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也知寸阴寸金,曾手不释卷。尽管我也知千章千古,众口传诵。但我对于人生道路,对于为人处世,对于安身立命,我最欣赏的一句话还是:“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为什么世事洞察皆学问?
人生在世,历史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认为,作这一个正常的人,发达则要建功立业,穷困则要善其兴家,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就是要明察自已所处的时势,认清这个社会是治世?乱世?还是叔季之世(即将乱未乱之世),然后取“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行。”之态度,然后顺应时势,为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诸葛亮开始为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名功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世事洞察者,圣人君子也,“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已,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黄石公三略》)
另外,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荣枯,家禽野兽的习性,日月云霞、阴晴雨雪的变幻;日常生活琐事中做人的启示,科学的道理,学习的规律,生活中的小窍门等,只要善于用目光细心观察,用心灵去感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体会,有所启示,有所收获。生活就会变得随心应手,做事也会水到渠成。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字不著,为什么人情练达就是文章?历史证明,为世人、后人所称道者,第一是德高望重,其次是为国为民立功,第三才是文章的教化与流传。
世事洞察、人情练达之人,必定为学勤勉,盛德日新。能服从,能化民,远近咸服,老少尊敬。其德业,远比文章显赫。其功业,远比文章功高。历史上黄道婆的织布术惠民千古,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恩泽无尽,就是典范。
我知道。
“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才是祸根”也是世事洞察。
“父老奔驰无孝子,要知贤母看儿衣”也是世事洞察。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也是世事洞察。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也是世事洞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世事洞察。
我知道。
“德不孤,必有邻”也是人情练达。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谁写的](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23145t016d9ad891dac53449.jpg)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人情练达。
“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也人情练达。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也是人情练达。
“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也是人情练达。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的文章。”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诸人谨行慎言,三思而行必有所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