指导的主要存在(活动)形式是:组织实验交流、共同研究、课程实施评价、咨询建议、培训教师、经费援助等。

8、 课程实施评价就是运用科学手段,对课程的实施进行量和质的分析、鉴定。主要分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效果作出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的结果作出评价。

9、对教育课程实施方法有:①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②课程实施的交流,从参与者来讲主要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及实施者之间的交流。③合作是指就课程实施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课程编制者、督导人员、有关的专职研究人员及实施者共同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

第十三章 教师人事行政

1、 教师人事行政: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措施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奖惩及福利待遇等事宜所实施的管理。

2、 教师人事行政的意义:教师人事行政是开发教师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①教师人事行政可以对教师实施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②教师人事行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3、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具有:①公共性即为公众服务的性质。②具有知识、技术性。③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④职务的执行需要自觉性。⑤需要个人责任感。⑥具有非利润性。⑦具有明确的伦理纲领。⑧需要成员的自我管理。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远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中原因主要有:①作为专门职业的核心属性的高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已形成的专门职业加以比较的话,在专门知识技术方面明显的相形见绌。②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内的独立自主性的低弱。③现实中仅具有最低限度的职业意识和最小限度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还大量存在。④教师待遇的偏低。

5、 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措施。

① 提高教师素质,改革师范教育。首先要通过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来获取。其次是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第三是建立起较完备的教师进修制度。

② 提高教师待遇。首先要努力使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家财力限度内,尽快达到不低于或略高于其他行业中具有同等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其次是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③ 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价值的外在表现,社会大众是否尊重这种职业的社会价值,承认这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是决定这种职业是否达到专业化程度的一个因素。

6、 我国现行的教师聘任制的长处与不足是什么?如何完善?

① 从本质上讲,聘任是学校与被聘用教师基于双方地位平等原则,在双方意愿一致基础上的民事法律关系。②聘任的行为主体是签约双方,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人选并可以解聘不称职教师。同样受聘教师也有依自己的愿望决定受聘与否及合同期满后决定续聘与否权利。③聘任制有利于建立公平择优、平等竞争的选拔任用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向上精神。

聘任制虽然有许多优越性,但它在我国毕竟实践时间不长,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其自身的不足如容易导致学校领导对教师聘任权的滥用,与教师的不安全感等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突出,必须努力在实践中去完善与发展。

7、 教师培训制度尚需努力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使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制定奖励政策;加强对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专门化、制度化。

8、 教师考核: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教师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考查与评价。教师的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

9、 教师考核的方法:按形式分有教师自评法、学生评价法、教师相互评价法。按内容分有单项考核法和综合评价法。按时态分有平时检查考核法和阶段性集中考核法。按考核性质分有定性考核法和定量考核法。

10、实施教师考核工作的原则是什么?怎样有效贯彻?

实施教师考核的两项原则,即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公正、客观就是实事求,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考核,不带任何偏见、私见,不凭主观意志作出判断。准确就是要求考核结果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贯彻这条原则,要求考核主体克服传统的习惯的凭印象、凭经验的主观臆断,而是注重调查,尊重事实,坚持以评价标准为尺度的考查鉴定。要求考核主体要充分注意和结合自己学校的工作环境,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对学校内教师个体进行综合评价。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考核教师活动中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考核工作,发挥教师在考核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贯彻这条原则,要求评价主体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是被动的考核对象的认识,树立教师与学生也是考核活动的主体。其次要让教师学生参与考核活动的每一个进程。第三在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自我评价,发挥好教师在考核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编 学校管理

第十四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管理

1、 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

对学校效能的全面理解:①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②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③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贡献。

2、 为什么今天出现对学校效能的热情?

从宏观来讲原因:①基础教育“量”的发展已不是大问题,“质”的问题被突显出来。

②教育事业成为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巨大文化产业,教育成本不断上升,纳税人的钱要花得其所,有限的资金投入应该得到较好的回报,而获得理想产出—投比的基础这一就是学校效能状况。

③世纪之交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学校效能在内涵与水平上都要有较大的提高,发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3、 从学校管理这个微观层面来看,学校效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首先效能作为学校的“潜质”是学校具有的职责行为能力的大小,是活动能量聚集的程度,它构成了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特别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势“。

其次,作为学校活动成果的效能,是满足校内外各方面人员利益要求基础,是学校存在的目的。

4、 自主办法:是指学校不受政府的行政控制,根据法律和社会需要,独立地举办学校、进行决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独立决定办学目标、人员聘任、资金使用和课程设置。

5、 政府对中小学适当放权,其基本理由是获得得自主权的学校可以释放更大的潜能,补充国家能力的不足,创造具有特色的业绩,推动本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的理解是:①国家对资源的提取、分配、供能能力是有限,需要学校合法地自行补充。 ②在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国家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有时滞后于现实的需要,学校则具有对这些需要的敏感,可能成为改革或新政策形成的先驱。③从学校角度看,只有获得办学自主权,才能按照自己特点办“活“学校,办出特色。④从教育行政部门运行的机制看,不给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就可能走向”无事忙“的低效集权,妨害学校效能的发挥。

6、 中小自主办学的限制因素:

公立中小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监督而自主办学,这是因为:①学校与政府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②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及以下属免费的义务教育),除少数民办学校外,举办学校的责任由国家承担,国家为其制定办学总方针,各级政府向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和师资,同时指导和监督办学。③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学校与各种社会力量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利益的机遇随处可见,所面临的价值冲突日益增多。

7、 中小学自主办学的表现形式:①自主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②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自主权。③有条件地部分变更公立学校办学主体,实施以赋予学校承办权为中心的全方位自主办学。

8、 学校的“国有民办“,是在肯定国家地公立学校财产的所有权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权威性的前提下,将学校委托给以校长为首的管理集体独立承办。

“国有民办“的办学模式的三个方面的好处:①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教育,分担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形成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办教育的局面,强化教育发展的动力。②学校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主办学,增加改革动力,提高办学效益。③为一些有争议的教育政策提供实验的空间。

9、 学校战略规划体现其存在的必要性:①战略以预见为基础,为未来确定了发展方和奋斗目标,是指导一定时期内工作的纲领。②战略立足于竞争,它可以激发领导成员的成就感,使学校工作摆脱平庸的维持状态而有所作为,进而它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水平和监督其工作的尺度,它为学校的未来勾画出蓝图,是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动员的号角。③发展战略是校内外潜力的挖掘器。

10、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①学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②发展战略注重研究环境和适应环境。③发展战略立足竞争,塑学校优势。④发展战略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性。

11、目前我国部中小学采用的战略类型:特色战略、转制战略、连横战略、合纵战略、任务转移战略。

第十五章 学校管理过程

1、管理过程四环节的运行规律。(四环节是计划、执行、检查、修正)

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递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

②学校各个层次的部门及个人围绕总计划的运行分层次地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管理过程系统,从而保证管理过程统一、有序地进行。

③管理过程在“戴明环“滚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个循环,就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2、为什么要制定学校计划?

①为学校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方向与政策,以便以为指导和协调工作的方针。

②通过说明学校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及其标准,工作步骤和日程,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对全校、所在部门及个人的期望是什么,同时使每个部门和每个人明白自己与其他们的工作联系,以加强彼此的协调。

③预先估计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问题,以便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从上面可以看出学校的工作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工作目标、政策与规定、活动内容与程序、日程安排、方式和方法、组织、绩效及其衡量标准、必要的控制措施。

3、学校计划的类型:①按层次可分为总体计划、中间计划和具体工作计划。

②按时限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③按内容复杂性程度可分为综合计划和单项计划。④按作用可分为进入计划、常规计划和应急计划。

4、决策:是管理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研究和选择的全过程。

5、决策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明确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在实施中追踪决策等几个基本环节。

明确问题阶段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查明问题的范围、程度和特点。②分析问题的原因。③预测事态发展趋向。

确定目标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要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②决策目标要有准确性。③决策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否则就会使其价值大打折扣,失去作为对管理活动实施监控的职能,甚至会沦落为不负责行为的挡箭牌。

6、衡量决策质量的指标有哪些?影响学校决策质量的微观因素是什么?决策质量的指标大致包括:决策先进程度、决策的可行程度、决策的效率、决策成本即决策 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影响学校决策质量的微观的个人与组织因素:①决策者个人特点的影响:价值倾向性、对有关问题的感知能力和感知风格、对备选决策方案评估和决断时的风格、经验多少。

②影响决策的组织因素:决策群体的影响、决策群体中如果存在权力之争,将会降低决策效率,还可能由于不同意见的冲突与制约,将会大大削弱决策的有效性、“组织惯性“的存在。

7、学校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确定控制目标。②衡量执行效果。③采取措施纠偏。

8、对控制活动的要求:①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②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明确各部门的和每个人的职责,这是控制得以明确、连续进行的组织基础。③控制要及进,迅速发现问题并立即加以纠正。④对待计划要有适度的灵活,内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控制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9、协调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全员参与的原则。②有效沟通的原则。③及时协调的原则。④连续性原则。⑤直接接触的原则。

10、目标管理: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

目标管理的特点:

①面向未来。②系统性的管理。③重视成果的管理。④重视人的管理。

11、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

目标管理过程指目标管理实行的活动程序。它与一般管理模式一样,也包含了计划、执行、检查等几个基本环节,所不同的是各个阶段都更多地贯穿着民主和科学的色彩。

12、实施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意义:①有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②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③有利于完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

13、实施目标管理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①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埋头事务,而应将主要精力转向统筹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民主型管理,将集权和分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②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③学校领导要树立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第十六章 学校质量管理

1、 学校质量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

2、 什么是学校工作质量?从现代教育思想的角度看它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学校工作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

对学校工作质量的构成可以从内容和过程两面三个角度区分:

从内容角度看,学校工作质量大致可分为业务工作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两部分。业务工作质量包含教学工作质量,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是指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的质量。

从过程角度分,可以将学校工作质量分为标准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3、学校质量管理的意义:①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

②抓好学校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③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

4、学校质量管理的特点:①学校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②学校质量管理以人的质量为中心。③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具有一点多面的特点。④学生素质特性决定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创造性。⑤管理活动对角的多样化。⑥管理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5、为什么要把“发展性素质”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目标坐标系中的一个基础维度呢?

①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发展性素质”是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内在源泉。

②现代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因为即使在学校中教师也不会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何况离开学校以后。③在社会加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各种社会组织中的新陈代谢也将加速,一个不能以积极姿态参与社会生活,不能为自己为断设定更高目标的人,就会被不断涌来的“后浪”超过,甚至会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总之,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素质”为根本性质量目标,是教育事业对高科技时代社会要求的回应,也体现了对人的未来命运的真正关怀。

7、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是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更高阶段。

8、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①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

②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③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④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⑤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

9、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①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②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③全面质量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④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10、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①标准化工作。②质量信息提取。③质量信息加工整理。④建立质量责任制。⑤质量教育工作。

11、理想的学校质量指标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标准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并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

②标准应系列化。

③标准要明确、具体,不可模棱两可。

④要有群众基础,制定标准既要考虑上级要求,又要总结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引导被管理者参与到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来。

12、在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的质量提取信息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方法科学化。②结果一般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标度。③评定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各具特色,其适用范围有所长也有所短,尽可能交叉使用。④信息提取的方法和频率要从教育规律出发,考虑它的综合结果。

13、质量信息整理要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按质量要求责成各个部门与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数据的审核、汇总、查询和订正,确保信息真实可靠。②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案,方法和表格进行综合整理,整理时注意标准和标度的一致性,从而使质量资料具有可比较性和可判断性。③资料应配套、完整。④在资料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卡片档案,有条件的学校应输入计算机系统,便利查询。

14、质量教育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教育。②进行专业化知识和能力教育。③进行质量管理培训。

15、教育评价的发展呈现了以下特点:

①教育评价形成多种互补模式。②形成性评价的地位不断上升。③评价方法日益科学化、多样化。④评价主体范围日益拓展。⑤评价内容向全方位发展。

16、教育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致性与差别性相结合原则、定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7、教育评价的过程: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他指标相互重叠;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像的特征,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有可行性。②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③质量信息的分析。④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18、教育评价中需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

①常规评价与改革评价的关系。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关系。

19、质量控制:是对影响学校质量的因素施加干预,使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20、对不同性质的质量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造成学校质量问题的原因,按其产生的形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区分为偶然因素(又称急性故障)和系统因素(又称长期性故障)。

对偶发因素的控制方法是密切注意各项工作的反馈信息,及时抓住偏差,并采取措施加以纠下,将原发因素和受动因素都调整到正常状态。

对系统性因素所造成的质量问题,不宜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应采用质量突破的办法来解决。

22、应从何着手控制学校工作质量:

①对不同性质的质量原因采取不同对策。②确定与把握质量警戒线。③工作控制。④组织控制。

第十七章 学校组织管理

1、组织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①组织是社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自觉地实现预定目标的工具。②组织发挥聚合人们力量的作用。③组织发挥着沟通作用,使人们的活动更有效能和效率。④组织发挥着教育作用。

1、 学校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应如何理解?

非营利的直接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和提供基本的安全、健康保障,维护全社会性利益,促进社会进步。根据组织的资金来源及其与所服务公众的经济关系,这类组织又可分为公益性组织、服务性组织和互益性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属于公益性组织,非义务教育阶段和民办的教育机构属于服务性组织。

2、 有哪种基本的组织理论,其内容要点是什么?

① 古典组织理论组织模式的基本特点:建立专业分工,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若干基本作为,作为公务分给组织成员;形成等级化的指挥系统;理性地进行人事行政,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规定每一职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范围,根据个人所具备的技术资格进行任命,通过考试来进行,所任用的人员要进行专业训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人格化,以理性为准则,决策只受规章左右,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建立稳定、详尽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这些组织纪律在任何人都不能违犯,这是组织活动及其成果稳定、连续、可预测的基础;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建立文牍制度。

②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组织的主导因素,人控制着组织活动各种要素的运作;组织建设和工作任务分派要考虑人的需要特点;建立新的权威概念和领导能力概念,以上下级的协作态度和协作制度为基础建设起新的组织秩序;重视和推动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③ 社会系统理论。将组织看作活动的协作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协作系统,任何组织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由有限成员组成的孤立系统,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只有在协作中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协作系统的效率尺度就是它满足其成员需要,从而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能力。

④ 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组织理论。组织总在具体的环境下运行,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组织结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横向各个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的总和。

4、 学校是科层组织还是非科层组织?

所科层组织就是韦伯所说的官僚组织。这种组织是按照权力等级和严格的纪律理性化地建立起来的。根据分析,学校具有官僚组织的特点,包括:①在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建立起专业分工的体系。②存在权力等级,③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④人员任用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并要通过考核。

但是学校又不只具有科层组织的属性,它还有另外一些自己的特点:①在学校中,行政职位不是唯一的权力来源,学术影响也产生权力性威望。②学校中教师存在较强的自律要求,希望自己能受到像对成熟的人那样的尊重,由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处处受到约束。③教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能力较强,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比较多,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彼此横向上对学术和管理问题的沟通很多。④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重视情感,这与学校工作的育人性质有关也有学样管理者和教师的文人素质有关。

5、 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统计领导的原则;分工协作的原则;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因校制宜的原则。

6、 学校组织方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7、 学校组织方化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成就目标与成就意识。②成员对学校目标的认同程度及由此所体现的组织凝聚力。③对人的关注。④对控制的态度与操作。⑤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上几条构成了学校组织方化的最基本内容,通过观察对这些方面检视可以描述一个学校文化的特征。

10、学校文化的建设:①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②要经常引导师生员工务“虚”。③要有延续性地建设一支骨干队伍。④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长期进行。

11、你对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原因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这种体制下各有关方面的职责权应如何配置?

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小)学暂行规章(草案)中,规定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职权被确定为:代表学校;领导学校的一切教育学和行政事宜;领导全校师生员工的政治学习;任免教职员,总之,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均由校长决定;这种校长一长制,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干部队伍状况,以及学校运行规律的某些要求相符合,但忽视了广大教职工的民主管理作用和党组织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容易形成校长独断专行。1957年基于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和对“校长一长制”的弊病的认识,又提出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党支部对学校行政负有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突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作用,但与此同时,以产生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支部书记领导一切的现象。这种体制再加上其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导致教育质量业重下降。规定了实行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的负责人,领导全校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负有保证和监督作用,力图在保证党对学校领导的同时,强化校长领导行政的职能。

12、无论实行哪种体制的学校都在按下列标准去处理领导关系问题:

①党、政、群各组织到位司职。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③注入活力,有利于变革。

第十八章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2、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所说的人事管理的关系?

人事是是用人治事的意思,它与人力资源管理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将合适的人用到恰当的事上去,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但二者也存在细微的差别,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开发,它主张寻找人才,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则仅仅是对上级派来的人员进行管理,其职能和作用窄于前者,另外,传统的人事管理偏重于对工作的考虑,疏于对人的正当需要的关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标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见其效。

3、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拓展性原则、政策性原则、用人之长的原则、重视绩效的原则、激励性原则、合理结构的原则。

4、 学校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①新老教职工更替计划。②教职工培训计划。③教职工基础需要保障计划。④经费预算。

5、 编制学校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包括分析、预测和决策三个环节。分析教职队伍现有状况;预测学校发展趋势及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决策。

6、 怎样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①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境界。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要注意理论的深刻性和实事求是,注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②为激发教职工直接工作动机和间接工作动机创造条件。③处理好教职工的心理挫折。

第十九章 学校公共关系

1、 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其内部和外部公众这间有计划、有系统的双向沟通的过程。

2、 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监测环境、收集信息、分析趋势、参与决策、传达和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广泛交往、争取外援等五项。

3、 学校公共关系必须注意把握一些基本原则:①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公众利益第一。②开门办学,要注重双向交流。③搞好公共关系人人有责。④从内部做起。⑤从平时做起。

4、 学校公共关系程序:完整的学校公共关系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对学校公共关系现状与未来的调查分析、设计公共关系的目标对策、公共关系计划的实施、对公关活动的评价与修正。

第二十章学校领导

1、校长的角色:他们受国家的委托管理学校,要在根本大政治方 针上服从国家的政策,完成各种“规定动作”,所以是“挂名首脑”,但他们又是在其驾御范围内的主宰,在这个范围内他要能地出击,不仅对内要影响自己的下属,而且要影响外部力量,尽一切可能推动学校日常工作开展,并时刻准备抓住时机进行必要变革,争取更大成就。

2、领导者的职责:规划学校发展。科学选用和培养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全局。建设组织机构和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公共关系。拓展资源渠道 。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

3、制约领导者影响力主客观因素:职权的合法性、领导者的个性条件、被领导者的相关性。

4、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一是领导者自身的特点。二是教职工的特点。三是工作的特点;四是组织结构。

5、领导方式的类型:专断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权变型领导方式、放任型领导方式。

6、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主要应具有以下一些素质:①富有战略头脑和政策头脑;②团结合作。③精简干练。④各种人员素质结构合理。⑤有权威。⑥作风民主,支持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
教育管理学复习资料

7、管理理论对领导问题的研究有哪几种角度?

在现代领导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分别以特质研究、行为研究和领导情境研究为中心的三个不同阶段。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管理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

特质理论的研究成果指明了领导人才的素质与有效管理的相关,为挑选管理人才提供了参照。

领导行为研究的成果是构成领导行为结构的主要维度是员工导向和工作导向。前者是指领导者重视人际关系、信任和尊重下属的程度,后者是指他们强调工作目标和技术。

领导情景理论研究的是经“突然”为研究重点。探讨对不同条件的组织在各种环境变量影响下,如何实施领导才能获得成功,这么做比单纯分析领导特质和行为要素要困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2409.html

更多阅读

怎样有效的选择考研英语复习资料书

怎样有效的选择考研英语复习资料书——简介如今考研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考研的同学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复习资料确实件头痛的事,本文基于此现状,为广大考研的学子们提供些许经验,希望能为提供帮助。考研英语主要体型

初级急救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初级急救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题示例及知识点引导1.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30:2B.15:2C.30:1D.15:12.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B.心尖部C.胸骨中段D.胸骨左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K J.cOm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资料姓名________第一单元 方程知识点: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练习:1、下面的式子中,是等式的在后面( )里画“√”。X+18=36 ( ) x+2﹥10 ( ) 72-x ( ) x=3 ( )知识点:方程:含有未

摘录: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资料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

《口技》复习资料

《口技》复习资料《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原文译文对照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一天,正赶上一家大宴宾客,在客厅东北角设置

声明:《教育管理学复习资料》为网友梦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